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王猛临终前劝苻坚不要攻东晋,他不想让前秦统一中国吗?
ℝℛ为什么王猛临终前劝苻坚不要攻东晋,他不想让前秦统一中国吗?
王猛辅佐苻坚,那叫一个心累啊。尤其是苻坚的民族政策,是王猛最不喜欢的。苻坚每打下一个国家,不仅不杀这个国家的高层,反而给他们安排工作,让他们到前秦来上班。五险一金、各种福利待遇,别提多好了。
关键是,这些国家的皇族,哪个不想恢复祖宗产业?所以说,王猛一直希望苻坚动手灭了这帮人,而苻坚却笑呵呵地表示:不碍事,我要创造大同世界。
好家伙,差点没把王猛给气死。其他人也就算了,前燕皇子慕容垂,是个军事天才,而且一看就是要自己出去单干的那种货色,这种人苻坚都留着?
为此王猛多次劝说苻坚杀掉慕容垂,都被苻坚拒绝了。因此王猛甚至动用无解的金刀计,可苻坚依旧对慕容垂很宽容。没法子啊,主上宽容,这又能怎么办呢?
即使如此,这对君臣配合默契,还是带领前秦统一了北方,当时他们的对手,只剩下了南方的东晋。王猛在临终前,曾经劝说苻坚:别忙着灭亡东晋,先想想稳住鲜卑和羌族等内部势力!
这是什么意思呢?王猛劝告苻坚不要贸然攻打东晋,这是否存有什么私心呢?难道仅仅是因为他是个汉人,想要保住东晋王朝吗?
一、东晋好歹是华夏正统,再垃圾也改变不了这个事实。
很多人诋毁司马家族,认为他们是史上最垃圾的皇族。两晋王朝也是史上最没用的王朝。可问题是,偏偏就是他们,占据了历史的那个时期,咱们又有什么办法呢?
所以说,不管西晋和东晋怎么摆烂,他们都是华夏正统的代表。要想承认华夏正统的合法统治,就必须要接纳西晋和东晋。
尤其是东晋王朝,在五胡乱华,先后在北方建立20多个少数民族政权的情况下,东晋能保住华夏的半壁江山,这是何等不易啊!
前秦虽然强大,也是王猛效忠的对象,可前秦毕竟是氐族人建立起来的政权。而且少数民族在前秦就是特权阶级,这一点没法改变。
如果王猛带领前秦,灭掉了东晋,那就是华夏的罪人了。因为他作为一个汉人,亲手灭掉了汉人硕果仅存的王朝,你觉得他没有负罪感吗?
说没有是假的。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几位能人,帮助元朝灭掉南宋的刘整,帮助清朝灭掉南明的洪承畴、范文程等人,哪个在历史上不被骂呢?
即使他们有再多的无奈,也是帮助外族侵吞了汉人的江山。这些人还是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没办法。
王猛当时肯定也考虑到了这一点,如果真的帮助前秦灭掉东晋,那他岂不就是汉人的民族罪人了吗?
有人会说,既然王猛热爱自己的民族,为什么不投靠东晋呢?其实早年东晋名将桓温,在攻打长安的时候,王猛曾经来面试过,也得到了桓温的认可。
不过王猛却发现,桓温这家伙有异志,跟着他南下,势必就要帮助他篡夺东晋王朝的江山,因此王猛谢绝了。再加上东晋是士族的天下,他一个寒门子弟,很难混出名堂来,倒不如继续回去读书了。
二、东晋没那么好对付,这也是事实。
东晋虽然偏安一隅,可是我们不要忘了,东晋一直都是由士族把持着的。士族力量不可小觑,他们的家族成员在朝中担任各种大小官职,几乎垄断了官场。
现在看来,当然是一种不合适的做法,可在当时来说,这却是比较明智的行为。为啥?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东晋王朝处于铁板一块的状态。
只有团结,才有生存空间。所以说,别看东晋的皇帝没实权,可东晋王朝整体来说,还是比较团结的。
当然了,士族之间的派系斗争也是有的。不过士族之间,更多的是通过联姻,达到强强联合的状态。
比如说琅琊王氏,就常常和陈郡谢氏、高平郗氏联姻。大名鼎鼎的王羲之,就是郗鉴的东床快婿。谢安的侄女谢道韫,也嫁给了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
这些士族,通过联姻,组建成了一个庞大的关系网。这张网遍布整个东晋王朝,如果没有巨大的事情爆发,是很难撼动的。
这也是王猛必须要考虑的事情,前秦刚刚统一北方,实力虽强,可政局不稳。反观东晋稳如老狗,你说谁能获胜呢?这还真说不准。
三、前秦的当务之急,是解决内部问题。
还是那个话题,前秦的最大矛盾在哪里?并不在东晋那边,而在前秦内部。前秦所统一的地区,是五胡建立各种政权的地方。
鲜卑慕容氏、鲜卑段氏、鲜卑拓跋氏、羌族姚氏、仇池的杨氏、吐谷浑的慕容氏等等,全都是前秦的不安定因素。
表面上来看,前秦的确征服了这些部落。可实际上前秦对这些家族的统治基础,十分薄弱。按照王猛的建议,就是将这帮民族领袖家族,全部歼灭。
这是最简单粗暴且有效的办法,如果苻坚真的这么做了,那王猛说不定还真的不会阻止苻坚南征了。
可惜苻坚对这帮人过分宽容,基本一个不杀,全都留着。甚至连前燕的末代皇帝慕容暐,也弄到前秦来做官了,这还了得?当过皇帝的人,你指望他能好好给你打工?做梦去吧!
