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中文名字为什么是美国?
⇙↕美国的中文名字为什么是美国?
抛开复杂的国际关系与情感不说,“美国”这个名字,翻译得信达雅,也看出了我们的胸襟。
中美正式接触可以追溯到1784年,当时的美国还不强大,被英国人在美洲大陆上狠狠摩擦,英国人还联合其他国家一起抵制美国人。
当时的美国开着商船“中国皇后”号来到广州,是为了寻求大清帮助,在贸易上多多支持。
不过,当时的大清还无法明显区分英美人,毕竟长得都差不多,说得语言几乎一样。
当然,英国人不太愿意美国人被看成英国人。于是向大清的官员解释,“呵嘪哩噶”(美国的发音)虽然与他们英国人长得像,但不是他们那旮旯的。所以,“呵嘪哩噶”作为了美国的音译。
▲美国领土构成
等到19世纪初期时,随着清美贸易往来越来越多,美国在广州设立了商会,双方沟通后,大清国在审批文件中以“咪唎坚”作为美国的正式称呼。
这个名字基本就是正常的音译,不太见水平,起码比起“英吉利”差了好几档。
▲花旗银行
再后来,也有过几个美国的音译称呼,比如“咩哩干国” (《海录》)、“育奈士迭国”(《四洲志》,估计林则徐只翻译了“United”这一个单词)。
还有“花旗国”的称号,就是因为大清看到美国的星条旗(与今天的星条旗不一样,星星还比较少),挂在美国的商船之上,将其称为“花旗”,花旗银行的名称也参考了这一点。
▲望厦条约
后来的故事开始不好玩了。大清越干越怂,美国人不讲武德,在第一鸦片战争后,他们逼迫大清签订《望厦条约》,美国被称为“大亚美理驾合众国”。
同一时期的徐继畲,编了本大牛的书《瀛寰志略》,将美国译为“米利坚合众国”,已经有今天的影子。今天的日本就是将美国翻译成“米利坚“。
▲《辛丑条约》签订现场
“米利坚”因为叫起来比较容易,逐渐成为主流翻译。
直到1900的《辛丑条约》签订时,文件中大清将美国的称呼改为“亚美理驾合众国”,“美利坚”代替了“米利坚“。
后来,在1913年时,中华民国在与美国建交,双方确定正式名字,美国译名定为“美利坚合众国”,简称“美国”,并沿用至今。
以上。
↖☪美国的中文名字为什么是美国?
自美国进入中国人的视野以来,中国人对其国名称谓多达60余种,“美国”只是这众多选择的其中之一。所以真的考察其来美国的中文国名的演变的话,实际上也是在考察翻译史以及中国人对美国这个国家认识的发展历史。
美国人最早进入中国人的视野是在1784年,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来到广州。由于种种原因,当时被中国人误认为是英国人,这一点也满可以理解。在逐渐认识加深的过程中,中国人逐渐将两者区别开来,所以又有了“新国民”这个称谓。不过真正把America直接音译过来还要“感谢”英国人。1795年,英国商人发现中国的官员英国美国傻傻分不清楚,不得不解释说“呵嘪哩噶”虽然与他们英国人长得像,语言一样,但是不是一块儿的,从这里开始也就有了“呵嘪哩噶”作为音译。
我们都知道花旗银行是美国的一家银行,为什么叫花旗呢?因为广东在古代曾经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口岸,因此外国人众多,广东人为了区别,以旗帜为准,当时美国的星条旗看起来像花一样,所以将美国称之为“花旗国”。
1820年,美国国名第一次出现在中国人的著作《海录》中。在这本书中,同样采用了音译的办法,即“咩哩干国”,叫起来也有点呆萌的感觉,顿时觉得古人也蛮可爱。不过官方则称之为“咪唎国”。之后德国传教士郭实腊等人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在1833年12月号上第一次出现美国的国名翻译,即“米利坚国”,这个看起来就熟悉多了,之后又出版了一本书,《美理哥和省国志略》,不再是单纯的音译,还有点意译的味道。
1844年,美国的修约特使顾盛到达广东,将自己国家坚持称之为“亚美理驾会邦国”,之后在《中美望厦条约》中,对于美国国名的表述是“亚美利驾洲大合众国”。从这次往后,国名的汉语翻译慢慢统一,到了1853年,“美国”的称呼出现在上海地区中美交涉的文件中,“美利坚”也逐渐出现在视野之中,代表着当时中国人对于美国看法的改变。民国成立之后,“美利坚合众国”成为标准的译名,直至今日。
参考梁建《从“花旗国”到“美利坚合众国”》,《历史档案》2013年第1期
➯⇣美国的中文名字为什么是美国?
