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吴三桂推翻满清会失败?
✔︶为什么吴三桂推翻满清会失败?
吴三桂推翻清朝失败这件事,如果细究起来,原因就太多了。
首先,作为明朝降将,吴三桂的名声一直比较一般。尤其是杀了南明的永历帝之后,名声更是臭到了家,非常不得人心。其次,吴三桂巅峰时期,影响力确实很大,但真正能够实际控制的地盘,其实并没有那么大,这就给了清朝各个击破的可能。
最重要的是,就在双方僵持的关键时刻,吴三桂自己忽然病死了。而吴三桂的死,直接导致他这边人心大乱,再也没人能够撑起全局。所以,失败自然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想要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倒是不妨先回顾一下,吴三桂到底是怎么一步步把自己逼上绝路的。
公元1644年,随着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上吊自尽,历史来到了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当时在山海关以外的辽东地区,清朝正虎视眈眈,随时会攻破山海关;以李自成为首的大顺政权,虽然占领了北京,但势力范围却仅仅只局限于河北、河南、山西以及陕西等地,在南方并没有什么根基。
另外,以张献忠为首的大西政权,则是占领了四川地区,实力同样不容小觑。而在广阔的江南地区,则是依然由明朝政府控制。
这就是崇祯皇帝去世的时候,天下的基本割据。而除了这几个超强势力之外,中原地区其实也有其他大大小小多如牛毛的农民军。这些农民军,虽然数量很多,但整体上却并没有争夺天下的实力。
就是在这样关键的时候,时任山海关总兵的吴三桂,打开了山海关城门,放清朝大军入关了。吴三桂之所以会放清军入关,除了清朝给的好处比较多之外,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吴三桂误以为自己在北京的家人,都已经被李自成这边给害死了。连吴三桂最宠爱的小妾,都被李自成麾下的将领霸占。
所以,吴三桂才会‘冲冠一怒为红颜’,彻底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而随着清军入关,此后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历史就比较复杂了。喜欢清宫剧的朋友,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基本上都局限在当时的顺治皇帝身上。大家比较了解,顺治皇帝少年时代的恋爱史,或者是摄政王多尔衮,和孝庄太后的那些逸闻野史。而对于正史上真正波澜壮阔争夺天下的那一部分历史,则是相对了解较少。
实际上,清军入关之后,遭受的抵抗强度,是难以想象的。虽然清军已经攻入了中原,并且在一片石之战当中,击败了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主力。但当时的清军主力,满打满算其实也就不到十万。就算加上吴三桂率领那部分投降明军,以及臣服于清朝的蒙古军队,清军总数仍是不超过二十万。
相比之下,不管是当时战力犹存的李自成,还是雄踞蜀地的张献忠,亦或者南明朝廷,军队数量都远胜清朝这边。虽然在战力上,可能比不上清朝的八旗军。但在人数上,确实要胜过清军太多了。
除此之外,在接下来的作战过程当中,清军遭遇的民间抵抗,更是强的难以想象。哪怕清军已经用上了屠城这种手段,仍是无法让南明军队投降,反倒是导致民间抵抗更强了。在这种情况下,清朝唯一的选择,就是依靠那些汉人降将,去缓和江南地区的抵抗。
如此一来,作为最早投降清朝的汉人降将,吴三桂的重要性,就瞬间凸显了出来。
和很多人想得不太一样,吴三桂对于清朝来说,其实并不是什么打工仔,而是更近似于一个职业合伙人。吴三桂降清的时候,手下的精锐军队接近五万。当时的清朝主力军队,全部加起来,也就十多万而已。
另外,在南下的过程当中,吴三桂也在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麾下军队越来越多。所以,对于当时的清朝来说,吴三桂不但属于职业合伙人,而且还是大股东!
