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共有8个儿子,刘启继承皇位,其余几个的结局如何?
✉︸汉文帝共有8个儿子,刘启继承皇位,其余几个的结局如何?
汉高帝三年(前204年),汉王刘邦在和楚霸王项羽的交战中收复了重镇成皋(河南荥阳汜水镇),并逼迫项羽订盟,以鸿沟为界,以东属楚,以西属汉,之后项羽引兵东归彭城。在中原局势稍稍安定后,汉王便迁到成皋,住在河南宫成皋台中,指挥对楚军的最后围。
当初,刘邦在和六国旧贵族—魏国王族后裔魏王豹的交战中,击败并俘杀了魏王豹,还俘获了魏王豹的诸多后宫姬妾,其中有薄姬、管姬、赵姬等美人。管姬、赵姬先得汉王宠幸,成为宠妾,而薄姬为人忠厚迟钝,久久不得宠爱,只能在织室织布。薄姬、管姬、赵姬在魏王豹后宫时彼此相善,关系很好,曾经约定:“先贵无相忘”(先富贵的人不要忘记其他同伴),于是管姬和赵姬在受到汉王宠爱后,决心帮助薄姬。
高帝四年(前203年),汉王无事时在河南宫闲坐,召管姬、赵姬侍候。管姬和赵姬趁机当着汉王的面大声谈笑当初和薄姬的约定,嬉闹不已。刘邦听见宠妾们的谈笑后果然出言询问,于是管姬和赵姬向刘邦说起当年与薄姬约定的“富贵不相忘”诺言。刘邦听完后心里很是怜悯薄姬,当晚便将薄姬召来侍寝,准备帮助她了结心愿。
在得遂心愿、侍候汉王的时候,薄姬高兴地对汉王说:“昨夜妾做梦,梦中见有苍龙盘踞于胸口。”刘邦大气地回答:“这是显贵吉兆,让我为你促成这好事吧!”之后,薄姬就有了身孕。
不过刘邦对这次宠幸薄姬之事并不是很在意,即使薄姬因此有孕、并于高帝五年(前202年)诞育了刘邦的第四子时,他也没有过多的关注这一对母子,除了给第四子赐名为“刘恒”、并按照制度妥善安置薄姬母子外,刘邦对刘恒这个儿子再也没有其他特别的关照,刘恒在幼年时,和父亲刘邦都很少见面。
高帝五年(前202年)二月,汉王刘邦在垓下之战中彻底击败项羽,迫使楚霸王江东自刎。在韩信、彭越、臧荼、吴芮等诸侯王的劝进下,刘邦在山东定陶汜水(今山东曹县北)之阳举行了登基大典,正式称帝,定国号为汉,刘邦即汉太祖高皇帝。
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刘邦亲征代地,平定了代相国陈豨的叛乱。当时代地无主,需要册立诸侯王镇守当地,于是高帝将时年八岁的刘恒立为代王,建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即刻前赴代地就国。刘恒便在这一年告别母亲薄姬,离开长安,以代王的身份前往晋阳,为大汉王朝镇守代地。
高帝十二年(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崩于长安长乐宫,刘恒的二哥、皇太子刘盈继位,即孝惠皇帝,朝中大权则被高帝的发妻、皇太后吕雉操控于手中。吕太后为了报复当年高帝在位时,凭借皇帝宠幸几乎夺去刘盈储君之位的高帝宠姬戚夫人、赵王刘如意母子,先将戚夫人残酷迫害致死,又设计毒死了赵王刘如意。高帝庶长子齐王刘肥也几乎被害,最后只得献齐国城阳郡给异母妹妹鲁元公主(吕太后的亲女儿),并奉其为齐国太后,这才使得吕太后放过了他。但刘肥担惊受怕之下,心神受损,于惠帝六年(前189年)早早去世。
惠帝七年(前188年),因为母亲吕太后残杀父亲的宠妾戚夫人,又将自己的兄弟赵王刘如意毒死、齐王刘肥恐吓早亡,二十四岁的孝惠皇帝心情郁闷悲苦,屡屡借酒浇愁,渐生宿疾,最终因此抑郁而终。吕太后立孝惠皇帝长子、年幼的刘恭为帝,即前少帝,朝政继续把持在吕太后以及吕氏家族手中。
孝惠皇帝驾崩后,吕太后加紧了清除刘氏皇族子弟的行动,高帝第五子赵共王刘恢、第六子赵幽王刘友、第八子燕灵王刘建先后被饿杀、被逼自尽、或病亡后幼子被杀以至绝后。到高后八年(前180年)的时候,高帝刘邦八个儿子中,只有第四子代王刘恒、第七子淮南王刘长在世。刘长是因为自幼母亲受诬告自杀,被吕太后抚养长大,相当于太后养子,所以没有遭受迫害。而刘恒则是母子从小受父亲忽视、疏远,所以得到了当时同样被高帝轻视怠慢的皇后吕氏的同情,簿姬与吕皇后之间同病相怜、关系居然相当亲近。
到了高帝驾崩、吕皇后升级为吕太后时,因为儿子的封国偏僻贫瘠,对吕氏没有威胁,同时当年和太后还有一段同病相怜的友情,薄姬出乎意料地没有遭遇其他高帝姬妾及皇子们所受到的迫害,还被吕太后特别关照,派人奉送至代地,到自己的亲儿子刘恒那里荣养,并上尊号为代国太后。对比起下场悲惨的戚夫人、刘如意来说,薄姬和刘恒的待遇岂止强过万倍。
孝惠皇帝继位后,吕太后将自己家族中的女子大多嫁给了刘氏皇族子弟:妹妹吕媭的女儿嫁给了营陵侯刘泽(即日后的琅琊王),侄子吕产的女儿嫁给了赵王刘恢,吕禄的女儿嫁给了朱虚侯刘章,赵王刘友的王后也是吕氏女,后少帝刘弘的皇后是吕禄的女儿。在这期间,代王刘恒也册立了元后,虽然没有确实证据证明代王后是吕氏女,但可能性非常大。刘恒和王后感情很好,前后生了四个儿子。
惠帝三年(前192年),为了更好地掌控诸侯王们日常的动向,吕太后把自己宫中的亲信宫女挑选了部分机灵聪慧、容貌出色的安排出宫,前往各诸侯王国,名义上是赐给诸侯王们作为后宫妾室,其实这些宫女们暗地里也负有刺探诸侯王动静、随时向太后汇报的秘密任务。其中有一个宫女名叫窦漪房的,也在出宫名单中。
窦漪房是清河郡人,清河郡属赵地,为了能够趁这次出宫机会返回故乡,窦漪房私下用厚礼贿赂调配受赐宫女名单的內官,请他把自己的名字安排到去赵国的名单里。但事与愿违,分配名单时,窦漪房偏偏没有如愿前往赵国,而是被安排去了代国!得知消息后的窦漪房痛哭不已,觉得代国山高水远,自己去了恐怕再也没有能够返回的机会。就这样,内心万般无奈的窦漪房只得跟随朝廷的车队,踏上了前往代国的路途。
窦漪房等人抵达代国后,按吕太后的诏令入代王宫,成为了代王的姬妾。因为窦漪房微小谨慎、温和平实的性格,所以得到了代王的特别宠爱,窦漪房先后为代王生下两子一女,在代王后宫中的位置仅次于代国太后和代王后。
窦漪房少年困苦、父母双亡,幼年时的生活很是悲惨孤寂,所以她对如今的富贵生活十分满足,对代国太后薄氏和代王后(大概率是吕太后的族女)也是恭敬谦卑、尊奉有加,没有丝毫失礼的地方,更没有其他非分之想。这样的谦和态度让代王宫中人等对她称赞、敬佩有加。窦漪房在代国的生活舒心惬意极了,她觉得就这样平淡安宁地在代国过完一生,就是最大的福气。
大约在高后末年(约前181年左右),代王后患病去世,代国王后之位空缺。当时代国太后薄氏属意性格平和、行事谨慎的窦漪房为新王后,并准备亲自上书给吕太后请求册立窦漪房为代王继后(薄氏自认为和吕太后有交情、况且窦漪房之前又是吕太后的宫中亲信,如果薄氏上书要求册立窦漪房,吕太后一定应允)。但此事被小心谨慎的代王否决了,没有同意立窦漪房为继后,窦漪房自己也推辞不就(这里推测,代王后很有可能就是吕太后的族女,如果她刚死代王就马上立其他人为新后,那么有可能会被吕太后及吕氏忌恨,从而遭到残酷的打击。代王刘恒的兄弟赵共王刘恢、赵幽王刘友,都是因为得罪了自己的吕氏王后,所以被逼自杀、或者被软禁饿死。代王就是想到了这一点,才不愿、或者不敢册立新后)。
话到这里再多说一句:窦漪房能够在代国得到代王的宠爱,并过上舒心惬意的生活,真的要感谢当年那个收钱不办事、把她从去赵国的名单中改到去代国的內官。假如窦漪房真的如愿去了赵国,那么她就会遭遇到前后三任赵王(赵隐王、赵幽王、赵共王)的悲惨命运,很大可能会因株连之罪而早早遭遇不测了。
