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们什么时间开始称王?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们什么时间开始称王?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
西周时期,天下只有周天子一个王;
春秋时期,三个子爵国僭越称王;
战国时期,大王满地走!
1、楚国——第一个僭越称王
商朝时,楚人在部落之争中落败被迫迁至南方,与百越地区蛮夷部落杂居。周文王时期,楚人首领鬻熊来到其身边为推翻商朝出谋划策,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并没有分封楚人,直到周成王时期,才分封楚国为子爵国。诸侯国有“公侯伯子男”五等,楚国为第四等。因为楚国地位低,且与蛮夷杂居,颇被周王室和中原诸侯国看轻,在周天子举行会盟时,楚国国君没有资格进入大厅,只能坐在厅外,还要充当服务员的角色。
楚人一直想提高自己的地位,直到熊通做了楚国君主。他是楚国第17任君主,此时楚国占据了江汉平原,灭掉了周边小国,国力强大,而经历了西周灭亡、平王东迁后,周王室式微,熊通派人给周天子带话:
“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
意思是我楚国军队,可以保护周王室,请周天子提高楚国地位。周桓王没有同意,熊通非常生气:
“王不加我,我自尊耳!”
于是楚国不再求周天子改封其为侯爵,直接称王了,熊通即楚武王。
面对楚国的僭越之举,周天子无力讨伐,只得发表口头抗议,自此楚国君主均称王。
2、吴国——周王室对其称王喜闻乐见
吴国的建立源于泰伯奔吴。周太王有3个儿子,长子是泰伯、次子仲雍和小儿子季历,季历的儿子姬昌从小便有王者之像,深受周太王喜爱,因此周太王想传位给姬昌,但受制于嫡长子继承制,因此郁郁寡欢。泰伯感受到了父亲的为难,便毅然决然和二弟仲雍出走至南方,融入当地蛮夷部落,以成全周太王与周文王。泰伯在如今的江苏南部建立了勾吴古国,周武王建立周朝后,正式被封为吴国,也是子爵国。
吴国传承到第17任国君寿梦,国力强大,加上旁边的楚国已经称王,便也称王了。不过与楚国称王受到的待遇不同,寿梦称王后还到洛阳认祖归宗,受到周王室的热烈欢迎,丝毫没有感到不快。因为周天子知道,没有当年泰伯奔吴,周太王就不能传位给周文王,就没有现在的周天子,喝水不忘挖井人。
3、越国——跨越数千年的逆袭
越国始建于夏朝,是大禹的后裔,因中原地区政权变换,迁到如今江浙一带,周朝建立后被封为子爵国,地位与楚国相差无几,颇受中原诸侯国的歧视。
允常是越国第38任君主,此时距离越国立国已经过去上千年,越国国力强大,眼看楚国和吴国已经称王,允常也不甘落后,自称越王。允常的儿子便是勾践,在位期间卧薪尝胆灭掉了吴国,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霸,迁都琅琊后欲进军中原,完成了跨越千年的逆袭。
4、徐州相王——战国时期对周王室尊严的践踏(公元前334年)
韩赵魏三国分晋标志着战国时代的开启。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成为战国第一个超级大国,魏武卒打遍天下无敌手,然而传承到魏䓨时,国力开始走下坡路。反观齐国田婴齐在邹忌的辅佐下励精图治,国力逐渐强盛。依靠田忌和孙膑在马陵之战、桂陵之战中两次大败不可一世的魏武卒,正式取代魏国成为第一强国。
衰落的魏国西有秦国,东有齐国,南有楚国,战略环境非常恶劣,经常被欺负,为改善不利局面,魏䓨采纳惠施的建议,折节事齐,前往徐州朝见田婴齐,并尊田婴齐为王,这便是齐威王。齐威王不好意思独自称王,便拉上魏䓨一起称王,这便是魏惠王,史称齐魏徐州相王。
徐州相王拉开了战国七雄称王的序幕,周王室的尊严彻底丧失。
5、龙门称王——标志着秦国的正式崛起(公元前325年)
秦国自孝公商鞅变法以来,国力逐渐强大。嬴驷继位后,重用公孙衍、张仪等人,夺回了河西之地,建立了进军中原的桥头堡。
