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之乱是怎么回事?
╪Ⓓ八王之乱是怎么回事?
八王之乱还得说到司马懿
司马懿共有九个儿子,其中最出名的是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俩。司马师无子,以司马昭次子司马攸为子。司马师死,司马昭继兄执政。因为司马昭是继承了司马师的事业,司马攸是司马师过继去的儿子,所以司马昭虽已立长子司马炎为太子,而认为这个天下是司马师让给他的,他还得把它交给司马攸,因此特别宠爱司马攸,司马昭临死,执司马攸之手以授司马炎,意思是兄弟要友爱。
司马昭死后,司马炎做了皇帝,封司马攸为齐王。晋武帝司马炎立儿子衷做皇太子.他是个白痴。当时朝廷大臣都知道太子“不慧”,晋武帝的其他儿子又年幼,所以大家都希望司马攸能够继承武帝的皇位。晋武帝也担心太子司马衷担当不了治理国家的重任,有意废掉他,司马衷母杨皇后提出“立嫡以长不以贤”的古训,阻止废立。
晋武帝宠信的大臣荀勖、冯统党附太子衷,害怕司马攸嗣位后对自己不利,也竭力劝阻,而且怂恿武帝命令司马攸回到他的封国去。司马攸气得吐血,就在洛阳病死。公元290年,晋武帝死,太子衷继位,是为晋惠帝。糊涂的皇帝,自然无法掌管朝政。他即位之初,皇太后父杨骏为太傅辅政,独揽大权。皇后贾南风(贾充女)凶险多权诈,与楚王司马玮(司马炎第五子)合谋,于公元291年三月,杀杨骏、杨珧、杨济兄弟,杨骏亲族和党羽死者数千人。
贾后又废黜皇太后为庶人,迫使她绝食而死。大乱就从宫廷政变开始了。既而晋廷推汝南王司马亮(司马懿第四子)和元老卫瓘共执朝政,贾后仍不得专权。这年六月,贾后又叫惠帝下手诏给司马玮,令其率领北军(守卫京城北部的禁兵)杀司马亮、卫瓘。等到司马玮执行命令杀了司马亮等人之后,贾后又否认惠帝曾经下过这道诏书,乃借司马玮擅杀大臣的罪名,杀了司马玮。这样国家大权就完全落在贾后的手中。贾后除了依靠族兄贾模、内侄.贾谧、母舅郭彰这些亲党外,还起用当时的名士张华为司空,世族裴颌为尚书仆射,裴楷为中书令,王戎为司徒,令他们四人并管机要。
因为这几个人具有一定的统治经验,贾模和他们“同心辅政”,所以从公元291到299年这七八年间,朝政还能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晋惠帝只有一个儿子—司马道,是晋惠帝后宫谢玖所生。太子和贾谧有矛盾,贾氏的亲党怕太子得政之后,也像贾后杀杨骏、逼死杨太后一样来对付他们,所以劝贾后废太子。
贾后于是诬陷太子適要杀害惠帝和她自己,废太子为庶人,接着又把太子杀害了。就在太子道死后一个月,公元300年四月,掌握宿卫禁兵的赵王司马伦(司马懿第九子),利用了禁兵对贾后杀害太子的不满情绪,起兵杀了贾后和张华、裴颁等人。次年正月,司马伦又废晋惠帝,自立为帝。宫廷政变转变为皇族争夺政权的斗争,演成“八王之乱”。
所谓八王是指汝南王亮、楚王玮、赵王伦、齐王同(司马攸子)、长沙王乂(司马炎第六子)、成都王颖(司马炎第十六子)、河间王颛(司马懿弟司马孚孙)、东海王越(司马懿弟司马馗孙),一共八个王而言。一般人认为八王之乱是因晋初武帝封建同姓诸王所致,这是不全面的。其实晋初的同姓诸王,虽都拥有军队,分润租调,但他们在封地上,并没有治民的实权。
而其召乱之速,主要是由于西晋承东汉末年以来州、郡积重之势,而使诸王出专方面重镇所致。如武帝末年,用秦王柬(司马炎子)都督关中,楚王玮都督荆州,淮南王允(司马炎子)都督江、扬二州,汝南王亮出镇许昌。惠帝即位,用梁王肜(司马懿子)、赵王伦、河间王颛等先后镇关中,成都王颖镇邺。赵王伦擅政,用齐王周镇许昌。出镇的亲王,既握军符,复综民事,州郡本已列置佐官,将军开府以后,复添设许多幕僚,他们的文武僚属,自然纵横捭阖,各求富贵,一切割据称雄与举兵向阙的事情,也均由此而起。