王猛临死前,都没能看到前秦解决这些问题,因此他对前秦的未来,充满了忧虑。他认为苻坚当时不应该把工作重心放在南征东晋上,而是应该放在如何解决民族矛盾的问题上。
只有真正让这帮人顺从乃至屈服,才能够保证前秦的稳定。如果不杀,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等待,等到老一代想要创业的人都挂了,下一代人过惯了锦衣玉食的生活,又没有实战经验,那么前秦的危险将会降低很多。
在此之前,肯定不能南征。这是王猛的肺腑之言,是真心从苻坚和前秦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的,可以说私心很少。
总结:可惜苻坚还是没忍住。
苻坚觉得王猛就是自己的诸葛亮,他对王猛的确是言听计从,当然了,除了杀戮各国宗室以外。王猛死后,慕容垂、姚苌等各族领袖果然蠢蠢欲动了,他们不断劝说苻坚南征。
为了达成这一目的,他们甚至让人散布流言,说王猛之所以建议苻坚不要南征,是因为他存有私心,他毕竟是个汉人!
这些人之所以如此迫切地希望苻坚南征,主要是因为,只有到了乱世,他们复国才会有希望。现在你知道《天龙八部》里,为啥慕容博、慕容复父子总是搞各种事情,期待天下大乱了吧?他们就是想趁乱复国罢了。
8年之后,苻坚实在是忍不住了,终于选择了南征。结局我们都知道了,苻坚在淝水之战中,彻底败给了谢安的北府兵,从此前秦分崩离析。
苻坚本人被羌族首领姚苌所杀,姚苌建立了后秦王朝。
慕容垂趁乱北上,回到前燕故地,建立了后燕王朝。
慕容暐的弟弟慕容泓在山西建立了西燕王朝。
仇池国的杨定又跑回去恢复了仇池国。你说王猛的担心有没有必要吧?
┋◂为什么王猛临终前劝苻坚不要攻东晋,他不想让前秦统一中国吗?
王猛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杰出的政治家,后人甚至称他“功盖诸葛第一人”,单从功业而论,王猛帮苻坚统一大半个中国,的确非常厉害。当时前秦帝国只剩下一个对手,就是偏居东南的东晋。然而,王猛临终前,却叮嘱苻坚不要攻打东晋,这是出于什么考虑呢?
