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到底有没有真实存在过,为何有学者认为“禹”是一条爬虫?
ℝ┆大禹治水到底有没有真实存在过,为何有学者认为“禹”是一条爬虫?
分别来说。
关于大禹治水。
现在众多的学者认为,大禹治水包含了传说和神话的内容,但其核心是历史事实。
第一个史实是,国内和国外的科学家们,发现了很多证据——在距今4000年前的时期,地球上曾因为气候的骤然变化,爆发过大洪水。中国的洪水,主要发生于黄河流域、淮河流域和海河流域。
第二,司马迁的《史记》,对三皇五帝和夏商,采取了极其谨慎的态度。同时,他对殷商以降的记载,越来越多地得到了证实。这更使他对大禹的记载,具有了可信性。
第三,《世本》、古本《竹书纪年》、《汲冢纪年》、《帝王世纪》等古籍关于大禹的记载,为《史记》做了佐证和补充。
第四,考古学的发现,提供了大禹治水行迹的证明。
1,文献和考古可以证明,4000年前的洪水规模非常之大——“汤汤洪水”,“浩浩滔天”。
2,因此,治洪的时间很长——大禹的父亲鲧治了九年,无功而返被问罪;然后大禹被舜任命为司空,受命治水,又干了十三年,才取得成功。
3,大禹治水收效之后,于现在的安徽涂山娶涂山氏女为妻,并合诸侯于涂山。考古工作者在涂山发现了龙山时期的大规模祭祀遗存以及多种文化因素共存现象。出土的多种文化背景的陶器,当是来自不同地域诸侯所制作,这恰与文献记载相契合。
4,后来,大禹东巡会稽,就是现在的绍兴,再次诏会诸侯,并崩于此——“禹陵在越州会稽县南十三里。庙在县东南十一里”。《史记》、古本《竹书纪年》、《墨子》、《括地志》等都有记载。据说,越王勾践乃先禹后裔,其祖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秦始皇曾专门“上会稽,祭大禹”。司马迁也曾“上会稽,探禹穴”。学者们认为,大禹葬于此,当有历史根据。 (记载大禹治水的周鼎)
现在的学者研究还认为,大禹治水成功的关键,不在于技术的改进,而是以“德”政为基础构建了治水所需的社会组织机构。
过去传统的观点是,大禹父亲鲧治水一味地壅堵洪水,因而失败;而大禹则采取了疏导的方法,由此成功。
现在的学者们认为,大禹确实采取了因地制宜、大范围疏导的治水方法。但同时,大禹在益和稷的协助下,充分调剂和分配粮食,较好化解了分洪区民众的后顾之忧。这是最关键的一个措施,由此才能够动员天下诸侯,“舍小家,顾大家”,“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齐心协力战胜洪水。另外,大禹身先士卒,数过家门而不入,亲临调查,现场指挥的治水精神和态度,也是团结民众,取得治水成功的重要因素。《史记》、《庄子》、《韩非子》、《国语》、上博简《容成氏》都有相关记载。 (安徽禹会遗址及效果图)
关于大禹是人是虫。
既然大禹治水是史实,显然大禹就是人而不是虫。
《尚书.禹贡》记载,大禹治水成功后,舜“锡土姓”。“锡”是赐,“锡土姓”就是赐予大禹土地和姓氏——《国语》具体解释说,“赐姓曰‘姒’、氏曰‘有夏’”——赐姓“姒”,是担任“姒”这一姓的“族长”;氏曰有夏,则是命禹的国家为夏——这是实实在在的分封,使大禹拥有了土地,以及掌管土地上的臣民以“法令”的形式确定了下来。这就是古文献所说的“皇天嘉之”——作为天下共主的舜给予的嘉奖。
对于“有夏”的大致范围,《逸周书.度邑解》记载,“南望过于三涂,北望过于有岳,丕愿瞻过于河,宛瞻于伊洛,无远天室”。这是说,北有黄河,南有伊洛,北有太行(豫北)或霍山(晋南),南有三涂山,大致包括了现在河南省西部的嵩县、临汝、洛宁、宜阳、伊川、洛阳、孟津、偃师、巩县、登封、禹州等地。这样一个广大的范围里,除了姒姓部族,肯定还有其他族姓在此生活。这是形成之后夏王朝的基础。
大禹崩于会稽,之前已对接班人做了安排。不管是不是应该由启上位,但确实由此开创了夏代的400多年历史。
学者们认为,大禹活动的年代,应该是在距今4000年之前不久。 (二里头出土玄圭情况示意)
回过头来说大禹是“虫”的缘由。
这个说法,的确是顾颉刚先生在一封信中讲的。同时,他的确也没有再言之凿凿地坚持这个看法。 其实,说到否定夏代的“疑古”派,更坚决的好像是杨宽和陈梦家。对他俩的观点,顾先生倒并非完全同意。他曾经“疑古”,认为“信史”从夏代之启开始,尧舜禹之前都是神话和传说。可是有时候,他又从“民族虚无主义”,转为强烈的“民族主义”。
还要说到现在二里头考古队长许宏先生。我的理解,他不是对“夏”文化存在疑问,而是不轻易对二里头就是“夏都”表态而已。
参考文献:孙庆伟箸《鼏宅禹迹》;李零《茫茫禹迹》;吴文祥、葛全胜《夏朝前夕洪水发生的可能性及大禹治水真相》;张广胜等《安徽蚌埠禹会村遗址》;陈桥驿《“越为禹后说”溯源》。
➳⇚大禹治水到底有没有真实存在过,为何有学者认为“禹”是一条爬虫?
大禹治水肯定是存在过的,这是毋庸置疑的一个事实!
其实不仅仅中国的远古神话传说中有发大水的说法,连西方的神话传说中也是有发大水的说法,这并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神话演绎,而是真实发生在地球上的事情。
在东西方神话传说中,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这个水都是从天而来,是天降大水,淹没了土地。
《圣经》中是神觉得地球生物罪孽,决定消灭他们大部分人,选中了诺亚,让他造了一艘船,所有生物一公一母都上去。连下四十天大雨,淹没了一切!
