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红带子能封什么爵?
☥⇩清代红带子能封什么爵?
清朝的时候,将皇族宗室称作为“黄带子”,而在皇族之中,那些远支被称作“觉罗”,也称作“红带子”,说白了,黄带子跟红带子,就是亲疏有别。
皇太极在位的时候规定,以努尔哈赤的父亲清显祖塔克世为界,塔克世的直系子孙全都被定义为宗室,而其他的叔伯兄弟等旁支子孙后代,被称作为觉罗。
按照汉文化的传统,塔克世这一支为大宗,而其他旁支则是小宗。
为了进行区分,宗室成员都能够在腰间系一根黄带子,而觉罗不能,他们能够在腰间系的是红带子,久而久之,黄带子跟红带子,也就成为了区分在宗室中地位的标志。
当然,也并非塔克世所有的直系子孙都是黄带子,在清朝,还有十八支虽然是塔克世子孙,却因为各种事情被废黜,贬为了红带子。
比方说,舒尔哈齐长子长孙舒尔赫一支、阿敏重孙拉哈礼一支、阿敏次子爱度一支。
另外,像是巴雅喇的子孙、褚英的子孙、代善的子孙,甚至是皇太极长子豪格的子孙当中,全都由因为各种罪过,被革去黄带子身份,而成为了红带子。
清朝初期,黄带子堪称是清朝的四梁八柱,地位很高也非常重要,他们拥有很多的特权以及丰厚待遇,除了各种俸禄银两,还有大量的田地、庄园等等。
比起黄带子,清朝的红带子虽然也都姓爱新觉罗,是皇族的分支,但他们毕竟属于远支,加上岁月流转,到后来根本就算不上是什么亲戚了。
明朝的时候,所有的王侯爵位都世袭罔替,最终繁衍得实在太多,把明朝家底儿都掏空了,清朝吸取了这方面的教训,因此除了铁帽子王,其他所有爵位都降等承爵。
亲王王位传一代就成了郡王,再传一代就成了贝勒,直到变成闲散宗室为止。
除了闲散宗室,还有闲散觉罗,他们身上没有职位也没有爵位,整天游手好闲,乾隆帝的时候觉得实在很丢脸,因此赏赐所有闲散宗室四品顶戴花翎,还有各种恩赏。
不管是闲散宗室还是闲散觉罗,他们虽然无所事事,却始终享受着各种福利厚待。
比方说,黄带子宗室,每个月能领取四两银子,而觉罗红带子,每个月是二两银子,倘若有什么婚丧嫁娶,也能够到宗人府的府衙去领取银两。
黄带子当中,都是由其所属的族长、学长呈报,而红带子,则由其子女呈报佐领,然后再由佐领呈报宗人府,并且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核查,确定之后才可以发放赏银。
红带子娶亲,赏赐二十两,嫁女赏赐十五两,发妻病故,赐银三十两。
刚开始的时候还可以,但是到了后来,清朝的黄带子与红带子数量实在是太多了,到了道光朝的时候,仅仅黄带子就有数万人,更别说红带子,因此各种赏赐被大幅削减乃至裁撤。
虽然生活方面的福利待遇很多,但是清朝即便是黄带子,也并不能随便受封到爵位。
通常来说,都是当朝皇帝的皇子能够受封爵位,最低通常都是个贝勒,除此之外清代的爵位基本都是从祖上传下来的,除了铁帽子王之外,都是降等承爵。
如果祖上没有爵位的话,那么就算是黄带子,到了后代也没爵位,都是闲散宗室。
觉罗的处境更尴尬,因为觉罗的祖上原本就是皇室的旁支,除了少数因为战功等挣到了爵位之外,红带子祖上几乎都是一般贵族,根本没有爵位。
所以整体来说,清代的红带子很少能够拥有爵位的,如果能够获封爵位,也只能受封贝子以下的爵位,因为贝子与贝子以上的爵位,只封给宗室,不会给觉罗。
清朝的爵位分成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与蒙古爵位三种,而其中的宗室爵位共分成十二个等级,只封赐给爱新觉罗家的子孙。
所谓宗室爵位,也就是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与奉恩将军。
在这十二等爵位里,公爵以上都是超品,所谓的“入八分”,只是待遇上的区别而已。
之后的四种“将军”爵位,还都会细分成几个等级,但同样都是待遇上有不同。
清朝黄带子之中,只要是低于奉恩将军的全都称作是闲散宗室,所有爵位世袭,铁帽子王可以世袭罔替,而大多数爵位都降等承爵。
在清朝,除了祖上就有爵位传承下来的人,能够获封爵位的,就是当朝皇帝的儿子们,通常当朝皇子受封,再怎么样也是个贝勒,只有极少数被封个贝子。
而亲王、郡王、贝勒与贝子,都属于高等爵位,不会封给宗室之外的成员。
在清朝能够破例的只有一次,那就是保和殿大学士傅恒的儿子福康安,乾隆帝封赐他为贝子的爵位,并且又在其去世后追封郡王爵位,在清朝只此一例。
除此之外,清朝能够受封宗室爵位的基本条件,就是要姓爱新觉罗。
当然,红带子也都姓爱新觉罗,但是他们跟黄带子有亲疏上的巨大差别,因此红带子即便因为功劳受封爵位,那也只能受封贝子以下的那些公爵还有将军类的爵位。
❆┥清代红带子能封什么爵?
