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云龙雾雨的写作手法是如何体现的?
➣☮红楼梦里云龙雾雨的写作手法是如何体现的?
谢谢邀请!红楼梦里云龙雾雨向写作手法,从总体结构看,即是把真事隐去(甄士隐),用假语村言(贾雨村)的手法展现封建社会的没落;不管是贾史王四大家族的没落,还是朝廷的腐败,不管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官相护,还是民间的贫富差距,都充分体现了作者独到匠心,淋漓尽致地暴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哀败!整部著作看似是儿女情长的红包唱,实则拨开云雾,方见作者的苦苦用心。
⇔➙红楼梦里云龙雾雨的写作手法是如何体现的?
云龙雾雨应该源自《易经》,《易·乾》:“云从龙,风从虎。”龙起生云,虎啸生风,同类事物相感应。
云龙雾雨的本意是云中之龙,雾中之雨,都有一种朦胧之感,龙在云中,则龙体若隐若现,雨在雾中则雨雾若即若离。用在写作手法上当指在叙事中就有隐有见,有遮蔽有敞开,有顺应有逆袭,有收束有宣泄,从而达到似断又连、虚实相映、亦真亦幻、变幻莫测的艺术效果。所谓云龙雾雨,个人觉得大约可能是这么个意思。
这种手法听起来都是极其高明的手段,那在文中有哪些体现呢?个人浅谈一二。
比如文中关于通灵宝玉的描述,第一回先是介绍通灵宝玉的前世是女娲炼石补天剩下的一块,后被那僧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
突然隐去不表,第一回后文到了甄士隐此处又出现,“士隐接了看时,原来是块鲜明美玉,上面字迹分明,镌着通灵宝玉四字,后面还有几行小字。正与看时,被僧道强从手中夺了去。突然中断,可谓神龙见首不见尾。
到第八回,薛宝钗看玉又接上。“宝钗托于掌上,只见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无色花纹缠护。”然后又分别介绍了通灵宝玉正反面的文字。然后又隐去了。
第三十二回史湘云和宝玉有一段对话。史湘云笑道:“幸而是这个,明儿倘或把印也丢了,难道也就罢了不成?”宝玉笑道:“倒是丢了印平常,若丢了这个,我就该死了。”这里是说通灵宝玉是个印。
第五十七回薛姨妈形容宝玉用了一个词“四角俱全”,是说通灵宝玉乃是四角俱全。
通过前面的介绍我们知道,在描述通灵宝玉的时候,作者采用的就是云龙雾雨的手法,通灵宝玉就像是云中之龙,每次看到一点,总是看不全,就像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似断似连、变幻莫测。
再比如书中对于薛宝钗的容貌描写,也不是一下全盘脱出,而是循序渐进地慢慢写出。
第四回刚刚出场时,写道:“乳名宝钗,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只有短短模糊的八个字,难以窥见其全貌。
第五回,写到“不想如今来来了一个薛宝钗。年岁虽不大,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又分别从正面和侧面描写了薛宝钗的容貌,让我们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第八回,宝玉去看宝钗之时,写到“唇不画而红,眉不点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这里才花重点笔墨来写薛宝钗的容貌和性格。
第三十五回,写莺儿赞扬薛宝钗,“你还不知道,我们姑娘有几样世人都没有的好处呢,模样还在其次”。莺儿正要说,却又被别人打断,突然去说别的事了,又给人留下了悬念。这岂不是有遮蔽有敞开,有正面描写,有侧面烘托,似断又连,虚实相生。
第六十五回,兴儿给尤二姐介绍荣国府的人物时,写道“还有一位姨太太的女儿,姓薛,叫什么宝钗,竟是雪堆出来的”。再次通过侧面描写薛宝钗的容貌。
关于薛宝钗的容貌描写,窃以为也是采用了云龙雾雨的写作手法,每次只能见到一鳞半爪,若隐若现、有遮蔽有敞开,有正面描写,有侧面描写,每次看似断了,到后面又总能连起来,亦真亦幻,虚实相映,读的时候不明觉厉,细思则妙趣横生。
今天写出浅见,权当抛砖引玉,也请各位不吝赐教,我深感荣幸。
------------------
推荐阅读:
20万彩礼,差一万,被岳母逼得差点跳河。现在岳母重病。要你护理,你会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