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的坦克差异为什么那么大?
↝Ⓝ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的坦克差异为什么那么大?
应该说,二战以后的美英坦克和苏联坦克走了两个不同的技术路线,而且都适应了各个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
苏联的坦克通过二战后的总结,得出了一些结论性的经验,苏联战后的坦克都是按照T-34的经验来设计,一个要求坦克要方便大量生产,二是要求坦克的火力防护机动三大性能相对要均衡,三是坦克操作要简单,以便适应战时补充的大量拖拉机手。
按照着种设计思路,苏联坦克普遍结构简单,重量轻,但是火炮口径大,火控系统简单,生产的数量普遍比较大,象T-55/54的产量达到了10万多辆。
而对于美英等西方国家来说,由于和苏联的工业基础不同,而且西方国家的地面作战经验也和苏联相差很多,应该说美英军队的坦克作战水平也就是小学生水平,而德军和苏军都已经是有大学生水平。这种情况下,西方国家的战后坦克明显的受到德国人的影响比较大,德国的黑豹坦克对于战后西方坦克起了一个示范的作用。象法国甚至直接装备了黑豹。
对于西方国家来说,战后的坦克普遍重量大,火炮口径要小于苏联坦克,火控系统比较完善,结构相对复杂,重量大。这一点在黑豹和T-34/85的纸面性能对比上就表现的很明显,两者的综合性能其实差不多,但是黑豹的重量明显大于T-34/85,不过由于德国发动机的马力比苏联大,两者单位功率差不多,但是苏联坦克由于重量轻,实际上的速度要比黑豹快。
二战后北约的基本战争的计划是,利用一切手段顶住苏联的钢铁洪流,等待美军从大西洋的那边运过来海量的装备物资,然后反击。而苏联的战争计划则是正好相反,战争一开始苏军的钢铁洪流就要尽可能快的达到大西洋海岸,所以西方的坦克对于机动的要求要比苏联坦克低,苏联坦克包括现在的俄国坦克还是要进行坦克飙车就是苏联人要快速的运动,接近西方国家进行近战,以弥补自己在坦克火控系统上边的不足,距离近了,火控系统差点也问题不大。
而西方国家的坦克也是要进行那种德军在二战后期经常进行的那种防守反击作战,所以用不着进行那种坦克飙车,但是对于坦克部队的配合和通讯联系要求很高。这一点的区别,现在看看俄国每年的坦克两项和北约国家的银杯赛中设置的比赛科目就可以看出来双方的战术思路是截然不同的。
一方面是战术思想的差异,还有就是双方工业水平的差异了,西方国家的工业水平一向比苏联乃至现在的俄国要好,为了阻止先进的工业生产母机出口到苏联,原来还有个巴黎统筹委员会,制定一个名单明令禁止向苏联以及社会主义国家一些工业设备,这个委员会甚至狂妄的宣称如果巴统3000年前就存在,那么今天车轮还是禁运范围之内。
Ⓛ⌘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的坦克差异为什么那么大?
冷战期间,苏联坦克重量轻、外形小、高度低、火力强、结构简单、成本价格低廉, 且产量和装备量大。与之相对的,美国坦克是重量重、外形大、高度高、机动性较好、结构复杂、成本价格昂贵、且产量 和装备相对较少。
造成这么大的差异,直接原因在于美苏两国的坦克总体设计思想存在很大不同。
苏联的设计思想,强调强调总体先进性,通过最佳的总体设计和采用对总体性能有利的技术和部件,来提高坦克的火力和防御并相应提高机动性。
美国的设计思路,强调技术合格部件的先进性,通过采用集成先进技术和高性能部件,来提高坦克的防御和机动性并相应提高火力。
而设计思想的差异,则是美苏两国不同的经济、工业、科研、文化、军事理念及战术战略等因素造成的。
首先,苏联在二战中,积累了大量大规模装甲作战的的实战经验。苏联认为在世界大战样强度的战争中,坦克和装甲兵的消耗量非常大。坦克设计必须要考虑到战时方便生产和经验不足装甲兵的上手操作问题。因此,不宜把坦克设计得太复杂。而美国在这方面的理解远没有苏联深刻。
其次,苏联奉行的是以地面装甲突击为主的钢铁洪流战术。执行这种战术,需要组织庞大的坦克装甲集群。而苏联及其领导的苏东阵营的整体实力,远逊于美国为首的西方,真要是像美国那样设计坦克的话,苏联恐怕会更早“玩完”。美国则是更在意制空权和制海权,海空军是其重中之重,因此美军拥有的坦克数量远不及苏军,自然可以更加注重质量。
其三,苏俄的军事传统中,普通士兵根本不被在意。所以,苏联坦克,空间狭小,舒适性差,且对于车组成员的防护也很不周全。当被击中,苏联坦克很可能就会飞炮塔。而美国的“少爷兵”则“比较精贵”,所以美国坦克在乘员舒适性和防护方面做得比较好。如美军的M1主战坦克,炮塔采取隔舱化设计,当坦克被击毁时,车组乘员的生存下来的可能性,要比苏联坦克高很多。这点在伊拉克得到了充分体现。
总体看,苏联坦克和美国坦克的设计是各有千秋。而对于我国来说,则采用包容发展之路。通过广泛学习与借鉴其他各国的先进经验,并积极引进其他各国最先进技术,并在引进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和再创新,实现装备能力跃升,这是迈向强者风范的有效途径。
就到这里,各位对此,是否还有其他高见?或者你们还有哪些补充,一起来探讨。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个赞,还有“关注”。
℉❄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的坦克差异为什么那么大?