红带子,是指清朝建立后,为了区分皇室宗族男子血缘亲疏差别,而特有的一种称呼,或者说服饰标识。清朝以清太祖努尔哈赤之父塔克世(显祖)的子孙:长子太祖、次子穆尔哈齐、三子舒尔哈齐、五子巴雅喇为近支宗族(四子雅尔哈齐绝嗣),称为宗室,因为腰系金黄色腰带,所以俗称黄带子。
而努尔哈赤之祖父觉昌安(景祖)的两个儿子:长子礼敦、五子塔查篇古(景祖五子,显祖塔克世为第四子,次子额尔衮、三子斋堪绝嗣);曾祖父福满(兴祖)的五个儿子:长子德世库、次子刘阐、三子索长阿、五子包郎阿、六子宝实(景祖为第四子)以及他们的后代(景祖、显祖后代除外)为远支宗族,称为觉罗,以腰间系鲜红色腰带为区别,所以俗称红带子。
因为这些清朝远支本家宗族一共是两派七支,所以称为“七觉罗”,或者“觉罗七家”。
清代皇族爵位制度,由高到低分别为:
和硕亲王
(亲王世子)
多罗郡王
(郡王长子)
多罗贝勒
固山贝子
奉恩镇国公
奉恩辅国公
不入八分镇国公
不入八分辅国公
镇国将军(分一至三等,视同武官一品)
辅国将军(分一至三等,视同武官二品)
奉国将军(分一至三等,视同武官三品)
奉国将军(视同武官四品)
共十二等,俸禄十四级(多出来的两级俸禄是亲王世子和郡王长子)
另外,没有获得爵位的宗室男子,称为闲散宗室,月俸银三两,年米四十二斛二斗,准许使用武官四品服饰。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以上皇族爵位,仅限于“宗室”、也就是黄带子才有资格获得,这也是清朝宗室的特权。
至于远支宗族“觉罗”、即红带子成员,是没有资格获得以上皇族爵位的,他们只能与普通臣子一样,按照功劳大小,去博取异姓功臣爵位。
清代外姓功臣爵位制度,由高到低分别为:
公(分一等至三等公)
侯(分一等侯兼云骑尉、一至三等侯)
伯(分一等伯兼云骑尉、一至三等伯,伯以上皆超品)
子(分一等子兼云骑尉、一至三等子,一等以上视同正一品,二三等视同从一品)
男(分一等男兼云骑尉、一至三等男,一等以上视同正二品,二三等视同从二品)
轻车都尉(分一等轻车都尉兼云骑尉、一至三等轻车都尉,一等以上视同正三品,二三等视同从三品)
骑都尉兼兼云骑尉(正四品)
骑都尉(从四品)
云骑尉(正五品)
恩骑尉(正七品)
一共九等十级(骑都尉两级)
凡是属于“觉罗”系统的清朝远支宗族,一概只能凭借自己的文武功勋(其实就是军功,觉罗们在文官系统内基本没有出过什么人才),像其他异姓功臣一样,去获取异姓外臣爵位。
不过,根据清朝的皇室宗族俸禄待遇,及远支觉罗俸禄待遇,宗室爵位暂且不要去说,即使是异姓爵位,待遇也是相对丰厚,最高等的一等公岁俸七百两,兼支禄米七百斛(一斛一百三十斤),最低等的恩骑尉也有岁俸四十五两,兼支禄米四十五斛。而同期,京师(北京)一个五口之家,年用度三十两左右就已经可以过得很宽裕了。
所以,“觉罗”们如果凭借自己的功勋,获得了外姓爵位后,就能保证自己一家老小的日常用度不至于窘迫,而且爵位是世袭的,在这种优厚的待遇下,他们及他们的后代,几乎没有进取心,去科举场上和那些苦读多年的文人士子们再一争高下,占用本来就不多的科举资源。这也是清朝统治者有意识的使旗人阶层不要去占据属于文人士绅特权的科举系统,各自在原有系统内,按部就班发展。
但是,“觉罗们”只是“有资格”凭借功勋去获取外姓爵位,而不像“宗室”们一样,天然具有宗室爵位的封授权。所以,绝大多数“觉罗”,也即红带子们,基本上都是没有爵位,也没有其他谋生手段的闲散人士。
而清朝的制度,也不允许这些觉罗可以毫无限制的从事“士农工商”四民之业。所以长此以往,诸多红带子们,生活陷入困境,捉襟见肘,但是让他们这些穷亲戚们衣食无着、沦落社会底层,也不是清朝统治者所愿意看见的。