从高帝十一年(前196年)被立为代王、至晋阳就国开始,至高后八年(前180年)为止,代王刘恒在代地驻守了十五年,平日里行事微小谨慎、恭俭谦卑,以身作则,上对太后、百官,下对代地官吏百姓都是谦恭有礼,礼法安肃。代王为人也是温和文雅、宽厚仁德,个人的品德口碑朝野称赞、传颂在外。相对其他骄奢、狠戾的诸侯王们,代王温和仁厚的性格实在是太难得了。
高后八年(前180年),吕太后在长安病逝。虽然她生前做足了准备,将吕氏家族安插在各个重要位置,以侄子赵王吕禄担任上将军、吕王吕产担任相国,控制长安南北两军以威慑诸臣,期待吕氏家族能够长保富贵。但人算不如天算,吕太后刚刚去世,以周勃、陈平为首的开国功臣们联合高帝长孙齐王刘襄、其弟朱虚侯刘章等宗室子弟,以吕氏将要篡位为由,发动“诛吕”,将吕氏一族全部诛杀,彻底推翻了吕氏对朝廷十多年的统治,恢复汉室正统。
诛杀诸吕之后,皇帝(后少帝刘弘)就不能继续呆在皇位上了,虽然他也是孝惠帝的儿子,但更是吕太后的亲孙子。如果不更立皇帝,那么日后小皇帝长大,绝对会清算旧账,打击报发动“诛吕”的老臣和刘氏宗族子弟。于是,大臣们决定抹去小皇帝是孝惠帝儿子的这个事实,另选新君。
当时,有资格成为新皇帝的人选中,以齐王刘襄(高帝长孙)、代王刘恒(高帝第四子)、淮南王刘长(高帝第七子)三人最有优势,大臣们迎立新帝,主要是从他们之中选择。
但在商议迎立新帝的朝会中,老臣们首先对于奉齐王刘襄为新帝就全部表示反对:齐王的舅舅驷均是一个狠毒、严酷的人,一旦刘襄被迎立为新帝,岂不是又来了一个“吕氏外戚”?本来大家诛杀吕氏,就是对外戚专权忍无可忍,不得已先下手以免日后被害,如果立齐王的话,那才叫旧祸刚去,新祸又来!因此齐王万万不可立为新帝。
淮南王刘长,这个时候才十六岁,年少冲动、轻佻暴躁,不是为君的最佳人选。同时刘长生母因罪自杀,是被吕太后从小抚养长大,如同亲子,孝惠帝在位及吕太后当权时,刘长就依仗着吕氏的势力骄纵专横、跋扈不法。如果立淮南王为新帝,将来他很有可能会挂念吕太后的养育之情而清算诸功臣,使得元老重臣们重蹈吕氏覆灭的旧辙。为了大家将来身家性命的安全,淮南王也被排除在新帝人选之外。
在排除了齐王、淮南王之后,新皇帝的人选就只剩下代王一人了。相对于齐王和淮南王来说,代王宽厚仁德、温和谦逊、恭敬有礼,品行敦实,简直是新君的上佳之选;同时,代王母家薄氏地位微寒,人丁稀少,处事也是小心谨慎,循规蹈矩,将来绝不会有吕氏专权之祸。对比之下,周勃、陈平等老臣们一致决定迎代王入长安,承继皇位。
于是朝廷派出使者前往代地,拜见代王并说明迎代王赴长安即位的来意;代王在短暂地谨慎观望、以待时局发展后,决定立即出发赶赴长安。至灞桥时,长安群臣以参见天子礼拜见代王,代王立即谦虚回礼,不以皇帝自居,老臣们因此欣慰不已,认为没有选错人。
入长安后,代王没有立刻进皇宫,而是在代国官邸与诸臣以外藩对朝臣的宾客之礼见面,大臣们奉劝进奏章,并献印玺,请代王继位。代王三辞之后郑重接过国玺,表示愿意继承高皇帝、孝惠皇帝所传下来的皇位,随即诸臣以朝见天子之礼参拜代王。从这一刻起,代王刘恒才真正地成为大汉新一代皇帝,即汉太宗孝文皇帝。
孝文皇帝半生微小谨慎,谦恭平和,与世无争,远远地躲到边远封国内,才在残酷而血腥的汉初权力之争中得以保全,并最终登上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宝座。不过即使是孝文皇帝这样谨慎温和的皇帝,在权力、利益和亲情相对立时,同样不能避免悲剧的发生,他的四个嫡子,都因为权力的斗争和利益的纠葛,在他刚刚成为皇帝之后不久,就莫名其妙地去世夭亡,成为了这场改朝换代“争斗”中的牺牲品。
前面说过,刘恒为代王时,曾经和代王后生育了四个儿子(史记记载是三个儿子),而代王后虽然没有确切史学资料记录是吕氏家族的女子,但可能性非常大。在“诛吕”行动之前,代王后就不幸(或者说很幸运)去世了,留下了四个儿子。但诡异的是:在孝文皇帝刚刚即位的时候,文帝前元年(前179年)十月,他与原配代王后所生的四个皇子居然先后因病夭亡,孝文皇帝所有的嫡子就此全部离开了人世。
这一事件在整个两汉时期都讳莫如深,没有人敢于去探查背后的真实原因。直到曹魏代汉后,才有史学家得以考据探查其中的原委:孝文皇帝四个嫡子皆由原配王后所生,而代王后很大可能是吕氏之女(虽然史书中没有确切记载),所以这四个皇子自然具有吕氏的血脉。老功臣们诛灭了吕氏全族,迎立代王继位后,为了消除后患,就连孝惠皇帝的儿子们都被全部杀死,以防将来遗祸复发。
所以,对于新皇帝这四个有吕氏血统的皇子,老臣们自然是绝不能放过,必须清除(否则将来孝文皇帝驾崩,这四个皇子中的一个继承了皇位,那当年诛灭吕氏的功臣们(或者其后裔家族)岂不是马上就会遭到复仇、同样被诛灭全家)。所以,为了汉室江山的延续、社稷的稳定、刘氏皇室的统治权不动摇,孝文皇帝在两难中只有和功臣们妥协,舍弃了四个儿子,以换取天下的安定和和皇位的稳固。皇权之下、无有亲情的残酷本质,在这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不过,功臣为了自保,要的只是免除祸患、清除有吕氏血统的皇子,对于那些和吕氏没有关系的皇子,诸位大臣还是相当的尊敬和礼遇,他们都得到了应该享有的尊荣和地位。孝文皇帝的其他儿子,全都平安健康成长,安享一生荣华富贵。
在四个嫡子夭亡后,孝文皇帝在世的儿子中,以宠姬窦漪房的长子刘启年纪最长。文帝前元年(前179年)正月(汉初承秦制,以十月为一岁之首,正月是一年中的第三个月;另外孝文皇帝在位时两次改元,但没有建立年号,分别称前、后某年),在太常(负责宗庙社稷礼仪的高官)“于诸皇子中择元良,册立为皇太子以定社稷”的奏请下,孝文皇帝将太常所上的奏疏发给群臣朝议,诸臣讨论后回奏文帝:皇长子刘启“淳厚仁德、恭敬有礼”,请立为皇太子,以固国家根本。于是孝文皇帝正式下诏,册立皇长子刘启为皇太子,颁诏天下,以稳定社稷。刘启,就是日后的大汉王朝第六代皇帝——孝景皇帝。
在长子被册立为皇太子后,孝文皇帝奉皇太后薄氏“诸侯皆同姓,皇太子已立,自以其母为皇后”的诏令,于文帝前元年(前179年)三月立皇太子生母窦漪房为皇后。就这样,在逆天之运指引下,窦漪房从一个普通宫女成先为代王宠姬、然后是皇帝妾室,最后母以子贵,成为了皇宫中第二尊贵的女人——皇后(仅次于皇太后薄氏)。
除了早夭的四个儿子、以及被册立为皇太子、日后又继位为帝的实际上的长子刘启之外,孝文皇帝还有三个长大成人的儿子:刘武、刘参、刘揖;日后这三位皇子都被册立为诸侯王,各自出镇一方,成为汉室的屏藩。下面为大家详细介绍这三位皇子。
梁孝王刘武:刘武是孝文皇帝次子(实际排行),和皇太子(孝景皇帝)刘启同母,都是窦皇后所出。文帝前二年(前178年),刘武被册立为代王,封国就是孝文皇帝未登基前的封国—代国的一部分。文帝前四年(前176年),因为代地贫瘠偏远,在窦皇后的请求下,刘武改封为淮阳王。
文帝前十二年(前168年),最受孝文皇帝喜爱的幼子、刘武的四弟梁王刘揖坠马伤重去世,因为没有子嗣,所以淮阳王刘武改封梁王,接受了四弟的封国——梁国。之后刘武多次入朝参拜父亲孝文皇帝以及祖母薄太后、母亲窦皇后,得到赏赐巨万。刘武和同母兄皇太子刘启的关系极好,兄弟俩感情融洽无比。
文帝后七年(前157年)六月,孝文皇帝驾崩,皇太子刘启继位,即孝景皇帝。梁王刘武因为是皇帝的亲弟(同母),所以在当时的诸侯王中最为得宠,受到重用。
