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肖申克的救赎》可以长期霸占影史上第一的宝座?
✪◉为什么《肖申克的救赎》可以长期霸占影史上第一的宝座?
这部电影上映至今已有24年之久,它就像是一坛深埋在地窖的老酒,随着时光的流逝,越发醇香。国内的豆瓣和国外IMDB无一例外给出非常高的好评和排名,近年来排名一度超过《教父》稳居排行榜第一。
其实《肖申克的救赎》在上映之初并不尽人意,票房一般,虽然得到7项奥斯卡最佳提名,可依旧无法遮掩它没有得到一个奖项的尴尬,其原因就是这部电影属于慢热型,压抑的监狱题材不符合那时代人的精神追求,那个浮躁的年代大家都在摇滚和呐喊,所以当它遇到以右派价值观为主题的《阿甘正传》时,注定要失败。美国是个崇尚个人英雄主义国家,《阿甘正传》这部影片正好满足他们这种偏好和情感诉求。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你去看两部电影,我觉得《肖申克的救赎》给我带来的思考会更多。《阿甘正传》只是一个励志故事,但《肖申克的救赎》则不一样,它带给你的是对自由与希望的思考,是自我的救赎。所以我认为它败的不是作品本身,而是当时的人和国情。
下面我来浅析一下为什么它可以排行影史第一?影片剧情循序渐进,不断重建和假设,有内涵有深度,有寓言性的伏笔和较强的鉴赏空间,依靠肖申克监狱这个小载体,把监狱里的人的不同遭遇以及监狱当权者的黑暗,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展现的淋漓尽致。
上世纪40年代,美国正处于战后的恢复与高速发展期,随之而来社会的矛盾也越来严重,法律的不健全,制度的僵化和掌权者的贪婪及政府的无作为,都在腐蚀着这个国家,使人感到绝望和无助。
《肖申克的救赎》用贯穿电影的两大主题“自由”与“希望”救赎了被“制度化”的肖申克监狱所有人,安迪则是上帝的化身,他的到来给瑞德和肖申克监狱所有的人带来希望和自由,即使身陷监狱依然不忘自救与帮助他人。当安迪从淤泥里爬出来仰天长啸的那一刻,安迪完成对自己的救赎。
我认为这部影片久经不衰和排名影史第一的原因是它引发我们对人性最基本的思考和认知,还有就是故事的结尾符合大众的预期。
◖ϟ为什么《肖申克的救赎》可以长期霸占影史上第一的宝座?
首先要问,有真正的影史第一吗?
AFI美国电影学会2007年评定的百年影史百佳里,第一是[公民凯恩];
《帝国》杂志2018年评定的百部最伟大的电影里,第一是[教父];
BFI英国电影学会2012年评选的50部影史佳片,第一是希区柯克的[迷魂记]……
各执一词。“影史第一”,谁都没有资格评选,但谁又都有资格去评选,原因是同一个——看电影是一件太私人的事情。
至于[肖申克的救赎],很难看到它在任何一个传统媒体的榜单上,被评选为影史第一。它常年占据的,是各大评分网站的第一。
或者可以说,它是“互联网影史第一”。
它在IMDB如何登顶的故事,广为流传。
IMDB原本的头名,是[教父]。[蝙蝠侠:黑暗骑士]上映前夕,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的影迷,开始为这部电影打高分,同时将[教父]的评分拉低。
[教父]的影迷奋起反击,以同样的操作对待[黑暗骑士]。你来我往之后,原本的第三名,[肖申克的救赎]登顶。
虽然有这么个插曲,[肖申克的救赎]成为互联网上最受人喜爱的电影,也不能完全归咎于偶然,毕竟此后多年,它仍然稳居第一。
而且,不止是IMDB或豆瓣,英国一家民意调查网站,也在2015年做了问卷调查,发现英国网民最爱的电影,也是[肖申克的救赎]。
在上映之初,它在评论界的反响平平。
比如《洛杉矶时报》就不客气地评论道:“它讲述着希望和友谊,又充斥着难以言喻的暴力,只想说服观众,他们看到的东西不是一大坨棉花糖。”
它的票房也不好,花了2500万美元的制作费,仅收2834万美元的票房。
它和昆汀的[低俗小说]同一天(10月14日)开画,而后者从5月拿下戛纳金棕榈以来,就口碑爆棚,备受期待,自然收割了更多票房。
还有[肖申克的救赎]后来的“宿敌”,[阿甘正传],同年7月6日上映,听起来有些日子了,但[阿甘正传]受欢迎到,热映了42周才下映。此时是它上映的第14周,这才哪到哪呢,且热乎着呢。
直到得到奥斯卡提名,[肖申克的救赎]才稍稍缓过劲来。但它真正的反杀,要从三年后,1997年开始。
1997年,华纳下属的特纳电视网,开始在电视上播放它,铺天盖地播放它。主角之一摩根·弗里曼说,“有人形容,任何一天,只要你打开电视,就能看到[肖申克的救赎]。”
美国国会图书馆称,它和[绿野仙踪]、[生活多美好]一样,都是史上被观看次数最多的电影,虽票房惨淡,但电视放映,都助了它们一臂之力。
与这两部电影不同的是,[肖申克的救赎]在电视上播放的1997年,也是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起点。这让它在评分网站上,有了更广泛的影迷基础。
以上都是外因。
那么从[肖申克的救赎]本身看,它为什么能在互联网上收获如此多的好评?
