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光功臣?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光功臣?
朱元璋小时候很穷,全家都是给地主打工,有几个兄弟和姐姐。元朝是一个想做奴隶而不 得的年代,普通汉人是没有取名字的权利的,只能用出生日期代替,朱元璋是八月初八出生,所以他的原名是“朱重八”,朱元璋是后来为了反元朝而取的,寓意是 做元朝的克星、终结者。历经多年,朱元璋先后解决强敌陈友谅和张士诚,建立大明朝。
然而朱元璋在称帝后,朱元璋开始对功臣下手,尤其是太子朱标去世后,明显加快了清除功臣的脚步。有以下几个方面:
2、党派之争,以李善长、胡怀庸为首的淮西派跟刘伯温为主的江东派的斗争,让朱元璋决定重拳出击。朱元璋很享受自己手上的权利,不喜欢局面不受他的控制, 于是一大波人受到了牵连诛杀。其中胡怀庸案最为出名,十多万人受到牵连而丢了性命,从此宰相制度被废除,结束了它在历史舞台的角色。
3、为皇太孙朱允炆扫清障碍。朱允炆孝顺仁慈,至少在登基前是这样子的,所以朱元璋不放心死后朱允炆能否镇得住这些开国元老,所以朱元璋决心拔掉朱允炆帝 王权杖上的所有扎手的荆棘,为朱允炆日后登基及坐稳江山扫清道路,用心良苦,帝王之术,无可奈何,只能替开国功臣们叹息。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光功臣?
老朱同志为了除掉开国功臣,加强中央集权,处心积虑地洪武十三年(1380年)酿造胡惟庸案,又在二十六年(1393年)酿造了蓝玉案。老朱同志通过这两个政治大案,将开国功臣们一网打尽,后世又被称为“胡蓝之狱”。这两案又与洪武九年(1376年)的“空印案”(史学界有争议,一说是洪武十五年(1382),另外一说是洪武九年。),洪武十八年(1385年)的“郭桓案”,合称为明初四大案,又称洪武四大案。
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后,为了表彰开国功臣们的功绩,一共封了六公二十八侯。老朱同志通过胡蓝两案,将这六公二十八侯诛杀了大半,我仔细统计了一下。
六公分别为:李善长为韩国公(胡惟庸案),徐达为魏国公,常遇春之子常茂为郑国公,李文忠为曹国公,邓愈为卫国公,冯胜为宋国公。
二十八侯分别为:汤和中山侯,唐胜宗延安侯(胡惟庸案),陆仲亨吉安侯(胡惟庸案),周德兴江夏侯,华云龙淮安侯(胡惟庸案),顾时济宁侯,耿炳文长兴侯,陈德临江侯(胡惟庸案),郭兴巩昌侯(胡惟庸案),王志六安侯(胡惟庸案),郑遇春荥阳侯(胡惟庸案),费聚平凉侯(胡惟庸案),吴良江阴侯,吴桢靖海侯(胡惟庸案),赵庸南雄侯(胡惟庸案),廖永忠德庆侯,俞通源安南侯(胡惟庸案),华高广德侯,杨璟营阳侯(胡惟庸案),康茂才之子康铎蕲春侯(康茂才跟随徐达西征立下大功,还师途中去世),朱亮祖永嘉侯,傅友德颍川侯,胡美豫章侯,韩政东平侯(蓝玉案),黄彬宜春侯(胡惟庸案),曹良臣宣宁侯(蓝玉案),梅思祖汝南侯(胡惟庸案),陆聚河南侯(胡惟庸案)。
不仅如此,两案还诛杀了永城侯薛显(胡惟庸案)、凉国公蓝玉(蓝玉案)、宣德侯金朝兴(胡惟庸案)、怀远侯曹兴、靖宁侯叶升(胡惟庸案)、景川侯曹震(蓝玉案)、会宁侯张温(蓝玉案)、普定侯陈垣(蓝玉案)、鹤庆侯张翼(蓝玉案)、舳舻侯朱寿(蓝玉案)、海西侯纳哈出(蓝玉案)、东莞伯何真(蓝玉案)、会宁侯孙恪(蓝玉案)、徽先伯桑敬(蓝玉案)等人。
(图为蓝玉的剧照)
可以说老奸巨猾的老朱同志借胡惟庸一案,不仅诛杀了大批开国功臣,而且还彻底废除了宰相一职,并在《皇明祖训》中要求后世子孙禁设宰相一职,彻底铲除了千百年来相权对皇权的危险。
那么晚年的朱元璋为什么要通过胡蓝之狱,屠杀开国功臣呢?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第一,太子朱标的意外死亡。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立长子朱标为太子,据说朱标“仁柔孝友”,品德高尚,深得朱元璋的喜爱,也是皇位最理想的继承人。史书上记载,朱元璋登上帝位时,对昔日的功臣大开杀戒,朝中众人怕引火烧身,不敢相劝。这时候,太子朱标劝谏说:“陛下杀人过滥,恐伤和气。”朱元璋不作声。第二天故意把一条棘杖丢在地下,叫太子拿起。太子面有难色,不敢去拿。朱元璋说:“你怕有刺不敢拿,我把这些刺都给去掉了,再交给你,岂不是好。我杀了这些昔日的功臣,内部整理好了,你才能坐稳宝座。”皇太子说:“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意思是说有怎么样的皇帝,就有怎么样的臣民,朱元璋大怒,拿起椅子就朝他掼,并继续追打。太子朱标确实是个有德行之人,而且他也南征北战镇得住开国功臣,是皇位的最佳人选。(图为朱元璋与太子朱标的剧照)