景帝前三年(前154年),吴、楚等七国诸侯王举兵作乱,反叛汉室。吴王刘濞和楚王刘戊联军西进,准备攻打关中,但刘武的梁国处于吴楚联军西进的必经之路,于是吴楚联军首先攻击梁国,克棘壁(今河南永城),杀死梁军数万。刘武退守梁都睢阳(今河南商丘)拼死抵抗吴楚联军。
吴楚军队被梁国军队阻挡,不能越过梁地向西进兵,就这样在梁地和刘武的军队相持了三个多月。之后吴楚联军被太尉周亚夫率军迂回攻击,大败溃散,七国之乱因此被平定。战后统计功劳,梁国军队的斩俘数目几乎和朝廷军队一样多,梁王刘武因此立下大功,被孝景皇帝厚加封赏,扩大封国,据有东方大片肥沃土地,封地北以泰山为界,西达高阳,拥有四十余城,成为天下新一代强藩。
景帝前三年(前154年),平定七国之乱后被,梁王刘武奉诏入朝,接受朝廷奖赏。当时孝景皇帝还没有册立太子,在一次和刘武的宴饮中,孝景皇帝酒后戏言:“我千秋万岁后,当传位于梁王。”刘武当即谦虚推辞,不过心中暗喜,窦太后得知消息后也很高兴。
景帝前七年(前150年)十一月,孝景皇帝废黜了皇太子刘荣,于是窦太后就想让刘武作皇位继承人,并亲自和孝景皇帝关说。大臣窦婴、袁盎等坚决反对,劝阻孝景皇帝不可立梁王为皇储,孝景皇帝心中也是后悔当年的酒后戏言,自然同意窦婴、袁盎的奏疏。窦太后的意见被阻止后,虽然表面上不再提让刘武为皇储之事,但内心深恨窦婴、袁盎,刘武也因此忌恨他们。
景帝前八年(前149年)四月,孝景皇帝册立第九子、胶东王刘彻为新皇太子,此事袁盎出力甚多。刘武得知后更加怨恨,就和门客羊胜、公孙诡等人谋划,暗中派人刺杀了袁盎以及其他十多位建议立胶东王的大臣,作为报复。孝景皇帝追究此事,得知是刘武所为,于是非常生气,下诏逮捕梁王门客羊胜、公孙诡,并准备对刘武加罪。在梁相轩丘豹、梁国内史韩安国的进谏下,刘武才命令羊胜、公孙诡自杀,把他们的尸体交给朝廷。
此事之后,孝景皇帝逐渐怨恨弟弟,不想原谅他。刘武这才觉得害怕,通过同母姐姐长公主刘嫖向母亲窦太后认罪,请求皇帝兄长宽恕,孝景皇帝看在母亲和姐姐的面子上,勉强原谅了刘武,但自此渐渐和刘武关系疏远冷淡,不再像以前一样亲密无间、同乘车辇了。
景帝中六年(前144年)冬,梁王刘武再一次入长安参拜皇帝,并像以前一样给孝景皇帝上奏,请求留在长安暂时居住(以便和母亲、姐姐、兄长等亲人多团聚一下),但孝景皇帝冷漠地拒绝了弟弟的请求,让他在规定的朝拜时间到了后就返回梁国去。刘武因此心情十分惶恐,以为兄长会再加罪于自己,于是回封国后一直郁郁寡欢、心神恍惚。
为了消除忧愁,刘武到梁地北边的良山去散心,当地人献了一头背上长着脚的牛给刘武,刘武见到这头“异牛”后心里特别厌恶,心情焦躁不安,由此发病。当年六月,刘武得了急症(或许是精神疾病),只捱了六天就去世了。他死后,孝景皇帝赐谥号为“孝”,称“梁孝王”,葬于芒砀山下(今河南永城芒砀山保安山南峰)。
刘武去世后,孝景皇帝将庞大的梁国一分为五,分别册立刘武诸子为王,以此消除梁国对汉室朝廷的威胁,其中刘武长子刘买承袭了梁王王爵(刘武次子刘明为济川王;三子刘彭离为济东王;四子刘定为山阳王;五子刘不识为济阴王)。此后刘买的后裔一直承袭着梁王爵位。
元始三年(3年),刘武七世孙、第八代梁王(指刘武一系)刘立犯罪被废、自杀;掌握朝廷实权的大司马王莽在两年后立刘武八世孙刘音为梁王,承梁孝王嗣。始建国元年(9年),王莽篡汉,刘音被降为梁公,次年,刘音再降为平民。
更始元年(23年)九月,在天下大乱中,篡位的王莽兵败身死,第八代梁王刘立之子刘永趁机到洛阳拜见自立为帝的更始帝刘玄,更始帝封刘永为梁王,以睢阳(河南商丘)旧地为梁国。刘永借机起兵,招纳山东各割据势力,盘踞于梁地。
建武元年(25年)十一月,得到更始政权覆灭于赤眉军、更始帝被杀的消息后,刘永在睢阳自称天子,国号汉;当时光武皇帝刘秀已经在河北称帝,国号也是汉,为了加以区别,刘永所建立的政权在后世被称为“梁汉”。
此后刘永和光武皇帝激烈交战,以争夺天下。经过两年的鏖战,建武三年(27年)四月,汉大将军吴汉率军围攻睢阳时,釜底抽薪将城外的麦子全部收割,睢阳城因此断粮,刘永无法坚持,被迫向酂县(河南永城酂城镇)方向突围。汉军穷追不舍,夺取了刘永的辎重粮草,梁汉将领庆吾见大势已去,于是在半路击杀刘永,向汉军投降。梁汉将领苏茂、周建则奉刘永之刘纡为梁王,逃奔至垂惠(安徽蒙城),继续对抗光武皇帝。建武四年(28年)秋,汉军攻克垂惠,刘纡逃奔闽越境内,梁汉灭亡。梁孝王刘武的最后直系血脉,从此消失于中原。
代孝王刘参:刘参是孝文皇帝第三子(实际排行),其生母地位低微,连名字都没留下来,刘参因此远不能和兄弟刘启、刘武、刘揖等相比,较少得到孝文皇帝的宠爱。不过由于他的母亲不是吕氏女,所以刘参没有被元老功臣们猜忌,在父亲登基后,平安健康地成长,从这一点来看,刘参相比诡异夭亡的其他四个兄弟,命运还是要好很多。
文帝前二年(前178年),刘参和二哥刘武一起封王,被册立为太原王(也有资料记载刘参是推后一年封王)。孝文皇帝将自己继位前的封国—代国一分为二,分别封给刘武、刘参;其中刘武都晋阳,为代王;刘参都兹氏,为太原王。但刘参的太原王没当多久,文帝前四年(前176年),刘参的二哥代王刘武在其生母窦太后的请求下,以“代地贫瘠偏远、地方苦寒”为由,说动孝文皇帝把宝贝儿子刘武改封到南方的淮阳。
刘武改封后,孝文皇帝干脆让刘参移驻晋阳,将代国和太原国合二为一,原代国土地都归刘参所有,刘参因此被改封代王(这就看出亲疏了,刘武是皇后亲儿子,所以改封到南方富庶之地,刘参一个庶子,没有背景,就只能在代地继续硬撑。不过孝文皇帝将自己的旧封国全部留给刘参,虽然和东方、南方的大国不能比,不过意义很是重大,也算是补偿刘参这个庶子了)。
代王刘参生母身份低微、不受孝文皇帝宠爱,自己又是庶子身份,在宫中的影响力和背景势力微乎其微,所以他一生都没有受到孝文皇帝的重视,不得宠爱。而代地位于偏僻孤寒的北方、实力弱小、没有更大的能力为汉室屏藩北方,在整个汉代诸侯封国中,代国从来都是最默默无闻的国家,没有任何值得叙述的突出事迹。
不过这样也好,安安静静、低调平和地生活,也许就是刘参最好的人生历程了(多说一句,孝文皇帝就是从代王的位置上,入长安继位为帝的。假使没有后来的那些事情,那么他必将和儿子刘参的命运一样,默默无闻地在代地做一辈子代王,与世无争、平平安安。从这一点来说,刘参才是那个最像孝文皇帝的儿子。)
在当了两年太原王、十五年代王后,刘参于文帝后二年(前162年)在晋阳去世,孝文皇帝给这个在某种程度上延续了自己命运的儿子赐谥号“孝”,称“代孝王”(和二哥刘武将来的谥号一样),并让刘参的儿子、自己的孙子刘登继承代王王爵,延续着始于自己的代王王号。
元鼎三年(前114年),由于汉室开始扩充边塞、出征漠北,代国之地是汉军出塞的必经之路,不宜再封王,于是孝武皇帝刘彻以常山为界,将代孝王的孙子、自己的堂侄、第三代代王刘义改封为清河王,迁到中原富庶之地安置,刘参的后裔终于得以告别苦寒贫瘠的代地,安身于繁华丰沃的中原。
地节四年 (前66年),代孝王玄孙、第三代清河王刘年因为犯罪被废除王爵,迁到房陵安置,只给予一百户封邑,三年后,清河国也被除封,刘参的后裔因此失国。虽然在元始二年(2年)的时候,代孝王的五世孙刘如意被掌握朝廷实权的王莽以“推广宗子”的名义册立为广宗王,但这只不过是王莽在篡汉前耍的“符命、谶纬”把戏而已,刘如意被立为广宗王,不过是王莽蒙蔽天下、增加自身权威的手段。始建国元年(9年),在王莽篡夺汉室社稷后,失去了利用价值的刘如意也被废黜广宗王爵位,贬为平民。刘参的后代从此再也没有恢复祖先的地位,融入了普通百姓中。
