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没有和蒙古贵族联姻,而清朝可以?
ℒ✄为什么明朝没有和蒙古贵族联姻,而清朝可以?
一句话:实力不允许啊!
首先是大明有心理优势,乞丐出身的朱元璋赶走了蒙古人,一血靖康以来两百多年的耻辱,建立了大明的心理优势。即使是蒙古人最厉害的骑兵,在明朝初期也是被大明的铁骑吊打的,最后的黄金家族,还被追到了捕鱼儿海给灭掉了。
大明前期的几十年,极大地长了汉人的志气,面对蒙古人,不再是胆小如鼠等待被屠杀,而是挺起了胸膛,甚至是有些鄙视了,在这种情况下,让高傲的大明去跪舔曾经的手下败将,大明真的做不到啊。
其次是和亲不是长久之计,早些年的汉朝和亲,那是因为实力不够,没办法跟匈奴硬刚,只能够委曲求全。但是大明的开局就是高开,他们深知和亲无法解决基本的问题,还会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游牧民族的特性,注定了他们会不定时的南下抢劫,不是送一两个公主过去就能够摆平事情的,必须要用又打又拉的方式,分而治之的方式才能长久。朱棣对待蒙古人就是这样操作,谁出头打谁。
再次是大明的综合实力强劲,明朝早期的实力自然是不用说了,完全能够压制住蒙古人的发展。即使是后来发生了土木堡之变,但是大明的底子还在,广大的江南地区完全能够支撑朝廷对北方用兵。
实际上自从黄金家族没落以后,蒙古就分裂了,一直到大明灭亡都没有再统一过,在这种情况下,大明找谁去和亲?没有统一的蒙古,就很容易被各个击破,大明也能够从容应对,不用去和亲。
清朝就没有大明那么多的负担了,本来自己就是游牧民族,包容性要强一些,能够容纳蒙古人。更重要的是,清朝如果要对抗大明,必须要得到蒙古的支持,不然的话会被两面夹击。主动联姻可以笼络蒙古人,让蒙古人分享满清的权力,从而死心塌地的效忠自己,这才有了后面的入关,逐鹿中原。
↖▇为什么明朝没有和蒙古贵族联姻,而清朝可以?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8471条回答。
原因如下:
第一,虎女岂能嫁犬子。
古代中国汉人,民族主义情绪是来自骨子里。
除了中国以外,其余是南蛮北狄东夷西戎。
大家注意,蛮是虫子底,狄是反犬旁。
也就是说,在汉人眼中这些蛮族都是人面兽心的动物。
那么,不要说大明皇族,就算普通老百姓也不会将女儿嫁给蒙古人。
其实,这种传统是古代就有了。
三国时期,军阀马腾的妻子是羌人。在当年,汉人虽然在西凉和羌人杂居,但只要稍微有点办法的人,绝对不会娶羌人妻子。
而马腾因家中赤贫,无可奈何才娶了羌人女孩为妻。这在当时是恨不光彩的事情!
