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家族篡位时有多阴狠,为何却难逃全族被灭悲惨下场?
➪♙司马家族篡位时有多阴狠,为何却难逃全族被灭悲惨下场?
权臣篡位常见,但司马懿家族为啥被人诟病千年?他们开了一个坏头。
有一天,东晋少见的贤明皇帝——晋明帝司马绍正跟宰相王导聊天,俩人谈到了当初司马氏夺取天下的过程。王导娓娓道来、毫无隐晦,当谈到高贵乡公曹髦之死的时候,司马绍羞愧得把头埋在床上说:“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
权臣改朝换代,司马氏并不是独一家,为啥如此受人鄙夷?不单单是因为结果糟糕——八王之乱、五胡乱华、衣冠南渡.....更因为他们篡权的手段和过程开了历史的先河:司马懿连同他的子孙,一共三代人接力,生生强取豪夺了自己曾经服务的政权,曹髦之死只是其中尤为恶劣、阴狠的一环。
实际上,司马氏篡位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轻而易举。
首先看司马懿。
司马氏并不是凭空发达的,这是个延续了数百年的豪门望族。先祖司马卬跟随项羽灭秦,受封殷王、建都河内;因此,司马氏世世代代就居住在河内郡。
在人类社会,圈子文化、人脉关系永远存在,这也是一个人、一个家族的最大资源,司马懿世代显贵,父亲司马防是京兆尹(类似于今天的北京市市长),自己兄弟八人个个都是英杰,这使他的人生道路比一般人平坦了不知多少倍。
对于这种望族,那时已经占据了中原的曹操自然不会任其游离于自己的掌控之外。公元208年,司马懿被强征为文学掾,虽然表现上佳,但由于“有雄豪志”、“狼顾之相”,时常被曹操提防。
好在他跟曹丕关系不错,得以安然无事;加上他工作态度好、能力强,不仅屡屡进献奇计,甚至在孙权劝曹操称帝时,他也积极附和,这让曹操心里十分受用,逐渐对其放下了戒心。
曹丕能在储位之争中笑到最后,司马懿功不可没。因此,当曹操死后,司马懿的处境就更好了。他不仅身居宰辅,而且每次曹丕出征时,他都被安排镇守大后方,被视为曹魏政权的“萧何”,声望、权力与日俱增。
而在曹丕去世后,司马懿与陈群、曹休共同担任辅政大臣。这期间,司马懿在军队中的影响力逐渐扩大。首先,他击退了趁机北伐的孙权,击败诸葛瑾、斩杀张霸;下一年,他兵出诡道、奇袭反叛的孟达;而在曹休死后,司马懿更是成了曹魏军队的顶梁柱,长期与北伐的诸葛亮交手,最终耗死了对方。公元238年,他又出师东北,消灭了割据一方的公孙渊,彻底解决辽东问题。
就经过这样一步步的积累,司马懿的功劳、威望、权力逐渐扩张;加上司马家族盘根错节的关系网,当曹睿死后,司马懿已经成了事实上的头号权臣。这就是为什么在曹芳在位时,司马懿虽然一度被曹爽集团排挤,却能经过一次高平陵政变就能完全攫取曹魏大权。
平定王淩叛乱的司马懿,当然已经有了取曹魏而代之的实力和野心,但这个过程还需要更多的步骤,后续的动作就交给了他儿子。
司马师是司马懿的长子,他自幼沉着坚强、雄才大略,年纪轻轻即颇具非常之相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所依仗的3000死士,就是由司马师负责组织的;这支队伍平日里悄无声息、行动时却又动如雷霆,他的能力可见一斑。此事之后,他被封为长平乡侯、加卫将军,被父亲当成接班人培养;
公元251年司马懿死后,司马师以抚军大将军的身份辅政,从此独揽曹魏朝廷大权。他虽然只在这个位置上待了4年,但却为司马氏夺权起到了关键作用。
首先,他在内政上颇有作为,制定了全套选拔官员的法规体系,提拔贤才、整顿纲纪,使“朝野肃然”,实际上就是建立起忠于司马氏的官员体系。
其次,在军事上表现极为优秀。公元253年,他巧施妙计,先以高垒把东吴诸葛恪耗在新城数月,其后又派文钦、毌丘俭率精锐部队断敌退路,最终诸葛恪十余万大军溃散而逃;
第三,在政治上,司马师则称得上老辣。公元254年,他识破魏帝曹芳的计划,其后下先手为强,杀死李丰、张缉、夏侯玄,其后废掉曹芳、另立曹髦。
当一个大臣能废立皇帝时,象征着离篡位已经不远了。但在下一年,镇东大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起兵反叛,司马师率师亲征,虽然有惊无险获得胜利,却因眼病复发加重、病死于许昌,时年48岁,家族的篡位任务交给了弟弟司马昭。
司马师的意外暴毙,让曹髦欣喜若狂,以为上天终于给了自己翻盘的机会。为了剥夺司马昭的军权,他趁机下了一道诏书,借着刚刚平定淮南反叛为由,让司马昭镇守许昌,而由尚书傅嘏率六军返回洛阳。
只可惜,这一招在老江湖司马昭面前称得上小儿科,更何况傅嘏还是司马氏的人。结果,司马昭视诏书为无物,亲自率军回洛阳。有了军权才是大爷,无奈的曹髦只能顺水推舟,让司马昭继任其兄长的大将军之职,继续掌握大权。
