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扶苏继位,刘邦还有机会吗?
﹩✄如果扶苏继位,刘邦还有机会吗?
没有机会。扶苏性情宽仁,若他继位,至少有以下几件事情不会发生。
1.战功赫赫的秦帝国保皇派蒙氏家族不会覆灭。蒙家在秦国功勋卓著,具有极高的威望,且对秦皇室忠心耿耿。蒙恬与蒙毅俩兄弟更是扶苏的坚定拥护者。秦始皇临死前,授意蒙恬拥立扶苏继位。然而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怎么也没想到赵高这个宦官居然胆敢矫诏,赐死了扶苏和蒙恬、蒙毅俩兄弟,使得蒙氏保皇派覆灭。
2.杰出的政治家—丞相李斯不会死。李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功劳相当之大。若是扶苏继位,以他的性情,绝不会杀掉李斯。有扶苏和李斯在,保证了秦国内部政治环境的稳定,决不会出现胡亥、赵高执政时的乌烟瘴气。
3.秦国名将章邯不会投降项羽。巨鹿之战是一场非常重要的战役,不论对项羽还是刘邦,都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对项羽来说,此战让他闻名天下,成为诸侯盟主。对刘邦来说,因为此战牵制了秦军主力:章邯和王离的四十万大军,使得他在西进关中的过程中无比顺利。
项羽在此战中全歼王离大军,并打败了章邯。而章邯担心昏庸的胡亥和阴险的赵高以战败为借口将他诛杀,虽然明知项羽不是明主,却还是带着手下英勇的二十万秦军投降了。
王离战死,章邯投降,至此秦军已没有了可以抵抗项羽、刘邦以及其他义军的力量。但是,如果是仁慈宽厚的扶苏继位,且不说巨鹿之战会不会发生,即便发生了,章邯在战败后投降项羽的几率也基本小到忽略不计,因为扶苏不是昏庸的胡亥。
而西进关中的刘邦,面对的是凶猛的蒙家军,即便他有张良、萧何、郦食其等人的尽力献策,在绝对的武力面前,计谋根本不堪一击。刘邦死在蒙家军手下才是最可能的结局,而顺利进入关中,基本上等于天方夜谭。
4.陈胜吴广也许根本不会起义。这场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大雨耽误了他们前往渔阳戍边的进程,若是规定期限内赶不到是杀头的死罪,为了活命,这批人才铤而走险揭竿而起。胡亥和赵高的暴政下,他们看不到生的希望,才会起义。若有好日子过,老百姓起义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5.刘邦也许不会起义,一辈子到头也就是个泗水亭小亭长的命。刘邦起义的原因,基本和陈胜吴广大同小异,最初都是为了活命。若扶苏继位,断然不会是胡亥执政下的混乱局面。
大秦帝国外有蒙家保皇派、章邯军团、王离军团等英勇善战的主力部队保驾护航,内有贤明宽和的帝王扶苏和颇具才干的丞相李斯坐镇,秦帝国根本不会出现大的乱子。
刘邦能够在秦末众多起义军中赢得最后胜利,是因为同时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所谓时势造英雄,用在他身上最合适不过。
若扶苏继位,“天时”和“地利”,刘邦已经没有了,凭他再具备出色的“人和”能力,在秦帝国绝对强大的武力面前,根本不堪一击。所以,扶苏继位的话,刘邦称帝,绝无可能。
再说,刘邦起义的时候已经快50岁了,而扶苏还很年轻,即便秦帝国难逃灭国命运,但以扶苏手里的牌,再怎么样,他也能撑个几十年。几十年后刘邦差不多七八十岁了,快要入土的人了,哪还有什么精力和能力去争霸天下……
➛▵如果扶苏继位,刘邦还有机会吗?
刚日思考:看现象也要看本质,秦国灭亡的原因是因为冯劫、李斯、赵高的权力厮杀而导致了秦国的制度首先从内部崩溃,再也把控不了关东局势于是二世而亡。
秦始皇从头到尾都没有理由传位给扶苏,因为扶苏是倾向于“分封制”的。从秦始皇的政治理想和集权理念出发,他都没有传位给扶苏的可能。
就算是秦始皇想传位给扶苏,李斯等法家大臣也不同意,因为扶苏一上位,按照他的执政理念来说,李斯这些法家大臣首先就要被清洗掉,这不关乎于“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原因,而是政治理念不同,就注定了他们互为“政敌”的结果。
只要有了清洗的动作,秦国内部制度都会首先崩溃掉,那么关东形势一样会乱,只要关东一乱,刘邦就有了机会。记住!英雄能造时势,但时势也一样能造就英雄!
