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写出很有意境的古体诗词?
┈▧怎样才能写出很有意境的古体诗词?
谢邀
大家都知道,古体诗很美,美在哪里呢?美在意境,可以豪不夸张地说,意境是诗词的灵魂,一首诗或词,如果没有了意境,那么就好似没有灵魂的一个躯壳,索然无味。
那么,什么叫意境呢?这个问题既抽象,又广意,在诗人眼里,一片落叶,一朵花开,一条古道,或一勾残月,他们都会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比如落叶,他们会想象到严霜崔残,才使叶离枯枝,而由严霜残叶铺开想象,那种意境就很美了。本来落叶是一种自然现象,这就是事物的表象,没有什么出奇,而透过表象去发观本质,这就是一种被发现的意境之美。
举个例子。李清照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意境是不是很美?花飘零,落花纷纷,水自流,东去悠悠。这种很自然的景象,经作者把文字巧妙组合,一副晚春的自然景观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砰然心动。正因为花落水流,春光易老,才惹相思,“一处相思,两处闲愁″不能不说这一个"闲″字是点睛之笔。难道说真的是闲愁吗?非也。紧接着,作者把这个“闲″字给以解释,″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原来相思一刻也没有"闲″过啊。
那么,怎样才能写出很有意境的古体诗词呢?我的回答是,多读多练,多去学习古体诗词的修辞章法。我认为,写作是没有什么捷径可走的,唯一的办法就是拜古诗词为老师,从他们的作品里汲取精华,另外,平时应多注意观察。灵感这东西很奇妙的,有时侯无意间脑海里就会闪现一句绝妙诗句,但有时冥思苦想也会无果。所以,诗,来自生活,生于灵感。要想写出很有意境的古体诗,说难很难,说易也易,归根结底,要多学习,多发现。
谢谢,以上只是本人对提问者这个问答的个人之浅见,欢迎指导雅正,不喜勿喷。
←∞怎样才能写出很有意境的古体诗词?
谢邀。
先分析下题目:怎样才能写出很有意境的古体诗词?
题主要写古体诗词,这个“古体诗词”应该是通指中国古典诗词,包括了古体诗和近体诗,也就是“旧体诗”,还有词牌。这就涵盖了中国传统诗词所有类目了。
所以,这里不用考虑平仄格律的限制,只看如何写出意境,最好是“很有意境”。
什么是意境?
意境从字面上理解,“意”为意象,“境”为境界,所以意境就是到了一定境界的意象表达。
而古诗词的意象经过几千年的锤炼,基本上已经固化。所以古诗词的意境就得靠传统诗词的意象来体现出境界,才能称得上有意境的“古”诗词。
意象用词是固有的,也可以新创,我们可以使用的材料,可以增加我们思维的广度;而境界,是灵光一闪,是我们思维能达到的高度。
一首好诗,广度和高度必须同时存在,才能称之为有意境。
意象与境界
意象是工具,境界是结果。也就是说创作一首古诗词,意象是为境界服务的,服务好了,境界高了,这首诗的意境就出来了。否则的话,空有意象,只是大堆浮华的古词堆砌,无法盘活意境,也就是烂诗一首。
近来很多古风作品,就是如此。能看到满眼的“秋风”、“古道”、“白马”、“天涯”,你却不知道他们在一起要表达什么类容,或者表达的内容是荒诞的,古怪的,并不能真正体现中华传统诗词含蓄美感。
这种作品就是假大空的伪古风。
意境的关键在于寻找灵性,给文字、意象以生命。
意象积累
虽然说堆砌古词不好,但作为一个想创作古诗词的人来说,学习使用传统固有意象的词语是必须的。这也是“诗家语”的一种固有特色。
传统诗词因为几千年来的传承,很多意象已经固化。比如我们看到“西风瘦马”,自然想起漂泊的旅人,我们看到“老树昏鸦”,自然联想到天涯孤独,我们看到“刀剑如霜”,自然想起塞外刀兵,纵马北疆。
这些其实都是古代诗人赋予这些独特景色的个人情感,只是在时代的沉淀下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最终成为固定的意象。这些意象,在当时,在那篇诗文中无疑是上了境界的。所以,我们称这种诗词“有意境”。
这类意象积累需要大量的,长期的对古诗词的阅读赏析,对于爱好者来说,这并不辛苦,在愉快阅读中就可以增加积累,也算幸事。
难的是长期的坚持。
所以,想要写出好诗词来,首先真的是要喜欢并愿意为之付出时间和精力。
盘活意境
在大量的赏读古诗词中,不但增加了我们对于古词意象的广度,也会增进我们队古代诗人创作思路的思考。为什么这里要这么写?如果我会怎么写?为什么他写出来是千古佳句,而我写出来不忍卒读?
