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明穆宗隆庆皇帝?
❏;如何评价明穆宗隆庆皇帝?
表面上看,明穆宗是个无能之辈,但其实他是个很识趣的人,他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也知道自己不该干什么。
明穆宗叫朱载垕(也有说是朱载坖),生于嘉靖十六年(1537),是嘉靖皇帝的第三个儿子子。他上面有两个哥哥,下面还有一个弟弟朱载圳。
在他两岁的时候,嘉靖帝册立他二哥朱载壡为太子时,朱载垕和朱载圳跟着沾光,也一并被册立为王。
不过太子朱载壡没福气,当了八年储君,就一命呜呼了。太子病死,按道理讲,论资排辈应该是朱载垕继为储君。但是嘉靖皇帝不知道是怎么想的,他不想早做决定,于是朱载垕的太子之位便迟迟确定不下来。
嘉靖不立朱载垕为诸君,这就苦了当时还是个孩子的他了。由于他当时还有一个弟弟朱载圳跟他竞争,所以诸多朝臣对朱载垕的前景不太看好。比如严嵩、严世蕃父子就把宝压在了朱载圳身上,时不时的给朱载垕下点眼药,在嘉靖面前诋毁朱载垕。搞得朱载垕从小就谨言慎行,戒急用忍。为人处世非常有自知之明。
所幸,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严嵩、严世蕃父子倒台,第二年严世蕃被斩,景王朱载圳也突然病死。朱载垕此时才算是大舒一口气。
嘉靖四十五年底(公元1567年1月),世宗皇帝驾崩,朱载垕多年媳妇熬成婆,终于坐上了皇帝的宝座。于是,大明的裕王爷便变成了大明的隆庆帝。
穆宗继位后,面对嘉靖留给他的烂摊子,他非常明智的选择了“甩手”——既然自己没能力搞定,那就交给搞得定的人去办吧。
交给谁呢?徐阶、高拱和张居正。
明朝中期以后,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官僚行政制度,即使皇帝长期不上朝,这套体制也能照样运转。尤其是嘉靖皇帝在位四十多年,有二十多年不见大臣,以至于大臣们都习惯了这种看不见皇帝的运转模式。穆宗把烂事甩手给徐高张三人,其实只是延续了嘉靖时期的做法而已。
不过,嘉靖是“明放权,暗控制”,表面上不上朝,但暗地里把权力捏的死死的。但穆宗不一样,他是“真放权”,彻底的放权。
对于他来说,徐师傅、高师傅和张居正也不是外人,他做裕王的时候就是此三人辅佐他登基的,三人都是他的师傅。既然都是一心辅佐他的师傅,那就没什么不放心的。
于是在徐阶、高拱和张居正的主政下,明朝立即纠正了嘉靖时期的诸多弊政。
比如,嘉靖时期以言获罪的诸臣,就被全部重新召用。对已死之臣也有抚恤,征召他们的子孙出仕为官;
还比如,两人还非常大胆的把嘉靖时期宠幸的方士全部抓捕,全部交付有司论罪,道教仪式也全部停止;
再比如,内阁免除了隆庆二年一半田赋,以及嘉靖四十前的所有欠赋;
经此一系列的操作,嘉靖后期朝内形成的阴霾之气,被一扫而空。
值得一提的是,嘉靖死前并没有留遗诏,但徐阶和张居正竟然以嘉靖的名义起草了一封夹带了他们政见主张的遗诏。在遗诏中,徐阶和张居正以嘉靖的口吻对嘉靖进行了大批判,并以嘉靖的口吻对嘉靖后期的诸多弊政也进行了大批判。这是非常大胆的行为!
