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那么强大,汉武帝就杀了10多万人,为何匈奴从此一蹶不振?
▎☤匈奴那么强大,汉武帝就杀了10多万人,为何匈奴从此一蹶不振?
公元前90年3月,汉武帝发动了其在位时的最后一次汉匈之战。李广利统兵七万从五原郡出发,向浚稽山方向进攻,商丘成统兵三万从西河郡出发,向涿邪山方向进攻,马通率四万骑兵从酒泉郡出发,向天山方向进攻。最后的结局是马通军团没有和匈奴军交战全身而退,商丘成军团在返回的路上,遭遇三万匈奴骑兵的合围,经过九天的战斗,在遭到汉军大量杀伤之后,匈奴军被迫撤退。
李广利军团刚开始的进展还是非常顺利的,在夫羊句山击败了匈奴军。这时候前一年爆发的巫蛊之祸持续发酵,李广利的家族也受到牵连,为了争取更大的军功挽救自己的家族,李广利选择带着所有人一起孤军深入,汉军一口气突进到了今天的色楞格河,还在色楞格河以北击败了匈奴两万骑兵,但是在返回的时候,还是在杭爱山地区被匈奴五万骑兵围困,最终全军覆没了。这是汉武帝时期,汉朝发动的最后一次大规模对匈作战。三年之后,汉武帝就去世了。
一、汉匈最后一战失败的原因
在汉武帝后期14年的时间里,汉朝对匈奴发动了三次大规模攻势,并且全部失败,还多次出现了全军覆没的情况,光是有明确记录的损失人数就在十万以上。汉军在汉武帝末期几次大规模的战役,损失很大战果却很小,除了汉朝的国力消耗严重和将领的原因之外,还有作战距离和互相适应的问题。
随着匈奴逐步向西北方向退缩,汉军的进军路线也在向这个方向延伸,作战距离越来越长,作战地区越来越远离本土。随着作战经历的增多,在几十年的时间里,或者主动或者被动不断的有匈奴人投靠了汉朝,也不断的有汉朝人投靠了匈奴,汉军在学习匈奴人,匈奴人也在学习汉军,匈奴对汉军的战法越来越适应。到匈奴军最后一次围攻李广利的时候,就已经可以使用土工作业的方式,通过挖掘交通壕秘密的靠近汉军营地,然后突然发起进攻。在汉武帝末期的几次大会战中,匈奴取得了一次比一次更大的战果,但是这一场接一场的胜利已经快让匈奴活不下去了。
二、匈奴虽然每战每胜,却极度困苦
从龙城之战开始,到汉武帝去世,在40年的时间里,汉朝维持了对匈奴连绵不断的攻势,胜利了要接着进攻,失败了更要接着进攻。从刚开始把进攻时间选在春季,到后来不分春夏秋冬,随时对匈奴保持攻势,汉军的进攻严重扰乱了匈奴的社会秩序,为了躲避汉军的进攻,匈奴动不动就要对整个部族进行战略转移。
特别是汉武帝末期,汉军屡次深入匈奴的腹地,刚开始匈奴在自己的“家门口”和汉军作战,到最后匈奴要在自己的“卧室"和汉军作战。李广利军团的最后一战虽然失败了,但是他们从北纬40°一口气打到了北纬50°,扫荡了整个蒙古高原。匈奴虽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是在整个夏季,为了躲避汉军,所有人都不得不进行迁徙。
汉军发动的每一次主动进攻,无论成败都会打断畜牧业的生产链条,一户普通的牧民需要维持150头左右的羊群才能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为了应对汉朝的进攻,匈奴要经常动员大量的牧民参与战斗。不管战果如何,都会有相当数量的牲畜失去管理,更为严重的是,匈奴无法从这样的战斗中获取任何收益。
即使国内有几十上百万的流民挣扎在死亡线上,汉朝还是要坚持进攻,目的就在于要把战场保持在匈奴的土地上,让匈奴人去承受战争对生产秩序的破坏。当战争在自己的国土上进行的时候,即使全歼汉军,匈奴也无法获取更多的收益,更无法弥补经济上的损失。
在汉武帝去世的时候,匈奴人已经极度疲惫困苦,因为无规律的迁徙和营养不良,情况严重到了牲畜的胎儿都无法正常出生的地步。匈奴这样一个强悍的游牧帝国,从单于本人到普通的牧民已经被汉朝打出了厌战情绪。
三、汉宣帝和汉和帝彻底灭亡匈奴
汉宣帝本始二年,汉朝决定对匈奴进行补刀。这一年,汉朝动员了16万骑兵兵分五路进攻匈奴,同时派遣常惠统帅五万乌孙骑兵从背后夹击。匈奴人再一次驱赶着牛羊开始逃亡,当匈奴人在这一年的冬天准备偷偷报复乌孙的时候,又遭遇了寒潮和暴风雪,只有十分之一的人和牲畜活了下来。这时候,北部的丁零、西部的乌孙、东部的乌桓都开始起兵蚕食匈奴,几万匈奴人和数以万计的牲畜被杀死。牲畜的死亡又造成了严重的饥荒,剩下的人又有30%被饿死,从此之后,匈奴再也无法维持,彻底分崩离析了。
最后给匈奴的棺材上钉上钉子的人叫窦宪。当时已经是东汉,匈奴已经分裂成了南北两个部分。公元89年,汉和帝永元元年,窦宪率领着由羌人、南匈奴和汉军组成的联军击败了北匈奴的主力。公元151年,最后盘踞在巴里坤湖地区的匈奴呼衍王被汉军击败逃往西方,北匈奴消散在了历史中。
结束语
从白登之围开始,历经了351年的时间,汉朝终于在汉匈战争中笑到了最后。在击败匈奴单于之后,窦宪想把这次的功绩刻在燕然山上,于是就让班固写了一篇铭文。铭文的最后一段可以算是汉朝方面对整个汉匈战争所做的最后总结:踩在冒顿单于的土地上,焚烧老上单于的龙庭(宗庙社稷),对历史可以报偿三百年前匈奴对汉朝的羞辱。对未来,可以为后代子孙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交给后来者的将是一个疆域更加广大,汉朝的声威远播四方的世界。
三百年的汉匈之战打出了民族气节,打出了华夏的血气,虽然汉武帝时期不断征战让民生受到了很大损害,但是其功在千秋。汉朝之后,匈奴再也不能够骚扰边境,杀我百姓,他们为自己的罪行付出了代价。否则一个没有目标只会四处征战的游牧帝国,卧于身侧,对于任何一个王朝都是巨大的威胁。
◒♣匈奴那么强大,汉武帝就杀了10多万人,为何匈奴从此一蹶不振?