其一:秦始皇传位于胡亥的记录见于《赵正书》。
昔者,秦王赵正出游天下,还至柏人而病,病笃,喟然流涕长叹息,谓左右曰:“吾忠臣也,其谋所立。”丞相臣(李)斯、御史臣(冯)去疾,昧死顿首言曰:“今道远,而诏期群臣,恐大臣之有谋,请立子胡亥,为代后。王曰:“可。”王死而胡亥立,即杀其兄父骨(扶苏)、中尉(蒙)恬、大赦罪人。。。——《赵正书》
其二:小谈秦始皇的政治理想。
秦始皇一生最大的理想就是要摧毁八百年以来周朝所执行的分封制,建立起一个“中央集权”、 “郡县制”的大一统帝国。
所以,“分封势力”、“分封思想”是秦始皇一生的大敌,他的一生都是在与这个势力作斗争。
(分封就是这个样子的,秦始皇能同意嘛?)
其实,所谓的“灭六国”被后世之人拿来大讲特讲,就不应该。
“灭六国”只是“统一大业”最先行的一环,不灭六国,疆土不统一,后续的“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就无从谈起。
六国焚灭之后,疆土统一了,剩下的都是“政治问题”。
而政治问题是最难解决的,就是要统一思想,让全天下人都来认同“大一统”理念,这就关乎于“国民意识形态”的问题了。
但是思想无法统一啊,天下人都不接受大一统的理念,这里面有关东庶民、六国旧贵族、诸子百家、秦国内部臣子的各野心家等等。
“分封”与“集权”的理念之争就是一场“有你没我”的斗争,如果对这个斗争没有多大理解的朋友,可以参考一下现在中东宗教的“什叶派”与“逊尼派”的斗争。
(本质不一样,但斗争表象一样)
这两派从隋唐时期就在西域“河中地区”斗得你死我活,一直到到了现在的二十一世纪还在斗!
我真地没有办法想象有一天他们能握手言和。这一种斗争如果想要结束,要不同归于尽,要不有一派被屠杀殆尽吧!
其三:扶苏不适合当皇帝,秦始皇放弃他是有原因的,是因为他倾向于“分封制”!
公元213年,秦始皇为了“统一思想”,发起了“焚书坑儒”事件,来打击分封思想再兼清政敌,将“郡县制”像天下强势推行。
在这个过程中,扶苏在朝堂大力反对秦始皇的作法,并且支持所谓的“仁政”。
因此,秦始皇把扶苏赶到北疆,他没有杀扶苏,杀了也没有什么用!父亲杀儿子,天下人只会笑话秦始皇而己。
(扶苏剧照)
所以,秦始皇让精通律法的赵高来教诲胡亥学习律令法事,这件事情与扶苏被赶到北疆联系起来,你就会想到,秦始皇在培养胡亥了,他要培养出一个精通律法、支封法家理念的君主来接他的位。
其四:从焚书事件来分析,扶苏没有做皇帝的眼光。
“焚书坑儒”时,秦始皇正在与“分封势力”作殊死斗争的时候,扶苏以“仁政”插入,真的不合时宜。
你说你想要执行仁政,这是可以的,但你能不能等秦始皇先把国家基础夯实了再说话。
你以“未来王统”的身份插入这一次“政治风暴”算什么?
由此可见,扶苏看不清楚“焚书坑儒”的本质,本质是清洗政敌,统一思想啊!
我们再来假设,扶苏看懂了,他还毅然绝然地反对,那事情就更大条了!
那不代表着他以后上位了,要搞“分封”吗?
总而言之,扶苏已经“主动地被动的”被秦始皇的政敌所绑架。
我相信,这个时候的秦始皇想死的心都有了——你搞集权有个什么用,等你儿子扶苏上位之后,他一样也要“拔乱反正”,你的理想到那个时候就完蛋了!