自清军入关开始,接下来的十八年时间里,吴三桂一直替清朝征战,而且一直是冲在最前方。在整个顺治时代,清朝的主要任务,其实就是消灭大顺、大西以及南明政权。至于说顺治皇帝的恋爱史,以及多尔衮和孝庄皇太后的那些绯闻,其实在真实的历史上,根本无足轻重,对历史没有任何影响力。
在整个顺治时代,吴三桂不断率军南下。尤其是在西南的战事当中,更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在攻略西南的过程当中,吴三桂也不断安插自己的旧部。很多西南地区的官员,都是吴三桂的下属,这就为后来吴三桂的起兵,奠定了基础。
公元1659年,清朝顺治十六年,吴三桂正式率军攻入云南。当时的云南以及广东广西等地,已经是南明政权最后的一点地盘了。一年多以后,吴三桂不但控制了整个云南,还率兵攻入缅甸,逼迫缅甸国王,交出当时逃往在缅甸的南明末代皇帝,永历帝朱由榔。
最终,在吴三桂的逼迫下,缅甸被迫交出了永历帝。此后,永历帝被带回昆明,公开被处死。永历帝的死,也成了吴三桂后来起兵之后,最不得人心的一个关键点。如果说,之前吴三桂打开山海关,放清军入关,还只是为自己家人报仇,在道义上站得住脚,可以得到很多人的理解。那么处死永历帝这件事,则是让吴三桂彻底失去了人心。
毕竟,明朝政府在当时,还是有很多人支持的。而吴三桂杀了永历帝之后,这些人自然也就不愿意再支持吴三桂了,这就为后来吴三桂的败亡,埋下了伏笔。
除此之外,永历帝被杀之后,南明政权最后的一点力量,也彻底烟消云散了。自此之后,南明政权成了历史,清朝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但同时,对于吴三桂来说,自此之后,外部的敌人也没了。
正所谓‘狡兔死,走狗烹’。之前南明强大的时候,吴三桂以及他麾下的军队,意义是非常重大的。但如今,南明已经消失了,那再之后,吴三桂又该以什么样的形式和价值,存在于清朝的统治体系当中,这就成了一个关键问题。
从吴三桂的角度来说,当时的吴三桂,希望自己能够像明朝的沐家那样,永镇云贵,成为云贵地区的土皇帝。在明朝的时候,云南的沐王府,可以说是鼎鼎大名,直到今天都被大众所熟知。
而沐王府的初代王爷,乃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义子,后来被朱元璋封到了云南。此后世世代代,一直到明朝灭亡,都在帮明朝镇守云南边境。甚至到了南明后期的时候,更是成了抵抗清军南下的主力。
吴三桂和清朝皇帝的关系,自然比不上当年沐英和朱元璋的关系。而吴三桂对清朝的忠诚,肯定也比不上当年的沐英和沐家。但毫无疑问,吴三桂想做云贵地区的土皇帝,直接辖制一方,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从清朝中央政府的角度来说,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对于清朝中央来说,一个尾大不掉的地方藩王,直接辖制整个西南边境,这个雷实在是太大。如果哪天爆了,很容易会动摇清朝在全国的统治。所以吴三桂的这个设想,清朝中央是不愿意接受的。
但是,不愿意归不愿意,当时的时局,却逼着清朝中央,不得不同意吴三桂的请求。
因为,就在公元1661年这一年,刚刚成年不久的顺治皇帝,忽然驾崩了。对于顺治皇帝的死,史学界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说他死了,也有人说他出家了。不管真相如何,总之,在这一年,清朝的皇帝,确实是从成年的顺治皇帝,变成了当时只有8岁的康熙皇帝。
随着康熙皇帝登基,清朝高层出现了主少国疑的局面。当时以多尔衮为首的一众清朝开国牛人,都已经去世,虽然有孝庄太后极力维持局面,但还是无法避免主少国疑的局面出现。而且,这一年,吴三桂虽然已经控制了云南的大部分地区,但南明政权还是有一点实力。直到一年之后,永历帝才真正被杀。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接受吴三桂的请求,不接受那些汉人武将的请求。那么顷刻之间,整个南方就有可能全部易帜。到时候清朝还能否存在,都是一个大问题。
所以,公元1662年,就在吴三桂干掉永历帝的那一年,吴三桂正式被封为亲王,同时全权辖制整个云贵。与此同时,比如尚可喜、耿精忠等其他降将,也纷纷就藩。虽然他们对于清朝的功劳,没有吴三桂那么大,但在南方也有很大的影响力,所以清朝政府为了维持在南方的统治,不得不让他们封王,同时辖制当地。
这一年,吴三桂51岁。
但是,从他们封王的那天开始,他们和清朝中央政府的矛盾,就呈现出无法调和的状态。
就藩之初的吴三桂,不但辖制了整个云贵地区,而且连当地的财权、人事权、司法权以及军事指挥权,都牢牢地抓在了手里。除了行政和外交这两项权力,名义上还掌握在清朝中央政府手里之外,整个云贵地区,俨然就是一个国中之国,连清朝中央都插不进手。
对于这样尾大不掉的藩王,清朝中央自然不可能坐视不管。所以,从永历帝被干掉的那天开始,既然南明已经不存在了,那清朝自然要开始着手削减吴三桂等人的权力。于是,就在这之后不久,清朝中央的削藩手段,开始逐渐用出来了。
首先,公元1663年,就在永历帝被杀不到一年之后,清朝以战事结束为由,收去了吴三桂手里的一部分军权,同时收回了吴三桂的人事任免权。四年之后,清朝政府又用阳谋,逼迫吴三桂主动上书,请辞总辖云贵地区的位置,清朝中央趁势同意,允许云贵两省的高级官员,直接归属中央管辖,不再归吴三桂管辖,同时还拿走了吴三桂手里的司法权。
到了这个时候,看似强大的吴三桂,已经开始逐渐被清朝中央给压制了。而且,在拿走吴三桂手中权力的同时,清朝中央还在不断向云贵地区安插钉子,任用中央信得过的官员。
如此一来,吴三桂手中的权力,被大幅削减了。对此,吴三桂自然也不愿意,后来还以镇压当地治安的名义,趁机再次扩军,并且向朝廷索要军费。
就这样,在这种暗流涌动的斗争下,双方争斗了好几年,只能算是各有胜负,谁都没有取得大的胜利。而这种僵持,也为接下来吴三桂的起兵,埋下了伏笔。
从吴三桂的角度来说,当年吴三桂刚刚拿下云贵,并且全权节制云贵的时候,显然是势力最大的时候。既然如此,为什么那个时候的吴三桂,没有选择就地反叛呢?那样不是更容易成功吗?