在中国神话传说中,则是水神共工造反,与火神祝融交战,结果共工战败了,于是他用头撞了支撑天的天柱,也就是不周山。结果天上出现一个大窟窿,天河之水从天而降!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到最近几天的一则报道,就是说在火星上发现了水,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发现。
要知道,物质是守恒的,天上下的雨是由地面蒸发上去的,水的总量是恒定的。
但是东西方两个版本的传说中,都有一个明显的BUG,那就是这水是在增加的,而且水是来自于天上,不然以地球上的水来说,还不至于淹没那么多大陆。
所以,最可能的原因在于,火星人在地球的不周山附近建了个基地,用来把火星水引到地球上来。因为火星由于战争或者其他原因,已经不适合居住,他们选中了地球。
大禹的父亲治水多年没有成功的原因,是因为这个水源还在不停的运水,当然治不好水了。等大禹接替父亲的位置来治水时,火星水已经运输完毕,源头停住了,他再适当的疏通,自然就治好了水!
至于大禹是不是火星人,这个问题暂时不好回答,但是有一个传说是可以推断一下的:
大禹在涂山治水,妻子来看他,结果发现他是一头大熊,在疏通水源……
其实这头大熊很可能就是一台机器,类似于推土机,大禹是驾驶着类似推土机的机器在疏通河道。
而女娲补天,则很可能是她关掉了引水的按钮,水停止从火星到地球的输送,自然就补上了天。
再比如女娲造人,其实不过是把移民地球的火星人从一个个生命仓里捞出来,感觉是一伸手就捏出一个人来。
还有盘古开天辟地,说不定只是盘古这个人打开了巨大的飞船的大门而已,看起来像开天辟地一样。
再比如西方神话中的诺亚方舟,其实就是一艘飞船,它的里面有各种动物,说不定就是来自于火星!
而所谓的“大禹是条虫”,这简直就是胡说八道了,提出者的根据是从文字的角度说的,“禹”字在《说文解字》是从虫象形,顾颉刚先生在给别人写的信中提了一下,也只是猜测而已,不能当真。
就像杨角风先生说地球上的水一部分来自火星一样,只是一个猜想,并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此事!
不过呢,如果按照杨角风的推想,也是存在可能的,因为远古神话中,都是一些人头蛇身啊,牛头人身啊,等等怪异的神,是不是当时的火星人就是这样的长相呢?
这就不得而知了……
我叫杨角风,更多精彩请关注!
❥⇘大禹治水到底有没有真实存在过,为何有学者认为“禹”是一条爬虫?
窃以为大禹治水是真是存在的,大禹生活的那个时代洪水泛滥不仅古中国文明中有记载,同时代的外国也有关于洪水泛滥的记载,所以在大禹那个年代洪水泛滥应该是可信的。
既然洪水泛滥必然会威胁当时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这时一个英雄人物大禹为了百姓的安全,不惜三过家门而不入也要治理洪水,最后拯救万民于水火,百姓感念他的功德就拥戴他为五帝之一,再后来大禹治水这个典故就成了人们纪念他的最好表现。
至于题中所提到的认为他是一条爬虫,这脑子得多有坑才会有这样的疑问,对此无视就是最大的鄙视,恕我无法回答。
退一万步讲大禹治水不管真假,它代表的精神内涵就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尊重,一个有信仰的民族才值得尊敬,一个一味否定连自己先祖都否定的人,你让别人怎么信服,怎么走向世界。
ℌ⊱大禹治水到底有没有真实存在过,为何有学者认为“禹”是一条爬虫?
引言
1923年,历史学者顾颉刚,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一文中认为“大禹是一条虫”!并解释说“…至于禹从何来?我以为都是从九鼎上来的一种动物…”,此言一出,震惊天下!
同时,因为殷墟甲骨文出现之后,质疑商朝的声音虽然基本消失了,但也造成国际只认可殷墟3300年中华史,而对5000年中华史并不买帐,这种认识标准貌似严谨,其实是有局限性的。因为国内外的考古专家对甲骨文鉴定水平参差不齐,认识水平也存在不同差距,所以极容易造成对甲骨文的鉴定失败。
比如一部分学者过度依赖C14测年法,忽略了其中的测年误差(±50年),不清楚忽略了一个50年就等于一代人或一个王朝过去了,极容易导致断代排序的混乱!
另外,相当一部分专家还迷信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凡解字必谈说文”,其实并不清楚许慎的《说文解字》,仅仅脱胎于秦篆,距殷商时代已过去1000多年…字义已被商代金文(铭文)和周代鼎文(大篆)彻底改变,即因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而改变字义!虽然汉字脱胎于甲骨文,字形尚有一定保留,但本义已经大相径庭…比如,代表夏启王权的铭文女,就被商人当成嬴姓,被周人当成姬姓,即上古八大姓…甚至被许慎改造成了女性,导致郭老把妇好铭文解读成女人贵妃,把夏王母当成女巫,至今谬种流传,影响恶劣…
而且许慎既没见过殷墟甲骨文原字(埋在殷墟),也没读过《古本竹书纪年》原简(埋在魏襄王墓中),更没有参予过三星堆文物与甲骨文之间的对比结果(此二遗址近100年才出土)…所以极容易导致对甲骨字形的主观臆断,造成解甲失败!
所以网友翁卫和深刻指出:
“考古学将殷墟定为商代晚期王都及二里头定为夏代晚期都城遗址都是错误的…”
这个观点是十分有见地的!为什么呢?
