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有胜利的可能性吗?说出你的看法?
↯┤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有胜利的可能性吗?说出你的看法?
我的回答,没有胜利的可能性。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在1894年,为甲午,故称甲午战争。
按中国清朝当时的国情来看,清政府处于晚清时代,官场十分腐败,人民生活积极困苦,加上封建各派系的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上更是外强中干,纪律松弛,这样的政府能取得赢机吗?
虽然此时清朝统治集团以洋务派掀起一场“自强,求富"为号的洋务运动。这场洋务运动在科学技术方面向欧美看齐,因此清朝一度出现“国治中兴"的景象,但清朝并不象日本那样变革国家制度,始终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的政策和改革,国内大力发展工业革命,国力日渐强盛,逐步发展到资本主义道路。但日本由于是一个岛国,资源匮乏,市场陕小,加之封建残余势力的各种尖锐矛盾,所以日本以天皇为首的统治集团急于从对外扩张,从中寻找出路。中国就成了他们的目标,日本蓄谋多年,不断试探清政府财力和军力,情报系统源源不断的输送回国。在世界西方列强中,以美国为首的多个国家,都站在日本一方,给予支持,在这世界多元化下,清政府是摇摇可危。
1894年,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爆发,甲午战争开始。日本以势不可挡的强锐势力扑面而来,而清朝却以仓皇迎战,这场战争以残酷及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为代价而失败。
你想想,一个是回光返照的老大帝国,一个是变革维新的资本国家,还有多个国家列强的支持下,就算清朝倾尽全国之力,就算赢了也是惨赢,付出的代价恐怕更痛更重,何况慈禧为首的政脑也不会这么做,她们只以自己为中心,所以只得以战败告终。
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封建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日本这个邻居,看似貌合,但他带给中国人民的伤痛是永远忘不了的。至到当今,日本右佑势力还在蠢蠢欲动,国家再强胜,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时刻防备这条狼。
Ⓖ┆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有胜利的可能性吗?说出你的看法?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甲午战争清政府没有任何赢的可能。
清政府没有做好战争准备,反而为了自己政治需要互相扯皮
在甲午战争前,因为两次鸦片战争之败清政府开展了洋务运动,学习、吸收了一些西方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国力有一定的加强,出现了被所谓的“同光中兴”。在1884年的中法战争中,清军虽然败多胜少,但是至少有了一战之力。这无疑让清政府又有了一些天朝上国的感觉,因此对于日本并不是非常重视。
所以在战争前中日两国关系日益紧张时,除了李鸿章深知日本的军事实力已经很强大,担心爆发战争外。光绪和朝中大臣大多并不在意,忙着筹办慈禧的六十大寿,并没有为战争做任何准备。
结果战争爆发以后,清军的战备严重不足,清政府不得不仓促向海外采购军火以满足战争所需。然而清政府财政紧张,战争爆发以后一时无钱可用,外购军火大受影响。加上战争造成的运输问题,实际上采购的武器弹药大多在战后才到,发挥作用有限。
更糟糕的是光绪和帝党还盲目乐观,都认为如果爆发战争可以亲共是那个取胜,加强光绪的声望,并有意借此机会铲除他们眼中的后党骨干李鸿章。在战争爆发以后清流就不断弹劾李鸿章和淮军各将,声称前线战败都是李鸿章卖国所为,要求严惩,并用湘军替代。而山东巡抚李秉衡更是在威海卫-刘公岛之战期间,把山东的清军全部撤守烟台等地,不派一兵一卒前去援助。
这种内耗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战争的结果。等到湘军也不堪一击,被日军杀的大败以后,光绪等人才醒悟过来,不过为时已晚。
清军的战斗力也无法和日军抗衡
在甲午战争中,很多人可能更关注北洋水师,所以清军在陆战中的表现提到并不多。实际上陆战的失败,才是清政府最后乞和的主要原因。
洋务运动中,清政府虽然引进或者仿造了不少西方枪炮,并逐步以西式操典训练清军。不过并没有从根本军事制度上加以改变,没有参谋,不懂地图,没有近代后勤。因此清军实质上是装备了西方枪炮的古代军队而已,其战斗力提高有限。
在甲午战争爆发前,清军的主要对手是国内的农民起义军,问题并不是很严重。甲午战争以后,清军的缺点暴露无遗,在战场上一败再败。而且除了平壤之战清军勉强坚守了一天才撤退外,其他战斗清军没有一次能坚持一天以上,很多战斗更是一触即溃。
在整场甲午战争中,17万日军的战斗死亡只有区区1132人,战死率只有0.66%。更丢人的是在甲午战争中,日本缴获的弹药是消耗总数的数倍,清军的表现堪比稻草人。
而且要注意的是,甲午战争前期清政府投入的淮军、东北练军、湘军还是清朝上下战斗力比较强的部队。随着战争的进行,这些部队陆续损耗,清政府不得不大量招募新兵,匆匆投入战场。
这些新兵大多缺乏训练,很多人连步枪都不会用,到了战场上表现更差。所以清政府也难以继续打下去。
清政府的特性又让它失去了唯一的取胜机会
甲午战争时,清政府唯一的取胜机会是坚决不投降,迁都内陆,然后发动全民抗战。由于日本军队数量有限,而中国国土辽阔,因此有一定机会以国力拖垮日本。
不过清政府是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无论是慈禧还是光绪都不愿意汉人督抚的权力进一步增加,以免威胁到自己的统治。相比之下,他们宁可向日本让步,毕竟割地赔款不会真正危及他们的统治。
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也不可能选择唯一可能取胜的方法,也就失去了胜利的希望。
◙△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有胜利的可能性吗?说出你的看法?