第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公元375年,苻坚倚为左膀右臂的谋臣王猛去世。
在王猛患病期间,苻坚求遍神灵,亲自到都城南郊、北郊及宗庙、社稷坛祈祷;又派侍臣到大河大山祷告诸神,凡跟神灵沾上边的,都去了。在王猛病稍有好转时,苻坚又大赦死刑犯,据说这样少些杀气,积点福德。王猛上了生平最后一道奏疏,写道:“没想到陛下为臣的小命而祷遍天地诸神,这是自开天辟地以来从未有过的事情,臣无以为报,只能尽情直言,为陛下进献最后的一点忠诚。陛下所建之功业震动八荒之外,九州大地诸郡,已占据十分之七,平定燕国、川蜀,手到擒来。然而,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古代圣王,知功业之不易,故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愿陛下能效仿前代圣王,则天下幸甚。”
该年七月,王猛已病入膏肓,神仙难救。苻坚亲临病榻看望,并向他询问后事。王猛以微弱的语气答道:“晋室虽偏居江南,然而皇室正统未断,一脉相承,上下相安,臣死了之后,希望陛下不要图谋晋国。”说完后,王猛便溘然长逝,时年五十一岁。苻坚大为悲恸,亲自为他入殓,痛哭流涕。
世人说到君臣情谊,总会想起刘备与关羽、张飞,其实苻坚与王猛更是楷模。没有苻坚慧眼识英雄,就没有王猛的飞黄腾达;没有王猛的雷霆治政,就没有前秦帝国的强大。两人可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前秦之事业,君臣两人之共同事业也。
第二,王猛是不想让前秦统一中国吗?
王猛是不是想保全东晋,不想氐人的前秦政权统一中国呢?我认为不排除这种可能性,但不是主要原因。为什么呢?
因为王猛本来是有效力东晋的机会,但是放弃了。情况是这样的:在桓温北伐前秦时,当时还是一介穷酸书生的王猛毛遂自荐,亲自前去拜见桓温,他的穿着非常简单朴素,只是一件粗布衣。见到桓温后,王猛没有因为地位的悬殊而怯场,他侃侃而谈,纵论天下大势,一边说话,一边用手抓虱子,一付旁若无人的模样。桓温见了惊为天人,说:
“江东没有人可与你相比。”后来桓温北伐失利,他没有忘记王猛,任命他为高官督护,邀他南返。然而,王猛谢绝高官厚禄,不愿意前往东晋。王猛的眼光非常毒辣,他的志向非常高远,要辅佐就要辅佐能一统天下的英雄豪杰,桓温显然还不够份量。
后来,王猛遇到了苻坚,帮助苻坚夺取政权,君臣两人开创了前秦帝国的伟业。因此,王猛如果要效力东晋,非不是没有机会,是他自己放弃了东晋,而选择苻坚的前秦帝国。作为政治家,不太可能因为自己的个人感情而影响国策,显然,王猛劝苻坚不要攻打东晋,是另有原因的。
第三,为什么王猛劝苻坚不要图谋东晋呢?
原因很简单:东晋在桓温去世、谢安主政后,有了很大的起色。
东晋的政权结构十分复杂,有两个政治中心,一个是朝廷,一个是盘踞在荆州的桓温集团。桓温当权时,朝廷势力很弱,号令不行。
在王猛去世前两年,即公元373年,东晋权臣桓温去世,东晋的政权格局发生巨变。由于前秦帝国的崛起严重威胁到东晋的生死存亡,桓温的继承者、弟弟桓冲比较效忠朝廷,朝廷之权柄较桓温时代为重。正是桓冲以大局为重,谢、王两大望族政治话语权得以提升,王彪之出任尚书令,谢安出任仆射,共同主持朝政。在谢、王二族中,谢安是最有政治才干的人,且深孚众望。
由于桓冲谦冲,谢安持重,东晋的政治面貌焕然一新。朝廷与地方军阀势力能精诚合作,就是王猛说的“上下相安”。东晋虽然在军事力量上不及前秦,但是毕竟被视为正统,包括苻坚在内的五胡政权也多称天王,而不用皇帝之名,原因也在此。王猛作为出色的政治家,知道图谋东晋并不容易。
第四,王猛担心的是前秦的内忧
前秦是氐人建立的政权,当时苻坚几乎把五胡都统一,但是,氐人毕竟只是一个人口不多的民族,不用说跟汉人相比,就是跟五大胡族中的鲜卑、羌、匈奴、羯相比,也不占优势。要知道其他各族都尝盛极一时,都涌现过咤叱风云的风云人物,除了羌之外,其余三族均开国称帝,人家凭什么要臣服于你小小的氐族呢?
更严重的是,这些民族与氐都有历史宿怨,民族之间的矛盾是很难化解的。然而,苻坚相信自己的宽容与恩信可以感动诸胡,令他们心悦诚服地臣服。平心而论,与之前历代君王相比,苻坚的仁义超越众王之上,他是一位英明的君王,而且几乎可以称得上是旷世明君。然而,苻坚遇到了一个历史上从来未尝有过的大难题:一个小民族如何统治一个多民族的大帝国呢?
