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广孝帮助朱棣夺取天下,死后配享朱棣太庙,为何后来又被取消了?
➱╋姚广孝帮助朱棣夺取天下,死后配享朱棣太庙,为何后来又被取消了?
如果没有姚广孝,大明王朝历史或许会改写;如果没有姚广孝,或许就没有现在宏伟的北京城。
姚广孝(1335年-1418年),明朝政治家、佛学家,文学家,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
姚广孝早年在苏州妙智庵出家为僧,1382年为马皇后诵经祈福,与燕王朱棣相识并随朱棣前往北平,此后来往密切,成为好友。
1398年,建文帝继位后实行削藩之策,多位亲王被削藩甚至被逼而亡,朱棣明知早晚会殃及自己,但举旗不定,姚广孝以"臣只知道天道,不管民心"密劝朱棣起兵,并为其举荐贤臣良将,协助训练军兵,出谋划策。
1399年6月,朱棣正欲起兵之时,突狂见暴雨来临,将燕王府的檐瓦吹落在地,这当时被视为不祥之兆,朱棣决定放弃。姚广孝道:"自古飞龙在天,必有风雨相从,王府的青瓦堕地,这预示着殿下要用上皇帝的黄瓦了。"朱棣听后心花怒放立即发动靖难之役,姚广孝则辅佐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
战争期间,多次出良谋,定高策,使朱棣转危为安,靖难之役第三年,广孝突发奇想,居然让朱棣轻骑挺进,径取南京,使得朱棣顺利夺取南京,登基称帝。以区区燕地一方土地敌全国兵马,且最终获胜,历史上绝无仅有。宫中一把火,让建文帝所踪成为千古谜。
朱棣称帝,是为明太宗,姚广孝也随着进入朝中辅政,负责迁都事宜,一手规划今日北京城布局,而后任《永乐大典》和《明太祖实录》的最高编撰官,在中国历史上又留下浓重一笔。
明太宗每次与姚广孝交谈,都称他为少师,而不直呼其名,明太宗命姚广孝蓄发还俗,又赐他府邸、宫女,均被拒绝,只是居住在寺庙中,上朝时便穿上朝服,退朝后仍换回僧衣。
朱棣亲征蒙古期间,姚广孝都留在南京,辅佐太子朱高炽监国,后又奉命教导皇长孙朱瞻基。
1418年,病逝庆寿寺,追赠荣国公,谥号恭靖。皇帝亲自撰写神道碑铭,并以文臣身份入明祖庙,是明代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
朱高炽登基后,复加赠姚广孝“少师散官勋爵,谥号悉如旧”,并特命将姚广孝配享明太宗庙庭。通观明太祖,太宗开国两朝配享太庙者,皆为出生入死的武臣,以文臣位列功臣配享者,仅有姚广孝一人,但姚广孝也是实至名归。
1530年,李时、张璁等大臣上书嘉靖皇帝,提议将姚广孝移出太庙,移到佛教名寺大兴隆寺,嘉靖认为姚文孝虽然帮助朱棣夺取江山,但已经得享太庙百年,一个和尚,位居太庙,确实不伦不类,所以下旨把姚文孝给搬到寺庙去了,由朝廷官员祭拜。
这与痴迷道教的嘉靖皇帝是不是有崇道抑佛的成分,也只能是猜测了。
“黑衣”,指僧人所穿的一种黑色僧衣。 “宰相”又称“丞相”,是封建时代辅佐皇帝管理国家的高级官职,位列“三卿”之首。 故而,“黑衣宰相”就是指参与政事并且影响较大的僧人。
ϟ✮姚广孝帮助朱棣夺取天下,死后配享朱棣太庙,为何后来又被取消了?