为了彰显秦国的强大和东出的决心,嬴驷效仿齐魏两国,在龙门称王,史称秦惠文王。在东方六国眼中,位居关外的秦国就像当年的楚国一样,是蛮夷之地,现在“其君冠冕,其君沸扬”,东方诸国终于感受到了强大的威胁。首当其冲的便是魏国,丢掉河西之地后几乎天天被秦国揍,为了拉拢盟友,在秦国称王的同年,魏惠王尊韩国君主为王,即韩宣惠王。拉拢了韩国,魏惠王本以为可以喘口气,结果韩魏两国一起被秦国揍,这就直接导致了战国时期最大规模称王活动。
6、五国相王——对抗强秦的一次集体高潮(公元前323年)
公孙衍收复河西之地后,本以为秦惠文王会让他做相邦,结果相邦之位给了张仪,公孙衍心中失落,便离开了秦国,前往魏国。
公孙衍久居秦国庙堂,深知秦国君臣的东出野心,于是他便想联合诸国合纵攻秦,为了加强诸国联系,使他们稳定团结在“合纵”大旗下,公孙衍说服魏惠王,组织了一次声势浩大的“五国相王”,魏国、韩国、燕国、赵国、中山国相互承认对方王号,至此战国七雄全部称王,几年后诸国在公孙衍的率领下第一次合纵攻秦。
五国当中,中山国最为弱小,作为战国扛把子,齐国觉得中山国不配称王,想要联合燕国等攻打中山国逼迫其去除王号,未能成功。
此外第一次合纵攻秦失败后,赵武灵王觉得羞愧,认为赵国的实力还不足以称王,于是在国内自称“君”,对外还是称王。
7、东西二帝——王者的强强对话(公元前288年)
秦昭襄王时期,秦国和齐国国力遥遥领先,堪比冷战时期的美苏两个超级大国。
在魏冉的建议下,秦昭襄王自称“西帝”,既是尊重对手,也为了离间东方诸国的关系,秦昭襄王派使者前往齐国,尊齐闵王为“东帝”,齐闵王“欣然接受”。
苏秦入齐后,劝说齐闵王放弃帝号,联合诸国合纵攻秦,齐闵王觉得齐国一家独大总比现在的局面好,便宣布去除帝号,并以秦国僭越帝号联合诸国攻秦。
秦昭襄王得到消息后,也被迫去除帝号,第三次合纵攻秦自然瓦解。
ℳ◒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们什么时间开始称王?
战国初期,如果有人告诉秦国人将一统天下,秦国人只会淡淡地回你两个字:“别闹。”不是秦国人谦虚,当时的中原霸主,实非秦国而是魏国。
(李悝)
战国初期,魏国利用李悝变法,采取鼓励农业生产,废除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等一系列措施,魏国国势强盛,一跃成为中原霸主。随着兵家“亚圣”吴起的强势加盟,魏国更是如虎添翼。“魏武卒”横行天下,尽得河西之地。特别是在公元前389年的阴晋之战中,吴起率领5万士兵,500辆战车,3000骑兵,大破秦惠公的50万秦军,秦国基本被打服。
魏国的扩张,损害了其它诸侯国的利益,强大的魏国阻止了北方大国赵国南下中原的步伐。此时东方传统霸主齐国在齐威王的领导下,利用齐国“三驾马车”的辅佐,国势也蒸蒸日上。这“三驾马车”都是我们教科书里的老熟人,一个是《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一个是《田忌赛马》中的田忌,还有一个便是大牛人、大军师、齐国残联主席孙膑,齐魏之间也摩擦不断。
魏国势力的扩张,近邻韩、赵首当其冲。魏军进攻赵都邯郸,赵国向齐求援,齐军在桂陵之战中大败魏军。公元前342年,魏国又进攻韩国,齐国还是“围魏救赵”的老调调,派田忌、孙膑率军救韩,在马陵之战中又将魏军击败。庞涓战死,公子申被俘,十万魏军损失殆尽,从此魏国由盛而衰。
秦国趁机从西方攻击魏国,夺回河西之地,赵国也从北边南下中原进攻魏国,魏国险象环生。
面对齐、赵、秦分别从东、北、西三方面的围攻,楚国又在南边蠢蠢欲动。魏惠王在庄子的好朋友、曾经说出那句经典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魏相惠施的建议下,放下身段,“折节事齐”,与秦修好。
(魏惠王剧照)
公元前334年,魏君带着韩国等一众小国到徐州会见齐君,尊奉齐君为王,也就是齐威王。齐威王也不好自己个儿称王,又反过来奉承君,称为魏惠王。魏惠王也就在半推半就之间称王,史称“徐州相王”。
“徐州相王”是战国时期一件重大的政治事件,从此周天子的天下共主地位一去不复返,名分上的最后一丝优越感,也荡然无存。顺道说一句,此徐州,非江苏徐州,乃山东枣庄。