苻坚对待敌人的宽大,他对所征服国家的君臣一概不杀,甚至委以重任,以此笼络人心。这点做得非常好,非常人道,战败者、被俘者有理由对他的宽大感恩戴德。但是,我们不要忘了,个人的感恩戴德不能取代民族利益。为了民族利益,人是可以抛弃个人的感恩之心。这点,恰恰是苻坚所忽略的。
王猛担心的,是苻坚过分的仁慈,将导致极为严重的后果。后来历史证明王猛的判断,淝水战败的一个关键原因,就是有不少鲜卑、羌等胡人临阵脱逃,导致全线崩溃。后来鲜卑、羌然叛乱,分别建立西燕、后燕、后秦等,前秦大帝国土崩瓦解。
➽┤为什么王猛临终前劝苻坚不要攻东晋,他不想让前秦统一中国吗?
王猛是山东省寿光人。他是十六国时期前秦最著名的丞相。他临终前,确实劝说苻坚不要进攻东晋。
但是这个劝说,也确实比较令人费解,不过,我还是认为,不能说明他不想让前秦统一中国。
那么,为什么王猛临终前劝说苻坚不要进攻东晋呢?
据说王猛出身贫寒,曾经寄居于魏郡,可以看出,他不是东晋的士族子弟,仅仅是因为自己好读兵书,才善于谋略和用兵,靠自身的努力,才具备文武双全的治国能力。
他与前秦天王苻坚相见如故,进而成为苻坚最信任的大臣。他对前秦的感情,肯定比较深厚,做出这个建言,可能因为他曾经是晋朝的臣民。
首先,王猛认为鲜卑、西羌这些刚刚降伏的部落,才是前秦真正的仇敌,迟早要成为祸害,应逐渐地根除后患才好先来看看,他临终到底有何建言,咱们不能断章取义。
据《晋书·载记》记载:
王猛曰:“晋虽僻陋吴、越,乃正朔相承。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臣没之后,愿不以晋为图。
鲜卑、羌虏,我之仇也,终为人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
也就是说,苻坚见王猛病危,曾经向他询问后事。
王猛费劲地睁开双眼,吃力地对苻坚说:“晋朝虽然僻处江南,但为华夏正统,而且上下安和。臣死之后,陛下不可急于消灭晋朝。
鲜卑、西羌降伏贵族,才是我国的仇敌,迟早要成为祸害,应逐渐根除后患,以利于国家。”
说完便去世了。苻坚三次临棺,祭奠而恸哭不已,他对太子苻宏说:“看来老天爷是不想让我统一天下呀,怎么这样快就夺去了我的王景略”。
于是,按照汉朝安葬大司马大将军霍光,那样的规格,隆重地安葬了王猛,并追谥王猛为“武侯”。秦国上下哭声震野,三日不绝。
再则,王猛认为北方的教育比较落后,生产破坏很严重,需要比较长期休养生息,来整合统一不久的北方地区其实,苻坚有点急于求成,半年内,他还能遵守王猛遗教,兢兢业业地处理国事,着重抓紧扩大儒学教育和关心民间疾苦两件大事,并且都很有成效。
其后,苻坚还迅速灭掉前凉和代国,完全实现了北方的统一,东夷、西域六十二国和西南夷都派遣使前来朝贡;原属东晋的南乡、襄阳等郡,也被前秦攻夺下来。至此,前秦进入极盛时期。
这个时候,苻坚似乎已经功德圆满,禁不住诱惑,决定一统天下。
其实,王猛还是希望前秦能够一统中国的,只是他更加老谋深算,知道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王猛执政之时,苻坚曾经让他裁夺一切军国内外之事,自己则比较超脱他曾怀着非常感激的心情,对王猛说:“您日夜操劳,忧勤万机,我好像周文王得到了姜太公似的,可以优哉游哉啦!”
王猛说:“没想到陛下对臣评价如此之高,臣哪里配得上姜子牙?"苻坚说:“据我看来,姜太公岂能比您强啊!”