首先,二里头和二里岗是殷人子契佐禹治水所建之邑,这是有文物及史料依据的!史记殷本纪“契长佐禹治水有功,赐子姓,封于商…”如图所示:
其次,二里头青铜鼎和二里岗牛胛骨残片卜辞中,有“禹生启”的文字证据,如图所示:
甲骨文“又”为手形,“乙”为龙形,“其”为鼎形,所以“又乙”会意为“抱龙禹”,“又其”会意为“抱鼎启”,证据即二里头3号宫殿贵族墓“抱龙人"和二里岗“网格鼎”,如图所示:
证明此二地即是史记“禹生启”的王权转换之地…说明二里头不仅是晚夏桀都城斟鄩,而且还是“三代之居”的大禹治伊工地和“居葬合一”之稽堂尸乡(尸→巳→姒→稽)。
而二里岗则是商契配合禹凿龙门调整入黄水位的工地古开封“弇臿”。因弇即开,臿即封!而“启”是汉史对契说法,“契”是周甲对启说法,“又其”是殷铭对契称法,史记也叫“司徒”或司启,妇好墓出土司启,司母及司空等三启九司铭文可佐证之,时间为公元前1700年~1600年之间,如图所示:
而西周“遂公盨”出土后,铭文出现“天命禹敷土,遂山浚川…”字样,则李学勤教授指出:“遂公盨将大禹治水的文献记载提早了六七百年,表明早在2900年前人们就广泛传颂大禹的功绩…”如图所示:
当然,因全国各地虽然拥有多处大禹地望,比如呼声最高的四川汶川(三星堆遗址)和甘肃天水(齐家遗址)晋南襄汾(陶寺遗址)及浙江绍兴(会稽山大禹陵),因要求确凿大禹骨骸及文物和铭文之后,则就无一家符合条件了…
发现二里头
所以1959年,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为了揭开夏代问题,开始了破冰之旅…终于在河南偃师县发现了二里头遗址。从1960年开始,考古队员对偃师二里头进行了多次发掘,共发现123号基址,逐渐确定了二里头的历史时间上到龙山文化,下到东周时期其中的主要遗址涵盖了公元前1800年到公元前1500年。
并根据C14分析,发现二里头与郑州商城、偃师商城、新郑望京楼商城、焦作府城商城、辉县孟庄商城、垣曲商城、夏县东下冯商城等商代早期城邑时间大体耦合…证明北方的下七垣文化和辉卫文化、东方的岳石文化、西方的东下冯文化大量汇聚郑州商城和二里头,这段时间也与文献上的夏商之际相当。
当然最近,二里头遗址因申请夏都博物馆,引来天下网友的强烈反对!理由之一是没有发现夏代自证性文字,尤其是甲骨文…而许宏王巍等教授虽然力挺二里头“极似是夏”,但也因为缺少文字证据而遗憾搁浅…国家文物局也对二里头夏都提法提出否定意见。
不过,支持二里头为夏都的文献证据也十分丰富:
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太康居斟鄩,羿又居之,桀亦居之。今本《竹书纪年》记载:仲康即帝位,据斟鄩…《国语》记载:昔伊、洛竭,而夏亡。《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史记夏本纪》记载:后羿为东方某部落的首领,入驻斟鄩执政。太康去世后,扶持仲康登基,仍在斟鄩建都…
仅从历史文献的角度看,二里头确实有可能是早商汤亳或夏桀都城斟鄩,但因偃师商城和二里岗否定了汤亳说,而夏都说反对者认为没有发现自证性文字,无法确凿是哪位夏王的都城…另外,遭此待遇的还有大名鼎鼎的三星堆遗址:
因为一期处于中原龙山时代到二里头文化的初期阶段;二期处于二里头文化中晚期到殷墟文化前段。三期处于殷墟文化中的第一期到第三期。
从断代史的角度来看,三星堆遗址前后跨越了龙山、夏、商三大时代,而三星堆祭祀坑的绝对年代是公元前1250年左右。那么,三星堆祭祀坑为什么会与二里头一样没有甲骨文和史料记载呢?
因为《史记夏本纪》对夏代记载十分清楚明了,包括太康失国,后羿代夏,寒浞代羿,少康中兴,夏桀亡国及商汤灭夏共17代王…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在考古上却冷冷清清!为什么呢?尤其是甲骨卜辞中毫无踪影…史料记载跟文字解读之间产生了如此巨大分歧和矛盾,到底是文字解读出现了问题?还是史料记载出现了问题?或者两者都出现了问题?这个问题长期得不到专家学者处理,几乎集体无作为,十分不可思议…
自从二里头遗址申请夏都暴雷以来,广大网民因质疑二里头没有文字证据,造成其拥护者绞尽脑汁提出什么石刻纹,骨刻文,陶纹,结绳纹,蝌蚪纹,云纹,饕餮纹等等,甚至搞出“记号笔乌龙案”来,让人匪夷所思,莫名其妙!简直把徐旭生教授的一把好牌打得稀烂…
其实,二里头专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青铜鼎上面,早已“刻”满了铭文,而且一摆三千多年,只是没人发现而矣…很多二里头网友嘲笑我故弄玄虚,说“天下这么多专家难道都瞎了?就你一个大聪明?”其实往往“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或许叫“灯下黑”吧,熟视无睹,反而不在意了…不信请看二里头大名鼎鼎的青铜网格鼎!如图所示:
大家仔细观察一下鼎形,是不是金文“其”?而表面铸刻的“网纹符号”,在二里头和西周青铜器中十分常见,并不是什么具体的动物或人物图形…但是,为什么所有夏周青铜器都有?唯独商鼎没有?为什么?如图所示:
嘲笑我的天下大聪明们回答我呀?…是不是好象根本就没有注意过这件事,对不对?所谓熟视无睹,“灯下黑”就是这个意思…其实根据考古发现,此种符号普遍出现在二里头,二里岗,西周大墓的青铜鼎上,那么请反思:
“网纹符号”铸刻在生产力并不发达,而且青铜如此珍贵的鼎上是什么象征呢?说明什么?是不是说明某种王权之象征?或是比较高级的氏族图腾符号?…
那么根据陶寺,二里头,石峁,龙虎墓中龙纹图饰外形分析,应该是鱼纹,蛇纹,网纹一类…结合考史记载,应是大禹龙姒图腾一类…于是让我们把目光再次指向龙兴之君大禹!如图所示:
翻开史料之后,“禹兴于西羌”“鲧生禹,禹复生启”“禹元年壬子,继位于冀,颁夏历于邦国,起壬子终壬戍”…渐渐使我们发现,原来“网纹符号”就是大名鼎鼎的二里头绿松石龙纹也!把龙铸刻在二里头青铜鼎上,代表禹姒王权!如图所示:
“姒”在金文中即是“巳”字,在甲骨文中即是“乙”字,如图所示:
与此同时,在安阳殷墟妇墓中也发现了“网纹手"符号,铭文解读就是禹!甲骨文叫“又巳”,“又乙”或“抱乙”。史记称“禹姒”,《禹王碑》称“率姒”!如图所示:
同时安阳殷墟亚长墓中也出土了带有十字“网纹手”的禹姒符号,解读为“子又其”,汉字即启,公式为“启=子+又+其”,如图所示:
而且二里岗牛胛骨卜辞也发现了“又巳/又其”禹启二王符号,佐证二里头与二里岗即是“禹生启”遗址,如图所示:
有网友说“其”是“贞”,“十字符号”是“亚”不是“子”,是武官称谓!我说不错,贞是商契殷鼎即司戊母鼎,卜为殷戈!如图所示:
而亚(十)字指玄鸟,代表商契子氏少昊玄鸟图腾!如图所示:
也就是说,继承“其”鼎之子氏人叫启(其音),代表有夏象征。史记叫“禹生启”,网友说亚是武官也不错的,因为启就是王权也!不信对比一下周弃和启铭文,即证明十即子!如图所示:
也就是说,二里头和二里岗就是大禹和夏启的都邑所在地!他们是氏族联盟,但不是父子王权国家,而是族间禅让制国家!所以史记所记载的夏都,是氏族联盟夏禹城(北邑二里头,南邑三星堆),商启契城(西邑二里岗,东邑殷墟),后启周弃城(北邑石峁,东邑东下冯)也,不是夏代父子王权关系…
而二里头3号宫殿贵族墓“抱龙人”就是禹本人骨骸,而他怀中抱的龙器就是龙姒→巳,代表夏至日(6月22日)的青龙星宿图(12地支第6位),是大禹王权及夏历象征,即《竹书纪年》“禹元年壬子,继位于冀,颁夏历于邦国,起壬子终壬戍”,如图所示:
而且二里头3号宫殿贵族墓的铜牌即夏历时令牌,包括春牛,夏蛇,秋蝉,冬蛾四种,如图所示:
那么,为什么说二里头3号宫殿贵族墓中的“抱龙人”即是大名鼎鼎的禹贡→大禹骨骸呢?如图所示:
根据专家何驽教授判断,此贵族墓主人是一位祭祀伶官,地位低下而身份十分特殊,因为墓主人虽然随葬品很少,甚至十分简陋…但身份十分特殊,因为死者葬在3号宫殿中,说明身份级别很高。而且怀中所抱“绿松石龙形器",头戴三皇羽冠,腰系青铜蛾铃,脚踩绿松石,颈戴蚌壳项链…此种形式是祭司伶官装束,是巫师身份……与史传“禹贡”方式完全一致,即禹王碑“圣浮图”“率姒”入葬法!证据即三堆青铜大立人,如图所示:
何驽鉴定说,此伶官墓陪葬品太少,十分简陋,级别不高…很多网友也认为不象传说中的王级陪葬规制,并且认为抱龙人并不是特例,后世王者也可能抱龙而葬,未必只有大禹特有,否认禹贡图腾纪年法。
但本人认为:一,“抱龙人”葬于二里头3号宫殿贵族墓中,身份应是十分尊贵的。二,从抱龙形态上分析,与金鼎“禹"字“抱虫式”结构完全一致!根据史料分析,大禹因负鲧罪治水,受舜所压,所以风雨兼程,甚至“三过家门而不入”,最后因步疾(禹㾟→脚气)而死,匆匆埋葬,不可能有高等级陪葬品…此墓主人C14鉴定年龄为35~40岁之间,符合早逝条件(竹书纪年载禹45岁猝)。《禹王碑》称“楚崇率姒,㾟昶泉去,裹盛桴徒。葬稽堂祈祥。”“㾟”通脚疾(脚气之一,道家称为“禹步”)!证明大禹因治水常年泡水而得脚气,只能拄棍而走。“昶”为天长地久,“㾟昶”即㾟疾长久,积劳成疾而早逝。
有网友说“稽堂”是浙江会稽山大禹陵,“桴徒”为木伐飘流迁徙…我说它只是衣冠冢,网友反问“秦始皇南下会稽山,就是为了一个衣冠冢?夏中期派一支族人来绍兴,建立越国,也只为守护衣冠冢?”
我说,其实秦始皇也不知道会稽山是大禹衣冠冢,原因有五:一,商汤灭夏埋葬了二里头禹墓;二,周武王伐纣又埋了殷墟甲骨文;三,殷史《山海经》已过去1000多年,没有考古证明,秦始皇已看不懂;四,殷人徐福虽然知道禹祀之地,但不敢说实话(怕秦始皇破坏二里头三星堆和金沙)。所以骗取他信任东渡扶桑,气得始皇“东临碣石”吹胡子瞪眼。五,大禹死时(公元前1650年左右),良渚洪水并未退尽,商契伯益还在三门峡开山放水,禹虽有叶落归根之心,但会稽山泽国四布,怎么埋葬真身?所以禹死水退,越人回来建个衣冠冢也是自然!