很简单,因为当时匈奴遭受了天灾,也可以说是被人下了诅咒,天谴。
公元前89年,匈奴接连数月雨雪不断,轮番而下,牲畜冻死无数,可怜的一点庄稼被毁坏殆尽,一时间匈奴人缺衣少食,老弱倒毙无数,牲畜尸体又处理不及,引发了大瘟疫,匈奴人口大幅度减少,所以匈奴各部落就活不下去了,只得又北迁以躲避大汉兵锋。
但匈奴之败仅仅是因为天灾吗?
不!匈奴活不下去主要还是“人祸”,匈奴人自己作出来的人祸。
远在公元前215年,匈奴就屡次侵犯中原汉人政权,那时候还是秦始皇当政,秦始皇多猛呀!派蒙恬把匈奴人赶出了河西走廊,匈奴远遁。
但紧接着秦末大乱,楚汉之间打的不亦乐乎,劳民伤财无数量,打成了一片白地,天下穷困,后来刘邦终于收拾住了天下,可是新建立的西汉朝廷也穷的不像样子了,《史记》上说:
“自天子不能具钧驷(颜色一样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盖藏......米至十万钱,马一匹则百金。”
刘邦出门坐马车都寻不到四匹一样颜色的马拉车,堂堂宰相坐不起马车,坐牛车。
当时大战之后,西汉的人口也降低了一半,只有1500万,而战国时代,全天下是有3000万人口的。
但这个时候匈奴却趁机发展起来了,强大无比,看见西汉那么软弱所谓,所谓“趁你病要你命”,不欺负白不欺负。
公元前201年,刘邦立国刚一年不到,匈奴勾结韩王信发兵围攻太原,刘邦率32万大军御驾亲征,以为会马到功成,旗开得胜。以前不都是这样胜利的嘛!
刘邦打马疾行。
结果刘邦在山西平成(大同)白登山被匈奴层层围困,七天七夜不得出。
当时匈奴有多强大呢?
匈奴40万骑兵四面围住白登山,白登山西面全是白色战马,东面全是青色战马,北面全是黑色战马,南面清一色的红色战马。
反观刘邦,连四匹一样色的战马也找不齐。
刘邦自然大败,送上金银财宝无数,粮草铁器成山,最后还准备把自己大女儿送给匈奴单于,就是所谓的“和亲”,屈辱无比。
吕雉大闹,不得已,找了一个刘家另外的宗室女,自然也是金枝玉叶,送过长城给了冒顿单于,“和平”才算来临。
可是,谁也知道,双方算是结下了泼天大仇恨。
两个国家打仗,归根结底打的还是政治仗,打的还是经济仗,自己的政治不团结,经济不行,就要接受屈辱,这是没办法的事情,不然就是灭亡。
仇恨还要继续积累。
自此开始,从公元前200年到公元前140年,60年间,匈奴人一共“娶”了汉朝七位公主,冒顿单于娶了三个,汉高祖刘邦一个“女儿”,汉惠帝一个“女儿”,汉文帝一个“女儿”。
匈奴人也不管乱了辈分,一连娶了三代女人做同一个单于的老婆。
接着匈奴人换了老上单于,汉文帝无法,只得又贡献了一个“女儿”,送过长城不管不顾了。
七年后,老上单于换了军臣单于,汉文帝咬着牙按照“和约”又贡献了一个“女儿”。
汉文帝去世,汉景帝继位,军臣单于伸出了脏手,问道:“你的公主呢?”汉景帝也是力不从心,不敢喊打喊杀,忍辱带气又贡献了一个“公主”给了军臣单于。
然后到了汉武帝继位,一样的“和亲”,一样的套路,汉武帝也在低他一辈的皇族宗室中挑了一位公主送给了军臣单于。
但是,送走了公主,汉武帝稳了稳心神,翻了翻汉景帝传给他的账簿子,心中可就不甘心了,寻思道:“我大汉这么富强了,早就今时不同往日了,干么还要‘和亲’?”