人类的求知欲在这个时候会催生大量的思考,最终达到某个临界点,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这个临界点也是无数新时代诗人败下阵来的瓶颈。
一旦突破,思维中和古诗词人的思路合契,当遇到生活中让触动我们的瞬间,脑海中的古诗词思维套路就会帮助我们解构这个灵感,然后用积累的古代意象重新组合,再通过“诗家语”的形式抒发出来。
这就是一首完全古意的诗词,在意境上已经高出直白浅近的作品许多。
你的诗词意境,就真的活了。
随手示例
时尽中秋,昨夜酒后出门望天,夜云清朗,月亮银白挂于中天,风中暗香袭来,万物清明。天地同色,有酒相伴,便再也无欲无求。
咱们怎么成诗?
我们手动还原一下过程。先拆解画面,发现自己的感受,找出我们要表达什么?然后用合适的意象来重构我们这段语言。
很显然,要表达的内容是类似于陶渊明的“欲辨已忘言”的境界,那么所有景色、事物都会染上这层苍茫、清凉、迷失的本色,意向选取中会自然屏蔽掉月下行人遛狗、小孩子奔跑之类的场景。只留下银河、夜云、清风、暗香,在“有我”的意象中凸显出境界来。
月下秋长白,平林过暗香。
扶摇乱金桂,把酒觅吴刚。
月色下的秋天一片苍茫冷白,远处传过来一阵阵暗香。那是凉风乍起扰动了广寒宫中的桂花树吧?懒得管了,带上酒去找吴刚。
这是一首仄起仄收,押平水韵“七阳”部的五绝,因为是个人感受随手所作,也没有修饰和字句斟酌,连标题都没有,只是做个随手示例。
不能说意境怎么样,但至少还是能传达出当时的感受的。
示例虽然不好,但是方法应该是这样的。
要写出“很有意境”的诗,对于每一个爱写古诗词的人来说,都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然后在某天开窍,也就是“悟”了。
像不像修行?没错,写诗就是一场修行。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喜欢请点赞并关注,谢谢。
∱⇤怎样才能写出很有意境的古体诗词?
问题:怎样才能写出很有意境的古体诗词?
前言
回答的这个问题,首先要探讨一下,什么是意境。顾名思义,意为虚,代表内心的情感;境为实,是客观存在的景物。简单说一个是情,一个是景,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就是意境。
那么如何写出有意境的诗词呢?无非是把情写好,把景写好,把情景结合写好。
一、景
写景第一步是选择合适的意象,意象的选择必须围绕主题,例如写离别多见到柳、酒、歌、笛等等, 例如:
折柳飞花风满楼,春寒带雨似穷秋。劝君莫唱阳关曲,曲尽无人不泪流。
....
杨柳东风日日春,明朝俱是异乡人。鹧鸪声里斜阳外,一客潇湘一客秦。
写边塞诗常见雪、山、河、沙、漠、角、兵等等。例如:
苍茫白雪覆狼山,无限春风隔玉关。大漠长河旗半卷,谯楼画角月如环。
.......