而穆宗对此居然没有任何意见,他全方位支持徐阶和张居正对嘉靖进行批判,同时还把他的登基诏书也交给徐阶和张居正起草(基调自然很跟嘉靖遗诏完全一致了),为张居正等人后来的改革,铺平了道路。
后来,高张二人在穆宗的支持下,又实施了三项改革。
一、抑止土地兼并
这项改革具体来说,就是制定了一套针对皇族宗室和依世次递减土地的制度。同时还清查诡寄、花分钱粮以及皇室勋戚的田庄。搞清楚全国到底有多少田,缓解明朝宗室对朝廷的财政负担。(后来的张居正改革也是在这次改革基础上进行的)
二、开放海禁
这项改革具体来说,就是允许民间私人在海上自由贸易,打开了中西交流的大门,缓解了倭患问题,朝廷也赚了不少银子。不过需要说清楚的是,穆宗时期的海上贸易,还是官方贸易为主,民间贸易的体量并不大,并且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贸易也主要集中在南方,北方的贸易量不大。
三、开放榷场,与北方民族的议和
这项改革具体来说,就是明朝用边境贸易换得与蒙古政权的和平相处,在历史书上被称为俺答封贡。自隆庆开关之后,明朝和蒙古基本没有大的边境战争了。
以上三项改革,再加上前年提到的革新吏制改革,被并称为隆庆时期的四项改革。经过改革之后,明朝的风气有一定扭转,明朝的国力有一定提升。明朝史书上把这次改革评价为“隆庆新政”。
▽新政期间,明朝太仓亏损逐年减少,到了万历时期开始扭亏为盈。
不过,还是要实事求是的说:其实隆庆的各项举措,都不是什么很有难度的政策。只不过前朝皇帝们都是得过且过,懒得管,才把积弊都压到了穆宗身上。到了穆宗时期,不改革已经不行了。穆宗的新政,属于顺势而为。(这很符合隆庆皇帝的做事风格)
总的来说,隆庆帝除了开放海禁和俺答封贡之外,基本上没有值得大书特书的政绩。不过他的亮点不在于他的能力,而是在于他的为君之道。明朝自孝宗之后,包括清朝皇帝在内,找不到第二个像明穆宗这么谦和的一位皇帝。说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垂拱而治”的皇帝都不过分。
所以,我觉得穆宗是个聪明人,他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自己擅长什么,自己不擅长什么。扬长避短,让心腹大臣们有足够的空间来施展抱负。这是他最厉害的地方。
不过,穆宗也有个毛病,就是好色。
但是他好色,也没有造成外戚干政,没有影响朝局。从结果上来说,穆宗的好色也不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缺点。
≙♁如何评价明穆宗隆庆皇帝?
明穆宗隆庆,是大明历史上一位存在感较弱的皇帝,也是一位让历史学者们难以评价的皇帝。
如果以登位之前和登基之后作为分界,皇子朱载垕和皇帝隆庆,简直判若两人。
皇子朱载垕
朱载垕是明世宗朱厚熜的第三子,出生时其母亲还是一位身份卑微的嫔。
这时,朱厚熜的长子(当然的太子)朱载基已夭折,次子朱载壡比朱载垕只大一岁。
就在朱载垕出生之后,他的四弟、五弟、六弟、七弟,在同一年一连串地都来报了到。
只不过,除了朱载垕,其他四个兄弟只有老四活了下来,取名朱载圳。
嘉靖十八年二月,朱厚熜立次子朱载壡为太子,封三子朱载垕和四子朱载圳分别为裕王和景王。
不久,朱载垕的第八弟又出生了,但同样又夭折了。从此,后宫之内再也没有皇子降生。
十年之后,皇太子朱载壡又薨了,储君之位又空了出来。按说无嫡立长这是规矩,朱载垕被立为太子是理所当然的事。
但是,因为朱载垕的母亲不受待见,朱厚熜便不甘心把已经成为长子的朱载垕立为太子。
朱载垕不但没有被立为太子,而且与父亲相见的机会,也被残忍地剥夺了。
朱厚熜几十年如一日沉迷于修道炼丹,为了长生不老,对道士的话更是言听计从。
他宠信的一个道士陶仲文,曾说过“二龙不相见”的话,所以他尽量避免与自己的俩儿子碰面。
本来被父亲冷落的朱载垕,就彻底失去了父爱。嘉靖三十三年,他那位同样不受宠的母亲又去世了。
从此,老实内向的朱载垕变得孤苦伶仃,而弟弟朱载圳不但八面玲珑,且由母亲助力,因此得到了父皇的偏爱。
自太子死后,朱厚熜始终拒绝册立新太子,首辅徐阶曾屡次请求立储,都没有得到答复。
直到嘉靖四十四年,朱载圳又病逝,朱载垕成了朱厚璁唯一的儿子,他才被册立为太子。
只是,成了皇太子之后的朱载垕,并没有改变父亲对他的态度,即使朱厚熜驾崩,朱载垕也没有在父皇身边。
作为皇子的朱载垕是个可怜人,母亲不受父皇宠爱,自己不受父皇待见,每天在宫中战战兢兢度日如年。
朱载垕又是幸运的,兄弟们先后离世,他便成了朱厚熜的独子,那个大位也就非他莫属了。
皇上隆庆帝
嘉靖四十六年十二月十四日,朱厚熜驾崩。十天后,朱载垕在徐阶、高拱、张居正等大臣的拥戴之下,举行了登基大典。