美苏的坦克差异其实很明显的,美国坦克二战设计制造水平一般,唯一的好处就是量大,早期坦克还有铆钉,用星型航空汽油机改的发动机,造成车高没法看,直到二战末期坦克上才算安装了正儿八经的坦克柴油机,但是美国坦克高高大大的缺点保留下来,一直到M60,美国坦克都是高大威猛型的,直到和西德合作项目,美国人才走向欧式坦克的设计思路,这个项目分家以后,出来的M1坦克,完全不同于以往美式坦克的外形,保留了一些美式特征,又有欧洲味道吧,心脏改成燃气轮机,坦克炮先是105后是120,都是北约标准口径,当然美国的信息化水平是世界级的,火控系统也当仁不让是最好的,所以说,美国人造坦克完全是西方国家技术堆砌的结果
苏联人在1920年代结束内战以后就仿制出自己的初代坦克,之后不断消化吸收各国能用的技术,苏联人最值得骄傲的是他们的设计师,T34坦克更是影响后世坦克,苏联战后的T系列一直走T34/85的道路,即强调机动性和火力,和为了防护的低矮外形,最重要的是造价便宜大量制造,到西方坦克升级到豹二和M1a1时,就搞T80和T72搭配,海湾战争以后则根据T72的缺点弄出T90,相比美国,苏联/俄罗斯的坦克设计更有味道,更出彩,毕竟苏联人可以依靠的,只有自己
﹪﹡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的坦克差异为什么那么大?
说美苏的坦克风格差异大!美国和以色列的坦克差异就不大吗?各个国家的武器装备都有自己的特色,像中国这样以模仿起家的发展中国家也从99式开始,走自己的坦克设计风格,等到VT-4轻型坦克出现时很多军迷都认为是一款中西结合的坦克,既有中国传统坦克的风格也包含西方坦克的设计要素,这种差异是不同需求导致的。而美苏坦克的差异究竟源自哪里呢?
小编的观点是受到二战的影响不同,不可否认现代化军工装备的发展思路很大程度上还是对二战思考的结果,例如法国吃够了马奇诺防线被动挨打的苦,因此特别强调坦克的速度机动性,其第二代主战坦克AMX-30B2最轻只有37吨,仅相当于纳粹德国3号坦克的体重;火炮口径却有105mm在二代坦克中排在前列;正面装甲仅有60mm厚相还不如豹式坦克的防御力;公路时速达到65千米\小时和谢尔曼坦克一样快。
苏联也是如此,苏德战争前期500多万军队的巨大损失让苏联人对大纵深作战理论深信不疑,因此更看重坦克的机动性和火力,在战争的一开始就发动闪电战摧毁敌人的大后方,是赢得胜利的最佳捷径,用速度和数量取胜又是苏联击败德国的历史经验。因此苏军的坦克是清一色不超过50吨的重型坦克,其中T-72、T-80、T-90都是廉价且适合大批量生产的坦克。又因为对虎式坦克88mm巨炮的恐惧,苏式坦克都追求尽可能大的火炮,“大力出奇效”是苏联人的格言,因此苏式坦克的火炮口径是125mm,而不是西方通用的120mm。
美国人在二战中使用的谢尔曼坦克防护力、火力连T-34都不如,和纳粹的虎式、豹式坦克战斗中损失更大,辛亏有绝对优势的空军支援不然在1945年结束战争基本不可能。因此美国人也非常注重坦克的火力,只不过美国人不像苏联那样只知道扩大火炮口径,他们通过穿甲弹技术革新达到同样的效果,比如伊拉克战场的“贫油”穿甲弹,这种堪比钻石硬度的弹头大大增强了M1A2坦克炮的穿甲能力;同时为了不让谢尔曼打火机的悲剧重演,美国人使用穿甲弹增加坦克防御力,燃气轮机的应用更是让70吨的坦克获得了60千米\小时以上的速度,以及不易着火的优势。
✾⇆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的坦克差异为什么那么大?