还是上面那句话,国家之间打仗归根结底打的还是政治仗和经济账。
其时,西汉的政治形势一片大好,经过刘邦杀戮异性之王,周勃陈平等人诛杀诸吕,汉文帝诛杀济北王淮南王,汉景帝平服“吴楚七国之乱”,汉武帝自己又弄成功了“推恩令”。
从政治上来说,西汉各界力量完全团结在了汉武帝周围,指那打那,完全可以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去了。
经济上更不用说了,六十年的韬光养晦,所谓的“文景之治”不是盖的,天下富足异常!“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不可校”。
汉武帝自己也会敛财,又是改革币制,又是盐铁专营,还有算缗告缗盘剥的巨商大贾的钱财。
于是经过八年的政治经济两手准备,汉武帝继位第八年,公元前133年。汉武帝下令远征匈奴。
这是60年来破天荒第一次主动出击,汉武帝派李广、公孙贺、王恢、李息、韩安国率三十万大军埋伏在马邑(山西朔州),又派了一个惯常和匈奴做生意的大商人聂壹去引诱军臣单于,让他越过长城来抢劫,聂壹假做内应,结果半路被军臣单于发觉,匈奴人马上民族,反应也快,立即引兵退走。
双方战争未打成。
汉武帝为了向天下臣民表达自己决战匈奴之心,下令把当时有机会有能力追击匈奴但畏战未追击的王恢下狱治罪,判处死刑,虽然汉武帝母亲王太后亲自出面求情,汉武帝还是最后逼着王恢自杀了。
天下人都知道汉武帝要和匈奴人决出上下了,自此,双方在边界小冲突不断,各有胜负。
五年后,汉武帝得到 一员天纵神将——卫青横空出世。
卫青仅仅率了三万骑兵,出长城,至陇西,大军到处,河套地区的匈奴人狼狈逃窜,匈奴楼烦王和白羊王放弃了草场西遁,卫青此一战算是一举解除了长安城多年的威胁,并且全甲兵而还。
汉武帝见之大喜,随之政治手段和经济工作也跟了上去,下令移民十万去河套地区屯垦,同时修复了秦朝时期的旧长城派兵固守。
同时也给了卫青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封长平侯,食邑3800户。
三年后,卫青又出发,挥兵疾行,迅雷不及围住了匈奴右贤王,一番战斗,虽然被右贤王跑了,却逮住了他的王子十来个,部众近两万,还有无数的牲畜。
汉武帝大喜,他们老刘家历代祖宗受的委屈,累积的屈辱至此算是讨回了一点点。
大功有大赏,汉武帝等不及卫青率军回朝,派了使臣到军中拜卫青为大将军,又加封食邑6000户,三个儿子皆被封侯,跟随的诸兵将人人有赏有爵。
功名利禄最夺人心,汉朝朝野上下兴起了打匈奴人封官加爵以光宗耀祖的热潮,满天下母亲托关系找朋友送儿子入伍,妻子寻亲戚求邻居帮助丈夫参军。
所谓“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匈奴的灭国之灾就要来临了。
次年春,卫青领大军十万出塞歼灭匈奴过万人,牵回牲畜无数。
一个月后,夏天,草青风朗,正是打仗的好时候。卫青又出塞,这一次汉武帝又得到了一名天纵神将,霍去病仅仅带了八百骑雷霆出击,就斩杀了包括单于祖父在内的2028人,俘虏了匈奴单于的父亲和匈奴的国相。
总而言之,匈奴单于个人的家都破了,单于匹马逃走了。
(估计应该也有匈奴公主被俘虏,不过一如既往,历史书既没写汉朝公主的具体遭遇,当然也不写匈奴公主的遭遇了。)
这是“直捣匈奴王庭”了啊!
那么问题来了,从公元前133年到公元前123年,短短十年间,匈奴的战斗力咋就如此不济了呢?被霍去病八百骑兵直接攻进了单于大帐,单于丢了爷爷,爹爹和子女一群,独自逃走?
很简单,这是匈奴人的“战争经济政策”决定的。
匈奴打仗从来是“以战养战”。
“以战养战”听起来很威风,其实很可怜,因为不能打败仗,一次败仗也不能打,只要打了一次败仗,抢不到物资粮秣,就要饿肚子。
但是胜败乃兵家常事,那有不打败仗的军队呢?
匈奴打一次小败仗,几次小败仗也许可以远遁,再找地方修整打回来,他们以前一直这样做的。
可是现在西汉是汉武帝倾国来战,不胜不休,胜了也不休。
西汉军队是卫青领导了,不世出的军事天才,匈奴人一败再败,都是大败,卫青追击的又紧,春天刚打完,夏天又打。
匈奴人的“战争经济”实在运转不动了。匈奴人一逃再逃,逃之又逃,逃之千万里。
自此后,卫青和霍去病等汉朝战将们每一次去打匈奴,基本上都要出塞一千多里之外,路途遥远,大漠荒芜,匈奴人居无定所,人又越来越少,战争是越来越不好打了。
30年后,时间到了公元前90年,卫青已经去世了,霍去病也已经去世了,可是汉武帝还活的好好的,他还有三年可活,垂垂老矣!
尽管汉武帝垂垂老矣,老的都老糊涂了,他对匈奴的恨意还在,只要得了匈奴的情报,无论多远,一定要派兵去打。
这一年,汉将李广利奉命出塞远击匈奴,也是汉武帝对匈奴的最后一击了。
李广利也不简单,率大军直接打到了范夫人城(今蒙古国达兰扎兰加德城西北),匈奴众部落四散奔逃,不敢和汉军战!
李广利只得扎下大营,各自分兵去追,总得抓些俘虏,逮些牛羊回去啊。汉武帝驾前,打匈奴无功而返是要受处分的。
可是这时候长安城内政治气候起了变化。
著名的 “巫蛊之祸”发生,长安大乱,李广利的妻子儿女全被下了大狱,传言都说李广利也曾经诅咒过汉武帝。
消息传回前线,李广利手抖脚颤,不知如何是好,既害怕又忧虑,决定孤注一掷拿出所有军力赶紧打一个超级大胜仗,以立功赎罪,救出妻儿老小。这时候他并没有想要投降。
可是他这一搞孤注一掷就犯了轻兵冒进的军事冒险错误,结果就中了匈奴人的埋伏,大败!葬送了七万汉军。
七万汉军,都是百战之师啊,都是汉朝的精锐之军,几十年了,汉军未有如此这等之败。
李广利知道是无可挽回,他回长安必死无疑,老婆孩子也必死无疑,然后他就投降了。
匈奴人不傻,知道李广利虽然此战失败,但他以前万里击败大宛牵回千里马,横扫西域,多少次追打匈奴,从来不是简单人物,对他看待的很重 ,要用他的军事才能。
狐鹿姑单于甚至把女儿送给了他,“既然长安的家被汉武帝杀完了,就再成一个家吧!大丈夫何患无妻!”
可是,李广利的上位得罪了一个人,这个人也是个投降来的降将,他叫卫律。就是迫降苏武的那个人。
卫律虽然血统是匈奴人,可是他自小在汉朝长大,长大之后做的是汉朝的官,和大音乐家李延年交好,得以被汉武帝重用,汉武帝看他匈奴血统,让他出使匈奴。
谁知道李延年淫乱后宫获罪被灭族,卫律害怕,投降了匈奴,匈奴单于因为他汉化很重,读书识字的,很是重用他,封他为丁灵王,让他常随身边办事。
李广利一投降,所有的一切压过了卫律,卫律不服气,他毕竟来的早啊,又是匈奴人,根深朋友多,买通了巫师,让李广利作为牺牲者祭祀单于母亲去了。
你看,李广利还是死在了“巫蛊小人”之手,被气的肝胆欲裂,临死之际大骂诅咒说:“我死必灭匈奴。”
不知道是不是李广利的诅咒起了作用,还是正常的气候突变。
李广利死后,匈奴之地接连数月大雪大雨不断,冰水横流草原,种植的庄稼也都被雪压死,
冻死牲畜无数,老弱孩子无数,活着的人只得埋葬老弱,那些牲畜也就没能力抓紧掩埋,瘟疫又兴起,死人更多......。
匈奴人活不下去了......,青壮者纷纷丢弃老弱病残努力又逃......。
自此,匈奴再无力犯边境。
如果,匈奴人不被汉武帝暴打几十年,失去财产无数,也许就有力量躲过风雪灾,避过瘟疫。
可是没有如果,自作孽不可活。
£▃匈奴那么强大,汉武帝就杀了10多万人,为何匈奴从此一蹶不振?
