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大型战舰被击沉的时候,船上很多将领选择与舰同沉?
┵♞为什么很多大型战舰被击沉的时候,船上很多将领选择与舰同沉?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近代以来,西方的海军并不鼓励舰长同军舰一起沉没。
这是因为培养一个合格的舰长,尤其是大型军舰舰长非常不容易,需要至少10年的磨练。
这方面,其实特别讲究引咎自杀的日本海军也是一样。
日本海军主要学习英国海军,也学习了英国人的一些传统。
比如中途岛战役惨败的时候,南云忠一就考虑同赤城号航母一同沉没。
但部下劝告他:活下来吧,还会有机会获胜的。如果自裁了,一切就总结了。
所以南云忠一没有选择自杀,一直到塞班岛战役才切腹。
但欧洲海军有自己的传统。
一般来说,海军不是陆军,通常军舰上的高级职务都是贵族担任。
以现代以前的英国海军为例,它其实叫做英国皇家海军,舰长之流多是贵族出身,普通平民除非能力非常出色,不然不太可能成为舰长。
而舰长的地位特殊。在海上,这艘军舰就是以舰长为上帝,水兵必须无条件的遵守舰长的任何命令。同时,舰长的身份在军舰上也非常尊贵。
大家有兴趣去看英国老式军舰,普通水兵往往只能睡在拥挤的吊床上,人挨着人。而舰长一定有自己的单独房间。
甚至水兵都是在集体大食堂吃饭,伙食很差。而舰长则由独自的餐厅,饮食标准很高,还配备高级红酒。
就是因为如此的地位,如果军舰被击沉,水兵们被允许跳水逃生,但舰长一般会选择自杀或者同军舰一起沉没。
原因很简单,军舰就是他的岗位,舰长必须守住自己的岗位。
况且,以如果一个海军的传统如此,人家都死了,你不死,当然会被当做的胆小鬼,在军队根本就无法立足。
大家记得泰坦尼克号的船主吗?他选择上救生船 逃生,被骂的狗血喷头。
尤其是自身决策又有一定失误的舰长,比如在指挥机动中没有搞好,导致军舰连续中炮之内,舰长活下来也可能会很惨,还是自杀比较好。
不过,现代战争,尤其是美国海军、苏联海军这些并没有太多传统的海军,往往更为实际。
就像上面说到的那样,舰长活着比死了更有价值,所以多鼓励舰长要努力求生。
▐╣为什么很多大型战舰被击沉的时候,船上很多将领选择与舰同沉?
近代以来,与舰同沉的舰长有很多,在大型战舰被击沉的时候,他们往往不逃生,而是壮烈的牺牲在军舰上。比如,清末我国北洋海军的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二战日本联合舰队的飞龙号航母舰长加来止男等。
那为什么这些人要选择与舰同沉呢?其实原因并不只是“荣誉感、使命感、责任感”这么简单。首先,近代以来的海军大都师从英国皇家海军,正是这个在海上崛起的超级大国,吸引了近代几乎所有海军前来学习。而我们都知道,英国皇家海军不仅强大,而且文化底蕴还挺深厚,诞生了不少海军光荣传统。
由于英国海军早早就被命名为皇家海军,因此他们很早就形成了一套“贵族文化体系”,进入皇家海军成为将领,是一种非常有面子、有身份、有地位的事情,而且由于皇家海军实力强大,是维系英国当年超级大国地位的根本支撑,所以英国从政府到底层,都对海军的将领有一种十分敬畏的感情。
在皇家海军中,文化的力量渗透在每一个角落。比如,要“逢敌必战”,这是很多军迷都知道的英国海军传统。意思是,不管自己的力量是强还是弱,不管遇到的敌人有多强,都要有勇气上去作战,而不是逃避。甚至,逢敌必战这一条,还被写进了英国海军的条令中,他们规定,凡是遇见有责任攻击的敌舰,就必须进攻,如果舰长、司令、指挥官不带动下属英勇战斗的,会被军事法庭判刑。
而实际上,与舰同沉这一条,也是英国皇家海军的一个传统。与舰同沉,一方面是皇家海军的将领们责任心强,感觉打不赢就是自己的错,造成军舰沉没也没脸活着回去,所以成为了他们的一个传统。但是另外一个方面,在英国海军崛起的年代,封建思想依然很严重,“忠君”的思维依然是主流,而且当时也没有什么国际法来保护被俘人员,一旦在海上被击沉,那么就可能被敌人俘虏,而在当时,一旦被俘就可能面临敌人的摧残、国内的批判,活下去倒不如死了痛快。
至于后来,虽然被俘人员有了国际法的保护,且各国也不反对士兵在面临绝境时投降,但是由于各国海军都是师从英国,因此“逢敌必战”、“与舰同沉”等传统就被他们延续了下来。比如我国清末时期的北洋海军,“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超勇”号管带黄建勋、“扬威”舰管带林履中等,都选择了军舰沉没时与舰同沉,而我们都知道,北洋海军就是师从的英国海军文化。
二战中,与舰同沉的案例开始减少,因为各国都开始明白,培养一个将领要费很大力气,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而如果他们与舰同沉,那么海军战略反击、重新崛起的根基也就没有了。于是,二战中选择与舰同沉的将领开始减少,主要集中在日本联合舰队,而大家也都清楚,日本海军也是师从的英国海军文化。
当然,还有一种与舰同沉的原因,是因为作战失败的责任在己,如果活着回去,有可能被处分、处罚,这种自责和对未来可怕待遇的恐惧,也促使很多将领选择与舰同沉。比如,二战时的日本联合舰队,在中途岛战败后,南云中一曾想自裁,但是被下属劝阻,主要原因就是他在做出错误指挥决策后,十分自责。
总而言之,与舰同沉已经不再是一种被鼓励的光荣传统,现代战争也不需要舰长再与舰同沉,他们作为国家的宝贵财富,还是要保护好的。
✲£为什么很多大型战舰被击沉的时候,船上很多将领选择与舰同沉?