夜来风雪满关山,画角声悲铁甲寒。帐下老兵夸定远,解衣指点旧刀瘢。
根据情感线索安排,对景物进行有效组合,就形成意境,
二、情
1、诗人写情,有的是直接抒情,例如: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深闺梦里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有通过景物来暗示情感: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金河、玉关、马策、刀环、白雪、青冢、黄河、黑山,这八个景物组合起来,是一幅边疆的肃杀图画,加以岁岁朝朝,体现了驻守边关的将士的心情。
客观的景物有不同的表示方法,例如月的组合有秋月、有春月、有夜月、有圆月、有缺月、明月,不同的月带有不同的感情色彩。
这些带有感情色彩的物象就是意象,王国维说过:
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删稿》
选择什么样的意象,往往代表了什么样的情感。
3、 情景相互交融在一起: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结束语
怎样才能写出很有意境的古体诗词?
先确定主题,再选择相应的意象,围绕主题组合意象。以绝句为例,常见的形式是前两句写景,第三句转折,第四句以情结束或以景结束,例如:
翻飞白鹭下芦湾,柳渡秋风横钓船。睡起渔翁先一笑,此身与世不相关。
.......
红花落尽绿荫繁,百啭千声啼正欢。忆得当时纳兰句,樱桃的是鸟衔残。
诗词的章法变化很多,例如绝句,王士祯就总结了十二法。不过无论如何变化,无非情景二字。
@老街味道
≞┡怎样才能写出很有意境的古体诗词?
我现展出一首巜晨漫》二:
雾都茫茫透光芒,
青山潺水伴鸟鸣。
儿童放喉高声诵,
我续深闻稻花丛。
古风平水韵一东
晨早金秋时节只见东南山迷雾茫茫,清溪青山瞬遮住,透出一缕阳光。鸟声催早,少儿声音高亢晨读,作者深吸稻花香。
2O21年8月12日
⊕┣怎样才能写出很有意境的古体诗词?
对很多人来说,写古诗词容易,写出有意境的诗词也不太难,但要想写出‘很有意境’的古诗词,估计能难倒九成九的诗人!
无论是“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的旷古悠远,还是“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的绮丽靡靡,或者“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幽幽寂寞,又或者“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的‘已失去’,都是诗词‘意境’的一种张力表现。
今天,西山诗词客用二十年创作经验、六年教学所得总结一下如何写出'很有意境'的古诗词,希望能为热爱古诗词的诗友们解惑,为传承国学尽绵薄之力!
王昌龄和王国维的‘意境’理论,对提升诗词意境至今帮助很大
对于‘意境’的阐述,前人说了很多,但最权威的还是王昌龄和王国维。
写出“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的‘诗家天子’王昌龄,在盛唐时期就史无前例地提出了诗的三层境界,初次定义了诗词的‘意境’!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神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弛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对于获得这三境的方法,王昌龄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周心而得。”
王昌龄的‘三境说’给诗词鉴赏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路,在嵩山做过道士、又喜欢寻访高僧听禅的他结合佛家、道家理论,第一个清晰地提出诗词有三个境界,并被后人不断解读、引用至今。
自盛唐以来,无数诗词鉴赏家试图全面阐述并补充王昌龄的这三个境界,并倾向于认为物境就是自然景物,情境是人生经历和生活感受,而意境大致是指想象与幻想中的事物。
但是,若鉴赏者没有对佛道两家基础理论的清晰认识,很难理解透彻王昌龄的‘三境说’。
按照西山诗词客的实践经验和理解,这三个境界是诗词由低到高的三个层次。
第一层的物境,是以‘观想’为媒介、‘描述’为方式,用佛家‘镜照’之法交换出自然界山水、泉石、花木、日月等的客观形态,从主观上再现诗人心中的客观世界。这一境界的实现相对较容易,只需多读前人的诗词,坚持使用‘赋比’之法,用优美、典雅或者朴实的字词表达出来即可。
第二层的情境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我们把物境比作‘固体’的形态,那么情境就是‘液体’的形态,从固体转化为液体,其前提条件是有‘物’,再者就是‘升华’的手段。因此,进入‘情境’层次就需要创作者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和感悟,在‘身同感受’的基础上结合客观世界,延伸并扩张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使用本位非本位、疏密、虚实、隔或不隔、动静衬托、比兴等手法,揭示天地、自然、人事、社会等的本质但不直接触及。相比较‘物境’来说,‘情境’是一种诗词水平的升华和提高。
第三层的‘意境’是最飘渺、最不可捉摸的至高境界!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液体升华为气体’的道境。气,是道家文化的一种充满智慧的哲学概念,自先秦时期就影响着诗词文化的发展。道家讲“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自然由阴阳组成,阴阳结合则生五气,五气再生万物。因此,对道学研究颇深的王昌龄才把‘意境’放在最高层上,以此提醒后人‘意境’的先天至高地位。简单点说,‘气’是‘道’在自然界中的虚拟形态,而‘意境’就是诗人内心所要表达的一个‘虚拟世界’,只要置身这个世界,就能直接感受到诗人的喜怒哀乐,为其所左右!