其五:扶苏如果上位,李斯等法家大臣一定会被清洗掉。
(李斯)
众所周知,秦始皇一生与分封势力作殊死斗争,而他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一个团队在战斗,秦始皇的部下有一批寒门在支持他,除去了出身于豪门“蒙氏”、“冯氏”之外,比如李斯、赵高、周青臣、茅焦、尉缭等等,都是来自于关东,也来自寒门。
自古以来,帝王都用在寒门来帮他们集权、变革或者变法,因为寒门只能依靠皇权,他们向帝王售卖自己的学术与能力,来博取高位。
如果扶苏上位,一改法家集权的意志而重用像淳于越这类关东儒臣,那这些法家大臣将何时去何从?
在历史上,淳于越可是扶苏的老师,而“焚书坑儒”就是因为这一位大儒在朝堂上为“分封制”呐喊才被秦始皇“祭”出来的。
朝中的官位就那么多,只要扶苏换人,那就会出现一个“清洗”的动作,秦国的制度一样会崩乱,特别是李斯这类已经为相十年的人,门生故吏已经遍布朝堂,怎么换?
(项羽这么分封的,只能含恨饮乌江水了)
刚日结语:从扶苏在朝堂上痛哭的事实来看,他缺乏作为皇帝的刚硬和铁血,又从扶苏接到诏书后自杀而死,分析出他缺乏一名政治家的隐忍与冷静。
他的能力要重新评估,他软弱的性格,导致了如果是他上位,那么天下将分封再起。
可以这么说,胡亥继位帝国尚有三年寿龄,如果扶苏继位,帝国的寿命就要立即终结,因为那个时候不叫秦帝国了,而改叫秦王国了。
然而,“集权”是天道,是大势所趋,非人力所能抵挡,连威名赫赫的项羽重启分封最后也要身死国灭,就不谈性格软弱的扶苏了。
一句话,只要有分封,天下同样战乱再起,秦王国同样在一场又一场的战争灭亡。这不是个人臆想,而是事实。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
⇃╎如果扶苏继位,刘邦还有机会吗?
不确定,秦朝的存在与否并不是取决于某个人,而是秦王朝她所采用的制度。
就算秦始皇死后,长公子扶苏顺利继承大统,成为大秦帝国的第二任皇帝,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扶苏就一定能够避免秦二世胡亥的下场。
因为秦王朝爆发农民大起义的根本原因乃是严苛的暴政,简单来说就是制度太过于严厉,刑罚太重,动不动就是杀头,流放或者发放苦力。
也就是说,真正能够为秦王朝续命的政策就是新的帝国皇帝应该废除秦始皇时期制定的严苛的制度和法律。
但是扶苏他真的能够进行改革吗?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几乎所有的改革无不以流血牺牲而开始,而且改革成功的可能性太低。
因为秦国之所以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就是严苛的制度和法律,并且秦王朝的统治阶级都是这种制度的受益者,也就是说扶苏的改革就是要从根基开始,这就必然会引起统治阶层的不满。
而皇帝如果真的引发整个统治阶级的反对,那么很有可能连皇位都不保。
话说回来,扶苏如果不能够进行有效的改革,那么秦朝的农民起义是无可避免的,秦朝的灭亡也是可以预见,只不过走到最后就不一定是刘邦了,也许是别的什么人。
✽✴如果扶苏继位,刘邦还有机会吗?
在我看来,如果是扶苏继承了大秦的帝位,那么刘邦与项羽成功的机会就大大的降低了
首先,扶苏与秦始皇截然不同的性格。
秦始皇是一个刚愎自用,极度自信的人,他会为了达成自己的想法不择手段。同时,他又是法家思想的坚定支持者,主张用严苛的法律制度来管辖黎民百姓。在秦始皇在世的时候,那些统一六国,叱咤风云的秦之锐士,是他推行政策的坚实后盾。但是人总会老去,在没有强悍的军事力量支撑之后,面对暴政,黎民百姓肯定会奋起反击。而历史上陈胜吴广起义所爆发的时间,正是在秦始皇过世前后,这恰恰说明秦始皇严苛的法家思想与当时社会发展的格格不入。扶苏呢,在后世的记载当中,是个宽厚仁慈但有些优柔寡断,敢于直言进谏,很有自己的思想,非常亲民的人。在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扶苏就当庭提出反对意见,也正是因为这次进谏,使得扶苏被外派到北方驻守,失去了先机。最终由于他的优柔寡断,断送了自己性命与秦始皇的梦想。但是如果扶苏没有那么软弱,成功的从北方回到首都咸阳继位,那么,从我的想法来说,他肯定会更多的听取基层的意见,在其父秦始皇的政策上进行修改,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平息民众的怒火,减轻民众的负担,这样一来,虽然在他继位的时候,陈胜吴广起义已经发生,但是他肯定有足够的方法和军队支持,来平定起义军,并吸收教训,给国家平稳发展打下基础。其次,如果扶苏成功上位,那么他所倚重的自然是蒙恬而不会是赵高。
在历史上,秦始皇死后,是李斯与赵高勾结,拥立的二世胡亥,并矫诏让扶苏自杀。随后赵高处理掉李斯,独揽大权。面对国内纷乱的局势,赵高只顾着捞权捞钱,并没有什么措施去缓解局面,最终导致秦朝的灭亡。假设扶苏继位之后,肯定不会重用赵高等奸诈之人,他最倚重的自然是与他一同在北方抵御匈奴的蒙恬等人,而李斯也会因为自己的才干被选用。在蒙恬的军事支持与李斯的治国才能辅佐下,扶苏能够很快的处理掉当时已经爆发的小规模起义,然后根据战报以及民众的呼声,做出适当的政策改变。
最后,在扶苏温和的思想政策下,刘邦与项羽或许不会起兵,反倒是会加入秦朝官场,成为重要的成员。
➘♞如果扶苏继位,刘邦还有机会吗?
