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搞农机为什么越搞越穷?
❂♔有些人搞农机为什么越搞越穷?
农机生产确实给农村人带来了很多方便,也让不少人在劳动中间省了不少的时间和劳力。这也让很多的人在此也看到了商机,而现在搞农机为何做到不赚钱,变成了“危机”?接下来就和大家说说其中的原因。
农机成本大:现在买一台大一点的农机,去掉补贴以后,自己都还要出好几万。这对农村人来说,几万块钱可不是小数目。小一点的机小马力小,相对而言作业的工序就小。买农机不是专为自己家的几亩地(田)去买,是要面对整个农村,服务农村,必须要买马力大的,工作效率高的。
看到农村里耕田整地的商机,很多人都跃跃欲试,相继购买。农村里过去种田,都是牛耕,工作效率太低,现在很多年轻人根本不愿意去学种地。大型的机器作业效率,是很多牛耕很本没有办法比的,不少的人跟着买,农机一多。这给农村人就有了选择机会,谁的服务态度好、谁的整田技术好、谁的价格低,这就成了恶性竞争的事情。
现在农村里都是老人在种田,年轻人根本看都不看田,这田都转包给了很多大的承包户。农村里的田,种的人都是老人,年轻人都在外打拼,现在不交公粮,国家还给补贴,老人们种不了就给承包户去承包,也能得点租用土地的租金。承包户都是有自己的农机器械,不需要请外面的机器,这就导致了很多购买农机的,机器在家就成了一堆废铁。
农机的作业周期短,也并非是暴利行业,农村里很多的地方田小路远,很多人也不愿意去:农村里的种植,用到农机的时候很短,很有季节性的,都是抢时间,抓生产。农村里的机器本来就多,你没时间就会去请别人。(价格低的,服务好的肯定是请得最多)。还有农村里很多地方的田,都是在山脚下,田小路远,量又不大。很多师傅跑去只挣个油费,都不愿意。
搞农机不是不挣钱,有很多方面因素制约着,也有不少人靠自己的农机,在农村里闯出了一片天地,关键是要看怎样去运作。
❈﹩有些人搞农机为什么越搞越穷?
确实是,有些人搞农机越搞越穷。
很多农机手虽然有好几台农机,买的时候价格也都不低,但是一年忙到头算算账,没挣到什么钱。
有时候把农机的油钱和修理费付完,还得亏钱,所以有人就会觉得搞农越搞越穷。小编分析了一下,应该有以下几点:
1、盲目投资:
一般的农机除了自用,多数是通过给别人干活或者作业赚钱的,赚的作业费。
有的人看着附近的人搞农机赚到钱了,眼红了,立马投入十几万买台拖拉机或者收割机。
农机买回来却发现没有多少农活可干,因为忽略了买农机前的各方面考虑,没有算好经济账,往往投入很难回本。
有的人甚至借钱或者贷款买农机,在如今的农机行情下,要是没有明确的作业需求,还是慎重入行为好。
2、干活不漂亮:
用农机帮别人干活,要让别人满意,比如人家让麦茬留低点,那你的收割机在割麦子的时候,割台就得放低点。
甚至还有的人开拖拉机旋耕,看主家人不在,就把旋耕机偷偷往上提,想着可以省点油,其实这样以后估计不会有人找你干活了。
3、吃不得苦:
大型农机在很多地方都比较常见了,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农机饱和和过剩,如果只在当地作业,那么农机就很难尽快回本。
这时候就需要进行跨区作业了,而有的人比较懒,吃不得苦,不高兴去跨区作业,这样收割机往往都锈坏了还没有回本。
4、藏富:
中国人有不露富的习惯。
很多人做农机明明是赚到钱的,但是很多人就开始藏富了,故意说搞农机没有赚钱。
一是怕别人借钱,二是担心别人也买农机抢生意,有了竞争对手,而自己却每年都在添置新农机具。
总结起来,现在要是想入农机行业或者加大农机投资,需要充分考虑投入产出,不要看着别人挣钱,就跟风入行。
ღ➨有些人搞农机为什么越搞越穷?