于是,清朝设立了“养赡银”制度,用于那些生活艰难、没有凭自己的功劳得以获取封爵,进入官场的底层“觉罗”(也包括一部分宗室)们。具体的标准是:觉罗男子,年俸银二十四两,另支禄米二十一斛二斗(觉罗女子没有这个待遇)。这样,一个红带子,就可以养活一家五口,生活大致可以安定。
红带子因为自己特殊的身份,是清朝统治者即不能抛开,也不能完全放任发展的一个阶层,在清军入关后,红带子成员除了一小部分因为从军,得以随清廷入关外,其他大部分红带子都被留在了关外,集中居住在盛京奉天府(沈阳)附近,名为宗族,其实除了待遇相对其他普通旗人要好一点外,监视居住的含义很强,防范猜忌之心也明显无疑。
那一小部分得以从军随同入关的觉罗红带子们,和其他异姓外臣的待遇也相差无几,都要从军功中去挣那一份前程。
根据史料记载,在有清一代,所有远支“觉罗”红带子中,爵位最高的是包郎阿的后裔(五世孙)谟洛浑,其父顾纳岱因军功封一等子爵,顺治五年(1648年)死于南昌战事,谟洛浑承袭一等子爵。然后谟洛浑十二年后在厦门阵亡,清朝以谟洛浑祖孙三代皆从军,先后阵亡(谟洛浑祖父拜山也在与明军交战中阵亡),所以追赠其为三等伯。这也是有史可查的,清代觉罗中,获得爵位最高的一位。
其他觉罗中,还有几个获得子爵,几个获得男爵,总体上数量很少。至于轻车都尉之下的其他低级爵位,倒是有很多觉罗获得,不过这并不具有代表意义,就不一一表述了。
总体来看,虽然清朝对于觉罗红带子们并没有做出明文规定,限制他们在官场或者爵位上的提升,不过从实际情况来看,还是有一条看不见的线,在限制着他们的进阶,由此也造成了诸多觉罗们没有机会获取高官显爵,只能在朝廷的“养赡银”制度下,过着既不能大富大贵、也没有衣食之忧的平淡生活,白白消耗了大量资源财富,无所事事,终其一生。
ℬ♝清代红带子能封什么爵?
在清朝皇室宗亲被分为三类,分别是黄带子宗室和红带子觉罗以及紫带子的特殊皇族成员这三类,既然皇族被划分了等级,当然就是为了强调亲疏远近之分,就如同普通人对待自己的亲叔叔肯定和对待自己的堂叔不同一般,同样道理皇帝也是如此,所以清朝的皇室就有了如此的区别划分。
其实清朝各方面的制度基本都承袭于明朝,但是清朝也都吸取了明朝的教训,在各方面制度上都进行了革新,也包括皇族成员管理制度上也都进行了改革,就像黄带子、红带子、紫带子的区分。
在清太宗皇太极时期,皇太极推行汉化,效仿明朝皇室的皇族姓氏制度,将皇族姓氏定为爱新觉罗氏,并且皇太极还区分了皇族近亲和远亲的区别。
皇太极以爷爷塔克世为界限,塔克世一系的后人都属于皇室近亲,是皇室嫡系子孙,被称为宗室,而塔克世平辈以及长辈的同族后人属于皇室远亲,被称为觉罗。
觉罗在满语中的含义是远方的意思,可以引申为远支亲戚的意思,所以清朝称皇室远亲为觉罗。不过实际上爱新觉罗家族的姓氏本身就意味着这个家族实际上是满洲爱新部的远支宗亲的意思,爱新觉罗家族一直是爱新部的边缘家族,只不过到了清太祖努尔哈赤的老爹塔克世时期,塔克世被明朝封为建州女真左卫指挥之职,爱新觉罗家族才以远支宗亲逐渐崛起。
皇太极为了区分近亲宗室和远亲觉罗,因此制定了近亲宗室可以佩戴皇帝才能戴的金黄色腰带以彰显身份地位,而远支觉罗则佩戴红色腰带,所以民间俗称为黄带子和红带子。
因此清朝的近亲宗室和远亲觉罗外在区别就是腰间的腰带颜色,当然,在家谱中近亲宗室和远亲觉罗也是分开记录的,普通人的族谱叫家谱,而皇帝家的家谱则被称为《玉牒》,而清朝的《玉牒》分为三系,一系是帝王支系,也就是记录帝王及其后世子孙的谱系;另外一系是记录近亲宗室的谱系;最后则是记录远亲觉罗的谱系。在《玉牒》中帝王和近亲宗室都是用黄封面的,而远亲觉罗则是用红封面的。