“徐州相王”使中原大地出现了齐魏一大一小两个王,周天子是敢怒不敢言,长江流域却传来了一声怒吼,发声的便是楚威王。
楚国是整个中华大地上第一个称王的周天子分封诸侯国,楚威王认为齐魏称王侵犯了楚王的唯一性和尊贵地位,“寝不寐,食不饱”,十分愤怒。
往前面说,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史称“东周”,周王室已不复往日荣光。前741年,熊通杀死其兄之子,自立为君。前704年,楚国攻打随国,要求随侯前去转告周天子,提升楚国的名位,被周天子拒绝。熊通十分愤怒,“伤自尊”了,于是自称尊号为王,是为楚武王,这也是“自尊”一词的由来。
(楚威王剧照)
被“伤自尊”的楚武王也不愧这个王的称号,在位50年,利用铁腕手段四面出击,独霸江汉平原。除了“自尊”,与绞国战后的“城下之盟”也是楚武王的发明,他的夫人邓曼也是个传奇人物。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县——权县,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县长——权尹也是楚武王设置和任命的。当然英明神武的楚武王也有看走眼的时候,那就是和氏璧。卞和三次献璧,楚武王的老哥砍了人家一条腿,直到他的儿子楚文王才真正发现了这块稀世珍宝和氏璧。
楚国虽在春秋早期便已称王,但位处长江流域的楚地,一向被视为蛮夷之地,中原诸侯自然瞧不起。楚之王号也不被中原诸侯认可,中原诸侯从来都以楚国的真正爵位“楚子”来称呼。后来吴越也先后僭越称王,也是关起门来的自娱自乐行为。吴王夫差与晋文公会面时,晋文公的第一个要求便是让夫差将那个破王号给收起来,夫差也不得不从。
公元前334年的“徐州相王”齐魏二国互相称王,开启了中原诸侯称王的先河,而且是得到别国承认的非自嗨行为。
公元前325年,秦君见齐、魏称王,也自立为王,是为秦惠文王。同年为了缓解韩、魏之间的关系,魏惠王又与韩君互称王,韩君也就成了韩宣惠王。至此,中原诸侯便有了齐、魏、秦、韩,加上长江流域的楚以及周天子六个王。
(秦始皇剧照)
此时已然是战国中期,天下仍然一片混乱。公元前323年,在公孙衍的努力下,魏、燕、赵、韩、中山五国盟会,互相称王,使成“五国相王”。至此,战国七雄之秦、齐、楚、赵、韩、魏、燕,齐齐称王,中山、宋国等二流国家也先后称王。
楚国是诸侯称王的始作俑者,魏国先奉齐为王,逼秦为王,迎韩为王。后又组织“五国相王”,可以说魏国才是天下诸侯纷纷称王的总操盘手。
“五国相王”之后,赵武灵王认为赵国的实力还没有达到王的要求,于是在国外去王号,改称君,其子继位后方称王。由此七国称王的顺序应为楚、齐、魏、秦、韩、燕、赵。
物以稀为贵,天下诸侯纷纷称王,王就显得不那么尊贵了。
公元前288年,秦相魏冉建议秦昭襄王称帝,以示尊贵和与诸侯的区别。同时邀请齐闵王共同称帝,是为东西二帝。后因合纵连横的各种博弈,二者相继取消帝号。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中国第一位皇帝诞生,从此延续二千多年。
(参考资料:《史记》《战国策》等)
←m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们什么时间开始称王?
春秋称王的有楚、吴、越(在中原诸国眼里,这些都是蛮夷之地)。
楚武王三十七年,公元前704年,熊通称王,称王诸侯中第一个称王的。
吴国寿梦公元前585年,开始称王。
越国允常,公元前538年,开始称王。
齐晋秦三大强国都是侯爵,他们不敢称王。
魏惠王二十六年,前344年,惠王魏罃称王。
齐威王二十三年前334年,威王田因齐被惠王魏罃尊为王,魏国被齐国大败,把齐侯也捧上王位。
其他几国差不多在同一时期称王,比前两者较晚,
韩宣惠王八年,前323年,宣惠王在五国相王中称王。
秦惠文王更元元年,前324年,惠文王嬴驷称王。
燕易王十年,前323年,易王称王。
赵武灵王三年,前323年,武灵王赵雍在五国相王中称王。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们什么时间开始称王?