这一回合看似进行的顺理成章、波澜不兴,实际上对司马氏而言是极其关键的事件,它保住了司马氏的军权、实现了大权在家族内的平稳交接。
司马昭执政期间干了三件大事,为家族篡权进一步夯实了基础。
第一,平定第三次爆发在淮南的叛乱:诸葛诞之乱,彻底铲除了最后一支军事对抗司马氏的力量;
第二,悍然杀死魏帝曹髦,另立曹奂;自从西汉开始,虽然权臣废立皇帝并不罕见,但公开杀害皇帝的,这是头一遭;司马昭敢于冒天下之大不讳,固然让人诟病,体现出来的决心、狠辣,预示着司马家族的夺位即将变成现实。
第三,灭掉蜀汉。司马昭想要更进一步,必须要有相应的功劳装点,而灭蜀汉、改变三国鼎立的格局,自然有足够的分量,司马昭凭此受封为晋王,距离登上帝位就差临门一脚。
然而司马昭并没有这个好命,他在做好一切准备后却“遗憾”离世,把现成的皇帝宝座留给了儿子。
幸运的司马炎,可以说就是纯粹摘桃子的。爷爷、伯父、父亲三人的接力棒,交到他手上时几乎已经到了终点。中国历史上影响力最大的权臣篡位由此成为了现实。
纵观司马家族的夺位过程,我们会发现,他们的篡权大业并非一帆风顺。
首先,他们并不是没有敌人,而是不断遭遇反抗力量。在朝廷内部,有原有的既得利益集团,比如李丰、张缉等曹魏皇室姻亲,他们自然不愿坐视司马氏威胁自己的地位;在朝廷外,淮南地区连续爆发三次军事叛乱,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人执政期间每人一个、雨露均沾,可见反对力量从未放弃过挣扎;
其次,司马氏失去了道德、道义优势。
在这之前,权臣篡位在中国的封建王朝并不是主流。虽然王莽曾经获得了成功,但那时的大环境是西汉政治极端腐败、社会各阶层人心厌汉,王莽以一个完美儒生的形象被大家视为改变局面的“圣君”,可以说是被推举上去的;曹氏虽然篡汉,但当时的汉朝之所以存在,完全是曹操打下来的,没有曹、就没有汉,所以曹丕篡位,在后人看来显得水到渠成、理所当然。
而司马氏却不一样。那时的曹魏政权,并没不具备两汉末期那样的颓势,不存在被“圣君”取而代之的必要性。司马氏篡位,纯粹是靠着力量强取豪夺。政治上的力量,是世家大族的支持;军事上的力量,则是依靠牢牢把控的军权。
身为臣子,却反过来危害帝王的安全、政权的稳定,司马氏在儒家传统道德看来就是“为臣不忠,为子不孝”、“目无君主”、“矫诏废主”、“逼恐至尊”的乱臣贼子。司马氏的道德缺陷,是他们有别于之前王莽、曹氏的最大特征。
而为了消除、弥补这一缺陷,他们的选择是以武力把坏事做绝。司马昭杀死曹髦,不仅在形式上比他的父亲、哥哥更狠,而且也体现出司马家族不顾一切除掉曹魏的决心。这一招确实很有效,但也彻底把司马氏钉在了历史耻辱柱上。
司马昭在历史上开了个怀头。在他之前,从无臣子敢公开杀害皇帝,顶多下下毒、偷偷摸摸;在这之后,大家已经没了心理障碍,权臣杀死皇帝已经司空见惯,刘裕几乎把司马氏屠戮殆尽,正是照搬了司马昭的好榜样。司马绍为其感到羞耻,说明其三观还是挺端正的。
弑君者虽多,但大家往往只会记得第一个。从这角度而言,司马氏也算是求仁得仁。
✵↖司马家族篡位时有多阴狠,为何却难逃全族被灭悲惨下场?
司马懿算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厚黑学的集大成者,他从三十岁出仕到七十三岁去世,历经曹操、曹丕、曹叡和曹芳四个时期,最终在曹芳在位期间通过发动高平陵之变,控制了曹魏政权,为之后司马师、司马昭逐步篡夺曹魏皇权奠定了基础,最终则是由司马懿的孙子、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完成了最后一棒,彻底取代了曹魏皇权。后来到了东晋时期,司马懿的后裔晋孝明帝在让大臣给他讲解历史的时候,听到这一段,都羞愧得无地自容,把脸伏在床上不好意思面对其他人。
司马懿早期其实还好,也没有太过明显的野心。 曹丕去世时,留下四个辅政大臣中就包括司马懿,但其他三个人陈群、曹休和曹真先后病逝,只剩下了司马懿。因此,到曹叡去世时,司马懿和曹爽被任命为辅政大臣,也就是受到了曹叡的托孤之重。但一开始成为辅政大臣的时候,司马懿很快就在曹爽的逼迫之下托病不出,闭门谢客了。一直隐忍待机,终于在十年后等到了机会,通过高平陵之变,将曹爽集团一网打尽,取代了曹爽,控制了曹魏政权。
高平陵之变中,一开始司马懿只是控制了洛阳和皇太后,并没有太大优势,所以曹爽的智囊桓范建议曹爽挟持皇帝逃往夏侯玄镇守的关中,或者直接去许昌,先把皇帝安置下来,然后再号召全国,起兵讨伐司马懿。但曹爽本来就只是亲贵子弟,并没有什么特别过人的军政才能,所以很犹豫。关键时刻,司马懿让蒋济给曹爽写信,蒋济以个人名誉担保,只要曹爽放弃抵抗,接受现实,就一定能够保全身家。但曹爽投降了以后,司马懿仍然将曹爽集团诛灭三族。不久后,蒋济也因为食言,羞愧而死。