在二战这段特殊的时期,应该说是坦克的鼎盛时代,坦克产量呈爆发式增长,几个参战的主要军事强国一年的产量随随便便就是几千上万辆,那段时期,美国和苏联的坦克在各方面性能上差异并不算大,基本上走的都是追求数量的路子。毕竟打仗对坦克的消耗太大,特别是这种世界级的大战,往往一场坦克战下来,阵地上遍地都是坦克的残骸。
库尔斯克号大会战应该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坦克战,双方投入了上百万兵力。如此规模的大会战,双方的损失也是极为惨重 ,德军坦克就损失了1500辆,苏军损失更大,超过了6000辆。没记错的话,目前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现役坦克超过了6000辆,美国陆军的现役坦克满打满算也不超过3000辆。
一场坦克大会战的数量就超过了现在任何一个国家的服役坦克数量,不得不说,二战才是坦克的高光时刻。随着二战的结束,世界各国都忙着大裁军,苏联,美国在二战时拥有上1000万的现役军队。结束后短短几年就缩减了一大半的部队,当然坦克也成了精简的重要目标,大部分坦克都扔进了坦克坟场,有的更是被当做垃圾扔到了海底充当人工礁。
那段时期没有主战坦克这一说法,大致可以分为轻型坦克,中型坦克和重型坦克。各国都发展了多种型号的坦克,就坦克性能而言,各主要强国大体上处于同一个水平线(除了日本的豆丁坦克之外),但各有秋千,德国的豹式坦克各方面性能比较均衡,虎式坦克这是重型坦克之中的霸主,苏联坦克主要是T34,该型坦克可靠耐用,易于制造,在整个二战中有43家工厂产了近4万辆。
美国的则是谢尔曼坦克,当时坦克的动力都是柴油机,这个谢尔曼却偏偏搞了个汽油机,这就导致谢尔曼坦克的中弹起火率很高,基本上只要挨上一发炮弹,有80%的机会起火,一旦起火里面的成员那就是凶多吉少。主要原因就是汽油的燃点比柴油要低,又很容易挥发,谢尔曼因此赢得了“朗森打火机”的绰号。
此外,谢尔曼坦克的装甲相比起德国的豹式坦克也要薄一些,他的主要型号装备的是一门75mm坦克炮,威力明显不足。现实中往往是多辆谢曼坦克才能对付一辆德国的豹式或者是虎式坦克。说完了缺点,也来聊聊谢尔曼坦克的优点,谢尔曼坦克的一大优点就是故障率低,相当于坦克中的丰田,这个直接决定了坦克的完备率和出勤率。
谢尔曼坦克另一个优势就是他的炮塔转速是最快的,炮塔转一圈也就是10秒钟,假如两辆坦克同时发现,双方又同时准备攻击对方。那么炮塔的转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也许转速慢的还没有把炮口对准对方,对方的炮弹就已经朝自己的脑门上招呼了。
谢尔曼坦克的另一大优势就是他的行进间射击能力,这在当年绝对是一个黑科技,这一技术直到现在也不过时。当时其他国家的坦克要打击对方,首先需要把坦克停下来,再转动炮塔瞄准开火,而谢曼坦克能够做到边跑边瞄准开火。也正因为谢尔曼坦克有这么多的优点,所以尽管容易起火惹人非议,但美军仍然把他当做坦克主力来用,整个二战中,美国生产了5万多辆谢尔曼坦克,不仅自用,来援助了很多国家,包括苏联。
从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二战时美国和苏联的坦克大体上是处于同一水平,但某些方面的性能其实已经在逐渐拉开了。二战结束后就是冷战的开始,冷战时,美苏两国都各自发展了自己的几代主战坦克,美国第一代主战坦克是巴顿系列坦克,第二代则是m60,第三代则是m1。苏联发展的坦克型号更多,T54/T55应该算是第一代;T6 2/T64应该算是第二代;接下来就是著名的第三代坦克T72;还有最新的T80,T90,反正是种类繁多。
我个人的见解,美苏两国的第一代,第二代主战坦克,性能差距也不是太明显,当然得益于美国更先进的科研水平和制造工艺,美国制造的坦克在各方面性能上应该是占有一定优势。直到1980年第三代主战坦克m1拉姆斯坦克的出现,两国坦克间的差距就越来越明显了,该款坦克不断改进发展了多种型号,两国坦克之间的差距是越拉越大。