抛开所有的立场以及情感关系不说,“美国”这两个字的中文翻译名字确实很好听。“美国”二字的表面意思就代表了:美丽之国、美好之国,翻译得确实很文雅、也很有水平。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去看一看美国这两个字的由来吧!
美国人1776年建国的时候,我们这边是乾隆41年的时候。那时候晚清是处在闭关锁国的状态,双方自然是没有任何接触的可能的。
一天到晚作诗、正在享受生活的乾隆更不知道在大洋彼岸还有一个叫做美利坚的国家。
根据史料记载:双方的第一次民间接触是在1784年的时候,一艘叫做“皇后号”的美国商船,抵达晚清,这也是美国人第一次和我们做生意。
可是,当时晚清根本没有人知道“美国人”到底是何许人。晚清的官方人员都以为:美国人只是另一个跑来做生意的蛮夷之人而已。
不过那个时候也没有美国这一说,我们真正把美国这两个字当作官方的正式称呼,还要等到100多年以后了。
1840年,晚清的大门终于被英国列强给砸开了——鸦片战争爆发了。这场战争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晚清无情的战败了,签订了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当时的美国总统泰勒
晚清战败并签订《南京条约》的消息不胫而走了,一下子就传到了华盛顿。当时美国立即要求派遣代表来晚清商谈建立新的经济关系。
望厦条约
当时美国人派出的特使叫做顾盛,这哥们来了以后那是威逼利诱、软硬兼施。最终逼迫晚清签订了《望厦条约》。
这个条约又是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例如:双方要协商关税、领事裁判权要扩大、利益均沾、美国兵船可以任意到晚清港口“巡查贸易”等等。
当时签订条约的时候,顾盛递交给钦差大臣耆英的汉字国书中,美国的国名被译为“亚美理驾合众国”。《望厦条约》之后,“亚美理驾合众国”成为清朝官方文件中对美国人的正式称呼。
裨治文
那么这个“亚美理驾合众国”的称呼是怎么来的呢?这个名字源于一个人,这个人叫做:裨治文,这哥们是一个传教士——生于1801年、卒于1861年。
在签订《望厦条约》之前,晚清官方根本就不知道美国是个什么东东。于是乎,裨治文写了一篇介绍美国的文章,由裨治文译成中文,并散发给晚清的官员和其他人士。
裨治文将文题译为《亚美理驾会邦国纪略》,由此才有了《望厦条约》中对美国称呼为:“亚美理驾合众国”的来历。
在《望厦条约》中还有一款,晚清答应美国人在12年后可以再次修改条约。由于《望厦条约》签订的时间是1844年,所以到了1856年的时候又到了修约的时间了。
美国人在英、法的支持下,再次提出全面修改条约的要求,但被晚清给拒绝了。于是,西方列强决心对晚期发动一场新的侵略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打响了。
1858年,英法联军在美、俄的支持下攻占了天津的大沽炮台,又进一步攻占京城的趋势。大清朝一般到这个时候就会扛不住了,因为京城那是皇帝居住的地方。于是乎,大清朝此时与英、法、美、俄签订了《天津条约》。
在这个条约里面,大清朝仍然称呼美国人为:“亚美理驾合众国”。条约原文里面有这样一句话:
兹大清国与大亚美理驾合众国因欲固存坚久真诚友谊,明定公正确实规法,修订友睦条约及太平和好贸易章程,以为两国日后遵守成规,为此美举。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美国人内部爆发了惨烈的南北战争,其他列强各有各的事情所以也无暇顾及大清朝了。于是乎,一场师技长技以治夷的洋务运动开始了。
洋务运动本来就是一场向西方学习先进科技的运动。于是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放眼看世界、越来越多的西方著作被翻译了过来,甚至还派出了留学生赴美留学了。
同一时期的徐继畲,编了本书叫做《瀛寰志略》,将美国译为“米利坚合众国”,已经有今天的影子了。今天的日本就是将美国翻译成“米利坚“或者“米国”。
不过对于这个名字当时的争议还是比较大的,一些晚清的保守者认为:这个名字过于美好了。我来举个例子:
清末保守派代表,也是庚子事件中的主战派徐桐,他对有人把美国翻译成“美利坚”就十分恼火。按照徐桐的讲法:
说大清什么都是美的,美国还有什么可“美”的?