所以八王致乱,不是在于司马炎大封同姓诸王,而是在于司马氏任诸王以方面重镇之故。赵王司马伦篡夺了帝位,出镇许昌的齐王司马阎就起兵讨伦,得到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颛等的响应。三王联兵打败司马伦的军队。司马伦的亲信将领王舆也在京城举兵反伦,迎惠帝复位,司马伦旋即被杀。司马阿入京辅政。司马周辅政后,太子道的第三个儿子司马尚本来已被立为皇太孙的,也病死了。
成都王司马颖本来可以立为皇太弟,可是司马同想要久专大政,怕司马颖立为皇太弟之后,自己的权力被削弱.所以立惠帝弟清河王司马遐(司马炎第十四子)之子,年仅八岁的司马覃为皇太子。这一着,不但导致司马颖与司马阎的破裂,也使长沙王司马乂(司马炎第六子)不满于同,因为司马乂也是有可能立为皇太弟的。公元302年的十二月,西镇关中的司马颟出兵进攻洛阳,军抵新安。在洛阳的司马乂也举兵讨问,连战三日,同败,为又所杀。成都、河间二王都不肯离开他们的根据地邺城和长安,所以司马乂在洛阳执政,司马颖以大将军名乂在邺城遥加控制。
司马颥原欲废惠帝立司马颖,自己做宰相,可以专政。司马颖也嫌司马乂不完全受他摆布,于是二王又联合起来,借口司马乂“论功不平”,于公元303年八月同时发动对洛阳的攻势。这一次内战,司马颛命都督张方率领精兵七万,自函谷关(今河南新安东北)向洛阳推进;司马颖调动了大军二十多万,由前锋都督陆机率领,也渡河南向洛阳。司马乂所能指挥的洛阳军队也不下数万人,三方结集的军队,人数在三十万人以上,这是八王之乱以来军队人数最大的一次集结。
司马马的军队人数虽不多,但是曾在洛阳建春门外,击败司马颖的军队,使陆机溃不成军。不过由于双方兵力悬殊,司马颖和张方逐渐收缩对洛阳的包围圈。在这种困难环境下,洛阳城发生内部分裂。
公元304年正月,东海王司马越勾结部分禁军,拘禁司马乂,向外兵求和;并把司马乂交给司马颛部将张方,又被张方活活用火烤死。司马颖进人洛阳,做了丞相,但他仍然回到他的根据地邺城。这时惠帝子孙既死尽,颖又废太子覃而自兼皇太弟,一时政治中心移到邺城。成都王司马颖是武帝的儿子,惠帝的弟弟,按照当时局面,他来担任西晋的皇位继承人,是名正言顺的。但司马颖的为人,昏庸无道。又委任宦人孟玖等,政治搞得比以前司马周、司马乂执政时还坏,因此大失人心。
洛阳禁军在东海王司马越的统率之下,拥戴惠帝讨伐司马颖。荡阴(今河南汤阴西南)一役,讨伐军战败,皇帝被俘;司马越逃往自己封国(今山东郯城北)。河间王司马颟命部将张方乘机率兵占领洛阳。幽州刺史王浚、并州刺史东赢公司马腾(司马越弟)联兵攻破邺城,司马颖挟惠帝出奔洛阳。但洛阳已经落人司马颛手中,颖至京后不得复与政事。不久,张方又强迫惠帝和司马颖前往长安。
司马颖到长安后为司马颥所废黜,豫章王炽(司马炎第二十五子)被立为皇太弟。公元305年七月,东海王司马越在山东起兵,西向进攻关中。司马颥战败,次年六月,越迎惠帝还洛阳。颖、颐相继为越所杀。大权最后落人司马越手中。自公元291年贾后杀杨骏至公元306年惠帝回洛阳,前后十六年间的大混战,这就是所谓八王之乱。
而且诸王在混战中利用少数族的贵族参加内战,造成严重后果。如成都王司马颖引匈奴刘渊为外援,于是匈奴贵族遂借赴国难之美名,长驱入邺;东蠃公司马腾引乌桓羯朱袭司马颖,于是乌桓遂长驱入塞;幽州刺史王浚召辽西鲜卑攻邺,“鲜卑大掠妇女”,“沉于易水者八千人”。从此大河南北.就成为匈奴、鲜卑贵族统治的世界,由八王内乱引起了五胡乱华的惨剧。
Θ❅八王之乱是怎么回事?