可以看出,他们君臣是有长期战略的,这个战略的终极目标就是“天下一统”,实现周武王那样的雄伟功业但是王猛更有定力,他对刚刚依附的很多部落首领还有戒心,曾对苻坚说:“慕容垂父子,就如龙虎,不是可以轻易驯服的人,如果有一天,他能够借势而图自立,就不可能控制了,不如早日除去他们。”
但苻坚有些妇人之仁,最后还是拒绝了王猛的长久之策。
可以看出,王猛主要还是担心内部的不稳定。害怕内部一些想称王称霸的人,趁进攻东晋之机,因势利导的图谋自立为王王猛曾经上书说:“陛下威烈震慑八方荒远之地,声望德化光照六合之内;九州百郡,十居其七。
平燕定蜀,如拾草芥。但是古来明君圣王深知创业守成之不易,无不战战兢兢,如临深渊。
恳望陛下以他们为榜样,则天下幸甚!”,可以说其字里行间,都有统一中国的强烈愿望。
王猛临终遗言,寥寥数语,却是其几十年谋略的缩影,比诸葛亮的《隆中对》更加短小精悍,处处关系到前秦国家的兴衰存亡,可谓一言九鼎,是浓缩版的《隆中对》他死后八年的历史结局,事实上证实了他的真知灼见。苻坚在淝水惨败后,痛悔自己忘记王猛遗言的过错,但已悔之晚矣。
一言以蔽之,王猛临终前,确实劝说苻坚不要进攻东晋。但是他还是想让前秦通过长期的努力来统一中国。
≆❁为什么王猛临终前劝苻坚不要攻东晋,他不想让前秦统一中国吗?
谢谢邀请!王猛,字景略,前秦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前秦皇帝苻坚的宰相。苻坚统一北方,王猛的贡献最大。当初苻坚见到王猛,犹如刘备见到诸葛亮一样,遇到了雄才大略之人,高兴得不得了。自从西晋八王之乱以后,西晋就面临灭亡的危险,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不断建立,西晋灭亡,在几十年的时间内,陆续出现了十几个政权,在这些政权中,前秦的实力不算大,政权到了苻坚手里后,苻坚借助王猛的政治、军事能力,逐渐消灭了一些少数民族政权,逐渐统一了北方。到公元384年,又平定了西域36国,使前秦进入全胜时期。
正当功成名就之时,王猛病死,苻坚万分悲痛。王猛在临死之前,告诉苻坚说:“边境的鲜卑、羌虏等民族,历来是我们的仇敌,你要一个个消灭他们,不断地巩固自己。至于东晋政权,虽然目前压缩在淮河以南,但他们是正统传下来的,不可冒险进攻,要与东晋建立和平关系。”王猛的这些话,并没有不想统一中国的意思,言下之意,前秦还不是正统,前秦的实力目前还是小的。非正统征服正统是不容易的;苻坚是氐族,人数较少,远没有鲜卑族、羌族等民族的人数多,虽然目前征服了一些少数民族,可是他们每时每刻都在想推翻前秦政权,目前要考虑的是,不要让他们卷土重来,而不是东晋。若贸然进攻东晋,后方空虚,鲜卑等民族生乱。那就不好了。王猛的这些话,是一个政治家的远见卓识,苻坚就应该听王猛的话,可是苻坚被胜利弄得骄傲起来,冒险发动对东晋的战争,结果,肥水之战,大败而逃,国家元气大伤,逐渐走向灭亡,后悔晚了。
︸↰为什么王猛临终前劝苻坚不要攻东晋,他不想让前秦统一中国吗?
王猛何尝不想一统天下?只是时机不成熟而已。他去世前,两次给苻坚留话,核心思想很明确,简单粗暴点就一个意思:步子别迈的太大,小心扯着DAN。
第一次进言
公元375年,王猛病重。在医疗水平有限的古代,面对难以应对的疾病,向上天祷告是常见的操作。为了王猛,苻坚亲自多次前往宗庙社稷祈祷,并派大臣前往全国各地叩拜各路河神、山神。其后病情稍有好转,苻坚更是高兴的大赦天下。
面对这一殊荣,病榻之上的王猛感激涕零,出于“报德莫如尽言”,6月,他上书汇报了自己的最后治国建议:
谨以垂没之命,窃献遗款。伏惟陛下,威烈振乎八荒,声教光乎六合,九州百郡,十居其七,平燕定蜀,有如拾芥。夫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是以古先哲王,知功业之不易,战战兢兢,如临深谷。伏惟陛下,追踪前圣,天下幸甚!