美苏两国坦克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点,那就是美国坦克的设计制造充分考虑了人员的舒适度问题,这一点苏联坦克就比较欠缺。美国坦克坐进去感觉还比较舒服人性化,苏联的坦克就比较狭小压抑。这其实也是有两国的坦克设计理念所造成的,美国的坦克都设计的比较高大,而苏联的坦克设计的比较低矮紧凑。这一点其实从谢尔曼坦克就已经开始了,到了m60坦克服役时已经比较明显了,到了m1坦克时就更加明显了。我印象中苏军和美军士兵在个头都是比较高大的那种,苏联坦克兵却对身高体型有一定的要求,他们更愿意招收那种身材比较瘦小的人。
苏联坦克设计的低矮紧凑也有一定的道理,理论上坦克越小,被击中的概率就越低,自然战场生存率就更高,苏联坦克相当于是从物理方面来尽可能的提高坦克生存率,这本身也没什么不对,但如果一味的追求极致的低矮紧凑,就相当于是钻了牛角尖,不可避免的就会造成坦克其他方面的不足。
最重要的自然就是坦克的内部空间,坦克作战就是几个坦克兵坐在一个铁罐子里,刚坐进去也许一时半会并不觉得有什么局促,打仗时一坐进去就是几个小时,甚至一整天,人长时间待在转个身都比较难的空间内是比较烦躁的。也不是说美军的坦克就能在里面跳舞,只是说,相对而言美国坦克的空间要优一些。这就相当于是紧凑级轿车跟中大型轿车的区别,二者的区别也就差个几十公分,但人坐进去的感觉是有明显不同的。
如果有机会到美国和苏联的坦克内部去参观一下,特别是到二者的驾驶室里面去看一下。那个差距也是相当的明显,苏联坦克还是那种手把加摇柄组合,属于纯机械式的操控方式,直白点说就像是开一辆老式拖拉机,开苏联坦克是很费力费神。而开美国坦克(特别是m1系列的坦克)就像是在开一辆摩托车,而且驾驶员是躺着开,再加上m1是燃气轮机发动机,声音小,动力强。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欧美国家的主战坦克配备空调是普遍现象,而苏联乃至后来的俄罗斯坦克相当多的坦克并没有装备,估计新型的坦克应该也有了空调。有人会认为在打仗的时候还追求舒适度,是不是太过了?这应该说是理解上的误区,舒适的驾驶体验其实也是提高作战能力。让几个人长时间待在噪音大,温度高,空间狭小的坦克里。
待久了任谁都不好受,这极大的影响了战斗力,坦克使用环境是相当恶劣的,基本上是逢山开路,遇水过河,坐在里面跟坐在过山车里面几乎没什么区别。坦克的隔音效果也不会好到哪里去,估计耳朵里都要塞棉花,实际上各国的坦克兵都配备有专用头盔,降低噪音就是这款头盔的一个功能。
坦克就是一个大铁疙瘩,人坐进去夏天的时候是相当的热,再加上发动机的持续供热,如果没有一些必要的降温措施,大热天随随便便就是四五十度,如果行车时间长了,超过60度都是正常现象。哪怕的穿着裤衩坐进去,人也是受不了,更何况坦克兵都要求穿戴齐全。高温导致内部人员心烦气乱甚至中暑,自然而然也就影响到了作战能力。
这是从坦克的驾驶体验和舒适度这个方面来阐述了美国和苏联坦克的区别,二者的这方面区别在二战时期就已经有了差异,只是不怎么明显,也不太受重视而已。实际上,不仅是坦克,战斗机,直升机,军舰,潜艇等等,美国的设计师们都充分考虑了成员的舒适度问题,这一点上,苏联的武器装备就有所欠缺了。
这是二者的一个很大的不同之处,得益于美国强大的科技实力,美国的武器装备给人感觉总是科技满满,坦克是陆战之王,自然也不例外。网络上流出来的美苏两国坦克的内部照片就能够一目了然的区分开,美国坦克几块液晶显示屏相当的显眼,内部仪表也是让人看的眼花缭乱,但苏联(俄罗斯)坦克更多的是那种机械式的仪表,给人感觉明显就低了一个档次。
科技的进步改变了很多东西,武器装备的操控,乃至作战模式的都会得到很大的改变。也不是说苏联的坦克就一直是停滞不前,而是改变了一些,只是没有美国的改变的那么大而已。如果让一名坦克兵能够自由选择的话,估计美国坦克更受欢迎一些。