梁孝王刘揖:刘揖是孝文皇帝最小的儿子(实际排行),虽然和三哥刘参一样,刘揖的生母也是代王后宫中不知名的宫女,地位低下,但刘揖生性聪慧、自幼喜爱读书,文学素养很高,因此很得孝文皇帝的喜爱,受宠的程度还要超过二哥刘武,更不要说三哥刘参(和大哥刘启就不要比了)。
文帝前元年(前179年),孝文皇帝刚刚继位,只立了长子刘启为皇太子,次子刘武、三子刘参都还没有封王,但他就迫不及待地将最喜爱的第四子刘揖册立为王。孝文皇帝立刘揖为梁王,以被诛杀的吕氏梁王吕产的封地作为刘揖的封国,重建了梁国,都睢阳。刘揖因此成为第一个受封诸侯王的孝文皇帝皇子。
刘揖封王后便赴睢阳就国,孝文皇帝准许他五年一次入朝参拜,同时赐予他很多珍贵典籍,让他带到梁国研读。刘揖对这些书籍爱不释手,时常诵读,尤其对《诗经》、《尚书》等更是喜爱。为了帮助爱子更好地学习经典书籍,孝文皇帝在文帝前六年(前174年)将著名的大文学家、博士贾谊调任为梁王太傅,专门负责指导、培养刘揖成长。在贾谊的教诲下,刘揖的文学、政治素质大大提高,和贾太傅平日对谈文学、时政等事颇有见地,孝文皇帝得知后,对于刘揖的成长欣慰不已。
文帝前十一年(前169年),梁王刘揖按照五年一朝的制度,在太傅贾谊的陪伴下到长安参拜孝文皇帝,在孝文皇帝的面展示了自己不俗的文学才华,使得作为父亲的孝文皇帝既自豪且开心。但乐极生悲,梁王在参拜皇帝完毕、前往上林苑打猎休憩途中,却不慎坠马受伤,医治无效,因伤重而去世。孝文皇帝和贾谊得知噩耗后都悲痛万分,哀伤痛惜了很久,贾谊甚至因为没有看顾好学生,从此自责哀伤,于文帝前十二年(前168年)在忧郁中去世。
刘揖在梁王位十年,他坠马去世后,孝文皇帝赐其谥号“怀”,称“梁怀王”。由于刘揖没有儿子继承王位,于是孝文皇帝将次子刘武由淮阳王改封为梁王,转封到富庶膏腴之地—梁国。
以上,就是孝文皇帝继位后,他除了皇太子刘启之外,其他七个儿子的人生历程和最终的结局。其中有莫名夭亡、连名字也没能留下的四个嫡子;有半生风光无限、最后却因为猜忌而郁闷去世的梁王刘武;有默默无闻、平静随和,代替父亲成为代王,命运也大致相同的代王刘参;有年少聪慧、喜好读书,却意外坠马去世的梁王刘揖。这些皇子们的命运或悲伤、或遗憾、或安宁,但最终还是殊途同归,汇入了永不停歇的历史长河之中,后人在研读他们的人生时,也许有唏嘘,也许有欣慰,也许还会有身临其境的代入感吧。
Ⓔ✂汉文帝共有8个儿子,刘启继承皇位,其余几个的结局如何?
公元前180年九月,刚刚血洗了外戚吕氏的异姓功臣周勃等人向远在代国的代王刘恒发去邀请,邀请他进京继承大统,当国主政,是为孝文帝。刘恒入京的三个月后,公元前179年正月,在周勃等人的建议下颁布了册立太子的诏书,庶长子刘启被宣布为嗣君人选。
这一段短暂而迅速的建储历史为后人留下了诸多疑点:
其一,孝文帝本来有四位嫡子,论成为嗣君的资格都在刘启之前。可这四位嫡子在孝文帝登基的头三个月里相继病故,这么罕见的突发状况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很难用大规模传染病的流行来解释,因为孝文帝的四位庶子在这期间都毫发无伤。病死之说究竟是否可信呢?
其二,孝文帝即位前,同原配妻子感情冷淡,可在这样的状况下文帝却不断与她行房生子,终于生下了四位嫡子,文帝的感情生活为何扭曲至此?
其三,即位三月,四子病故。接连遭遇沉重的打击,孝文帝为何还要急急忙忙宣布立储,难道他不怕刘启成为下一个被病魔找上的不幸者吗?
孝文帝故去的那位原配夫人(因为她生前的名分是代王刘恒的王后,我们在此不妨称她为“代后”)姓甚名谁?有着怎样的家世背景?传世文献中没有一字记载。而她那四个不幸夭折的儿子,也没有哪位史家说明他们死亡的具体原因。
所以,当我们今天试图去回答那些疑问——四位皇子为何在短短三个月内相继殒命?孝文帝与代后的夫妻关系为何冷淡?周勃等政变功臣为何急急建议孝文帝尽早立储?
我们手里没有任何直接的史料记载可资依靠。我们只能在若干旁证的指引下做出带有假设性的推断,同时耐心等待后续可能发现的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资料来证明或者证伪这个假设。
我个人想在此提出的这个大胆的假设是,孝文帝的那位原配代后可能出自吕氏,换句话说,就是高后吕雉的娘家人。根据《史记》所载,高皇帝刘邦一共有8个儿子:
高帝八男:长庶齐悼惠王肥;次孝惠,吕后子;次戚夫人子赵隐王如意;次代王恒,已立为孝文帝,薄太后子;次梁王恢,吕太后时徙为赵共王;次淮阳王友,吕太后时徙为赵幽王;次淮南厉王长;次燕王建。
——《史记·高祖本纪》
这8个儿子当中,只有次子刘盈也就是孝惠帝是吕后的嫡出,其余诸位皇子都是刘邦那些有名分或没名分的小老婆生的。刘邦在世的时候,将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部分归结于不封宗亲子弟、无以镇抚天下。
惩于前鉴,自公元前201年起,除孝惠帝之外的七个庶子先后被刘邦封到各地为王。
汉朝幅员辽阔,而刘邦子嗣又少,所以诸位藩王的封地都大得惊人。刘邦去世后,临朝称制的吕后生怕这些同姓藩王们觊觎王座,威胁新君,于是绞尽脑汁地想出各种手段来控扼藩国势力。
这其中首当其冲的是孝惠帝的庶长兄齐王刘肥。刘肥的封国下辖七十余城,号称“东秦”,隐然与坐镇关中的大汉天子分庭抗礼。
为了削弱齐王的力量,公元前193年,吕后藉齐王刘肥朝觐之机,迫使他主动献出城阳郡作为亲生女儿鲁元公主的汤沐邑;6年后,到公元前187年,吕后封自己的娘家侄子吕台为吕王,又从齐国划出了济南郡成立吕国;又过了没多久,吕后的侄女婿营陵侯刘泽也获王爵,而这一次,刘泽这个琅琊王裂地而封,割走的还是齐国的地盘——琅琊郡。
把齐国肢解为四,吕后仍不放心。齐王刘肥去世后,虽然嫡子刘襄继承了王位,可是两个庶子朱虚侯刘章和东牟侯刘兴居却被吕后以“入侍”的名义召到身边管束了起来,刘章还被迫娶了吕禄的女儿(也就是吕后的侄孙女)为妻。
长兄刘肥以下,赵隐王如意因为仗恃母戚夫人受到刘邦的宠幸,高帝一朝曾屡次威胁孝惠帝刘盈的太子地位。高帝驾崩,吕后当国,戚夫人和如意都遭到了吕后的疯狂报复,先后惨死。如意死后,吕后又相继将淮阳王刘友、梁王刘恢徙为赵王,并强迫他们聘娶吕姓王后。二王对此心怀抵触,结果是刘友幽死,刘恢自杀。
至于刘邦的幼子燕灵王刘建,公元前181年薨逝的时候,吕后命人鸩杀了他的庶子,绝了刘建的血脉。绝嗣之后,刘建曾经的封国燕国便被吕后转给了侄孙吕通。
这样一算下来,高皇帝的7位庶子中,幸免于吕后荼毒的就剩代王刘恒和淮南王刘长了。吕后对刘长的宽容不难理解,因为刘长虽然不是他的亲生儿子,却是她一手养大的。《史记》说:
厉王(刘长)蚤失母,常附吕后,孝惠、吕后时以故得幸无患害。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可史籍中没有任何吕后对代王刘恒采取措施的记载,这是令人生疑的。或许有人会举出《史记·外戚世家》中的这段故事来进行反驳:
高祖崩,诸御幸姬戚夫人之属,吕太后怒,皆幽之,不得出宫。而薄姬以希见故,得出,从子之代,为代王太后。
——《史记·外戚世家》
刘恒的母亲薄姬本是蚕室女工,身份微贱。当年,高皇帝刘邦只是在很偶然的情况下临幸过薄姬一次,遂生下了刘恒。薄姬既不受高帝宠幸,代国又僻处北疆,吕后或者因此便不把代王母子放在眼里。
刘邦驾崩,别的嫔妃都被幽禁了起来。吕后唯独对薄姬网开一面,让她跟随刘恒前往封国,母子团聚,这不正说明吕后对代王的警惕性不高吗?
