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蹄馆之战对明军来说,是惨胜吗?
↲⇁碧蹄馆之战对明军来说,是惨胜吗?
碧蹄馆之战,是一场诡异的伏击战,由于中日朝三方史料对此战的记载大不相同,使得这一战的胜负争议颇多,充满了神秘色彩
一、背景
大明万历二十年四月,野心勃勃的丰臣秀吉发动了对朝鲜的侵略战争。在十四万日军的攻击下,朝鲜军队不堪一击,短短几个月,全国八道丢了七道,国王也被迫逃到中朝边界,向宗主国大明告急救援。
(日本侵朝战争)
同年十二月,万历皇帝派宋应昌为经略,李如松为提督,率领四万明军入朝。次年初,明军在平壤战役大败日军大将小西行长,之后在提督李如松的指挥下向南进发,日军望风而走,明军半月之内收复失地五百余里,包括平壤、开城在内的黄海、平安、京畿、江源、咸镜五道被收复。
屡战屡败的日军总大将宇喜多秀家紧急召集石田三成、大谷吉继、增田长盛等在将领在王京召开军事会议,商量下一步对策。此时的日军粮草供应也出现了问题,无法长期坚守,所以小早川隆景、立花宗茂、加藤光泰等武将提出与明军进行决战的作战方案,在会上得到了大多数日本将领的赞同。
二、战况
万历二十一年正月,明将查大受率前锋部队继续南下,二十五日在王京以北的昌陵与日军一小股部队相遇,日军被斩首百余,余部逃回王京。
明军不知道的是,这并非一场遭遇战,而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圈套。
(碧蹄馆之战)
日军之前定下的作战计划是这股日军遭遇明军后,且战且退,将明军引到马山馆地区,在那里设下包围圈,围而歼之。
但是日军千算万算,没有算到的是,查大受速度太快,连夜追击,一下子就冲过了马山馆。此时日军大部队尚在碧蹄馆集结之中,根本来不及反应。
宇喜多秀家不愧是名将,他立即调整部署,将包围圈高在碧蹄馆。这里距日本大本营王京只有三十里,此战对日军来说,只能胜不能败。
我们先看看各方关于这一战的记载。
《明史》上是这样说的:“距王京三十里,猝遇倭,围数重。如松督部下鏖战。一金甲倭搏如松急,指挥李有声殊死救,被杀。如柏、宁等奋前夹击,如梅射金甲倭坠马,杨元兵亦至,斫重围入,倭乃退,官军丧失甚多。”
《重订日本外史》的记载是这样的:“隆景以三万人,邀击于碧蹄馆。。。我军兵锐刃利,纵横挥击,人马皆倒,莫敢当其锋。遂大破明军,斩首一万,殆获如松,追北至临津。挤明兵于江,江水为之不流。”
《朝鲜李朝实录》的记载如下:“提督方行路上,见彦柏军官,详闻贼势,遂驰往碧蹄。。。。进阵于野,于贼对阵。。。。。贼三千人直逼提督,提督且射且退,贼遂乘乱斫,天兵死者数百”。
三、伤亡
在三个国家的史料记载上,碧蹄馆之战中明军的伤亡人数差别极大,到底哪一个是真的?
在收复平壤和开城之后,李如松于正月二十四日举行过军事会议,商量取王京之策。在这次会议上,众将的意见并不统一,也没有最终确定一个最终方案。最后,李如松作出了让查大受带领三千人马去王京探路,再决定下一步行动的方案。
也就是说,明军参加碧蹄馆之战的人数仅有三千人,无论如何不可能出现日本史料中记载的“斩首一万”的结果,日本史料明显是扩大了战果。
亲历过朝鲜战争的浙江游击钱世桢写过一本《征东实纪》,在这本书中,他记录了明军伤亡大约为三百二十人左右,这与《两朝平攘录》以及明朝的战报上的数字是基本相符的,有很强的可信度。
而作为援朝总指挥的宋应昌,在给朝廷的报告中也说到:“虽碧蹄之战,我军亦有操作,然事在仓卒,如松率将领奋勇血战,以寡击众,射死倭酋,砍杀倭众,彼实败退”,并且还给将士们请功。如果这是一场大败,宋应昌绝对不会这么做。
从李如松能够从战场全身而退来看,这也不是一场歼灭战,应该是日军对明军的伏击战,双方各有死伤。综合各方面的记载以及战场亲历者的记录,双方的伤亡其实并不大,均在数百人左右。
四、后续
这一战之后,李如松的确没有发动对王京的继续进攻,双方在战场上呈现出一种对峙的态势。但是这种对峙状态,和碧蹄馆之战关系不大。
因为正月是朝鲜南方的雨雪季节,当时天气非常寒冷,又连日雨雪,道路泥泞,明军无法展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而且明军深入南方,战线拉长,后勤补给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正如《明史》所记载的那样,“会天久雨,骑入稻畦中不得逞,官军乃退驻开城”。
在这种天气下,明军的战马病死一万六千匹,士兵非战斗减员严重,李如松提出等天气转暖再进兵的建议是十分合理的,并不是碧蹄馆一败之后,立刻溃退到开城。
为什么说明军是主动撤退的呢?因为碧蹄馆之战是正月二十七日爆发的,二十八日明军仍向前推进了三十里,来到王京城下。明军的撤退是正月三十那天,是在王京城下三天后才撤的军。如果碧蹄馆之战明军大败,又如何向前推进呢?
