六七十年代,成百上千人“上河工”,他们的后勤保障是怎样的?
┢➵六七十年代,成百上千人“上河工”,他们的后勤保障是怎样的?
答:六七十年代,是一个大力兴修,农田水利工程的年代,农民治河大军,工程总体布局,是在全国各地区,县委负责领导下,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工作,每个公社党委,都要负责成立一个,战山河指挥部,各村要以生产队为单位,负责落实上级党委,分配给你的土石方,挖方和搬方任务。
俗话说得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因为,要治理一条大河,不是一个村,一个公社所能办到的大事,所以,我们需要动用国家力量方可以办到。
关于治河工程后勤保障工作,一般情况下,是这样运作的:
(一)国家要负责,治河农民工安全保护,宣布发动,组织协调,责任落实管理,以及囯家物资动调动,后勤保障工作。
(二)生产队要保障农民工吃喝拉撒,伙食充足供应工作,具体办法是:要从生产队粮库中,拿岀一部分儲备粮,临时成立一个集体食堂,免费充足供给,农民工吃饱吃好饭的问题。
(三)治河农民工用的小推车,锨,镐,铁钎等系列工具,都有个人自己负责准备,并且,免费提供给集体使用。
大型工具例如:马车,拖拉机等,有生产队集体提供解决。
所有的农民工,治河费用开支,其中包括农民工,薪水工资福利待遇等,也是以生产队为单位,进行独立核算报销解决。
由此可见,因为,在六七十年代,国家还不富强,在建设这些大型,水利工程过程中,国家投入基本上只起到了,宣传发动组织协调作用,大部分经济物资投入,基本上都是依靠生产队集体力量,依靠农民无私奉献干出来的,所以,农民现在报怨社会,对他们不公平,是有一定道理的。
(原创于2021年12月21日)
⇂↩六七十年代,成百上千人“上河工”,他们的后勤保障是怎样的?
我们这里叫筑水库,每年秋收过后由公社下通知到大队再到我们村小组,后勤保障由生产队统一安排,自带被子,工具吃住就在附近村庄,有专门烧饭,管伙食的,他们不用上工地也是记工分,工地上按土方计分的,每年差不多两个月在外兴修水利,所以说吃水不忘挖井人,六七十年代的农民对国家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六七十年代,成百上千人“上河工”,他们的后勤保障是怎样的?
六七十年代修水利有什么后勤还保障?各村出人组织伙房,早晚稀饭,萝卜条豆腐,中午玉米馍馍。十天半个月吃一顿面食,这在当时农村就是好饭了,中午饭每人几个窝头是有数的,饭量大根本吃不饱!早晚稀饭就是抢的着吃,我们这里有个妇女,那大锅里稀饭很烫的,可她盛到碗里就喝!太利害了。有的人吃的慢锅里饭就没了,没办法。有个老头吃完饭把碗舔的干干净净,他说我就像狗学习!那个年代的人太能吃了,一个妇女也能喝两大碗稀饭[捂脸]
↚✁六七十年代,成百上千人“上河工”,他们的后勤保障是怎样的?
六七十年代代,成百上千的人上河工,只要是冬季农闲时节,该收获的农作物的都收起来入库了。
这个时候的田间管理,就是给越冬作物油菜和麦子施肥。
趁着这个时候大兴水利,生产队里青壮劳力基本都到工地上,每个小队都有土方任务。
后勤保障由留守在家的妇女完成,由妇女队长领导。
也有从工地上回来的人专门挑运粮草的。
粮食是生产队里集体的,柴火是生产队里的稻草。
除了留给耕牛过冬吃的部分外,其余都堆在稻场上,属于集体所有。
食油队里也有现成压榨的棉籽油菜籽油。蔬菜就是地里种的白萝卜、红萝卜、青菜。
几亩地的,虽然无化肥,长得不咋壮实,广种薄收够工地上的河工们吃饱肚子。吃的米是队里稻谷,用机器夹的。
柴米油蔬菜都是自产的,几乎每天有人往工地上送,主要是人肩挑,湖北黄孝一代,要么就是独轮车,这个要男劳力推,极少使用。
留守的妇女运送粮草,一天一个来回。
七十年代湖北黄陂孝感主要是筑“黄孝大堤”,拦截府河洪水。
➦❐六七十年代,成百上千人“上河工”,他们的后勤保障是怎样的?
你说的上河工就是我们这里的修水库。那个年代生活虽然不富裕,但是那个时候的贫下中农人民公社社员是非常听党话的。只要公社或区里下达修水库任务,大家都积极参加,离家近的都是每天早起晚归的去上工,自带干粮工具,工地上只负责给路远的人们找房子,他们也是自带铺盖,工地上负责供应开水,简单的大锅菜。但是参加的人都是挣工分,好的时候可能有点提成每天两角钱。可以说那个年代修建了那么多的水利工程,后勤保障这一块国家投入的很少很少。基本上就是自力更生自给自足大干社会主义的成果。
------------------
推荐阅读:
你在工作上曾遇到哪件事,让你一瞬间成熟起来,让你开始摆脱职场菜鸟身份的,能分享一下吗?
上一篇:吃大蒜三年可以治好冠心病吗?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