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唐太宗的嫡三子李治能登上皇位?
⇨❒为啥唐太宗的嫡三子李治能登上皇位?
应该说,李世民这个太子选的相当不错,李治21岁登基。在位34年。李治绝对是中国历史上最被低估的皇帝(没有之一),绝对可以称得上是雄才伟略睿智不凡。在李治在位期间,大唐无论在政治,军事等诸多方面都达到了他的巅峰。灭高句丽,平定西突厥,灭百济,唐朝版图达到极盛,铲除关陇门阀的势力。高宗永徽之治不亚于贞观和开元。
但李治这个太子来的却是有点天上掉馅饼,白得的。李治在李世民登基第二年出生。是长孙皇后的三个儿子里最小的一个,对这小儿子李世民根本最初根本没有考虑当太子的意图,当时的太子是长子李承乾,备胎是魏王李泰。一次李世民问李治:《孝经》中讲的是什么?”李治道:“孝道最为重要,小时候侍奉双亲,长大后侍奉君王,能够事奉好父兄,做好臣子。李世民道:“你如果按此行事,就是好臣子。可见李世民根本没有考虑李治当太子。
但李承乾与魏王李泰相互争斗,一直于到最后李承乾谋反,让李世民伤透了心。在李承乾与魏王李泰鹬蚌相争的时候,李治就是渔翁得利了。李治在这种情况下他就成为唯一的候选人了,李治不战而胜不争而得,李世民与长孙无忌都认为李治懦弱。所以李世民不放心,想立吴王李恪。但长孙无忌觉得李治好控制。竭力让李治为君。以至于李世民责骂长孙无忌:你反对李恪是因为他不是你外甥吗(是气话)。长孙无忌却是说:晋王仁孝,必能保陛下子孙安全。但长孙无忌做梦都想不到,就是这个仁孝的李治,最终害的自己家败族灭。
李治的仁孝是外表,但里面有着一颗冷酷的心,他冷眼旁观与自己一母同胞的两个哥哥李承乾与魏王李泰争夺太子之位,因为他知道,只要两个哥哥在,他永远都没有机会,二人只有都完蛋他才有机会,所以他才袖手旁观。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懦弱的人会与庶母私通,一个懦弱的人会登基以后,彻底铲除对自己有拥立之功关陇门阀头领,自己的亲舅舅长孙家族彻底铲除。别人是霸气侧漏凶名在外。李治则是无声处定乾坤内敛低调,外表人畜无害,里面却是大老虎。敢娶自己庶母的人,抛开道德与否不谈,敢这么干的人绝非懦弱。
最后就是长孙皇后生了三个儿子,李世民的继承人只能从这仨人中产生,李承乾与魏王李泰既倒,也只能立李治。再就是关陇唯一认可的也是李治,李世民也立他人也坐不住。天时地利人和李治都占了。除他别无人选。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是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点评。
≟▐为啥唐太宗的嫡三子李治能登上皇位?
这个问题其实有两个原因。一是李治是嫡子,在有嫡子的情况下李世民肯定会选择立嫡子。二是比他大的两个嫡子都被都被放弃了,这不就只有他了嘛。
李世民在共有子十四。其中嫡子三人,就是原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和晋王李治。
其余儿子你会发现在历史上基本提也不太提。在古代比较严格的宗法制度下。尤其是李世民本身作为王朝的第二代。希望为子孙后代立下一个好的规矩,为王朝的长治久安定下一个好的开端的情况下。
李世民肯定会遵循有嫡立嫡的原则的。所以一开始就立嫡长子李承乾为太子。如果历史正常发展。肯定没有李治什么事的。就好像历史正常反正。他爹李世民应该也是富贵亲王的一生。
但他爹当年玄武门之变开的不好的头给儿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嫡次子魏王李泰也想学父亲李世民谋夺哥哥李承乾的太子之位。而李承乾可是清楚的知道他伯伯李建成失败后的结局的。所以眼看李泰咄咄逼人。自己越来越处于劣势。果断背水一战,想通过军事政变提前接班。
李世民就是搞政变起家的祖宗,李承乾的失败是很自然的事情。既然谋反失败。那李承乾的太子之位显然不能再做了。能留下一命都算他爹法外开恩了。
现在李世民头疼的是立不立李泰。李承乾虽然失败,肯定要辩白自己的行动都是李泰逼的。如果就这样让李泰上位。那李世民不就被李泰玩弄于股掌之上。而且给后世留下了储君之位可以阴谋经营的坏印象。所以李泰也在李世民心目中被放弃了。
幸好嫡子除了这两,这不还有老九李治吗。所以李治被立为储君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千万不要相信史书上李世民说李恪英武类己这句话。就觉得李世民曾经想过立非嫡子的李恪。那样的取乱之道一代明君李世民是不是干的。
所以李治的上位在他两个亲哥出局之后。其实是顺理成章的。
╂⇁为啥唐太宗的嫡三子李治能登上皇位?
