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周平王只是迁了一下都,周天子就开始被诸侯吊打?
▮▩为什么周平王只是迁了一下都,周天子就开始被诸侯吊打?
周平王迁都洛阳的时候,保护他的军队都是各路诸侯的军队,而属于周王室的军队,在申国和犬戎联军进攻镐京的时候,为了保护周王室就已经全军覆没了,周幽王败光了最后的家底,所以东周王室的弱势,根子就在于没有军事底蕴。
在周文王时期,周作为商朝的诸侯国,其有一个很“尴尬”的问题无法回避,也难以短时间内解决,那便是“小邦”的问题。
所谓小邦,便是指周这个国家的“规格”已经被限制得死死的了,规格包含了周国国君的爵位,军队的数量,拥有领土的数量。
可问题是在商朝末年,商朝统治者又需要边陲的周国捍卫边境,所以对于周国的限制,不可能按照“常规”来办,于是周国开始了“超常”的发挥,周国国君几代人都在周国进行改革、强军,最终让周国的力量强大至当世一流,而周文王的“悲剧”也是来自于此。
周文王时期,小邦周和大邑商的矛盾已经很尖锐了,纣王笃定周国会反,周国也坚信纣王不会放过他们,所以到了周武王时期,便有了“孟津观兵”,周国在寻找“合法”的名义讨伐商朝,既然自己的兵马太多,看起来不“合法”,那么他就召集天下诸侯,联合起来推翻商朝。
这一招可谓是极妙,让周国名正言顺地取代了商,于是周武王成为天下共主,建立周朝,而周王室此时的武装力量,乃是最强大的,名义上的小邦周,也成为了过去。
周武王之后,周朝迎来一个历史性的人物,那就是周公旦,虽然周公只是摄政,可天下也是他父兄打下来的,所以周公一心为了周王室长存,于是为了避免“周灭商”的历史再度发生,他重新定义了“礼”,其中有一条关键的,就是对天下诸侯的“军队规格”有所限制:
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天子六军。诸侯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
在《周礼》中,明确规定了周天子恒常拥有六个“军”的兵力,而一军之数乃是“一万两千五百人”,这就等于是周王室坐拥七万五千的常备军,至于其他的诸侯,不能比周天子多,就算是最大的“公爵”(公国、大国),也只能拥有三个军的兵力,以此类推,中间层次的诸侯国只能有两个军的兵力,小国仅有一个。
如果有人违反了这个数量规定,那么周天子就可以“召集诸侯”,天下共击之,除非有一种情况能够推翻周天子的统治,那就是最强的几个大国联合起来,但问题是,西周最强的几个大国,一开始都是周天子的亲戚和心腹功臣,根本就不可能造反。
所以“周礼”让周天子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吊打”天下,镇压诸侯。
周王室的“家底”是如何败光的?
周王室确实强,而且不是一般的强,不然也不可能在牧野之战中击溃商朝最后的倚仗,更不可能统领天下诸侯,可惜这种强大并不会永久,也终有衰退的一天,同样的道理,天下诸侯也不可能一直弱势,终有崛起的时候。
在这种此消彼长的规律下,周天子的“底蕴”,渐渐就被败光了。
西周之初,周天子拥有最精锐的两支部队:
成周八师(殷八师)、宗周六师。
第一支军队成周八师,乃是在“三监之乱”爆发的时候,周公旦将周天子最精锐的士兵组成八个师(大约24000人)前去平定叛乱,最终三监之乱被镇压,又因为三监之乱的始作俑者是商纣王之子武庚,所以成周八师又被称为“殷八师”。
第二支军队宗周六师,可以说是周天子最早的禁卫军,建立可以追溯到周朝诞生前,而宗周六师一直是周国君主最核心的力量,不管是守卫国都还是天子亲征,宗周六师都是寸步不离的。
可这两支让周天子可以傲视天下诸侯的军队,确实渐渐地被“败掉”,甚至于他们的败落轨迹,跟周王室衰落的轨迹,是重叠的。
第一次败掉家底的,乃是“周昭王”。
周昭王是西周第四位君主,周昭王承接了父祖所开辟的“成康之治”,继续扩大盛世的成果,而他的具体方法就是,通过政法来继续开辟自己的领土,这个时候的周王室,还是那个能够亲征出马征战天下的周王室。