事实上,这是枉顾历史事实的臆测。《史记》明确记载,吕后至少两度试图插手代国事务。第一次是在公元前182年吕产封王之前:
太后春秋长,诸吕弱。太后欲立吕产为吕王,王代。
——《史记·荆燕世家》
第二次则是在公元前181年第三任赵王刘恢自杀之后:
秋,太后使使告代王,欲徙王赵。代王谢,愿守代边。
——《史记·吕后本纪》
显然,吕后并没有因为代国偏远,其母微贱便“遗忘”了刘恒。既然对其余诸王遍施雷霆手段,吕后没道理不在刘恒身边插针。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吕后第二次动刘恒的心思是要徙他为赵王。
要知道刘恒之前的两任赵王刘友和刘恢都被迫娶了吕姓王后,照此推论,代王刘恒身边那位不知名的代后恐怕也会是吕姓。虽然我们没有直接的证据来证明这一点,但吕后将身边的宫女赐予刘恒,这却是《史记》中明文记载的事实:
窦太后,赵之清河观津人也。吕太后时,窦姬以良家子入宫侍太后。太后出宫人以赐诸王,各五人,窦姬与在行中。窦姬家在清河,欲如赵近家,请其主遣宦者吏:“必置我籍赵之伍中。”宦者忘之,误置其籍代伍中。
——《史记·外戚世家》
孝景帝刘启的母亲窦姬原本就是吕太后身边的宫女,被吕后所赐,前往代国。不但代国,其余各国诸侯也都得到了吕后类似的赏赐。对刘友、刘恢两位娶了吕姓王后的赵王,《史记》并没有记载他们聘娶王后的具体时间。
我个人的推测很可能就是在这次分赐宫人之时——让这些宫女作为陪嫁随同王后前往藩国。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代王刘恒会不会也“享受”了与刘友、刘恢相同的待遇,娶了代后吕氏呢?
如果代后出自吕氏的假设成立,我们就不难理解她和刘恒间扭曲的夫妻关系了:代后既是吕太后遥控藩王的马前卒,刘恒当然会对她心生反感,就像刘友、刘恢两位诸侯王一样。
可刘友、刘恢兄弟不得善终,死也就死在“心生反感”四个字上:
七年正月,太后召赵王友。友以诸吕女为受后,弗爱,爱他姬,诸吕女妒,怒去,谗之于太后,诬以罪过,(中略)丁丑,赵王幽死,以民礼葬之长安民冢次。
二月,徙梁王恢为赵王。梁王恢之徙王赵,心怀不乐。太后以吕产女为赵王后。王后从官皆诸吕,擅权,微伺赵王,赵王不得自恣。王有所爱姬,王后使人酖杀之。王乃为歌诗四章,令乐人歌之。王悲,六月即自杀。太后闻之,以为王用妇人弃宗庙礼,废其嗣。
——《史记·吕后本纪》
这些吕姓王后就是高后吕雉埋在藩王们枕头边儿上的眼线,得罪她们等于直接挑战高后吕雉的权威。想当年从龙践祚的异姓诸侯如韩信、彭越是何等英雄,尚且逃不过吕后的屠刀,这些乳臭未干的刘姓藩王在吕后跟前儿又哪儿有还手之力?
刘友、刘恢就因为不能忍,才在吕姓王后的谄妒中伤下死于非命,那代王刘恒呢?或许正是鉴于前辙,他才强压住内心的厌恶,与代后维持了表面的和气。于是乎我们就看到了司马迁描述的这种怪象:刘恒钟情的是窦姬,却与代后生下了4位王子。
这种尴尬的局面到公元前180年,因为高后吕雉的驾崩而被彻底打破了。《吕后本纪》载:
朱虚侯已杀产,帝命谒者持节劳朱虚侯。朱虚侯欲夺节信,谒者不肯,朱虚侯则从与载,因节信驰走,斩长乐卫尉吕更始。还,驰入北军,报太尉。太尉起,拜贺朱虚侯曰:“所患独吕产,今已诛,天下定矣。”遂遣人分部悉捕诸吕男女,无少长皆斩之。辛酉,捕斩吕禄,而笞杀吕媭。使人诛燕王吕通,而废鲁王偃。
——《史记·吕后本纪》
周勃、陈平联合朱虚侯刘章发动政变,诛灭诸吕。凡与吕氏有血缘关系的人在这次大屠杀中无一幸免,包括高后吕雉的外孙鲁王张偃,尽管他并不姓吕。
吕氏族灭之后,政变功臣们开始商议推选新君,而推选新君的首要标准就是他不能有一个像吕家那么厉害的外戚。也正是这个标准否决了提名齐王刘襄和淮南王刘长继位的建议:
大臣皆曰:“吕氏以外家恶而几危宗庙,乱功臣今齐王母家驷钧,驷钧,恶人也。即立齐王,则复为吕氏。”欲立淮南王,以为少,母家又恶。乃曰:“代王方今高帝见子,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且立长故顺,以仁孝闻于天下,便。”乃相与共阴使人召代王。
——《史记·吕后本纪》
我们可以推想,假设代王刘恒的原配王后姓吕,披着这层关系,政变功臣们断不可能邀请他进京继位。而事情的发展就是这么巧合,司马迁在《外戚世家》中说:
先代王未入立为帝而王后卒。
——《史记·外戚世家》
就在代王刘恒受邀进京之前,代后去世了。这不免让人猜疑,她的死究竟是自然死亡呢,还是刘恒为了争取继位的机会,自行动手解决了这个障碍。
代后如果出自吕家,刘恒要扫除她并不难。可是代后生下的四个儿子该怎么处置,这个问题却非常棘手。
这四个孩子的死亡时间都在公元前180年九月到公元前179年正月之间,也就是刘恒抵达京师长安的头三个月里。巧的是,这与政变功臣们杀死孝惠帝的诸位庶子的时间是重合的:
代王即夕入未央宫。有谒者十人持戟卫端门,曰:“天子在也,足下何为者而入?”代王乃谓太尉。太尉往谕,谒者十人皆掊兵而去。代王遂入而听政。夜,有司分部诛灭梁、淮阳、常山王及少帝于邸。代王立为天子。
——《史记·吕后本纪》
对那些同吕家有血缘关系的孩子,政变功臣们的态度坚决而冷酷:斩草除根,永绝后患。就算以皇帝的名义也无法为他们提供有力的庇护。
要是照此推论下去,公元前179年周勃等人建议孝文帝立储的举动恐怕就不是为了预防“继嗣不明之祸”,而是间接逼宫,催促孝文帝处决代后的四个儿子。
我之所以做出这样大胆的推断,是因为此后孝文帝与政变首席功臣周勃的关系变得异常紧张。周勃本是亲手将孝文帝刘恒扶上龙座的人,文帝登基后也顺理成章地坐上了首相之位。
可文帝元年和二年,周勃两度拜相又两度罢免,在任时间最长不过一年,而每次罢相都与孝文帝有直接关系。尤其是第二次罢相,孝文帝刻意打压周勃的意图表现得相当露骨:
二年十月,丞相平卒,复以绛侯勃为丞相。上曰:“朕闻古者诸侯建国千余(岁),各守其地,以时入贡,民不劳苦,上下驩欣,靡有遗德。今列侯多居长安,邑远,吏卒给输费苦,而列侯亦无由教驯其民。其令列侯之国,为吏及诏所止者,遣太子。”
三年十月丁酉晦,日有食之。十一月,上曰:“前日诏遣列侯之国,或辞未行。丞相朕之所重,其为朕率列侯之国。”绛侯勃免丞相就国。
——《史记·孝文本纪》
前元二年(公元前178年)十月颁布的那份诏旨中明明说道只有那些并未在京任职的闲散列侯才应遣返封国,不得留居长安。绛侯周勃是现任宰相,履职才不过10个月,根本不在诏旨划定的之国范围当中,文帝为什么偏偏拿他扎筏子,点名让他罢相之国呢?更不可思议的是周勃罢相之后的所作所为:
岁余,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之。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
——《史记·绛侯世家》
周勃两次任相期间,《史记》并未记载他有重大的工作过失。如果说这段时间里周勃和孝文帝发生过什么正面冲突的话,那只有一件,就是周勃联合列侯功臣向孝文帝施压,迫使他贬黜了制定“列侯之国”政策的贾谊:
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雒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贾谊远谪,周勃罢相,双方闹了个两败俱伤。我们可以将罢相视为孝文帝对周勃的报复,报复他施压皇帝、贬谪贾谊。
但周勃罢相之后还像惊弓之鸟一样,每天担惊受怕,被甲执兵,以为孝文帝随时会要他的命,这就不好用贬谪贾谊的事儿来解释了:回到封国的周勃已经失去了影响朝政、掣肘皇权的能力,孝文帝还有什么理由非杀他不可呢?