曹爽集团被铲除后,司马懿虽然已经实际控制了曹魏政权,但仍然有些人并不完全受他控制,比如征西将军夏侯玄,坐镇关中,拥兵十万,司马懿就很不放心,所以以高官厚爵引诱夏侯玄,让夏侯玄放弃了在关中的兵权,入朝洛阳。到洛阳之后,司马懿并未对夏侯玄下手,但到了司马师掌权时,因为皇帝的近臣李丰、张缉企图发动政变,诛杀司马师,以夏侯玄辅政,事情败露后,司马师以此为契机,大肆屠杀仍然心存曹氏的大臣,夏侯玄也一起被杀。夏侯渊的儿子夏侯霸为了避祸,不得不不顾与蜀汉的国仇家恨,投奔了蜀汉。
王凌和司马懿是多年好友,司马懿还推荐过王凌升官。在高平陵之变前,王凌和其他曹魏元老一样,也对曹爽不满,寄希望于司马懿在推翻曹爽之后,将曹魏政权拉回到正常轨道上,但司马懿铲除曹爽集团的时候,大肆株连,而且只要涉及相关的人,多数都要诛灭三族,斩草除根。王凌感到自己也很危险,于是铤而走险,在淮南发动叛乱,准备举兵入朝,诛灭司马懿,废黜皇帝曹芳,改立曹操的儿子楚王曹彪为帝。司马懿舆疾出征,王凌被迫出降。
王凌本来以为以他们两人的交情,司马懿不会杀他,所以在被解送京城的路上,王凌试探司马懿的态度,向司马懿讨要钉棺材的钉子。司马懿果然给了王凌钉子,王凌确认司马懿还是不会放过他,就自杀了。即便如此,司马懿仍然将王凌诛三族,相关人等都被杀,连死了的人也被挖出来,剖棺戮尸。楚王曹彪也同时被杀,并牵连了一批皇亲国戚。之后,司马懿下令将本来分散在各地的曹魏宗室都集中到洛阳来居住,以便监视。在此期间,司马师的妻子夏侯徽本来是夏侯玄的妹妹,仅仅因为夏侯徽发现司马氏有不轨之心,就被司马师自己毒死了。
在司马懿死后,其子司马师继承了司马懿的权力,仍然实际控制着曹魏政权。在司马师当权时期,先是发生了李丰与张缉阴谋政变的事件,司马师借机废黜了皇帝曹芳,改立曹髦为帝,以便于控制。又发生了淮南第二叛,也就是毋丘俭的叛乱,司马师也和司马懿一样,不顾当时自己已经身患重病,力疾出征,平定了叛乱。在这两个重要事件中,司马师也和司马懿一样,大肆株连屠杀,并且是尽可能的罗织罪名,将仍然忠于曹魏的势力都铲除掉,有些实际上并不是忠于曹魏,只是因为没有完全依附于司马氏,也同样被杀。
司马师没有儿子,他在平定毋丘俭叛乱之后回师的路上病死,司马昭临时被推上了接班人的位置,继承了司马师的权力。在司马昭时期,皇帝曹髦被逼无奈,只能自己亲率宫中童仆出宫去杀司马昭,司马昭的亲信贾充指示成济在大街上公然刺死了曹髦。虽然曹髦此时只是傀儡皇帝,但毕竟和司马昭有君臣名分,即使要杀他,也只能暗下杀手,司马昭如此不顾体面,公然刺杀曹髦,这是违背当时人们的道德底线的。连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都认为太不顾体面了,跑出来抚尸痛哭,并提出了诛贾充以谢天下的要求,但司马昭只杀了成济塞责,贾充仍然是他的心腹。
此时曹魏内部已经没有什么人公然宣称自己仍然忠于曹魏了,但司马昭仍然对不是他的亲信而握有实权的人不信任,比如诸葛诞,本来是在司马懿、司马师一路扶植之下成长起来的,并且和司马氏结为了姻亲,但司马昭派人试探诸葛诞对曹魏把皇位禅让给他的态度时,诸葛诞明确表示反对,于是司马昭以朝廷的名义征召诸葛诞入朝,担任有名无实的司空。诸葛诞明白司马昭这是要对他下手了,加上有夏侯玄的覆辙在前,只能起兵叛乱。司马昭率大军出征,平定了诸葛诞叛乱,再次屠杀了一大批异己力量。
司马昭时期的另一件重要事情是派钟会、邓艾等人率兵伐蜀,消灭了蜀汉政权。但在人事安排上,司马昭层层设防,相互牵制,最后是卫瓘先和钟会上书弹劾邓艾,将邓艾扣押起来,接着钟会率兵叛乱,卫瓘利用平定叛乱之机杀死了钟会和邓艾,蜀汉已经投降的大批将士和官员、宗室等人都在叛乱中被乱兵所杀。司马昭为了防止意外,又命贾充率兵出斜谷,他自己亲率大军为后援,以防止意外,这次连贾充都担心自己只是螳螂,司马昭会不会对他下手。
皇权争夺本来历来就非常残忍、血腥,这并不奇怪,但大多数时候都是在一个短时期内通过几次大规模的政治斗争就可以解决,而司马氏从高平陵之变算起,到司马炎最后篡位,至少表面上是和平过渡,但却依然在这个过程中大肆屠杀,并且动辄就诛三族,谯类无遗,就显得特别残忍了。同时,司马懿和司马昭两人在各自掌权的时期猜忌心特别重,很容易怀疑别人是否会成为自己的敌人,所以总是故意设置陷阱,逼对手就范,且经常言而无信,充满了阴谋。
可以说,司马氏从司马懿开始到司马炎成功篡位,整个这个过程就是厚黑学的胜利。而在当时流行的忠义为本的主流价值观,在这个过程中被司马氏的篡位之路彻底摧毁,以至于一些本来笃信儒家价值观的人不得不当起了装作狂放不羁、不理时事的样子以避祸,也就是竹林七贤,从而形成了所谓的魏晋风度。而司马氏家族以阴谋起家并发家,在成功篡取皇权之后,只过了短短十多年,司马炎死后才一年,持续长达十多年的八王之乱就拉开了序幕,宗室中的每个人都野心勃勃,都是阴谋家。八王之乱最后就演变成了永嘉之乱,乃至于五胡乱华。
♞✍司马家族篡位时有多阴狠,为何却难逃全族被灭悲惨下场?