其实周昭王的战略是好的,他向东征战,讨伐东夷,而后又南征荆楚、扬越等部族,他的这两个征战方向,一旦得手,那么就会为周王室赢得更广袤的宜居领土,只可惜周昭王自己的行动太过急切了,形成了一个“穷兵黩武”的局面。
周昭王十六年,宗周六师跟随天子南征伐楚,这一战大胜而归,而且周天子发现了伐楚有一个巨大的好处,那就是能得到大量的青铜器,这就导致周昭王十九年,他又迫不及待开始了第二次南征。
也是第二次南征,让宗周六师,几乎宣告”退出历史舞台”。
昭王南征,其实也还是顺利,结果也是胜利的,可谁知道就在班师回朝,军队渡过“汉水”的时候,忽然发生了天气灾害,根据《竹书纪年》的说法,就是宗周六师在过汉水的时候,雷雨交加,大河泛滥,最终在水上埋葬了这支强军。
“天大曀,雉兔皆震,丧六师于汉”。
宗周六师就这样永远留在了汉水,而根据后世的考古发现,可能宗周六师这一次并没有全军覆没,因为在五年后,周昭王开始了第三次“南征”,这一次南征,才是宗周六师彻底被覆灭的远征,因为这一次出征,连周昭王自己都没有回来,成为了西周历史上身份最大的“失踪人口”:
“昭王末年,夜清,五色光贯紫微,其王南巡不返”。
只是史书给了一个好听的说法,叫做“南巡不返”。
雄心壮志的周昭王把自己都丢在了南方回不来了,而宗周六师的结果自然是不用说了,周昭王把宗周六师给折腾没了之后,他的儿子周穆王就不敢再随便对外开战了,而是开始整顿内部矛盾,正是因为周天子的实力衰弱,加上最初坚定支持周王室的大国已经经历了几代人,和周天子的感情都淡了,纷纷都对周天子有了想法。
所以周昭王是周王室的第一个转折点。
而真正让周王室走向灭亡的,乃是周王室最强军“成周八师”的陷落,要说起这回事,又得把目光看向西周的末期君主周宣王,也就是周幽王的父亲。
周宣王这个人和他的先祖周昭王很像,内心里一样有雄心大志,只是和周昭王处境不同的是,周昭王是在盛世之时穷兵黩武,有家底可以败,而周宣王穷兵黩武,则是为了转移国内矛盾(周厉王时期,爆发过“国人暴动”),所以周宣王时期,周王室其实已经是“苟延残喘”了。
周宣王三十一年,周宣王派兵攻打在山西的戎部落,这一战大败而归,具体的损失没有记载,而这个时候起,周王室的衰落加剧。
在五年之后,周宣王还不死心,继续派出精锐大军讨伐山西的戎部族“条戎”、“奔戎”,而这一战,不仅没有一雪前耻,还让周王室的精锐“成周八师”损失惨重,周王室对天下的威慑力越来越小了。
本以为周宣王自此开始就会老老实实的了,可谁知道,又在三年后,也就是周宣王三十九年,周宣王发动对姜戎的讨伐,史称“千亩大战”,这一战,让周王室得以镇压天下的“底蕴”成周八师也覆灭了,周王室自此进入了“混吃等死”的阶段。
而周宣王在位时期,虽然也缔造了“宣王中兴”的局面,可这个盛世却不是全面的,只是片面的,加上周宣王后期的大败,留给周幽王的只是一个烂摊子,从客观角度来讲,周幽王一上位就昏庸无比,未必不和当时的局面几乎没有翻身的余地有关。
周平王东迁:本质上“诸侯”挟天子。
周王室东迁洛邑(洛阳),这不是周平王一时兴起的,早在西周建立之初,周王室一直都有这个想法,因为镐京所在的位置确实是太“危险”了,可因为三监之乱和周昭王南征的巨大损失,西周在初期也失去了敢随便迁都的勇气。
当犬戎入侵镐京时,周平王就已经被一股力量“保护”着离开了都城,这也是周平王没有被犬戎所杀的根源,而从客观角度来说,周平王被保全,乃是一场诸侯们的“预谋”。
因为史料的缺乏,天下诸侯们在犬戎准备进攻的事前究竟知不知道这种情况,后人不得而知,而到底天下诸侯们到底能不能“救援”镐京,驱逐犬戎,这也是一件不好判断的事情,所以周平王被提前转移离开,其背后是巧合还是阴谋,很难定义。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随着周幽王之薨,周王室的军事力量已经荡然无存了,若要说还剩下一点,那也是属于“周携王”的。
周携王乃是另外一股诸侯势力扶持起来的君王,他的身份乃是周宣王的另一个儿子,周幽王的弟弟,因为周携王很巧合地继承了周幽王所在的镐京,所以周携王名正言顺地继承了西周最后一点家底,至于周平王,那真的是几乎一点遗产都没带走。