说回之前英国民意调查网站的问卷。
那次调查相比豆瓣、IMDB的数据,更为系统。它显示了,在不同年龄段、性别等统计学分组中,[肖申克的救赎]都不是第一。
比如[星球大战]和[低俗小说],在18-39岁年龄组里排名相当高;[乱世佳人]则是高龄组的最爱。
但只有[肖申克的救赎],在几乎每个年龄段里,都在前15中,占据一席之地。
[肖申克的救赎],做到的是一种平衡。
很多电影,都在某些趣味点上做到极致,因此受到一部分人的狂热追捧,在另一些人处,可取之处却不多。
而[肖申克的救赎]所宣扬的希望、友谊、自由、梦想,是任何年龄、任何性别、任何文化背景的人,都难以拒绝的。
“希望是美好的,也许是人间最美好的,而美好的东西永不消逝。”这几乎就是[肖申克的救赎]成功的原因:它所歌颂的东西,永远也不会消逝,在任何时代任何人群中,都有回响。
更重要的是它的表达方式。
不妨将之与[绿野仙踪]、[生活多美好]比较。它们同样,都有一个光明的结尾,歌颂善良,歌颂希望,歌颂爱。但影片里,又若有似无地有一种情绪:苦闷。
[肖申克的救赎]里,人们被监狱的铁门困住,自由显得遥不可及。安迪(蒂姆·罗宾斯饰)说,“要么忙着去活,要么忙着去死。”
[绿野仙踪]中,桃乐丝(朱迪·加兰饰)被龙卷风吹走,找不到回家的路,到哪里都只是过客。她说,“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和家相提并论。”
[生活多美好]中,乔治(詹姆斯·斯图尔特饰)总是无私助人,自己却走投无路,决定自杀。
他绝望地向上帝祈祷:“亲爱的天父啊,我不是个总祈祷的人,但如果你真有灵,听见我的希望……为我指明方向吧,为我指明方向吧……”
每个人都会有苦闷的时刻,正是这种情绪,让人心有戚戚焉。而在这种情形下,不放弃希望的结尾,也更令人暖意融融,灵魂共振。
这就是为什么[肖申克的救赎],能在互联网上,成为“影史第一”。
✝ℙ为什么《肖申克的救赎》可以长期霸占影史上第一的宝座?
很遗憾,《肖申克的救赎》并不是影史第一的电影,并且,在权威的电影排行榜里,《肖申克的救赎》不但不是第一,连前10都不一定能排的上。
会误以为《肖申克的救赎》是影史第一,实际上是一种说法上的错误。
《肖申克的救赎》的第一,是在美国的电影网站IMDB上评分第一,在咱们中国的豆瓣上综合评价也排第一,尽管如此,和影史第一还是不一样的。
《肖申克的救赎》成为IMDB的第一也是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当初《肖申克的救赎》只是IMDB的前三,还不是第一,当时第一的是《教父》。2008年诺兰导演的《黑暗骑士》上映,许多影迷疯狂地给它刷分,把《黑暗骑士》送上了第一的位置。
这引起了《教父》影迷的不满,于是他们一边给《黑暗骑士》刷差评、一边给排在后面的电影刷好评,结果《教父》没能重回第一,反倒是排在后面的《肖申克的救赎》成为了第一,这一当上第一,就一直当了下去。
事实上,会觉得《肖申克的救赎》是心中第一电影的一般是普通的观众,因为《肖申克的救赎》比较偏主流,看的人多。
但是如果去翻看各大权威的电影杂志评选出来的影史第一,无论是影评人、导演还是演员,你会发现他们选出来的基本上也就是《公民凯恩》、《教父》、《迷魂记》、《八部半》、《东京物语》、《游戏的规则》、《日出》 、《2001太空漫游》《日落狂沙》、《持摄影机的人》这些,其中除了《教父》看的人多,其他的作品又有多少人看过呢,也许有,但是肯定不能和当年在奥斯卡上和天之骄子《阿甘正传》竞争的《肖申克的救赎》多,因此《肖申克的救赎》才会成为很多人心中的影史第一。
当然,虽然《肖申克的救赎》并非影史第一,但是不能否认的是,《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绝对的佳作,这部电影由著名作家斯蒂芬·金的作品,在《四季奇谭》中收录的小说改编而成。
片中展示了剥夺人自由、使人变成其中的麻木一员的监狱作为电影的场所,以主角安迪的经历宣扬了“自由”和“希望”两大主题,受到了观众们的疯狂喜爱,在IMDB上,有超过160万人为它投票,将它选为第一名。
所以,就算《肖申克的救赎》不是影史第一,也阻止不了它成为大量观众心中的第一呀。
➞❤为什么《肖申克的救赎》可以长期霸占影史上第一的宝座?
