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清朝不祭祀辽太祖,金太祖,元太祖,而祭祀商中宗,是真的吗?为什么?
Ⓒ┊有人说清朝不祭祀辽太祖,金太祖,元太祖,而祭祀商中宗,是真的吗?为什么?
那些年代比较近,都比较好确认,都不是自己祖上那一只,就算金也是完颜的,跟爱新觉罗没关系。拜别人祖先是什么意思。还有就是拜金代的皇帝,自己就变成了臣子,在封建社会这个是自己玩自己。要么不拜,要么自己祖上也得是帝王。为了显示自己也是祖上显贵,就得往上推。经过添脚的大儒好顿推算,觉得满清这支能靠上商中宗的某个被流放或封地与其有关的儿子。这样不好考证,异议就少,蒙头一拜,这就是祖先,高端大气上档次。
ℍ▂有人说清朝不祭祀辽太祖,金太祖,元太祖,而祭祀商中宗,是真的吗?为什么?
简单来说,康熙朝以后,这四位帝王清朝都是祭祀的。
历代帝王庙最早是由明太祖朱元璋鼓捣出来的。或许是为了证明自己华夏传人的身份,朱元璋于洪武六年(1373年)下令,在京师(今南京)钦天山之南修历代帝王庙,祭祀历代开国之君。
经朱元璋敲定,确定了三皇五帝、夏禹、商汤、周武王、汉高祖、汉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共16位帝王。这里面只有唐太宗不是开国帝王,还有周文王对周朝的建立也有很大作用,原本朱元璋是想把他们也拉进来的,考虑再三,还是只留下周武王和唐太宗,以对标元世祖的实际开国。
明朝迁都后,历代帝王庙并未一同北迁,直到嘉靖九年(1530年),明朝开始京师(今北京)历代帝王庙的选址修建工作。
次年九月,历代帝王庙建成,仍为16位帝王。到嘉靖十一年(1532年),蒙古在北边闹得太欢,嘉靖帝就把元世祖的牌位踢了出去。
明朝灭亡后,清军入关,全盘继承了明朝置办的家业。为了宣示明朝已亡,刚刚入主京师的清朝便将明太祖的神位送入历代帝王庙。
顺治二年(1645年),清朝开始在历代帝王庙中大加异族神位,最为合适的莫过于辽、金、元三朝的皇帝,毕竟北宋与辽国约为兄弟,南宋早期向金国称臣称侄,晚期被蒙古帝国(元朝)吊打,宋太祖既在,辽太祖、金太祖、元太祖也没理由不在。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扩充多了一位非开国之君的人物——金世宗,跟唐太宗实为开国之主不同,金世宗跟开国没有半点关系,他在位时已经是中期了。不过金世宗是金国汉化历程上的重要一环,清廷此举多有招揽人心之意。
随着南明等政权的相继覆灭,清朝夺取天下已成必然,清廷干脆把所有明朝皇帝的神位都送进了历代帝王庙。
顺治十七年(1660年)六月,清廷再次大动历代帝王庙的祭祀名单。
礼部官员经过商议后,认为历代帝王庙中不应只有开国之君,那些声名卓的守成之主也应该有个位置。
《清世祖实录》载:顺治帝谕旨:商中宗、高宗、周成王、康王、汉文帝、宋仁宗、明孝宗具入庙并祭,辽太祖、金太祖、元太祖原未混一天下,且其行事亦不及诸帝王,不宜与祭,著停止,余依议。
顺治帝觉得辽、金、元三家太祖均未统一天下,不应祭祀,但这道谕旨并未长久执行,原因很简单,顺治帝很快就驾崩了。
康熙帝继位后不久,顺治帝的这道命令就被推翻,辽金元三家太祖重返历代帝王庙,七位守成之主被移出历代帝王庙。
康熙帝幼年继位,这道命令显然不是他的意志,等他到了晚年,仿佛理解了那些帝王对于祭祀的渴望,决定给大家每人一口冷猪肉吃。
康熙六十年(1721年)四月初六,康熙帝下了给大学士们透露了自己心目中的历代帝王庙:“朕意以为,凡曾在位,除无道被弑、亡国之主外,应尽入庙崇祀。”
于是乎,历代帝王庙迎来了空前的扩充,除了那些短命政权之主和昏庸无道及亡国之君,都有了自己的位置。
到乾隆年间,乾隆帝进一步调整,打出了“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旗号,从三皇五帝一直到明末,每个时期均有代表君主入选,历代帝王庙祭祀名单达到188位。
不过这是乾隆帝的意见,跟今人的想法是有冲突的,比如大名鼎鼎的秦始皇和隋文帝没入选,三国时期也只有汉昭烈帝刘备一人入选。
☯▿有人说清朝不祭祀辽太祖,金太祖,元太祖,而祭祀商中宗,是真的吗?为什么?
简单来说,就是自认是华夏一族,证明自己取代明朝是中华正统。在封建(这个词不准确,真正的封建年代是商周,秦以后是中央集权的法制社会)时代非常重要。
◈⇦有人说清朝不祭祀辽太祖,金太祖,元太祖,而祭祀商中宗,是真的吗?为什么?