汉武帝搞定匈奴问题,并不是全靠杀人;事实上,就算对于匈奴,十几万人也伤不了它的根本,要知道当年战国时期李牧曾一战斩首匈奴十万,但只能暂时遏制住匈奴,没过几十年,匈奴又重新崛起了,而且很快称霸了亚洲。
匈奴,它铁血弯弓,它全民皆兵,它实在是一个太可怕的对手。早在汉初,草原民族中除成吉思汗外最杰出的军事统帅、骑兵大兵团战略的创始人,匈奴冒顿单于就已向东征服了悍勇的东胡民族,占有大兴安岭辽河上游地区;向西攻破了强大的月氏民族,并降服楼兰、龟兹等西域三十六国,将祁连山天山一带万里沃土全部收入囊中;接着又向南攻取河套地,兼并北狄的分支楼烦和白羊部落,与汉朝西北边郡连接;然后还向北降服了浑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等大大小小诸多游牧部落,拓地远至俄罗斯贝加尔湖,将整个蒙古高原及部分西伯利亚冰原全都统一在自己的兵锋之下;其后匈奴又箭指中原,侵入燕、代,并占领了长城以北的全部地区。至此,匈奴的势力范围已超过汉朝数倍,疆域东西一万四千里,南北七千里,亚洲东部的草原大漠,全部归其所有。在它的巅峰时刻,匈奴骑兵数量总计多达四十余万,而汉朝全部兵力不过才三十余万,骑兵更是少得可怜。
事实上,李牧蒙恬时的匈奴部落,与汉初冒顿单于统治下的匈奴帝国,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的存在。
秦时匈奴
西汉初年之匈奴
那么面对如此强大之匈奴,汉武帝是如何让它一蹶不振,彻底退出亚洲历史舞台的呢?
首先,养马。
汉朝初年,汉马奇缺,刘邦的御驾想找几匹毛色相同的马都找不着,而丞相萧何都只能坐牛车,因为当时一匹马贵至百金,这价钱在当时可以买到三千亩良田!所以文景皇帝开始疯狂的养马,政府在边郡设立了三十六所官方马苑,由太仆直接负责管理,其手下养马士卒多达三万余人;同时鼓励各郡国及民间饲养马匹,规定有马一匹,就可免除三个人的兵役。这样,中国的养马业得到迅猛的发展,到汉景帝晚期,仅官府的苑马就有40余万匹,市场上的马价最低时竟降至仅四千钱。到了汉武帝时代,汉朝大江南北每个大街小巷都是马,田野里更是牲畜成群不可胜数,但凡家境还算殷实的人都乘公马,你骑匹母马出门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要是再厚颜无耻骑去赴宴的话,小心可别被主人家扫地出门了!
所以,在汉武帝晚期,汉武帝历经漠北大战之后,还能随随便便就组织十八万骑兵去边塞耀武扬威,并给匈奴乌维单于下了道战书,给了他两个选择:
第一:今单于能战,天子自将待边。
第二:不能,即南面而臣于汉,何苦逃沙漠。
而在自己疯狂的养马爆兵的同时,汉朝对匈奴采取了疯狂的经济战与掠夺战。
对,你没看错,这个世界上并不是只有游牧民族才能掠夺农耕民族的。汉武帝的伟大创举,就是实施了对游牧民族的掠夺战。
如河南之战,卫青大军共虏获牛羊马匹数量多达百余万头,汉朝边郡现今的畜产总数也不过如此。
汉朝发财,匈奴自然亏大了,从前他们每次入侵汉边郡,抢掠的畜产也不过数万,这下子自己反一口气损失了百余万,等于前面七十年积累的战果连本带利全赔了进去。此战匈奴兵力虽损失不大,但经济遭到了严重打击;更重要的是,匈奴失去了肥美的河套草原塞上江南。
再如漠南之战,卫青大军所获匈奴右贤王部畜产数千万,更是河南大捷的十倍。
再有河西之战,霍去病夺取了河西走廊,使匈奴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河西草原与祁连牧场,从此匈奴人日夜夜夜唱起这首著名悲歌,简直如丧考批:“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接着,汉武帝又徙民屯北,巩固战果,遣平陵侯苏建兴民夫十余万筑朔方城与五原城,又遣霍去病与李息建河西四郡与金城郡,并从帝国各地,迁居数十百万的百姓于此,农耕放牧,以民养兵,进一步压缩匈奴的生存空间。
至此,连番大战之下,匈奴虽然只损失了七分之一的军队,但畜产与草原已损失近三分之一,不能再跟汉朝耗下去了。
于是,一场悲壮的大迁徙开始了,匈奴单于部军民共数十万人,集体离开了他们繁衍生息的家园,用车马载着他们的帐幕与家当,越过一个又一个的戈壁沙漠,去往遥远的漠北苦寒之地,从此一蹶不振。
最后,在汉武帝后几代人的努力下,匈奴最后的肥肉西域诸国也归属了汉朝。匈奴在亚洲再也混不下去,于是归顺的归顺,西迁的西迁,整个民族分崩离析,终于消失在了历史的舞台上。
➛╠匈奴那么强大,汉武帝就杀了10多万人,为何匈奴从此一蹶不振?