司马家族在中国历史上有其独特地位,它功成皆因杀戮,而消亡也因杀戮。但是司马家的兴亡并非所谓的天理昭彰的因果论,而是因他们自作自受,破坏了当时社会上约定俗称的道德制度。
那么,司马家的举止到底是如何为自己掘墓的呢?对此,还需从高平陵政变开始说起。
公元239年,魏明帝去世,此时曹氏家族的重要人物或是被杀被贬,或是病逝,他只能在临终前将曹芳托付给了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然而曹芳继位以后,曹爽却夺了司马懿的实权,完全掌握宫中晋军。司马懿为了夺回权力,他凝聚实力,只为等待给曹芳以致命一击。
很快,司马懿的机会到来了。在曹睿死后十年,曹爽兄弟陪伴曹芳一同前去祭拜他的坟墓。彼时因为司马懿佯装重病,令曹爽生轻视之心,故曹爽在离京之时便未给禁军指派统领。就在曹爽前往高平陵途中,司马懿启用了他豢养多年的三千死士,与在朝中任官的儿子们里应外合,逼迫郭太后将禁军权力交付给他,并屯兵洛水浮桥,控制了曹氏军队,还让人劝说曹爽交出权力。
但与此同时,大司农桓范却带着自己的官印出逃京城,希望曹爽能够以此印调集粮草,统领中领军,承接着曹芳的帝位卷土重来。可是令桓范失望的是,曹爽念及自己的能力和威望都远不及司马懿,难以得到朝中士族们的信服,便听信了司马懿所谓缴枪不杀的鬼话,不再挣扎。
怎奈,司马懿此人要么不做,要么做绝。当曹爽放下兵器之后,他不仅杀了曹家三代血亲,但凡朝中与他家还有点瓜葛的大臣也被株连三代,前前后后陆续诛杀了五千多人,其手段之歹毒,令人诟病。而作为此次给曹爽出谋划策的桓范,一家人也惨遭屠戮。
高平陵之变以后,司马家族终于在刀光剑影中坐上了他们梦寐以求的帝位,但是他们在猖狂之余,或许没有想到早已给自己留下了掘墓人,还给他们自家准备了屠戮自己的屠刀。
俗话说狡兔三窟,纵然思维缜密的司马懿也有百密一疏的时候,他不曾想到原来桓范早已做好了死的准备,在司马懿尚未动手之际,便为自己的小儿子桓楷安排好了退路。也正因如此,桓家不仅延续了后嗣,还为司马家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我们知道,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最黑暗的时代,而这一切的根源便是九品中正制。早在曹魏时期,曹丕为了登上帝位,便对士族做了妥协,准允了陈群的九品中人的选官制度。然而,虽然士族默许了曹丕的行为,但他们心里终究对曹魏政权有个疙瘩,而这个疙瘩的根源便是曹丕破坏了他们心中的传统礼制。
在两汉时期,世家大族们之所以依附于刘家,一方面是因为刘家尚于利用外戚的力量来稳固自己,一方面也是因为这个约定俗成的礼制,在人们心中留下了帝王与王侯将相的纽带。如同东汉末年,汉土早已分崩离析,但十八路诸侯并未进行割据,而是依旧奉天子诏讨董,哪怕这张诏书极可能是曹操伪造的。
因而,曹丕上位后好歹深知自己得位不明,于是对士族百般照顾,所以曹魏时期的乱象还不明显,政权大体稳定,最坏的充其量也就是士族们对司马家篡魏冷眼旁观。
而同样得位不正,且手段血腥、惹人诟病的司马家族也深知自己政权的先天弱点,所以他们给了士族们更多的政治特权,大力推行九品中正制度。然而这无疑是司马皇室最愚蠢之处,因为他们不仅亲自做了造反的示范,破坏了原本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还将更多的权力交给士族,这无疑是赤裸裸想诱惑他们造反。
不过颇为滑稽的是,士族门阀们还未掀了西晋的天下,反倒是司马懿的那些当上诸侯的后人们有样学样,学习祖先的造反“精神”,想要掀了自家的亲戚当皇帝,最终造成了八王之乱,以及后来的五胡南下。
最终,西晋版图缩水一半,司马睿不得不靠世家势力在长江以南重新建立了东晋。而礼乐的崩坏,也令桓楷的孙子桓彝在乱世之中迎来了新的机遇,屡立军功,成为东晋开国元勋。
然而,靠世家大族再次坐稳江山的东晋刚刚稳定下来,士族们就因为天下大乱而人心浮动,大都想借机尝尝坐江山的感觉,于是便出现了著名的王氏之乱。在王氏反叛以后,东晋皇室为了寻找新的依靠,最终却有意无意地攀上了桓家。由此,桓彝的儿子桓温找到机会,逐渐把持了朝政,把司马皇室玩弄于鼓掌。不过,桓温还是跟曹操以及司马懿一样,刚刚给后代铺好了称帝的道路,便死去了。
历史的重复性和相似性,势必都给了桓温的儿子桓玄答案。在面对跟东汉末年以及魏国末年一样的考题,这对他而言无异于开卷考试罢了。所以桓玄也抓住了历史的机遇,不掩藏他的野心,对东晋皇权发动了挑战。公元402年,司马家族被桓家所取代,桓玄在东晋基础上建立了楚政权。
或许有些人看来,桓楚代晋和曹魏代汉、司马晋代魏有极高的相似性,可是当我们思索下去,这看似偶然的现象却是由必然的条件所推动发生的。
这一切惨剧根源之一,便是这三个王朝皇室都得位不正,破坏了汉代时约束朝臣思想的森严礼制,“解放”了他们的思想;根源之二是这些王朝都承袭了东汉选官制度,让士族阶层权力不断壮大,而权力壮大的同时,他们野心也不断壮大,这也是为何后来南北朝时期政变不断爆发的原因。毕竟,朝臣思想若没有礼制约束,而权力又扩大时,剩下的自然是反叛。
俗话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两晋之后,便是隋唐时期,中国在历经了数百年的分割战乱后,终于又迎来了大一统。后来的唐朝之所以没再上演此番悲剧,便是在于它承袭了隋朝的科举制度,用寒门压制豪门士族,并建立了严格的官僚制度。哪怕在玄宗时期,传统的礼制已经早已不再能束缚重镇强将的思维,最终再度引爆了安史之乱。但这套科举制度无疑给了中华后世子孙无数的改变命运的机会。直到今天,哪怕出身再差的人,也有机会靠一场考试改变自己的命运。
ℚ⇌司马家族篡位时有多阴狠,为何却难逃全族被灭悲惨下场?