五、和谈
明朝和日本的和谈,是双方的意愿。
通过之前的战斗,日本人对李如松率领的明军十分忌惮,包括他们的先锋小西行长都认为“明朝兵锐不可当,不早讲解,恐王京亦未可恃”,所以和谈是日本主动提出来的。
在得知日本想议和之后,万历指示首辅王锡爵给李如松下发了谕令:今已烧贼积聚,正我得胜算矣。正宜聚器械,保资粮,时出奇以挠之,此坐而制敌之策。通过这道谕令可以看出,万历还不大想与日军讲和,还想着把日本人打垮。这也说明,和谈,与碧蹄馆之战的结果是无关的。
当然,明朝也要做整体考虑。在王京城高墙坚,一时难以攻克的情况下,通过谈判得到想要的结果,也不失为良策。所以历史上最大的大忽悠沈惟敬才有了出场机会,也让后人看到了,什么是忽悠的最高境界。
六、结论
总体上说,碧蹄馆之战是明军中了日军的诱敌之计,被日本打了个伏击。但是由于李如松的辽东军(大部分是李如松的家丁)战斗力极为强悍,这一战日本并没有讨到什么好处。
但是明军在日军兵力大大占优,且是有准备的情况下,在这场遭遇战中表现出了极强的战斗力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撕破了日军的大网,突围而出,从这方面来说,至少在战略意图上,日本是失败了。
总之,碧蹄馆之战是这场战争中,日军唯一一个杀死李如松的机会。日本人没有抓住这个机会,这是让日本将领加滕清正和黑田长政事后郁闷不已的结局。
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碧蹄馆之战是一场双方平手的战斗,谁也没有占到便宜。
至于《中国军事通史》上说的"碧蹄馆之战是第一次万历援朝战争的转折点。。。。明朝之后不得不采取讲和的方针"的说法,我是不太同意的。虽然我不同意起不了什么作用。
参考资料:《明史》、《征东实纪》、《朝鲜李朝实录》
◉↖碧蹄馆之战对明军来说,是惨胜吗?
碧蹄馆之战很明显是明军输了,你一头扎进人家包围圈里,虽然你能耐大以一打十跑了出来,能说明你很强大,但不能说你是赢家。
浪催的明军
但凡明军长长记性,就知道这仗虽然是替朝鲜人打的,但是朝鲜比谁都不靠谱。当初祖承训差点被朝鲜人的假情报坑死,这次李如松居然又听信了朝鲜人的话。朝鲜人说倭寇全部撤出汉城,李如松心动了。而此时的朝鲜王京(汉城)实际上有倭寇聚集的五万人。
李如松着急收复王京有情可原,毕竟当时时值寒冬,辽东的粮草运不过来,朝鲜北部多山,产粮少,而且早就被倭寇搜刮干净。粮草不足是时刻悬在李如松头上的一把刀。而攻打汉城不仅有速战速决之意,重要的是此一来能让战线推进到朝鲜的产粮地,以缓解粮草之急。
本来李如松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派查大受率五百骑先行查探,第二天查大受发回战报说在汉城北击溃倭寇一支百余人的游势,随即派出孙守廉、祖承训、游击李宁等选领精兵三千做前锋哨探王京道路。又亲率副将杨元、李如柏、张世爵等选带兵丁二千压后,至马山馆离王京九十里时,留杨元领兵一千继后,李如松则与李如柏、张世爵等领兵一千前行。