因此我很怀疑,周勃和孝文帝之间最深的那道梁子就是公元前179年正月政变功臣们向文帝提出的立储建议。功臣们建议文帝尽早立储,提出的太子人选却是庶长子刘启,这等于暗示孝文帝:代后所生的四位嫡子不能再保。而文帝最终选择了妥协,四位皇子先后陨命。
《史记·外戚世家》说:“及代王立为帝,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这“病死”二字怕是春秋笔法,为尊者讳,所要掩盖的正是文帝与四子间父子相残的血淋淋的事实。
参考文献:
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
本文系晋公子原创。已签约维权骑士,对原创版权进行保护,侵权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欢迎分享转发,您的分享转发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
— THE END —
文字|晋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图片|网络
❥⇁汉文帝共有8个儿子,刘启继承皇位,其余几个的结局如何?
汉文帝刘恒确实有八个儿子,但其发妻代王后所生四子仅留下只言片语,剩下四个儿子里有两个是窦皇后所生,还有两个不知生母何人。
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子,其生母薄姬原本是魏王豹的人,后入汉宫,偶然被刘邦临幸而产下了刘恒,在此之后就被刘邦抛诸脑后,冷落深宫。
不过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刘邦驾崩后,曾经盛宠的戚夫人等都被吕后所诛,唯独向来安分守己的薄姬母子得以全身而退。
刘恒终究是皇子血脉,受封为代王,刘邦驾崩后,吕后恩准薄姬前往代国与儿子团聚共享天伦之乐,成为代王太后,而刘恒也做了挺长一段时间的藩王。
从记载中来看,刘恒大多数的子嗣都是他在做代王的时候生下的,共有八人,不过特别的是除了窦皇后所生二子,其他六人都有些古怪。
代王后四子,扑朔迷离充满疑云
史料之中对刘恒称帝之前的记载并不是很多,尤其是在做代王的岁月,不过在刘恒做代王期间有个非常奇怪的事情,那就是他的结发妻子代王后。
后来的窦皇后并非刘恒的发妻,窦氏在代时仅仅是个姬妾,从没做过王后,而真正的代王后另有其人,就是刘恒的元配。
然而,就是在这位代王后的身上,有着很多的奇怪之处。
《史记·外戚世家第十九》记载:代王王后生四男,先代王未入立为帝而王后卒,及代王立为帝,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
这是史书中对代王后为数极少的记载,作为刘恒的元配,代王后的生平记载几乎没有,居然连名字也没有留下,只是称作“代王后”而已。
更离奇的是还是代王后的孩子,按照记载代王后接连生下四个儿子,但都在刘恒登基的时候莫名其妙接连夭折,同样没有留下任何其他记录。
史记里说的是“窦姬至代,代王独幸窦姬,生女,后生两男”。
这句话就是说,窦氏到了代国以后,代王宫里其他人就失宠了,窦氏专宠先后生育。
可窦氏生下长女馆陶公主是在公元前189年,当时的刘恒才十三岁,而且若是刘恒专宠窦氏冷落他人,那么代王后的孩子必然是在此之前生的。
倘若这样,刘恒初为人父的时间简直惊人啊。
虽然古人的结婚生养的年纪的确比现代人要早很多,可早成这样也着实是有些雷人,只是这段记载一笔带过并不详细,所以真相也无从了解。
诸吕之乱被平定后,刘恒被迎入长安成为新帝,而他的发妻代王后在此之前就离开了人世,这没什么奇怪,真正奇怪的是代王后生的孩子。
就在刘恒登基后没多久,代王后生的四个男孩全都相继夭折了,这巧合得有点怪。
其实按照后世的主要说法,是认为代王后是吕家女,吕后称制的时候为了掌握刘姓诸侯,将吕家女儿嫁到各诸侯王家,刘恒当然也很难例外。
要知道,在惠帝驾崩、齐王刘肥离世后,赵王如意又被吕后所害,刘恒就是当时高祖血脉之中在世最年长的一个,地位非比寻常。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一切就都说得通了,代王后与她所生的四个孩子都被视作吕氏之后,长安群臣虽然奉迎刘恒却容不下代王后母子,所以只能令这四个孩子相继夭折。
除了代王后所生四子,刘恒其他四个孩子两个是窦氏所生,两个生母不详。
窦皇后所生的刘启与刘武
长子刘启,后来的汉景帝
窦氏年轻的时候非常得宠,代王后与其所生的四子相继都没了之后,群臣请求已登基的刘恒册立窦氏所生的长子刘启为储君,刘恒同意,而窦氏母凭子贵,直接成了皇后。
因为窦氏被封后,刘启也获得了嫡长子的名分,在礼法上拥有绝对的优先继承权。
刘恒做了二十三年的皇帝,在后院七年驾崩,刘启以太子身份登基,也就是汉景帝。
刘启在位期间,虽然大致上继续无为而治,但此时汉朝的国力已经明显充盈起来,刘启在无为之中开始略有所为。
景帝时,对于尾大不掉的诸侯国问题进行处置,最终成功平定七国之乱,诸侯王被景帝削得再难成气候,为后来武帝时期推恩令奠定了深厚基础。
景帝刘启是历史上著名的明君,在位期间崇尚节俭不好奢华,将文景之治的盛世推向了一个巅峰状态,但其身体不好,在四十八岁的时候于未央宫病逝。
梁王刘武,被偏爱的幼子
窦氏共生两个男孩,大的是刘启,小的就是刘武,两人都是在代国出生的,刘恒登基后,刘武初封代王,后改封淮阳王,最终封定梁王。
作为小儿子,刘武深受母亲疼爱,而且刘武年少离开生母就藩,窦氏心中自然更加挂念,加上窦氏与景帝在朝政上有所争执,显得刘武更加受宠。
平定七国之乱时,刘武曾立下大功,而窦氏曾要求景帝传位给刘武,兄终弟及,此事引起轩然大波,也成为了景帝与刘武兄弟之间的巨大隔阂。
刘武地位尊贵功勋卓越,其封地梁国非常富有强大,然而因为继位问题,景帝对刘武也是心怀芥蒂,尤其是刘武派人行刺那些反对他被立储的朝臣之后。
由于皇位之争,本来关系很好的亲兄弟最终渐行渐远。
景帝中元六年,刘武请求入朝觐见被拒后闷闷不乐,最终忽然生了热病离世,其封国被景帝一分为五,刘武的五个儿子均封为王。
生母不明的刘参与刘揖
刘参
刘参是刘恒膝下除代王后四子外,其他四子中的第三子,不过对于他的生母并没有任何的相关记载,刘恒登基后,刘参被封了太原王,当时刘武是代王。
刘武被改封淮阳王之后,代地被纳入刘参的辖地,他也改封为代王。
从经历来看,刘参应该也是刘恒在代国时出生的,他也是汉朝后来代王藩系的根源。
刘参本身并不得宠,其生母连个记载都没有,代国虽然对刘恒很有意义,但毕竟地处偏远又挺穷困,还经常受匈奴侵袭,可不是什么好地方。
文帝后元二年,刘参薨,他走在了其父亲刘恒的前面,其离世后王位由其子刘登继承,一直延续到王莽篡汉时期才断绝。
刘揖
刘揖是刘恒最小的儿子,他的生母同样不知是谁,不过很奇怪的是,刘揖是个相当得文帝宠的皇子,也因如此,为何其生母没有任何记载也成了谜。
史料记载,刘揖好诗书,“帝爱之,异于他子”。
刘恒初次分封皇子的时候,刘武被封去代国,刘参被封去太原国,唯独刘揖被封在了地方又大又富裕,土地肥沃人口也多,还位于中原腹地的梁国。
相较于代、太原,刘揖的封地条件好得惊人,刘恒还派贾谊去辅佐刘揖,可见其宠。
不过很可惜,刘揖命不长而且没有子嗣,是个福薄之人,
文帝前元十一年,刘揖从马上摔下来离世,因为没有子嗣,所以王位无人继承,于是刘恒这才让窦氏所生的刘武改封去了梁国成为新的梁王。
✐≏汉文帝共有8个儿子,刘启继承皇位,其余几个的结局如何?
