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背水一战打胜了,为何后世却再也没人敢轻易用此计策?
╟℘韩信背水一战打胜了,为何后世却再也没人敢轻易用此计策?
背水一战,是一种奇谋,也就是兵法所说的置之死地而后生,也就是把自己陷入绝境,被敌军包围,从而激发出士兵的作战潜力,从而提升军队作战力,达到击败敌人的目的。
这种打仗风格风险度非常高,必须要了解敌军统帅的指挥能力以及军队作战力,才能确定是否可以用此计谋,盲目使用必定对自己无益。所谓的奇谋,就是非常冒险的计谋,这种计谋往往是高手用在菜鸟身上的,真正的高手过招是没有奇谋而言,只有更强的战略比拼,战略要比谋略更加复杂和高级,有兴趣的可以查资料区别一下。
奇谋是建立在敌方进攻和防守存在严重的低级军事漏洞之上的。擅长用兵之人,是不会犯低级军事错误给别人有机可乘,这类人吃败仗不是败在奇谋之上,而是败在正面战场上或者被更高级的战略击败,这类人往往被称作名将,擅长战术作战,缺乏军事战略;
像背水一战这种奇谋,只能用于敌军统帅指挥能力、治军能力和军事武器极度差三种条件缺一不可的情况下才能使用,否则背水一战或者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奇谋都是死路一条。为什么这么说呢,被包围一方,属于兵力弱的一方。如果敌军统帅指挥能力强或者精通阵法,军队不会出现一哄而散的局面,兵力弱的一方很难冲出去,即便冲出去损失也很惨重,失去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意义;如果敌军统帅指挥能力差,但是治军严谨,士兵能做到临危不惧,将领也能临危不惧的指挥士兵作战,那么这样的军队只是作战时打的比较混乱,但是不会出现一哄而散的局面,这样的局面,弱方也很难冲出去,即便冲出去也会损失惨重;如果敌军军事武器先进,弱方也很难冲出去,即便冲出去也会损失惨重,比如敌军有先进的弓弩射程远,或者有中型火药战车,弱方可能连敌军都碰不到就已经损失殆尽;
所以背水一战要成功必须满足敌军统帅指挥能力差、治军弱、军事装备差三者缺一不可,否则基本都是以失败告终,这就要求在使用背水一战时要彻底了解敌军情况在决定是否可用。
我们现在来分析韩信背水一战的情况:敌军统帅指挥能力赵王,是一个无能的统帅,拥兵十万大军,在手里面就跟无兵无将一样,有人才不会用,指挥军队打仗不会,典型的无能统帅;统帅无能,士兵临时组建起来,没有出色的人训练士兵,所以军队是不堪一击的军队;军事武器与韩信相比,也不占什么优势;韩信对这样的军队发起进攻,这样的军队一遇到攻击,立马就会出现一哄而散,溃不成军,这就是韩信为什么背水一战能成功,而后人很多人模仿都失败了,真正会用兵的人,都是靠战略取胜,不会靠奇谋冒险取胜,除非对手真的很弱。如果韩信对项羽来个背水一战,哪怕项羽比韩信军队少一半,韩信都会死的很惨,这就是对手强弱的差距。
在军事才能中,军事思想>治军>军事发明>战略>战术;军事思想以孙武为代表;治军以诸葛亮为代表;军事发明以诸葛亮、戚继光为代表;中国历史上诸葛亮以治军出名,军神李靖评价诸葛亮所带领的军队只有白起带领虎狼之师可以与之媲美。诸葛亮军事思想是:有制之兵,无能之将,不可败;有能之将,无制之兵,不可胜;强调治军强于将才;这也是我国现代的治军思想:依法治军,从严治军;
▽⊗韩信背水一战打胜了,为何后世却再也没人敢轻易用此计策?
背水一战!仅仅是背水吗?成功也绝非侥幸。信息战,心理战,排兵布阵,指挥若定,上下一心!后世效仿者所以失败,怕是只学了个皮毛。
↶﹡韩信背水一战打胜了,为何后世却再也没人敢轻易用此计策?