李治虽然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个嫡子,前边还有大哥李承乾和二哥李泰,为何最终李治成为太子并且登上皇位呢?主要原因就有三个,我分别为你分析如下。
一、两个哥哥不争气
李治的大哥李承乾,李世民登基之后就立即把他立为太子,并且找李纲、魏征等名师进行教导,希望他长大后能够治理国家。
可惜李承乾喜欢阳奉阴违,当面一套背面一套,经常老师在的时候,他就很安分,老师一离开就胡作非为,更严重的是有几个老师差点就被李承乾杀掉。
有这种学生,老师头疼,李世民也头疼,多次对他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李承乾依旧执迷不悟。
除了对老师不敬之外,李承乾还逐渐开始变成瘸子,因为他的足疾一天比一天严重,最终恶化成为瘸子。一个瘸子太子,大臣开始议论纷纷,觉得他的形象不适合做太子,只有李世民坚定不移,从来没有放弃这个太子。
有父亲的支持,李承乾不仅没有好好改变自己,而是变得越发放肆,开始公然养男宠“称心”,李世民发现后下令叫人将其处死,李承乾居然在东宫大搞祭祀活动。
搞完祭祀活动还模仿胡人习俗在宫中大开晚会,不仅穿胡服、跳胡舞、模仿胡人吃东西,更糟糕的是,李承乾居然模仿胡人打仗,与其余人马组成队伍相互厮杀,必须真刀上阵,打得头破血流方可。
如果有人不卖命,李承乾就会暴力对待,当时跟随李承乾的人对他十分惧怕。就在这些纸醉金迷的日子里,李承乾与侯君集、李元昌等人开始密谋造反,想要对李世民进行逼宫。
他们毕竟还是太嫩,李世民当年就是通过玄武门之变夺得的政权,对这种事情特别敏感,几人还未开始,就已经被李世民知晓,从而将侯君集与李元昌处决,李承乾废为庶民。
太子被废,接下里就是对太子之位的争夺,总共只有李治与李泰两人,当时李世民比较喜欢李泰,按照继承制度还是李世民的喜爱程度而言,都会让李泰继承。
可是李泰过于心急,早早去找到李世民大表忠心,说自己继位会杀死自己儿子以后传位给李治。李世民一听,这么暴力,自己儿子都舍得杀死,要是让他继位,天下苍生不是遭殃了,最主要的是李承乾以及李治的小命也会不保。
李世民对立李泰为太子一事开始迟疑,接下来李泰再去威胁李治,说李治参与李承乾谋反一事,把李治吓得连忙去找李世民告状。李世民得知李泰所作所为,彻底将李泰放弃。
接下来李世民在李治与李恪之间徘徊,他觉得李恪最像自己,可是李恪身世不好,他的母亲是隋朝时期隋炀帝的女儿,拥有前朝血统不适合当太子。而李治又太软弱,李世民也担心。
二、长孙无忌支持
在李世民拿不定主意的情况下,就去找到长孙无忌,问长孙无忌该选谁为太子。长孙无忌是李治的舅舅,毫无疑问会选择让李治成为太子,李世民一听长孙无忌的口气,觉得确实让李治成为太子才是目前明智之举。
因为长孙无忌当时可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排名第一的大臣,而且还是唐朝所谓的关陇贵族中的代表人物,权势滔天,李世民不得不对将来江山稳定着想。
经过三思之后,李世民最终决定立李治为太子,让他继承自己的皇位继续治理天下,要是李世民知道后来李治的表现,一定会气晕。
三、李治本身特点
李治是一个比较仁义而且孝顺的孩子,至少李世民是这样认为的,当初长孙皇后去世之时,李治能够一直哭个不停,最后李世民叫他停下来李治才停止,让李世民对他的孝心十分关注。
此外,当时在李世民的治理下,唐朝迎来前所未有的繁荣昌盛,贞观之治的富裕,让李世民觉得应该选择一个仁义君主来治理国家,不适合选择喜欢打战之人。
鉴于以上原因,李世民才最终选择李治成为太子,可惜最后李治却是一个怕老婆的家伙,对李世民的才人武则天百依百顺,还在李世民在世之时两人就开始眉来眼去,后来更是把整个江山都拱手相让,当然那都是后话了。
结语
综上所述,李治之所以成为太子就是因为两个哥哥不争气,并且有舅舅长孙无忌的支持和自身性格优势比较适合当时的政治环境!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为啥唐太宗的嫡三子李治能登上皇位?