这就是碧蹄馆之战明军的所有兵力,只有五千人,而且参战的只有四千。稍微分析一下,朝鲜人的情报说汉城空虚,查大受的战报让李如松认为即便汉城还有倭寇,也是一支不经打的败军。随后派祖承训孙守廉率三千人攻取汉城,自己带两千人押后以防倭寇有诈,这个战略安排可以说是很稳妥了,问题是李如松没想到汉城驻扎着五万倭寇,更没想到这帮倭寇在平壤被打废后居然还敢在汉城和明军斗上一斗。
也不怪李如松,其实明军从头到尾都看不起倭寇,最早的祖承训两千人就敢打平壤。再加上前期战役非常顺利,明军几乎兵不血刃就收复了朝鲜的二都五道,平壤一战更是将小西行长直接打残,轻敌也是难免的。
战役过程
而倭寇方面在经历了平壤大败后收缩兵力,大量倭军退守汉城。正月二十七凌晨倭寇小队在汉城附近发现有明军出没(也就是查大受的五百骑),倭寇当即整军出发,立花宗茂率本阵三千人先行,倭军将领率本阵随后出发。立花军赶赴砺石岘战场后,先由家臣十时连九率五百骑与查大受部接战,很快孙守廉、祖承训所率的三千人赶赴战场。明军兵力大增,迅速将十时连久军消灭。十时连久本人也被李如松之弟李如梅一箭射死。此时立花军大将小野正幸率七百人在正面和明军接战,立花宗茂本人则趁着浓雾迂回至明军右翼发动攻击。
祖承训、查大受等人虽然被立花军包抄,但是战力远胜倭寇的明军并未动摇。反而越战越勇,只不过此时支援的倭军也已经赶赴战场,望着源源不断的倭寇,查大受祖承训等人只能且战且退。
就在这时,李如松带着一千精锐到了。李如松见明军因为倭寇的持续增援犹豫不决,且战且退,当即喝令反击,此时明军人数约为四千五百人,但是倭寇方面小早川隆景、宇喜多秀家率领的四万日军主力已赶到。小早川秀包、毛利元康、筑紫广门等五千人从东侧的山上包抄明军左翼,立花宗茂军在休整之后从西侧山上向明军右翼迂回。粟屋景雄、井上景贞则各领三千人分左右两翼向明军逼近。不过刚一交战,左翼的粟屋景雄瞬间就被明军的神机箭给射崩溃了,明军骑兵趁势杀出。粟屋景雄部大败,不过碧蹄馆地区多为沼泽溪谷,并不利于明军骑兵的发挥,倭军反而凭借人数优势将追杀下来的明军骑兵包围,李如松见势不妙,亲率数十亲兵杀入战场,明军士气大振。近五万人的倭军居然和四千五百明军打成了僵局。随后杨元带着本部一千人以及从坡州弛援而来的四千明军并一个炮营加入战场。倭寇见本阵士气大衰,明军又新添援助,只能作罢,下令撤退。
碧蹄馆后续
说实话,此一战对倭寇方面来说是离杀死李如松最接近的一次,奈何明军实力太过强大,即使轻敌冒进倭寇还是没法消灭明军。对于明军来说对大局其实并没有什么影响。入朝的时候是四万人,沿途打下来的城池肯定要分兵驻扎,再加上伤亡战损,所以打汉城时李如松能用的力量顶多一万出头。这些人是远远不够把倭寇赶出朝鲜的,甚至面对有五万倭军固守的汉城都很难正面攻取。
可惜的是此战明军损失一千多精锐,这些人都是跟着李如松南征北战的亲兵,对李如松打击很大,而日本方面的记载则说此战消灭明军两万余人,明军在随后撤退时又掉河里淹死一万多。照这么说这一仗下来基本上就把援朝的明军消灭了四分之三,那何必又要和明军谈判,又撤出汉城呢?属实可笑了。
✹Ⓔ碧蹄馆之战对明军来说,是惨胜吗?