除了黄带子和红带子之外,还有第三种特殊的皇室成员佩戴紫色腰带,为何说佩戴紫色腰带的人是皇室成员的特殊人群,因为这些人都是因犯事被革除宗籍的皇室成员,最初的时候被革除宗籍的皇室成员与普通旗人无异,其子孙后代姓名不得再被录入《玉牒》,但是到了康熙时期,康熙规定爱新觉罗氏同姓不得通婚,而这些被革除宗籍的皇室成员从血统上来说还是爱新觉罗氏血统,康熙为了避免出现这些被革除皇室宗籍身份的人与皇族成员出现本家通婚的现象,所以就让这些被革除皇室宗籍身份的人佩戴紫色腰带。
康熙还允许这些被革除皇室宗籍身份的人及其子孙后代姓名可以录入《玉牒》中,原来是近亲宗室的人则附录在黄册之后,原来是远亲觉罗的人则附录在红册之后。
而在系紫色腰带的人中除了包括已革除皇室宗亲身份的人,还包括了一位满洲圣人的家族后裔,这个人就是觉尔察·达海。
达海是完善了满洲文字和风俗的人,在皇太极时期被赐号巴克什,这个封号的意思就是满洲圣人的意思,达海在满洲人心目中就如同孔子一般,因此康熙特赐达海家族可以佩戴紫色腰带,并且可以和皇室宗亲一样其家族女性成员不用参加宫廷选秀,以彰显其家族身份高贵。
所以说在清朝普通百姓是没有资格佩戴黄、红、紫三色腰带的,这三色腰带代表着佩戴者的身份地位等级象征。
当然,黄带子、红带子、紫带子的区别不仅仅在于一根腰带和在《玉牒》中的记录区别,更重要的还是在于他们在物质上的待遇区别。
清朝的爵位分为皇室爵位和民爵,皇室爵位就是专门只能封给皇室成员的爵位,而民爵则是可以封给有功之臣的爵位。
清朝的皇室爵位主要分为入八分爵位和不入八分爵位,入八分的爵位包括了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
不入八分爵位则有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一二三等镇国将军、一二三等辅国将军、一二三等奉国将军以及奉恩将军。
清朝皇室的爵位以入八分和不入八分为界限,八分其实就是指的朱轮、紫缰、宝石顶、双眼花翎、牛角灯、茶搭子、马坐褥和门钉这八种衣食住行的待遇。
朱轮、紫缰指的是马车的车轮是红色,骑马的缰绳是紫色;
宝石顶就是指官帽上镶嵌的宝石不同,在清朝只有入八分爵位的皇室贵族才能佩戴宝石顶,而不入八分爵位的人和一二品大官只能佩戴珊瑚顶;
双眼花翎就是指官帽后面的花翎,不入八分爵位的人都只能佩戴单眼花翎,而奉恩镇国公和奉恩辅国公这一级爵位的人是佩戴双眼花翎,贝子爵位往上的高等爵位的皇室贵族佩戴三眼花翎;
牛角灯、茶搭子、马坐褥分别是指晚上照明的射灯和保存热水用的保温垫以及马鞍辔下垫的一层褥子;
门钉则是指府门上的钉子,皇宫中的门钉是九行九列八十一颗,亲王家门的钉子数量是九行七列六十三颗,从郡王级别到奉恩辅国公级别府上门钉数量是一致的,都是七行七列四十九颗,而所有不入八分爵位的府上门钉数量都是一样,是五行九列四十五颗。
而且入八分爵位的人必须在朝廷中担任差事,且不得批准不能离开京城,在出席一些国家大型典礼活动时,入八分爵位的人是要跟在皇帝后面而行的。
相比之下不入八分爵位的人就不需要在朝廷中担任差事,也更加自由可以随时离开京城,出席国家大型典礼活动时则不能跟在皇帝后面,只需要跟在本旗旗主后面即可。
因此从这些可以看出入八分爵位和不入八分爵位在各方面待遇都不一样,入八分爵位很明显待遇要比不入八分高不少,所以也能看出来入八分爵位那都属于是近亲宗室才能被册封的爵位,而不入八分爵位肯定就都是远支觉罗才能被册封的爵位了。
但事实上红带子的远支觉罗能被封到不入八分镇国公和不入八分辅国公这两个级别爵位的人都少之又少,能获封这两个级别爵位的人都是祖上有战功的家族,实际上红带子的远支觉罗能获封最低级的爵位奉恩将军就已经很不错了,绝大多数的红带子的远支觉罗都是闲散觉罗即没有封爵的皇亲。
在清初时期闲散的皇亲没有封爵也就是没有任何收入,与平民无异,只是在社会上身份地位高于平民,并且不受地方官府法律约束,闲散的皇亲如果犯了法是要由地方官府移交到宗人府处理的。
