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燃烧瓶扔在坦克的表面,会像加热蒸锅一样,把坦克里面的人热死吗?
✛♤把燃烧瓶扔在坦克的表面,会像加热蒸锅一样,把坦克里面的人热死吗?
把燃烧瓶扔在坦克的表面,会像加热蒸锅一样,把坦克里面的人热死吗?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因为燃烧瓶的持续燃烧时间不足以支持加热整个坦克,直到里面的人被加热而死。
使用燃烧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早期的莫洛托夫鸡尾酒瓶,该土制燃烧瓶最早应用于二战之前的西班牙内战,后在苏芬战争中被芬兰方面广泛采用,因为当时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不承认用轰炸机对芬兰军队扔燃烧弹,而说是空投面包,故而,在芬兰抵抗苏联入侵时候,芬兰方面采用的土制燃烧瓶被命名为莫洛托夫鸡尾酒瓶;但莫洛托夫鸡尾酒瓶的著名并不是因为苏芬战争,而是之后的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苏德战场,苏方游击队在对付德国坦克时候往往使用这种土制的燃烧瓶,将其投掷在坦克的发动机处,及排气口,以达到引爆坦克的目的,而把燃烧瓶扔在坦克表面,仅凭燃烧瓶孱弱的燃料含量,是不足以加热坦克钢板,达到加热蒸锅,而后把坦克里面的人热死的目的的,早期的坦克中,譬如日本的薄皮坦克,小豆坦克:该坦克代号94式坦克,是由日本在1934年前后开始制造的坦克,该坦克长只有3米,战斗全重只有3.45吨,装甲较薄处只有6毫米,这甚至不到许多现代装甲车的一半,难怪当时被戏称为小豆坦克,该坦克是铆接而成的,只要一个炸药包或当时的山炮命中一发就可以炸碎。仅此而言, 燃烧瓶扔小豆坦克的装甲上也起不到啥作用,因为一般坦克在内部还有衬里等材料。
但有一点需要指出,早期的坦克采用的发动机多为汽油发动机,因而一旦发动机舱被燃烧瓶击中,基本一打就着,因而燃烧瓶在当时,一旦击中坦克的发动机舱部分,其下场可想而知咯,而最著名的美军M-4谢尔曼中型坦克,有个外号叫朗森打火机,原因在于这种打火机的广告词:一打就着,每打必着。被燃烧瓶击毁的谢尔曼不在少数。至于德军坦克,在燃烧瓶面前更是一个悲剧了,德国坦克普遍使用汽油发动机,在缺乏步兵保护的情况下,即便是老虎这样的重型坦克也十分脆弱,很容易被苏军步兵用燃烧瓶击毁,至于说燃烧瓶热死坦克里面的人,一般坦克有不少口盖可以打开逃生,坦克里面的人因为燃烧瓶引燃发动机,造成人员被炸死是可能的,但被热死,确实比较困难,因为人员可以直接逃呗!End!
の≂把燃烧瓶扔在坦克的表面,会像加热蒸锅一样,把坦克里面的人热死吗?
梁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燃烧瓶能把坦克热成蒸锅,把里面的人热死?您可拉倒吧,燃烧瓶可没那效果,您这给夸大了。
这么和您说吧,燃烧瓶这东西,他针对的是坦克发动机。他可以引燃这里头的汽油,把坦克的发动机给搞坏了。如果运气足够的好的话,还能引起坦克的内部爆炸,当然这种爆炸的概率并不高,您可以忽略的。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问了:“坦克不是使用柴油的吗?”
一开头用的还真是汽油,如今都是柴油发动机了。
所以现如今的燃烧瓶,再想这么对付坦克,已经是不成了,一个是油料变了,另一个是现代坦克的防护性能更加的优越,毕竟让你一个燃烧瓶就解决一辆价值几百万美元的坦克,这说出去了军工的脸上他也挂不住的。
所以也就二战那会的坦克,燃烧瓶还能对付的使用。
好了,闲话咱也不多聊了,直接回答问题。
首先咱来了解一下燃烧瓶,然后再聊一聊燃烧瓶是如何烧毁坦克的。
燃烧瓶
燃烧瓶他还有一个别名,叫莫洛托夫鸡尾酒。这么暴力的武器,咋还有这么文雅的名字呢?