汉文帝是个悲哀的父亲。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光,8个儿子里,还活着的,只剩下窦漪房生的2个了。
其中,窦漪房的小儿子刘武,也是悲剧收场。
汉文帝一共有8个儿子,但是无论是史记,还是汉书,在算排行的时候,都忽略了他的原配王后生的4个儿子,而从汉景帝刘启算起,把汉景帝刘启算成长子。
这大概是因为,王后的这4个儿子,夭折得实在太早了。
让我们按照年龄顺序,一个一个地看,汉文帝的这8个儿子,除了刘启继承皇位,其余几个的结局都怎么样。
一、原配王后的4个儿子
汉文帝做代王的时候,娶了一个王后。史书上没有记载她的姓氏和出身,只知道,她是汉文帝的原配,为汉文帝生了几个儿子。
甚至,连她到底有几个儿子,史记里都自相矛盾。《史记·外戚世家》里说,王后有4个儿子。而《史记·孝景本纪》里却说,王后有3个儿子。
但是现在一般认为,《孝景本纪》不是司马迁本人写的。关于这个王后的儿子,也普遍认为,是有4个。
代王王后在汉文帝登基之前,就已经去世了。她的4个儿子,也都没活到汉文帝立太子的那一天。
《史记》:而代王王后生四男。先代王未入立为帝而王后卒。及代王立为帝,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
为什么会这样?
这是一个千古之谜。
有人猜测,代王王后可能是吕氏的女子。汉文帝登基为帝,为了斩草除根,把她和她的儿子们全部杀死。
但是我认为,这个可能性不大。主要有这2个理由:
1、联姻吕氏的刘邦之子,史书都有记载
关于刘邦诸子的妻子,史书上大多有记载。
刘肥,妻驷氏。
刘盈,妻张氏,吕后的外孙女。
刘恢,妻吕氏,吕后侄子吕产的女儿。
刘友,妻吕氏。
刘长,妻雍氏。
从这可以看出,史书并不忌讳刘邦儿子与吕氏的婚配情况。而且,也不是所有的刘氏诸侯王,都要娶吕氏女为妻。
如果汉文帝娶了吕氏女,并为了皇位,把吕氏女和她的儿子都杀害了,这么大的事,司马迁没理由不记载。
毕竟,司马迁是出了名的不虚美、不隐恶,在汉朝的统治下,敢给项羽和吕后写帝王专享的本纪。
自然也不会忌惮汉文帝的黑历史。
2、功臣集团不会留下这个隐患
理论上,汉文帝之所以能继位,是因为他是刘邦活着的儿子里,年纪最大的。
按照“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继承顺位,是该轮到汉文帝做皇帝。
但是,拥立汉文帝的功臣集团是什么人呢?
陈平,六出奇计,安大汉天下。
周勃,跟着刘邦,几乎参加了秦末汉初所有战役。
他们为了把吕氏斩草除根,甚至宣称,刘邦的嫡孙、刘盈的儿子,不是刘家后人,把他们全都杀了。
礼法在他们这里,不起作用。他们要找的,是在他们眼里,最适合做大汉天子的人。
如果,汉文帝迫于压力,杀了自己的4个儿子,功臣集团难道不担心,将来汉文帝掌权,想起了自己惨死的儿子,会报复他们么?
就算王后是吕氏女,汉文帝恨她入骨。但是这几个孩子,可是汉文帝的亲生骨肉啊。
功臣集团的人都是人精,不会给自己留下这么大的隐患。
所以,我认为,汉文帝的原配王后,不是吕氏女。她和她的4个儿子,也不是汉文帝杀的。
至于他们为什么都在汉文帝登基之前去世,那可能性可就太多了。
毕竟,那个年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都还没写出来,医疗条件非常落后。
一个小小的感冒,都有可能有生命危险。
而且,汉文帝和汉景帝只差15岁,也就是说,代王王后生孩子的时候,汉文帝的年纪还要更小。
一般来说,夫妻二人的年纪差不多。
年纪这么小的父母,生出来的孩子,想来抵抗力也不会很好,夭折率会很高。
代王王后是个可怜人。她年纪轻轻就香消玉殒,没有留下名字和姓氏,也没有追封。
她的几个孩子也全部夭折。
犹如历史上的一颗尘埃。
二、梁孝王刘武
刘武,是汉文帝和皇后窦漪房的第二个儿子,汉景帝刘启的同母弟弟。
刘武在汉文帝期间,存在感不强。但是在有限的记载中,可以看出,他是汉文帝的爱子。
一开始,刘武的封号是“代王”,这可是汉文帝登基之前的封号。
后来,先改封为淮阳王,又改封为梁王。这可是一个肥厚的封地。
在汉朝,诸侯王是不能轻易去长安朝见皇帝的。但是刘武,却可以多次入朝。
《史记》:梁王十四年,入朝。十七年,十八年,比年入朝,留,其明年,乃之国。二十一年,入朝。
到了汉景帝时期,刘武的存在感就变得越来越强,以至于到了最后,悲剧收场。
1、立储戏言
汉景帝登基之后,刘武入朝拜见皇帝和太后。
当时的汉景帝,虽然已经有了十来个儿子,却还没有立太子。有一次,在饮酒作乐的时候,汉景帝闲谈说:我去世之后,就把皇位传给你。
这不是正式的诏书,只不过是一句闲谈。但这毕竟是天子的金口玉言。
刘武虽然知道,汉景帝说的不是真心话,但是心里还是暗暗有了想法。
疼爱小儿子的窦漪房,听到这话,也非常高兴。
这让汉景帝后来立太子,平添了不少麻烦。
《史记》:上与梁王燕饮,尝从容言曰:“千秋万岁後传於王。”王辞谢。虽知非至言,然心内喜。太后亦然。
2、平叛立功
在汉景帝说要传位给刘武之后不久,又发生了一件大事,让刘武多了一件夺嫡的砝码。
汉景帝登基之后,想要削藩。结果,处理不当,引发了七国之乱。
面对来势汹汹的叛军,刘武坚守睢阳,抵抗吴、楚的联军,让他们无法越过梁国。
这为七国之乱的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
叛乱结束之后,计算功劳,刘武的梁国所杀敌军,居然和汉景帝的朝廷军杀的敌军差不多。
这让刘武的名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史记》:吴楚以梁为限,不敢过而西,与太尉亚夫等相距三月。吴楚破,而梁所破杀虏略与汉中分。
3、意图夺嫡
刘武有着汉景帝的口头承诺,又在平定七国之乱中立有大功,胃口也就慢慢大了起来。
前151年,汉景帝废黜太子刘荣。此时的刘武,正好在长安城。
刘武的母亲窦漪房就想要说服汉景帝,不要再立太子了,直接立刘武为继承人。
但是,大臣们不同意,纷纷劝阻,窦漪房只能作罢。
刘武也告别了母亲和兄长,回到了封国。
《史记》:十一月,上废栗太子,窦太后心欲以孝王为後嗣……乃辞归国。
几个月后,汉景帝下定决心,立十皇子刘彻为太子。
心里极度不平衡的刘武,居然派人杀了当初劝阻汉景帝立他做继承人的大臣。
考虑到母亲窦漪房的心情,汉景帝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有惩罚刘武。但是,兄弟俩的感情,也就此破灭。
《史记》:梁孝王使人杀故吴相袁盎,景帝召田叔案梁,具得其事,还报。
前144年,刘武再次进京朝见皇帝,想要留在长安。汉景帝没有答应。
刘武郁闷之下,回到封国之后,得热病而死。
可以说,刘武的悲剧,源于汉景帝的那一次酒后失言。
如果不是汉景帝说,要立刘武为继承人,作为弟弟的刘武,估计也不会有夺嫡的想法。
安安心心地做一个富贵闲王,和汉景帝兄友弟恭,不时进京朝见一下皇帝和太后,还能长久地留在京城,不必急着回封国。
这样的日子,对于一个诸侯王来说,也是很愉快的。
但是,汉景帝那个无法兑现的承诺,让他心态失衡。
这才有了后面的悲剧。
三、代孝王刘参
如果不算原配代王王后的那4个夭折的儿子,刘参,是汉文帝的第3个儿子。
在史书上,这是一个小透明,既没有记载出生年份,也没有记载生母是谁。
他一开始,是被封为太原王,后来,又改封为代王。
刘参在汉文帝生前就去世了,让汉文帝再一次白发人送黑发人。
《史记》:孝文帝即位二年,以武为代王,以参为太原王,以胜为梁王。二岁,徙代王为淮阳王,以代尽与太原王,号曰代王。参立十七年,孝文後二年卒,谥为孝王。
四、梁怀王刘揖
刘揖,又叫做刘胜,是汉文帝最小的儿子,也是汉文帝最宠爱的儿子。
他在史书上,也没有太多记载,却有一个大名鼎鼎的老师:贾谊。
就是那个写《过秦论》的贾谊。里面的名句,我想大家都背过: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
前169年,刘揖坠马而死。那时候的他,估计只有十来岁。
贾谊觉得,这是自己没有照顾好刘揖造成的,一年之后,也抑郁而终,年仅33岁。
《史记》:初,武为淮阳王十年,而梁王胜卒,谥为梁怀王。怀王最少子,爱幸异於他子。
写在最后
刘邦的儿子和汉文帝的儿子,结局都不算多好。
刘邦的儿子,一半都被吕后杀死或逼死。
而汉文帝的儿子,一半莫名其妙夭折,剩下的一半里,又有一半,让汉文帝白发人送黑发人。
活到最后的,只有窦漪房生的2个儿子。
而这2个儿子里,小儿子刘武的结局,也不算好。
看来,汉朝初年的皇子,还是比较危险的。
你们觉得呢?