网友反问,“为什么二里头是大禹治水伊阙工地和稽堂?它距龙门伊阙直线距离有20公里以上;距离洛河邙山入黄口,直线距离25公里以上,说是工地中心很牵强…”
我说公元前1670年左右,伊洛盆地因洪水泛滥已变成伊洛二汭(偃塞湖),禹南凿伊阙(渊门)之前,命契北置弇臿(即邙山口)闸口以调水位,中间正是二里头和二里岗,故有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情况,如图所示:
另外,《山海经》称“舜生戏,戏生摇民”!“戏”为持钺拜鼎义,甲骨文即益,汉字通司马!如图所示:
证明伯益是舜受司马,商契是舜受火政,禹受的司启,专门管理青铜冶炼技术…所以把禹姒符号铸刻在二里头青铜鼎和青铜圆斝及司戊母鼎上,代表禹生启证据,就十分正常合理了。
伯益受舜封司马,也由此证明禹和契益因共同治理伊洛二汭而兴建二里头和二里岗!时间为公元前1700~1600年之间…而且,通过绿松石龙进行图腾追踪,在陶寺东下冯寻找到了夏代早期鲧墟羽城,在濮阳帝丘,发现了颛顼蚌壳龙虎图腾,证明史传“鲧生禹,禹复生启”客观存在,而濮阳西水坡即是华夏氏族的龙虎文化起源地…如图所示:
所以说,二里头和二里岗是夏商一体,并存发展!不是商汤王权国家,而是早期形态氏族联盟,即史称的禹生启的夷夏联盟。所以二里头叫禹邑,二里头岗叫启邑更准确。网友翁卫和指出:
“考古学大多数人认定二里头为夏代晚期都城遗址也是错误的…”
同时翁卫和又指出:
“殷墟是殷人子履(商汤)所王天下的王都遗址。王都内有大量的王室宗庙祭祀遗址。例如:妇好墓、M54墓都是殷人的宗庙。…”
那么从二里头到二里岗是“禹生启”事件,那么殷墟呢?应是“契至汤八迁”“昭明居砥石”及汤“从先王居"事件!而甲骨卜辞中多次提到的“妇好”又是谁呢?
根据郭老鉴定,妇好为商王武丁的贵妃之一(还有妇妌/妇辛等60多位妃子),时间为公元前1250年,至今如斯…然而,妇好墓规模巨大,文物众多,铭文和甲骨文尚未破译,就匆匆忙忙下结论,未免过于草率…
尤其殷墟距夏最近,但妇好纪年仅仅公元前1250年,不仅商汤接不上(公元前1600年),连盘庚迁殷也接不上(公元前1300年),更无法接续早商和晚夏时间,大量铭文和甲骨文都卡在武丁时期,是十分尴尬的事情…所以遭到网友质疑,理由如下:
一,为什么一个贵妃,还是22代商王贵妃,可以与丈夫分葬,单独埋在殷墟宫殿宗庙区内?难道妇好有什么特殊身份,连商王自己和元妃妇妌/妇辛级别都不够?
二,为什么妇好文武全才,伐方平羌,是武丁中兴名将,却在《史记殷本纪》中无一字记录?甚至先秦诸史及野史《竹书纪年》也无记载?
三,为什么甲骨卜辞会这么关注一个22代商王贵妃?连怀孕几次,得病几次都详细记载?
四,为什么妇好生前贵为商王武丁贵妃,死后却冥嫁先公?是什么风俗允许乱伦先祖?甲骨卜辞作者是怎么知道妇好死后之事?他穿越死后世界了吗?
五,妇好一生怀孕二十多次,如果按十月怀胎一次计算,二十次即二十年,何况她还要同时领兵打仗,有时间连续怀孕二十多次吗?何况她死时才三十多岁,时间和身体岂能允许…
六,为什么殷墟王陵区被盗个遍,反而妇好墓未被盗?为什么商王武丁及元妃妇妌/妇辛不随葬宫殿区?难道商王和元妃级别不如贵妃尊贵?
七,如果冥嫁是母系社会风俗,等级森严的商晚社会会允许存在吗?尤其商王武丁又有60多个妃子情况,是母系风俗还是父系风俗?如何解释?
八,为什么妇好墓上会有享堂?是墓还是享堂?为什么没有发现妇好尸骸?连棺椁也没有?殉葬者却尸骸完整?
九,郭老依据的《说文解字》是否与甲骨文本义一致,怎能证明?
十,甲骨文出身何时何处何人之手?
也就是说,既然妇好是十分出色的伐方平羌名将,又十分擅长祭祀,为武丁中兴立下赫赫战功,可是为什么《史记》对此却没有一字记载?甚至连先秦诸史和《竹书纪年》也集体缄默,不很奇怪?
如果说,是因为司马迁不知道先秦诸史细节,那么《史记殷本纪》,对武丁中兴及商代各王世系了如指掌,描写甚微…甚至对武丁辅宰傅说和甘盘都不吝笔墨,可为什么偏偏对大名鼎鼎的武丁贵妃却一字不提?是何用意?
另外,如果是因为秦始皇的焚书坑儒,造成了史料缺失和断绝,那么躲过此劫的《古本竹书纪年》同样对此一字不提,不知又是何意?
还有妇好墓上有享堂“母辛宗”,为什么不是妇好宗?为什么没人交待?墓中为什么没有妇好尸骸?妇好墓是墓还是祠?…
至于妇好死后冥嫁先帝的“乱伦”行为,及与丈夫武丁分开独葬殷墟宫殿区,且入葬规制反超武丁本人,而且祭祀时间长达数百年,祭品甚多,甚至出现“先王祭后王”的“穿越”礼器,就更匪夷所思了!
网友“万年龙公”说得更直接:
“考古实验室对妇好墓所出的一块残椁板作了碳14年代检测,测定结果为3155±140年,树轮校正年代为3350±190年。即妇好墓的年代上限约为公元前1590年(接近商汤时间)。
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分析,妇好墓的年代上限可以追溯到成汤时期,拥有从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300年的三百年历史空白期,足以出现改写历史现状的时间和条件,也就是说妇好墓极有可能在盘庚迁殷之前就存在。
而妇好墓树轮校正年代下限为3350±190年,即公元前1210年。史载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殷,卒后传位其弟小辛,在位21年卒,传位其弟小乙,在位21年卒,传位其子武丁。
从武丁在位到妇好去逝,只有短短的40年是重合的,也就是说妇好墓下限有着150年的历史空白区,这还是武丁刚登基妇好就要死掉的时间才成立。若按说妇好死于武丁晚期,那就跳出了妇好墓树轮校正的-190年代,那还叫妇好墓吗?”