可即便如此,周携王后来还是被晋文侯给灭了,这就意味着,西周所剩下的遗产,根本就不够和一个诸侯国打了,此时的周王室,或许真正的实力都已经比不过一个稍微强一点的男爵了。
从一点可以看出,周平王东迁,本质就是一场“挟持”。
诸侯们带着周平王去洛阳,不是为了保护周平王,也不是为了让他东山再起,目的就是为了“监视”周平王,用这种方法慢慢消磨掉“礼法”,所以为什么后来的孔子悲呼“礼崩乐坏”,这种局面,就是诸侯们想要的。
礼不崩,乐不坏,诸侯们永远只能是诸侯。
而周平王东迁,带给诸侯们最典型的一个“好处”:就是以前周王室的“领土”,只能由诸侯们去“打回来”,周天子已经没有任何能力夺回领土了。
比如护送周平王去洛阳的秦襄公“有功”,周平王正式封秦襄公为“诸侯”,秦国自此不再是一个边陲的“军镇”编制,他们开始成为了国家(在秦襄公之前,秦只是“大夫”之职位,职责是为周王室抵御西边的入侵,并不是诸侯之列,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诸侯国)。
不过周平王对秦国的“赏赐”却有点寒酸,因为这种赏赐乃是需要秦襄公自己去争取得来,周平王分封岐山以西的土地给秦襄公,可这块土地还被西戎占领着,周平王的行为根本就是在“画大饼”,但问题是,即便是如此,对于秦襄公来说就已经是足够了。
所有诸侯们要的就是这么一个“机会”,即便这一切都需要他们自己去争取,那都无妨,这是打破周天子“先天优势”的最基本的办法,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东周的时代巨变:诸侯们纷纷变法强国。
除了大量的领土遗失,周王室无力夺回,只能让诸侯们自己动手以外,周平王东迁还造成了一个时代的巨变,那就是在诸侯们对“周天子”看得死死的情况下,他们纷纷变法强国,变法,乃是彻底扭转诸侯国和周天子的实力的一个根源。
国家变法,这是诸侯们很早之前就明白的道理。
可那时候的周天子强势,你一个诸侯国超过了自己的礼法规格无缘无故变强,那是会引来周天子的讨伐的,所以诸侯们的破局就在于周天子的衰落,只有周天子变弱了,所有的诸侯才有机会。
于是东周便有一个这样奇怪的局面:周天子没有太多的实际控制领土和资源用来恢复实力,而诸侯们则是各自“收复”周天子丢掉的领土,各自吸纳变强,形成了一种此消彼长的态势,渐渐地,诸侯国们互相混战,周天子也只能是在一旁观战,一言都不能发,一旦发了言,只怕引火上身。
这也是“春秋”的意义,春秋乃是指“各诸侯国”的春秋岁月,他们终于可以拥有高度自主的历史,不用再笼罩在周天子的阴影之下,这种历史隐隐以各个诸侯国为主角,这是一个让他们自己都十分骄傲的时代。
而战国乃是“春秋”的加剧,诸侯们不再讲究虚伪的“礼让”,开始赤裸裸地暴露自己想要“一统天下”的野望,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战国时代就是彻底宣告周天子威严灭亡的开始,这已经不是周王室被吊打的问题了,而是周天子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式了,周天子名存实亡。
结语:
秦灭六国,最终成为时代的赢家,在一开始,这是任何人都想不到的。
可是秦国的崛起,也是很典型周平王东迁之后带来的“松动”,这种松动给予了诸侯国机会,可以想象,假如周平王仍旧强势,秦国也不可能被升格为诸侯国,那么也就不会有秦国后来的变法,甚至是僭越称王。
对于秦国而言是机会,对诸侯来说也是一样的,只是最后这个机会被秦国牢牢地攥住了。
也许周天子在周幽王被杀之后,就应该消失在历史中了,可诸侯们却心有不甘,都想通过“裹挟”周天子来改变自己的“先天地位”,于是这才有了周天子又长达数百年的“苟延残喘”,对于周天子而言,这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无奈的好事。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为什么周平王只是迁了一下都,周天子就开始被诸侯吊打?