▸◂汉文帝共有8个儿子,刘启继承皇位,其余几个的结局如何?
谈秦说汉(185)汉文帝共有8个儿子,刘启继承皇位,其余几个结局如何?
汉文帝刘恒的子嗣不多,但前代王妃到底是生了四个男孩,还是三个男孩,司马迁的记录也有点糊涂。皇后窦氏生了两个男孩,也就是汉景帝刘启与梁孝王刘武。还有两个男孩,代孝王刘参与梁怀王刘揖,其母后是谁,史记也没说清楚。
汉文帝刘恒是薄姬之子,薄姬最早是魏王豹的姬妾,后来魏王豹谋反,被韩信率军平定,薄姬就被当作俘虏送进了汉宫的掖庭里干苦力。忽一天,刘邦突然心血来潮,跑到掖庭视察工作,瞄中了正在洗衣服的薄姬,只被一夜宠幸就生了刘恒。
汉朝立国之初,为保障边境的稳定,刘邦把韩王信的封地改到了代地,以防御匈奴。韩王信打不过匈奴,就干脆造反,被刘邦平定。这时刘恒刚满8岁,刘邦就把匈奴为患的代地封给了刘恒,称之为代王,看来刘邦不太喜欢这个薄姬之子刘恒。
刘邦两脚一蹬,吕后就开始了后宫的清算运动,凡被刘邦宠幸过的后妃,太多人的下场不太美好,当时把刘邦迷得晕乎乎的戚夫人甚至被做成了“人彘”。薄姬并不得宠,一生跟刘邦也就那么一次,吕后还是可以忍,就把她送到了儿子身边。
薄姬把代王刘恒调教得很好,刘恒也是个大孝子,曾亲尝汤药为母医病,被评为二十四孝之一。刘恒长大之后,到了婚娶的年龄,薄姬为其做主,娶了代王妃。代王妃也很争气,接连生了三个还是四个男孩,但好景不长,都在短时间内死了。
前面说了,史记对代王妃的记录语焉不详,还前后矛盾,这里有一定问题。《史记·孝景本纪》里记录为生了三男,窦氏得宠后,前后死。而《史记·外戚世家》里记录为代王王后生四男,先代王未入为帝前王后死,代王为帝后王后四男病死。
如果相信《史记·孝景本纪》所说,是窦氏得宠后,代王妃所生的三男早夭,那么窦氏就有了为争宠而谋害代王妃的儿子的嫌疑了。但我认为这个可能性不大,刘恒与其母后薄姬都是比较贤明的人,窦氏若真敢连杀三子,很难做到不被发现。
因此《史记·外戚世家》里的记录可信度就更高了,代王妃应该是生了四男,在刘恒来长安之前,代王妃就死了,刘恒继位为汉文帝后,代王妃的四个儿子也死了。但为什么代王妃与四个儿子相继在短时间内死亡,而史书也没详细记录呢?
我们来回忆一下当时的大环境。刘邦驾崩之后,吕后专权,朝廷里面插满了外戚的势力。同时,吕后还把吕氏宗族的女儿嫁给各地的封王,淮阳王刘友、梁王刘恢都是因为娶了吕女而死亡的。这就有一种可能,刘恒当时也是娶了吕女为妃。
薄姬是一个很会审时度势的人,要不也不能在吕氏的清洗运动中抽身而出。吕后得势时,塞给薄姬一个吕女做儿媳,她肯定不敢不要,但一定心里不舒服。吕后死后,朝廷进行了针对吕氏宗族的一次大清洗,估计代王妃就死于这场诛吕运动。
周勃诛吕后,薄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了代王妃,这态度让“倒吕”的成员很满意。而薄姬与刘恒远在代地,没有山头势力,加上朝廷确实也没找出更合适的皇帝人选。公元前180年,推选代王刘恒继皇帝位,前提是杀了代王妃的四个儿子。
窦漪房曾是长安汉宫的宫女,当初刘邦驾崩之后,吕后放了一批宫女出来,赐给各地封王。窦漪房是想回老家赵国的,管事的人弄错资料了,把她分配到赵国以北的代国。但窦漪房到了代国,却被代王刘恒一眼相中,因此成了第二代代王妃。
窦漪房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刘启,刘恒做皇帝时将其立为太子。小儿子刘武,被封为代王,后来改封为淮阳王,再后来改封为梁王。刘武是窦太后的心肝宝贝,对他的宠爱甚至超过了刘启,因为得宠于太后,所以刘武在景帝面前也有点没大没小。
有一次汉景帝喝酒时说把皇帝之位让给弟弟刘武。汉景帝原本是酒后一句戏言,窦太后就真的眼巴巴地等着汉景帝“禅让”,还派人催促,搞得景帝好尴尬。不过这刘武做事也挺出格的,为了做皇帝还曾多次派人刺杀反对他继位的朝廷大员。
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刘武还是毫不含糊的。七国之乱时,刘武率兵抵御吴楚联军死守梁都睢阳,整个梁国被打得稀巴烂,硬是没让七国军队打进长安城。公元前144年,刘武请求留在长安没被批准,回到封国染上了热病,死后被谥为孝王。
汉文帝的第七子刘参被立为太原王,刘武由代王转封为淮阳王后,刘参被改封为代王。不知是窦氏的影响力还是什么别的原因,史书上也没有关于刘参生母的记载,看得出刘参也是不得宠的那种。公元前162年,刘参因病而死,谥号为孝王。
汉文帝的第八子刘揖,又名刘胜,都说爹娘疼爱小儿子,这话没错,汉文帝还让贾谊做他的老师。刘揖最开始被封为梁王,是梁国立国之王,建都睢阳。但是刘揖虽然得宠,但年少好玩,公元前169年,坠马身亡。死后封国给了其兄刘参。
所以说,汉文帝的8个儿子,之前代王妃所生的四个儿子在“倒吕”运动中被杀;小儿子贪玩坠马身亡;不得宠的刘参病故;得太后宠的刘武想过把皇帝瘾,但没有成功,也得病身亡;只有第五子刘启最幸运,得到皇帝之位,还生了个“汉武大帝”。
2020/9/30
------------------
推荐阅读:
小孩三岁半,身上经常起红疙瘩,吃药就好了,过段时间又有,反反复复,这是怎么回事?
上一篇:如果岳飞不死,同时可以活到南宋末年,蒙古能灭掉大宋吗?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