深入分析王昌龄的‘三境说’对我们摸清诗词的提升途径有非常大的帮助,但是,这些虚无缥缈的理论毕竟无法在实质上指导诗词创作,而且,随着诗词的进步和发展也使得这些理论逐渐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因此,王国维在总结中西方哲学、美学和古典文学的基础上,继承并发扬了王昌龄的‘三境说’,提出了著名的‘意境说’。
王国维意境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以人生三境来比拟诗词三境,并没有脱离王昌龄的‘由低到高的三个境界’理论。重要的是,他在总结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清晰地指出了诗人在诗词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及彼时的心境,这对我们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西山诗词客在《阿游学诗记》第十章中有详细阐述王国维的‘意境说’,此处不再赘述。)
不过,静安先生并没有给出创作的方式、方法或技巧,实在令人遗憾。其实,这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意境’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那么,对我们普通的古诗词创作者来说,意境究竟是什么?
如何才能提升诗词的意境呢?
时过境迁,你应知道当代诗词‘意境’的定义
对客观世界来说,意境从来都是不可捉摸只可意会的。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你靠近认真体会时,她恰如‘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婷婷而立;而你以为自己已经捉摸到了,她又似‘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失了踪影;终于,历经折磨、谙尽别离,你才尝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交集。
▼什么是意?
刘宗周:“心之主宰日意,故意为心本”。
从广义上来说,‘意’是心之所出,是作者内心对外部客观环境的一种心理反射。
从狭义上来说,‘意’就是特定环境下诗人的观念、念头。
‘意’不是从大脑而来,也不是从思维中派生,而是从我们的心灵出发的一种审美观念。它不受大脑的主导,而是在支配大脑的思考。
▼什么是境?
王国维:“境即境界!”
从广义上来说,‘境’是自然,是天人合一,并具备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的特征。
从狭义上来说,‘境’就是诗人具有独特情感色彩的、超越现实的‘虚拟世界’,是诗人独属的‘域’。
‘境’是诗人用大脑思维营造的一个世界,它偏重技巧的运用,比如选字词、用技法、增减情感等技巧,以此达到诗人想要的审美程度!
▲意境的实用性定义
现代汉语词典:“意境是用心体会到的一种思想、情态和哲理的程度。”
现代字词典给出的定义,只是一种广义的定义,并不能对我们创作诗词起到指导性作用。所以,我们把上面两者结合起来以后,就得出了诗词‘意境’的实用性定义。
意境,即是诗人结合客观世界,运用心力和各种技巧重现的一个具有独特审美观的主观世界,它具有广度、宽度和深度等程度性的特征。
当我们得出了‘意境’的定义,其实,已基本掌握了提升‘意境’的方法。
提升诗词到很有‘意境’的系统方法
钱钟书:“意境之于读者,具有影响情感、左右思维的魅力!”