所以说,单单从妇好墓的断代数据来分析,妇好墓在武丁之前的时代就存在了。
至于为什么妇好墓中无骨骸,甚至连棺椁也没有,目前分析有两种可能性,一是骨骸被破坏。二是妇好墓不是墓,骨骸另有墓址。
而这两种情况,目前倾向第二种,因为“妇好”墓其上叠压商代房基,有排列整齐的6个柱洞。结合卜辞,此建筑,当属“母辛宗”,古称“不封不树”。
《殷墟书契后编》收有“7.11”卜辞,记载“甲申卜,即贞,其又(启)于兄壬。于母辛宗。”说明妇好墓即是宗庙祭祀坑(启祠母辛宗),被掩埋了,只有两个原因:
1,自然灾害,比如地震或者大洪水;2,政权更迭。
而经过考古勘察,妇好墓并无地震或洪水痕迹,所以第一种可能性不大,而第二种可能性却大了,也就是灭国…
尤其是甲骨文十分成熟,而且是“突然”出现在殷墟,就象三星堆祭祀坑一样“空降”而下,至今成谜…
可是,这些疑问至今也没有哪位权威专家给出完美解释,五十多年过去了至今如斯…更加郁闷的是,日前央视播出“中国考古大会(殷墟专场)”中,唐际根教授竟还以武丁贵妃身份谈论妇好,看来跳出许慎及郭老设下的汉字“迷魂阵”体系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
如果不是三星堆一声炮响,把一件件奇形怪状的文物忽然摆在世人眼前,让所有人(包括专家学者)都猝不及防,尤其是至今二里头三星堆没有挖出文字,那么会有人怀疑殷墟甲骨文及妇好墓问题吗?仿佛一夜之间,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了…甚至让青年人当成“外星文明”和“埃及文明”来看待,可见由于专家的失误,让天下百姓连自己的老祖宗都不认识了,真是岂有此理!
仅仅因没有甲骨文及铭文,仅仅因为没有《史记》相应记载,就采用“偷工减料”的抄袭方式“复制”史记和竹书当答案,甚至玩起“夜察天相”的算命鬼把戏…根本没有考古和铭文支持,更加让人可气的是又迷迷糊糊信什么C14了,难道±误差100年不可怕吗?难怪国际人士认为中华文明只有3300年史…其实都是专家自作自受!
试问专家们一个小小问题:“是没有夏字?还是我们不认识夏字?是没有证据和资料,还是我们自己脑子出了问题?目前我们依据的《说文解字》能否正确解读甲骨文和妇好墓?为什么二里头断代3800年,三星堆断代3200年,却都没有甲骨文?难道甲骨文真只有殷商记录而没有夏记录?除了甲骨文之外有没有其它断代方法呢?…这些问题有哪位专家回答一下吗?…
既然殷墟妇好墓距夏最近,而且规模十分巨大,铭文众多,是否可以作为夏代纪年参考?而郭沫若对妇好墓的鉴定是否存在错误?一个女人文武双全,伐巴平蜀,又擅长祭祀,却没有记载,这可信吗?…郭老依据《说文解字》认为的女铭文是女人,“妇好冥”是妇好分娩…但证据是什么呢?郭老认为“冥”字为双手扒开女阴之形,通娩…可是娩字在甲骨文中是有本字“孕”的,如图所示:
孕为含子,娩为出子,而冥中并无子,何来分娩?当然,仔细观察“冥”字,也可以理解为“双手抱日”之祭祀状,为少昊象征!大汶口陶文及三星堆石刻文可证,如图所示:
妇好铭文解读
①那么根据“妇好”铭文在甲骨文中的行文顺序应是“帚子女/帚女子”,并不是“婦好”!因为“帚”和“女”是分开的,说明是两个不同的字,不能强拉硬套成妇!郭老依据《说文解字》“拉郎配”,必须放弃!
②“帚”铭文外形酷似一棵树!对比甲骨文及三星堆文物, 应是青铜树形象,如图所示:
根据《山海经大荒东经》“汤谷中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会意出“帚”为汤谷扶木,即三星堆青铜树,史称禅让启木和神木华表!如图所示:
铭文“帚”是周人对青铜树的简化写法,而甲骨文“四方凤”是商人对青铜树的象形描摹,如图所示:
③而妇好“女”铭文,许慎说是女人,郭老鉴为妃,“母”字两点为乳头,但经过三星堆文物对比,更象“跪坐面具人”形象,母之“两点”是面具双眼“直目正乘”,山海经叫“有人戴胜…名曰西王母”,如图所示:
与此同时,妇好铭文礼器中也陆续发现了跪坐面具人形象,如图所示:
说明“铭文女”和“跪坐面具人”之间,的确存在某种关联…《大荒西经》载:“有人戴胜,虎齿,有狗尾,穴处,名曰西王母。”说西王母头戴一块奇怪的“胜”物,有锐利如虎的牙齿,有一条像狗那样弯曲上翘的尾巴,住在洞穴里。《西次三经》:“西王母其状如人,狗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而“戴胜王母”,与二里头及濮阳西水坡/石峁/良渚龙虎图腾有继承关系。如图所示:
戴胜王母面具
④最后,大家可以仔细观察一下妇好“子"铭文,如图所示:
为什么甲骨文“子”与金文“子”不一样?头上有三根羽毛?再观察一下如下两枚“妇好铭文”:
为什么此二枚“妇妇铭文”中竟然没有“子”铭文?只有一只玄鸟为代表?为什么?是不是玄鸟可以代表子呢?或子即玄鸟呢?