因此这些闲散皇亲由于没有收入,所以仗着社会地位和特殊身份不受法律约束,欺压百姓的人有不少,他们根本不会从事生产工作,人品好一些的则生活得也很落魄,因为放不下皇族成员的身份去生产工作,虽然人品好一些不会欺压百姓,但生活的却很落魄。
所以到了乾隆时期,乾隆考虑到这些闲散皇亲要么欺压百姓,要么生活落魄,不管哪一条对皇室的名声都不好,于是乾隆下旨赐给闲散皇亲配穿正四品武官顶戴和朝服,并每年给他们发低保,还要求宗人府严格约束闲散皇亲的不法行为,这样这些闲散皇亲才算是稳当了下来。
乾隆所发的这笔低保官名叫作养赡银,也是按照黄带子和红带子分发,黄带子的闲散宗室每年可以从朝廷领取36两银子42斛米;红带子的闲散觉罗每年可以从朝廷领取24两银子21斛米,至于紫带子的都属于被革除宗籍的皇室宗亲,不受惩罚就不错了,自然也不会有任何待遇了。
这笔养赡银是个什么消费概念呢?按照晚清时期的人均收入计算,当时人均年收入大概在6两银子左右,实际上贫民要比这个收入还低,大概在2两银子左右,这么一对比,那这个养赡银给的还是很多的了。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主要依据还是在清朝时期京城消费水平比较高,按照史料记载晚清时期京城的五口之家年均开销大概在30两银子左右,这么一算的话,那这笔养赡银还真可以算是低保了,这些黄带子的闲散宗室和红带子的闲散觉罗连孩子都不敢多生,当然,这是指在京城生活的水平,如果离开京城,那么他们领的这笔钱花起来还是非常富足了。
不过到了晚清时期由于清朝各种割地赔款,财政十分紧张,这笔养赡银基本已经名存实亡发不出来了,所以晚清时期那些黄带子闲散宗室和红带子闲散觉罗依靠这笔养赡银生活的基本都陷入了困境。
红带子觉罗能获封的爵位最高也就是不入八分镇国公和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公年收入是700两俸银和700斛禄米;辅国公年收入是500两俸银和500斛禄米。
黄带子宗室能获封的最高爵位则是亲王爵位,清朝的亲王每年收入是1万两俸银和1万斛禄米,除此之外清朝还规定亲王可以申报一个儿子为亲王世子,作为亲王世子每年还有6000两俸银和6000斛禄米。
也就是说一个亲王每年可以收入1.6万两俸银和1.6万斛禄米,要比那两个不入八分的公爵收入多很多。那也没办法,谁让黄带子宗室人家是皇帝近亲而红带子觉罗是远亲呢,这才叫亲疏远近之分。
而且在清朝想获得爵位其实还很难,不是皇室宗亲生下来就有爵位的,清朝的皇室爵位获得途径通常分为功封、袭封、恩封、袭封四种形式。
功封通常就是指立下战功的情况下可获得封爵,红带子觉罗即便立有战功,顶多也就会被封到不入八分镇国公或不入八分辅国公这两级爵位。
袭封就是指儿子继承老爹的爵位,在继承时要按照清朝的世袭递降规矩继承爵位,在清朝除了极少数获得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家族承袭爵位不需要世袭递降之外,其他的所有爵位都需要世袭递降。也就是比如老爹是亲王爵位,那么儿子再继承爵位只能继承低一级的郡王爵位,这种封爵前提就是得有一个好爹,能有爵位传承下来。
恩封就是指皇帝很喜欢你,没理由地就想给你封爵。比如雍正的十三弟胤祥,他在康熙时期没有封爵,哥哥雍正继位之后很喜欢他,直接将他晋封为怡亲王,在他死后他的家族更获得了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待遇,胤祥的怡亲王爵位就是典型的恩封,当然这种情况通常都会出现在黄带子的近亲宗室身上,红带子作为远亲觉罗与皇帝的血缘关系都很远了,几乎不会得到皇帝的喜爱和关注,也就谈不上恩封了。