说起“八王之乱”,我一直用“狗咬狗”来形容这场动乱。
反观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你会发现,那个时代真是历史上最黑暗,最混乱的时代。那个时代,不存在什么“正义”、“公正”,高层统治者也没有什么道德高尚的品质。
人人都可以为了自己的权力,杀害别人的生命,毁掉伦理纲常。
先来说一下“八王之乱”的背景。
晋武帝司马炎宅心仁厚,分封司马家族很多人成诸侯王
在三国末期,汉朝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去世。曹操的儿子曹丕自立为皇帝,废除了汉朝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
此后,魏国的大将军、太尉、太傅司马懿与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通过不断对外征战,掌握兵权,开始大权独揽。这为后来的西晋将曹魏取而代之埋下了伏笔。
曹丕死后,魏国的权力开始被司马家族把持。等皇位传到了曹丕的孙子曹髦这一代 ,大权已经彻底旁落。这个时候,司马懿和他的大儿子司马师已经去世,司马昭成为了实际意义上的统治者,只是缺乏篡位的契机。
这个时候,太子舍人,也就是陪伴曹髦身边的成济充当了这个契机。曹髦本来想废除司马昭的权位。亲自率领皇宫中的仆役攻打司马昭的宅第,没想到,曹髦身边的成济竟然是司马昭的人。在曹髦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将曹髦刺死。为司马家族夺取皇位铺平了道路。
遗憾的是,司马昭未曾登基便因病去世了。他的儿子司马炎,夺取了魏国的皇位,成为西晋历史的第一位皇帝 ,也就是开国皇帝晋武帝。
司马炎一心想创一个太平时代,秉承节俭的理念,对部下也非常宽厚仁慈,革除了不少弊政。还将司马氏的宗室广封为王,在各国各地建立了二十七个诸侯国,谁知就是这一决定,为后面埋下了八王之乱的祸根。
蔡东藩在《两晋通俗演义》中说,晋武帝司马炎是本可以将晋朝巩固发展的。可他偏听偏信,立了脑子不太灵光的晋惠帝司马衷当继承人,此外,还给这个愚笨的儿子娶了一位精明的皇后贾南风。
都是晋武帝司马炎惹的祸,给自己的傻儿子找了一个丑陋却有野心的皇后
贾南风又矮又丑,但是他的父亲贾充却买通了晋武帝的一位皇后,让这位皇后给晋武帝吹枕边风,告诉晋武帝贾南风虽然丑陋,但品德高尚。
结果,晋武帝让自己的儿子娶了贾南风。晋武帝看到贾南风的长相之后非常后悔,但看到自己的儿子和她非常恩爱,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晋武帝死后,晋惠帝即位,贾南风成为了皇后。
贾南风喜欢揽权,怀有政治野心,并且手段毒辣,这直接导致了后来的八王之乱。
由于晋惠帝智商不高,无能力治理朝政,再加上皇后贾南风专权,引起分封诸侯王的不满。他们开始觊觎皇位,打算找机会,效仿曹操和自己的祖先司马懿“挟天子以令诸侯”。
为此,这些诸侯王不惜自相残杀,八王之乱就此展开。其中的结盟、反叛、拉拢等等。
这次动乱共历时十六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元康元年,也就是公元291年开始,持续了三个月。
在这个阶段里面,主要是皇后贾南风与辅政大臣杨骏的内部权力之争。
杨骏本来是辅佐晋惠帝的大臣。贾南风为了清除杨骏,秘密派人联络汝南王司马亮和楚王司马玮,要他们带兵进入首都洛阳,讨伐杨骏。后来,杨骏果然被杀。汝南王司马亮开始执掌朝廷大权力。
随后,贾南风开始对汝南王司马亮产生了不满之情,认为他权力太大,自己受到了威胁。于是,又联合参与消灭杨骏,同样心存不满的楚王司马玮,杀掉了汝南王司马亮。
楚王司马玮当权之后,贾南风仍旧心存忌惮。就在楚王司马玮杀掉汝南王司马亮之后,贾南风又联合晋惠帝为楚王司马玮罗织了伪造皇帝手诏的罪名,将其杀害。
至此,朝政大权被贾皇后掌控,她的亲戚党羽也都被委以重任。
八王之乱的第二个阶段,是从元康九年,也就是公元299年到光熙元年,即公元306年,历时七年。
贾南风掌握最高权力八年的时间。由于晋惠帝的太子司马遹不是自己亲生的,贾南风害怕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于是,栽赃陷害太子,说太子在密谋让晋惠帝退位的计划。
晋惠帝大怒,废除了太子司马遹,并将其软禁。太子司马遹身边的诸侯王赵王司马伦,见到有机可乘,先是假装投靠贾南风,让贾南风找机会杀掉太子。随后,又借为太子报仇的名义发动政变,囚禁了皇后贾南风并最终将其杀害。
赵王司马伦夺取政权后,废除了晋惠帝,自立为皇帝。但由于赵王司马伦缺乏治国能力,齐王司马冏又联合关中长安的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讨伐司马伦,最终把司马伦杀死,迎接晋惠帝司马衷复位。
此后,河间王司马颙与长沙王司马乂又杀掉了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又联合东海王司马越,杀掉了长沙王司马乂。
最后,东海王司马越借助北方鲜卑人的力量平定了朝廷中的叛乱,八王之乱就此结束。
蔡东藩在评论八王之乱的时候说,八王之乱期间,司马家族这些人没有一点手足之情。八王之乱也直接导致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
◖↦八王之乱是怎么回事?