甲午中日海战,清政府几乎没有胜利的可能性。总的来讲,当时的清政府,吏治腐败,内忧外患,国力不足,军队建设落后,极度缺乏备战打仗意识。也就是说,清王朝的社会经济和军事实力都落后于对手。因而,让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实力较强的日本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究其原因,可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舰艇装备落后。
清政府的舰艇整体势力弱于日本。当时,清政府海军军舰总数为78艘,总吨位为8万余吨;日本为31艘,总吨位为5.9万吨。
虽然清政府海军总体上优于日本,但参加黄海作战的海军只有北洋舰队。北洋舰队的总吨位是3.5万吨左右,总马力是42200匹;日本联合舰队的总吨位是4万余吨,总马力是68900匹;北洋舰队的航速是10节,日本联合舰队的航速是14.5节。
日本舰队(剧照)
而且,清政府参战舰艇相对老化,船体结构不牢固,武器装备老旧,机动灵活性较差。
甲午年,正值慈禧太后六十大寿,国库空虚的清政府把海军经费挪用作太后寿辰的庆祝费用。导致本就捉襟见肘的国防开支全面紧缩,难以及时更新舰艇设备 。
慈禧太后(像)
其次,战争准备不足。
其一,强军意识不足。1876—1888年,清政府海军整军备战的意识比较强,购进了不少先进战舰。但在1888年后,清政府建设、发展强大海军的计划裹足不前,导致军力落后。
其二,实战训练不足。甲午海战爆发前,北洋海军也有训练活动。李鸿章曾多次阅视,并给予充分肯定。但是,当时的训练重常规,实战训练力度远远不够。
手拿舰模的李鸿章(剧照)
其三,作战弹药不足。据有关北洋海军士兵的战后回忆,当时的弹药数量远远不能满足作战需要。到了战斗结束前半小时,“镇远”舰的305毫米主炮和150毫米火炮的所有炮弹已经全部打光,仅剩15发穿甲弹。“定远”舰的情况也是如此。
作战中的北洋舰艇(像)
而日舰则弹药充足,直到最后仍能强力炮击。
第三,管理教育缺失。
其一,高层不懂海军。1885年,清政府成立海军衙门,五位大臣之中,没有一个人出身于海军或接受过海军军事训练。
总理衙门的大臣(像)
其二,专业人才缺乏。海军是专业化、技术化很强的军种,人才建设历来是海军发展的根本。甲午海战前,与日本相比,清政府的海军人才的教育培养处于较低水平——起步晚、质量差。
1855年,日本就在长崎等地创办海军传习所和多个海军操练所;1870年,日本兵部省号召“大办海军”,采取高、中、低培养相衔接,技战术合一,院校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真正把提高海军军官的素质培养置于海军建设的头等地位。
1866年,清政府才建立了第一所海军学校,即福建船政学堂。此后,一直原地不动踏步走。而且,当时清政府的海军教育缺乏统一规划,基本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
船政学堂的学员(像)
其三,精神意志疲软。清政府与日本海军院校教育的基础课程大体相同,都是以学习西方的理工科知识为主。但在军人的战争精神、战斗意志的培育上,清政府不如日本。
综上诉述,在有着独特的时代背景的甲午海战中,清政府失败了,其原因既有主观上的,也有客观上的。
ℬ┨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有胜利的可能性吗?说出你的看法?