周平王东迁,如果放在正常的周王室本来就没什么大不了。
王室东迁,早在西周初就在筹划中了。周人第一次东征倒商之后,就想着东迁中原。但是,由于商人和天下其它方国大多对周人没有心服,因此周人东迁的心愿在周武王生前一直没能达成。
成周洛邑,是周武王亲自规划选址,周公旦亲自营建起来的一座都城。按照周公旦的说法:“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洛邑在伊水和洛水之间,东边有嵩山作为屏障来抵御商人,北有黄河,西有秦岭余脉崤山,西南有熊耳山、伏牛山、嵩山等等环绕,形成了一个极佳的防御型的盆地——洛阳平原。
但是,西周初虽然营建好了成周,但是由于南方淮夷的强大威胁,周王室始终未能放弃镐京而迁都洛邑。成周大多数时候,都被当作周王国的陪都。
虽然是陪都性质,但是哪位周王如果能解除淮夷威胁,正式迁都洛邑,就是实现了周武王、周公旦等人的遗愿,周王国内的各诸侯国应该要普天同庆才是,绝不敢出现所谓的“吊打”周天子事件。
然而,周平王的东迁,却事实上意味着周王室的衰落,这又是为什么呢?
首先,周平王虽然是周幽王之子,但是他被西申国立为天子与周幽王对抗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被天下诸侯视为叛逆了。虽然周王室此时因为周宣王改革的后遗症,得不到天下诸侯的鼎力相助,但是周平王政权的合法性显然得不到天下诸侯国的公认。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西申国联合犬戎、鄫国攻杀于骊山脚下,镐京被彻底焚毁,犬戎从此能自由进出渭河平原。这一事件,意味着叛逆的平王政权战胜了合法的幽王政权,西周正式覆灭。
为维系周王室的存在,周王国诸侯在中原拥立周幽王弟姬余臣为王,是为携惠王,与平王“伪”政权对抗。这意味着,平王政权根本得不到天下诸侯的公认。
后来,因为携王政权失去人心,两个重要的诸侯国先后投靠了平王政权,这就是郑国和晋国。在这两大诸侯国的扶持下,洛阳平原周边荥阳-新密-新郑-长葛-郾城一线西北,成为周平王势力范围;这一线东南,则成为传统周王室政权势力范围。之所以说“传统周王室”而不说携王,是因为携王政权得不到天下诸侯的真心拥戴。
但是,叛逆的平王政权也得不到天下诸侯的普遍认同。
这样的前提下,平王政权虽然能够东迁,但所谓的“周王室”实力却已是大大地削弱:渭河平原被戎人占领;中原诸侯国大多不认可平王政权;认可平王政权的晋国、郑国虽然土地大大增加,但是利益却是归这两个国家所有,王室沾不了半点光。
因而,平王于公元前759年东迁后,即便后来携王政权被晋文侯彻底摧毁,周王室的实际控制土地也不过是洛阳周边及黄河北岸的河内地区,只比郑国东迁以后的国土稍大一些。
如此羸弱的周王室,怎么能不被诸侯“吊打”?↫┼为什么周平王只是迁了一下都,周天子就开始被诸侯吊打?