“八王之乱”的精彩简直就是一部中国版“权力的游戏”,可惜太黑暗血腥了。如问题所述,我们就来讲讲他的根源、过程、结局和影响:
一、根源:
说到根源,有很重要的两点:
1、分封制的回归;
三国大家很熟悉,曹操死后,曹魏家几个兄弟闹的不是很开心,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为了巩固中央势力,曹魏对于同姓藩王削弱的很厉害,规定宗室甚至不能当官,所以当司马氏势力急速崛起的时候,曹魏宗族不要说没有实力,恐怕更多是勤王的动力也没了。
司马家的两兄弟倒是挺谦让,本来皇帝是司马师,可惜死的早,然后就应该司马昭,不过在所有礼仪准备完成之前,司马昭就死了,最后登基的是司马昭的儿子,晋武帝司马炎。
为了建国初期的政局稳定,同时也是吸取了曹魏灭亡的教训,司马炎重新启用了“分封制”,封了27人为郡王。他们有独立的封地、财政收入、甚至军队。
不过司马炎也有考量,藩王的权力还是受到控制,比如,当地财政2/3要上缴中央,中央会派空降兵到当地,根据封国大小兵力不同,多的有5000,少的只有1500,等等限制。
但是,这些规矩只有在中央有掌控力的情况下才能维持,春秋时周天子对各国也有规定,最后不是都各玩各的。所以分封制是导致后来“八王之乱”的根源之一,除此之外还有一点。
2、接班人的无能;
司马炎在的时候还挺太平,但是晚年总要选继承人,可司马炎很苦恼,因为他还有个弟弟,司马攸。
司马攸是司马师的儿子,但其实是司马昭过继给他的。前面说了,他老爹和大伯关系不错,本来皇位应该是司马师的,但先一步病死了,当时司马昭就说这皇位应该是哥哥的,以后我应该传位给司马攸,结果司马昭一死,司马炎不干啊,而且说自己是嫡长子,按正统即位没问题。
那么轮到司马炎了,当时朝中大臣普遍都倾向于司马攸,不但因为司马攸能力强,人聪明,而且司马炎的儿子司马衷是个政治低能儿,说好听点,叫淳朴,不好听,就是白痴。
但司马炎还是立了司马衷当接班人,原因有2个:
1)当年自己没让给司马攸,现在当然也不能让,毕竟最好自己家能传位下去。同时当年既然说嫡长子即位,总不能打自己脸吧。
2)司马衷虽然不行,但司马衷的儿子,也就是自己的孙子,司马遹很聪明,据说很像当年司马懿,这代不行,孙子还有希望。
白痴司马衷就当了接班人,一个无能的皇帝,周围却还有很多资历比他老的同辈和长辈,这是根源之二,就像蜀国的刘婵,如果曹魏不去攻打,早晚也得内乱。
二、过程和结局:
八王之乱是哪八个王呢?分别是:司马乂(yi)、司马越、司马颖、司马玮、司马亮、司马伦、司马颙(yong)、司马冏。
话说司马炎临了总得为司马衷铺平道路吧,找人辅佐吧,谁呢?一个是自己的老丈人,皇后家,弘农杨氏的杨骏,另一个是他的叔叔司马亮。
找人辅佐还不够,还给司马衷找了个老婆,当年帮自己上位的贾充之女,贾南风。贾南风的外公是曹魏的著名将领郭淮。
看起来都有大家族支持,其实是权力的游戏导火索,这下游戏就开始了。
司马炎一死,老岳父早早就外戚干政了,本来说好杨骏和司马亮一起参政,结果杨骏迟迟不肯拿出遗诏,还让司马亮早点滚回老家吧。
司马亮你别看名字挺唬人,又是司马又是亮,实则是个胆小鬼,晋书记载,他战无不败,打仗从来没赢过。被杨骏一吓唬,真就逃回自己封地了。
杨骏大权在握之际,并没有看到有一双眼睛正在暗处紧紧盯着他。她就是贾南风,出生名门的她也不甘于只是当一个白痴的老婆,如果不做点什么,这个皇后的位子迟早要让人。
于是贾南风联络司马亮和司马玮,司马亮老狐狸,表态静观时变,司马玮小年轻,被挑拨一下就着了,即刻进京。杨骏正好也觉得司马玮在外面难免出乱子,回来收拾掉正好。没想到贾南风事先还联络了被杨骏冷落的部分禁军,里应外合,就把杨骏给收拾了。
但贾南风的策略才刚开始,司马玮有兵,还掌握了禁军,贾南风就把司马亮和卫瓘找回来,司马亮和卫灌很快结成统一战线来反对司马玮,一方面想暗地解除他兵权,不成功又想逼迫他回封地。
司马玮当然很不爽,这时候贾南风给司马玮发了一道诏书,让他剿灭谋反的司马亮和卫瓘,司马玮当然欣然领命。于是卫瓘被杀,司马亮成为“八王之乱”的第一个牺牲者。
可当司马玮完成任务时,却意外地收到另一封诏书,上面宣称,司马玮矫诏杀死重臣司马亮和卫瓘,罪大恶极。当司马玮被押赴刑场时,他还带着前一天刚拿到的诏书。司马玮成为“八王之乱”第二个牺牲者。