兵法上说,置之死地而后生,是说在双方作战时,如果一方陷入死地,看到没有活路,横竖是死,就会拼命作战,反而会取得战场的胜利。韩信用此计谋,在与赵国作战时,背水为阵,大败赵国,还因此形成了一个成语:背水一战。但是,韩信此战以后,后世再没有人敢用此计,为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韩信背水之战的情况:
公元前204年,汉军和赵军在井陉交战,韩信利用赵军主帅陈余轻敌之心,摆下背水阵,鼓吹本军将士奋勇作战以书死里逃生,并另派两千轻骑兵趁陈余倾巢而出夺取赵国城池,并插满汉军旗帜,赵国军队上下恐慌,以为大势已去,军队大乱,四处逃散,赵军大败,韩信并俘获了主帅陈余。
看一下韩信取胜的前提,是两千偷袭人员决定了战场的的胜负,背水之战的人员看到偷袭人员占领了对方的城池才增添了战斗的勇气,而陈余的军队看到自己的城池被敌方占领,觉得大势已去,顿时军心涣散,无心恋战。如果没有偷袭人员,韩信的军队取胜的概率一半都不到,他的背水军队只是吸引陈余的注意力,让陈余忽略了偷袭军队,这就是韩信的出其不意,才战胜了赵国。再看看三国诸葛亮伐魏,马谡照搬兵法,让军队驻扎在山顶,还说置之死地而后生,张郃断了他的取水之道,结果军队大乱,四处逃散,禁止不住,致使大败而归。
后人没有人敢用这个计策,还在于别人用过的奇谋,一旦用过,就不再是奇谋了,你再用,敌方一眼就可以看穿,起不到奇谋的作用。
由于以上两点原因,所以后人基本不用这招了。
⇛♧韩信背水一战打胜了,为何后世却再也没人敢轻易用此计策?
古往今来只有韩信一个人,可以背水大胜。
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几番仍效法,均以失败终。
韩信东进灭赵时的井陉之战,是如何以不利为有利,变弱小为强大,死而后生,以少胜多的?让我们一探究竟。
先看一下交战双方的兵力与地形情况,一方是赵军主帅陈余集结的大军,号称20万,先占据了有利地形井陉口,筑造了营垒,防守以待。井陉口是太行山有名的八大隘口之一,在它以西有一条长约几十公里的狭窄驿道,不利于大部队行进,而且在赵军营垒前方还有一条河流,背山临水,赵军可以说是占尽了地利。另一方是韩信率领的军队,想要突破井陉口,向东攻击赵国,兵力数量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不过从先派出的两千轻骑和万人先锋部队来看,兵力最少在3万左右,不过战斗力一般,精锐部队都被刘邦发往荥阳抵御项羽去了,将士平时也没怎么训练,因为韩信开始率领这支军队破魏下代也就在此三个月前,就是在这样一种兵力和地形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之下,韩信是怎么指挥打赢的呢?
第一步,暗中打探。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陈余手下李左车曾向陈余认真地分析了地形和敌情,井陉道路狭窄,车马不能并行,行进的军队要绵延数百里,因此汉军运送粮草的队伍势必远远地落到后边。鉴于这一分析,李左车进而向陈余建议:由他带领奇兵3万人马从小道出击,去夺取汉军的辎重,切断韩信的粮道;而由陈余本人统率赵军主力深沟高垒,坚壁不战,与韩信军周旋相持。李左车认为只要运用这一战法,就能使得韩信求战不得,后退无路,不出10天,就可以彻底消灭汉军。而韩信正是了解到陈余没有采纳李左车的这一计谋,才敢领兵进入井陉狭道。而陈余认为自己兵力和地形都占绝对优势,用不着这么多诈谋奇计,放韩信走这百里井陉道,等你兵疲马困出来时,依托地势与你正面决战。陈余设想的很好,只不过韩信又是给你表演又是跟你玩魔术,不按套路出牌啊!
第二步,在大军行进到距离井陉口还有三十里的地方,下令停止进军,让战士们宿营,早早休息。养精蓄锐,陈余想到的韩信也想到了啊!
第三步,半夜传令,挑选两千名轻装骑兵,每人拿一面红旗,从隐蔽小道上山,在山上隐蔽着观察赵国的军队,一旦赵军倾巢出动,火速冲进赵军的营垒,拔掉赵军的旗帜,竖起汉军的红旗。这一步关键在于出其不意,所以必须半夜行动,不能让赵军发现。
第四步,派出万人先锋部队,出井陉口,渡河,背水列阵。这样做出于三个考虑,一是可以先渡一部分军队,对方没有看到韩信的主力,就不会贸然出击,等到主力渡河时,就减少了一部分渡河时间,防止对方半渡而击。二是背水列阵,看似是兵家大忌,使对方轻视,正所谓骄兵必败。三就是列阵本身的作用,摆好阵列,为后面的激战做好准备,而此时对方巴不得你背水列阵,所以不会进攻,列阵时间充足。
第五步,先锋背水列阵完成后,韩信率主力开始渡河,全部过河后,并没有会合那一万先锋部队,而是后队改前队,亲自出马,大张旗鼓地朝赵军营寨而来,列阵求战。赵军占尽兵力和地利优势,果然打开营垒攻击汉军,双方激战了很长时间。
第六步,汉军主力撤回到河边的阵地,之前列阵的先锋部队顶上,缓冲一下,防止主力撤退时溃不成军。赵军看到汉军撤到河边,退无可退,更是倾巢出动,企图一举全歼汉军。汉军的确退无可退,只能殊死搏战,爆发出了惊人的战斗力,而赵军因此也不能取胜。
第七步,两千精骑趁着赵军倾巢而出,突袭赵营,拔旗易帜。而赵军一时不能制胜,想要退回营垒,发现营垒插满了汉军的红旗,大为震惊,以为汉军已经全部俘获了赵王的将领,于是军心大乱,纷纷落荒潜逃,溃不成军。汉军前后夹击,大获全胜。
这七步环环相扣,少了其中任意一个环节,韩信都赢不了!