要知道姚广孝可是个和尚,所谓的黑衣宰相。不是姚广孝的突发奇计,朱棣只怕就成了类似西汉七国之乱里的吴王了,不但夺不下天下,而且遗臭万年。
说起来,姚广孝这个人虽然建立了绝世大功,其实早年命运很不济,出生在当时身份很低的医家,十多岁就当了和尚。即便如此,他却是个很有野心的人,史书上说他“状若病虎”,著名的相学大师袁珙说他生性好杀。
朱棣起兵,若不是有姚广孝在后面撺掇,还真不一定。战争一打三、四年,朱棣的老巢北京城都被包围过,姚广孝突发奇想,居然让朱棣千里以袭建文帝所在的南京,居然还成功了,真是时也命也。姚广孝这条计策不见得多高明,但老天爷却是站在他和朱棣这边,宫中一把火,谁也不知道建文帝死了没死,要是逃了又逃哪儿去了。
反正,朱棣宣布建文帝死了,于是他登基当了皇帝,成为著名的明成祖。成祖这个庙号,应该也是嘉靖时候才给上的,最开始朱棣的庙号是太宗。明仁宗让死了的姚广孝得以配享太宗庙庭。
明仁宗朱高炽是朱棣的儿子,曾和姚广孝一起守过北京,多半还拜过师之类的,因此很看重他。据说,姚广孝是唯一做为文臣配享二祖庙庭的(太祖、成祖),其他都是武将。
明朝中期,嘉靖做为藩王承继大位,最开始和专横的阁臣(杨廷和,即三国演义开篇词滚滚长江东逝水作者杨慎的老爹)闹得很不愉快。都说嘉靖其实是个很有头脑的人,而且恐怕属于明朝最会玩儿权谋的皇帝之一,正因为如此,他在位四十多年,长期在后宫炼道,却可以将朝政掌握于鼓掌之中。
是明世宗嘉靖帝主动对阁臣提出:姚广孝是个和尚,配享太庙不合适。于是大臣们尊旨把姚广孝移了出来,把他放到寺庙里去祭祀。同时呢,嘉靖帝还是肯定了姚广孝的功劳的,只是觉得他和尚的身份,放在朱棣的庙里,有点不伦不类。这是史书上明确的说法。
不过呢,嘉靖帝是道教的崇拜者,因为他身体不太好,因此长期迷信修仙炼道,又有人说,《西游记》大概成书于嘉靖时期,里面那些皇帝、国王们崇道害佛的故事,实际上是映射嘉靖时候的事。这里面是不是有嘉靖崇道抑佛的成分,也只能是猜测了。
其实僧道参与皇家夺位阴谋并不少见,大多不涉及其信仰问题,只是立场问题。姚广孝是最出名的一位,是个僧人,但传说,他学习霸术的老师却是个道人。
(本文为星火辰原创,图片来自网络,更多内容请关注星火辰头条号)
●≜姚广孝帮助朱棣夺取天下,死后配享朱棣太庙,为何后来又被取消了?
姚广孝和朱棣这一对叱咤风云的人物恐怕做梦都不会想到,他们在大明太庙中的牌位,会被一百多年后的明世宗朱厚熜反复折腾。
不过话说回来明世宗把朱棣的庙号从太宗折腾成成祖,好歹还是为了他自己老爹兴献王“称宗祔庙”。姚广孝和他往日无怨近日无仇,朱厚熜为何为何要将他的牌位扔出太庙?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姚广孝的功勋往事,以及明世宗的卑劣行径。
靖难元勋道衍和尚
姚广孝,生于元顺帝至元元年(公元1335年),苏州长洲人,家族世代行医。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14岁的姚广孝剃度出家,法号道衍。
姚广孝剧照
此前在电视剧《山河月明》之中,道衍和尚与诚意伯刘伯温之间显得极其熟络,据说被弹幕抨击为离谱。其实要我说,这部剧的编剧,还是对明朝初年的史料颇下了一番功夫的。根据史料记载,道衍与元末明初著名诗人高启、杨基交情莫逆,又深得浙东名士宋濂赏识。推而论之,他和刘伯温有交情,又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之处?