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那个时候的吴三桂,作为一个明朝降将,在政治上的影响力,是很有限的。别看当时吴三桂手里军权不小,但真打起来的话,恐怕根本没多少人愿意追随他。而且,当时的吴三桂,确实也想做一个忠臣良将。清朝当时给他的待遇,已经好得无以复加,这种待遇,也让他当时没什么造反的心思。
造反当皇帝这件事,听起来似乎很过瘾。但实际上,只要活的还不错,其实没谁愿意真的造反。毕竟,没有人愿意主动走出自己的舒适圈。
但是,等到康熙年间,随着清朝中央逐步开始削藩,吴三桂手里的权力被一点点拿走,这时候的吴三桂,才终于有了造反的念头。而且,此时的吴三桂,已经在云贵地区就藩多年,政治影响力也足够大了。这时候再造反,确实也有足够的人追随他。
而这种矛盾,最终在公元1673年的时候,被彻底激化了。
这一年,广东的尚可喜,以及福建的耿精忠,都被迫主动上书,希望能够放弃镇守边疆,返回老家或者京城养老。对于两位边疆藩王的请求,康熙皇帝直接批准了他们的退休报告。如此一来,仅剩下的吴三桂,自然也不得不主动上书,请求回家养老了。
但是,已经坐镇云贵多年的吴三桂,自然不愿意就这样放手。同时,吴三桂也知道,如果自己想争的话,这已经是最后的机会了。所以,在这一年年底,经过私下的串联之后,吴三桂趁势起兵,打出了反清复明的旗号,杀了云南巡抚,正式开始起兵造反了。
就在吴三桂起兵的同时,各地的前朝降将,也开始纷纷响应。尤其是很多吴三桂留守在各地的旧部,更是就地起兵。在各种文艺作品当中,这场叛乱,似乎只有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这三家,在对抗清廷中央政府。但实际上,正史上的这个名单,那就要长太多了。
吴三桂起兵之后,很快,四川的郑蛟麟、谭弘、吴之茂,广西的罗森、孙延龄,陕西的王辅臣,河北的蔡禄,都开始同时起兵。当然,还有最重要的福建耿精忠,以及广东的尚可喜,这两省基本上是全省反叛了。
从这个名单当中,我们不难看出,当时吴三桂的影响力,基本上遍及了整个南方。而且,就连河北地区,都有了响应吴三桂的力量。要知道,河北可是紧邻北京的,如果河北这边叛乱军队多一点,直接打下北京,生擒康熙皇帝,都绝非难事。
与此同时,一直盘踞在台湾以及南海地区的郑家,也开始站到了叛军这一头。郑家的加入,更是让叛军在海上的力量,瞬间压倒了清廷。
从整体实力来看,此时叛军这边,显然是极强的。叛军的整体实力,未必一定能够超过清朝中央,但和清朝中央平分秋色,肯定问题不大。如果吴三桂能用好这些力量,就算不能彻底灭了清朝,改朝换代,至少割据江南问题不大。甚至占据整个黄河以南,恢复当年北宋的巅峰疆域,绝对是有可能的。
但问题就在于,从起兵的那天开始,叛军这边就是一盘散沙。
那些响应吴三桂的各地军阀,虽然跟着吴三桂一起造反,但未必真的愿意听从吴三桂的命令。他们之所以愿意反叛,主要还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自己的权力不被清廷拿走。如此一来,大家自然各自心怀鬼胎,各有各的算计。
这就给了清朝中央,各个击破的可能。
对此,吴三桂自然也不是不知道。吴三桂很清楚,这些看起来很支持自己的各地军阀,其实都是猪队友。想要指望他们,帮自己干翻清朝中央,基本不可能。而吴三桂对他们的唯一期望,就是希望他们能多拖住清朝的一部分军队,给自己多争取一段时间。
关键时刻,还是得靠自己才行。
按照吴三桂的计划,前期主要依赖这些炮灰队友,去吸引清朝主力。自己则是趁机猥琐发育,先控制整个云贵地区,然后趁势向湖南湖北发展,控制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