既生于不义,必死于耻辱,司马家族全族被灭也是活该。
在封建历史上,不乏有依靠篡位而夺权的事情发生,但在这其中,司马家族的上位史,却是最为人所不齿的。
先是把儒家的礼义廉耻通通丢掉,开创了权臣弑君的先河,之后继位者不堪大用,一个不如一个,不仅朝政一塌糊涂,并且为争夺权力自相残杀,最终致使华夏陷入混乱,任由蛮夷戎狄践踏中原。
这样的家族,本身就诞生于不仁不义之中,自然也会覆灭在奇耻大辱之时,而全族被灭,正应了那句话,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
司马家族能走上权力巅峰,还是从奠基者司马懿说起。
公元208年,担任丞相的曹操征召司马懿入朝为官。
原本,司马懿并不想去,他知道此时的汉朝基本上已经在曹操的掌控之下,因此,就不愿屈尊,甚至还以装病来拒绝,但曹操一句话,就让年轻的司马懿乖乖的收拾包袱上路。
魏武为丞相,又辟为文学掾,敕行者曰:“若复盘桓,便收之”,惧而就职。---《晋书》
在开始为曹操效力之后,司马懿相当勤于职守,毕竟曹老板可不是一个好伺候的主,他不得不想方设法的积极表现,饶是如此,还是被曹操猜忌。
之所以被猜忌,是因为曹操某次无意间看到司马懿有“狼顾之相”。
所谓狼顾之相,说得简单点,就是一个人在走路时,如果背后有人叫他,寻常人都会连身子和脑袋一块向后转回应,但司马懿却不一样,他是“面正向后而身不动”。
历史上还有个人同样如此,这个人叫做刘邦。
鉴于此,曹操就开始在心里犯嘀咕,也因此颇有些厌恶司马懿,但当时司马懿和太子曹丕关系极好,在曹丕的维护下,司马懿算是躲过了这场灾祸,自此更加尽心尽力的为曹家效力。
在此之后,司马懿表现得十分谦卑,也十分的低调,除了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外,还时常不遗余力地劝说曹操登基称帝,而他的官位,也随着曹操的日渐信任越做越高。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司马懿负责管理所有丧葬诸事,并且亲自带着曹操的棺椁回到邺城,这一趟邺城之旅,无形中增加了司马懿在朝中的地位,加上他本来就和太子曹丕十分亲近,因此,在曹丕登基后,司马懿顺其自然地就被封为河津亭侯,并转丞相长史。
曹丕在位期间,司马懿对于曹丕来说,就与萧何对于刘邦是一样,曹丕是无条件地信任他,重用他,并且,在曹丕临终前,拉着太子曹叡的手,千叮咛万嘱咐,交代曹叡一定不要怀疑司马懿,必须要重用他。
就这样,司马懿成了托孤重臣,而在曹叡登基后,司马懿更是被加封为舞阳侯。
而曹叡对司马懿,那更是没话说,各种权力纷纷下放,让司马懿成为了重臣中的重臣,当然,司马懿在此期间确实也颇为尽心,亲自主动的“五丈原之战”,又带兵平定辽东的公孙渊,确实也立下了不少的功劳。
因此,在曹叡驾崩前,司马懿又一次担任了托孤大臣这个角色,曹叡交待司马懿和大将军曹爽务必好好辅佐八岁的太子曹芳,得到司马懿的肯定答复后,曹叡才心满意足的闭上了眼睛。
曹芳继位后,曹爽开始专权跋扈,俨然是曹魏朝廷的一号人物,但同样大权在握司马懿,却在此时越发的低调,甚至对大臣们建议让司马懿的子侄们入朝为官,都被他一一拒绝。
而当曹爽等人把持朝政日益严重的那个阶段,司马懿开始装病,以此为由来拒绝外出,不理朝政,装到连曹爽都被他骗了过去。
实际上,在他被曹爽架空的同时,他还偷偷训练了三千死士,他在等,等一个能一击绝杀的机会。
终于,在公元249年,司马懿等到了好机会,趁着曹爽陪着曹芳前去高平陵机会,司马懿上书郭太后,请求废掉曹爽,之后,经过周密部署安排,司马懿逼的曹爽自请罢官。
此时的司马懿,完全没有了丝毫的卑谦,取而代之的就是阴狠,即使是曹爽自请罢官,司马懿仍不打算放过他,在拿下曹爽的兵权后,当即下令,将曹爽“夷三族”,史称“高平陵之变”。
“诛曹爽之际,支党皆夷及三族,男女无少长,姑姊妹女子之适人者皆杀之”---《晋书》
自此,司马懿坐稳了曹魏朝的第一把交椅,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权臣,在彻底架空了曹魏朝之后,司马懿将司马家族继续壮大的接力棒,交到了儿子司马师、司马昭手中。
司马师与司马昭两兄弟,将不仁不义发挥到了极致
公元251年,司马懿病逝,在高平陵之变中因功封侯的司马师,被加封为抚军大将军,掌握了曹魏的军政大权。
掌权之后,也是司马师擅权的开始,他利用父亲司马懿留下来的人脉基础,大力开展笼络朝臣的行动,不少在朝中担任要职的大臣,都成为了司马家门下的家臣之一。
并且,他为了笼络天下世子的人心,还拉拢了“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二十四孝”其一的王祥等名士,来装点自己的门面,借此来扩张司马家族的影响。
而在司马师的实力日益庞大的同时,魏帝曹芳也逐渐对司马家族不满,萌生了除掉司马师的想法,经过计划,曹芳准备联合令中书令李丰、太常夏侯玄、光禄大夫张缉三人发动灭司马师行动,结果,还没开始,计划就被泄露。
李丰、夏侯玄、张缉三人被司马师处死,并夷其三族,之后,魏帝曹芳也被司马师废掉。
也就是说,当时曹魏基本上是司马师说了算,君王不听话,废除,大臣有异心,处死,总之,司马师已经具备了篡位的基础条件。
只不过,他认为时机还不合适,因此在废掉曹芳之后,司马师决定立一个听话的傀儡,也就是彭城王曹据,但由于郭太后的坚持,最终司马师做出让步,立了高贵乡公曹髦为帝。