周平王迁都,是周王室衰落的结果,不是周王室衰落的原因。
“周平王只是迁了一下都,周天子从此就不如其他诸侯了”——这属于因果倒置的说法,把因果关系搞反了。
众所周知,周朝不是于秦朝之后的那种大一统式王朝。由于周王室先天实力不强,再加上当时生产力落后,所以周天子统治方式不是中央集权,从上至下授权的统治模式,而是靠“宗法制”+周天子相对较强的实力。
所谓宗法制,就是周天子认识到自身实力不足以控制整个中原,所以大封诸侯,让诸侯去外地建国,形成屏藩之势,拱卫王室。由于当时被分封的姬姓诸侯多,天下土地大部分都掌握在姬姓诸侯手里。所以在宗法制度之下,异姓诸侯无法动摇周天子和姬氏一族的统治地位。
当然了,光靠姬姓诸侯的拱卫也不行。毕竟姬姓诸侯也是有可能造反的。所以周朝在建国之初,周天子就把当时开发程度最高的两块富庶之地——关中平原和洛阳盆地,留给了自己。
也就是说,周王室虽没有占尽中原之地,但凭借关中平原和洛阳盆地的资源优势,周天子仍然可以因为在土地、人口、兵力对诸侯国的全方位优势,维持王室的统治地位。
不过由于是封建制度,各诸侯国和周天子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君臣关系和地方与中央的附属关系。
因此严格意义上来说,周天子其实跟诸侯是一样的,他也是一个诸侯,只不过他是最大的那个而已。他也要通过后续的发展,继续保持对诸侯的实力优势。否则优势不在,诸侯就不服他了。
西周早期,周天子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周王室的优势始终都有。但是随着昏君上台,这种优势就逐渐不在了。
好,那么,昏君是从何时开始出现的呢?
是在周朝建国大约150年开始出现的。
公元前900,周懿王继位。这位周王在历史上的评价很低。由于他生性懦弱,导致周王室在他继位后,朝政日趋腐败,国势不断衰落,在与西戎的交战中屡屡吃亏。为了躲避西戎的入侵,他甚至选择了迁都,让周王室的威信大跌。(迁至现在的陕西兴平)
周懿王死后,他儿子周夷王也是昏君,由于夷王听信谗言,杀了齐国国君齐哀公(用大锅把齐哀公煮熟了),搞的周天子与诸侯的矛盾严重激化。一些异姓诸侯国,比如楚国就开始不听周天子的号令了(齐国也是异姓诸侯国),明目张胆的跟周天子对着干。
周夷王死后,继位的可不得了,这位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暴君——周厉王。
周厉王时期,由于厉王想改革,改变西周的权力结构,扭转西周的颓势。因而他就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伤害了很多人的利益。
这些既得利益者不满厉王的所作所为,便鼓动国人暴动,把厉王赶下了台。(现代学者认为周厉王不是昏君,是有为之君,只不过因为改革过于激进被赶下了台)
周厉王被赶走后,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政,历史上称为共和时代。不过周公和召公也没有逆转王室的下滑,西周国势继续衰落。
在当时,由于没有天子了嘛。原本归属天子的财产,比如周天子的主力军团,也就是著名西六师,被王室近支诸侯纷纷瓜分。诸侯们就像打土豪分田地一样,疯狂的攫取王室财产。这其中的佼佼者就是后来导致西周灭亡的大祸害郑桓公。
PS:郑桓公能把王室的财产往自家搬,是因为他是周王室的卿士。也就是说,他有双重身份,他既是郑国国君,同时还兼任周朝的宰相。这种愚蠢的权力分配,其结果必然就是养了一堆“搬仓鼠”。值得一提的是,后来周平王东迁,郑国也跟着周王室一起东迁。当时的郑武公也是个厉害角色,即便是跑到洛阳了,他也没忘了继续薅周王室的羊毛。