朱载垕登基后,马上昭雪了嘉靖时期的一些冤假错案,包括释放了被关押在死牢的海瑞。
同时,他下令拆毁了父亲求佛问道的道观神坛,惩治了邵元节、陶仲文等炼丹的方士。
最大胆的是,取消了自己的祖父朱祐杬的配天资格,那可是父亲和大臣们斗智斗勇许多年得来的成果。
可是,朱载垕大刀阔斧地处理完父皇遗留的历史问题之后,突然有一天,大臣们发现不对劲了。
无论下面争论多么激烈,他坐在上面始终保持沉默,似乎对政务失去了兴趣。
后来,他干脆将朝政交给了几位内阁大臣,自己则藏在宫中,过上了醉生梦死的日子。
据说,登基不到三年,朱载坖就封了十三名妃子,每次增选宫人,都在三百人左右。
随着后宫不断充实,朱载垕的身体每况愈下,继位第五年,他就患上了一种难言的疾病,半年后便一命归西。
奇怪的是,朱载垕大部分时间沉迷于享乐而不理政事,可在他统治的五年半时间内,大明王朝却一直在稳步前行。
首先,一大批贤能之臣被启用,如文臣海瑞、高仪、朱衡及名将谭纶、戚继光、王崇古等,在高拱的力荐下,均被朱载垕授予要职。
其次,继续试行了“一条鞭法”,还恢复了海运,鼓励海外贸易,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再次,大规模地开河修水利,缓解了多年为患的水灾,解决南粮北运难的问题。
另外,他接受张居正的建议整顿边防,起用高拱主持军事改革,初步扭转了明朝被动挨打、遇战必败的局面。
总之,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军事国防,明朝没有因为朱载垕的消极怠工而停滞,而是达到了相对的稳定和繁荣。
关于这一点,明史专家黄明宇是这样评价的:
他(朱载垕)的无能或不愿干预国家事务,实际上使得有能力的大臣和大学士们干得更好。
写在最后
明穆宗朱载垕尽管生在帝王之家,登基前却是个可怜人。他生性木讷寡言,不招人喜欢。又摊上个奇葩父亲,每天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他是朱厚熜的第三个儿子,皇位本来与他无缘,可偏偏老天又眷顾他,前面两个兄长没了,后面的五个弟弟也没了,他成了唯一的皇位继承人。
按说,大位得之不易,他又受过许多苦,应该珍惜大权在握的日子。可他只有三分钟热度,三把火烧过之后,便偃旗息鼓了。
拨乱反正不难,开拓创新不易,说到底,朱载垕接受过儒家教育,可他没学过治国之术,他的父皇根本没有心思对他进行这方面的训练。
因为治国无术,他就做起了甩手掌柜,躲到后宫,沉溺于个人的享乐,以至于严重损害了自己的健康。
他的幸运之处,是拥有一群能干的大臣;他的可贵之处,是很好地利用了这些能臣,才使得政事顺利,国家稳定,经济繁荣。
至于朱载垕从做皇子时的老实内敛,变为做皇帝时的极端放肆纵欲,是因他受压抑的时间太长,一旦获得解放,心态和性格便发生了巨变。
由此看来,朱载垕短暂的一生,既可怜又幸运,既简单又复杂,所以得到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
Ⓡ≝如何评价明穆宗隆庆皇帝?
隆庆(朱载垕)是一个无为而治的皇帝,尽管在位才仅仅6年,但是他明静、宽仁,让大臣们有施展抱负的空间。隆庆一朝,只有6年,但是期间人才辈出,徐阶、高拱、张居正,都是人中豪杰。在这些名臣的辅佐下,隆庆一朝成了太平盛世。《明史》对穆宗的评价也不错,说他“端拱寡营,躬行俭约”,每年光吃的一项省下来就达几万两银子。不过,明穆宗是一个“宽恕有余而刚明不足”的人,所以,在他统治期间,内阁之间的权力斗争加剧。
隆庆一朝有两件事载入史册:一是俺答封贡。经过俺答汗之孙把汉那吉投奔明朝引发的双方几乎兵戎相见,最后以俺答汗撤兵,并同明朝订立合约,在边境互市而结束。隆庆五年(1571年),穆宗封俺答汗为顺义王。至此,延续近50年的边防危机终于得到了一些缓解。显然,这不是高拱、张居正等内阁大臣所能决定的,议和这等大事必须皇帝拍板。
二是开放海禁。这就更说明穆宗的开明,其意义更加重大。嘉靖年间,倭寇是朝廷的一大祸患,迫不得已,朝廷实行海禁,以减少损失。隆庆元年(1567年),福建巡抚御史涂泽民向穆宗建议“开放海禁,准贩东西二洋”,获准。从此,明朝自开国200年以来的沿海居民不得私自出海的祖制被打破,海上贸易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这点来说,隆庆的开放海禁的举措,是具有历史意义的革新举措。
一个无能的皇帝,只是因为有几个能臣的辅佐,使隆庆一朝的6年成为一个太平盛世,而自己也被称为太平天子,也是件奇事。最后,隆庆因为纵情声色,掏空了身体而去世,年仅36岁。
♀⇉如何评价明穆宗隆庆皇帝?