当然,即使是曹髦登基,对于司马师的影响也并不大,他继续着专权的日子,并且在此期间,司马师各方面的待遇,甚至超过了当初司马懿,不仅入朝不趋,奏事不名,还可以携剑履上殿,在外假黄钺,就差一个皇上的称号了
如果照这个形式发展下去的话,相信用不了几年,曹魏的江山就会完全落入司马师的手中,司马师也会成为真正的君王。
但在公元255年,司马师意外身死,让他的兄弟司马昭有了隆重登场的机会。
关于司马师之死,史书上记载的是因为文钦之子文鸯带兵袭击司马师的营地,而司马师因此事受到的惊吓,虽说当时保住了性命,但因为原本就患有眼疾,惊吓之后,眼珠子都掉了出来,所以在不久后,活活的被疼死了。
而在他死了之后,一直和他亦步亦趋的兄弟司马昭,成为了司马家族的第一号人物,
对于司马昭,用一句很多人都十分熟悉的话就能概括,那就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意思就是说,司马昭的不臣之心,连大街上走路的人都能看出来。
之所有司马昭有这个名声,自然是和他所作所为有很大关系。
先是在司马师去世后,魏帝曹髦原本想借此机会,削弱司马家族的势力,因此特意下旨,命司马昭驻守许昌,不得返回洛阳,但司马昭对此不仅不听,还带着大军回到了洛阳。
这满满的威胁意味,曹髦不是不明白,不得已之下,只能将司马昭任命为大将军,令其辅佐朝政,就这样,军政大权又一次落入了司马家族手中。
到了公元260年前后,司马昭又被赐九锡,封晋公,可以说是位极人臣了,但他并没有满足,在不久后,干出了一件前无古人的事情。
当时,曹髦对于司马昭专权十分担忧,害怕重蹈之前曹魏君主的覆辙,因此就准备废黜司马昭。
为了先发制人,曹髦决定亲自带人讨伐,但消息还是被走漏,司马昭这边戒备森严,当曹髦冲到司马昭的府邸时,司马昭的门客成济趁乱将曹髦杀死。
这就是前文所说的司马家族开创了权臣弑君的历史先河,在此之前的历朝历代中,纵然有权臣篡位的情况发生,但始终没有杀害君主的案例,而曹髦之死虽说不是司马昭亲自动的手,但成济出自他的门下,却是不争的事实。
自此,所谓君君臣臣的儒家纲领,被司马家族破坏得干干净净,司马之罪,罪莫大焉。
而在事后,司马昭的反应更是让人鄙视,他将所有罪责推到了成济身上,自己则置身事外,以至于成济光着身子在房顶上大骂司马昭,最终被司马昭下令乱箭射死。
“成济兄弟不即伏罪,袒而升屋,丑言悖慢,自下射之,乃殪。”---《魏氏春秋》
所谓不仁,是把持朝政,扰乱纲常,致使君臣颠倒;所谓不义,是公然弑君,恶及后世,实乃乱臣贼子。
西晋与东晋的司马家族,是造成华夏百年黑暗的罪魁祸首
通过司马昭的不断“努力”,曹魏基本上成了司马家的产业,最终,司马懿的孙子,司马昭的儿子继承了祖父、大伯以及父亲的遗志,建立了西晋。
可以说,西晋的建立,完全是谋夺了曹魏的果实,并且,司马家族靠的不是开疆拓土之功,而是从头至尾的阴谋诡计。
从司马懿的隐忍与夺权,到司马师的把持朝政,他们的行为一而再再而三地挑战着身为臣子的底线,如果仅仅是这样倒也无可厚非,但司马昭的公然弑君,则将司马家族推到了千夫所指的地步。
当然,弑君罪过确实不小,但若是司马家族的继任者,能出几个明君,并立功于天下的话,也能将这些恶名掩盖一部分,但只可惜,司马家族几乎没有这样的人物出现。
先说司马炎,在他称帝后,起初还算是不错,厉行节俭,推行法治,使当时的社会出现了繁荣的景象,后世还将这段时间称为“太康之治”。
但在之后,司马炎就像换了一个人,开始骄奢淫逸起来,朝政也不管了,只醉心享受,而他干得最令人诟病的一件事,就是分封诸王。
司马炎的本意,是通过封王,让司马家族的人驻守一方,从而巩固皇权,但诸王们却在他死后,势力越来越大,俨然成为了国中之国,这就为日后的动荡埋下了隐患。
接任司马炎的,是他的儿子晋惠帝司马衷,也就是史上有名的“白痴帝王”,他的那句“何不食肉糜”更是让他“名垂千古”,能说出这种话的人,自身有多少政务能力,也就不言而喻。
而有名的“八王之乱”,也是在司马衷在位时开始的。
从公元291年,皇后贾南风先后迫害皇太后、皇太子开始,到公元300年,赵王司马伦篡权成功,再到公元307年河间王司马颙被南阳王司马模杀死,十几年的时间里,西晋的司马家族都是处在你杀我,我杀你的“游戏”当中,一群人杀的是不亦乐乎。
八王之乱让司马家死了不少人这还不算什么,最重要的是,把天下搅得乱七八糟,除了因战乱产生了无数流民之外,还让匈奴、羌、羯、氐以及鲜卑等族趁虚而入,形成了一个个割据政权。
而这些,促成了日后的五胡十六国时代。
想当初,曹操率军出塞,将那乌桓打的跪地求饶,让中原王朝扬威塞北,却不曾想,仅仅几十年后,天下就被司马家糟蹋成了遍地是蛮夷戎狄横行的模样。
而始作俑者,在丢了大半个疆域之后,除了被石勒大肆屠杀几十个后,剩余的一帮人躲到了江南,在这里建立了东晋,继续酒池肉林、醉生梦死。
东晋就更不必说了,各种动乱从来就没消停过,朝中有能力的大臣纷纷被排挤走,占据高位的大多都是一些尸位素餐的人,这样的王朝,灭亡只是早晚的事。
与此同时,中原大地的百姓们正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蹂躏,各种人间惨剧每天都在上演,而如同炼狱一般的日子,整整持续了一百多年。
东晋时,曾出现过一个难得的明君,这个人就是晋明帝司马绍,他在某次听大臣详细讲解了先人司马懿父子所干出来的事情后,羞愧的趴在床上,长叹道“如果是真的,那么这样的晋朝,怎么会长久?”