这时候八王之乱的开端,此时贾南风成为实际统治者,但他也遇到一个接班人的问题。前面说,司马衷能成为太子,是因为他有个聪明的儿子,但是贾南风只是后妈。现在小太子也长大了,将来如果即位,自己位子肯定不保。
于是贾南风动了杀太子的念头,此时还有一位王也在京城,他就是司马伦,他是因为镇守关中时,赏罚不明,当地氐人和匈奴人造反,他平叛不利才丢了封地回到京城。
太子党见势不妙,就要找有兵的保太子,就找到司马伦。司马伦本来想铲除贾后,扶持太子,以后自己当杨骏也挺好,结果他手下有个叫孙秀的提议,当今太子是聪明人,长大了肯定要自立,不如让贾南风杀了太子,我们再以为太子报仇的名义除掉贾南风。
司马伦觉得此计甚妙,当时还联合了还是校尉的司马冏,司马冏是司马攸的儿子,他妈又和贾南风不和。于是司马伦矫诏,让司马冏带领禁军,把贾南风绑了,不久就被毒死了。
但是司马伦犯了个大错,别人不管怎么样还要扶持一个傀儡皇帝,他干脆自己上位,一下子就成为众矢之的。
当然搞事情的总是禁军,不得不防,尤其是司马冏,于是明升暗降把司马冏也调回自己封地。这是司马伦犯的第二个错误,放虎归山。
司马冏回去越想越不对,我老爹是司马攸,当年皇帝就应该我老爹做,我现在杀了贾南风,我的功劳最大,为什么是司马伦做皇帝?
但司马冏此时头脑清醒,明白自己要养精蓄锐,与此同时,积极联络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长沙王司马乂,准备共谋大事。
终于,双方还是公开撕破了脸,司马冏带领二十几万联军向首都扑来。很快司马伦就大势已去,他甚至主动退位,把锅都丢给孙秀,重新迎回司马衷。可一切已经晚了,当司马冏的大军踏进京城,司马伦的命运就已经完结,不久又被毒死。司马伦,“八王之乱”的第三位牺牲者。
话说联军完成了使命,其中司马颙和司马颖回了封地,司马乂却留在了京城,司马乂是个好人,也许只有他真正想要保护司马衷这个正统皇帝。
后来有一天,一个叫李含的人来找司马颙,他说自己带着司马衷的密诏,说司马冏乱政,希望司马颙能起兵讨逆。司马颙一想,自己是司马炎的兄弟,司马乂和司马颖是司马炎的儿子,为什么要我来出头?
可李含是有备而来,他的计划是,先联合在外的司马颖,然后散播司马乂要谋反的消息,司马冏知道司马乂要兵变,肯定先下手为强,这样我们就有了进京勤王的理由,等把司马冏干掉,司马颖名不副实,可以扶持他当傀儡。
一切都按计划实施,意外发生在司马乂身上,当司马冏收到消息准备要消灭司马乂的时候,尽管司马乂只有一百多士兵,但居然一骑当千,打退了敌人。然后司马乂居然没逃,反而去皇宫招呼禁军,结果禁军真有被他感召,愿意追随的。
结果是司马乂打赢了,那么,司马冏就成了“八王之乱”第四个牺牲者。
司马颙的计划落了空,但他的野心并没有减少,派人行刺司马乂,失败后借机说司马乂杀害自己的人,又联合司马颖起兵攻打。
司马乂其实对司马颖很好,但司马颖却不懂知恩图报,联军二十几万又杀向京城。但司马乂不是其他人,虽然兵力不足,但民心所向,三军用命。双方僵持了许久,伤亡无数,眼看久攻不下,司马颙就准备撤军了,结果转机却出现了。
东海王司马越,生怕城破自己受到牵连,偷偷把司马乂绑了,并告诉了司马颙,可惜,司马乂,成了“八王之乱”第五个牺牲者。
杀死司马乂后,剩下的三个司马坐下来开了个会,不出意外地,司马颖成为了最高权力者,因为他背后还有二十万士兵,叛变的司马越只得到了一些名誉性的奖赏,但他注定也会在历史上留下一笔。
司马颖似乎对残破的京城没什么兴趣,可能他觉得已经没有对手能威胁到他,于是很快返回了大本营邺城,司马颙的领地得到了扩张也回了封地,留在京城的反而是司马越。
于是,就在半年后,司马越将司马乂的旧部联合起来,组成了十万联军,通告全国,诛杀司马颖,虽然司马颖非常意外,但毕竟战场经验还是有的,相比司马越更是绰绰有余,这场仗还是以司马颖的胜利而告终,司马越逃回东海国。
而得胜的司马颖又把目标定在一个叫王浚的人身上,此人先前违抗过司马颖的命令,现在靠着鲜卑和乌桓的支持成为一股独立势力,所以司马颖想要吞并他。
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王浚很快联系上了司马越,于是王浚、司马越加上鲜卑人,让司马颖连吃败仗,眼看大势已去,司马颖想找匈奴人帮忙,于是把人质刘渊放了回去,结果刘渊一去不回。
这个时候,已经把胡人都牵扯进来,也为之后的五胡乱华,埋下伏笔。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司马颙趁机占领了京城,等到司马颖无处可去,只能会到京城,投靠司马颙。