考封是指通过像科举考试一样成绩优异者获得封爵,这也是清朝独有的一种封爵制度,也是清朝皇室宗亲获得封爵的主要途径。
考封的考试项目主要为满汉文翻译水平、骑马射箭和步行射箭三项,主要是针对非嫡长子的皇亲受封爵位的考核,毕竟清朝是有着嫡长制度,只有嫡长子才能降级承袭父亲爵位,那其他的儿子想获得封爵就得走考封之路。
但是考封制度的前提还是得有一个好爹,当爹的封爵越高,那么儿子走考封获得的爵位也会相应高一些。
就如上图所示,如果老爹是亲王,那么亲王嫡福晋所生的幼子按照规矩想获封不入八分辅国公爵位的话,就得需要参加考试,而且必须三项考试全部考优才能顺利获封,如果两优一平,就得降级承袭一等镇国将军爵位;如果一优二平或二优一劣,就得降二级承袭二等镇国将军爵位;如果是一优一平一劣,这就降三级承袭三等镇国将军爵位;如果一优两劣、两平一劣、一平两劣及全劣者那就不用想着封爵了,直接变成黄带子闲散宗室了。
不过考封有一点好处,那就是不管是黄带子闲散宗室和红带子闲散觉罗,父亲没有封爵也可以走考封之路,比如父亲没有封爵,红带子觉罗就是以闲散觉罗身份参加考封的话,前提必须是成绩极为优异,可以获得云骑尉这类的小封爵。
清朝的云骑尉这个封爵通常都是册封给因公殉职的烈士子女的爵位,年收入大概是85两银子左右,基本相当于一名正五品官的年收入。
虽然云骑尉这个小封爵的地位待遇并不高,但是对于红带子的闲散觉罗来说也算是很不错的收入了,因此在清朝考封之路成了很多红带子的闲散觉罗努力奋斗的目标。
写在最后
所以从这些可以看出虽然在清朝红带子觉罗算是皇室宗亲,隶属于皇室宗人府管辖,但实际上他们所能获得的封爵和待遇远比黄带子的皇室近亲差很多,毕竟皇帝亲戚也是要分亲疏远近的嘛。
不过清朝的皇族区别划分和获得爵位的途径都要相对比之前历朝历代都更加合理,其实清朝设置这些规矩无非就是为了限制皇族,也是担心过于庞大的皇族成员群体日后会成为拖累国家财政的负担。
在清朝限制皇室成员获得爵位的手段下,清朝皇室成员中有爵位的人仅占6.3%,而这些获得爵位的皇室成员中,获得不入八分爵位的人占比为75%,也就是说清朝皇室成员中大多数人都只获得了低级的爵位,而清朝皇室成员中更是有高达93.7%的人是没有任何封爵,也就是闲散的皇亲。
所以清朝的皇族区分对待和获得封爵制度相对都要比其他朝代合理得多,能有效地扼制后期过于庞大的皇族成员成为国家财政负担。
↣╣清代红带子能封什么爵?
清朝宗室觉罗分“黄带子”,“红带子”和“紫带子”三种,“红带子”在的政治地位和待遇比“黄带子”差远了,爵位也不是宗室爵位,而是属于功臣爵位系统。
清朝三大爵位系统分别是宗室爵位系统,功臣爵位系统和蒙古爵位系统。其中最为高贵的就是清朝爱新觉罗家族内部血亲关系的宗室觉罗系统,可觉罗的爵位(初后金及清早期)并不在宗室爵位系统内,而是在民爵系统内(公侯伯子男)。
在各爵位系统内黄带子(帝系)最为高贵,即所谓的天潢贵胄。1635年正月二十六日,皇太极发布上谕,凡太祖后代,称阿哥。清兴祖福满与清景祖觉昌安等其余伯叔兄弟旁支子孙称“觉罗”,也称汗的宗室。皆用红带子,一般人不可直呼其名,应用阿哥,或觉罗来称呼。 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再次下诏,规定以清显祖塔克世的直系子孙为“乌克孙(uksun)”(宗室),其余伯叔兄弟旁支子孙称“觉罗”。宗室腰间系黄带子,觉罗腰间系红带子,以示亲疏区别。
无论宗室还是觉罗都姓爱新觉罗,也就是官觉罗,其他觉罗(非爱新觉罗)如伊尔根觉罗,西林觉罗等被称为民觉罗。
黄带子乌克孙(宗室)被革职削爵降为红带子,位列《玉碟》(帝系,黄册)黄带子最末。红带子觉罗革退后腰间系紫带子,位列《玉碟》(支系,红册)最末。玉碟每十年修订一次,在紫禁城中和殿由皇帝御览,有清一朝共编26次。