《礼记·曾子问》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
这是孔子讲的西周开国后的“理想状态”。
确实,西周相当一段时间内,如《诗》所云:“敷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天下只有一个周王。
但是,所说“天下”,也只是周王朝势力所及范围内。
《史记·楚世家》载:“当周夷王之时,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乃兴兵伐庸、杨粤,至子鄂。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乃立其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蛮之地。及周厉王之时,暴虐,熊渠畏其伐楚,亦取其王。”
这是说,周成王所封的“子男爵位”的“芈姓”苗裔熊渠,自称是“蛮夷”,不受周王室“号谥”的约束,于是将自己的三个儿子都封了“王”,分别管辖长江沿岸的“楚蛮”地区,到周厉王的时候,熊渠害怕厉王暴虐会征伐楚国,便取消了儿子们的“王号”。
这应该是在公元前887-前877年之间的事情。还在前770开始的“春秋”之前。
熊渠之所以敢这样干,盖因楚国不在周王朝的“天下”管辖之内。
前771年,周幽王被攻入镐京的犬戎所杀。羿年,平王东迁。秦国救驾有功,秦襄公始被封为诸侯。
大约30年后,楚国发生内乱,熊通杀死了自己的亲侄子自立。这一年是公元前741年。
不过,这个时候,熊通还没有称王。
《史记》载:“(熊通)三十五年,楚伐随。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我号。’随人为之周,请尊楚,王室不听,还报(楚)。三十七年,楚熊通怒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师也,早终。成王举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蛮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武王,与随人盟而去。于是始开濮地而有之。”
太史公的文字,真是漂亮至极!
随国,为姬姓封国,就是那个“曾侯乙”的祖先。
(熊通)三十七年始称“楚武王”,这一年是“鲁桓公八年”,公元前704年。
熊通让随国给周王室捎个话儿,结果两年才得回复,可知当时的“交通”“通讯”何等不便。
后来,楚武王五十一年,即前690年,周王召见随侯,还就熊通称王这件事责备。楚武王得知,以为是随国背叛了楚国,无比气愤,遂发兵攻打随国。不过,兵马还在半路,楚武王就突发疾病死了。他的儿子熊赀继位,是为楚文王。
后世,亦将熊通的哥哥“蚡冒”,称为“楚厉王”。但此称谓,当为追谥。
除去楚国,春秋时称王的,就是吴国了。
《史记·吴太伯世家》载:“去其卒,子寿梦立。寿梦立而吴始益大,称王。”
寿梦即位,为公元前585年。是不是这一年“称王”,未见记载。
《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说,这一年,寿梦朝见了周天子,还访问了楚国。他发感慨说:“我住在蛮夷地区,只把扎锥状的发髻作为习俗,哪见过这么(辉煌耀眼)的礼乐文化呀!”可知,寿梦称王,也因吴国不在周天子的管辖范围之内。
越国的历史,按《吴越春秋》的记载,是从“越王无余”开始的。不过,似乎越国当时还 比较“落后”。其云:“越之兴霸,自元常矣。”“元常”,是大约与吴王寿梦、诸樊、阖闾差不多时的越国国君。
《史记》,从《越王勾践世家》记起。勾践,生时不详,卒于前464年。其称王,应在春秋战国交替之际。
春秋时,中原诸侯,如齐、晋等,只称霸不成王,一是自己还有所顾忌,而是也避免成为其他诸侯的众矢之的。
进入战过后,各诸侯国“大鱼吃小鱼”,凡强盛的,莫不称王了。
秦、齐二国,还曾短暂称帝。
因为,周王室越来越弱,而诸侯们的“口胃”和野心,也越来越大。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们什么时间开始称王?