咋说呢?燃烧瓶起始于西班牙内战,当时的苏联人支持这场内战的共和派人发明的,燃烧瓶就是他们发明的。
但当时燃烧瓶就是燃烧瓶,他也没啥特别的名称。之所以有莫洛托夫鸡尾酒的名字,那还是二战初期出现的,咋回事呢?
话说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苏联人不是入侵了芬兰吗?
在这次苏芬战争中,苏联人的轰炸机丢下了很多燃烧弹,因为这事苏联遭到了国际社会的谴责。
结果苏联的外交部长莫洛托夫辩解这事的时候说,他们丢下来的可不是什么燃烧弹,而是一块块的面包,他们在空投粮食。
好吧,这话直接就把芬兰给气炸了,还能这样解释。
于是在苏芬战争中,芬兰人面对苏联人的坦克,也开始使用燃烧瓶对付坦克,并且把燃烧瓶戏称为莫洛托夫鸡尾酒。用来羞辱这位外交官。
您还别说,那会的燃烧瓶对付坦克还真就特别的好使。
话说道这里,我们不免会产生一个疑问,二战那会对付坦克的武器多种多样,无后坐力炮,巴祖卡,坦克狙击枪等等,甚至是几颗手榴弹捆一块制作而成的集束手榴弹,对上坦克都不一定起效果,一个小小的燃烧瓶就能起到如此奇效,说出来咋就那么不可信呢?
这您就不知道了。
接下来小编给您解释一下,这个原理。
首先燃烧瓶制作很简单,先找一个瓶子,里头灌上半瓶子汽油或者酒精之类的可燃液体,然后找点东西封口,中间塞一根布条,拉出那么一截布条当引信。
当然为了让这种液体燃烧起来更加的旺盛,不易脱落,加点什么粘稠物也是可以的。
使用方法也简单,点燃那半截布条,然后照着坦克丢过去,当然最好选择坦克的后部,别砸在前边那一点效果也没有。
为什么呢?
因为坦克的发动机在后边,燃烧瓶砸在坦克的装甲上,会应声而裂,这里边可燃液体就会流淌出来。
火苗子随着液体流淌,然后就会从坦克的缝隙中流淌进去,接着就是坦克的发动机遭殃了,跟着坦克直接就趴窝了。
“还等什么?抄家伙炸他!弄死他!”于是各种各样的反坦克武器就会上手了,什么爆破筒,炸药包,集束手榴弹可劲的招呼吧!
所以燃烧瓶的作用,其实是瘫痪坦克的动力系统,他并不具备杀伤坦克,甚至是杀伤里面驾驶员的效果。
燃烧瓶要和其他武器搭配到一块使用,这才有奇效。
当然燃烧瓶没有把坦克的发动机搞坏的话,燃烧瓶剧烈燃烧产生的浓烟,也会顺着坦克的缝隙以及排气口之类的地方,进入到坦克内部。坦克乘员受不了了,鼻子不仅会受到刺激,连视线都会受到影响,这个时候坦克的乘员,也会从坦克里头爬出来。
那么这个时候,您还等什么,上啊!几颗子弹就可以彻底解决问题了。
好了,题主的问题算是解答完毕,接下来,小编就和您聊一聊燃烧瓶的实战效果如何。
咋说呢?二战期间,通过电影以及其他的宣传片,给大家伙的感觉,燃烧瓶这东西貌似只是在欧洲战场上比较流行,亚洲战场上,就没怎么见过,甚至是资料当中都很少提及。
您还别说,他还真是那么回事。
如果您非要说在亚洲战场上,有用燃烧瓶对付坦克的战例,估计也就是太平洋战场上,日本人对付美国人的坦克使用过。
通常情况下,日本人会举着反坦克地雷,以及燃烧瓶,哇哇怪叫着,以自杀冲锋的方式对付美国的坦克。
您如果翻阅美国登岛作战的资料,估计会能看到这方面的描述。当然这种描述,往往会一笔带过的。
那么在中国战场上,抗战那会可以说基本上就没有,我们用燃烧瓶对付日本人坦克的记录。
这不是我们看不起,日本人那薄皮小肉馅的豆丁坦克,这里边是由原因的。