最后的汉匈之战,汉武帝命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7万百战精兵出五原,再度征伐匈奴。这是汉武帝对匈奴的最后一次作战,企图一战平灭边境大患。可惜的是,李广利最终兵败投降,7万汉家儿郎埋骨草原,让汉武帝至死也没有实现心中的愿望。这次“燕然山”战役可以说是汉匈两国赌上国运的大战,他的失败,让大汉几乎耗尽国力,险些崩溃。而匈奴虽然获得了这场大战的胜利,但也没能改变他们走向灭亡的事实。
公元前90年,刚沉寂不久的匈奴人,再次兴兵大肆入侵了五原郡,烧杀劫掠,打破了汉朝边境安宁。已经67岁高龄的汉武帝闻听此消息后,豁然大怒。已经有些“老眼昏花”的他,保持了一贯的强硬,不顾国内民生凋敝,政治动荡,悍然集合仅剩的全国之力,再次发起远征,誓要给予匈奴人一个惨痛的教训。汉武帝下令,调集了14万大军,分成左中右三路,令李广利率七万大军出五原,商丘成率三万人出西河,马通率四万人出酒泉,三路兵马齐进,深入漠北追击匈奴。
匈奴人经过汉武帝长达40多年的连续打击下,已经不复当年辉煌,都被打怕了,闻听汉军来袭,第一反应就是收起蒙古包,赶着牛羊向草原深处逃跑。这次也不例外,14万大军像“三叉戟”一样在草原上横扫而过。马通的4万骑兵从酒泉郡出发,一路探向天山方向,寻找匈奴主力决战。可惜一直没有寻到匈奴人军队,最后去草原旅游一圈后就班师回朝了;商丘成率大军出西河郡,攻向涿邪山。起初他们也遇到匈奴人,在回程的路上才被3万匈奴骑兵围攻。但商丘成反应迅速,布置得当,最后反杀了匈奴骑兵,让他们被迫撤退。
李广利的7万大军,从五原郡出发,向浚稽山方向进攻。刚开始的行军非常顺利,在夫羊句山击溃了小股匈奴骑兵。但匈奴的主力怯战,李广利在后面追击,他们就不停地向草原深处迁移,根本不跟汉军交锋。李广利带着大军追击了上千里,已经深入草原中心,补给线已经很困难。按道理,现在李广利在这种情况下应该班师回朝了才对。但是,恰好此时朝中爆发了“巫蛊之祸”,太子刘据自杀,诸多大臣被牵连,朝中人人自危。
随着巫蛊之祸的持续发酵,李广利的亲家,当朝丞相刘屈氂,也被内史郭襄举报参与了诅咒汉武帝之事。刘屈氂当即被失去了理智的汉武帝逮捕入狱,随后处死了他全家。刘屈氂这一死不要紧,关键是还暴露了他跟李广利密谋拥立昌邑王刘髆的阴谋。于是,李广利也倒霉了,全家被汉武帝给抓进了大牢。出征在外的李广利听到这个消息后,乱了阵脚,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不就是束手就擒,回去等刘彻处理,要不就是用一场大胜的军功,将功赎罪,换家人平安。
李广利最终选择了第二条路,毅然带着大军继续寻找匈奴主力决战。而匈奴人看到汉军紧追不舍,也是被激起了火气,于是开始计划反击。他们先是色楞格河以北阻击了汉军,佯装惨败,引诱李广利继续追击。一边,匈奴的主力也在燕然山下设下了埋伏。李广利求胜心切,带着大军一路追击,不知不觉间进入了匈奴主力的包围圈。匈奴几万骑兵尽起,一战击溃了汉军,李广利见事不可为,又不想回去接受汉武帝的处罚,最终带着剩余的兵马投降了匈奴。自此,中路7万汉家大军尽数丧失。
这次大战以匈奴大胜而告终,汉武帝丢失了再次出征的资本,可谓赔了个“底掉”,差点使得整个大汉朝陷入崩溃,汉武帝也在3年后病逝了。但是,匈奴虽然胜利了,却也没有扭转“活不下去”的处境。
此战后,汉武帝幡然醒悟,给自己下了罪己诏,结束了几十年的对匈战争,不再穷兵黩武,并且采取了很多措施挽救国内经济,使得西汉政权快速趋于稳定。公元前87年3月29日,强势了一辈子的汉武帝在五柞宫驾崩,汉昭帝刘弗陵继位。此后,大汉进入了休养生息的阶段,全力发展国内经济,让百姓安居乐业,四海升平。
到汉宣帝刘询时期,西汉的国力再次达到了一个巅峰,兵强马壮,府库充盈。而反观匈奴,却是日渐衰落,甚至分裂成了南、北匈奴。相对弱小的南匈奴投靠了汉朝,北匈奴则继续与西汉为敌。公元前72年,汉宣帝召集了16万大军,联合乌苏的5万兵马,一起夹击匈奴。匈奴畏惧汉军,不敢接战,最后远遁西域。此后,大汉政权保持了绝对优势,匈奴再也不敢犯边。公元89年,汉和帝永元元年,窦宪率领着由羌人、南匈奴和汉军组成的联军击败了北匈奴的主力。公元151年,最后盘踞在巴里坤湖地区的匈奴呼衍王被汉军击败逃往西方,北匈奴消散在了历史中。
曾经强盛一时的匈奴帝国,为什么最后却消散于历史中,“活不下去了”?