至于黄带子宗室的爵位最高从世袭罔替和硕亲王到闲散宗室,如等级和待遇等与题主的问题不符,再此不多赘述(可关注看前文)。主要结合提问谈谈红带子的爵位。
正如宗室分为近支宗室和远支宗室,红带子觉罗也分两种,一种是本支出身既是红带子,一种是黄带子宗室被革退其后裔降为红带子。
第一类,红带子出身的这一类的觉罗,其中还要分为清朝早期追封的一些所谓“红带子”祖王,比如著名的武功郡王爱新觉罗礼敦,他是努尔哈赤的伯父(亲大爷),因战功被皇太极追谥武功郡王,配享太庙。因为其是努尔哈赤父亲塔克世(清显祖)的大哥,所以其子孙被入为觉罗,系红带子,区别于宗室。
如果是按照宗室来说,郡王的孙子(嫡)递降两代后应该是固山贝子,但是礼敦的孙子爱新觉罗色勒,攻朝伐明战功赫赫,身为正蓝旗都统,顺治年间更是被擢拔为领侍卫内大臣,但是他的爵位非常有意思,是清朝功臣民爵系统的二等子爵(二等精奇尼哈番),位列一品。
努尔哈赤的亲叔塔察篇古,景祖觉昌安第五子。天聪九年(来去是梦),诏德世库等子孙以“觉罗”为氏,系红带。顺治年间,追封谥为恪恭贝勒。
在乾隆四十年,乾隆诏国史馆:“礼敦等传列诸臣之首,以别于宗室诸王”。注意,乾隆皇帝要求在国史上标明作为红带子的觉罗是诸臣之首,是臣而不是天潢贵胄的帝系。
第二类就是宗室降级成为觉罗,这一类也比较多,比如努尔哈赤的小儿子费扬果的后代,英亲王阿济格的后代,肃亲王豪格第五子温良郡王猛峨之第三子延信的后裔等等。
英亲王阿济格,皇叔摄政王睿亲王多尔衮和和硕豫亲王多铎的亲哥哥(阿巴亥长子),虽说不是铁帽子王,但因为属多尔衮集团,因结党篡政被顺治皇帝清算,其后代降为红带子,子孙宗室爵位被革。(值得一提的是阿济格的十一子班进泰的女儿嫁给了顺治托孤四辅臣的遏必隆。)
阿济格五世孙(第十子鄂拜之后),红带子爱新觉罗.克扪,居然跑去乡试,居然在嘉庆十五年(1810年)庚午科翻译乡试中,中了翻译举人。又在嘉庆十九年(1814年)甲戌科高中翻译进士(成败皆空),但未受叙官。最重要的是虽然他是红带子,但依然被帝系宗室玉碟记录,排进了右翼镶红旗远支宗室,属永字辈,属与嘉庆皇帝同辈。
另一位赫赫大名的红带子就是爱新觉罗.良弼。没错,就是被同盟会彭家珍炸死那位宗社党的创始人。他也是红带子,良弼祖上是清显祖塔克世的五子贝勒爱新觉罗.巴雅喇(努尔哈赤弟,异母)是正经宗室黄带子(远支)出身。
良弼七世祖巩阿岱(巴雅喇四子,努尔哈赤亲侄子)因功累封为贝子,他与阿济格,多尔衮十分亲近,属于一党。也正因为如此,后被顺治帝清算,革爵赐死,后代降为红带子。
良弼的曾祖父是爱新觉罗.伊里布,是道光朝的大学士,历任山西冀宁道道员、浙江按察使、湖北、浙江布政使等职。道光五年(1825年),伊升任陕西巡抚,后又先后调任山东和云南巡抚,云贵总督。最出名的事就是作为清廷的代表与英国人签署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后任广州将军不久即忧悴而死。死后赠太子太保,谥号文敏。
祖父为文举人桂龄,他父亲凯顺居然以候补知县“榷(四川)万县税务,卒于差次”(因公殉职),堂堂一位觉罗爷别说爵位了,连县令都是候补的。
总结是,觉罗的爵位很尴尬,姓爱新觉罗又得不到宗室爵位,但可以封民爵(功臣爵位),也可以任官,也可以从事士农工商,还参加科考,无爵无职什么也不干也饿不死。闲散的宗室(男性),过了二十岁,宗人府每月给三两银子的“赡养银”,还每年发米四十二斛二斗。而觉罗就差多了,每月由宗人府发二两银子,每年只给米二十一斛二斗,几乎差了一半,但这也比平民百姓舒服多了。
参考资料《清史稿.诸王列传》
《清会典卷一》
图片来源于网络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您的关注
转载请注明
➦∮清代红带子能封什么爵?