咋回事呢?过去我们的物资特别的紧缺,好好的造把机枪都不怎么好,不是理论掌握不到位,而是材料跟不上,很多东西得进口。
这还不算,我们还是一个缺油大国,汽油这东西当时都是靠进口的。
国民党这里咱就不说了,八路军这里,汽油那可是稀罕物,找都找不到。
当然,有小伙伴会说:“不还有酒精吗?酒精也可以作为燃烧瓶的原料。”
酒精?你想多了,酒精这可是消毒的最佳物品,而那会八路军缺医少药的,这您应该是知道的。
我们医用消毒的酒精都不够用,临时想拿盐水消毒,也找不到足够的盐巴。
所以酒精这东西,您也就别想了,几乎就没有的,就算是有,那也是当宝贝的收藏起来,等着急救的时候使用。
所以制作燃烧瓶的原料就少了很多,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八路军战士在看到敌人的坦克的时候,会抱着炸药包直接冲到敌人的坦克上,用同归于尽的方式干掉坦克,而不是采用更加省事的燃烧瓶。
而燃烧瓶这事,到了解放战争的时候,到是出现过,解放军用来对付国民党的美式坦克。
接下来小编给您说道说道,在解放战争中,解放军是如何对付国民党的坦克部队的,有兴趣的小伙伴,您可以接着往下听
解放战争对付坦克的方法
在淮海战役中,国民党投入了大量的坦克,您比方说国民党组建的三个快速纵队(一个快速纵队相当于一个整编旅),那坦克多了去了。
足足二百五十多辆,什么M3A3轻型坦克,M5A1轻型坦克,T—26轻型坦克,九五式轻型坦克,以及防护能力更强的M24中型坦克等等。
就这里头最弱的M3A3轻型坦克,解放军拿通常的办法都不好对付。
虽然M3A3是一种轻型坦克,主炮的口径也就三十七毫米,装甲防护能力最厚的地方有四十四点五毫米,最薄的地方才十毫米。
这东西特点就是行驶速度快,越野能力特别的强。
对于子弹和手榴弹的抗击打能力也强,子弹打上去光听个响,你就穿不透,至于手榴弹丢上去,也就起一团烟雾而已。
但解放军打的多了,就有办法对付他们了。
首先是一种叫做陷坑的方法。
这种方法也简单,就是在地上挖坑,这种坑和陷阱不一样,但也类似,上边都有伪装的覆盖物。
陷坑是一种簸箕形状,前边深后边浅,长度是坦克的两倍,深度是坦克的一点五倍到两倍,坦克一旦掉进去,因为他的冲击速度,往往那炮管会扎进坑壁上,这坑的特点就是,坦克越在里头挣扎,他就会陷的越深。
所以这种掉到里头的坦克,解放军只要拿上一颗手榴弹,用手榴弹砸舱盖,这都不用拉线,就能把里头的人给逼出来。
当然也有死硬分子打死都不出来,也有办法,把河水引到陷坑里头,直接灌坦克。
那会的坦克可不会讲究什么密封性,他们要是再不出来直接就得淹死在里头,到时候还得乖乖的爬出来。
不管怎么样吧,只要爬出来,脑门上就会顶上一堆枪口。
当然了,战场上面积那么大,坦克也不见的能掉到这里头,这就需要解放军转动自己的脑筋,来想办法了。
咋弄呢?首先这个陷坑得挖在坦克的必经之路上,然后在陷坑的周围在挖上一些壕沟。
那么坦克看到两边的壕沟,必然不会走上去,不然就会掉到沟里头了。
所以他们就会走陷坑,往上一走,吧唧就掉里头了。
在有就是,我们解放军为了对付国民党的这些坦克,还收集了不少的瓶子,用来制作燃烧瓶。
您都不知道,这种收瓶子的事情,直接导致了徐蚌地区的瓶子贵的出奇,成了一个稀罕物。
后来解放军发现,国民党的这些坦克对于火是很畏惧的,所以我们还发明了其他一些新奇的手段来对付坦克。
咋弄呢?柴秸火障烧坦克,没听过吧?