美国的坦克不仅在人员舒适度方面要优于苏联坦克,他的安全性设计方面也要强于苏联坦克。这个在很多次的战争中得到了最真实的应验,苏联坦克如果被击中殉爆的可能性很大,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苏联坦克的设计问题,有意思的是苏联坦克大多装备有自动装弹机,而美国坦克则一直都是人工装填。
自动装弹机比较占用空间,同时又为了尽可能多的装炮弹,就见缝插针似的哪里有空的就哪里塞,座椅下面,旁边都是炮弹,人员就相当于是坐在炮弹上面,万一有一发炮弹发生了爆炸,就会引发连锁的爆炸,那后果是挺严重的。美国的坦克没有那部自动装弹机,在空间上就富余一些,同时美国坦克外形高大一些,这又凭空多出了一些内部空间。
美国坦克的炮塔显得特别的大,主要就是炮塔尾部是设计用来储存炮弹的,炮弹仓跟乘务舱用厚实的装甲隔开,同时另一边搞了个泄压装置,这样就能很好的杜绝炮弹爆炸引发的殉爆。这是其中一个方面,美国坦克的“三防”搞得也不错,据说还配备有自动灭火装置,最大限度的保障成员的安全。
聊了这么多美国和苏联的坦克差异,那为什么二者差异会那么明显呢?其实说到底还是两国的科技水平的差异,什么设计理念?作战思维?国家风格?都是一些表面现像,科技的差异才是最根本的。苏联坦克为什么设计建造的矮小紧凑?除了上面所说的是为了尽量减少被弹面积之外,根本性的原因还是苏联的某些技术不过关。坦克作为攻防兼备的陆战之王,他的防御能力应该说是重中之重,这里就要涉及到一个装甲的防护能力,美国的m1系列坦克普遍装备贫铀装甲,同等厚度的情况下比均质钢装甲的防御力提高了2~3倍。
贫铀装甲可以说是世界上防护能力最强的装了,而苏联直到解体都没有研制出一款能够跟贫铀装甲相媲美的坦克装甲来。美国m1坦克的装甲防护能力应该是世界上最强的,也正因为有了足够强的装甲防护加持,美国坦克在设计上就怎么人性化怎么来,在选择余地上就要比苏联坦克大得多。
苏联的坦克普遍是40吨左右,美国的坦克五六十吨很正常,这可不是简单的把动力搞大一点就能解决,涉及到动力的小型化,操控系统是否过硬?传动系统是否过关?坦克不是轮船,动力舱的空间占的多了,其他的空间自然也就小了,再加上苏联坦克的内部空间本来就相对偏少,坐进去自然就有局促压抑感。
苏联坦克普遍装备自动装弹机,这看起来比人工装填要先进的多,我个人倒不这么认为。首先一点,自动装弹机技术并不算太成熟,在小型化和智能化方面还有待改进。其次,机器装填看起来省时省力,但故障率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在战场上,如果自动装弹机罢工将意味着什么?人工装填都没有这个顾虑。
还有,坦克装了自动装弹机节省了一个人员,但有时候坦克内部多一个人效果要好很多,假如 双方坦克狭路相逢时同时打光了弹药,人数多的那方哪怕是拿着枪比拼也占优势。又或者是坦克出现了机械故障,都知道坦克的零部件都是死沉死沉,多一个人手就要轻松的多。
有时也不得不承认,美苏两国在坦克设计理念上的差异是相当大的,美国恨不得把所有的高科技都往坦克里面塞,妄图把它打造成以一敌十的超级坦克;而苏联坦克则坚持皮实耐用,简单易操控,便于大规模制造。冷战时期,苏联拥有10万辆的坦克,装甲车,在一马平川的欧洲大平原上,这10万辆坦克,装甲车将形成一股令人望而生畏的钢铁洪流。
总之,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美国的坦克更注重质量而非数量,冷战时期,美国的坦克在数量上都远没有苏联坦克多,实际上整个北约加起来也没有苏联一个国家多。而苏联则正好相反,他们更注重坦克的数量而非质量,他们希望以庞大的数量优势来取得战场上的胜利。
------------------
推荐阅读:
上一篇:未来私企有变为国企的可能性吗?
下一篇: 练毛笔字的时候竖笔总是写不直,怎么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