嗜学喜为诗文,少与高启、杨孟载为莫逆交。朝之缙绅如宋濂、苏伯珩辈皆奖重之。—《明太宗实录卷一百九十八》
正史记载
道衍和尚长了一对三角眼,被著名相士袁珙认为“形如病虎”,将来一定会成为刘秉忠一样的人物。刘秉忠是什么人?以布衣身份在元世祖忽必烈的幕府之中挥斥方遒,被誉为“聪书记”。就是这位刘秉忠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建议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道衍以刘秉忠自诩,他的野心自然也是极大的。
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道衍和尚应召入京,途径丹徒北固山之时写了一首怀古诗,读起来大气磅礴,和他僧人的身份极为不符。
谯橹年来战血干,烟花犹自半凋残。
五州山近朝云乱,万岁楼空夜月寒。
江水无潮通铁瓮,野田有路到金坛。
萧梁帝业今何在?北固青青客倦看。
北固山景区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八月,马皇后崩逝。朱元璋下旨挑选高僧随侍诸王,诵经祈福。据说道衍和尚见到燕王后表示能给他带来一顶白帽子,王上加白就是一个“皇”字,朱棣由此和这位不安分的僧人一见如故,将他带回了封国北平。
到了北平之后道衍和尚入住庆寿寺,时时出入王府,按《明史》的说法就是“迹甚密,时时屏人语”。其实说句实话,道衍和尚在朱棣造反的时候最大的功劳是什么?并不在于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其实在于为朱棣把握住大的方向。
比如建文帝朱允炆大力削藩之际,朱棣认为朝廷依然深得民心,内心对于是否要造反犹豫不决。正是在这个关口,道衍和尚一句话就坚定了朱棣的决心:“臣知天道,何论民心”。靖难兵起之后,朱棣为了补充兵力,冒险突击大宁,将北平城交给了王妃徐氏、世子朱高炽和道衍和尚。这一次燕军困守孤城而能够击退曹国公李景隆数十万大军,道衍和尚居功至伟。
其年十月,成祖袭大宁,李景隆乘间围北平。道衍守御甚固,击却攻者。夜缒壮士击伤南兵。援师至,内外合击,斩首无算。—《明史卷一百四十五·列传第三十三》
曹国公李景隆剧照
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朱棣顿兵于济南城下进退维谷,还是道衍和尚一句话:“师老矣,请班师”,燕王这才回师北平。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年底,道衍和尚对朱棣提了一个改变明朝命运的建议:“疾趋京师”。后面的事情大家都很清楚了,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十三日,燕军攻入京师南京,反贼朱棣成为了大明王朝的新天子。
别人造反都是或是为了权力,或是为了财富,唯有道衍和尚不求名利,在靖难后只出任了一个僧录司左善世的僧官。僧录司分掌天下佛教之事,左善世虽掌司事,但只有正六品,非常符合道衍和尚大隐隐于朝的身份。
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四月,储位之争告一段落,燕王世子朱高炽被册封为皇太子,高阳王朱高煦被封为汉王。此时朱棣请道衍和尚重新出山,出任太子少师。由于一个和尚在朝堂上实在不雅,朱棣恢复了道衍和尚的本姓:姚,并赐名广孝。在给姚广孝的敕文之中,朱棣给予了这位老伙计极高的评价:
赐敕谕曰:卿秉性笃实,学行老成。事朕藩邸,积有年岁。朕靖难之初,卿侍左右。谋谟弼赞,裨益良多。今建储嗣,简求贤辅。以卿旧人,特授太子少师。夫太子,天下之本也。必赖启迪匡正,辅成德器。卿尚勉尽厥职,副朕眷倚之重。钦哉!—《明太宗实录卷三十》
朱瞻基与姚广孝剧照
不过姚广孝初心不改,出山辅助太子可以,做官也没问题。但他退朝之后就回到庙里,脱下朝服换回僧衣,故而有“黑衣宰相”的美誉。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姚广孝奉旨教导皇长孙朱瞻基(即日后的明宣宗)。此前他接替解缙主持修纂《永乐大典》,之后又奉旨重修《太祖高皇帝实录》,也是一刻都没闲着。
