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年三十五岁的韩信死的冤吗?你怎么看?
➼﹋时年三十五岁的韩信死的冤吗?你怎么看?
韩信死得一点也不冤,他早就该死。但他不愿意自行解决,一直寄希望于自己立国的功劳,殊不知,刘邦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他。
关于他的死,很多朋友都回答了,我就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他为什么该死了。
1
刘邦,是一个隐忍的人。虽然看似每次都有陈平在旁边踢他几脚,他才醒悟。事实上,他本质就是那样的人。
然而,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比他更隐忍的人。刘邦每次都差点发飙,而这个人从来都不动声色。这就是胯下受辱的韩信。
对于这样一个人,怎么能放心呢?
2
齐国人蒯通,曾经劝韩信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韩信以刘邦对自己很好拒绝了。
刘邦会怎么想?首先,你韩信就不应该见蒯通这种说客。然后,要是哪一天你觉得我对你不好,你是不是就要反我?或者我死了,你觉得我儿子对你不好,你是不是就要反了?
3
韩信用兵,独步天下。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在军事上,他要造反起来,天下能挡得住他的没几个人。
而在前205年对赵国的战争中,韩信从陈馀那里俘虏了一个厉害的谋士李左车。这个人并不在西汉开国分封之列。他被韩信窖藏起来了。有了人才不为国举贤,跟韩信刚好一文一武配对,这不是要反的准备是什么?
除了李左车,还有一个项羽手下的厉害大将钟离昧,也一直在韩信的庇护下,这个人可是刘邦恨得咬牙切齿的。我也不明白韩信为什么一直收留他,不惜因此跟刘邦搞得不愉快。
难怪刘邦不放心。
4
刘邦并不担心韩信在自己活着的时候造反。但韩信年轻力壮,刘邦担心的是自己去世后韩信造反。
于是,他给韩信暗示。希望他自己解决。毕竟,刘邦还是有些许情义的人,而韩信确实也是开国大功臣。
汉五年正月,刘邦该齐王韩信为楚王。这时,如果韩信自杀或“病死”,后面也不会被诛灭三族了。并且家族还会受到刘邦的关照。
但此时的韩信,方寸已乱。一方面有感刘邦的知遇之恩,不愿意起兵反叛;一方面又不愿放弃自己的荣华富贵,想跟刘邦抗衡周旋。
5
两条路(自杀或反叛),韩信都没有走好。左右摇摆的他终于被萧何骗进宫,借吕后之手杀了。为了保住自己儿孙的位置,吕后把韩信利用到了极致:夷三族,以儆效尤。
古人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我不这样看。韩信最大的弱点就是不够坚定,他的结局,早就注定了,与萧何无关。
人生没有后悔药,韩信当初就应该听蒯通的。朋友们觉得呢?
█⇎时年三十五岁的韩信死的冤吗?你怎么看?
感谢邀请。
韩信之死可以说是他自己种下的因,必然得到的果,死得虽然有点憋屈(被吕后身边的宫女用非常手段杀掉,而不是战死沙场),但是看看韩信做的事情就可以看出,他被高层除掉是迟早的事情,一点也不冤。下面就来看看他韩信都做了什么导致汉高祖刘邦及吕后要除掉他。
情商堪忧。简单地说就是说话不太注意分寸,刘邦问他韩信能带多少兵,我刘邦能带多少兵?这位仁兄感觉非常良好,说我韩信多多益善,而汉王你几万兵,后韩信见刘邦表情不太对,匆忙补充一句,我是将才,而汉王你是帅才,我讲的是几万将军,听上去话圆的不错,但是不要忘了,先前刘邦讲的是能带兵的数量,而不是武将数量,虽然刘邦当时未发作,但是在刘邦心里,你韩信狂妄,目中无人,毫无敬畏之心却是已经坐实了。
要的东西太多。在刘邦与项羽战事胶着之时,刘邦来信让前去增援,韩信打起了小算盘,有点作壁上观的意思,刘邦一看这是打算让自己自生自灭啊,刘邦听从萧何等人建议,该给的荣耀还是给了,从韩信被封为齐王到最后封为韩王,一步步在裹挟刘邦,能力强不假,但是却时不时用时势威胁上级领导,这样的人才即使再能干,其前途也必定不会有长远。
收留敌将。刘邦与项羽是死对头,那么手下的人彼此应该也是互相仇视才对,而韩信却收留了项羽的手下武将钟离眛,后来虽然把钟离眛杀了,带着钟离眛的人头前往刘邦这边认错,但是韩信只要稍微用心细想,就该知道收留敌军会带来的后果,可是他还是做了,有些事情不是说事后弥补就行的,在刘邦心里会怎么想?你收留敌将,是打算图谋我刘邦的人头?是不是从一开始你韩信就是项羽的卧底?