汉武帝当居首功
遥想当年,冒顿单于趁秦末汉初中原内乱纷争之际,带领着自己的部落首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征服了楼兰、乌孙、呼揭等20余国,将南起阴山、北抵贝加尔湖、东达辽河、西逾葱岭的广大地区收入了囊中,建立了强盛的匈奴帝国。那时的匈奴是草原上最强大的国家,号称“控弦之士三十余万”,将视中原为了“猎场”。
反观中原大地,由于秦末暴政、楚汉争霸等原因,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初期,国内民生凋零,国力衰弱。据记载,刘邦居然连四匹一样颜色的马都凑不齐来拉车,朝中官员连牛车都没有。冒顿单于见此,雄心勃勃的他对中原生出了窥视之心。于是暗中勾结了韩王信,让其投靠匈奴,引汉朝来攻。果不其然,汉高祖刘邦知道消息后,带着20万大军御驾亲征。冒顿单于见刘邦上当,果断出兵,用30万骑兵将汉军围在了白登地区。眼看有全军覆没的危险,汉高祖不得不用陈平之计,重金贿赂匈奴阏氏,以宗室女假称长公主,远嫁冒顿单于,这才得以脱险。但是,汉朝自此就开启了长达上百年屈辱的和亲之路,以换边境安宁。
这种屈辱,汉朝一直没有忘记。
公元前141年3月21日,年仅16岁的刘彻登基为帝。此时的汉朝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汉文帝和汉景帝等多位皇帝的努力下,国内民生快速恢复,国力在不断增强,府库也日渐充盈,呈现了一派繁荣景象,史称“文景之治”。
刘彻继位后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酎金夺爵、盐铁官营,实行推恩令,让汉朝国力再次增强,中央集权也得到了很大的加强。于是,在汉武帝继位后的第八年,雄心勃勃的他决心摆脱“和亲”的耻辱,将刀剑指向了强大的匈奴。他采取了聂壹和王恢的计谋,调集了30万精兵,在马邑设下埋伏,以马邑城中的财物勾引军臣单于来攻。
可惜的是,在军臣单于带领10万大军准备进入口袋时,被他识破计谋,及时退兵,使得汉军功亏一篑。虽然如此,但此次汉朝和匈奴算是彻底撕破了脸皮,汉武帝从此拒绝再和匈奴和亲,并且正式宣战,开启了长达40多年对匈奴的战争。
1.河南之战 公元前127年,匈奴骑兵进犯上谷、渔阳等地,汉武帝悍然派卫青,率大军进攻为匈奴所盘踞的河南地。此战,汉军全部收复了河南之地,并且在此设置朔方、五 原两郡,并筑朔方城,移内地民众十多万在朔方屯田戍边。
2.漠南之战 公元前124年,刘彻再次派卫青率军出战,进攻漠南地区的匈奴右贤王。此战打败了右贤王,俘敌一万多人而归。
3.河西之战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两次率大军出战,突袭匈奴盘踞的河西走廊。此战歼敌4万多人,斩杀、俘虏了多名匈奴王,迫降了匈奴浑邪王部众4万人,全面占领了肥沃的河西走廊地区,在那里设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移民实边戍守生产。
4.漠北之战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倾全国之力,组织步兵数十万、马数万匹作为后勤保障,遣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各率5万骑兵及数万步兵分两路深入漠北,力求一战全灭匈奴主力。
这是决定性的一战,以汉朝全灭获胜告终。此战,共歼灭匈奴主力军9万余人,大范围地杀伤了匈奴的有生力量,缴获了大批生活物资,迫使匈奴王庭迁移到了漠北。
至此,汉朝对匈奴的战争完成了第一阶段。这一阶段汉武帝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直接杀伤匈奴骑兵多达15万人以上,间接死于战争的匈奴人更是不计其数,有效地削弱了匈奴人的有生力量。并且还征服了大片肥沃的土地,彻底让匈奴和汉朝的攻防异位,让匈奴再也无力大规模前来犯边。同时,这也是匈奴帝国衰弱的开始。
漠北之战的十几年内,霍去病,卫青相继去世,但汉武帝仍然“春秋鼎盛”,他灭匈奴之心依然没有熄灭。一方面他通过外交手段孤立匈奴,一方面继续派兵持续征讨,始终保持着对匈奴的压制,让他在一次次战争中衰弱下去,不给匈奴一点喘息的机会。虽然在后面的战争中,汉朝大多是败多胜少,但刘彻依然没有放弃心中的梦想,誓要为子孙打造一个安宁的边境。也是在他的一次次征战中,匈奴开始急剧的衰落,为以后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游牧民族有着天生的短板
匈奴是一个地道的“游牧民族”,他们不会种地,生存主要是依赖畜牧业,牛羊马的数量决定了匈奴人的数量。一旦匈奴人没有了这些牲畜,那他们也将无法生存。此外,草原上的物资非常匮乏,他们的生活必需品:盐、铁、茶等物资,都只能从汉人手里获取。这也是游牧民族喜欢劫掠农耕民族的原因之一,他们不劫掠,基本就很难发展壮大。而我们汉人则不同,古代的草原上基本没有我们的必需品,匈奴人没有的我有,他有的我也有。
汉武帝正是抓住了这点,大力发展骑兵,追平匈奴军队速度上的优势。然后每次都是准备充分后,再主动出击,将战场选择在了草原上。然后通过频繁的征战,不分季节地突袭匈奴人,不给他们安心放牧发展的时间,彻底地破坏匈奴人的畜牧业。同时,通过外交手段孤立匈奴,使他们不能通过贸易手段获取生活物资。
特别是在失去河南,河西走廊和漠南这几个气候温暖,土地肥沃,牧草繁盛的地域后,匈奴人因怯战,连王庭一起整体搬迁到了苦寒的漠北地区。这里全年的最高日平均气温才7摄氏度,比漠南相差近8度,汉代的晁错形容漠北地区“木皮三寸,冰厚六尺”,由此可见此地环境的恶劣程度。严寒天气严重限制了牲畜和牧草的生长,使得牲畜日渐瘦弱,到后来甚至连繁衍都成了问题。
而匈奴核心部族都搬到了漠北后,彻底地失去了对漠南、河西走廊等地的控制,使得他们在抵御天灾的时候,没有了其他的选择,只能待在漠北听天由命。而这也进一步造成了匈奴内部资源的枯竭,只能再次靠掠夺补充。恰好的是,汉武帝的外交政策和军队压迫,基本断绝了匈奴人从外部掠夺获取资源的途径,让他们进一步变得贫困不堪。
既然不能从外部掠夺,匈奴各方势力面对越来越少的资源,内部争夺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这就是导致匈奴最终分裂灭亡的原因之一。本身都够困难的了,最后还自己人搞内战。公元前60年左右,匈奴虚闾权渠单于死,引起内部分裂,先后出现五单于争立的情况,混战不断,最后发展为呼韩邪单于和郅支单于的相互攻伐。公元前53年,呼韩邪单于和郅支单于分裂成南、北匈奴,南匈奴还投靠了汉朝,而北匈奴则在郅支单于的带领下,开始西迁,开启了一段新的征程。
汉民族恢复力恐怖
在西汉建立时,由于秦末的动乱和楚汉争霸的原因,中原地区只剩下1600万左右的人口。匈奴这时也是最强大的,也只有200多万人口。到了汉武帝登基时,汉朝经过几十年的修养生息,已经发展到3600万人口,且国库充盈,而匈奴的人口依然是200多万,300万不到。由此可见,汉朝的恢复力是多么恐怖,在庞大的人口基数下,一次两次的战争失败,并不能伤到汉朝的根基,兵源也是很充足的,不用几年就可以恢复如初。这也是为什么汉武帝每次大战,都能征集几十万步兵和民夫为骑兵做后勤的原因之一,因为汉朝确实有这个底气。
反观匈奴则不同,他必须保证每次的出征都要掠夺到足够过冬的物资,然后取得胜利,要不然一个严寒的冬天就会让他们损失惨重。或者说一次惨败也能让匈奴“伤筋动骨”,要花上十几二十年,甚至更多时间来恢复。此消彼长的情况下,匈奴怎么活得下去?据说在汉武帝末年,匈奴人在几十年持续不断的打击下,只剩下不到50万人,其中还大多数是老人、小孩和女人,能上马战斗的不足8万人。
总的来说,最后的匈汉之战中,汉武帝虽然失败了,但在他坚持不懈的各方面打击下,匈奴反而先活不下去了。可以说,汉武帝最终赢得了对匈奴的战争,将曾经强大的匈奴帝国带向了灭亡的深渊。
♓▊匈奴那么强大,汉武帝就杀了10多万人,为何匈奴从此一蹶不振?