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三月二十八日,太子少师姚广孝去世,终年84岁。朱棣辍视朝二日,赐推忠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荣国公,谥恭靖。本来姚广孝一直待在南京,但这位神人似乎感觉到自己寿数将终,特意赶去北京和永乐皇帝见了最后一面。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三月,仁宗朱高炽下旨将河间忠武王张玉、东平武烈王朱能、金乡忠壮侯王真和荣国恭靖公姚广孝一起配享太庙。以文臣身份位列功臣配享之次者,唯姚广孝一人而已。
双标患者明世宗
太宗、仁宗、宣宗、英宗、景泰帝、英宗、宪宗、孝宗、武宗,近百年时间过去了,姚广孝在太庙中的地位依然稳固,直到明朝最作的皇帝朱厚熜上台。
作为大明王朝第一个以小宗入继大宗的皇帝,朱厚熜面对的是以杨廷和为首的文官集团想要对他的绝对控制。杨大人提出朱厚熜应该以皇太子的身份继位,即以孝宗继子、武宗之弟的身份“兄终弟及”入继大统。至于他的生父兴献王朱祐杬,从此以后只能改称叔父。
当然谁都没有想到这个来自湖广安陆的少年,竟然会是一个宫斗天才。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朱厚熜斗垮了杨廷和,保住了自己和兴献王朱祐杬的父子之情。
明世宗朱厚熜剧照
朱祐杬推崇道教,朱厚熜受其父影响,也对道教极其迷恋。此时龙虎山道士邵元节适时来到宫中,居住在显灵宫,专门负责祈祷祭祀方面的事情。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邵元节被封为“清微妙济宁静修真凝玄衍范志默秉诚致一真人”,兼管朝天、显灵、灵济三宫,总领天下道教。
朱厚熜对于道衍和尚以僧人身份配享太庙一直心怀不满,随着其本人权力基础日渐稳固,他终于要对姚广孝的牌位下手。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八月,这位白眼狼皇帝给内阁大学士们下了一道口谕,让他们讨论姚广孝是否应该继续配享太庙。
甲申,上谕辅臣曰:“廖道南尝言姚广孝弗宜配享太庙。夫广孝在我皇祖时建功立事。配享已久,或不当遽更。但广孝系释氏之徒,使同诸功臣并食于德祖、太祖之侧,恐犹未安。礼官虽曰遵畏成典,实非敬崇祖宗之道。卿等其加思之。”—《明世宗实录卷一百十六》
北京太庙
此时的朱厚熜一言九鼎,谁敢违抗?于是礼部尚书李时和大学士张璁、桂萼等人商议之后,认为姚广孝“削发披缁,沾荣俎豆,则非所宜”,其牌位应该从太庙中撤去,改祀于大隆兴寺内。可叹姚广孝这位太宗、仁宗、宣宗三代皇帝的“帝师”,就这样被明世宗“打入冷宫”。
当年九月,兵科给事中高金上奏要求皇帝陛下一视同仁,就连姚广孝这样的功臣也因为佛门弟子的身份而不能配享太庙,则真人邵元节、李得晟也应该一并贬斥:“广孝既不可配享于太庙,则二人亦不可爵禄于圣朝”。
双标患者朱厚熜顿时勃然大怒,一面将高金打入锦衣卫诏狱,一面又假惺惺地让礼部对姚广孝地位问题进行重议。皇帝的态度都那么明显了,区区一个礼部尚书李时又怎么敢违拗。亏得是读书人,一篇马屁文章写得四平八稳,一点看不出阿谀奉承之意:
陛下撤广孝之配位者,正祀典也。容元节等之供事者,存祈禳也。祀典当正,故虽以功臣之重去之而不疑。祈禳可存,故虽以道流之徵用之而不避。—《明世宗实录卷一百十七》
结语:明世宗将姚广孝牌位移出太庙的举止,自然是为人所不齿。如果没有姚广孝,朱棣未必敢于起兵造反。如果没有姚广孝,朱棣也未必敢于千里南下直扑京师。换句话说,缺了姚广孝,现如今的朱厚熜都不知道会不会出现在历史之中。
不过想来以姚广孝只求功业而淡泊名利的心性,恐怕他也未必在乎自己能不能配享太庙。或许大隆兴寺,才是他真正中意的归宿。
☢◂姚广孝帮助朱棣夺取天下,死后配享朱棣太庙,为何后来又被取消了?
