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为什么要在三国演义中安排一个刘备吃人肉的情节,与刘备高大上的形象背道而驰吗?
↫╪罗贯中为什么要在三国演义中安排一个刘备吃人肉的情节,与刘备高大上的形象背道而驰吗?
可能是因为真实历史上的刘备军确实在断粮时吃过人肉,所以熟悉历史的罗贯中,既想表现这一历史细节,又不忍心损伤刘备“仁义之君”的正面形象,就刻意设计了一个仰慕刘备的猎户刘安,杀自己妻子以款待刘备的剧情,侧面表现刘备的广得人心。
历史上的刘备吃人事迹,发生在刘备南下攻击袁术,吕布乘虚而入,袭取徐州时。刘备留张飞守下邳,率军在淮阴、石亭等地,和袁术军互有胜负。张飞却压制不住徐州当地的地头蛇曹豹,曹豹固守军营,引吕布入城。张飞虽杀曹豹,城中大乱,难以抵挡吕布,刘备军的后方就此落于敌手。
刘备:
刘备欲攻打广陵取一立足之地,此地守将为当时在袁术麾下任职的孙策舅父吴景,守御森严,久攻难克。于是,刘备军上万人马便这样为袁术、吕布两军夹击,困于广陵,军需断绝,“饥饿困踧,穷饿侵逼”,因此麾下将士属吏竟然“大小自相啖食”,
也就是说,当大批人饿死或者战死而倒毙时,活着的将士食用死去袍泽的尸体,窘迫到已经顾不上尊卑上下了,小兵没准也能吃上刚死掉军官的肉。
至于刘备,还有他形影不离的好兄弟关羽,他们是和将士同甘共苦,一起分食死尸呢,还是自己另外私藏了粮食,因此不用担负吃人肉的恶名?这么说吧,即使到了这个穷山尽水的地步,刘备军仍然奇迹般坚持下来,换得了此后成建制表面降伏于吕布,而不被直接吞并收编的机会,足可见刘备过人的统御能力,和其得军心之程度。
【备军在广陵,饥饿困踧,吏士大小自相啖食,穷饿侵逼,欲还小沛,遂使吏请降布。】——裴注《三国志》引《英雄记》】
三国乱世中,诸侯群雄逐鹿,在军阀以百姓为鱼肉争锋,智士以欺诈为本能成就功名,刘备作为一个到处奔波流离的诸侯,他自己和他帐下的将领,却没有任何一次屠城杀俘劣迹。这和曹操一边写诗感叹“白骨露於野,万姓以死亡”,一边在徐州屠杀数十万百姓,在官渡斩杀七万袁绍军降卒,形成了鲜明对比。
曹操:
刘备的仁义,不止是同时代的曹操孙权,甚至是众多大一统王朝的开国君主不能及的。其道德指数在华夏史上众多君主中可稳居极前列。
毕竟刘秀也好,李世民也好,赵匡胤也好,朱元璋也好,他们自己领兵时或能做到怜惜百姓,不为屠城恶行,但也并不能对属下将领的屠掠行径,完全令行禁止,留下了成都之屠(东汉)、夏县之屠(唐初)、江州之屠(宋初)、和州之屠(明初)等诸多劣迹。
甚至刘备去世后四十年间,蜀汉军队虽然势力弱小、屡遭挫败,执政者和大军统帅更迭多人,却一直都谨守了开国君主的道德底线,从无屠城杀俘劣迹。这确实是对百姓的真心爱护仁义,绝不是假仁假义。
然而刘备这么一位待人宽仁,心系百姓,不枉杀无辜的史上罕有之仁君,在万不得已时,他也吃人,也足以说明了乱世的残酷。确实是宁为太平犬,莫为乱世人,一将功成万骨枯,尸山血海铺就帝皇路。
小说《三国演义》里杜撰了“刘安杀妻”事件,同时又用曹操对此举大加赞赏,甚至封赏刘安的剧情,突出曹操和这个杀妻割肉的刘安是志同道合,惺惺相惜,一般的罔顾人命,和刘备得知真相后,对此的叹息和感伤形成鲜明对比。
这样一来,刘备和曹操不同的性格特征、行事作风就鲜明跃然于纸上了。
❥♗罗贯中为什么要在三国演义中安排一个刘备吃人肉的情节,与刘备高大上的形象背道而驰吗?