有人看过《小飞侠》吗?
彼得潘对胡克船长说:“你了解规则的,胡克。好船长总是与他的船一同沉没!”
胡克说:“我不想成为一个好船长!”
其实,这是欧洲航海时代养出来的坏毛病,被称为“Captain goes down with his ship”(船长随船同沉),在有些人眼里是荣誉。
按照英国人的说法,“船长随船同沉”是乔治王时代(Georgian era 1714年-1830年,历经乔治1-4世,下启维多利亚时代)的产物,皇家海军中诞生了这种封建思想。
实际上它的来源可能要更早,可以追溯到1586-1630年的西班牙-英国的航海战争。
这场航海时代的血战从争夺殖民地开始,双方庞大的舰队互相攻伐,打得血流漂杵,不断有军舰出海,然后人们不断收到樯橹灰飞烟灭的消息。
特别是1588年的大海战,西班牙无敌舰队与英国皇家海军对上,最终这支庞大的舰队被英军歼灭。
但这种航海时代的战争不可能轻易结束,西班牙人曾6次组建无敌舰队,甚至威胁到英国本土,战场能从西印度一直绵延到爱尔兰,死在海上的精英不知凡几。
消耗战打多了就会产生无法消磨的仇恨,因此海战中不可能留活口。军舰要么在海水中沉没,要么被人靠帮战胜并俘获。
这时,投降者要么被残酷地折辱,要么被难看地杀死,只有少数人会成为奴隶或人质,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即便能躲过敌人的搜捕,在茫茫大海里又应该怎样苟活下来?
船长们表示:“我太难了!”
因此许多船长将“船长随船同沉”当成了行为准则,既是对自己荣誉的交待,也是对船员的激励。
这种思想在中国古代也有很多同类,比如“破釜沉舟”、“背水一战”、“鱼死网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人在塔在”……最后那个不算。
时间久了,“船长随船同沉”就变成了一种海军中的普世价值,成了文化现象和行为准则。
有点类似日本的武士道,武士道教人如何去做一个武士,用维护荣誉的方式维护等级观念,包括死的时候应该如何去死。
那种“破釜沉舟”的思维逐渐发生改变,更加贴近“玉碎”。船长们为了维护自己的“荣誉”,不随着船沉没反倒显得奇怪了,最终在维多利亚时代以前到达顶峰,并直接影响到20世纪。
实际上,很多商船乃至海盗船也都会“船长随船同沉”,这不仅仅是海军文化的影响。有时候一艘船对民间船长而言比家还亲,他们在上面堆积了各种从迷信的船首像到科学的大炮等各种物事,早已将精神和身家寄托在船上,船沉意味着绝望,这跟丁蟹炒股全家跳楼没啥区别。
当然,20世纪已经没多少提督愿意践行这种古老的海军文化了,毕竟“玉碎”很容易,但“卧薪尝胆”才是自身和朝廷所需要的。海军舰长不好培养,经验丰富,经历过沉船与死亡的舰长更是宝贵,因为“好船长不出自平静的海面。”
越接近现代,“船长随船同沉”的事情就越少,到今天已经基本找不到了,至少没有一个心甘情愿的。“他们说船长随船沉没,所以当世界末日时,上帝会和它一起沉没吗?”
著名的韩国世越号沉船事件中,老船长李准石弃船而逃,不仅如此,他逃的时候居然还告诉乘客“待在原地”。事后几百个死难者的家属要求判其死刑,最终获刑36年。
实际上这也是有些船长最终与船同沉的原因之一,职责所在,他们需要被留到最后。
尽管国际国际海事组织(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并未明确规定船长会因为在乘客和船员之前弃船而担责,但有些国家则在海事法中规定了,船长必须留在船上,直到乘客和船员撤离,比如意大利。
英国更是早在1880年就处理过弃船的船长,当年有艘从新加坡开出的轮船“吉达号”遭遇了风暴,船长和船员吓得要命,觉得船要沉了,便扔下乘客自行逃难去也。后来乘客被另一艘轮船搭救,吉达号的船长被吊销执照3年。
单纯就海军制度而言,海军没有任何军法会要求船长最后弃舰,相反军队还会不断做出“不准与船同沉”的严令,但文化现象之所以是“现象”,就是因为总有人会去依附这种文化。
有句话叫“没有她的船长,任何船都不应该沉没”,反过来理解就是“舰娘有提督了,就应该马上沉没!?”