他的意思大致是:创业艰难,不要因为之前兵不血刃地灭掉燕国、夺下东晋的蜀地,就以为功业来的容易。要学习古代先贤战战兢兢的治国态度,千万不要追求尽善尽美。
因为是正式的上疏,他用词文雅,引经据典提醒苻坚不要过于膨胀,要学习古代贤君小心慎微,不要好大喜功。
临终留言
同年七月,面对亲自来送行的苻坚,王猛在弥留之际,则没有丝毫顾忌了:
“晋虽僻处江南,然正朔相承,上下安和,臣没之后,愿勿以晋为图。鲜卑、西羌,我之仇敌,终为人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
字面来看:东晋是中原的正统,而且“上下安和”—即君臣团结,所以在自己死后不要打他们的主意。反之,铲除内部的各股势力才是当务之急。
苻坚、王猛的君臣关系,与刘备、诸葛亮相比有过之无不及,所以我们不要猜测王猛的遗言里会包藏私心,下面简单分析他的考虑。
王蒙的用意
古时文人说话是很讲究的,不会那么赤裸裸,尤其君臣之间。王猛两次劝苻坚低调行事,不要贪图青史留名而战略冒进,主要是因以下几点考虑:
其一,创业艰难。所谓“兵者、危道也”,虽然轻松拿下前燕慕容氏,实际上是趁着对方内政混乱、顶梁柱慕容垂出逃、民心思乱的机会,在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的基础上才实现的。
其二,前秦内部矛盾重重。
苻坚是中国史上最胸怀最宽广的帝王,没有之一。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他对战败投降自己的各路势力,一律本着宽宏大量、来者不拒的态度,不仅大方地接纳,对其头领更是授予实权,无论羌族姚氏、鲜卑慕容氏以及东晋的降将,他都以“用人不疑”的态度把他们安排在军政要职;甚至手下有些东晋将领骂自己是胡人,苻坚也不以为意。
后来在进军东晋前,苻坚早早的安排人在长安修建了几栋大宅子,说是要给今后投降的东晋皇帝以及宰相谢安住的......
但在弱肉强食、以力量分高下的五胡十六国时代,苻坚只有恩、没有威的的“圣人”举动,各势力并不领情,打心底里都巴不得前秦王朝完蛋,自己趁火打劫、另立山头。王猛作为苻坚的大总管,与各路牛鬼蛇神打交道,对此一清二楚,所以才试图通过“金刀计”除掉慕容垂,可惜功亏一篑。在弥留之际,他再次提醒苻坚,就是出于对这位皇帝性格的了解。
其三,东晋空前团结,实力雄厚。
随着北方统一,蜀地也被前秦拿下,本来勾心斗角的东晋朝野各大家族放下宿怨,显示
出了空前的团结。如:同年五月,王家的顶梁柱王坦之去世前,给另外两大家族谢、桓写信:
王坦之卒;临终与谢安、桓冲书,惟以国家为忧,言不及私。
当时东晋的军政大权,实际上在就掌握在王、谢、桓三家手中。别看这些士大夫平时掐的头破血流,面临灭顶之灾时,往往会空前团结。
同时,虽然在国土上东晋占下风,但长期以来在技术、制度方面并不逊色,在兵器、装甲、作战设备等方面占据一定优势,再加上地理上的天堑,此时的东晋并不是软柿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地利、人和两方面,前秦都落后于东晋,所以王猛才多次劝说苻坚不要求快,而要求稳,先安内、再图外。
王猛的平生夙愿,就是要一展所长,实现自己的价值,这就是他当初不跟随桓温南下、留在北方静待富贵的原因。如果苻坚能在自己打下的基础上一统天下、结束混乱,他也能青史留名,何乐而不为?
况且,苻坚虽身为氐族贵族,但在长期的儒家教育下,他早就与汉族士大夫没有区别,在他的支持下,通过王猛的改造,当时的前秦已颇具“衣冠之风”。所以认为王猛是因为考虑民族问题才不赞成攻晋的说法,并不成立。
后来的历史走向一如王猛所料:
苻坚失败后,北方各族趁势自立门户,中原再度混乱不堪,生灵涂炭;
东晋朝廷度过最大危机后,又开始狗咬狗,立下大功的北府兵也被政客当成了棋子,令人扼腕叹息。
------------------
推荐阅读:
顺产所说的“开十指”才能生,是要开多大?孕期如何做能加速开指,少受罪?
上一篇:炒股最禁忌什么?
下一篇: “说曹操,曹操就到”是怎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