《三国演义》中,刘备吃人肉这一笔写得十分诡异,若不仔细理会,就被罗贯中瞒过了。为何说刘备吃人肉的情节写得很诡异呢?因为杀妻给刘备吃的猎户名叫刘安。刘安是谁,想必罗贯中是十分清楚的,他就是汉高祖之孙、淮南王刘长之子,因谋反而自杀的淮南王。所以,书中说刘安是刘备的同宗。
罗贯中写谁不好,随便写个人也能给刘备吃人肉,为何要写“刘安”做这件事?《三国演义》安排这样一个情节,究竟寓意着什么呢?
刘安故事隐伏北地王结局
吕布攻占小沛,刘备匹马往山中逃难,途中遇见了孙乾。二人“寻小路投许都,路上绝粮,于村中求食”。村中人听说是刘备到来,都心甘情愿地给他提供食物,但却都是粗粮。这天,刘备到猎户刘安家投宿,刘安急忙去山上打猎,希望让刘备吃上一顿肉。刘安是刘备同宗,“遍寻野味不得,杀其妻以食之”。刘备问刘安是什么肉,刘安答道:“乃狼肉也”。
第二天,刘备去后院取马,“见杀其妻于厨下,臂上尽割其肉”。刘备这才知道,刘安杀了自己的妻子,他吃的是人肉。刘备感到很难过,为答谢刘安,便要带他前去许都。刘安以“老母见在,不可远行”为由,谢绝了刘备的好意。
刘安原本是一个懂得礼义孝道之人,对妻子的态度却比刘备还恶劣。刘备这番兵败小沛,也是不顾妻子,独自一人穿城而逃。倒是吕布很讲仁义,念在与刘备曾经拜义的情分上,吕温侯赐给糜竺一把宝剑,但凡有人闯入,立斩之。罗贯中在《三国志通俗演义》赞道:“此是吕布好处”。
对待妻子方面,吕布确实是书中大丈夫的典范楷模,刘玄德以仁义树立了高大的形象,却视妻子如衣服。因此,罗贯中便特别写了这样的情节,与吕布照顾刘备妻子形成鲜明对照。这个情节是小说家杜撰,不见于正史记载,绝不是暗伏刘备军中曾经相互残杀以食人肉的历史,而是暗写了刘备伪君子的一面,暗示这样的人成就不了光复汉室大业。而且,汉室该亡。
《三国演义》难道不是宣扬刘氏正统的吗?为何又说罗贯中暗骂汉室该亡呢?“尊刘抑曹”是经过毛纶、毛宗岗父子校订的《三国演义》,罗贯中原著《三国志通俗演义》却不是这样的主题——这个问题咱们下文再来简要讨论。
刘安杀妻食肉,刘备虽然当时不知,后来知道了却不责备刘安,反倒把他当做仁义之士要带去许都,罗贯中写的这一笔就大有深意了。果然,邓艾攻打成都,刘禅准备开城投降时,刘备第五子北地王刘谌“将三子杀之,并割妻头,提于昭烈庙中”,刘谌大哭,眼中流血,自刎而亡。几天后,“后主率太子诸王,及群臣六十余人,面缚舆榇,出北门十里而降”。
罗贯中在刘谌杀妻自尽殉国之后,留下了这样一首诗:
君臣甘屈膝,何特少忠良?
可惜西川土,堪嗟北地王!
哭声闻四远,血泪洒千行。
妻子先诛绝,来朝汉己亡!