只可惜,司马绍二十七岁时就英年早逝,而东晋也正如他所言,在几十年后,东晋灭亡,司马家族之人被刘裕再次一一诛杀,最终灭了司马家全族。
所以说,司马家族最终走向全族被灭的凄惨下场,完全是自找的,当初司马懿父子靠着阴谋诡计和违背伦理的方式夺了曹魏的权,这就意味着他们开了一个坏头,同时,晋朝的皇帝不靠谱的居多,不仅引发了八王之乱,并且始终不走正道,以至于西晋和东晋先后被灭,家族成员也被诛杀,生于不义的司马家,落了个如此耻辱的结局,也是必然。
☥≢司马家族篡位时有多阴狠,为何却难逃全族被灭悲惨下场?
公元421年,东晋大将刘裕给晋恭帝送了一杯毒酒。可是晋恭帝却坚决不喝,说这样不能转世投胎。兵士将他按在床上,用被子蒙住他的脸,直到他不再挣扎......
至此,司马家创立的晋朝覆灭了,司马一族几乎被灭了全族。
可是,历史上很少有人会同情这个家族,反而都认为他们是因果循环,恶有恶报。
一、白眼狼司马懿,刷新道德底线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爱才心切,看中司马懿,多次软硬兼施,邀请司马懿出山。
曹操虽然欣赏司马懿的才华,却也看出他有狼顾之相,就像盯着兔子的狼,有机会就会咬死兔子。因此处处提防他。
司马懿将自己的野心隐藏了起来,小心谨慎地一次又一次地打消了曹操的疑心。
久而久之,司马懿取得了曹操的信任,被曹操任命为太子曹丕的太傅。
曹丕称帝后,极其信任司马懿,对他委以重任。临终时,任命司马懿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叡。
曹叡去世后,八岁的齐王曹芳继承皇位。随着司马懿的地位越来越高,权力越来越大,他渐渐露出了嗜血的獠牙。
当时,宗室子弟曹爽与司马懿权力相当,分庭抗礼。
为了迷惑曹爽,司马懿假装生病不上朝。曹爽进行了多次试探,司马懿始终表现得年老体弱,让曹爽彻底放下了戒心。
公元249年,少帝曹芳拜谒位于高平陵的魏明帝之墓,曹爽兄弟及其亲信们皆随同前往。
司马懿趁机以太后名义下令,关闭了洛阳各个城门,率兵占据了武库,不顾曹芳的安危,起兵控制了都城。
当时曹爽手中有天子曹芳这张牌,他如果挟曹芳以令诸侯,未必没有胜算。
司马懿当时许以曹爽身家生命无虞,可永享富贵。于是,曹爽便扔下军刀,投降了,心想自己还可以做个逍遥富贵翁。
没想到曹爽回家后,司马懿就出尔反尔,将他软禁起来。并捏造了曹爽要造反的罪名,将曹爽以及一干亲信全部诛灭三族,所牵连者达五千余人。
就这样,司马懿不顾曹操的知遇之恩,也不理会曹丕、曹叡的托孤之情,将曹氏宗室在朝中的势力一网打尽,司马氏得以完全掌握了权力,控制了曹魏朝政。
如果说司马懿的白眼狼所作所为只不过是为了争夺权力而斩草除根,权位争夺难免充满了狡诈和冷酷,这样的情况历史上多有发生,也不算突破道德底线。
他的儿子司马昭则打破了正统观念的束缚,做出了“弑君”这样不为天下容的恶劣行径。
司马昭和父亲司马懿一样,表面上惯会假模假样,道貌岸然。其实他觊觎皇位的心已经无法掩饰。
公元258年,曹魏第四位皇帝曹髦因大权旁落司马昭,被迫下诏封司马昭为晋公,加九锡,设置晋国,司马昭九次推辞。
两年后,曹髦被迫再度下诏加封司马昭为晋公,加九锡,司马昭再次推辞,没有接受。
司马昭表现得好像丝毫不贪恋权势,演技达到了影帝级别。
曹髦见威权日去,国家政事自己不能作主,心中不安,又常忧虑被废受辱,打算在殿上召集百官废黜司马昭。
没想到事情败露,曹髦迫于无奈,只好带兵讨伐司马昭。司马昭早已收买了曹髦的亲信成济,成济趁曹髦不备,从背后用利刃刺死曹髦。
司马昭闻讯大惊,假惺惺地伏在地上说:“天下人该怎么议论我啊!”
随后,他又将所有罪名归于成济,将他斩杀。成济不服罪,光着身子跑到屋顶,破口大骂,被军士射杀。
司马昭的个性很装,明明很想夺取曹家的权力,却装得人畜无害,仿若一个正人君子。看过《笑傲江湖》的人都熟悉岳不群,两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此之前的朝代中,皇帝位置要么是皇帝禅让,要么是反对者逐鹿天下,胜出者得。
作为皇帝的近臣,弑君以夺取权力,完全违背了有史以来正统教育中宣传的“忠君”思想。为天下之大不讳,实在是突破了当时人的底线,令人不齿。
司马昭弑君后,立曹氏子弟曹璜为傀儡天子。当然实际的大权全部掌握在司马昭手中。
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将这种不齿进一步进行了发挥,他在父亲弑君夺权的基础上,于公元266年,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定国号为晋,史称西晋。
从司马懿、司马昭到司马炎,为晋朝开国立下最大功劳的三位司马,所作所为均十分狡诈暗黑,不守信义,不重恩情,为了权势无所不用其极,违背了正统思想,因此一直为人所诟病。
而他们造成的礼崩乐坏,导致司马家族所建立的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黑暗的朝代。
二、司马家族非蠢即坏,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最为黑暗的一个时代
晋朝在晋武帝司马炎的统治下只清净了25年。他死后,在没有外敌威胁的情况下,皇室内部开始上演自我毁灭的大戏。
这部戏的主角是智商极低的晋惠帝司马衷和喜欢干政的丑女皇后贾南风,配角是八个司马家的王爷,群演那就数不胜数,走马灯地你来我往,将公元306年之前的晋朝搅和得风起云涌。
司马衷9岁的时候就被立为皇太子,可是他智商很低,直白点说就是一个白痴。
司马炎之所以选他做皇太子,是因为很看好司马衷的儿子司马遹。认为他有人君之资,希望能够通过司马衷将皇位传递给司马遹。
可是,傻儿子实在没有能力处理朝政,实际上真正的幕后大佬是司马衷的老婆贾南风。
公元290年,司马炎去世。贾南风为了夺权,暗中策划,让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兄弟相争。
她趁机诛杀了两位司马家的王侯,掌握了朝政大权。她没想到的是,十年后,她被同样的手段设计,被迫饮下一杯金屑酒,一命呜呼。
公元301年,琅琊王司马伦废晋惠帝,自立为帝。
司马伦的行为引起了其他诸王的不满,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乘机联合起兵讨伐司马伦。
这一战死者近10万人。司马伦战败,被赐金屑酒身亡。
随后,这三位王爷又开始了一轮夺权混战,期间东海王司马越也参加进来,乒乒乓乓一顿混打。此处省略10万字......