只要能够扼守住长江,下一步,吴三桂便可以趁势向四川发展。拿下四川之后,此时的吴三桂,已经比三国时期最巅峰的蜀国,还要更强大了。此时的吴三桂,可以从四川这边,和陕西的王辅臣取得联系,继而攻占整个关中。
如果这时候,尚可喜耿精忠他们,和清朝主力两败俱伤的话,吴三桂更是可以趁势进攻队友,很快拿下整个江南。手握整个江南,再加上一个关中地区,这时候的吴三桂,已经比当年刚刚称帝的朱元璋,还要更强了。
客观来说,吴三桂的这个计划,确实有一定的可行性。如果成功的话,清朝估计也就没了。最好的结果,也是退回黄河以北,或者退回东北老家。但问题是,这个计划从一开始,就没有多大实现的可能。
因为这个计划想要实现,首先,吴三桂需要迅速控制整个云贵。这个不难,吴三桂起兵之后,很快就做到了。下一步,吴三桂需要拿下湖南湖北,而且不能损失太多兵力。同时,四川的几位降将,以及陕西的王辅臣,都必须坚定支持他,甚至愿意把他带入自己的地盘。
而且,尚可喜和耿精忠等人率领的势力,还得坚决和清军主力进行消耗战,丝毫不考虑吴三桂日后可能从背后捅刀子。
这个可能性,其实无限趋近于零。所以,这个计划想要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
果不其然,在这个计划刚刚走到第二步的时候,吴三桂就卡住了。公元1674年,吴三桂正式攻入湖南,占领了湖南岳州。但接下来,整整两年的时间里,吴三桂都没能占领整个湖南。因为康熙皇帝在荆襄地区,布置了大量精锐,阻击吴三桂北上。吴三桂手下的大军,根本就打不过去。
随着这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时间越拖越长,清朝在其他战场上,却开始逐渐取得优势。两年之后,尚家和耿家因为战事不利,直接投降了。而且,在这两年当中,尚家还和台湾的郑经打起来了。双方原本都是反清的盟友,但是却因为地盘原因交战,产生了大量的内耗。
所以,尚家和耿家,虽然打了两年,但是却并未给清军造成根本性的伤害。反倒是两家投降之后,直接让吴三桂的侧翼,出现了巨大的漏洞。
至于其他各地的军阀,此时也基本被清军各个击破了。尤其是陕甘地区的王辅臣,更是直接再次投降了清廷。王辅臣的投降,注定吴三桂就算能拿下长江以南,再进一步攻入四川,一样无法进取关中。这就导致吴三桂的整体战略规划,彻底成了泡影。
总之,打了两年之后,吴三桂忽然发现,所有队友基本上都没了,只剩下他一家而已。而且,此时的吴三桂,还仅仅只能占领云贵地区,以及湖南湖北的一部分。到了这个时候,清廷已经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吴三桂再想逆风翻盘,基本上已经不太可能了。
在这种局面下,为了鼓励自己麾下的将士,公元1678年,也就是正式造反四年之后,吴三桂在衡山祭天,正式称帝。吴三桂称帝这个举动,对麾下的将士有多大的鼓舞作用,确实不好说。但对他本人而言,确实让他过了一把皇帝瘾。
与此同时,吴三桂意识到,自己原有的战略规划,已经彻底没希望了。再加上此时耿家和尚家已经投降,不再是他的队友。所以,在这之后,吴三桂转变了思路,打算先死守长沙,阻挡清军南下。至于他本人,则是率军攻略两广,先把两广拿下来再说。
不得不说,吴三桂本人,还是有两把刷子的。在吴三桂主动率军进取两广之后,两广地区的清军,很快就开始败退。几个月之后,大半个广西,基本上都被吴三桂给拿下来了。
如果吴三桂能继续打下去,拿下两广乃至福建,还是有希望的。一旦占据了这几个沿海省份,再依托岭南的地形进行防守,清朝就算以后想镇压吴三桂,恐怕也得耗尽国力,而且还未必一定能成功。
但是,就在这个关键时候,吴三桂本人忽然病死了。