后来司马越的联军越来越占上风,司马颖也被当成炮灰被俘虏,最后死在监狱了,司马颖成为了“八王之乱”第六个牺牲者。
当然随着战事的一面倒,司马颙也成为了“八王之乱”第七个牺牲者。
到最后那个最不起眼的司马越,成为了最终的胜利者。
三、影响:
当然,八王之乱的最大影响就是胡人的崛起。这又是一个大篇章,我们讲五胡乱华,五胡分别是:氐人、匈奴人、鲜卑人、羯人、羌人。
这些胡人在各地崛起,对中原统治者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和隐患,像汉、唐那样强盛才可以对抗,而司马越面对的是个巨大的烂摊子,加上自己也是引火烧身。
于是之后的五胡乱华,造成了比三国时期更大的乱世,在此三百年间总人口锐减一半以上。
另一方面,由于胡人大举进入中原,胡汉完全隔绝,逐渐开始接触,这也间接促成了胡汉融合。比如后来隋唐的汉人,其实都有胡人血统。
好了,八王之乱就讲到这里。
我是ChrisQu,C叔聊历史,有趣有料有思考,关注我,可以看到更多有趣又发人深省的历史故事,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交流讨论。
ℎ⊰八王之乱是怎么回事?
早在曹魏时期,司马氏家族已经权倾天下,甚至可以一手决定皇帝的立废。司马昭派军消灭蜀国后,被加封为晋国公,地位仅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把控了军政大权,连皇帝也不放在眼里。
司马昭毫不掩饰自己对皇位的野心,人人都在猜测他何时会取而代之 ,让皇帝禅位,将曹魏江山换成司马氏江山。可惜,司马昭时运不济,尚未来得及逼宫篡位,就得了重病一命呜呼。他的儿子司马炎继承了晋国公的爵位,完成了父亲未竟的野心,逼迫魏元帝禅位给他。
公元266年2月8日,司马炎登基称帝,定国号为晋,建都洛阳。由此,历史进入西晋时期,司马炎成为西晋第一位皇帝,史称晋武帝。
作为开国之君,司马炎统治前期励精图治,锐意革新,一扫曹魏时期的弊政,施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增强国力、发展生产的政策,比如重新划分土地、制定法律、改革赋税制度、兴修水利等。
与此同时,司马炎克勤克俭,积蓄力量,于公元279年兴兵南下,一举灭掉了东吴,结束了三国以来的分裂局面。
文治武功兼备的晋武帝,原本不失为一代人杰,他一心想开创一个太平时代,但他在关键问题上的几大失误,以及晚年的骄奢淫逸,为国家之乱埋下了祸根。
在政治制度上,司马炎沿袭了汉朝以来的分封制,大封宗室。他意识到,魏国之所以灭亡,是因为权臣专政,皇帝势单力薄,宗室衰弱,司马炎篡位的时候,都没有人敢跟自己抗衡。
所以为了避免重蹈曹魏覆辙,司马炎登基后不久就开始分封宗室,先后在全国建立起二十七个诸侯国。此举原本是为了保障皇权的稳固,一旦皇帝遭遇危难,这些诸侯王就可以带兵前来勤王。
但分封制大大削弱了中央集权,不甘心安于一隅的实力强大的诸侯国,成为另一种风险因素。
而司马炎在继承人选择问题上的失误,直接催化了诸侯纷争的 风险,酿成了后来的八王之乱。
司马炎的太子是皇后杨艳所生,名为司马衷,即后来史上有名的昏君晋惠帝。司马衷从小就十分蠢笨,老师给他讲课,司马衷转眼就忘。但他是皇后嫡子,在当时所有存活下来的皇子中居长,出于立嫡立长的传统,司马衷九岁时被立为太子。
司马炎曾几度犹豫,担心这个太子难以接替自己的皇位。但皇后杨艳非常有手腕,她进言说:司马衷只是年龄太小,还没有开化,等他长大就可以了。
另外,杨艳又说服司马炎给儿子娶了一位精明的太子妃贾南风。贾南风是车骑将军贾充的女儿,传言长相又黑又胖,性格凶悍善嫉,但她十分聪明,屡屡帮助丈夫顺利通过司马炎的考察,保住了太子之位。
此外,司马衷虽然蠢笨,但他有一个儿子司马遹聪慧过人,很得司马炎喜爱,被认为日后可继承大统。所以,司马炎虽然知道太子可能能力不足,但始终没有改换人选。
晚年的司马炎,日渐昏聩,追求奢侈享乐,公开买官卖官,宫里宫外上行下效,社会风气糜烂。公元290年,晋武帝司马炎病逝,享年五十五岁。太子司马衷继位,贾南风成为皇后。
贾南风攫取政权,引发八王之乱
晋武帝临终前,将杨皇后的叔父杨骏封为太尉,总揽天下兵权,主持国政。外戚杨氏一族势力大增,皇帝也要受其掣肘。