碧蹄馆之战,在战术层面来看,没有胜利者。
但从战后来看,对明军反而负面影响颇大。
战斗结果,日军集中数万优势兵力,企图在碧蹄馆吃掉李如松亲自指挥的明军数千前锋,最终却还是被明军冲出包围,逃出生天,这个脸丢得不小,也对明军的战斗力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明军虽然脱困,损失也不小,尤其是李如松的亲兵伤亡数百人。亲兵对明末武将而言,就是直属的私人部队,只受自己指挥。他们从训练到装备都是最好的,许多人世代都跟随李家,比如在碧蹄馆阵亡的李有升,这个损失不是短时间可以弥补的,所以李如松一度意志消沉。
但从后续影响来看,它还加剧了入朝明军的“南北兵之争”。
南北兵之争,在平壤战役之后就已经出现,原因是入朝的南兵也就是浙兵和北兵因为战后的封赏闹出了矛盾。
南兵认为自己的将领游击吴惟忠和参将骆尚志“功无与伍,皆先登焉”。应该得到首功,最后首功却落到北兵将领杨元头上。
而且在战役中,南兵由于追击日军,没有来得及割取首级,北兵是骑兵,在朝鲜的地形里反而行动不便,落在南兵后面,导致的结果“平壤之役,南人先登力战,而得首级者,皆是北人”。
所以南兵从兵到将,都对北兵意见纷纷。
碧蹄馆一战,又把这个问题放大。
因为参加这次战役的,都是北兵。
南兵就认为北兵为了抢功,轻敌冒进,导致损失惨重。南兵将领王必迪甚至质问提督李如松“大军不为前进,只率先锋往击,一有蹉跌,大军挫气而退,以是言之,非不智而何?”
李如松也非常郁闷,自己手下精锐损失惨重,回来还要被经略宋应昌批评,这还不算,还要被手下南兵指责,所以他更加战意消沉。
碧蹄馆之战后,李如松干脆一退再退,先是从坡州前线退到开城,不久又渡江撤回了平壤,只留下少量兵马防守林津江对岸。
朝鲜君臣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对他们来说,明军的损失是次要的,赶紧赶跑日军,自己好夺回朝鲜才最重要,所以朝鲜君臣多次催促李如松进兵,李如松一概拒绝,把责任推给了经略宋应昌:
《朝鲜王朝实录·宣祖实录》:俺(李如松)非不欲为,但经略令我往平壤留待云...武官受制于人,而不能自擅,故累请于经略,催兵进剿,而经略以为“讲和则朝鲜可以无忧”。
所以,从结果来看,碧蹄馆之战对明军主将李如松造成的打击相当巨大,如果日军乘势进兵,林津江对岸的土地很可能不复为明军所有。
顺便再说一句,南北兵之争的问题在之后也没有解决,直接催生了万历二十三年的“蓟州之变”。
〖对这段历史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的头条号。〗
⇜▪碧蹄馆之战对明军来说,是惨胜吗?
碧蹄馆战役,在中日朝三国历史上,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结局很简单,李如松突围成功,日本和明朝两败俱伤,最终谁也不敢轻敌冒进。但是对于这次战役的整个过程,明朝、朝鲜和日本三国都有不同的记载。
你们始终相信史书的真实性吗?至少我认为,史书是那个年代,规避龌龊行径、耻辱形象,最好的遮羞布。为什么同一场战役,在三个国家里会出现三种不同的版本呢?
01这是一场遭遇战,还是一场伏击战?
从整体战争的过程来看,这一战或许是一场伏击战,很多他们的史料都表明了这一点。可是在日本的史料当中,我们却看到了完全相反的一种记录。
明朝这边,李如松带着四万多人马援助朝鲜,、半个月之内,就帮助朝鲜收复了数十座城池,就连日本最引以为傲的重镇平壤,也落入了李如松之手。
这个时候日本人终于不敢小看这支援军,平壤的丢失,让日本人彻底丧失了争夺整个朝鲜的野心。他们开始收缩兵力,想要在南方跟明军来一场大决战。
在这期间,其实日本内部已经发生了严重的分歧。有一部分军官表示要坚守王京,跟明朝大决战。而另一部分人则已经有了撤退的想法。