公元前827年,周宣王继位后。由于关中平原的资源已经被近支宗室瓜分完毕。因此周宣王就不得不把重心挪到洛阳。(周宣王继位后,曾经想收回关中地区的控制权,但贵族们纷纷抵制,宣王害怕重蹈厉王覆辙,便不了了之)
周宣王振兴王室失败后,继位的周王的又是一个大名鼎鼎的昏君——周幽王。
关于周幽王,历史上对他的记载,最有名的就是烽火戏诸侯。有一些人认为,烽火戏诸侯是后世虚构的,不存在。但是不管有没有这件荒唐事,周幽王是被犬戎杀掉的,这是不能改变的历史事实。
周幽王死后,西周的历史结束。
从周懿王到周幽王,一共129年。在这一百多年中,我们可以发现:周王室的昏君可谓是前赴后继的出现。这些周天子对外不能遏制西戎的入侵,对内不能限制自己的叔伯子侄蚕食王室资产。周王室内外交困,这要是不衰落,都是见了鬼了。
周幽王被杀后,他的儿子姬宜臼继位,是为周平王。
周平王继位的时候,周王室对关中地区已经完全失去了掌控。一方面,周平王无力抵御犬戎的威胁;另一方面,因常年的战争,关中平原从富饶之地被打成了残山剩水,不再适宜王室生存。最重要的一点,当时关中平原实质上已经被姬姓诸侯瓜分完了,周平王几乎没有生存空间。
因此,周平王继位之后,他才想要东迁。
注意了,不是周平王想迁都,而是现实情况逼得他不得不迁都。这就好比鸠占鹊巢,自己的家被别人占了,除了搬家,别无选择。
迁都之后,周平王起初很有进取心。他希望重塑王室的威望。但是两个原因制约他的发展,导致他振兴王业的举措最终破产。
这两个原因的第一点是周平王得位不正,他是靠坑死周幽王才上位的,给全国人民带来了极坏的影响,诸侯们都不愿意搭理他。
第二点就是周平王的能力不够,他是文的也不行,武的也不行,完全就是个庸人。空有想法,但完全没有执行力。
由于周平王也跟西周晚期那些昏君一样,所以东迁之后,周王室的颓势一点没变。诸侯对王室的蚕食也一点没变。
这就等于说,周平王东迁之前,姬姓诸侯跟周天子在关中抢地盘。东迁之后,姬姓诸侯跟周天子在河南抢地盘。模式没有变,只不过地点变了。这样一来,周王也就根本没有复兴的可能性了。
周平王死后,继位的周桓王更无能,诸侯对王室的蚕食更厉害。比如周王室在洛阳的机动部队,也就是东八师,就在周平王死后被诸侯瓜分了。
军队都没了,周天子还怎么振兴?
周桓王死后,周王室的国力越来越弱,控制的地盘越来越小。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形同虚设。它是既不能号令诸侯,也不能保护诸侯小国。
但是,作为一个封建制的社会,天下也不能没有周天子这张名牌。所以后来齐桓公横空出世时,就依管仲之策,打出“尊王攘夷”的称号,名义上是替周天子维护秩序,实际上是取代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
而周天子的权威也就彻底的沦丧了。之后的天子虽然名义上还是天下共主,但实际上只是一个二等诸侯国的国君。
✷‖为什么周平王只是迁了一下都,周天子就开始被诸侯吊打?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被拥立为周天子,为躲避犬戎对关中地区的入侵,在郑国、晋国、秦国等诸侯的护送下,将都城从镐京迁到了洛邑。
从此之后,周天子的地位开始衰落,史书中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一般把平王东迁,称为春秋的开始,周王室由盛转衰,天下诸侯相互征伐。
诸侯对周平王不满,周桓王惨败于郑庄公
西周末年的犬戎入侵,起因是周幽王想废太子宜臼,太子宜臼逃到外祖父的申国,申侯联合曾侯、许文公及犬戎,攻进镐京,杀死周幽王,拥立宜臼为周天子,是为周平王。