民间称姚广孝为“二军师”。虽然不是明朝开国元勋,但是绝对算得上是靖难第一功臣。
而且这人造反似乎只是为了造反,并不愿意享受荣华富贵。对他来说造反成功可能是最大的快乐。当然黑衣和尚除了搞阴谋造反外,治理天下也是有一套的。黑衣宰相说的就是他。
同时还是一位优秀的建筑设计大师,据说紫禁城和北京城的格局都是他设计的。姚广孝身怀帝王之术,屠龙之技。抱负也得到了实现,可仍旧以僧人面貌示人。晚上念佛参禅,白天上朝议政。
也许就是因为没有表现出对权利的眷恋,朱棣也在内心之处将他当成了一个老友。功臣加老友配享太庙自然顺理成章。
可是后世却被嘉靖皇帝踢出了太庙。嘉靖皇帝这人很复杂,以他的聪明才智若是能胸怀天下肯定是一个英明的君主。可是这位爷,把所有的聪明都用在了操纵群臣和玩弄人心上。还有一个问题,也不知道他是咋想的,按理来说天下都是他的,可他却总想着给自己留点体己银子。
嘉靖算是接了兄弟的班。因此呢为了能给自己的亲爹在太庙里留个位置,把明太宗朱棣变成了明成祖朱棣。姚广孝也被他踢出太庙。
而这我觉得大概率是因为姚广孝是个和尚。而嘉靖本人酷爱修道,嘉靖一朝的首辅除了治理天下外,还必须有一项拿手本事那就是写青词。所以可见嘉靖修道都入魔了,宠爱道士甚至能决定宰辅的命运。佛道本来就有矛盾,嘉靖看着一个和尚在太庙之中自然就不顺眼了。
⇢∰姚广孝帮助朱棣夺取天下,死后配享朱棣太庙,为何后来又被取消了?
朱棣,因发动靖康之变成为了明朝的皇帝,而其背后的一位谋士是大家都不能忽视的存在,此人便是姚广孝。
姚广孝早年在苏州妙智庵出家为僧,但并不是得道高僧。马皇后死后,朱元璋为了挑选高僧随侍诸王,诵经祈福。当时,姚广孝得到僧录司左善世宗泐的举荐,并与燕王朱棣相谈甚欢,便要求随朱棣前往北平。姚广孝到北平后,任庆寿寺住持,时常出入燕王府,与朱棣密谈。朱元璋死后,建文帝开始了他的削藩之路,朱棣也面临着削藩的命运,于是朱棣便有了反心,可是他又担心不能服众,姚广孝便说了一句“臣知天道,何论民心”。从此可见姚广孝是功利主义者,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这跟意大利的马基雅维利特别像,都是为了目的可以什么都不管。姚广孝作为朱棣的谋士,替朱棣谋划了不少事情,使得朱棣决定了造反。朱棣发动兵变以后,姚广孝镇守北京,缓解了北京的包围之势。
当朱棣当上皇帝以后,姚广孝也随着进入朝中辅政。当他死后,朱棣以僧人的礼制安葬姚广孝,到朱高炽时,复加赠姚广孝“少师散官勋爵,谥号悉如旧”,并特命将姚广孝配享明太宗庙庭。配享庙庭,应是姚广孝作为朱棣谋臣的最大荣誉。而姚广孝也是实至名归,毕竟没有他朱棣可能早已经被削藩了,何谈成为一朝的天子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