为什么有些人搞农机越搞越穷?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提问者说的是专业搞农机的,以此赚钱。这些人都有一整套农机设备,犁地,耕地,播种,收割,粉碎,全活,啥都能干。我邻居就买了一整套农业机械,有联合收割机,秸秆粉碎机,旋耕机,播种机等。我的这位邻居并没有出去打工,靠着这些农机在家一年也收入不少。我就以邻居和村上另外两家作比较,来说明一下。
有需求就有市场。对于大型农机在农村越来越多,是因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科学技术在发展,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在农业种植上也是如此。这是最根本的原因。试想一下,如果科学不进步,研制生产不出这些农业机械,想买也没有,就像过去一样,这些农机也不会大量普及。
二是农村青壮劳力大量外出打工,农村都是老年人在种地,有一些头脑灵活的人看出了门道,购买了农机设备,赚取服务费用。
三是这些大型农机设备,极大解放了人的体力劳动。打个比方,过去在我们这儿收割小麦,全是人工的话,往往需要半个月甚至二十多天,有了大型收割机,一家的小麦几个小时就全部收割完毕。还有一些人闲时打工,收割庄稼忙时回家,找用这样的农机再合适不过了,既不耽搁在外打工收入,也不耽搁家里农业收入。
四是国家提倡农业机械化生产,对于购买大型农机设备的,有农机补贴。一些有门路的人,趁机购买了农机设备。自己买农机,国家还给钱,赚钱是自己的,这样的事谁不想干呢?
有需求,也就有市场,正是农机设备在广大农村越来越普及的原因。在我们那个地方,基本上每个村都有这样的大型农机设备。我村上就有三家搞农机的。
那这些搞农机的为什么越搞越穷呢?
对于提问者来说,有些人搞农机不赚钱,越搞越穷,的确是有这种现象,但也有赚钱,任何事情都符合“二八”规律。就像我们居家过日子一样,当年都是统一分地,搞家庭承包,有些人越过越富,而有些人越过越穷。虽然说这个比喻不尽相同,但也有异曲同工之处,也是有原因的。
一是搞农机的多。刚开始,搞大型农机的人很少,好几村才有一个,在农忙季节供不应求。像我邻居买的早,在收割小麦和玉米时,二十四小时不停作业,自己吃不消,雇人开机器,那几年确实没少赚钱。正是因为赚钱,别人才纷纷跟进,比如我村,在我邻居买了第二年,第三年时,又有两家买了农机,一个村子三家搞大型农机。现在邻村也都有这样的农机,还不止一家。庄稼地还是那些地,农机多了,作业面积小了,肯定没有过去赚钱了。
二是人为因素。一方面表现在干活上,干活漂亮的,用你机器的人就多。打个比方,都是收割小麦,一家机器麦茬割的矮,另一家割的高,叫你说,是用哪一家呢?肯定是用割的矮的那家。另一方面就是态度上,有求必应,尽量满足要求。还是打比方,人家找你干活,很爽快的答应了,就是现在不能马上去,也要说明原因,下次还是找你。如果借口累了,明天再说或者其他,“收麦如救火”,都急着收割,人家肯定用别人的。还有不要仅仅计较。比如我邻居去别的村子收割小麦,在量地上,总是先问你家这块地有多少,然后再量,有多少算多少,谁家的地心里没数呢?在价格上也不要比别人高。仅仅计较的,赚钱也就少一点。
三是农机设备维修保养上。我邻居在每年收割完毕后,都要对机器进行一遍系统保养,更换机油,空气净化芯等,农机设备作业环境不好,维修保养更要及时。在每年开工前,还要再对机器保养一下,听听声音,看看轮胎,收割刀具等等,做到事无巨细。有些机手懒,保养不及时,问题故障多,肯定干活时,出问题,收入少。
还有在作业中,听声音,一旦发现问题马上维修,尽量避免大的维修发生。在收割中一旦出现大的故障,必定影响收入。
四是机器维修成本高,油价高。这几年物价上涨,机器零件,柴油纷纷上涨,搞农机不赚钱,这也是一个因素。我邻居说,最怕农机坏,特别是在收割时,有时零件还不好买,配不上。一个零件都要好几百,换零件花钱不说,还耽误挣钱,修一个小时,十几二十亩地耽搁了,又是几百块。
现在柴油5.92每升,每年都在上涨,一年下来,柴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五是购买农机设备,机具质量不合格。刚买时贪图便宜,用了一段时间后,故障率高,维修成本高。“便宜没好货”,这句话在农机设备上同样适用。我邻居也吃过这样的亏,买旋耕机,比较了一下,买了便宜二百多块钱的,用了一段时间后,刀具损耗严重,变形,后来又换了一个,原来的当废铁卖了。这样是不是多花了钱。
六是没有跨区作业。我邻居每年收割小麦时都要出去收割,大致范围在几百公里,你想想,在家就这么多地,机器又那么多,一个村子小麦最多两天就收完了,不出去那能挣钱呢?我村另外两家就没出去,只在附近村子收割,最多一个星期就结束了,我邻居跨区作业,要比他们多干十天,这样差距就出来了。
总结:农业机械化生产是必然的趋势,在农村搞农机应该是有利好的方向。但是跟风严重,一看赚钱了,马上都搞,“僧多粥少”,必然利益分配下降。任何事情都符合“二八”定律,有赚钱的,也有不赚钱的,不能笼统地认为,搞农机就是越搞越穷。
❋❧有些人搞农机为什么越搞越穷?