这个问题问得不全面,因为清朝顺治年间把辽太祖,金太祖,元太祖加入了帝王庙祭祀,后来顺治又想把这三位移出去,但是顺治驾崩了,康熙即位的时候还小,不懂这些,顾命大臣也没执行顺治这一决定,所以实际上辽太祖等三人并未被真的移出去,而后一直祭祀。祭祀商中宗也是顺治的决定。
顺治二年的时候,礼部建议把辽太祖等多人入祀帝王庙,因为原本宋太祖被祭祀,北宋向辽进贡,南宋向金称侄,怎么看也应该把辽太祖和金太祖带上。而元太祖则更要带上,因为顺治恢复了元世祖的入祀,不祭祀元太祖就说不过去了。原本明朝也祭祀元世祖,因为元朝是元世祖建立的,而不是元太祖,但是后来把元世祖给移出去了,到了顺治时期又恢复了。
入祀帝王庙的帝王越来越多,一开始的要求是开国创业之君,后来礼部建议把贤德的守成之君也放入帝王庙,顺治同意了,于是商中宗这次便被选中入祀帝王庙。同时被选中的还有周成王,汉文帝,明孝宗等。增加商中宗等帝王,也是为了表示对贤德君主的敬重,不能因为他们不是开国君主就不祭祀。因为顺治本身就不是创业之君,而改国号为清的是皇太极。顺治是一统天下的君主,但也是继承了前人的基业,所以也是为自己日后被祭祀打基础。
与此同时,顺治又想取消辽太祖,金太祖,元太祖的祭祀,一方面他们没有统一天下,另一方面他们行事不如其他帝王,还有一点是质疑他们是否算是创业之君,明太祖曾经把周文王和唐高祖移除,就是因为这个。但是没多久,顺治就驾崩了,这事一直没办,而后来帝王又不断增加祭祀的帝王,辽太祖等三人就一直没被移出去,一直被祭祀。
祭祀古代贤德帝王是以他们为榜样,同时昭告天下,我这个王朝是正统,我承接了之前的正统王朝,所以祭祀他们。而祭祀标准越来越宽泛,祭祀的帝王越来越多,辽太祖等三人便一直被祭祀,赶上顺治驾崩并没有被移出去。
➡┥有人说清朝不祭祀辽太祖,金太祖,元太祖,而祭祀商中宗,是真的吗?为什么?
按清史记载,实际上康熙之后辽太祖,金太祖,元太还是留在了帝王庙享受祭祀。实际上,这一切操作和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正统”观念有关。
传统史家以 “尊王黜霸 ”“所以立万世之纲常 ”的春秋大 一统之义为依归 , 形成如下正统史观 : 周、 秦、汉统绪相承 , 三国不以魏吴之强 , 夺汉统 之正 , 东晋以后 , 宋齐梁陈虽江左偏安 , 而承 晋之正统 , 至隋统一中国 , 至唐之末季 , 藩镇 扰乱 , 宋以前仍以正统属之梁唐晋汉周 , 宋则 承五代之正统。
朱熹 《通鉴纲目 》关于正统、偏安即作如是观。麻烦发生在五代两宋之际 , 其时辽、金、元相继兴起于北边 , 梁唐晋汉周 及南宋之主或称臣称儿称侄称孙 , 中华正统究 竟谁属 ? 元朝编史书时,宰相脱脱规定辽金宋俱为正统,而元明之际的杨维桢著 《宋辽金正统辨 》, 大旨以元承宋统而排斥辽金。
取得中原之前,满清还没有勇气自诩正统,为避免麻烦因此祭拜远在三千年前的商中宗。在乾隆皇帝之前,清朝史官和后来的四库馆臣揣摸皇上意指 , 删去陶宗仪 《辍耕录 》所载杨维桢 《正统辨 》, 在他们看来 , 女真为满洲先世 , 以清承辽、金、元正统 , 于理更顺。这时,辽金元三代太祖又回到了祭台上。
到了乾隆帝,清朝基本稳固了对中原的统治,因此乾隆对四库馆臣的举动大不以为然 , 认为杨维桢 “其论颇正 ”, 理由是 “辽金皆自起北方 , 本无所承统 , 非若宋元之相承递及 , 为中华之主也 ”。辽金元虽同样起自北方 , 虽同为 “夷狄 ”一系 , 但辽金未能 “奄有中原 ”, 而元 “为中华之主 ”。 乾隆认为 “主中华者为正统 ”, 故以杨维桢为是。关于宋以后正统所属 , 乾 隆 的 结 论 是 “宋南渡后 , 偏处临安。其时辽金元相继起于北边 , 奄有河北 , 宋虽称侄于金 , 而其所承者 , 究仍北宋之正统 , 辽金不得攘而有之。至元世祖平宋 , 始有宋统当绝、我统当续之语 ”。
明朝承元正统 , 清朝较之元朝则统绪更正。乾隆驳回四库馆臣的意见 , 强调对 “中华 ”地位的尊重 , 他自诩为 “执中之论”。
虽然如此,辽金元三代太祖的地位并没有动。之所以如此,雍正的辨华夷、 乾隆继之辨正统 , 主观上在于争身为夷狄的清朝皇帝统治中国的合法性, 因此北方三代太祖必须留在祭台上,这时满清政权合法性、正统性的象征。当然,这在客观上 , 强调 “中外一家 ” 的逻辑延伸,必然是让昔日被视为近于禽兽的夷狄的少数民族具有与汉族完全平等的地位 , 必然是把生存繁衍在中国版图之下语言、文化、宗 教、习俗不同的各民族各部落视为一个大家 庭 , 必然是把中国看成既包括中原内地 , 又包括广阔的边疆地区的 “中外一家 ”的大中国。
因此,清朝为中华大一统的中国,作出了可以铭记史册的贡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