谢邀
表面上看,在位六年的隆庆皇帝不过是个过渡人物,还有“好色”这等为传统道德所非议的嗜好,夹在嘉靖和万历皇帝中间,若隐若现,存在感不强。《明史》说他“端拱寡营,躬行俭约”,《明实录》赞许他清修无为,即使有政绩,也是一班能臣比如张居正,高拱,徐阶的功劳。不过我们不要忘记,没有隆庆的准许,也就没有张居正的改革,大明的江山,可能在1644年之前就不稳了。
隆庆帝谥号“穆”。《逸周书·谥法解》说:“布德执义曰穆。”谥号“穆”的皇帝,一般都厉行节俭、宽厚仁义。嘉靖给隆庆留下的,是个巨大的烂摊子,倭寇之患,吏治腐败,濒临财政破产。隆庆一上台,就开始了果断的纠偏,包括停止修建宫殿,废除内廷沉迷的道教玄修,召还因言获罪的言官,抚恤冤死的臣僚,同时免除嘉靖四十三年以前的所有欠赋
在内阁的协助下,隆庆还做了两件对于明代中央朝廷和民间社会经济都有益的创举:隆庆开关与俺答封贡。
隆庆元年(1576),原福建巡抚谭纶上疏,恳请朝廷开放海禁,准许百姓前往东西二洋经商贸易,这一建议经内阁票拟后报给了隆庆,隆庆欣然许可,旋即下达了“准贩东西二洋,朝廷允准”的通知。由此,明代自朱元璋时期开始的海禁局面发生了改变。时人记载:“我穆庙(明穆宗)时除贩夷之律,于是五万之贾熙熙水国。分市东西路……而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公私并赖,其殆天子之南库也。”
另外,隆庆四年,北边蒙古鞑靼发生冲突,首领俺答之孙把汉那吉与祖父不合,向明代求降。高拱判断这一契机是“数百年所无者”,在他的促成下,隆庆朝廷册封把汉那吉为三品官,赐红袍、金带等,再以礼送还这位俺答之孙,并封俺答为顺义王,促成和解。经此一事,蒙汉互市,“三陲晏然”,大明与鞑靼交界处“关城熄烽而安枕”。
开关和议和,缓解了困扰明廷十数年的南倭北虏问题。在北方,明廷借议和提振防务、加固长城,同时选调谭纶、俞大猷、王崇古、马芳等名将防御北境,确保没有大的战事。
在隆庆皇帝的支持下,身为内阁首辅的高拱开始了改革。万历年间张居正改革的诸多举措,实际上都是隆庆革新的延续。高拱借鉴了嘉靖革新的经验,推行一条鞭法、整顿吏治、裁汰冗员、改革军事、开通海运、重新丈量田地,在他的治理下,明代政治有了明显好转。张居正与他虽有政治上的斗争,但在治国理政上大体是认同他的。所以,明史学者韦庆远说:“高拱是有明一代最有魄力、最有识见、最敢于改革旧制,而又能妥慎制订符合实际需要新规制的吏部尚书。他所谋划和推行的新法,实为明代人事制度掀开新的一页。”
隆庆自己是个宽厚之人,但在改革上,他敢于支持刚烈之士,替自己去进行大刀阔斧的整顿,比如重用高拱与提拔海瑞。隆庆的6年“任期”虽然不显山不露水,却助推明代经济复苏,边疆大体安定,政治秩序强势反弹,为明王朝的延续做出了重大贡献。
✯┤如何评价明穆宗隆庆皇帝?