最终留守王京似乎成了他们的最终决议。期间发生了一次小规模的试探战,李如松这边得到消息,说日本放弃了王京。
可是李如松觉得有诈,便派遣了一支500人的队伍前去试探,结果在路上遇到了日本人的一支小规模试探的队伍。
这两支队伍是彼此的哨兵,这一战日本人被斩杀了100多号人,可谓是伤亡惨重,毕竟人数不足。不过余部逃回了王京复命。
由此可见,我认为日本在这个时候是以逸待劳,坐等李如松的人马前来王京。这里不存在什么遭遇战的说法,应该就是日本人的一场伏击战。因为日本人早就有了准备,就等着李如松来了。
02日本人的伏击有了成效,李如松吃了不小的亏。
在日本的记载里,李如松集团军是带着火炮前来的,而明军和朝鲜的记载里,李如松的火炮全都留在了开城,压根就没带上战场,唯一带来的那就是神机箭。
当时日本的军队大多数都埋伏在山谷两侧,伏击场地非常有优势。而且他们手里配有一定数量的火器,这是明军当时所比不上的。
这里有出现了分歧,按照日本人的说法,这一场伏击战,日本军队斩获丰富,可在明朝这边的记录里,却有严重不同的一面。
李如松看地形非常有利于伏击,所以派遣了一支一百多人的小队前去试探。结果日本伏击兵全部出动,等于这场伏击就已经宣告结束了。接下来就是真刀真枪的一场对决,结果明军大获全胜,斩杀数百人。
可是问题又来了,表面上看李如松的军队获得了巨大胜利。关键时刻日本的四万多援兵也赶到了现场。此刻碧蹄馆距离王京只有区区50里的距离,这里基本上就成了决战的场地。
记载有点混乱,这里简短来说,李如松带了顶天了六千人的队伍,结果跑进了四万多日本兵的包围圈。
谁也想不到日本军的山谷埋伏,只是这场大埋伏战的一小部分而已。由此可见日本人把这里当成了决战现场,四万多人全都聚集到了这里。
不过日本低估了李如松的勇猛,为了鼓舞士气,李如松带着自己的亲兵亲自下场斩杀敌人。士兵们看到主帅如此英勇,自然也就奋勇杀敌。可惜敌人的人数太多,这一战的损失确实很大。
03那么到底是谁赢了这一战呢?
我们看三国的记录都不相同,朝鲜是最会蒙混过关的,他说明朝和日本旗鼓相当,互有输赢,等于是各打五十大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记录呢?因为朝鲜谁也得罪不起,而且谁也不想得罪。所以朝鲜的记录基本不可参考。
明朝这边带了五千多人前去,结果突围成功了三千多人,损失在两千人左右。而明军的斩获,却也达到了两千多人。所以对明军来说这一战的确打出了气势。因为五千多人在中了日本四万多人伏击的情况下,跟对方打了个平手,还想怎么样呢?
可是到了日本这边的记载,就完全变了模样。日本人的数据表示,日军在这次伏击战中,至少斩杀了明军一万多人。而日本方面的损失,居然只有百人左右。
这种造假的数据被他们后来的军事行动,彻底出卖。因为日本人并没有对明军穷追猛打,而是收缩不前了。
李如松一共带了四万多人到朝鲜战场,如果被日本灭了一万多人的话,日本军有什么理由停滞不前?我看他们早就会扑上来了。
由此可见,李如松所指挥的这一战,的确打出了大明军队的气势,让日本军彻底尝到了大明军队的英勇。伏击战尚且只能打平手,如果真正是遭遇战的话,日本还有多少胜算呢?
所以日本军停滞不前,他们失去了占领朝鲜的信心。只要有李如松的大明军队在这里,那他们就休想往前走一步了。
总结:碧蹄馆之战,迫使日军放弃王京南下。
其实不管这件事的记载到底如何,碧蹄馆之战,对日本军官们的震动还是非常大的。本以为可以稳赢的战争,结果却落得个不伦不类的下场。
日本军官的信心被动摇了,这才是最重要的。当时他们占领王京,还打算继续北上,夺回失去的领地。可是碧蹄馆之战过后,日军彻底改变了作战方针。
他们没有信心占领朝鲜,所以不久之后,便放弃了王京,带着人马南下。这是丰臣秀吉当政期间所发生的战事。
因为丰臣秀吉的野心,日军虽然在朝鲜战场惨败,却始终没有离开朝鲜的意思。知道丰臣秀吉铲除异己,不久之后自己也去世了。日本在朝鲜的侵略才彻底结束。
➮✎碧蹄馆之战对明军来说,是惨胜吗?