因为周平王是靠叛乱登上王位的,所以很多认为他弑杀君父,是无德之人,不配周天子的威仪。甚至虢国不服从周平王的统治,拥立周幽王的弟弟余臣为王,史称周携王。
周平王无力对付携王,最后还是依靠晋文侯才杀掉周携王,完成了王权的统一。至此周王室的威望已经开始衰落,周平王为保持天子的威望,采取以强大诸侯进行辅政的举措,来统领天下诸侯。
此时郑国在郑武公的带领下,国力达到了鼎盛,于是周平王任命郑武公为司徒,辅助朝政。郑武公死后,继续重用继位的郑庄公,但是泥人也有三分土气,朝政老被郑国把持着,周平王心里也来气。
终于在周平王去世后,继位的周桓王,与郑庄公之间,爆发了激烈的冲突。周桓王十三年,周桓王率领诸侯联军讨伐郑国,双方在繻葛交战。
这场仗一打,彻底把周天子的权威打掉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周桓王被郑国打败了,而且败得挺惨,在春秋这种打仗还讲礼仪的时候,周桓王自己还被郑国将领给射伤了,这下子周天子的脸是丢到姥姥家了,诸侯都开始看不起周王室了。
平王东迁,损失大量的土地
武王伐纣,灭亡殷商,建立周朝后,采取分封诸侯的策略,将天下的土地,分封给前代贤王的后代,比如宋国为殷商后代,陈国为舜帝后代,越国为夏禹后代,另有大量的宗室子弟、灭商功臣等。
周天子分封诸侯,一方面目的是拱卫周王室,守卫四方土地,另一方面也在于开疆扩土,逐步将周朝控制的土地推向四面八方。
周王分封天下后,又经过“三监之乱”后,周天子直辖土地基本就是传统的周室关中地区和以洛阳为核心的河南部分地区。
整体算下来周王室直接控制着富庶的数千里土地,是当时天下土地最多、实力最强大的力量,这是天下诸侯臣服于周天下的保证。
但是周幽王末年的叛乱和犬戎入侵,虽然周平王被拥立登上周天子的王位,但是周王室的精锐已经损失殆尽,无力收复被犬戎占领的关中地区。
周平王被迫东迁,进入洛邑,此时周天子已经失去了关中的大片土地,所辖的土地不过是洛邑周围不足六百里的土地了。
周平王在被秦军护送到洛邑的时候,头脑一发热,或者说是真的无能为力了,所以对秦襄公说,镐、丰的土地被犬戎占据了,只要你能给夺回来,就是你秦国的土地了。
结果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秦人在陇西都穷疯了,好不容易有了一片富庶的土地拼了命跟犬戎干,终于把关中给夺了回来,开始了强大之路。
另一方面,犬戎本来人家就是来抢掠的,人家就没打算长久待着,养尊处优的周天子被犬戎吓破了胆子,赶紧逃出来关中,将土地封给了秦国,要是知道咬咬牙,指不定犬戎自己就走了,周平王估计肠子都能悔青了。
此外,周王室为了笼络人心,依然采取了向功臣卿士分封土地的传统。本身周天子土地就不多了,东迁以后,剩余土地仅相当于一个中等诸侯的大小,越分封,土地越小实力越弱。
土地就是财富和实力,所辖土地不断减少,无法与大国抗衡
在古代,土地就代表着财富和权力,拥有越多的土地,就有越多的赋税收入,就有越多的粮草储备,可以供养更多的军队。更可以拿出一部分土地奖励有功的将领和卿士,土地是吸引人才,强兵富国的基础。
我们举个例子来看,战国初年,吴起为魏国训练魏武卒,五万魏武卒为魏国纵横天下,百战不殆,使魏国一跃成为天下的霸主。战国中期,魏国不断与中原诸国交战,在桂陵、马陵接连败给齐国,东部失地无数。
西边随着秦国的逐渐强大,在河西的土地逐渐被秦国夺取,就这样魏国土地不断缩小,虽然魏武卒的制度和训练方法依然存在,但是魏国再也无法训练出强大的魏武卒,因为魏国的土地已经无法供养这支强大的军队了,魏国随之衰落。
同样的道理,周天子不断失去土地,也同样失去了供养强大军队的能力,在诸侯相互攻伐的时候,周天子的威望压服不了人,动手也干不过人,谁还会在乎他呢!