很明确,刘安杀妻食肉便是刘谌杀妻亡国的先兆。罗贯中并没有“尊刘抑曹”,而是以刘备吃人肉而违背道义,暗伏蜀汉必亡、汉必亡的全书主题。所以,杀妻食肉的祸首就是刘安。
《三国志通俗演义》为何以大青蛇开篇
《三国演义》不是中国第一部章回体小说,原著《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以“则”来讲故事的,明末清初时,毛纶、毛宗岗修订罗贯中原著,把两则合为一回,拟定了对仗回目,才是章回小说。而在两百多年前,施耐庵就以章回的形式,写了《水浒传》。所以,《水浒传》才是世界上第一部章回小说。
《三国志通俗演义》的第一则是“祭天地桃园结义”,这段故事是没有历史依据的,纯属演义。那么,罗贯中为何让刘备、关羽、张飞在“桃园”结义,而不在别的地方拜把子呢?其原因十分简单,因为,罗贯中是以一条大青蛇开篇的。书中写道:
建宁二年四月十五日,帝会群臣于温德殿中。方欲升座,殿角狂风大作。见一条青蛇,从梁上飞下来,约二十余丈长,蟠于椅上。灵帝惊倒,武士急慌救出;文武互相推拥,倒于丹墀者无数。
把大青蛇与桃园结义连起来读,就是黄巢“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的诗意呈现。因此,《三国志通俗演义》暗藏了刘玄德谋反,蜀汉绝非正统,历史必将进入新的时代这样的深刻主题。不幸的是,这一主题被毛纶、毛宗岗父子颠覆。
刘安,刘邦之孙,刘长之子,孝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被封为淮南王。西汉建元二年(前139年),刘安入长安朝见汉武帝,暗中结连丞相田蚡,又派女儿刘陵进京坐探,心怀异志。但是,经过十几年的谋划却事机不密,汉武帝察觉了刘安的阴谋,派廷尉前去捉人。刘安见阴谋败露,不等汉武帝处罚他,便先自刎身亡了。
王充在《论衡·道虚》中说:“淮南王刘安坐反而死,天下并闻,当时并见,儒书尚有言其得道仙去,鸡犬升天者。”显然,王充是谴责刘安的,“儒书”把一个反贼吹捧为得道成仙者,实在太不应该。罗贯中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就以刘安杀妻食肉这样的情节,表达了与王充相同的观点。
更有意思的是,刘安的父亲刘长在汉高祖时期(前174年),连结匈奴、闽越首领图谋叛乱,也是因为事泄被拘禁。汉文帝没有杀他,而是把这个谋逆的兄弟发配到蜀郡严道邛邮(严道县,今四川雅安)。谪徙途中,刘长饿死。
刘长之母原本是赵王张敖的美人,刘邦有一次经过赵国,张敖就把赵姬献给了刘邦。高祖九年(前199年),赵国相贯高等人在柏人县谋弑刘邦,也是因为泄密而遭到刘邦的处罚,张敖受到牵连而获罪。刘邦为此迁怒刘长的母亲,把她投入大牢。此时,赵姬已有身孕,在牢中生下刘长后自杀身亡。
历史再往前追溯,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了刘邦兵败彭城的一段故事:“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
生死关头,刘家人都是不顾妻子儿女性命的。因而,罗贯中故意写“刘安”杀妻吃人肉,都是刘家的传统,这样的“汉”难道不该亡吗?