说实话这招也简单,就是找当地特别容易找到的柴秸秆,这东西特别的容易点燃。
把这东西一点着了,组织成一道熊熊燃烧的火墙,国民党那些个坦克都不敢通过这道火墙。
这法子其实就是利用了,这些坦克使用汽油的原理,遇到火容易燃烧起来,这才迫使坦克停车。
说起来估计有些下伙伴不相信,您要是看电影《大决战——淮海战役》的话,其中就有这样的镜头。
M3A3轻轻坦克,遇到这种火墙,就会主动撤退。
过去的电影那叫真实。
当时蒋纬国看到这样的场景,进行了亲自的督战,督促坦克冲过火阵。
好几辆进入到火阵的坦克,当时就停车了,动不了了。
而那些个侥幸冲过去的,速度也会放慢,这个时候,解放军战士就会抱着一把柴秸点燃了,去追坦克了。
步兵抱着柴火追坦克,您没有想到吧。
追上去就丢这些柴秸,一旦坦克停下来,解放军就用集束手榴弹和炸药包对付他们。
以上这些招数,在淮海战役中的双堆集狙击战中就使用过。
当时蒋纬国的坦克部队,那是气势汹汹,开着M3A3坦克,就奔着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第十八师五十二团扑了过来。
五十二团也不客气,除了使用炮火给予轰击之外,还设置了陷坑,火墙,战士们手里还攥着燃烧瓶。
这一仗打下来,别说国民党了,坦克都快哭了,它被活生生的给憋屈死了。
这也就算了,您听过骑兵追坦克吗?
说出来您都不敢相信。
大家伙都知道当年欧洲战场上,波兰骑兵劈杀德国坦克的故事,结果一败涂地。
解放战争期间,我们就有骑兵追坦克,还把对方俘虏的战绩。
那是1948年十一月三十号,当时的国民党放弃了徐州,解放军对国民党部队进行了追击。
战斗打了两个月,杜聿明集团被打崩溃了,国民党的建制也乱了,而坦克也开始进行各自的逃亡行动。
对于这种逃亡的坦克,解放军战士们爱惜坦克,也不愿意当时就炸毁,爬上坦克,用手榴弹把坦克的什么潜望镜啦,瞄准镜啦全给他敲碎了。
坦克里头人就看不到外边了,没法子,里头的人就得出来投降了。
在这场追击坦克的过程中,有几名抬着担架的队员,瞅见了一辆逃跑的坦克。
那叫个不客气,从怀里抽出手榴弹就追了上去,结果吓坦克里头的乘员,直接就丢了坦克,跑了,意不意外?
至于骑兵追坦克的事,是当时解放军华东特种兵纵队骑兵队中的红马支队的战绩。
当时红马支队得知几辆坦克,仗着皮厚跑出了包围圈,二话不说这就追了出去。
当时就追上了一辆,对方也没有抵抗的心思,立马摇起了小白旗。
这个支队继续往下追,一直追到了下午五点,一共追回了六辆坦克。
骑兵追坦克没有见过吧!
那么今天就到这了,喜欢小编写的,您点个赞,再加个关注,方便以后常来坐坐。
⇁©把燃烧瓶扔在坦克的表面,会像加热蒸锅一样,把坦克里面的人热死吗?
很多人对燃烧瓶存在误解,认为二战燃烧瓶能烧透坦克,轻易把里面的人烧死。
实际上,莫洛托夫鸡尾酒燃烧瓶主要的目的是烟熏、窒息、制造混乱和破坏坦克观察,以及一定限度的火灾。
除非烧进发动机罩,否则它们很难靠两瓶油就干掉坦克,更不会出现电视剧里那样,“腾”地一团火焰,坦克爆炸的惨剧。
芬兰人开发莫洛托夫鸡尾酒的时候目的就很明确,重点是烟熏而非火烧。
燃烧瓶将被砸到坦克的首上,这样当坦克前进的时候,浓稠的烟雾和高温便会进入车体,逼迫车内人员不得不逃生。
如果燃烧瓶砸上炮塔,那么对坦克也是个很严重的威胁,他将失去一多半的观察能力,根本没法作战,也搞不清现时的情况。
此时,踩着雪橇的芬兰军人便会大批出现,接近变得呆傻的坦克,狠狠再补上几个燃烧瓶,逼出里面的车组人员,再将这些满身冒烟奄奄一息的家伙枪毙。
不出来?那就熏死在里面吧,燃烧瓶专门加入了冒黑烟的橡胶成分,还有冒白烟的黄磷成分, 滚滚浓烟将车体整个笼罩起来,比火灾中的房屋还可怕,不赶紧爬出去人铁定要完蛋。
而且坦克并非密封体,部分燃烧的液体确实会顺着焊缝、观察窗、接口部分流进来,在坦克内部燃起火流。
最无法忍受的是心理上的恐惧,坦克被砸中燃烧瓶后产生的浓烟、高温、火流、视野封闭,实在是挑战坦克乘员的神经,即便有些车组通过佩戴防毒面具和积极灭火应对了险情,也很难持续地保持冷静。
但是,终归燃烧瓶是个熏杀武器,它们的主要目的就是妨碍坦克的作战视野、逼迫坦克了的人掀盖子出来,想靠一两瓶燃烧瓶把里面的人烤熟,太难了。
钢铁的导热性能是好,可一辆坦克用了多少吨钢铁?M3斯图亚特轻型坦克也有12吨吧?装甲25-44mm,这可不是你家用的铁锅,请问你用蜡烛能炒菜吗?打火机能煮泡面吗?