碧蹄馆之战对于明军来说,是一场失败,不过这场失败也无关大局罢了。
平壤城攻防战
万历二十一年正月初六,李如松率四万五千名大军与朝鲜军三千人到达顺安,准备夺取平壤城。与之相对的是日军在平壤城的一万五千人。平壤城的战略意义非常中啊哟,再加上这是明军入朝一拉的第一场攻防战,所以李如松所部近五万人将平壤城围的死死的。
李如松先是派了小股部队进行试探,其中朝鲜军队负责的平壤城南的含毬门出现惨败,日军直接从东侧的大同门瓮城绕过去,突然出现在朝鲜军身后,打得朝鲜军溃败。
不过李如松还是发现了日军的破绽,看出日军肯定不会放过夜袭的机会,他做好埋伏,结果日军三千人夜袭军营,被打得大败而归。次日李如松又故意派朝鲜军攻城,日军想故技重施,结果被明军反包围。
正月初八清晨,李如松对平壤城发动总攻。先是明军的炮兵对城头一片狂轰滥炸,把观战的朝鲜人给惊到了,他们后来回忆说:
“倭铳之声,虽四面俱发,而声声各闻,天兵之炮,如山崩地裂,山原震荡,不可状言”
“响振天地,山岳皆动。大野晦冥。烟焰涨天,旁弥数十里。火箭布空如织,火烈风猛。直冲城里,林木皆焚。”
与此同时,明军占领了牡丹峰,切断了北城与平壤城之间的一切联络和通道。可惜日军发现了明军的企图,疯了一般的对北城发起猛攻,明军主将受伤,只能暂时退出北城,北城又回到了日军手中。
战斗开始后各城门马上陷入了胶着中,李如松亲自带着亲卫加入登城战,让其他明军都为之振奋,对七星门和普通门发动了猛攻。日军看明军攻势猛烈,就将含毬门的守军抽调了一部分调到七星门和普通门。结果伪装成朝鲜军攻击含毬门的明军,立马发动了猛攻,只用了不到一个上午的时间,含毬门就失守了,另外两个城门也随后相继失守。
城门虽然破了,但是日军不打算投降,他们开始和明军开战巷战。为了减少士兵的伤亡损失,李如松命令进行火攻。
就在平壤陈陷入一片大火中,一支明军精锐部队直奔风月楼而去。这风月楼是日军在平壤城的指挥中心。好几个日军将领活活被烧死在了风月楼里。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明军却突然撤退了。随后李如松派人说他不忍多杀生,要么投降,要么滚蛋。其实也并不是李如松自大,而是他觉得狭窄的小巷聚集了大量的日军,容易造成大量伤亡。现在他是帮朝鲜打仗,可是死的都是自己兄弟,如果能让日本人滚蛋,就是两全其美的事情了。
当天晚上,日军将领小西行长率领数千残部带着十天口粮离开了平壤城。至此,平壤攻防战告一段落。经历三天战斗,以日军撤退、李如松入城而告终。
碧蹄馆之败
平壤大捷算是明军的第一场大捷,随后李如松的弟弟李如柏就率兵进占黄州,并占领了空无一人的开城。这时候李如松得到消息说日军主力都在平壤,现在平壤败了,其他日军都不足为惧。于是李如松率兵朝汉城进发,率领的只有三千人的队伍。
当李如松到达离汉城不远的碧蹄馆时,遭遇了汉城日军,双方立刻爆发了激战,虽然明军比日军打得更好,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增援过来的日军越来越多,没多久日军就增长到了三万人,几乎所有的汉城守军倾巢出动了。
一方是李如松带的三千人,一边是汉城守军三万人,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战争。可是李如松已经没办法了,只好硬扛着开打。日军以为对方有诈,所以大部分的兵力都用来警戒,只有小部分兵力用来进攻李如松。
日军先是出动了六千人左右夹击明军,可是明军的铁骑也不是盖的,硬生生的把日军给凿穿了。可是日军兵力实在太多,最后明军只要边打边撤,希望进入高阳城坚守。
关于这场战争,日本的《黑田家记》里说:
“如松兵有节制,进退自在,两雄相会,战甚苦,自巳至午。”
就在明军已经陷入体力不支的境地时,幸好另外一名大将杨元及时赶到,带来了五千人还有一个炮营。李如松马上发动反击,日军以为明军主力终于出来了,吓了一跳,马上就开始撤退。此时实在不适合追击,于是李如松命杨元带人分几路交替掩护断后,全军撤到了惠阴山。
日军这时一看上当了,马上就折过头想要追击,结果李如松又发动了一次反击,追在最前头的日本将领战死了好几个。最后日军只好眼睁睁的看着李如松撤退,自己退回了汉城。
这场碧蹄馆之战其实是以明军失败而告终的,不过那只是因为李如松自己判断失误,而且在这场战斗中,明军以三千人的兵力与一万六千名日军直接对抗,旁边还有一万五千人虎视眈眈。可以说这些明军打出了应有的风采。不过我还是要说这里的惨胜并不恰当,因为明军既没有达到占领汉城的战略目标,也没有歼灭掉日军的有生力量,所以这只是一场无关紧要的失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