在山东青岛举办的农机人年度盛会,刚刚结束。人们从天南海北赶来参加协会组织的各项活动,兴趣盎然地欣赏了各大厂家的产品展示。据道友们传递的信息:这次展会,比过往搞得都隆重,且规模之大、参展人员之多,展示效果空前,没有一点点冬季来临的感觉。特别是,展会释放出了农机智能化时代已经到来的信息!农机具智能化的演示宣传,成为会议的重点与亮点。政府推进,厂商推广,农机智能化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内的主题,也是农机人面临的一场新的革命。
作为农机人,在农机市场转型时,我们应该如何面对选择?选择对了,是一种新的生存机遇;选择偏离了轨道,将是一个不归路。也许一些道友们不会这样认为,大多数人更容易接受心灵鸡汤的传播并及时响应;也有部分道友陈旧观念作祟,不愿意或难以改变;还有一些谨小慎微者在观望等待。
笔者认为,我们应该思考,面对多变的市场格局变化,怎样才能做到进有方向、退有余地、观有重点,以稳步踏入新农机时代。
一、格局在变
在此次展会上,无人喷药飞机,无人插秧机,无人收割机,无人拖拉机等智能化农机新产品层出不穷,算是让农机人大开眼界。他们从好奇到惊奇,从惊奇到体验,切身感受到未来的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实现无人机操作再也不是梦,但离市场和客户认可、接受与认购还需要时间。
另外,农机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我们在产品的应用与用户的操作水平上尚存差距。智能化农机,并不是真的就无需人工的管控,而是对操作人员的文化层次要求更高。问题的关键是,农村新型农民,少得可怜,基本都是四十岁以上的大户在承包经营。农村的80、90后们,绝大多数都上了大学,并留在了大城巿就业。智能化农机单纯靠农村现有的农机手实现智能化操作,是不切实际的。因此,产品研发贴近农机市场现实状况,加强对农机合作社人员的培训,也是推广智能农机的重中之重。
农机市场格局在变,农机生产企业与代理商,以及用户随之在变,冲在前面很可能因为缺乏经验而成为改革的牺牲品,等待观望者也许很难把握制高点,其实商场与战场同理,只是事不同理同罢了。正所谓,领先一步是找死,原地踏步是等死。
二、思路在变
农机人在农机新时代,如果仍以不变应万变,或将成为笑柄。延误了商机就等于失去了市场,十多年的农机高速增长期,让一部分靠运气成功的生产商和代理商肓目跟进。例如,烘干机市场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得与失,由于无计划生产,无计划经营和高额补助无底线助力,使得一些厂商肓目扩张赊账经营,最终导致一些企业息业、关门、倒闭。同时,烘干机行业的呆账、死账,重演了多年前的三角债务,严重影响到行业的正常运行。有不少烘干机用户,因为不挣钱、赖账被告上法庭,最终还是因异地执行、困难重重,不了了之。
目前的事实,相信只要是农机人,都不同程度有所体会和教训。特别是近几年来农机行业下滑,农机补贴政策兑现环节错综复杂,一些部门占用、挪用、补贴资金,从公示7天改为公示一个月。人们不清楚公职人员的任用时,也是否要公示一个月为限,农民买台补贴机具,怎么就成了八年抗战时的百姓进城了呢?少数部门办补机构的懒政,严重干扰了惠农政策的落实兑现。还有不少地方,不是年初出台文件政策,而是要每年五、六月份,甚至七、八月才公布当年的䃼贴政策。经过整治,农机行业的腐败案件已经大幅下降,然而,随之而来的就是不作为成了通病……。
针对智能化农机的工作推进,一些地方部门出台了相应的项目措施。有位生产厂家的年轻朋友,建议笔者争取申请办理项目计划。说实话,对项目资金和补贴资金的兑现,我们还是要谨慎面对,不能贪图一时得失。过去农机人听到补贴政策和项目资金,有相当一部分道友会不择手段,去攻关争取项目计划。而现实中,人们对此都意识到,有一定的风险系数存在。