隆庆皇帝就是明穆宗朱载垢,世宗嘉靖皇帝的第三子。29岁继承皇位,改元隆庆,是为隆庆帝。1566年即位在位7年。死于1572年,时年36岁。
他是个比较容易被忽略的皇帝,他的老爸和儿子都在位四十多年,都比他名气大,嘉靖和万历,估计除了朱元璋和朱棣,就属他俩了。隆庆帝在位时间也短(只有六七年),比较低调(相对他爹和他儿子),所以才显得比较不出名吧。加之他母亲杜康妃不受嘉靖帝的宠幸,朱载垕又不是长子,因此他不被父亲喜爱。朱载垕就在默默无闻的角落里,孤独地长大成人。这也使得他养成了郁郁寡欢的性格。
按照正常情况,朱载垕虽然是皇子,可皇帝位置怎么都不会轮到他来坐。因为他前面有两个哥哥。然而,命运却跟他开了玩笑。他两个哥哥竟然先后夭折,嘉靖帝纵使百般不愿,也不得不将朱载垕立为皇太子。
朱载垕不被人看好,性格懦弱,他不管什么事情,能躲就躲,能推就推。更奇葩的是,他在御前应对大臣的奏问时,由于水平有限,经常被问得结结巴巴,回答不上来。为了避免这种尴尬,内阁只好先把文官们的奏章作出批示,然后整理成册,上报给隆庆帝。隆庆帝就先把这些答案背熟,烂熟于心,便于第二天早朝时背给大臣听。
但这样一位没有能力的皇帝,史书对他的评价却还是很高,《明史》对穆宗的评价,说他“端拱寡营,躬行俭约”,每年光吃的一项省下来就达到几万两银子。
原因在于,他颇有自知之明。他没有能力处理朝政,就索性“垂拱而治”,放手让内阁去处理朝政。国家重大决策,都交给大臣讨论。大臣们在朝堂上吵得很凶,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可他坐在龙椅上神色漠然,淡定得就跟局外人一样。
最重要的是隆庆帝拥有的这个超强的内阁里,都是徐阶、高拱、陈以勤、张居正这样的人,这些都是聪明绝顶之辈,处理政事的高手。在他们的全力辅助下,朝政处理得井井有条,国家机器高效运转。而隆庆帝也乐于装傻,什么事都给张居正,高拱办,然后自己就装糊涂。
明朝官员骂人厉害,他就故意躲着,什么都一甩。说都是张居正,高拱的功劳,说内阁权力大。其实明朝没有说话不算的皇帝,包括后来的天启皇帝,也不笨,震慑魏忠贤震慑的很好,崇祯皇帝拿掉魏忠贤也非常容易。
并且他任用了高拱、张居正和戚继光等一批能臣,让政府财政逐渐恢复,社会价格逐渐降低。由于当时至少在辽东,在嘉靖后期,曾一度到达五到七两一石,和崇祯有得一拼,即使是特例,对于年收入只有十余两(很多还达不到)的百姓而言,实在是太高了。这一举措对百姓来说真是实实在在的好处。
隆庆皇帝在位时间虽然短,但却是一位承前启后的皇帝,在任上完成了两项壮举。
第一件是调整对北方蒙古地区的政策,改变了明王朝与蒙古地区长期敌视的状态,出现了有名的''俺答封贡'',从此北方安定,边贸互市繁兴。
第二件是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远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海禁的解除为中外贸易与交流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局面。
当时在倭寇问题上,隆庆帝宣布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打破了明朝历史上禁止百姓私自下海的命令,使海外贸易也出现了新局面,倭寇活动逐渐趋于消亡。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恢复了安宁和平。
在鞑靼问题上,隆庆帝启用抗倭名将戚继光戍边,总管京城门户防卫与东北边防。明朝军队骤然爆发,敢与鞑靼正面硬抗了。鞑靼见占不到便宜,只好与明朝议和,接受明朝皇帝的册封。 后又升任名将李成梁为辽东总兵,大修战备,抗击女真各部的侵扰 。
这些在隆庆帝治下,困扰朝局多年的“南倭北虏”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他或许是明朝里最有执政理念的一个皇帝,如果他爹死早二十年,或者他能当上三十年皇帝,明朝或许就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这幅样子了。
他做到了务实的平凡,开关通商,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这样的时代注定不是很热血,不亢奋。所以让他的存在感在向来很民粹的明朝,很低,更何况还短暂。
隆庆帝虽然只当了短短6年皇帝,可这期间,明朝经济发展迅速,社会保持稳定,曾经乌烟瘴气的朝政焕然一新,因此史学家称这段时期为“隆庆新政”。与后来的万历朝,并称为“隆万盛世”。
------------------
推荐阅读:
上一篇:圣卢西亚是个怎样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