不过韩信的军功确实是无人能及,要除掉韩信总要一个理由,后韩信被告谋反,韩信心里知道在这可是杀头的罪名,没想到刘邦只是训诫一番,将韩信变为淮阴侯,在外征战后,吕后作为刘邦的发妻,替他老公做了一件事,就是用刘邦答应韩信三不杀之外的方式,果断的除掉了韩信,刘邦回来后,只是且喜且怜,喜的是韩信终于被诛杀,怜的是韩信一路走来落得如此下场,可悲可怜。没有为吕后擅自诛杀韩信而责怪吕后,一定程度上表明,吕后的做法还是刘邦默许的,毕竟自己确实承诺过韩信三不杀,既然经吕后之手除掉心头大患,也算是兑现了曾经的承诺。
▮➼时年三十五岁的韩信死的冤吗?你怎么看?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刘邦最适合回答这个问题。因为冤枉你的人比你更加知道你有多冤枉。
公元前202年,韩信刚助刘邦获得楚汉战争的胜利,还没好好歇口气,转身就被刘邦夺兵权,可谓是一刻也没耽搁。
刘邦心想:如今好了,天下既定,韩信终于没了用处,这样的人还掌握重兵,那不是在卧榻之旁养了一头猛虎吗?
韩信又一次吃了哑巴亏,那么他内心的真实想法究竟如何呢?愤怒?憋屈?
其实,垓下决战之前,武涉、蒯通劝其三分天下,自立为王,可是韩信感恩刘邦的知遇之恩,也从未想过拥兵自重。
如今,天下刚定,齐国封地便没了,三十万大军也没了,韩信心中多少有点不是滋味,但他别无选择,只能接受。并且很快也就释然了,只因他志在封候拜爵。
韩信丝毫没有察觉到危机的气息,愉快地接受了刘邦的楚王分封。功成名就,志得意满,别无所求,正是韩信此时内心的真实写照。
治权谋上的单纯幼稚,却也正是韩信人格的可贵可爱之处。
韩信降职到楚国之初,便遇见逃亡中的故友钟离昧。
钟离昧何许人也?
韩信就职项羽部下时唯一的好友就是钟离昧,后来韩信弃楚归汉,钟离昧留了下来。
这钟离昧也是一个人物,楚汉战争中,可让刘邦吃了不少亏。这不,项羽一死,钟离昧就成了重要逃犯。
这时率真的韩信便救济了钟离昧,并安置于府邸。
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韩信缺乏政治头脑的弱点体现得淋漓尽致。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公元前201年,刘邦便知道了,本就想除去韩信,这不刚瞌睡来了,有人送枕头。
刘邦终于得偿如愿,借故巡游云泽,逮捕了韩信。韩信断然没想到,有一天会和刘邦兵戎相见。
被缚的那一瞬间,他的内心经受了此生从未有过的震撼。他一时还理不清那具体是什么,但能够真真切切感受到在他的精神世界里,有些东西正被击碎,有些东西正在瓦解,有些东西正在坍塌。
须臾之间,韩信看透了许多事。
云梦泽被捕,对于韩信的精神世界来说,无疑是一次摧毁性的打击。
他坐在囚车中,仰首狂笑,慨然叹道:“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史记·淮阴侯列传》)
(公元前201年)四月,韩信被废除楚王之位,赦降为淮阴侯。自此,长期软禁于长安。
刘邦的所作所为,彻底摧毁了韩信一直坚守的信念。当自己像条狗一样被囚长安,韩信这才意识到世道人心有多险恶,之前的他有多么幼稚。
韩信醒悟了,但这种醒悟,反而令他更加困惑,他所恪守的赤诚待人、知恩图报、忠君不渝,难道全都错了吗?
桀骜不驯、不可一世的韩信被打垮了,身体变得松松垮垮,背部微驼,不修边幅。
公元前196年,韩信与陈豨谋反,最终被萧何设计诱杀于长乐宫钟室,灭三族。
年仅35岁的韩信死了?韩信终于死了。韩信到底还是死了!
据说韩信死时,背倚靠在大钟上,虽然身上插满刀枪剑戟,依然矗立在那里,像是一尊天神的雕像,神圣威严不可侵犯。
据说士兵们死活拉拽不下韩信尸身。肉身可以被消灭,但英雄却永远不能被打倒。
韩信之死真相究竟如何,千百年来,众说纷纭,争论不休。
韩信与陈豨密谋造反之语,究竟是如何流传出来的?韩信如果真要造反,为何坦坦荡荡地就随萧何入宫?
无论真相如何,毫无疑问,韩信的悲剧命运,揭露了君臣关系中最黑暗、最残酷、最肮脏的一面。
真相也许永远埋进了历史的烟尘里,是非曲直自在世道人心之中。
ℜ✕时年三十五岁的韩信死的冤吗?你怎么看?
当然冤了,很多人说韩信死的不冤,因为做的事触及到了皇位的安稳!确实有必死的道理,但是说到冤的原因,是因为以一个莫须有的谋反诛族就过分了!这种事一旦多了起来,后世有了参照肆无忌惮的直接编排政敌,邓艾岳飞蓝玉……
┇↜时年三十五岁的韩信死的冤吗?你怎么看?
这是命数,无所谓冤不冤。韩信统兵能力在刘邦之上,当时刘邦和项羽博弈时,他完全可以谁也不帮,割据一方,三分天下,可他念及刘邦对他的提拔之恩,不肯背叛刘邦,最终遭刘邦忌惮而杀。还有,韩信功成名就之后,应不恋富贵,隐姓埋名,度过余生,他的初心就是打仗,打胜仗,既已实现初心,赶快逃离权力中心,方能保命。韩信也是凡人,没有慧眼,一个人能有如此功名成就,也是人间豪杰,令人敬仰。至于最后冤死,命数而已,毕竟谁也没有前后眼。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