一般历史不能假设,但回到历史的当时的环境中去分析,还是能很好锻炼思维,培养思辨方法。
闲话少说,直接上结论,如果大秦帝国扶苏继位,刘邦是没有机会的。至少是在扶苏继位的十到二十年内没机会,算上年纪,刘邦后续也难得继续实现反秦复楚的事业,较难灭秦国,败项羽,实现大一统的功业了。
之所以得出如下结论(具体分析方法可以参考《秦迷》,本文不作赘述),原因有如下几点:
第一,从扶苏具有楚国王族血统的出身来看,刘邦、项羽们出师无名,道义上欠缺。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在古代,名分和道义是和天道一样重要,代表着正义和信仰,神圣不可侵犯。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的时候,打出拥立扶苏为帝的口号,获得了大量的民众支持,从《秦迷》一书中分析,大概率扶苏的母亲(当时,嬴政的王后)是宣太后(芈月)孙女辈。回到当时的历史人物,以司马迁的视角,也可以得出扶苏有深厚的楚国背景。
《史记·卷四十八·陈涉世家第十八》: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若无民众基础,革命(起义)实难成功,英雄也无时势可借。
第二,从施政纲领和造反理由来看,扶苏继位,难以形成强大的具有凝聚力的反秦力量,反秦同盟或会内部瓦解。
陈胜造反的口号是“大楚兴,陈胜王”,后续六国旧势力也是重新复立旧国,各自称王。原东方六国基本都是遵循“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这一复辟秦灭六国前的格局和天下治理模式的路径来发展。后来,项羽领导反秦势力取得了灭秦大业也是采取的这一治理模式——周朝以来的分封制。
同时,从西汉初年的双规制(秦国故地的关中地区采取郡县制,六国故地采用分封制),并通过中央和地方的几次动乱,如刘邦诛杀异姓诸侯王、诸吕之乱等逐步固定到汉武帝大一统时期。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一个根本性制度的推进总是曲折的,是螺旋式前进的,会有反复。作为两千年后的我们,回到当时的历史处境中,具体分析扶苏的施政思想和他代表的势力,不难看出,他极有可能会放弃用秦国的制度去统御其他地区(六国故地),至少是会降低用秦法压制地方的做法,可以一定程度缓解秦法(制度)对于其本身的反噬。假设扶苏还有同情楚国的政策性考虑,只要一纸诏令宣布可以让六国贵族复国,特别是让楚国复国,短期内秦国的平叛压力就会骤减,反秦同盟会在内部瓦解。从这一个意义上推演,如果在秦国继续以蚕食的方式推进郡县制,并让天下有足够的时间休养生息,如西汉初,用五十年到八十年的时间,以时间换空间的方式来做政策的微调,短期内刘邦、项羽们是无法有机会走上历史舞台的。
从历史上的政策可以看出,汉武帝继承大统时个人是比较推崇儒法之道,而当权的窦太后遵从黄老之道,并因治理理念不和,发生冲突。从后续的历史发展来看,始皇帝和扶苏是有治理理念根本上的不和的,从后来扶苏的悲剧来看,就能明白他是同情和支持儒生的,而当时的儒生以复兴周礼为主要思想,在当时与始皇帝的郡县制的法家思想针锋相对。回到当时的历史处境中,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与后继者(长子)的执政理念南辕北辙,他(始皇帝)是多么希望他的思想和理念能够有人继承,如果不是至亲骨肉(亲儿子),他一定会从肉体上消灭他(如焚书坑儒),但他也是一位父亲,为了保留帝国的颜面,将扶苏放逐(北方戍边)也许是父亲对儿子最好的保护。
可见,执政理念的统一和继承,是实现最高权力传递和延续的重要基础。
第三,从历史环境上来看,扶苏继位,他个人是大概率会推行宽容的治理政策,且会一定程度上修正始皇帝用力过猛的国家治理结构。