根据目前出土的青铜树分析,树枝上应站九鸟一乌,即“九鸟居下枝,一乌居上枝”,但目前三堆青铜树上尚缺一乌…而本人在三星堆文物中发现一戴胜鸟,大家对比一下甲骨文“子”和此鸟形象,是不是都有“三根羽毛”?如图所示:
说明什么?是不是说明“子”铭文就是“金乌"?…它居在帚木上,配戴龙虎面具执行启王权力?也就是《山海经·大荒东经》:“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之乌?及《淮南子·精神篇》中“日中有陵乌”…郭璞注解说“中有三足乌”?而《大荒东经》中说“有葛国,黍食,使四鸟…”,金沙遗址出土“使四鸟″金箔文物,证明金乌即四时轮换作启鸟之义。如图所示:
四方凤卜辞也是佐证!二里头出土“三足乌”青铜子爵也是佐证,如图所示:
所以综合如上证据说明,“子”铭文并不是许慎讲的人之子,而是金乌玄鸟!即少昊“玄鸟负日”之太阳鸟也!如图所示:
“玄鸟负日”源自山东大汶口文化和庙底沟文化的融合产物,也是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的象征,如图所示:
双鸟负日牙雕(河姆渡)
负日玉鹰(凌家滩)
那么根据史记“少昊孺颛顼”及“鲧生禹,禹复生启”史实分析,妇好铭文应是指少昊玄鸟氏族与颛顼高阳氏族结盟的契约符号,即是指公元前1800年左右,为了共同治理洪水而设置的禅让制度,即夷夏联盟!而妇好铭文即夏商周结盟的行启符号,史称夏启制!也就是当代专家“从满天星斗的氏族部落过渡到“中央王权国家”之间的氏族联盟(夷夏联盟)国家之铁证,如图所示:
有网友认为“妇好”是简狄生子契符号…这是有道理的!因为妇好是以子契为核心的联盟…但是也有问题,既然女铭文是元妃和次妃,中间牵着子契,那么帝喾在哪呢?戴胜王呢?难道是“帚”?那么妇好是代表母系还是父系符号?把女铭文当成女人看,前面已经解释了,都是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惹的祸!把好端端的启王(母女)当成商周王姓,以致后人误读为女人王母贵妃,真是王权代替神权之故也!
而考古地望:濮阳→陶寺→东下冯→二里头→殷墟为核心的下七垣→岳石文化带范围,证明是夏商东夷氏族联盟,不仅仅是商人一族!如图所示:
而《殷墟书契后编》“甲申卜,即贞,其又(启)于兄壬。于母辛宗。”也证明“母辛宗”即妇好启祠,妇好墓是周人对母辛宗说法,“妇好冥”是殷人对启祠说法,夏启是汉人对启祠说法!证明夏商周是氏族联盟,共祖禅让启制,而不是父子传承的王权制,直到商汤灭夏才改变(即公元前1700~1600年之后)…
也就是说,夏启不是禹子,而是佐禹治水有功的受舜封的商契和周弃…汉史专家错把“禹生启,家天下”的氏族联盟当成王权国家了!所谓的夏都并不存在,只是氏族联盟之禹城和启城及虞城唐城而矣,即史称“少昊孺颛顼”“鲧生禹,禹复生启”“契兴于唐虞大禹之际”之史实也…
亚长墓鉴定
殷墟妇好墓没有骨骸,而距此不远的亚长墓(M54号)是唯一有骨骸的殷墟宫殿宗庙区大墓,为什么?专家对墓主人骨骸查验后发现,此人死于七处外伤(残缺右臂),属于非正常性死亡!如图所示:
根据对亚长尸骨锶氧同位素分析,发现亚长并非来自安阳本地,而是来自沿海地区。符合商契山东少昊氏出身…另外,墓主人是趴在棺里、脸朝下入葬的。考古上称之为俯身葬。对此有两种看法,一个是凶葬,意外死亡的本族风俗表征;一个是王权象征之葬,比如“持权杖+俯身葬。
而亚长墓出土的“亚长”铭文,经观察为“持杖之戴羽酋长”形象,与二里头抱龙人装束完全一致,并且脚趾有变形,骨骸有花椒坑,推测花椒的作用是古人对尸体的防腐处理手段。
而同墓出土的青铜手器(手杖)及金沙遗址出土的“鱼凫王”黄金权杖产生逻辑关系,证明亚长与大禹都有脚疾(禹㾟),是治水留下的后遗症,符合商契伯益佐禹治水史实,如图所示:
那么问题来了,根据《史记》仅有“益让启位,避居箕山之阳”记载,没有杀人事件…但《竹书纪年》记载:益干启位,启杀之,亚长是启还是益?根据《山海经大荒东经》“有易杀王亥”记载,如图所示:
即夏泄十二年,王亥为了解决牛羊过剩问题,与其弟王恒决定选一些有活力的牛羊,送至有易国(今河北省易县一带)。有易氏首领绵臣见财起意,杀害了王亥…在亚长墓和妇好墓出土大量仆牛文物,证明亚长应是王亥!
那么王亥是益还是契呢?王国维认为王亥是契6世孙振,因为甲骨文“高祖王亥”之“亥”是振本字辰,如图所示:
但经过双方对比后,“亥”并不象“辰”字,反而更象“枭/袅/凫”的本字,即少昊玄鸟形象,如图所示:
只不过,契/益/振都是少昊玄鸟氏子孙,尚不能确凿谁是王亥…但能称“高祖”的人,甲骨文中有“高祖河/岳/乙/夔”等先商十三王,但敢称“高祖王”的人,目前只有亥一人,说明什么?说明亥是高祖中的王者,而且根据甲骨文“王”字分析,呈倒置的钺形,如图所示:
说明亚长王亥是持钺王者,而此墓随葬的铜钺就有7把,比妇好墓4把铜钺还多3把!其中6件铸有'亚长'字样,另有卷头刀3把、铜戈73把、铜矛78把、铜箭头800多枚,是出土青铜钺最多的殷墟墓葬…证明亚长生前的确是军权拥有者!当然有网友称亚长为武官,也有道理,但级别应是王位!如图所示:
尤其亚长墓位于殷墟宗庙祖庭区内,身份绝不低于契6世孙振…所以,高祖王亥不会是振,只能是商祖契,或是伯益!那么问题又来了,《竹书》所载“益干启位,启杀之”,史记记载“益让启位,避居于箕山之阳”,《山海经大荒东经》讲“有易杀王亥”,亚长到底是益还是启呢?…
“商丘计划”
八十年代中期,考古学家张光直发动“商丘计划”,以期发现王亥墓或成汤墓,但挖掘20多年无果…仅发现了古宋国城址和岳石文化层…让张光直死不瞑目!