《三国志平话》以造反开篇
《三国志通俗演义》有一个蓝本,就是元早期的《三国志平话》。这部说书人的平话,讲述了三国历史,开篇词这样写道:“江东吴土蜀地川,曹操英勇占中原。不是三人分天下,来报高祖斩首冤。”
对照历史,这部平话虽然比《三国志通俗演义》更不靠谱,但却反映了当时的人对三国历史的看法。说书人认为,魏蜀吴三国不是来分天下的,而是来报仇的,他们的仇人就是汉高祖刘邦和他的妻子吕后。因而,这部平话从光武帝刘秀游王莽所修御花园开始,引出了一个名叫司马仲相的秀才。这个秀才对自己的遭际十分不满,大骂秦始皇等皇帝。玉帝于是将他排队阎罗殿“报冤之殿”,代理阎王处置历史积冤。
首先喊冤的是被吕后杀掉的韩信,然后是被刘邦冤杀的英布、彭越。这三人都是汉初开国功臣,《三国志平话》中说他们都没有谋反,是被刘邦、吕后冤杀的。经过“控辩”双方一番激烈的争辩,各人写了招状,司马仲相奏报玉帝。玉帝依据司马仲相的审理结果,做了如下“判决”:
与仲相记,汉高祖负其功巨,却交三人分其汉朝天下:交韩信分中原为曹操,交彭越为蜀川刘备,交英布分江东长沙吴王为孙权,交汉高祖生许昌为献帝,吕后为伏皇后。交曹操占得天时,囚其献帝,杀伏皇后报仇。
为表彰司马仲相,玉帝敕命:“交仲相生在阳间,复姓司马,字仲达,三国并收,独霸天下”。
这段奇闻讲得精彩,后来,冯梦龙在《喻世明言》中进一步演绎,写了一个《闹阴司司马貌断狱》的故事,比原版更精彩。故事中的关羽是西楚霸王项羽的化身,过五关斩六将是报垓下被刘邦六将追杀之仇。《三国志通俗演义》中也经常以垓下之战打比喻,但刘备身边却又与“项羽”拜了把子。
毫无疑问,《三国志平话》就是一部反汉的民间平话。这样的主题,恐怕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密切关系。因此,这部平话以“汉帝外孙”刘渊杀晋怀帝祭刘禅庙,为汉室报仇终结。刘渊是汉高祖刘邦与匈奴和亲,汉室宗亲公主的后代。
《三国志通俗演义》虽然以《三国志平话》为蓝本,写于元代,却去掉了刘渊的故事,表露了尊汉的思想主题。但是,这个“汉”不是指的汉朝的汉,而是汉人的汉。因而,罗贯中笔下更主要的是以个体人物写三国英雄,呈现魏晋风度,即便是吕布这样反复无常之人,都有他的“好处”。
刘安杀妻食肉,刘备吃了人肉反倒赞赏刘安的做法,罗贯中不认为这是仁义之举。从《三国志通俗演义》所引用的大量诗词,以及隐含的主题思想来看,这部书应当写于《三国志平话》诞生之后不久,属于元朝的作品。因而,刘安杀人食肉又隐含了另一层寓意……。
✣☹罗贯中为什么要在三国演义中安排一个刘备吃人肉的情节,与刘备高大上的形象背道而驰吗?
汉末三国时期,由于战争、瘟疫、蝗灾等影响,粮食极度匮乏,时常出现吃人肉的现象。
据裴松之注《程昱传》引《魏书》记载:
【魏书曰:昱时年八十。世语曰:初,太祖乏食,昱略其本县,供三日粮,颇杂以人脯,由是失朝望,故位不至公。】
根据《魏晋春秋》的说法,初平四年(193年),曹操与吕布在濮阳决战,因为遇到了蝗灾,程昱就洗劫了自己主管的东阿县,为曹操提供了三天的军粮,其中就掺杂着人肉。
也因为这事,程昱遭受了诟病,始终未能位列三公。
《魏书》:袁术在江、淮,取给蒲蠃。民人相食,州里萧条。
当时的袁术,日子也好不到哪里去,在江淮一带,下河摸蚌蛤聊以度日。最悲催的就是百姓,相互交换为食。
这时候的刘备,被吕布击败后,也没有粮食,也就发生了吃人肉的事。
英雄记:“备军在广陵,饥饿困踧,吏士大小自相啖食,穷饿侵逼,欲还小沛,遂使吏请降布”。
刘备吃人肉这事,也算是不很离谱,都在吃,刘备干嘛不吃?
但毕竟说起来不太好听哦。
于是,罗贯中就在演义第三十七回“吕布败走下邳城”这一节中,虚构了“刘安杀妻”这个桥段。
玄德依其言,寻小路投许都,路上绝粮,于村中求食。但到处,闻刘豫州,皆跪进粗食。忽到一家投宿,其家一后生出拜,问之,乃猎户刘安也。闻是同宗豫州牧至,遍寻野味不得,杀其妻以食之。
刘备走投无路就想自杀,孙乾说不行啊,好死不如赖活着,还不如投靠曹操呢。于是,刘备就采纳了孙乾的建议,投奔许都。路上绝粮,就到村里求食。村民都听说过刘豫州很仁德,都是跪着向刘备贡献粗食。
有个猎户叫刘安,因为是刘备本家的缘故,想改善一下刘备的伙食,无奈寻找不到野味,就把妻子杀了,让刘备饱餐了一顿。
这个桥段,史料没有记载。
这事看起来很悬,今天来看是很残忍的,是无法想象的。
但在那个时期,也算是稀松平常的事。
其一,吃人肉的事,不是个例,都在吃,刘备咋就不能吃呢?
