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队时,农民遇到三伏天是怎么过的?还需要照常上工吗?
↧☝生产队时,农民遇到三伏天是怎么过的?还需要照常上工吗?
生产队时期的农民都能吃苦!暑期也是照样下地干活。麦后遇到干旱,夏大豆播种晚了(伏里耩豆,收着不厚),头伏二伏照样锄豆地里的草。那真的是“锄禾日当午”。社员们越热越在地里锄地,那叫“趁死草”。人们的汗水顺着两条腿往下淌,布鞋里边也被汗水给浸湿了。这是给草夺粮,因为草长得快,不把草及时灭掉,很快就把豆苗欺在下边。正如陶渊明说的“草盛豆苗稀”,只能“戴月荷锄归”了!
锄草结束后,紧接着准备收早秋的高粱,俗话说“高粱不过处暑”!还得提前把高粱叶打下来,晒干做牲口的饲草。这个时候刚立秋,正在三伏里,收高粱叶子那真的叫热。高粱杆子高,地里边不得风,社员们煳在高粱地里又热又气闷,令人窒息。男爷们光着的背上不断汗水,女社员们的汗衫湿得连个衣角都没有剩下。天再热也得收啊,要是不及时收,遇到连阴雨,高粱在穗子上生芽,这是给老天夺粮食吧!要不唐朝诗人李绅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生产队时,农民遇到三伏天是怎么过的?还需要照常上工吗?
生产队从六十年代起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近三十年的历史。
当时的交通车辆可以说极少,整个公社只有一辆东方牌汽车,部分生产队后来买了拖拉机耕运两用。也不见有什么工厂排烟,所以尾气排放极少。气候比如今凉快,三伏天也没有现在这么热。
我们这代人成长在毛泽东时代,当时毛泽东思想深入人心,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牢记在大家心头。那时候虽然穷,在政治挂帅思想领先下,穷则思变。虽然一天记几个工分,但在炎热的三伏天里,大家仍坚持在农业生产第一线。这样的过程保持到华国锋主席开展的全国动员,大办农业,为普及大寨县而奋斗的时期。
长期劳动的锻炼,当时三伏天的炎热,其实习惯了并不觉得艰辛,而是夜晚劳累体热的身子,还要经受蚊虫们叮咬,才是最为难受,如今想起更觉得后怕!
☂❃生产队时,农民遇到三伏天是怎么过的?还需要照常上工吗?
生产队时,三伏天是农民地狱也也不为过,一般七月中旬开始割早稻,全民动员,政府部门,官员也不例外支持夏收夏种,抢种晚稻一直要忙碌了8月六七号立秋关才完成夏收夏种,记得一般早晨三四点钟就起床了,吃好早餐,太阳还沒升起就开始割稻子,一直要到中午11点才收拾回家,40度高温饿着肚子用独轮车拉四五百斤稻谷翻山越岭走的还是小路回家,那练狱般的劳动使人真的生不如死,到家差不多一点吃中午饭,下午二点左右顶着大太阳出工去种田,水温六十度,太阳五十度如蒸笼般的环境,屁股朝天,真的是汗滴禾下土,中署倒地,死亡是常发生的事,一真干到太阳下山干一小时才能早点回家。那时候的辛苦不是砚代人所想象的,现代的所为苦,在那代人眼中真的没什么事。现代人真的是幸福。
╄❑生产队时,农民遇到三伏天是怎么过的?还需要照常上工吗?