而与此同时,唐际根教授在殷墟发现了中商遗址洹北商城,把早商二里岗与晚商殷墟之间的空白接续上了,轰动一时…另外,周口考古队在鹿邑太清宫也发现了无名氏“长子口”墓,也轰动一时!初定为老子墓,后改定为西周长氏贵族墓,于殷人有涉…但因史无所载,铭文解读至今无果!
其实根据铭解读,及十字椁室分析,和棺中出土的“虎头玉人俑”判断,应是张光直一直寻找的商汤墓,但俗称丹朱墓,并不是王亥墓,为什么呢?因为王亥墓是殷墟亚长墓,而“十”字椁室即玄鸟图腾,代表亚长商人象征!殷墟王陵区几乎都是十字墓道,如图所示:
“子”即契姓,“口”为鼎形,汉字为“其”,俗称为启,民间讹其为丹,所以长子其成为长子口或长子丹!先秦也叫燕子丹或契丹,史称丹朱…河北燕下墓出土“易水三戈”,铭文“祖父其(启/易/汤)”即长子其丹朱之名号,与“长子口”三戈一脉相承,号称武汤戈!如图所示:
也就是古宋国主长子其也!民间讹长为老,讹其为口丹,故称周口老子丹,鹿邑有老丹台(即老君台),郸城有箕子台遗址!淮阳民间有太昊伏羲信仰及布老虎风俗,皆是殷商遗风!如图所示:
根据《竹书纪年》记载:“舜囚尧,复偃塞丹朱”,长子口墓出土虎首玉人俑正是囚尧困丹朱的虞舜形象,如图所示:
也就是说,公元前1650年商契佐禹治水有功受启位,建二里岗商邑。契至汤八迁至殷墟洹北商城,铸司母戊鼎成殷都。伯益受伯位司马,居易水。公元前1638年契去易水仆牛,因与伯益争启位被尧子丹朱所杀(尧德衰,丹朱不肖),放葬亚长墓…公元前1632年后启周弃(后稷虞舜夏桀)为报契仇,协伯益之兵反囚绵臣尧并偃塞丹朱,伯益偷放尧子丹朱(河念有易,有易潜出,为国与兽)。公元前1628年,丹朱为报舜囚尧困己之仇,发兵鸣条(安邑东下冯),逐舜南逃九嶷山未果,死葬鹿邑(归德城)“长子口”墓中,仅以仇俑虞舜玉人随葬之…丹朱“从先王居”入主殷墟洹北商城,营建商亳“母辛宗”,并铸司母辛鼎成商汤亳祀,即“三抱二示″之“帝喾而郊冥,祖契宗汤”殷商礼制。
但问题又来了,根据《史记》记载,商汤应是黄帝第17代孙及商契第14代孙,何以称商汤为黄帝5代孙,契侄,尧子丹朱?差十多代呀!而且商汤的先商13王哪里去了?商汤灭夏代17王桀又在何处?…
其实,这就是史记夏本纪遭到广大网友质疑之根源…因为周武王姬发是黄帝第19代孙,与黄帝17代孙商汤仅相差两代,怎么可能?如图所示:
若按照一代五十年算起(平均值),两代时间仅差100多年,据《夏商周断代表》结论:商汤灭夏至武王伐纣为公元前1600 ~1046年,共500多年,经14世共17代王,但史记记载商周两王,时间仅差100多年…这不矛盾了吗?商代500多年17王变成两代王100年了吗?如此一来商汤灭夏不就没了吗?
当然,如果商汤升至商契一辈就没问题了…但商汤的先商13王及夏代17王又跑哪里去了?商汤灭夏的夏桀呢?…
所以目前说,不是史记记载有错,就是近代考古有问题!而根据王国维和郭老等考证甲骨卜辞,证明史记17代商王是客观存在的(稍有误差),那么史记之商汤就绝不会是商契14世孙了!只能升至商契伯益,或丹朱一辈才能满足17代商王与周武王灭纣时间…如图所示:
最后,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又把“母辛宗”改成周弃妇好祠,铸妇好鼎和妇好龙虎铜钺两把及礼器109件以替之,并刻“妇好冥”及“宰丰”匕骨辞陈述成周之祭,恢复“帝喾而郊鲧,祖文王宗武王”夏祭,周原甲骨卜辞忽然出现在殷墟之中…
所以翁卫和指出,“现在的古史还原两地都少了几百年,造成华夏文明探源在“时间、空间、王代”上的混乱…”十分深刻!
➮☤大禹治水到底有没有真实存在过,为何有学者认为“禹”是一条爬虫?
大禹治水是华夏古老历史的真实写照。洪水猛兽,历来是古代天灾人祸。大洪水时代,不仅是华夏,而且也是当时全球性的洪水泛滥。东西方各国都有许多史前洪水的传说。包括"圣经"的诺亚方舟,还有史前文明亚特兰大的沉没传说。
大禹是三皇五帝最后一帝,大禹世代为治水官,他的父亲就因治水失败,被舜帝处死。当大洪水又泛滥施虐之危难之时,大禹临危受命,带领赶水队日夜兼程,奔赴第一线。他一改老父的堵截工程,改为以疏通改道丶化整为零的战术,百般疏通之后,方逐渐将洪水压下,化成无数细流分而化之。
百姓感念大禹功德万方传颂,大禹治水美名远扬。舜帝最后顺以民意,禅让大禹。
而大禹曾经走遍华夏各地,在会稽(绍兴)约会天下部落领袖,铸九鼎以镇九州。从此华夏又叫神州,共九州大地。
大禹之子启废除了禅让制,直接上位建立了第一个世袭制奴隶制夏王朝。从人类学来说,从奴隶制社会形态取代原始社会形态走向国家和私有制,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过程。
大禹是华夏三皇五帝中的一个,板上钉钉,他是华夏古老文明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上可追溯洪荒岁月,下可直达奴隶制社会。
做为治水达人和鼎立九州的大禹,永远是华夏儿女心中敬仰的大英雄和禹大帝![祈祷][祈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