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他大约的确是死了”居然不算作病句,是不是名人效应?
▂☀鲁迅的“他大约的确是死了”居然不算作病句,是不是名人效应?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无人超越的文学泰斗。也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伟人曾明确肯定: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关于先生的“他大约的确是死了"的句子,到底是不是病句,我想从三个方面和提问的朋友商榷。
一是我以为答案是正确的。鲁迅先生是文学大师的大师,也是医师中的高明医师。无论是语法上,还是句式上,都是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鲁迅的文章笔法,是独具一帜的。如此句式遣词,不是一般文人墨客可以使用的。
二是此句式出自先生小说《孔乙己》中。孔乙己一介穷酸秀才,也写得一手好字,更懂得茴香豆的“茴”,有几种写法的。只是因为穷,连到小店喝点酒都付不起钱,常常赊账等遭世人冷嘲讥讽看不起,得不到尊重还遭打骂。
三是当时社会腐朽黑暗,世风日下,穷人是渣,富人是王八。孔乙己现象比比皆是,没人关心,没人怜悯,沒人重视。孔乙己的悲哀正是当时社会缩影,有其不多,无其不少。即便是还欠小店酒钱,又那么日久不见,是死是活,这样一个底层低等人物,又有谁会去判定他,是生不如死的躺在某一角落,还是真的死了?
因此,“他大约的确是死了”这句话,不仅不是病句,相反还是颇具鲁迅先生风骨的一个金句。
一一个人之见,欢迎指点!
❊﹟鲁迅的“他大约的确是死了”居然不算作病句,是不是名人效应?
谢邀请!
这句话并不是病句,何来名人效应?此句出自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一文。结合上文不难看出,孔乙己疯癫后自命清高的他生活上穷困潦倒,不吃饭还离不开酒,岁数本已不小了,又是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一定活不长久,又无法断定他是否死了,所以鲁迅先生用了“大约”一词;孔乙己本来是博学多才的,苦于当时社会制度的腐朽,最后因中举喜极而疯,沦落得如此不堪,在鲁迅先生心中他已经死了,所以用了“确是”一词。综上所述,这句话恰恰体现了鲁迅先生高超的写作技巧和文学素养,并没涉及到半点儿名人效应。
以上仅个人观点,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鲁迅的“他大约的确是死了”居然不算作病句,是不是名人效应?
对于这句话是否是病句,我从来沒有动摇过,这得益我的语文老师解读得很到位。
先说著名的争议句:我院里有一棵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
多数人都觉得这样写很多余,如果是一般的老师,一定狠狠给个叉——你写我院里有两根枣树不行么?二般的老师呢,可能会皱皱眉头看下去——这样写会有什么深意么?
当然,一般的人会停留在一般的水平:因为鲁迅是名人,这样的病句也成名句了,悲哀的附庸啊……
直到有个单身狗仿着写下这么一句:我床上有两个枕头,一个是我的,另一个也是我的。
这仿句更象一个包袱,前面“一个是我的”,引得读者猜想“另一个”是谁的,哪知后一句“另一个也是我的”,啧,单身狗无疑,真逗啊,于是引得读者哑然失笑。读者会发觉这样写句子沒毛病,还有点意思。
诸君大可以仿写:
我有两……一个……另一个……
重点来说这个“大约的确已经”为什么不是病句。
胡适,鲁迅他们这些人处于文言文与白话文的“过渡期”,所以他们“开创性”写的白话文是非常糟糕的,习惯于当今阅读的我们去阅读那个时代的文章肯定不适。特别是胡适写的白话诗,放到今天的网络环境,一定会被骂惨。
而鲁迅的文字,也被自称百年来文字最好的李敖批评为“坏的文字”,“很烂的写作”。然而李敖杂文写的好,写的小说却烂得不行,比如《北京法源寺》…扯远了,其中大家公认的便是鲁迅去日本留学,文字受到日文的影响太大,所以写的文章很多病句,用词不通,文不达意,字词颠倒等毛病。
那么,这个“大约的确已经死了”是鲁迅的“日式”“旧白话文”造成的病句么?
撇去“大文豪”的名人光环,大概任何人写了这种句子,都会被人喝斥:你丫写的什么破玩意!
也有人和稀泥说:古人写文,字可通假,不算错字;名人写文,自有其意,不算病句。
但就如“两棵树”要结合下文内容来看一样,结合通篇孔乙己看下来,以此“病”句做结尾,一定是鲁迅有意执意乃至刻意这般写的———
象孔乙己这般可憎可悲的人,在中国(大约)死得差不多了吧——一种期冀与无奈,希望这样的人越少越好,但事实上还是有很多,头上辫子剪了,身上长衫脱了,心里的长衫辫子还在。的确已经死了!——一种绝决!余孽不死中华无望!不要可怜孔乙己,他必须消亡!
