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的字刻成石碑,为何会不走样?
◂✦书法家的字刻成石碑,为何会不走样?
1987年夏,在一次全国高校书法教师培训班上,启功先生为了讲清“碑学”的一些道理,专门带领大家前去故宫的库房看一块碑。
这是一块直接“书丹”的碑,但不知什么原因,却只刻了一半。所谓书丹,就是由书法家直接用朱砂写在碑石上,然后由石匠凿刻。
大家到了现场发现,碑上已刻部分和未刻部分的风格有很大不同。未刻部分是很明显的内敛含蓄、中锋行笔的唐楷,但已刻部分却棱角分明,个性张扬。
原来,碑刻属于对书法作品的二次创作,走样是不可避免的,只是由于石匠的经验和技术不同,走样的程度有所不同,一位不成熟的匠人,可以让碑刻与原作只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风格。
故宫的那块碑,我在网上没有找到,但我在网上看到了唐代高昌古国的另一块碑刻,也是只刻了部分文字。虽然字迹模糊,但我们还是可以看出,书丹的部分笔画比较圆润,但碑刻却有了许多棱角,二者还是有些不同。
关于碑刻,前面的朋友已有很多介绍,方法大致有三种:一是书丹,二是将原作贴于碑上,三是双钩上石,其实还有第四种方法:一些石匠本身也是书法家,他们可以直接用刀斧在石头上凿字!
人是一种有趣的动物,我们在纸上写好作品,这可称作书法的第一次创作;然后匠人在碑石上按原作刻制,称作碑刻,这是书法的第二次创作;而后人又根据碑刻来书写,这是书法的第三次创作。但经过碑刻这一道中间工序,第三次创作出来的作品,应该与第一次创作的风格有了较大区别。
说到这,不得不提宋代兴起的刻帖之风。古人印刷术不发达,书法作品的流传大都靠刻帖,也就是让工匠将书法名作刻在木头或石头上,然后进行拓制。
受工匠水平所限,很多刻帖将原作的风格刻走了样,但后人包括王铎、董其昌等书法名家就是依照刻帖来学习书法的。
所以说,碑刻多少都会走样,只是这种走样丰富了书法的形式和风格,从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书法的发展。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书法家的字刻成石碑,为何会不走样?
斧劈刀刻,不易磨平,能抗住风雨的侵蚀,即使是这样也有损毁的可能。
▲↔书法家的字刻成石碑,为何会不走样?
书法家的字刻成石碑,为何会不走样?勒石上碑是一种图像转移,想要不走样,主要有二:其一,书家或书丹或书写到纸上浆糊到碑上再进行刻石;其二,有高明的石刻家。
图片: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北宋拓本
书丹
所谓书丹就是指用朱砂直接将文字书写在碑石上。
勒石上碑主要有几种方式:
其一,就是书丹,这是最大程度可以体现书家的书法特点;
其二,就是书写到纸上然后再将原件糊到碑石上进行刻字;
其三,为了保留原件或集字成碑或将一些经典刻石流传,有些碑石文字是采用双勾法到纸上再糊到碑石上进行刻字的;
以上三种主要方式第一种最好,第二种次之,最后一种由于图形转移多次因而存在较大的误差。并且在整体气势上的优劣体现这三种情况也是如此。
图片:欧阳询九成宫端方三井版
石刻家
石刻家即指在石刻领域上有着卓越能力及大贡献的人。
石刻家在刻字成碑上有着决定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只要是人,一定会有着其自身的性情和审美。
在石刻这个领域,特别是一些重要的书法碑刻上,石刻者是需要收敛自身的审美,且深入体会书家的书法风格,如此方可在成碑后能够体现出书家的书法个性。
倘若石刻者在刻石过程中融入自身的审美将书家的书法依照自身的审美进行调整或修改,那么,成碑后的效果必定与书家原作相去甚远。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石刻家在勒石上碑的效果上其重要性是很大的。
图片:赵孟頫观音庙记
综上所述
书法家的字刻成成碑想要不走样,重要的地方有两个:其一就是最好采用书丹;其二就是找寻高明的石刻家来进行刻石。
我是书法有云,一名书法爱好者,从事软、硬笔书法基础教学,偶尔有点疯,喜欢,就关注我吧。
⊕ℂ书法家的字刻成石碑,为何会不走样?
是会走样的,雕刻者在雕刻过程中其实对书法作品进行了二次创作。
其实大部分的碑刻都是书法原作者和雕刻者共同创作的。最早是限于雕刻技术和材料的影响,很多雕刻者刀工粗犷,形成了碑刻书法的独特意趣,这就是汉魏碑刻多方笔转折,如斩钉截铁的原因,同时字体结构自由奔放,富有天然意趣,这里边多少都有雕刻者的再创作。后来雕刻技术越来越精细,碑刻也逐渐接近于书法原作,但是即便如此雕刻者在雕刻过程中多少还会对书法作品进行再创作。所以有的书法家就自己书写,自己雕刻,如李邕。
➤✭书法家的字刻成石碑,为何会不走样?
走不走决定于鐫刻人的艺术水平,可以肯定的是镌刻不能表現l墨色的变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