大清什么事情都顺利,美国还有什么可“利”的?
清国军队无所不坚,美国还有什么可“坚”的?这也可以反应出当时某些人的一种片面的思想了。
可是由于“米利坚”叫起来比较顺口,也比较简单,所以后来的翻译作品中“米利坚”就慢慢地成为一种主流了。
随后爆发了有名的庚子事件,大清朝又一次无情的战败了。1901年,李鸿章与11国签订了《辛丑条约》,此时晚清在条约中,把美国又称作“亚美理驾洲大合众国”,但当时的简称就变成了“大美国”了。
清朝灭亡后,民国成立了,美国的称呼又被改为“美利坚合众国”,并简称“美国”,从此美国的这个叫法一直沿用到现在了。
最后简单说一下:我们近代与美国人的关系。不得不说,美国与我们的关系很复杂也很特别。
当别国都在侵略大清朝的时候,美国人为了自己的利益那是高呼:利益均等、门户开放、大家公平做生意等等;
庚子事件以后,当所有列强都准备彻底瓜分我们的时候,美国人又一次的站出来高呼:要尊重大清朝的主权并且事后还退还了部分的庚子赔款;当然了,也是从自己利益角度出发的。
二战期间,美国人还帮助我们进行了抗战;二战之后,美国人又和我们打了一仗;
上个世纪70年代的时候,我们又和美国人重归于好。分分合合一直到现在……
有时候真的觉得有一句话说得真对:也许我们和美国的关系真的就验证了那句——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也许更能验证这句——道不同终究还是不相为谋的吧!
ℚ▩美国的中文名字为什么是美国?
美国最早的中文名字叫“呵嘪哩噶”,相信在座没几个能读出来的,后来改成了“美国”,这中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
首先,我们先来聊一下美国英文名字的由来:
1492年的10月12日,这一天,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日子,他航海时意外到达了美洲,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美国人称之为“哥伦布日”,并将其设定成一个全国性的节日,类似于我们的国庆节。
然而,美国并没有用哥伦布的名字来命名,而是用了“America”来命名,这显然是另外一个人的名字,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哥伦布虽然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可当时的他并不知道自己来到了一片新大陆,还以为自己到达了印度,并且坚持称当地人为印第安人,这显然是错误的,如此一来,他就丧失了为新大陆命名的机会。
后来,意大利有一位学者对哥伦布的发现产生了质疑,为了探寻真相,他花费了很大的努力,终于来到了哥伦布口中所谓的印度大陆,经过一番考察和研究之后发现,这里跟印度一点关系都没有,分明就是一个全新的大陆。
这一发现,举世瞩目,于是,这位名叫Amerigo Vespucci学者,就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了这片新大陆,于是,美国就叫做“America”。
那么,美国的英文名字,又是如何演变成“美国”二字的呢?