说到舰娘,我马上就想起“飞龙”了,飞龙的舰长和指挥官其实就是二战时期“与舰同沉”的代表。
中途岛海战中飞龙表现优秀,在赤城、加贺、苍龙三艘航母接连被爆的情况下,硬是拖着“约克城”垫背,直到被企业号炸成“大破”。
飞龙号损坏后,舰长加来止男对船员们说“飞龙结束了”,然后要求所有人在6月6日凌晨0点15 分下船。他自己则留在船上,宁愿被火烤着也不走。
当时有舰员将事情告知了正在撤离的山口多闻,希望他能说服舰长。岂知山口多闻看到加来止男的德行后,居然也跑了过去,两人命令舰员离开,自己要与船同沉。
据说日本兵们走的时候,抹着眼泪看着舰长和司令肩并着肩站在舰桥上,对着月亮唱着和歌,消失在熊熊烈焰之中。
其实吧,飞龙号并没有当场沉没,所以日军驱逐舰“卷云”随后用鱼雷进行了“自决”。然而这个“自决”也没有成功,中雷后的飞龙第二天早晨还漂在海面上,直到侦查机说再没看到目标。
末日孤舰,光杆司令,水深火热,小火慢炖……炎上+1+1+1+1+1
所以这俩“与舰同沉”的太君估计心路历程有点复杂。他们会不会剁着甲板大骂:“八嘎!沉呀!怎么还不快沉!哎,南云司令官,你得带个头……”
其实就在他俩殊死奋战之前,舰队指挥官南云忠一已经因为座舰“赤城”被炸,弃舰逃跑了。
果然这世界坑的只有老实人。
△﹠为什么很多大型战舰被击沉的时候,船上很多将领选择与舰同沉?
我是冬雨AK,说下看法。这是海军独有的传统,并没有硬性要求,主要是因为荣誉尊严和责任,形成的一种不成文的传统,据统计,世界上所有沉没的战舰,80%以上的舰长都会选择与舰同沉!包括一些民用轮船,例如泰坦尼克号的船长
据我说知,此项传统形成于中世纪大航海时代,当时战舰为大型风帆战舰,远航是一项风险极高的行动,船长在舰上拥有无上的权威,几乎相当于流动国土上的国王,当“王国”覆灭,“国王”自然要选择共存亡
到了近现代,这项传统被保留下来,尤其是英国海军,日德兰海战中被击沉的英舰舰长都选择了与舰同沉,而师从英国皇家海军的北洋舰队也继承了这项传统,甲午海战中的邓世昌 黄建勋 林永生 林履中都与舰共沉,而刘步蟾则是炸沉定远舰后服毒自杀!
首先是荣誉感,在传统海军眼里,能做到舰长是一件无上光荣的事情,它代表着国家对自己无上的信任和嘉奖,现在战舰在自己手里沉没,感觉愧对国家,自然会选择与战舰一起沉没。
其次是责任,上面说了,战舰是流动的国土,舰长等同于这篇国土的国王,舰员等于是自己的家人,当战舰沉没,抛弃那些战死在船上的舰员逃生,在舰长看来是可耻的,是不负责任的
现代这项传统在一些国家仍然保留,但绝大多数国家的海军都不提倡,毕竟培养出一名舰长,得花费多少人力物力财力!所以,一般要求舰长在保证船员安全撤离后,最后一个撤离即可
(不当之处请指正)
◌╉为什么很多大型战舰被击沉的时候,船上很多将领选择与舰同沉?
二战期间除了美国这种财大气粗的,其余国家的军舰是非常珍贵的,如果军舰沉了,舰长肯定是要负很大责任的,如果自沉,好歹能博得好名声,但如果保命,怎么面对死去的部下?说不定还会上军事法庭。军人的灵魂就是荣誉,没有了荣誉,对于军人来说比死了都难受。
这样的价值观是不值得推荐的,一个优秀的船长或是飞行员远比一艘船或是飞机值钱,一条船可能一俩年可以造好飞机更快,但是这样的人才没有有个四五年根本不可能
当年山本五十六听到山口多闻少将在中途岛战役中跟随飞龙号航母沉没,他觉得非常可惜,因为他知道日本还没有这个本钱去随意牺牲海军高级将领和航母专家。
一战以后,英国就禁止舰长为军舰殉职了,这样做一点也不伟大,极度缺心眼。甚至规定,这样都不给烈士的称号。 舰长必须活下来,才是对国家的最好报答
------------------
推荐阅读:
一方水土一世情深,岁月老去你能讲讲从前你生活的老城镇的故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