要加热一个质量很大的钢铁造物,起码要达到1500摄氏度,靠那点糊在坦克表面的汽油是做不到的。而且热量通过金属传导的速度是快,可散发到空气中的速度一样很快。
不过凡事都有特例,比如上图那辆海湾战争中被点燃的战车,对付它的甚至都不是鸡尾酒,只是简单的插条汽油瓶,但因为砸得准确,裸露在外的人员当场就烧了个满脸开花,端的是凶险。
┟❦把燃烧瓶扔在坦克的表面,会像加热蒸锅一样,把坦克里面的人热死吗?
早期的坦克如果遭遇燃烧瓶的话,趴窝是有可能的,但热死的可能性很小;现代坦克遭遇这样的情况,乘员绝对安然无恙。
战争题材影视剧中,常常会出现过这样一个场景:坦克钢铁猛兽轰隆前进,无法阻挡的时候,有人会急中生智,向坦克投掷燃烧瓶。
这时候,坦克就会燃起熊熊大火,接下来会发生震天动地的一声巨响,坦克手和坦克灰飞烟灭。
那么,这种场面是编导为了场面的壮观杜撰的,还是战争真实场面的写照?
换言之,燃烧瓶真能把坦克引爆,把里面的战斗机人员变成烤鹅吗?
其实这样的场景不光是出现在影视剧中,类似的报道也曾出现过。
比如,俄罗斯进攻乌克兰的战事进入第四天的时候,乌克兰基辅郊外的不少市民加入到预备役军人当中。
与此同时,西部城市利沃夫的一家啤酒厂的老板宣布,将响应乌克兰国防部号召,开足马力生产自制的燃烧瓶,以招呼俄军的装甲车队。
无独有偶,有关燃烧瓶的报道,在叙利亚内战也曾出现过。
2012年8月30日《环球时报》报道,该报记者在采访“叙利亚自由军”的时候,发现一个怪相,他们没有什么像样的重武器,但是在他们的根据地却看到了14辆叙军坦克和5辆装甲车。
记者很纳闷,就向他们询问。
“叙利亚自由军”的指挥官非常自豪地说:“这都是燃烧瓶的功劳。”
那么,燃烧瓶真是坦克的克星,真能影响到坦克手的生存吗?