1776年,美国独立之后,主动与我国展开贸易往来,当时是乾隆皇帝在位时期,乾隆根本分不清美国人跟英国人有什么区别,因为他们长得实在是太像了,而且都说英文,所以,乾隆一直把美国人当成英国人。
对于美国人来说,这是一个美丽的误会,因为早在美国之前,英国就已经跟大清朝进行了长时间的贸易往来,而且合作的还算愉快,双方都比较信任,美国一来就得到了信任,他们当然是比较开心的。
对于英国人来说,这是一个闹心的误会,为了能跟大清朝合作,自己不远万里开辟了航线,现如今,美国却来捡现成的便宜,要分一杯羹,这显然会减少英国的合作机会,降低自己的利益,所以,英国是绝对不会答应的。
于是,英国商人就提出了抗议:英国是英国,呵嘪哩噶是呵嘪哩噶,虽然同样讲英语,但是国旗不一样,他们跟我们不是一伙人,他们不值得信任,不要跟他们合作。
直到这个时候,清朝人才知道,原来世界上还有一个“呵嘪哩噶”,这便是美国最早的中文名。
呵嘪哩噶,这4个字来自美国英文名的音译,说白了就是听声音写汉字,跟“三克油”同理,是一种极其劣质的翻译,非但不能表达含义,而且读起来十分拗口,所以,古人很快就摒弃了这一名字。
经过一番研究之后,清朝官员终于分清了英国人和美国人的不同之处,也记住了美国国旗的样子,美国国旗非常花哨,人们戏称为“花旗国”。
这个名字并非是官方提出的,而是一种流传于民间的外号,但是这么称呼美国的人非常多,至于清朝官方给美国取的名字,则是“弥利坚”。
古籍《海国图志》是这样记载的:
弥利坚无国王,止设二十六部头目,别公举一大头目总理之,故名其国育奈士迭国,犹华言总理部落也,夷图及贸易通志译曰兼摄邦国,亦以其无国王之故,则育奈士迭亦地名,故仍以“弥利坚”称之。
再后来,美国的中文名又经历了一番演变……
1844年,中美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望厦条约》中,美国自称“亚美理架合众国”,清朝对于这个名字表示认可。
1848年,徐继畲对美国的名字进行了一次全新的翻译,结果是“米利坚合众国”。
不难发现,清朝在刚开始接触美国的时候,其实是瞧不上人家的,包括很多西方国家,也都瞧不上,所以给他们起了不少外号,面对美国的时候,喜欢称之为“米夷”或“米酋”,面对法国的时候,喜欢称之为“法夷”或“法逆”。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人渐渐发现,西方国家非但不是蛮夷,反而还是发达国家,于是就有了“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学子欲自立,以多读西书为功,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念,所以,一些带着明显歧视性的译名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具有褒义的译名。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梁启超1901年在《立宪法议》中对西方国家的称呼,他将美国称之为“美利坚”,将英国称之为“英吉利”,将德国称之为“德意志”,将法国称之为“法兰西”。
在中国文字里面,美、吉、利、德、志、兰都是具有褒义的汉字,其实是有一种褒奖的含义在里面,这种褒奖并非谄媚,而是敢于正视对手的优点,这也正展示了我们的心胸!
其中,美利坚合众国简称“美国”,一直沿用到今天,这就是美国中文名字的由来!
其实,对于“美利坚”这样的名字,有些人是持反对意见的,比如清末的户部尚书徐桐。
他说:中国什么都美,美国还有什么可“美”的?中国事事都顺利,美国还有什么可“利”的?中国坚不可摧,美国还有什么可“坚”的?
对于这种说法,你怎么看呢?
⇟ˇ美国的中文名字为什么是美国?
因有崇洋媚外的人担任翻译!鲁迅先生时期,霉国的中文名字是“麦瑞克”既符合音译,又符合实际,词属中性,偏偏有崇洋媚外的人做主,给改成了“美国”!它美吗?缺德冒烟、损人利己甚至损人不利己的事,就它干得多!“霉痢奸祸众国”最符合事实。
------------------
推荐阅读:
NBA单赛季拿下3000分有多难?历史上完成次数最多的是谁?
用于自驾游煮饭炒菜的移动电源,一般用多大功率的,什么样牌子的移动电源好?
古代历史上有没有双方都是名将,两方打的势均力敌,计谋频出的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