匈奴一蹶不振,和死多少人没关系。当年,李牧也杀了10多万匈奴人,但匈奴依然强大。汉武帝能让匈奴一蹶不振,主要胜在了“鸡贼”二字。
鸡贼,来自北京话,是个贬义词,大意是狡猾、耍小聪明,同时还带着点猥琐。
但我这里的“鸡贼”,加了双引号,是贬词褒用。
毕竟,在战场上,能靠着“鸡贼”取胜,也是大智谋。
兵不厌诈,面对敌人,就应当不择手段,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以最小的成本,博取最大的胜利。
汉武帝打匈奴,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具有教科书般的教育意义。
不过,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简单梳理一下,匈奴和我们的恩恩怨怨。
和匈奴的恩怨情仇
匈奴,在很长一段时间,是我们的心腹大患。
战国时期,烽火连天,七国打得热火朝天,北方的匈奴部落,也逐渐强大起来。
他们以骑兵为主,经常南下劫掠。
李牧,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名将,他智勇双全,常年驻守边疆,抵御匈奴入侵。
在敌强我弱的状况下,李牧开始想方设法让匈奴轻敌,最终成功歼灭匈奴10万余人,打得匈奴单于抱头鼠窜,十多年不敢来犯。
可惜,即使输得这么惨,匈奴也没有元气大伤,休养一段时间后,又开始劫掠我们。
秦始皇为了干掉匈奴,那真是煞费苦心。
他修长城,就是为了打匈奴,可结果是耗尽民力,社会动荡,秦二世而亡。
此时,匈奴没有伤筋动骨,依然是我们的心腹大患。
甚至,很长一段时间,匈奴是让人“闻风丧胆”的存在。
为了保存实力,西汉初年,汉朝皇室以和亲换和平,给匈奴送去了不少公主和财产。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汉武帝时期。
此时,汉朝积累了大量财产,撑得住和匈奴决一死战。
于是,汉武帝下定决心,要北上征服匈奴。
汉武帝的高明之处,在他和匈奴的对抗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鸡贼”的汉武帝
自公元前133年的“马邑之谋”开始,汉武帝就改变了和亲政策,开始和匈奴作战。
他目标很明确——“灭胡”,即消灭匈奴,不给活路。
《汉书》: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
既然不打算留活路,汉武帝自然不会傻到硬碰硬。
他的做法,相当“鸡贼”,但是特别管用。
简单概括,就一句话:趁你病,要你命。
其一,巧算天时,趁着天灾打仗
在和匈奴交战的过程里,汉武帝把天时用到了极致。
他每一次和匈奴打仗,都卡着匈奴人的天灾。
古代没有高科技,基本上都是靠天吃饭。
匈奴人主要靠畜牧业为生,天气一冷,牛羊可能被冻死,天气一干,草地荒芜,牛羊可能被饿死。
所以,相较而言,匈奴人的生存环境,要比我们恶劣很多。
而汉武帝每次发动进攻,都卡在匈奴人的天灾之际。
每当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遭受重创,汉武帝就派出兵马,痛打“落水狗”。
虽然,汉武帝在战场上,只杀了10万匈奴人,可在天灾面前,匈奴人的损伤,就不计其数了。
以往,面临天灾,匈奴人都是南下劫掠,抢我们老百姓的东西。
如今,汉武帝直接反其道而行,趁你病,要你命,先打为敬。
其二,占据地利,以战养战
匈奴人为什么难打?
并不是因为他们多厉害,而是他们打了就跑,不抢地盘,就抢老百姓的东西,抢了就跑。
我们打仗,讲究“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征服一个地方还要派兵驻守,安抚百姓。
匈奴人可不这样。
他们基本上骑着马来抢劫,有时候连粮草都不准备,一路抢粮草。
汉武帝很聪明。
当他决定主动攻击匈奴时,就学了这一招,把战火集中在匈奴人的生活区域。
你们不是总来抢我们吗?那我们也带着骑兵去抢你们!在你们的地盘放火!
当然,这里也要表扬卫青、霍去病这样的战神,没有他们,几个汉武帝也没办法这么玩。
龙城之战、边塞之战、漠南之战、高阙之战、阴北之战………这些赫赫有名的对匈奴的战役,绝大多数集中在匈奴境内,有的,还集中在匈奴人的重要生产圣地——河套地区。
你们不是总抢我们的老百姓吗?
我们也让你们的老百姓感受一下战火的折磨!