在生产队时,生产队的纪律主要是靠每一个社员自己遵守,没有强制性,哪怕他过去是地主成份,受社会的管制,只要不随便乱说做违规的事,也无所谓。照说,按上面要求是外出要向队上报告,但作为生产队,人们之间关系还是很和谐的,也没有把他们视为是被监督的对象,赶场进城自由,没有谁去过问,对于出工或不出工与社员一样,这是题外话。
对于每个社员来说,凡是生产队需要出工,必须是自觉地出工,不管什么人都还得遵守不迟到不早退的纪律。一年四季,除了农闲,节假日,有事有病,赶集天等,可以不出工外,平时队上基本上都有活干,由队长安排出工,无论是三伏天还是三九天,作为社员是绝不会无故误工的,其中有两大原因:
一,出工干活成了社员应尽的职责,别人岀工,你不出工当懒汉,甚至是去闲逛或者打牌钓鱼,人们就视为是二流子一样的行为,将受到人们的舆论遣责,这是因为当时的社会氛围所在。
二,社员是靠岀工挣工分,才能分粮,多挣工分多分粮,才不挨饿。所以,除在三年自然灾害由于粮食紧缺,在大伙食堂中吃不饱饭以外,自伙食堂解散以后,还吃不饱一顿饭的人,那真是实足的懒汉。
所以,社员们是争出工,多出工,队上只要有活干,绝不会轻易放弃,而且抢技术活与重体力活干,工分才高一些。
说到三伏天如何干活的问题,那时代的人们由于受条件限制,没有现在的人金贵娇气,吃得苦,太阳再火再热也得岀工干活,干活时是从头到脚全是汗,衣服裤子以及擦汗的帕子全湿透,挤得岀水来,特别是女社员。但人们可以避开最热的时间上坡下田。上午早出工,早收工,下午晚出工,尽量晚收工,打场、分粮都是在夜暮下进行。
现在的农民说苦说累,比起那时代的农村人及社员们来说又算得了什么?
↬Θ生产队时,农民遇到三伏天是怎么过的?还需要照常上工吗?
生产队时,农民“一年干到头、二年干到梢”。无论是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或是“三伏”酷暑,高温炎热,基本上无休息之日。冬春农闲季节大部分劳力都要上水利,挖河筑堤,大干国家或集体的水利工程。春播秋收“双抢”时,为了不延误农时,做到“颗粒归仓”,确保农业丰产增收。男女老少所有劳力,都要起早摸黑、全部投入到抢收抢种之中。有时还要“挑灯夜战、通宵达旦”打夜工,劳动强度、辛苦程度可想而知。“三伏”天,正是农作物管理的关键时期。那时无电力、无机械,水稻等作物灌溉,全部靠人工“车水”上田。有的高膀田,还需用四五道“水车”翻水上田灌溉。过去田间除草不像现在用除草剂化除,只有靠人工拔除。以水稻为例,在秧苗活棵后,为防止杂草疯长,需用“铁齿耙”在秧行间耗草。待分蘖“耗草耙”不能操作时,还要用人工在稻田中,用双手交替“扒行”,要求棵棵扒到根,一处不遗漏,促进秧苗通气扎根、加速发棵分蘖。那时灌溉“车水”、除草这两件农活,要耗费很大力气。头顶烈日暴晒,脚下热气蒸烤,汗流浃背,无遮无挡。有些年轻人“赤膊上阵”干活,天长日久、“背”受煎熬,皮肤被烤晒得发黑起釉、脱了一层皮,仍然坚持每天劳动,实在吃不消只有下圹入水降温。因此,这些农活都需要强劳力在田间劳作,体质差的劳力不能够胜任,只有干一般工分少的农活。总之,生产队时,农民“三伏”天即使再炎热、再艰苦、再劳累,为了搞好农业生产,确保粮食全面丰收,也要正常上工,从来都不会停工。遇到连续高温时,只有采取起早摸黑、或者打晚工、加夜班等措施,避开中午高温下地劳作。那个年代,不像现在家家有电风扇、空调等家用电器、降温设备,回家休息只有用芭蕉扇煽风、或在风口处纳凉降温,夜晚还要受蚊虫叮咬。即使这样,劳累一天也全然不顾,倒头就睡。仅从上述点滴故事,即可窥见,那时农民遇到“三伏”天,是怎么艰苦度过的。希望当今年轻人,多了解农民过去的艰苦劳动和生活,珍惜当今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过上幸福美满舒适的好日子。感恩党的领导和国家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始终不要忘记农民为国家和社会作出的贡献!(原创)
------------------
推荐阅读:
上一篇:什么是火控雷达?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