谢谢邀请。
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有无胜利的可能性呢?从我们国人情感上讲,当然希望清政府获胜。可是,中日甲午战争已过去一百余年,但这场战争对近代中国的影响非常之深远。
关于这场战争的讨论非常多,今天我从战前和战时来探讨一下甲午战争中清政府胜利的可能性。日本军界在战前就指出“邻邦之兵备愈强,则本邦之兵备亦更不可懈”。自1890年后,日本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海军、陆军。1893年,明治天皇带头精简经费补充造船费用。到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建立了一支拥有63000名常备兵和23万预备兵的陆军。战前日本海军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总排水量72000吨,超过了北洋海军。日本还出动乐善堂、玄洋社等间谍组织和人员潜入中国,加紧对中国各方面的情报搜集和渗透。
而同时的中国,经过数十年的洋务运动,初见成效,开始得意轻敌放松了军备意识。北洋海军自1888年正式建军后,就再没有增添任何舰只,舰龄渐渐老化。北洋水师有军舰25艘,官兵4000人。到甲午战争前,北洋舰队的大沽口、威海卫和旅顺三大基地建成。但清朝军事变革基本停留在改良武器装备的低级阶段,编制落后,管理混乱,训练废弛,战斗力低下。1891年以后,北洋水师甚至连枪炮弹药都停止购买了。在1890年时,北洋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有7艘,总吨位27000多吨;而日本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仅有5艘,总吨位约17000多吨。
从两国的战前准备就可以看到两国的巨大差距,这也造成了清政府的失败。
在甲午战争决定性战役——黄海大战中也能看到清政府失败的必然性。
第一个问题就是指挥失当。本来预定的迎战队形是双列纵队,但逼近敌舰时成了散漫的雁形横列队。其原因有两种说法,一说挂错信号旗,二说部分军舰未能及时到达预定位置。开战不久,旗舰定远年久失修的舰桥被本舰火炮的后坐力震坍,海军提督丁汝昌从舰桥上跌落负伤,不能继续指挥战斗,而他事先又没有指定代理指挥者,这个致命的疏漏使中国舰队一开始就失去统一指挥。紧接着信号旗也被击毁,旗舰与舰队的联系中断,各舰只能各自为战,陷于混乱。清政府这种落后的战术必然无法面对日本更加灵活先进的舰队。
战时第二个问题就武器装备差距太大。定远舰枪炮大副沈寿堃说“中国所制之弹,有大小不合炮膛者,有铁质不佳,弹面皆孔难保其未出口不先炸者。即引信拉火,亦多有不过引者。临阵之时,一遇此笔军火,则为害实非浅鲜,故不可不慎之于平日。”上文说到北洋海军准备不足,这就导致炮弹的不足。定远和镇远的主炮炮弹全部用光。炮弹质量也有问题,有的打不响,有的“中敌船而不裂”。在这样的武器装备下,想打赢一场近代海战,几乎是不可能的。
日本战前大肆扩充军备,发展海军。中国方面准备不足,连炮弹数量和质量都无法符合海战要求。战时北洋海军指挥失误,战术落后。这一切都导致了清政府没有胜利的可能性。
╡▶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有胜利的可能性吗?说出你的看法?
既然探讨可能性,我认为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有胜利的可能性,理由如下:
1、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战例比比皆是:
霍去病八百骑兵横扫漠北,项羽三万破章邯二十万的巨鹿之战,张辽七千大胜东吴十万的合肥之战,绿林军一万七千击溃王莽军四十三万等等。
好多人说清政府腐败无能,当时根本无法与日本强大海军对抗,绝无胜算,那是不正确的。
2、当时的清政府并非一无是处,海军实力在亚洲也是一流水平。
虽然1894年时,日本战舰数量及吨位比清政府多些,倒也没有达到压倒性优势。1894年时清朝北洋海军有战舰19艘,日本是33艘。中国的吨位是三万八千吨,日本达到六万四千多吨,主要作战舰数中国是7艘日本是12艘,其中中国有七千吨级2艘,两千吨级的5艘,日本四千吨级的4艘,三千吨级4艘,两千吨级4艘。
以上数据可以说明,清政府北洋水师完全有实力与日本海军抗衡。
3、甲午战争清政府的失败有多种因素造成,并不单单是实力不足,不堪一击。
若当时李鸿章听从聂士诚建议先从朝鲜撤军,甲午战争有可能避免或推迟。
若北洋水师正在购置的12门速射炮及时到位,若丰岛海战时李鸿章听从丁汝昌建议全舰队出动以多战少,若丰岛海战时济远舰击中吉野主机房的炮弹炸了,若慈禧不修颐和园三海工程把省下的1500万两银子用于购买作战舰。那么甲午黄海海战很可能是另一种场面。
综上所述,如果假设成立,那么清政府还是有胜利的机会的。但历史不容假设,只能说清政府气数已尽,命运之神站在了日本一方而已。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练毛笔字的时候竖笔总是写不直,怎么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