清朝的“红带子”不是宗室,封爵与普通旗人一样。
皇太极称帝后,吸取明朝倾全国之力也无法供养宗室的历史教训,对爱新觉罗家族成员进行了二次区分。
大体来说,就是皇太极把自己爷爷塔克世的直系后裔定为大宗。
其余的远房亲戚,即塔克世兄弟的子孙和塔克世叔伯的子孙,统一定为小宗。
大宗和小宗,以腰带颜色进行区分。
大宗称为“宗室”,腰带为黄色。
小宗称为“觉罗”,腰带为红色。
虽说只是一根腰带,但其意义不一般。谁要是敢乱用,那无异于找死。
也就是说,所谓“黄带子”和“红带子”,往上追溯,都是一个老祖宗。族籍都由宗人府负责管理,政治、经济方面都享有特权。
只是皇太极为了限制宗室成员规模,人为的根据血缘亲疏,分为大小宗,在政治、经济特权方面进行区别对待。
“黄带子”如果犯法,可以降为“红带子”。
但“红带子”基本没有升为“黄带子”的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入关之后,康熙、乾隆和嘉庆,根据血缘亲疏,也分别对宗室成员做了大小宗的二次区分。
康熙继位后,采用汉人按辈分取名的方法给自己的儿子以“胤”字命名。
孙子辈用“弘”字命名,曾孙辈用“永”字命名。
“胤”、“弘”、“永”,只有作为皇族大宗的康熙的儿子、孙子、曾孙才能用。其它的宗室成员不能用。
比如康熙二的哥福全,作为小宗,他的儿孙就没有用“胤”、“永”命名。而是分别以“保”和“广”字作为辈分命名。
乾隆在位后期,由于宗室数量剧增。很多宗室成员没有爵位,也没有官职,生活困难。
乾隆为了照顾宗室成员,于是便将没有爵位官职的宗室,分为了四品宗室和闲散宗室。
其中,康熙的直系后裔称为“四品宗室”。
而非康熙后裔的宗室则称为“闲散宗室”。
这两者的待遇区别,是前者在后者享受待遇的基础上,每月还能领到一份品级俸禄。
后来到了嘉庆时期,由于宗室规模庞大,哪怕只算康熙帝的直系后裔,人数也不少。
于是为了细分大宗和小宗,嘉庆便在取名辈分的基础上,又规定自己子孙在取名时,第二个字的部首要相同。
比如道光的几个儿子。咸丰皇帝奕詝,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他们名字的第二个字的部首都是“言”。
咸丰的儿子载淳,奕訢的儿子载滢,奕譞的儿子载湉、载沣、载涛。他们名字的第二个字的部首都是“氵”。
而与他们的同辈分的庆亲王奕劻,因其不是嘉庆的直系后裔,不是大宗(奕劻与咸丰是再从兄弟关系)。不能用大宗专属的二字部首。所以奕劻的二字部首就是“力”。他的儿子载振的儿子部首就是“扌”。
综上可以看出,清朝皇帝为了限制宗室成员规模,一直都有刻意区分大小宗。
而既然连系“黄带子”的宗室,都经常被皇帝刻意区别,打压待遇。系“红带子”的觉罗,作为皇族小宗中的小宗。自然就更是要被皇帝刻意打压了。
那么,清朝的“红带子”能封什么爵位呢?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要先简单了解一下清朝的爵位系统。
清朝的爵位分为宗室、蒙古、功臣三种。
爵位的含金量也是按宗室、蒙古、功臣,从高往下排序。
为什么要这么排呢?
道理很简单。因为清朝宗室爵位,只授予宗室成员,也就是塔克世的直系后裔。
蒙古爵位,只授予蒙古高层,也就是蒙古部落的诸王公。
这两种爵位的授予,纯粹看出身、血统。
非塔克世后裔,血统不行,正常情况不可能赐予宗室爵位。
想都不要想,根本没资格。
除非皇帝特许,比如乾隆破例册封福康安为贝子。(死后又追封郡王)
蒙古诸王公也一样,从娘胎生下来就有封爵的资格。到了规定岁数,就能按制度封爵。
而功臣爵位,则是看功劳大小授予的。
一个是看出身血统,一个是看功劳大小。这一比就比出了差距。
开头说了,“红带子”虽然是远支皇族。但由于皇帝的刻意打压,他们不是宗室。地位处于宗室和普通旗人之间。
因此,“红带子”在封爵这方面,除了那几个红带子的老祖宗,如礼敦、额尔衮、斋堪被追封为郡王,塔察篇古被追封贝勒外。其余的“红带子”全部和普通旗人是一样的。
没有军功,不授爵。
立有功者,按功劳大小授予功臣封爵。
比如,礼敦的孙子色勒立有军功,被顺治封为二等子爵。
又如塔察篇古的曾孙叶穆济立有军功,被顺治封为一等男爵。
大体来看,清朝的“红带子”群体,获得爵位的人数并不多,爵位也普遍不高。
清朝的功臣爵位,一共是九个等级,从上到下分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
其中的公、侯、伯是超品。大部分都赐予了异姓满洲贵族和蒙古贵族。也有少量赐予了汉人。红带子没有一个人获此殊荣。
子爵、男爵与一、二品相当。大部分也是赐予了满蒙贵族,少量赐予了汉人和觉罗。
而根据资料来看,清朝“红带子”获得爵位最高的顾纳岱,也不过是子爵。而且还是死后追封的。
从这一点我们足以看出,清朝皇帝对远支皇族有极高的警惕心理。就像防汉人一样,对“红带子”严防死守。
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红带子”在皇帝眼里还不如汉人亲近。
毕竟他们也是爱新觉罗的一员,且数量还远远多于宗室成员。一旦给他们的爵位和职务太高,对皇室产生了极大影响,说不定皇位易主都是有可能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