这要看什么时期。
在坦克刚刚出现的时候,结构简单,装甲也非常薄,尤其是轻型坦克,全重只有几吨,装甲厚度只有30毫米,人称薄皮核桃(如苏联的T18和日本的小豆坦克等),防护能力确实很差,也不注重油箱保护,遇到大火的时候确实无能为力。
坦克这种钢铁怪兽刚刚出现的时候,还没有反坦克武器和反坦克地雷,各国军队只有手榴弹可以对它形成一定的威胁。
在手榴弹也没有的情况下,对它束手无策。
但是很快就有人想到用火来阻挡它,但是单纯放起一堆火不管用,它可以绕开,也可以快速通过。
后来经过观察,他们发现坦克也有一个命门,那就是它的油箱。
一物降一物,油箱里的燃料怕火,可以用火攻击它的脆弱部位。
早在30年代,人们就开始用这种原始的办法来对付坦克,而且非常有效,这就是制造燃烧瓶。
在西班牙内战中,苏联发明了这种办法,向其支持的国际纵队提供,用来攻击弗朗哥军队的坦克。
可是让苏联人没有想到是,这种办法也会让自己的坦克吃苦头。
1939年11月30日,苏芬战争爆发。
战争一开始,苏联方面复制德国闪电战模式,派遣轰炸机群对芬兰的主要城市进行狂轰滥炸。
但是当时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说,苏军不是向芬兰投弹的,而是向那里的人民投送面包的。
以至于欧美民众信以为真,都将苏联那些飞机称为“莫洛托夫的面包篮”。
苏军除了出动轰炸机,还出动了很多坦克。
芬兰军民手中没有反装甲武器,面对坦克束手无策,这时候有人灵机一动,想到了燃烧瓶。
这种燃烧瓶非常简单,完全是用普通玻璃酒瓶制作,将各种成分的燃料混合在一起,向坦克投掷,芬兰人还别出心裁,给它取名“莫洛托夫鸡尾酒”,以回应莫洛托夫面包篮。
即使初期的坦克防护能力很弱,投掷到正面对它也没有什么效果,只能投向坦克侧面,最好是尾部的发动机舱盖上。
那个时期的坦克,油箱和散热器都没有什么有效的防护措施,而燃烧瓶在接触到这些部位的时候,瓶子因为碰撞而破碎,火苗的里的燃料四溢,发生大面积燃烧。
在此情况下,火焰难免会渗透到坦克的散热器之下,进而燃烧到发动机,甚至烧到坦克内部油路而引发更大的火灾,让坦克趴窝。
而且早期坦克油箱保护措施也不到位,坦克是油老虎,携带燃油少则200升,多到300升左右,苏联的坦克后面还喜欢携带副油箱。
油箱如果引燃,对坦克的破坏不难想象。
尽管苏军一度规定,在进入战场之后,要抛掉副油箱,可是没有进入之前遇到袭击,麻烦就会很大,虽然不至于发生爆炸,也会引起火灾。
因此,苏芬战争中,苏军坦克还是吃了不少苦头。
苏德战争中,苏军也采用这种原始的办法攻击德军坦克。
比如库尔斯克坦克大战中,苏联工兵冒着德军的炮火,向德军坦克投掷燃烧瓶。
由此可见,投掷燃烧瓶对坦克还是有一定杀伤力的。
1956年苏军入侵匈牙利,布达佩斯的群众,也曾用燃烧瓶来对付苏军钢铁洪流。
除了坦克油箱,坦克还有一个短板,那就坦克底部。
早期的坦克底部装甲更薄,非常脆弱,一旦燃烧瓶在坦克的尾部燃烧时,坦克的油缸就有可能发生爆炸。
而且采用汽油做燃料的坦克,一旦被燃烧瓶击中油箱,燃烧速度快,造成的危害较大。
不过防护性好的坦克,即使用汽油做燃料也不容易用汽油瓶袭击、
如谢尔曼,即使采用汽油作燃料(非常容易燃烧,有朗森打火机打火机之称),但其速度很快(公路时速47公里,越野时速也无与伦比)想要把燃烧瓶扔进去恐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当然,早期的坦克做工粗糙,不是焊接也不是铸造,而是铆接;这样结构的车体密封性很差,燃烧油很容易流入,有可能对坦克手造成伤害。
二战时期的坦克大都放弃铆接,采用焊接或者整体铸造技术,燃烧瓶即使在坦克外部燃烧,也对坦克手造成不了任何伤害。
至于现代坦克,它更是难以伤及毫毛。
现代坦克防火能力越来越强,什么复合装甲、反应装甲、空心装甲、附加装甲、模块装甲、贫铀装甲等,不一而足;装甲强度和厚度也大大增加,达到200毫米以上。
现在坦克普通穿甲弹都对它都无可奈何,燃烧瓶又能怎样?