晋惠帝司马衷是一个没什么政治野心的皇帝,皇后贾南风则不然,她极度渴望攫取权力,把朝政掌握在自己手中。
于是,贾南风命人去暗中联络晋惠帝的叔父——汝南王司马亮,想让他前来洛阳除掉杨骏和太后杨氏。然而,胆小的汝南王没有亲自前来,而是把事情告诉了自己的侄子——楚王司马玮。
司马玮是晋惠帝之弟,年轻气盛,性格狠辣,早就看不惯自己的傻哥哥当皇帝,现在贾南风和杨骏争权夺利,司马玮认为有机可乘,就联合另一诸侯——淮南王司马允一起入朝,打算先消灭杨骏。
公元291年3月,楚王司马玮率兵进入洛阳,由此,八王之乱拉开了序幕。
这场把西晋王朝拖入深渊的动乱共历时16年,从公元291年开始,直到公元306年才完全结束。
在这16年里,八王之乱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历时3个月,从公元291年3月到6月;第二个阶段则是从公元299年到306年,历时7年。
在这两个阶段中间,曾有一段短暂的安宁,但未能长久持续下去。几十个司马氏宗族的兄弟子侄被先后卷入动乱,同室操戈,由于其中主要参与者包括楚王司马玮、汝南王司马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等八个诸侯王,所以史称“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的第一个阶段以贾南风为幕后主导,楚王司马玮和汝南王司马亮为主要参与者,其目的主要是通过政变攫取权力。
公元291年3月,当贾南风听说楚王和淮南王的军队已经进入首都洛阳,立即命人让晋惠帝下诏书,宣称杨骏谋反,命楚王围攻杨骏的府第。
司马玮火烧杨府,杀死了逃到马厩之中的杨骏。此后,贾南风又令晋惠帝下诏,将太后杨氏贬为庶人,囚禁在洛阳郊外,诛杀杨骏三族。
但贾南风专权的目的尚未达到。杨骏死后,汝南王司马亮和另一元老大臣卫瓘执掌了朝政,于是,贾南风以晋惠帝名义秘密下诏,命司马玮除掉汝南王和卫瓘。之后,贾南风担心司马玮的势力过度膨胀,威胁到自身地位,又编织罪名,杀掉了楚王司马玮。
至此,贾南风扫除了各大政敌,晋惠帝对她言听计从,朝政大权被贾南风一手掌控。她开始任用亲信,安插党羽,掌权时间长达八年,直到公元299年,贾南风设计让晋惠帝废除太子,再度引发朝政动荡。八王之乱卷土重来,并变本加厉地耗尽了西晋王朝的元气。
晋惠帝废除太子,八王之乱硝烟再起
八王之乱的第一阶段持续时间较短,3个月就结束了。但第二阶段持续了整整7年,太子司马遹、皇后贾南风都死在这场动乱中,晋惠帝被废又被立,成为诸侯间抢来抢去的棋子。
多个诸侯互相厮杀,接连发动政变,导致国力空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最后北方胡族趁虚而入,促使西晋走向灭亡。
这一切,始于贾南风为一己之私,唆使晋惠帝废除太子司马遹。
司马遹自小聪明伶俐,在晋武帝还在世时就颇受看重,在朝中很有人望。但司马遹不是贾南风亲生的,与贾南风向来不和。贾南风担心年纪渐长的司马遹威胁自己的地位,于是决心除掉这位太子。
公元299年,贾南风命人引诱太子饮酒,让醉酒的司马遹抄写了逼迫晋惠帝退位的书信,以此为罪证,说服晋惠帝废除太子。
谁知,废太子一事引发了一连串连锁反应,对贾南风专政早已不满的宗室诸王趁机兴兵夺权,各方势力你方唱罢我又登场,陷入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混战。
先是赵王司马伦发兵讨伐贾南风,以毒酒赐死贾后,取代晋惠帝登基。然后,对赵王不满的齐王司马冏,联合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杀死了赵王,重新立晋惠帝为帝,齐王主理朝政。
这时,对齐王不满的长沙王司马乂与河间王司马颙再次起兵,杀死了齐王,朝政大权落入长沙王手中。河间王司马颙不甘心,又联合东海王司马越、成都王司马颖讨伐长沙王。长沙王死后,成都王接手朝政,诸侯王的联盟再度分裂,河间王、东海王和成都王之间打来打去。
公元306年,成都王、河间王战败逃跑,东海王司马越将晋惠帝迎回洛阳,朝政趋于平稳。
随后,晋惠帝下令搜捕成都王司马颖,成都王与他的两个儿子在逃亡途中被捕,囚禁一个多月后被杀死。另一位兵败逃亡的诸侯——河间王司马颙也在几个月后被杀,八王之乱落下帷幕,东海王司马越成为最后的赢家。