当战火在匈奴境内烧起来,不管打赢了,还是打输了,匈奴的生产活动都会遭到破坏,激烈一点的,他们的民众也会面临流离失所。
自公元前121年开始,霍去病接连发动两次河西之战,夺了河西走廊,彻底断掉了匈奴的右臂。
丢了河西走廊,匈奴人就真的伤筋动骨了。
这里土地肥沃、草地丰茂,是他们最重要的牧地之一。
丢了这里,匈奴最重要的生活来源就断掉了,想要再度崛起,希望也非常渺茫。
而抢到了河西走廊的汉武帝,开开心心在这里设置了四个郡,分别是:酒泉、张掖、武威、敦煌。
其三,巧用计谋,制造内乱
打仗,要恩威并施。
这一点,汉武帝就做得特别好。
公元前121年,河西之战后,匈奴单于浑邪王有点不想打了。
他萌生了退意,想要向汉朝投降。
此时,霍去病以为是诈降,便做了很多防备。
不过,浑邪王是诚心诚意来投降的,他直接带了4万匈奴人,一起投奔了汉武帝。
汉武帝一看,这不是送上门来的机会吗?
于是,他好好安顿了浑邪王,并册封他为漯阴侯,给予厚待。
此后,他就把浑邪王打造成活招牌,开始招降匈奴人,动摇他们的军心。
《汉书》:其后,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数为汉所破,亡数万人,以票骑之兵也,欲召诛浑邪王。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尽将其众度河,降者数万人,号称十万。既至长安,天子所以赏赐数十钜万。封浑邪王万户,为漯阴侯。
在汉武帝的这番操作下,匈奴右部的势力基本土崩瓦解。
那些宁死不降的匈奴人,也不得不向苦寒的漠北转移。
为什么汉武帝能让匈奴一蹶不振?
汉武帝和匈奴征战15年,匈奴战死10万人,还损失了10万人口的民众,丢了土地肥沃的河西走廊,元气大伤。
在这个层面上,杀了多少人不重要,夺走了他们的赖以生存的土地,才最关键。
只是,有一个问题。
匈奴明明很强大,为什么汉武帝“鸡贼”的做法,能奏效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来了解一下匈奴的真实实力。
简而言之,匈奴并不强大,只是,我们有更长远的目标。
匈奴的真实实力
匈奴是我国古代的游牧民族,秦汉时期,匈奴最为强大。
当时,冒顿单于带领匈奴,征服了楼兰、乌孙等20多个小国,控制了西域了大块地方,重新占领了河套地区。
在西域的一众少数民族中,匈奴的实力,无疑是最强的。
而同一时期的中原呢?
楚汉之争,刚刚结束,刘邦才刚刚平定中原不久。
此时,我们经历战火,经济凋敝,国库空虚,渴望和平。
刘邦不可能再去打仗,他要休养生息,还给老百姓一个太平的天下。
因此,几番权衡后,他不得不选择以和亲,来换取和平。
刘邦差点把自己大女儿送去给单于当老婆,后来吕雉大闹,才选了宗室女替代。
此后,为了维系和平,汉朝送了很多公主过去。
但即便汉朝初立,刘邦也想过彻底解决匈奴。
他带了32万兵马,征战匈奴,只可惜,冒顿派出40万精锐,刘邦反被围困白登,险些丧命。
《史记·匈奴列传》:是时汉初定中国,徙韩王信于代,都马邑。匈奴大攻围马邑,韩王信降匈奴。匈奴得信,因引兵南逾句注,攻太原,至晋阳下。高帝自将兵往击之。会冬大寒雨雪,卒之堕指者十二三,于是冒顿详败走,诱汉兵……
很多人认为匈奴实力超强,也源于白登一战。
可实际上,白登之战的失败,有很多的偶然性。
比如,刘邦轻敌了;比如,匈奴策略性不迎战,四处游走,避免正面对决;比如,天降大雪,汉军30%左右的士兵手指被冻掉,而耐寒的匈奴人相安无事;最重要的是,刘邦虽有32万人马,但按照作战习惯,大部队和辎重根本没跟上。
因此,匈奴并非有着我们无法企及的力量。
只是,这一次失败,汉朝元气大伤,如果继续对战,受伤的只会是百姓。
这一战后,刘邦选择和亲,开始维系和匈奴的和平关系。
长远目标的重要性
事实上,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容忍匈奴,也不是因为他们强大,而是我们要发展自己。
这是我们的长远目标。
如果非要和匈奴对决,我们未必会输。
正如《汉书》中所言:“匈奴之众, 不抵汉之一郡。”
我们不打匈奴,只是有更长远的目标,这个目标,是休养生息,自我发展。
此后,汉朝的历代帝王,都以充盈国库为己任。
而这,也给汉武帝征战匈奴提供了物质基础。
长远目标,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至关重要的。
匈奴就没有长远目标。
所以,他们以战养战,四处得罪友邻,周边的国家基本上都被它骚扰过。
比如,匈奴与月氏,有深仇大恨,它攻打月氏,把月氏王的头当喝酒的器具;《汉书 卷一百二十三 大宛列传第六十三》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
再比如,匈奴控制大宛,不允许当地的汗血宝马流通刀中原;再比如,匈奴与与乌孙常年也有嫌隙……在汉武帝征战匈奴时,匈奴的名声,已经差到了极致。
当它节节败退时,周围小国恨不能趁火打劫,也不可能帮助它休养生息。
从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情况来看,周边小国的态度,基本都是自保,根本没有参战的意愿。
某种程度上,匈奴节节败退后,一蹶不振,也和没有国家拉它一把有关。
写在最后
汉武帝给了匈奴迎头痛击,打得他们节节败退,但连年征战的代价,是西汉百姓苦不堪言,西汉国库从充盈到空虚。
晚年,汉武帝颁布罪己诏进行反省,决心采取休养生息的国策。
至此,他仍然没有完成彻底歼灭匈奴的理想。
30多年后,卫子夫的孙子汉宣帝刘询帮他实现了这个夙愿。
公元前51年,呼韩邪单于亲自来到长安,向汉宣帝称臣。
《汉书·卷八·宣帝纪第八》:匈奴呼韩邪单于稽侯犭册来朝,赞谒称籓臣而不名。
自此以后,匈奴不再是我们的心腹大患。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巴基斯坦和伊朗,哪个国家更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