在我们理解了定义之后,就可以具体分析其定义中的几个要素,并结合一些技巧来提升我们的诗词‘意境’了。
具体来说,可从下面三大方面入手。
▌以心力再造一个世界,是提升诗词意境最有效的方法
心力即心灵力量。
“我悲天地同悲,我喜天地同乐”,这就是心灵的力量。
在诗人的眼里,客观世界并不是从现实中直接搬运而来,而是用情感和智慧渲染过的、独一无二的‘虚拟世界’。
东篱采菊的陶渊明,口渴时有白衣送酒,醉卧时执笔诗文,逍遥时遗世忘我。在他眼里,“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不过是“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是“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是“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对陶渊明来说,‘无我’是不得已的逃避,是不与俗流的清高,是勘破“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后的‘逍遥世界’。
被世人“惊呼天上仙”的李白,向往的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无人打扰,欣赏的是“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的绝尘之姿,离去时的他也只想如浮云一样,极尽轻狂后“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虽然谪仙一直没明白‘踞庙堂而泽天下’只是他的一厢情愿,但饱受残酷现实摧残的他,依然像一个孩子,天真而热忱、孤独而奋勇,被这个世界刺伤无数遍仍不放弃‘治世’的理想!这就是谪仙的虚拟世界,一个旁若无人却也无人可及的‘宏大世界’!
当陈子昂登上幽州台时,他看到的不是天地玄黄,不是万木萧瑟,而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寂寥。对他来说,现实世界已配不上他的才华,他的‘精神世界’是贤者已逝的天下有雪,是“始愿与金石,终古保坚贞”的遗世独立。
对诗词创作者来说,心力的运用其实一点都不复杂。
只需要在陈述时脱离客观世界,再用诗人的正确认知、情感和审美倾向结合客观世界的某些具体物象,就可以重新打造一个新的‘虚拟世界’。
陶渊明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就是借用了现实中的‘山气、日夕、飞鸟’三个物象,把具有审美倾向的‘画面感’融入进去,并渲染入‘佳、还’的情感,成就了无我之境。
李白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也是借用现实中的物和人,融入‘游子意、故人情’的情感,以画面的审美形式展现出来,重新打造了一个伤感且永恒的离别之境。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则只借用了一个‘天地’旷景,其余纯用具有画面感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和‘悠悠、怆然’的情感,就渲染出了一个凄怆、美丽的新世界。
由上可知,‘心力’之法创造的这个‘世界’其实并未完全脱离客观世界,但又超越了客观世界的维度,具有深入心灵、拓展意境的重大作用!
掌握了‘心力’的使用方法还不足以让人迅速提高诗词意境,这就要求我们需要不断地使用‘心力’、提升‘心力’,培养艺术性的审美观,选择与情感相契合的物象并掌握一些诗词创作的技巧和手法。
▌培养具有艺术特质的审美观,对提升诗词意境和内涵最有帮助
中国是一个诗词大国,穷搜古今诗词,其外在艺术形象不外乎诗情和理趣两类。
先秦时期,《尧典》明确了“诗言志”,这里的“志”侧重表达诗人的抱负和志向。到了战国时代,《庄子·天下》说“《诗》以道志“,‘志’的范围扩大到了诗人的思想、志趣。屈原在《九章》中则“抚情效志兮,冤屈而志抑”,志不得抒,故而“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这里的“志”指的则是诗人的整个思想,包括了志向、感情。
因此,诗言‘志’,已经不再指单纯的志向和抱负,而是包括了诗情和理趣的情志。
表达情意是诗情,表明道理的是理趣。
诗歌的艺术形象总是与情感和理趣结合在一起,古人用‘比兴之法’来代替自己曲婉地表达那些微妙的、不可直言的思想,后人则用历史和文化沉淀出的‘意象’来表述。
胡应麟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
这说明‘意象’已不再是单纯的物象,而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晶,是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符号,更是诗歌创作的基本功。
因此,诗歌的艺术美取决于‘意象’的创造!