这所以这么判断,主要从扶苏本人的血统、受教育背景和个人人生经历来看。(1)血统角度已在第一点说明,他本身是同情楚国为代表的贵族的。(2)受教育背景,虽历史上没有具体介绍,但他从反对实行“焚书坑儒”、“重法绳之臣”等的政见来看,他是较大程度受儒家思想影响,对法家的思想有一定的抵触,因而推行“仁政”的于民休息也是大概率的,从第二分析中也可以看出,基础民众是有这样的愿望和看法的,某种意义上他也是在一定政治影响上发表过这样的言论。(3)个人人生经历,扶苏作为秦帝国皇帝的长子,长期是在秦皇宫长大(中央机构)离权力很近,受到了系统的秦法和国家治理的教育和熏陶,天下视野是非常清晰的,同时他作为未来可能的储君在发表个人政见时也是相当的明确(规劝父亲),这是未来执政的基础,同时他长期在基层(蒙恬军团戍边十余年)锻炼,对基础的疾苦和民生是非常了解和体会很深的。从他的中央权力机构的培养,他是有能力掌握秦帝国的国家机器的,从他地方的从业经历和磨砺来看,他是能够制定符合基层和民众需要的政策的,从他的人生经历来看,他大概率是会要去纠正他父亲(始皇帝)的政策失误的。
综上三点分析,扶苏继位是具有变革性的基础的,可惜他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忠君从父思想深入骨髓,对父亲的热爱和对皇帝的尊重,使其最终选择了愚忠的悲剧道路(自杀),让当时和后来者一阵唏嘘,但这何尝不是历史的悲剧和家族的悲剧——可以救赎秦帝国的思想体系,却可以毁灭救赎秦帝国的个人;可以避免家族被毁灭的个人,却因家族的荣誉和信仰而被遗弃和毁灭。
可见,历史中常常充满各种悖论,当事者往往无法拨开迷雾,走向正确,后人也是站在上帝视角来审视,方知每一个历史上的个体都不是孤立存在,是普遍联系又独立发展的,即我们常说的历史有其必然性又有其偶然性。
延伸思考
另外,从回答这个历史假设,分析这个结论的背后出发,我们可以引出另一个问题,为什么扶苏不能继位,并且只有楚国可以灭秦国,即“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是政治宣言,还是基于历史条件下的历史结论。
提出这个问题之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墨菲定律、反身性原理、多米罗骨牌效应等相关理论模型让我意识到,当时的一句口号像一句魔咒和病毒一般,在秦帝国的大地蔓延,最终形成汹涌不可逆的秦二世而亡的历史遗憾。
后续,我会继续解读,楚国为什么可以成为反秦联盟的领袖,并取得成功,并将持续解读楚国这一具有深刻文化基因的思想体系如何影响我们至今的。
结尾感悟:
当我写完这个问答之后,我突然发现我们对历史人物进行假设时,总是充满着浓浓的感情,这是一种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敬意,也是对我们中华民族的深深认同。在我们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历史人物的悲欢离合和个人命运,无不和我们这个民族个体的命运息息相关又紧密相连。可以说,当前的我们是一代代中华先辈努力的延续,我们此刻的努力也将延续到我们的后续子孙。
此刻,如果我们还有什么不如人意,或为生活、或为工作、或为情感等等,放到历史的长河中,个人的得失荣辱又有何其称重,放下压力,卸下感伤,坚定地朝前奋斗和努力,始终铭记人生和民族的发展都是螺旋式上升,借用一句哲人的话就是: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
推荐阅读:
我今年40岁,没有买过社保,现在想自己买灵活就业社保可以吗?
上一篇:求!请问考研专业课怎么复习?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