拙劣的邦交政策,失去诸侯支持,同样也流失大量人才
在周平王和周桓王时期,出现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事情,就是对拥护平王建立东周的晋国和郑国,逐渐疏远,甚至大打出手。
但是对曾经坚决反对他的虢国,却是逐渐信任和倚重,笑脸相迎了。周平王因为想分郑庄公的权力给虢公,与郑国交恶,在郑庄公的压力下,以交换质子平息此事。
周桓王更绝,公元前718年,在晋国曲沃庄伯的教唆和贿赂下,联合郑国、邢国攻打晋国都城翼城,之前的护送迁都的恩义被狗吃了吗?这样的周王室,谁还把他当根葱啊!
公元前717年,郑庄公朝见周桓王,对人极其无礼,气得郑庄公不再朝见。公元707年,联合虢国、陈国、蔡国、卫国,一帮二流货色,率军讨伐郑国,招致大败,颜面尽失。
战国七雄中的赵国、魏国,其祖先西周时期都在周朝担任官职,秦国先祖养马的职务还是赵国先祖造父推荐的。到犬戎入侵,周室大乱的时候,因为周王室已经无法力挽狂澜了,于是他们都纷纷离开了周天子,投入到晋国的怀抱,最后帮助晋国强大,在六卿争斗中,最终获胜!
所以说,周王室的衰落,并不是仅仅因为周平王迁一个都造成的,而迁都背后的土地大量损失、威望崩塌等种种利益关系造成了周王室的退出历史舞台!
➺Ⓟ为什么周平王只是迁了一下都,周天子就开始被诸侯吊打?
想当初,周文王为姜子牙拉车,因拉不动了,暗下用刀割断绳子,这样一共走了800步,姜子牙说我可以保周800年!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西周,周朝算正式开始,到公元前771年周平王东迁洛邑,这期间275年,周国都在沣、镐二都,是周的强盛时期!
自公元前771年周平王东迁洛邑,至公元前256年秦孝文王灭周,历时516年,这样周朝共有791年的历史,是最长的好像王朝!
从以上可以看出,东周时间约为西周时间的二倍!所以周平王东迁后被诸侯吊打是不成立的!
西周时,周朝的威胁主要来自西北的犬戎,周幽王与诸侯约定以烽火为号,犬戎来袭,诸侯见烽火后,则快速来为周天子护驾,然而,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在骊山以烽火戏弄诸侯,失信于诸侯,导致犬戎来袭,无人救援,周幽王被杀,褒姒与太子伯服也被杀,西周灭亡!
申侯、鲁侯、许文公共同拥立原来的太子申侯的外孙姬宜臼为天子,于公元前770年在申,也就是现在河南南阳即位,是为周平王。开始东周时代!
开始各诸侯对周天子还是十分敬重的,周天子还是有相当的话语权,但后来,各诸侯国励精图治,慢慢地强大起来,对周天子就开始不当回事了!
春秋时期,整个格局不再由周天子说了算,而是采用诸侯会盟的方式,选出霸主。齐桓公以管仲为相,整顿国政,废除井田制度,采取新的土地税收政策,齐国迅速强大起来,通过昭陵之盟,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的首霸!
齐桓公死后,齐国衰败。晋国公子重耳,被秦穆公送回晋国,继承晋国君位,是为晋文公。
晋文公改革政治,发展经济,整军经武,取信于民,安定王室,友好秦国,在诸侯中树立很高的威信,城濮之战后,诸侯倾服,晋文公成为春秋五霸第二任霸主。
晋文公死后,秦国谋求向东方发展,以图中原,然而受到晋国的强烈抵抗,通过崤之战、彭衙之战,秦军皆大败。秦穆公放弃东进,转头向西,横扫戎狄部族,称霸西戎!
此后,楚庄王、宋襄公横空出世,依次崛起!
所以,周天子被诸侯吊打,并不是由于周平王东迁,从周朝内部来说,是由于周朝的分封制、宗法制和井田制三大制度,经过270余年的沧桑,已经难以维系变革的社会。
从外部来说,各诸侯各自强大起来,自然对日渐式微的周天子,不但不再敬重有加,反而有取而代之的野心!
------------------
推荐阅读:
听说福建省跟江西交界的光泽县以前属于江西,不知是什么时候划归福建的?
女生28岁、本科三本、硕士双非,这样的情况有必要继续读博士吗?
有人说彩票除非中一等奖,否则其它的奖迟早都会全部还回去,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