谈秦说汉(362)
史学家将“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这段时期被称为春秋与战国的分水岭,象征着周王朝的礼崩乐坏。其实,在天下争霸称雄的过程中,春秋时期就已经有楚、吴、越国开始称王,不按周礼套路玩了。进入战国时期后,基本上诸侯王遍地走了。
公元前741年,熊通称王,也就是楚武王。
公元前585年,姬乘称王,也就是吴王寿梦。
公元前496年,勾践称王,也就是越王。
公元前334年,魏罃称魏惠王、田因齐称齐威王。
公元前324年,嬴驷称王,也就是秦惠文王。
公元前323年,韩康称韩宣惠王、赵雍称赵武灵王、燕君称燕易王。
楚武王,完成先祖遗愿,僭越称王周文王时期,季连的后代有一支叫鬻熊,鬻熊生熊丽,熊丽生熊狂,熊狂生熊绎,他们像儿子一样侍奉周天子。于是,周成王将熊绎封到楚蛮,住在丹阳,赐芈姓称熊氏,侍侯周成王。熊绎生熊艾,熊艾生熊黵,熊黵生熊胜,熊胜之弟生熊渠。
到了周夷王时期,周王室衰落,有的诸侯不肯朝觐天子,诸侯间互相攻伐。熊渠得到了长江、汉水一带民众的拥戴,就出兵攻打庸、杨粤,一直打到了鄂地。熊渠觉得自己的拳头够硬,就派人给天子带话,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
不等天子回复,封长子熊康为句亶王,二儿子熊红为鄂王,小儿子熊执疵为越章王,分别建都在长江沿岸的楚蛮地区。到了周厉王时期,由于周厉王喜怒无常、暴躁狂虐,熊渠担心僭越称王会让天子一怒之下号召诸侯伐楚,又自个取消了王号。
也就是说,楚国僭越称王的想法,在其祖先获得封地时就已经产生了。
公元前741年,蚡冒熊眴去世了,熊通不讲套路,杀兄长蚡冒之子自封为楚武王。这时已进入东周时期,周天子也就只能管理雒邑附近的地方。熊通天不怕地不怕,带领军队南征北战,纵横驰骋,占领了长江与汉水之间所有土地,成为春秋小霸主。
面对楚国的僭越之举,周天子无力讨伐,而东北面的齐国也隔岸观火,其他诸侯又不敢惹楚国。于是,熊通在一片口头抗议的声浪中,恢复先祖遗愿而称王,并世代传承,一直到楚国灭亡。
《史记·楚世家》:蚡冒辏洹冒弟熊通弑蚡冒子而代立,是为楚武王。
吴王寿梦,自主称王之后,认祖归宗,臣服于周天子楚国的邻居是吴国,吴国的先祖吴太伯、仲雍、季历三人都是周太王之子。周太王欲传位给季历,于是太伯、仲雍就逃往荆蛮,像当地蛮人一样身上刺满花纹、剪断头发,以示不再继位,把继承权让给季历。太伯自称句吴,得到荆蛮人的追随。
太伯死后无子,其弟仲雍继位,仲雍生季简,季简生叔达,叔达生周章。这时,正值周武王打败了商纣王,寻找太伯、仲雍的后代,找到了周章,而周章已经是吴国的国君。于是,周武王仍将周章封于吴地,是一个毫无意义的顺水人情之赐封。
周章死后,其子熊遂继位,熊遂生柯相,柯相生强鸠夷,强鸠夷生余桥疑吾,余桥疑吾生柯卢,柯卢生周繇,周繇生屈羽,屈羽生夷吾,夷吾生禽处,禽处生转,转生颇高,颇高生句卑,句卑生去齐,去齐生寿梦,吴国开始强大起来了。
按照立嫡不立幼的原则,若当时周太王立太伯为继承人,就可能没有后来的其弟之子周文王什么事了。而理论上讲,吴国不属于周朝赐封的诸侯王,而是吴国的先祖在荆蛮的吴地自主创业。
公元前585年,姬乘继任吴国的国君之位,国家渐渐强盛,便自称为王,号称吴王寿梦。次年,姬乘亲自来到雒邑朝见刚刚登基的周简王,认祖归宗,得到了周简王的特殊礼遇。这也是吴国建国以来第一次朝见周天子,吴国类似于邦国臣服。
《史记·吴太伯世家》:寿梦立而吴始益大,称王。
越王勾践,先祖并不是周朝所封的诸侯夏朝少康帝的后裔被封在会稽,供奉夏禹的祭祀,他们的身上像吴国人一样刺有花纹,剪短头发,在会稽拓荒,并修筑了城邑,自立为越国。传承了二十多代之后,允常继位。允常引进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国力渐渐强盛,开始向外扩张。
公元前496年,允常去世,其子勾践继位,并自封为越王。吴王阖庐听说允常逝世,就举兵讨伐越国。勾践派遣敢死的勇士在檇李大败吴军,射伤吴王阖庐,从此吴、越交恶,勾践被吴国打败投降。后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掉了吴国。
据《吴越春秋》记载,越国兴于允常时期;《史记·越世家·正义》引《舆地志》记载是允常始称越王;而司马迁在《史记·越世家》记载为越兴于允常,允常之子勾践始称越王。因此,越国称王的时间是有争议的,按正史记载勾践是首位越王。