公元306年,司马越杀掉七个司马王侯,毒死晋惠帝司马衷,立了一个傀儡皇帝晋怀帝司马炽。
从公元291年开始,到公元306年结束。历时15年的司马家族的内乱,将刚刚成立没有多久的晋朝折腾得乌烟瘴气。
这些内乱中,可以看出几乎复制了司马家族篡位时的种种不堪,兄弟相残、弑君夺位、背信弃义。在“八王之乱”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不得不说,这些内乱究其根底还在司马家族篡位时的不择手段,子孙后代皆效仿之。
公元316年,西晋灭亡。
千万别以为“八王之乱”已经足够动荡,其实这只是天下大乱的序章。与后面的“五胡乱华”时期相比,“八王之乱”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小巫见大巫”。
西晋灭亡后,公元318年,司马家的一个叫做司马睿的人跳了出来,在南京重新建立了晋朝,史上称为东晋。
东晋只占有原来西晋疆域中南方的一半。原来西晋北方的一半疆域中,已经涌入了一大群各种各样的少数民族。
当时,少数民族被称为胡人。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五个,匈奴、羌、鲜卑、氐、羯,因此称作五胡。
不同的民族各自为政,在百余年的时间里,胡人和汉人建立了乱七八糟的数十个或强或弱、或大或小的国家。
这些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不断地造反、建国、兼并、火拼......局面十分混乱。因此这一时期也被后人称作“五胡乱华”。
乱世中,人命如草芥。老百姓可遭了殃,一遍又一遍地被大清洗。
特别是手无寸铁的汉人,他们身陷于一个不亚于地狱般悲惨的境地。面临的只有死亡、死亡、死亡......
胡人看到汉人就奸杀淫掠。甚至将俘虏的汉人充当军粮,把他们命名为“两脚羊”,意思是用两条腿走路,可以随意吃肉的,像羊一样的动物。
这个时期黑暗得让人难以想象,汉人几乎面临着灭种的危机。
公元439年,鲜卑族的北魏帝拓跋焘统一北方,结束了历时135年的“五胡乱华”时代。
三、善恶到头终有报
在北方一片混乱,打得昏天黑地时,南方司马家族掌控的东晋主要做了两件事:北伐和窝里斗。
东晋的皇帝,或者被废,或者成为傀儡,或者被杀,简直像走马灯一样,你方唱罢我登场。
要说其中也并非没有出过一个明事理的皇帝,那就是晋明帝司马绍。
晋明帝听人讲述自己的家族史,从晋宣帝司马懿开始创业的时候,讲到晋文帝司马昭杀曹髦的事。司马绍听后,掩面伏在床上,说:“如果像您说的那样,晋朝天下又怎能长久呢!”
可见,晋明帝还是有些羞耻心的。他为自己祖先的所作所为感到羞耻。晋朝之所以动荡不安,道德沦丧,与祖先不择手段地夺权不无关系,这确实是一语中的。
继晋惠帝司马衷这个白痴皇帝后,东晋还出现了另一位白痴皇帝,晋安帝司马德宗。
晋安帝不仅口吃说话不顺溜,而且愚笨到连冬夏都分辨不清,甚至生活都不能自理。
朝政的实际控制者是权臣刘裕。刘裕军功赫赫,就如当年司马懿、司马昭的一样,地位显贵,大权在握。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公元419年,刘裕指派下属勒死晋安帝,立其弟司马德文为帝,即晋恭帝。
晋恭帝仅仅做了半年皇帝。就在公元420年,被废为零陵王。刘裕公然篡位,建立刘宋。这一幕又与司马炎篡位有着惊人的相似,不得不说,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晋恭帝被废后,日日惶恐,生怕刘裕取了他的性命。
褚皇后为了保护丈夫的性命,日日陪伴晋恭帝不离左右。
实际上,刘裕确实在打这个主意,他曾经下属张伟携毒酒一瓶,前去鸩杀司马德文。
张伟不忍谋害故主,回去又难以交代,就叹道:“要毒杀主君却让自己活下去,不如死了!”竟在路上喝下毒酒自尽。
刘裕大怒,找到机会杀死了晋恭帝和褚皇后尚在襁褓中的婴儿。
随后,派褚皇后的哥哥假意去探望褚皇后,将她引开。
刘裕的亲信趁机翻墙进入晋恭帝室内,将毒酒放在他面前。
晋恭帝摇头拒绝:“佛教中说,自杀的人转世不能再投人胎。”
兵士便将他按在床上,用被子蒙住他的脸,用力闷死了他。
随后,刘裕大开杀戒,将司马家的宗室几乎屠戮殆尽,几乎全族被灭。
四、结束语
司马家族的上位史本就非常不光彩,而他们的统治历史更是给老百姓带来的深重的灾难。
无论谁谈到晋朝的历史,都会叹息一声:宁做盛世狗,不做乱世人。继而恨不得对司马家族大骂一场。
司马家族篡位时的阴狠毒辣,给子孙后代立了一个非常卑劣的榜样。造成家族内部混战,朝政动荡。也使得整个社会道德滑坡,出现种种骇人听闻的恶相。
这样的家族,屡屡突破道德底线,不择手段争权夺利,怎么可能不走向覆灭之路呢?
~~~~~~
欢迎关注@福小猫。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
推荐阅读:
我是老师,亲戚从银行贷款,让我做担保,很犹豫,敢不敢做担保?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