唐太宗李世民共有十四个儿子。与正宫长孙皇后,所生三子,长子李承乾,次子李泰,小子李治。
公元649年,即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病逝,遗诏继承人李治。
李世民在世时,曾立李承乾为太子,终不成器被废;次子李泰心狠手辣,至此立李治为太子。
唐高宗李治虽是嫡生,也非明主。乱伦纲常,信用李世民被废的妃子,纳入正宫,将先帝赐配的王皇后废掉。武则天得势后,屠杀李世民的有功之臣,改朝换代,朝野震动,民怨沸腾。至此李治属于庸主,在位三十三年。
▿✄为啥唐太宗的嫡三子李治能登上皇位?
唐高宗李治的身份其实非常尴尬,在唐太宗李世民十四个儿子之中行九、不上不下,在文德皇后长孙氏所生的三个嫡子之中更是排在了最后!中国古代一直讲究所谓“有嫡立嫡、无嫡立长、长幼有序”,除了一个嫡字,李治什么也靠不上。即便这个嫡字,在他前面还横着两个又嫡又长的哥哥!那么,为什么最后登上皇位的却是李治呢?
唐太宗李世民自己给出的答案
在李承乾被废之后,唐太宗经过一段时间的纠结最终放弃了比李治年长的嫡子李泰,将李治立为了新的皇太子。同时,李世民自己也给出了理由:“李泰性格强势,将来他若即位,被废的李承乾和李治恐怕都很难得以善终。李治性格温和,将来他若即位,李承乾和李泰都能得以保全。”
作为父亲,李世民也算是用心良苦了。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李世民的眼光,李承乾死于李世民之前就不去说了。李泰在李治即位之后非但没有遭到清洗,而且受到了很高的礼遇,除了实权之外,该给的、不该给的,李治都给他了。永徽三年,李泰去世,正常死亡,死后谥“恭”。与自己大爷李建成和四叔李元吉相比,李泰简直太幸运了!
嫡长子继承制
李世民一生生了十四个儿子,就算李承乾被废、再排除了李泰,李治依然有十二个兄弟,而且这其中还有六个是李治的哥哥。那么,为什么最终胜出的是李治呢?这就涉及到中国古代的嫡长子继承制了。
中国古代帝王、贵族通常都是妻妾成群、子嗣众多,但是拥有继承权的却只有妻所生的嫡子。在有嫡子存在的情况下,妾所生的庶子是没有继承权的,这就是所谓“有嫡立嫡”,只有在没有嫡子的情况下,庶出的儿子才有资格成为继承人。文德皇后长孙氏生了三个儿子,除了李承乾和李泰之外,只有李治是嫡子!李世民曾一度考虑过庶出的李恪,但很快便被群臣否决了,理由就是嫡庶之别。当然,李恪与隋炀帝杨广的关系也是一个原因。
换言之,李承乾被废之后,有资格成为新皇太子的只有李泰和李治二人。更重要的是,彼时二人的亲娘舅长孙无忌正如日中天、位高权重,这也是李世民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他不得不考虑长孙无忌的存在。因此,李世民别无选择,要么立李泰,要么立李治。李世民最后选择李治的原因前面已经提到了,这里就不赘述了。
长孙无忌的支持
按理说,李泰和李治都是长孙无忌的亲外甥,他不应该厚此薄彼才对。可恰恰是这位亲娘舅,在李世民面前说了李泰不少坏话,最终将李治推上了储位!