但是,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打算迁都北方,派朱标北巡陕西,考察当地民情地理。朱标回来后却一病不起,第二年便去世了。这时朱元璋已经65岁了,他老来丧子,极为悲痛。朱标的突然去世,谁来继承皇位,镇住这些开国功臣一直困扰着朱元璋。
第二,朱允炆乖巧孝顺,怕被开国功臣们欺负。朱标的长子朱雄英很小便去世了。朱允炆是朱标的次子,从小便十分乖巧孝顺。我们有句古话叫作“久病床前无孝子“,但是这句话用在朱允炆身上却不合适。史书上有记载,朱标生病的时候,他便日夜守在床前,一刻也不离开。朱允炆生于皇室,从小养尊处优,能做到这一点是十分不容易的。而且朱标死后,他非常悲痛,茶饭不思,人也消瘦了很多,史书上说他“哀毁骨立”。此外,朱允炆对朱元璋也十分孝顺,平时有空,总是过来陪伴朱元璋,晚年的朱元璋十分看中孝道,自然喜爱这个乖巧孝顺的孙子,想要立这个孙子为太子,但是又担心他太过仁善,镇不住这些开国功臣们,所以在晚年,朱元璋决定拿起屠刀,对功臣们下手。
作为一代雄主的朱元璋,为了朱家皇权的长治久安,制造冤案屠杀开国功臣,废除上千年的宰相制度,确实令人惊叹!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光功臣?
朱元璋登基以后,确实是几乎杀尽了大明的开国功臣,他为什么如此狠毒,这要从两方面来看。
首先,这些功臣是不是该杀?大明开国之后,朱元璋对打江山的功臣厚爱有加,在政治上封侯拜相,在经济上赐予良田,高官厚禄加身,人间荣华享尽。有些功臣甚至还拥有朱元璋亲颁的免死铁券,有罪可免一死。但是,这些功臣不思居功自傲,骄横跋扈,忘乎所以,利令智昏。曾经的除暴安良的功臣,转而变成杀人伤人、恃强凌弱、霸占土地、逃税漏税、奸淫妇女、吃喝嫖赌、贪污纳贿的恶霸,有的人甚至还私造刀枪、身穿龙袍,总之一句话,无法无天。试问,这些功臣该不该杀?
其次,大明开国以后,百废待兴,治国须得民心,治吏须用重典。朱元璋以严刑治国,既为赢得民心,亦为恫吓刁民。历朝历代,最难治的是官吏,官不清,吏不善,都是祸国殃民的隐患。明初的这些文臣武将开国有功,但任由其为非作歹,欺压百姓,势必激起民变,会以最快速度葬送大明的基业。朱元璋的严刑重典从开国功臣头上动刀,杀一儆百,官民皆可驯服。你是开国功臣,可以给你享受富贵荣华的特权,但是,大法之下,不能纵容你拥有祸国殃民的法外特权。
当然,朱元璋杀功臣,出发点和终极目标都是为己,为了大明江山的稳固,为了朱家王朝的延续。
l➨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光功臣?
朱元璋作为大明王朝的开创者,在中国历史上弑杀功能可谓是无出其右。在开国元勋里面,也只有懂得进退的汤和得以善终。那么究其原因,为什么朱元璋如此呢?
第一、出身低微,自卑心理作怪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在参加起义军之前虽说是游方的和尚,但是却是地地道道的乞丐。并且在军中在最开始也是地位极低的。很多当时的将领的职位和权利都远远高过于他。朱元璋上位以后,在心底里其实对于各路将领是又爱又恨的,这种复杂的心理,在朱元璋的晚年愈发的强烈。
第二、建国之后,骄兵悍将确实是无法无天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以后,天下可谓是十室九空,经济民生亟待恢复和休养生息。天下无战事,那么原来的那些将军就开始骄横起来,他们往往是目无王法。把当时本来就满目疮痍的天下搞的乌烟瘴气。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受到天下人的供奉,这个时候理应站出来为黎明百姓谋出路。
第三、太子病逝,太孙年幼,恐无法镇住那些骄兵悍将
大明王朝的第一任太子可以说还是很贤惠的,并且也受到各方的支持,也能服众。但是可惜英年早逝。本着对太子的喜爱,朱元璋要把皇位传给太子之子朱允炆。但是面对年幼的朱允炆,朱元璋害怕其镇不住那些骄兵悍将,再加上那些兵将本来就是无事生非,不杀难解朱元璋的心头之恨,只不过下手重了点。
以上只是我个人观点,欢迎讨论。
作者:菜頭先生,产品运营,专栏作家,一个集产品运营和设计于一身的实践者!微信公众号:caitoultt。
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光功臣?
这个问题有引导性。。改朝换代后所有人都是功臣,皇帝是要杀人的,所杀皆是功臣。坐江山和打江山是不一样的,打江山就单纯的推翻前朝就可以了。而坐江山必须把不好的地方改进,把隐患去除,要保持政权稳定,政治主张要统一。所以凡是隐患或者政治主张不一致的都要除去,这是必然的。不然只会像欧洲,永远不稳定不统一。往大了说,是为国家稳定而牺牲少部分人。往小了说,是维护政权稳固,毕竟龙椅只有一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