《史记·越世家》: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於会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後二十馀世,至於允常。云:“於,语发声也。”允常之时,与吴王阖庐战而相怨伐。允常卒,子勾践立,是为越王。
徐州相王,魏罃称魏惠王、田因齐称齐威王。“三家分晋”之时,田襄子也策划了齐国的政变,让他的兄弟和本族人都去做齐国大小城邑的大夫,与三晋互通使臣,几乎已经拥有齐国。田襄子死后,其子田庄子继承爵位。田庄子去世后,其子太公田和继承爵位,继续控制吕氏齐国的大权。
齐宣公去世后,他的儿子康公贷即位。贷即位十四年,沉溺于酒色,不理政事。太公田和就把他迁到海滨,只给一座城做食邑,以便供给对其祖先的祭祀。吕氏的齐国就这样过渡到了田氏的手里,史称“田氏代齐”。
齐太公田和生齐桓公田午,田午生田因齐,都是公侯。田因齐在邹忌的辅佐下,励精图治,国力逐渐强盛。又在孙膑的指挥下,于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中,彻底打残的不可一世的魏武卒。
“三家分晋”后的魏国曾经最先称雄于战国,但魏武侯死后,其子魏罃继位后,魏国的军事力量一落千丈,“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只得把都城从安邑迁到了大梁,夹着尾巴看大诸侯国的脸色。
公元前334年,魏罃带着一些小诸侯与田因齐在徐州会盟,承认田因齐为王;而田因齐则担心独自称王容易被抢打出头鸟,也承认魏罃为魏王,史称“徐州相王”。此后,中原诸侯也纷纷各各称王,周王室的尊严彻底丧失了。
《史记·魏世家》襄王元年,与诸侯会徐州,相王也。追尊父惠王为王。
秦惠文王龙门称王自秦孝公推行“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的粮食与军力得到了快速的增长。嬴驷继位后,杀商鞅而不废其法,继续推行中央集权制,重用公孙衍、张仪等能力突出的外臣为卿士,让国家的综合实力,再次上升了一个台阶。
公元前330年,秦军打败魏国,魏国将秦穆公之后被魏文侯占领的河西之地割让给秦国。次年,秦军渡过黄河,又占领了汾阴、皮氏。公元前328年,魏国再次割让上郡十五县给秦国。这时的秦国,已经一跃成为军事力量最强大的诸侯国了。
公元前324年,嬴驷仿效中原之楚、齐、魏国在龙门自称为王,也就是秦惠文王。
《史记·秦本纪》:十四年,更为元年。
五国相王,韩、燕、赵国称王公元前323年,在公孙衍的斡旋下魏国、韩国、赵国、燕国和中山国结成联盟,各国国君相互尊称对方为王,以对抗秦、齐、楚等大国。其中魏国已经在“徐州相王”时与齐国互称为王。但齐国不承认中山国并扬言武力讨伐,中山国放弃称王。
赵雍比较务实低调,国内正在大力推行“胡服骑射”,又认为自己“无其实,敢处其名乎!”下令国人仍称其为君。因此,“五国相王”活动中,实际上只有韩国与燕国称王,赵雍只是被尊称为王。公元前299年,赵雍之子赵何自封赵惠文王。
《史记·赵世家》五国相王,赵独否,曰:“无其实,敢处其名乎!”令国人谓已曰“君”。
写在最后春秋战国之楚武王前恭后倨、僭越称王,成为第一个天子礼仪破坏者;吴国在周朝之前已经建国,因此吴王梦寿自封为王,得到了周天子的承认;越国也先于周朝建国,是夏朝所封诸侯,兴盛于允常时期,到勾践时期称王,是相对独立之国。
齐国与魏国之“徐州相王”,也违背了天子之礼,也是僭越称王;而其后的秦国、韩国、燕国、赵国有样学样,纷纷僭越称王,不把周天子当回事了。
2021/1/3
我是秦砖汉瓦里的拾荒人,感谢阅读,人走留香,点个赞呗,不胜感谢
------------------
推荐阅读:
《三国演义》中名将如云,只论武力,不论其他,前五该如何排名?
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与上海电力大学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哪一家强?
古代官员退休,为何一定要回到老家,而不是留在京城或就任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