假如韩信不事先打探,贸然进入井陉狭道,那主动权就不掌握在自己手里了,后面的谋划也就不那么自信了。
假如韩信不在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宿营休息,对方以逸待劳,等到背水决战时,能不能顶住,也就另一说了。
假如韩信没有拔旗易帜这一招,单凭正面对决,就算置之死地而后生,军队战斗力被激发出来,由于兵力地利的劣势,最终也难逃失败的结局。
假如韩信不背水列阵,由于军队平时疏于训练,一旦打起来,难免人人自保,佯装撤退时更容易溃不成军。
假如韩信的主力部队不是最后出现的,那军队渡河就成了问题,这就给了对方一个半渡而击的绝佳时机。
最后制胜的关键一步,拔旗易帜,动摇了敌人的军心,赵军纷纷落荒而逃,赵将即使诛杀逃兵,也不能禁止。
后人只是单纯模仿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忽视种种特殊条件,只能是东施效颦。
这也是为什么,古往今来只有韩信一个人,可以背水大胜。韩信真不愧为兵仙啊!
↡‱韩信背水一战打胜了,为何后世却再也没人敢轻易用此计策?
背水一战的战术,一直以来被历代兵家视为是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韩信的成功在于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和智慧。但也需要靠点运气,有足够的客观条件,不然就是自取灭亡。
首先背水一战的战术是被运用在井陉之战中,韩信以三万兵马对抗赵国二十万兵马,由于双方兵力差距之大,导致一开始韩信就处于被动的状态下,但战争的结局是韩信打败了多余自身数倍兵力的赵国。
当时汉军跟赵军阵地隔着一条河,本来不出意外的话,韩信基本上是必败的结局。而韩信也知道普通打法是赢不了赵军,首先军心就开始动摇,得让士兵有战斗下去的欲望啊。于是他提前就跟将领说列阵背靠山,前面临水泽,让士兵背靠水排阵,给士兵打气还说打败赵军再饱饱地吃一顿。
于是韩信安排了一万士兵背水列阵,在安排一部分士兵去引诱赵军的全部军队离开大本营,使得他们来到河边跟韩信剩余的两万多军士交战。这时,在安排一部分奇兵去偷袭赵军本营,才有可能赢得胜利。
不过,这个渡河引诱有个不能避免的漏洞,就是韩信的军队在渡河到一半的时候,赵军进攻的话,就会导致结局发生巨大的变化。而赵军也不是没啥能入,当时赵军有个李左车就建议赵王趁着汉军渡河渡到一半时,就出击攻打,那韩信必败无疑。可是,赵王自大,认为自己这么多的人马,还怕一个韩信,不屑于趁人之危。他要堂堂正正地打败韩信的不败神话。
于是,剧本就像韩信想的那样,大军渡过河流,背水一战,全军视死如归。韩信还指挥大军在交战一会就假装溃败,扔掉自己的旗子,赵军不疑有诈,纷纷赶上来捡战利品,因为那时后期拿来领赏。这一幕被韩信也看在眼中,自己安排的奇兵也成功偷袭了赵军大本营。
赵军此时就慌了,阵型大乱,因为他们不知道背后有多少人等着杀他们。而此刻的地形,刚好不利于赵军发挥人数优势,赵军无法组织有效的防守,也就导致韩信大胜。
纵观全局,不全靠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只能说韩信是真的厉害,依靠地形,摸清敌我双方的心理,成功的打赢了这力量悬殊的阵地战。
可是,但凡赵王不自大,采取手下人的意见,韩信就得败。如果韩信治军不严,手底下的士兵也不会完全相信韩信能够绝地反击。如果地形不合适,那么同样也不会造就这场战役。这也是后世很少有人能复刻背水一战的战果,因为需要有太多的客观条件。
------------------
推荐阅读:
归化之路已基本告败,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国足未来重返亚洲一流?
最近华为,任正非,陈春花在网上吵得沸沸扬扬,三者之间是什么情况?
“人老了不能自理,子女越孝顺,老人活得越久就越遭罪”你怎么看?
为何飞度的1.5L发动机被神化,而参数相当的标致1.2T发动机则没有什么影响力?
苏德战争如果德国集中兵力打莫斯科和高加索,不打列宁格勒基辅和斯大林格勒,能赢吗?
为什么袁姗姗笑起来不好看,而面无表情的angelbaby却那么美?
上一篇:南平出现过哪些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