这是一部关于救赎之道的电影,豆瓣评分高达9.5分,单从如此高的评分就知道这是一部巨大成功的电影,笔者在写这篇文章之前,又看了一遍这部电影,于是激发了我写这篇文章的动力。
与我同感的是,很多影迷都会说这是一部看完让你还想再看一遍的电影,结尾的震撼,剧情的几乎完美,台词更是让你回味无穷。
我还记得高三快毕业时,一位学长对我很认真的对我讲:“这部电影你一定要看啊。”他用尽了他所有赞美的词来形容这部电影,第二天我就抽时间将这部电影看我完了,第一次看《肖申克的救赎》,还是碟片时代,那时候还没有手机,只有对着PC或VCD,不过那时我只是单纯的觉得这是一部好片,一部不会令人失望的电影,说有多大的震撼都是假的。
不过现在继续看了一遍,所产生的震撼远比第一次看时强烈。我不知道这部电影是不是因为压力而觉得更有味道,还有因为年龄的成长而读懂 了里面想表达的东西。
回到电影本身,这部电影无论是演员的演技还是拍摄的方式都非常的不错,画面感期待感还是很强的。
主人公安迪经历了19年,终于完成了伟大的越狱,我至今都记得,他爬出黑暗、漫长、肮脏的坑道,迎接自由之雨的那一刻。没错,那是我最爱的镜头,因为他呼吸的是自由的空气。而在这之前的忍辱负重,经受炼狱,也是在体验另外一种人生。就像瑞德说的,你会说他做这些是为了讨好看守。或者也许是为了同我们搞好关系。而我则认为他只是为了再度体验一下正常人的感觉,哪怕只是为了短短的片刻。
自从1994年弗兰克-德拉特将它搬上荧幕之后,这部电影就和《教父》一直争夺IMDB第一的位置,而近些年来,这部电影更是蝉联影史第一。有时候,很多人都会问,为什么本片能够被这么多人认可?它究竟向我们传达了什么?而在我看来,传达的是人类生存最重要的两个个要素:希望与自由,也可以诠释为:梦想与救赎。
当然这样一个主题并不是生拉硬拽的放进观众的意识里,而是像电影中的那句台词:“肖申克监狱中的犯人人人无罪”一般,讽刺性地让我们记住了自由。当我们回头看这部电影中有关自由的阐述时,我开始觉得,所谓的自由即是希望的土地,而一个没有自由的土壤,就不会有希望的种子,Andy也在片尾给Red的信中说到:“希望是好事,也许是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事永不消逝。”而这一段话正好适用于本片为何被众人认可为“影史第一”。
✆⇘为什么《肖申克的救赎》可以长期霸占影史上第一的宝座?
《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好电影,但它并不是在1994年上映后就排IMDB第一的。
事实上,直到2008年,常年排在IMDB第一名的是《教父》。那么,当时发生了什么,导致榜首易位了呢?简单地说,是《蝙蝠侠:黑暗骑士》和《教父》的粉丝互黑,鹬蚌相争,使得《肖申克的救赎》渔翁得利,排到了第一名。
2008年,《蝙蝠侠:黑暗骑士》上映。这是一部质量很高的电影,片中最出彩的是反面一号小丑,其扮演者希斯莱杰的意外死亡,更使得该片成为他的绝唱,进一步增加了影片的话题性。这些都使得该片受到了大量观众尤其是年轻人的追捧。这些影迷开始疯狂地在IMDB上为黑暗骑士刷分,并且有部分极端者开始刻意给教父打低分。终于,黑暗骑士的排名超过了教父。这引起了教父粉丝的不满,教父的粉丝通常都是年纪比较大的老影迷,和黑暗骑士影迷正好是两个群体,他们也展开了反击。就这样,双方开始互相给对方的影片打低分,而最后的结果就是: 《肖申克的救赎》在上映后的十多年以后渔翁得利成为了IMDB排名第一的影片。
------------------
推荐阅读:
公司提拔我做部门主管,可是下属都不听我的指挥,各干自己的工作,没有威信,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