这一年,吴三桂已经67岁了,早已不复当年的勇猛。多年的征战和政治斗争,已经彻底耗尽了他的心力。而吴三桂死后,因为其长子早逝,所以他的皇位由他的孙子吴世璠继承。但和吴三桂比起来,年轻的吴世璠此时才十三岁左右,别说治国了,防守都防不住。
所以,勉强又撑了两年多以后,清军攻入云贵地区,最后攻破昆明。在攻破昆明的同时,吴世璠自刎而死,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也终于彻底被平定了。
纵观吴三桂起兵反清的整个经过,我们不难发现,其实从一开始,吴三桂就没什么成功的希望。三藩叛乱刚刚开始的时候,看起来似乎很强,但本质上只是一盘散沙。
如果吴三桂能够指挥所有叛军,专心和清军对战的话,或许还有很大的机会取胜。但问题是,就凭吴三桂当年投降的经历,以及之前绞死永历帝的做法,吴三桂注定不可能得到这些反叛军阀的认可,自然也不可能指挥他们了。
说到底,归根到底,吴三桂的这场叛乱,从一开始就没什么胜利的希望。
✁≖为什么吴三桂推翻满清会失败?
能力!
▸♗为什么吴三桂推翻满清会失败?
三姓家奴,焉有不败之理。阿桂只想自己利益,如前期不降清,在道义上会得到百姓支持,还有可能打败康麻子。
✖☹为什么吴三桂推翻满清会失败?
反复无常背叛了自己的信仰杀了自己的主人,小人一个谁还会去支持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失败告终肯定的!
┮≣为什么吴三桂推翻满清会失败?
第一,道统上
中国人对战争向来十分慎重,讲究“师出有名”。满清在入关时,打的是“为崇祯报仇”“为崇祯发孝”的幌子。
吴三桂,他出兵虽然打的是“反清复明”的幌子,但是他对南明军队多次交战,甚至最后亲手杀害南明帝朱由榔。这样子,他的“反清复明”大旗树得,就没有人真的信。
第二,时机上
吴三桂起兵在1673年,彼时,距离清军1644年入关已经30年,清朝在中原已经初步站稳了脚跟。距离康熙1661年登基,已经12年。距离康熙1669年除鳌拜,已经4年。
这等于就是:一隅抗全国,并且当时的清廷中央政府已经完成集权,决策效率高,康熙英主之像初步显现,
第三,地理上
中国的整个地形,西北高、东南低,因此历朝历代,大都是从北方统一南方。
从南方向北方进攻并成功的,即北伐成功的,仅有朱元璋一例。其余失败的比比皆是,从最早的蚩尤北伐败于逐鹿,恒温北伐败于中原,南朝北伐失利、南宋北伐失利。
而从云贵川的地形上,外军想要攻进去,难!当地的军队想要走出去,更难!
第四,战略合纵上
彼时,除了清廷、吴三桂,还有台湾的郑经,也是重要的一支力量。
吴三桂与当时据守台湾的郑经集团,互相之间依然心存芥蒂、各怀鬼胎,没有形成一致抗清的民族统一战线,也是重要原因。
那个时候,台湾的郑经旗下,有施琅、刘国轩、陈永华(陈近南)等大将,尤其是水师,在东南一带是很强的。
陈近南,《鹿鼎记》剧照
如果郑经的水师能够从长江口朔江而上,威胁南京,阻断京杭大运河,阻断漕运,也就阻断了清政府的财源,让清廷出现财政危机,那么三藩战争的发展,或许会不一样。
当时,福建的耿精忠在宣布起兵前,还曾多次派心腹黄镛前往台湾联络郑经,希望郑经共同出兵响应,耿精忠还允诺将漳州、泉州作为台湾水师的立足之地,大家一起反清。郑经对此积极回应。
但是,耿精忠起兵响应吴三桂之后,开头仿佛势如破竹,不到一个月,控制福建全境,甚至浙江温州金华、广东江西等交界地,也都响应了。
乃不一月,全闽降附,浙之温处,江右之广信,粤东之潮州,相继纳款,声势大振。
然后,耿精忠就飘飘然了,小肚鸡肠,干大事而贪小利,心疼起之前答应送给郑经的漳州、泉州,于是就反悔了。
这样子,郑、耿二人的矛盾就迅速激化了,互相之间交战。
如此,客观上就对清廷有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