所以,语文老师为了让我们读懂这句话,叫我们在“大约”后面加了个顿号。
当然,杠精们是不会认为这是一种很高深的文学笔法,他们严循“语法”,他们严遵“平仄古韵”,他们严抠“的地得”,他们用符合规矩的字词句把文学框圈起来,让每一篇诗文都如梨花体浅浅诗那么浅显直白,让每一篇文章都如法律条文产品说明那样木讷冰冷。
现在的文学——大约、的确已经死了。
#↾鲁迅的“他大约的确是死了”居然不算作病句,是不是名人效应?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大约就是大约,的确就是确实的意思。
他大约的确是死了,翻译一下就是“他大约确实是死了”。
个人认为,这就是一个病句。
鲁迅推测孔乙己被打断腿以后没有来过酒店,认为是死了,但并不肯定。
正常来说,孔乙己是个小偷,现在腿断了无法生存,肯定活不长。
而且孔乙己本来从不拖欠酒钱,最后一次来的时候只能付这次的酒钱,以前的欠账则无法偿还,看来确实是走投无路了。
但是,鲁迅并不肯定孔乙己死了。毕竟不来喝酒并不是不吃饭,不喝酒不会死,没饭吃才会死。
孔乙己即便残疾无法生存,好歹还有些文化,就算给人抄书记账,应该也能混口饭吃。
以前孔乙己四肢健全,宁可选择偷盗也不愿意吃苦抄书。
现在情况不同了,他如果真的愿意吃苦,在比较富裕的绍兴乡下,又重视文化人,混口饭吃应该还是可以的。
鲁迅的意思应该是,孔乙己有可能死了,也有可能没死,但是死掉的可能性比较大。
现在来看,这个“确实”,对于鲁迅来说应该是“真的”的意思。
因为之前很多人说孔乙己可能死了,结果孔乙己还是出现了。这次很长时间没来,恐怕就不是猜测,而是真的死了。
所以,这句话应该改为 他(这次)大约真的死了。
大家不要以为文豪就没有语法错误。美国一个大文豪自杀前,打字机上留下短短几句话的遗书,就有几个单词拼写错误,语法也有错误,导致家人认为不是他写的,他是被谋杀的。
其实这个文豪就是错字很多,语法也有问题,为此特别雇佣了很多的秘书。
鲁迅写了很多作品,有些错误也是正常的。
比如1924年,鲁迅发表了一篇抒情散文《秋夜》,他在开头写道:“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玩意要是哪个小学生写在作文里,肯定会被扣分。
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也是病句。
个人认为,鲁迅的作品是比较口语化的,这种似乎确凿、大约的确,可能就是他日常说话的口头禅。
↵㉿鲁迅的“他大约的确是死了”居然不算作病句,是不是名人效应?
我不掩饰对鲁迅先生的偏爱与敬仰。从上大学开始,对先生的作品,无论杂文、散文、小说、诗歌还是书信,只要能找到的,就来个通读,一字不落的读。先生的作品不靠情节取胜,靠的是直面人性的辛辣和字里行间的韵味。
鲁迅先生的语言功底,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无人能出其右
他是真正掌握了汉语言奥妙的人,能把一句普普通通的大白话说的曼妙灵动、韵味无限。正如武功中的入化境者,随便一挥手,看似平淡无奇,却已是神来之笔。
在《秋夜》一文中,鲁迅先生开篇就写道: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在朋友间的一次小聚中,一位编辑大人曾以此话为例,说名家和普通作者的区别就在于,普通作者这么写是废话,名家这么写就是经典。
我惊叹,现在编辑大人们的水平也都像市场通货一样水涨船高了吗?后来了解到,这位编辑大人的主要本领是混水摸鱼,最初因为有些拉赞助的本领混进了杂志社,现在四处活动的目的依然是拉赞助。我这心里才舒了一口气。
什么是好的语言
贾平凹先生说:能够准确地表达出人与物的情绪的语言就是好的语言。怎么表达情绪?就是通过字与字、句与句之间的搭配。鲁迅先生的这段话,每一句都是简单的大白话,但组合在一起,就呈现出一种别样的韵味和情绪。
《秋夜》一文主要表达了坚韧不屈的枣树,对高而怪的天空的抗争精神。“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而一无所有的干子,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读完全文再看开篇那段话,就可以体味到其妙处。
文中的枣树隐喻的其实是作者自身,一个孤独、寂寞,有些彷徨,却又充满反抗精神的斗士。如果写成“墙外有两株枣树”,则是对景物的一种白描,没什么意味;如果写成“墙外有两株树,都是枣树”,则多少有了一些味道;鲁迅先生偏偏写成了“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样的语言不但让读者眼前一亮,感到很有意思,同时也为这段话陡然增加了很多张力,准确表达了作者当时的复杂情绪。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算病句吗
如果在公文写作中出了这样的句子,一定是要挨板子的。公文写作讲究的是客观、真实、准确。而文学创作则不然,讲究的就是提炼、升华、创造和意境。
正如鲁迅先生的另一名言: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文学创作本身讲究的就是不拘一格,最重要的是“创",而不是“写”。鲁迅先生是深悟此道的人,对于语言的凝练、搭配与创新非常重视,这一点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
妙到毫巅的词语组合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是《孔乙己》一文的收尾之语,也是通篇的点睛之笔,一句话道出了一个落魄文人在那个时代的可悲命运。
文章开篇就说了,小伙计之所以记得孔乙己这个人,是因为:“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由此可见,这个虽然已经贫困潦倒,但仍然穿着长衫咬文嚼字的穷酸文人,在小伙计和其他人心中不过就是一个笑料,与无聊时的调味品。
及至后来,由于偷了丁举人家里的东西,被打折了双腿,破衣烂衫的孔乙己以手为腿,匍匐着来酒店喝了一碗酒之后,就消失了。小伙计觉得以那样的身体状况,再加上缺衣少食,孔乙己肯定是熬不过这个寒冷冬天的。所以他才会有“的确死了"的推断。
如果直接写成:“孔乙己的确死了",则说明这个消息得到了印证,还是有人关心和知道孔乙己的死活的。但鲁迅先生写道:“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段话的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没有人关心,也没有人知道孔乙己的死活。一个穷酸文人的悲惨命运和世人的冷漠之情跃然纸上。
经常有人问:怎样才能写出好的语言?办法很简单,认认真真地通读鲁迅先生的作品一遍,语言能力定会大有长进。
------------------
推荐阅读:
一方水土一世情深,岁月老去你能讲讲从前你生活的老城镇的故事吗?
跑步快两年了,从来没有跑过马拉松。现在月跑量基本二百公里,请问可以跑全马吗?
下一篇: 世界上最美的一句话,你觉得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