意象之美,在于它传递给受众的价值、情感和享受的程度。因为‘意象’是情景交融的产物,从自然、天地、社会关系中提炼而出,所以,意象的审美特质是由它情景交融的特征所决定的。
吴衡照说:“言情之词,必籍景色映托,乃具深宛流美之致。”
单纯的情感不具备审美性质,只有情景交融的‘意象’才有美的艺术特征。
林逋的梅花为什么能被世人传颂不息?这是因为作者把优雅、唯美的情感倾注进了眼前的景象。呈现在人们面前的“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早已不是现实的景状,而是作者倾心打造的一个幽致风雅的新世界。
如果说林逋的梅花是恬淡的处子,那么,高启的梅花就是瑶台的仙子。在这位明朝大才子的眼里,梅花恰似“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不沾一点人间烟火。而作者的情感也已不再局限于俗眼世风,而是具备了‘道’的超然脱俗,羚羊挂角,凡人难以触及。
在人间的诗人,虽然苟且着‘下里巴人’的生活,但却不忘‘阳春白雪’的向往。这种‘向往’赋予了诗人五彩缤纷的‘意’,所以,哪怕王冕的梅花“朵朵淡墨痕”,也一定要“清气满乾坤”;哪怕陆游的梅花“零落成泥碾作尘”,也“依旧香如故”。
现实的‘象’也许不堪,也许平凡,但结合了诗人独特的审美之‘意’,就能绽放出惊艳世人的奇葩。
罗丹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天地万物、大道曲径,在司空见惯的眼里也许只被区分为有用无用,可在诗人的眼里,一枝一叶总关情!
因此,诗人应培养具有艺术特质的审美观,内在修炼心灵之美,外在学习形象之美,分别从韵律、语言、画面、情感、格调、哲思六个方面审视作品的艺术水平,从而让诗人的作品具备独特且给人美的享受的艺术特征。
谢榛说:“诗乃模写情景之具,情融乎内而深且长,景耀乎外而远且大。”
内外兼修,诗词之美可尽显矣!
▌掌握的一些诗词技巧手法,对提升诗词意境也很有帮助
当一个诗人具备了充分运用‘心力’的能力,培养出内外兼修的艺术美,再运用一些小小的技巧,就可以臻至王国维提到的‘诗词意境’!
古人把诗分为六艺,其中技巧之法有‘赋比兴’。
这些诗词技巧的目的,是为了更生动、形象地把诗人的内心世界呈现给受众。围绕着‘生动、形象’,后人在‘赋比兴’的基础上又开发出出更多的创作技巧,以让诗人内心的‘虚拟世界’更具有传神的作用。
从诗的外在形象来说,古风之骈俪,近体诗之格律,都是创作的技巧。
像崔颢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诗圣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辛弃疾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等等,都是这方面的经典范例,至今为世人称颂。
从诗词的声韵律感来说,低昂、清越、沉郁、悲壮等音感,在提升诗的‘音乐美’方面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比如,陆游在《钗头凤》中用的‘入声韵’,马致远在《天净沙》里使用的‘四声均衡法’,柳宗元在《江雪》中使用的‘仄声韵’,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从诗的内在神韵来说,疏密、本位、虚实、动静、隔与不隔......等诗法技巧,对提高诗的‘内涵’和‘韵味’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方面的创作技巧,西山诗词客发表在头条的文章里已经谈了很多,在此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虽然,世人皆道诗为心声,不应该使用过多技巧。
但是,有些时候,诗法技巧虽然不能和‘心力’和‘审美观’的作用相提并论,却能让诗人的作品产生更广的传颂度、更高的亲和力。这就是为什么古人把‘辞工’也列入诗词鉴赏之法的主要原因。
结束语
攀登诗词高峰、一览众山小,是无数诗人的梦想。
但是,天道酬勤,提升诗词的意境并不只是有梦想就可以的!
只要付出辛勤的汗水、保持‘九死而不悔’的初心,认准目标‘咬定青山不放松’,再加上那么一点点天赋和运气,诗词殿堂的大门一定会为你敞开!
诗词大道不孤,西山诗词客与你同行!
------------------
推荐阅读:
上一篇:工地上哪个工种的工资水平最低?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