紧接着,晋惠帝在这一年年底暴毙,相传是被司马越毒杀。司马越扶植晋惠帝的弟弟司马炽登基,改元永嘉,史称晋怀帝。
登基伊始,由于司马越的威胁,晋怀帝不得不任命司马越为太傅,让他辅佐朝政。但是,司马越没能继续把这位皇帝操纵于股掌间,让司马越没有想到的是,晋怀帝虽然年轻,却很有政治手腕。
晋怀帝司马炽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小儿子,他一心想学习自己的父亲,每天亲自处理政治事务,召见百官,非常勤勉。
司马越手中的权力不断被皇帝压缩,再加上他在朝中飞扬跋扈,诛杀忠臣,引起了官员们的不满。于是,司马越主动提出,要出镇河南许昌,率兵镇压那里的胡人叛军。
公元311年,羽翼渐丰的晋怀帝决定除掉司马越。于是,他发布诏书,历数司马越的罪状,要求诸侯们进行讨伐。司马越听说之后,内心非常恐惧,急血攻心,最终病死于河南项城。随着司马越的去世,“八王之乱”中最后一位叛乱的藩王就此退出历史舞台。
蔡东藩在《两晋通俗演义》总结说,晋朝这些藩王好的少,坏的多。“八王之乱”中,司马家族互相残杀,不知道忠孝为何事,追根溯源,完全是因为他们的祖宗争权夺利给他们树立了坏的榜样,子孙相沿成习。最终给五胡入侵中原,带来了机会。后来者,难道不应该铭记这惨痛的教训么?
≟≃八王之乱是怎么回事?
“八王之乱”实质就是西晋皇族在公元291年—306年间为争夺中央政权的内部暴乱,这场暴乱持续长达16年之久,参与者不止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八人,因八王为主要参与者,且《晋书》将八王汇为一列传,史称“八王之乱”。
经过司马懿处心竭虑、祖孙三代有计划运作,公元265年,司马炎自称为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司马家族得国不正,司马炎认为只有家族强大才能稳固皇权,因而将宗室成员分封到27个郡国,并给予地盘,军队等系列大权,等同于中央王朝下设27个独立小国,已经形成地方割据的事实。
公元290年,晋武帝死,皇位传给只知道肉糜不知粮食的傻子司马衷,由皇太后的父亲杨骏辅政。白痴做皇帝,大权旁落,野心勃勃的诸王想趁机夺权。
杨骏权力欲膨胀,西晋帝国陷入混乱之中。为了权力,291年皇后贾南使司马炎第五子司马玮杀了外戚杨骏并废了杨太后,八王之乱因此开始。
当时诸侯王的势力太大皇权不稳,所以她只能请德高望重的司马亮和大臣卫瓘来辅政。把大权交给他人当然不是贾后本意,她利用司马玮自恃平乱有功,与司马亮的矛盾,设计让司马玮杀死司马亮和卫瓘,同时又以矫诏的罪名杀了司马玮,大权掌握在了贾南风的手中,她的亲戚党羽都被委以重任。
贾南风掌握最高权力长达八年,由于太子司马遹并非亲生,唯恐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栽赃陷害太子密谋让晋惠帝退位被废。司马伦设计让贾南风毒死太子,随后又借为太子报仇的名义,起兵杀死贾南风,司马伦取得政权后废掉惠帝,自立为帝,让八王之乱达到了高潮。
司马伦的行为无疑让其他诸侯王眼红,同姓王纷纷起兵,西晋打成了一锅粥,司马冏、司马顒起兵推翻司马伦,拥立司马衷复辟,司马伦被赐死。
司马冏因功大权独揽,司马顒与司马乂起兵造反,在京城大混战中,司马乂擒杀司马冏。司马乂上台后,司马颖、司马顒又联手攻打司马乂,司马越突然反水把司马乂逮捕并被活活烤死。司马乂死后,司马颖被立为皇位继承人,司马越又挟持皇帝进攻司马颖,司马颖大败被擒杀。司马越以“分陕为伯”为条件诱骗司马顒杀死手下悍将张方后,司马越派大军挺入关中,司马顒兵败被司马越派人掐死。
公元306年,司马越立晋怀帝,大权最后完全落在他手里,战乱才告结束。
“八王之乱”不但是晋帝国兴衰之转折,亦是华夏族兴衰之转折,中国进入长达273年的大分裂时代,南方先后进入东晋、南朝,北方先后进入五胡十六国、北朝,直到进入隋朝,大分裂时代才宣告结束。
“五胡乱华”导致华夏汉民族遭受一次大灾难,北方汉人被胡人屠戮殆尽,十室九空,衣冠南渡。汉人女子成为两脚羊,供胡人行军时奸淫行乐,饥饿时供宰杀烹煮充饥,整个中原是遍地尸骨,百姓生不如死,中国历史倒退上百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