长孙无忌的行为看似无法理解,实际上还有迹可循的。李泰在与李承乾明争暗斗的过程中,为了增加手中的筹码、在朝中大肆反感私人势力。到李承乾被废之时,李泰身边已经形成了所谓“魏王党”,这些人才是李泰的亲信。一旦李泰成为皇太子甚至即位,这些所谓“魏王党”无疑会成为李泰重用之人,长孙无忌想分一杯羹,难度相当大,很可能还会成为这些人的眼中钉肉中刺、甚至遭到清洗。
李治的情况也完全不同,因为前面横着李承乾和李泰,李治对储位并不热衷,也毫无私人势力可言。一旦成为皇太子,面对李泰的巨大压力,李治必须找一个强有力的依靠。这时候,作为亲娘舅的长孙无忌无疑是最佳选择,加之长孙无忌已经开罪了李泰,撇清了首鼠两端、政治投机的嫌疑,李治必然会对他另眼相待。事情也的确如此,李治即位初期,长孙无忌权倾朝野,走上了人生的巅峰。只可惜,长孙无忌也看走了眼,李治也不是一个怂包软蛋!后来的历史大家都知道,李治武则天夫妻联手将长孙无忌逐出了朝堂,长孙无忌最终落得个客死他乡的下场。
玄武门之变的影响
一场兄弟阋墙的玄武门之变将李世民送上了皇位,同时也在李世民心中埋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之所以放弃李泰而选择李治,说白了李世民就是担心将来自己的儿子再次兄弟阋墙,踏上自己与胞兄李建成、胞弟李元吉的旧路。玄武门之变之所以会发生,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李世民的父亲唐高祖李渊出于政治需要态度暧昧、加剧了李世民与李建成之间的矛盾。为了避免第二个玄武门之变的发生,李世民必须从根子上解决问题。
为了从根子上解决问题,李世民选择了坚持“嫡长子继承制”,当然他最终还是没有彻底遵守,但嫡子优先的大前提李世民还是坚持到底了,这是制度保障。但制度是制度,实际是实际,李建成当初不也是皇太子吗?可结局又如何呢?为了避免儿子重蹈覆辙,李世民在册立李治为皇太子的同时将李泰贬去了均州,而且将其降为了郡王。如此一来,李泰便彻底失去了继续发展私人势力的机会,也失去了挑战李治的能力。等到贞观二十一年李世民再次将其晋封为亲王时,李治的皇太子之位早已根深蒂固、稳若泰山了,李泰回天乏术,也只能接受既成事实。从李治给他的谥号“恭”来看,这段时期的李泰还是相当老实本分的。
综上所述,李治之所以能够“后来者居上”成为李世民的接班人,李世民的爱子之心是一个重要方面、当年玄武门之变的前车之鉴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李世民亲身经历了兄弟阋墙,他不愿意儿子再踏上自己那条血淋淋的旧路。与此同时,外戚势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因为长孙氏外戚的存在,李世民很难废嫡立庶,只能在三个嫡子中选择继承人,而长孙无忌对李泰和李治的态度最终也加速了李世民下决心的进程。
当然,完善制度或许也是一个方面。李世民在位期间仍然属于唐王朝的草创期,各项制度都有待进一步完善。李世民的这一次易储,或许更深层次也有给后世建立一个平稳过渡的典范之意,毕竟制度这个东西才是一种长久的存在。
------------------
推荐阅读:
乌克兰被美国为首的北约当枪使,打残了自己,为什么还不醒悟呢?
上一篇:旅顺不让日本人进入是真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