其二,那时候女人的地位很低,就跟饲养的家畜差不多。没得吃了就拿来当饭吃,这不能用今天的道德理念理解这事。
虽说杀头猪不用报官,但杀个女人也是一条命,不过没有追究责任。曹操听说此事后,还令孙乾把黄金百两送给刘安。
其三,毫无疑问,罗贯中这是在提升刘备仁德的形象。不过呢,刘备不知情,也就不能有损他的形象了。
“刘安杀妻”一事,无非就是说明刘备很受百姓爱戴,同时说明刘备为了匡扶汉室很不容易就是了。
当时的女人命如蝼蚁,不是大不了的事,刘备也就悲伤一下而已。
≈❣罗贯中为什么要在三国演义中安排一个刘备吃人肉的情节,与刘备高大上的形象背道而驰吗?
谢谢邀请。
刘备徐州兵败,逃往的时候猎户刘安杀妻招待刘备。有一点令人不寒而栗,刘备吃肉的时候问刘安:“此何肉?”刘安回答是狼肉。实际上刘备很清楚是人肉,因为古代部队断粮的时候,吃人肉是经常发生的事,刘备数次兵败,自然有过吃人肉的经历。即便如此,刘备仍然狼吞虎咽吃个大饱。
现代人从当今价值观考虑,认为刘安想跟随刘备当官,事实上刘备确实说要带刘安走,但是刘安拒绝了,原因是自己尚有老母,这么看,刘安是个孝子。那么怎么理解刘安的行为呢?
事实上,历史上吃人肉是个很经常的事。一直到宋朝,如此富庶的盛世,《水浒传》中吃人肉的场景比比皆是。古代女子地位低下,是丈夫的私有财产军中一旦断粮,军官杀了自己的妻子给士兵吃,往往能激发部队斗志。
《三国演义》总体是尊刘贬曹的,刘备仁义,到哪都受欢迎,猎户刘安也是刘备的粉丝,这个角色就是用来衬托刘备光辉高大形象的。从刘安的角度来看,杀妻也是无奈,三国时期人民群众处于极端困苦时期,有资料表明,东汉末年中国有四千万人口,三国乱世最低谷时只有八百万,真是“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刘安家没有吃的,又想好好招待刘备,才想起了这么一个主意。
那么,罗贯中安排这个角色,在自己看来是什么形象呢?此事之后,曹操知道了,派人给刘安送了一千两金子,也就是说刘安的行为值得褒扬,而没有责备他残忍。这种观念与今天的价值观冲突,但在当时能够理解。
❒♔罗贯中为什么要在三国演义中安排一个刘备吃人肉的情节,与刘备高大上的形象背道而驰吗?
《三国演义》第19回:下邳城曹操鏖兵 白门楼吕布殒命。有一小段说的是吕布依附徐州的刘备,反客为主,打败击散刘备。刘备落荒而逃,欲往许都投奔曹操。路上饥饿,到一村中遇到一叫刘安的猎户。刘安感其亲民,招待刘备,却没有肉,竟杀了自己老婆取肉为肴,还对刘备诈称是狼肉。天明刘备上路,发现厨房有一妇人尸体,才知吃了人肉,不胜伤感上路。
原文:
评曰:这个刘安真仗义哦,为了招待客人,招待心中敬重的仁士,杀了老婆取肉为餐;真孝义哦,本可随刘备建功立业,因有老母在,不去。真忠孝之人也。
现代人若看了此评,相信80%的人会认为是在讲反话,20%的会问评者,什么时候从
------------------
推荐阅读:
我00年的,是穷人家的孩子,请问还有必要再去上大学,去参加我第三次高考吗?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