那么,是不是可以攻击它的油箱,引燃油料?答案是否定的。
现代坦克的发动机和油箱都有铸钢盖板保护,以色列梅内瓦坦克还是内外装甲,夹心式的保护。
很多坦克为了防止油箱起火爆炸,设计了遭遇外力的情况下,能自动排泄燃料,梅内瓦坦克则是从顶部排出 。
至于燃料泄露到驾驶舱的情况更不会发生,现代坦克都有三防装置,可以防生物、防化学武器,防贫铀弹,密封性绝佳。
还有,为了让坦克手更好战斗,坦克内的隔热性非常好,哪怕外面有几百度高温,里面的人也感受不到。
而且现代坦克大都有自动灭火装置,梅内瓦坦克就安装有自动灭火抑爆装置,可在3秒内抑制并扑灭油气混合气体的燃烧和爆炸。
美制M1A2主战坦克车灭火系统更为先进,可在0.03秒内发现火情,0.25秒内将火熄灭。
尽管如此,现代战争中为什么还有人对燃烧瓶这种原始方法情有独钟?比如上面讲到的叙利亚战争中自由军和俄乌战争中的乌克兰民众。
因为战场上有的坦克发动机还是放置在坦克底部,而且很多发动机的散热还是风冷形式,需要开口,而且有的开口向上。
如果在这个位置扔入一个燃烧瓶,就可能剧烈燃烧。
即使发动机的散热器开口向后,但是难以避免外来燃烧物伤害,就有可能引爆。
当然,采取液冷方式和智能散热,以及梅内瓦发动机前置的坦克,就不担心这个问题。
其次,部分主战坦克观瞄方式比较落后,观看外面的动向视角只有90度,需要翻转,等于是“门缝里看人”。
因此坦克手一不注意,对方就可能从背后用燃烧瓶偷袭。
即使有的观瞄设备非常先进,能实现360度无死角观看,但是如果是巷战,如果对方躲在建筑物后面,就很难被发现,偷袭就会成功。
ℑ✓把燃烧瓶扔在坦克的表面,会像加热蒸锅一样,把坦克里面的人热死吗?
不会。除非坦克里的士兵傻了,强迫症似地发誓“死也要死在坦克里”。而燃烧瓶的作用也不在于热死坦克里的士兵,而是起到迟滞坦克的作用。
燃烧瓶的起源
燃烧瓶用于抵抗坦克的事情,最早应是出现在二战初期的苏芬战争。当时,芬兰士兵缺少对抗苏联坦克的武器,于是借用了之前在西班牙内战时发明的燃烧瓶类武器用作抵抗。
而燃烧瓶在这场战争中也有一个别称,叫做“莫诺托夫鸡尾酒”。这是因为,在苏芬战争中,苏联轰炸机曾用燃烧弹轰炸芬兰的城市和平民目标。但面对国际社会的指责时,当时苏联的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宣称:“苏联飞机没有向芬兰人民扔下炸弹,而是向他们空投面包。”自此,芬兰军民便将苏联燃烧弹称为“莫洛托夫面包篮”,又将他们为苏军准备的这种燃烧瓶称为“莫诺托夫鸡尾酒”,用来招待苏联坦克。
芬兰军方在之后持续的战事中大量生产、使用燃烧瓶,以手或掷石器投掷,给苏军造成了大量的麻烦。
后续战争的运用
在随后爆发的苏德战争中,由于德军的闪击战法给苏军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苏军一开始处于被动弱势,往往要依靠步兵来打坦克,于是燃烧瓶便成为了当时的不二利器。
而在战争中,苏军士兵也逐渐发现了燃烧瓶的真正作用,其做法是将燃烧瓶投掷在坦克的发动机处附近或排气口,以达到引爆坦克的目的——由于早期的坦克是靠汽油发动的,且这两处的防护设置做的不够,所以将燃烧瓶投入上述两处是可以做到让坦克报废的作用的。
但是,如果把燃烧瓶扔在坦克表面,仅凭燃烧瓶孱弱的燃料含量,是不足以把坦克里面的人热死的。而坦克里面的驾驶员看到坦克动不了了,一般也不会呆在原地不动,早跑出来了,到不了热死的地步。
所以在那个时代,用燃烧瓶还是可以通过破坏散热,让发动机热效率降低,直至无法继续工作,达到瘫痪坦克的目的。而在这个过程中,坦克兵面临温度升高的环境也绝对不会好受,一般会受不了自己出仓。不过,从坦克兵逃出来坦克的那一刻起,他们却将陷入对方步兵的火力之中。
现代坦克
上面说了,只有早期的坦克,燃烧瓶才能起作用。到了今天,基本上使用坦克的国家都会给坦克加入防火的设计,通常都配备有先进的数字化火控系统以及车载雷达,发动机部位的装甲也会有用来防备燃烧瓶的设计,所以用燃烧瓶的战术不再适用,更别说把坦克的驾驶员热死这种话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