一位农场主朋友是这样告诉笔者的:有一个上千万元的蔬菜项目,饭吃了、礼也送了,当真正要签合同时,负责项目人员提出,要先付项目总额的25%的现金作为回扣。当这位朋友征求笔者意见时,笔者认为“无底线”的事少干,尽管一些道友读到此处,或多或少会觉得文章偏离了主题,其实这就是我们农机人在前行的路上,需要不断调整思路的关键之所在。
三、用户在变
新型农机手的自然形成,难度越来越大了。农村的土地流转与不流转,对种地承包人员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变化不是太大,我们也应当相信相关部门对农村农业的发展,一定会有较为稳妥而且长远的发展规划。但现实生活中的农村留守人员趋于老龄化,并成为农村人员的结构主体。如指望这些人实现智能化农机大规模应用是不现实的。
人们都期待着我国的农村农业像发达国家一样,梦想实现农场与农场主的新型模式,这个过程需要我们改变的首要问题,就是需要有好的政策吸引知识青年回乡创业。
农机手和种田大户的年龄结构与文化层次不改变,再鲜美的心灵鸡汤,也改变不了现实客观存在的问题,会阻碍现代化农业前进的步伐。因此,笔者认为,农机市场智能化的发展,还有以下三点必要条件需要具备:
第一:改变用户的年龄结构和文化结构是当务之急。在任何时候,人的因素都是摆在第一位的,再智能的产品也需要人工操作。智能农机具的推广应用,不会因为研发了一个新的产品,整个农机市场就会无条件的改变,还需要政府支持,需要演试推广,需要市场认同,需要代理商认知,最终需要用户认购使用,才算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特别是农机代理商千万别简单地对待智能化的农机市场。
第二:现有的智能农机具,除了机械的表演试验外,其实产品还存在着很多不足,距现实操作使用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例如,无论是插秧还是收割,需要周边打点后才能智能无人操作,特别是对操作人员的文化水平要求更高,最关键的是速度与节奏没有人工快和灵活,遇到卫星信号差,其程序还要重新设置。
第三:产品的稳定性和实用性尚有提升空间。
笔者认为,作为农机人我们需要改变的是:(1)接受新事物、把控新机遇;(2)不上当、不跟风、稳步前行;(3)做好老农机,推广智能产品,尽全力、留余地。随着市场格局的变化,相应改变我们自己的格局,并与时代同行,才是我们农机商人的唯一出路
┉╁有些人搞农机为什么越搞越穷?
“有些人”应该指的是大部分农机手。
1,目前大部分农机手的年龄在50岁到70岁之间,他们的服务范围基本上是在本村及附近,并且有同行在恶性竞争,作业费压价→降低成本→作业质量下降→农户不满意→拖欠作业费,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勉强年吃年用,同时面临着子女结婚、城里买婚房、隔代孩子看护的压力。
2,50到60岁这部分群体相比较年轻一些,但肩负着家中收入的重担。受作业质量和效率影响,农机设备需要更新,因积蓄不多和认知程度原因,导致所更新的设备未达到预期。(这里需展开一下,近几年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原因,国内拖拉机行业几乎全军覆没,都在做大发动机小底盘,牵引力严重不足!)
3,土地规模化未成形,转场费用大,需方和供方无法有效衔接。
4,小部分农机手这个团体承托着中国农业的未来。他们年龄在30到50岁之间,思想前卫,学习力强,父母还能帮上忙(钱),所拥有设备合理,成本可控并且有竞争力,能够参与大型作业订单,同时收入比较高,远远与老年农机手拉开了距离。
最后,呼吁一下,从农机生产企业到经销商到终端农机手,理性做事,有主见,有担当,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别急不可待,精耕细作,相信我们的农业会走向辉煌!乡村振兴,肯定实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