连娶妻尚且如此,何谈嫁女。
所以中国自古以来,除了汉代初期被匈奴严重威胁,迫不得已进行屈辱的和亲以外,没有任何皇族会主动和少数民族联姻,尤其不可能将女儿嫁过去。
当时以及后来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和匈奴和亲是一种巨大的屈辱,有辱国格。
这是当年汉族的根本观念,是原则性问题。
相反,满清就没有这个障碍,它在当时也属于蛮族。
第二,明朝没有联姻的对象
就算联姻,也是有明确政治目的的,必须同草原上的霸主联姻。
但是,逃到大漠的北元并不存在这种霸主。
1368年北元逃到外蒙古建国,大明两个皇帝都进行了连续的讨伐。
1388年,大明将领蓝玉在捕鱼儿海附近大败元军,俘虏天元帝次子地保奴,由此北元残余势力所剩无几,在蒙古草原上的威望也大为降低。
当年,黄金家族后裔儿只斤·也速迭儿,篡位杀死天元帝,由此蒙古本部与卫拉特部分裂内战长达50多年,北元由此分裂。
随后的蒙古各部就是一盘散沙,各自为政,互相攻打。
直到明正统时期,蒙古有了一个短暂的统一时期。非黄金家族的实力派军阀脱欢太,师统一了蒙古很多部落,他的儿子也先得以有实力南下入侵大明,这就是土木堡战役。
自然,土木堡战役不是蒙古人厉害,而是明军最高指挥太荒唐才失败。
然而,也先并没有维持蒙古统一多久,前后不过十多年,也先不愿意做假皇帝,于是在1453年开始屠杀成吉思汗后裔,黄金家族成员,几乎将家族完全杀光。
由此,北元实际上垮台,而也先没多久也被暗杀而死,蒙古又陷入分裂内战,直到明朝灭亡。
到了达延汗时代,也曾短暂统一蒙古,但达延汗一死就又分裂了。
大家可以看到,当时蒙古其实并没有真正的唯一强者,大明就算有意联姻也找不到对象。即便也先、达延汗这种草原霸主,也就是一时的而已。
相反,满清则根本不在乎找什么老大,而是和每个部落实际领袖联姻。
这种对于大明来说绝对不可能,因为感觉部落老大的实力不强,不够格,这是对大名的一种侮辱。
第三,大明不需要联姻,满清需要。
其实明代北方的威胁并不大,蒙古人虽不断南下骚扰,但对大明来说只是肌肤的问题,不会伤筋动骨。
作为大明来说,只要在边陲驻扎军队对付蒙古人也就问题不大,根本不需要联姻。
尤其随着明代火器的逐步进步,蒙古骑兵的优势越来越弱。
就攻城来说,在宋代的蒙古人还能攻破汉人的大城市。
然而,明代由于汉人大量使用火器,蒙古骑兵攻破大城市基本完全不可能。
相反,满清实力较为弱小,民族人口只有二三百万,全民皆兵的军队仅有一二十万人。
而蒙古人骁勇善战,大漠的游牧民族总数也有二百万以上,一旦和满清联姻,满清至少多了近10万精锐部队,如虎添翼。
▣✕为什么明朝没有和蒙古贵族联姻,而清朝可以?
明朝皇族和蒙元贵族是有联姻的。
比如朱元璋的次子,秦王朱樉的正妃就是元朝大将王保保(扩廓帖木儿)的妹妹。
洪武三年,王保保包围兰州,朱元璋派徐达为征虏大将军,西征王保保。此一役,王保保惨败,率残部逃往漠北哈拉和林。其妹观音奴在元军溃败中被明军活捉。
次年,朱元璋为了怀柔王保保,便让秦王朱樉娶了王保保的妹妹。这次通婚是明朝皇室与蒙元贵族的第一次通婚。
不过,这次联姻的效果并不好。王保保铁了心的与明朝为敌,不受联姻诱惑。
至于其妹,嫁给朱樉后,也不幸福。朱樉性格荒淫暴虐,行事逾矩,喜欢次妃邓氏(邓愈的女儿)。对正妃王氏非常苛刻。朱元璋曾为此时多次斥责朱樉,并赐死邓氏。但王氏的境遇并无改观,仍然被朱樉幽禁。
朱樉死后,王氏被迫殉葬。
除了朱樉,老四燕王朱棣的惠妃,也是蒙古贵族出身。
洪武二十三年,北元宰相吴允诚(朱元璋赐的汉名,本名叫把都帖木儿)宣布易帜,向明朝投降。
同一年,朱棣便娶了吴允诚的女儿。朱棣继位后,吴氏被封为惠妃。
据清朝的一些史书说,朱棣的四儿子朱高燨就是吴氏所生。
如果据说是真实的,那么朱棣这个早年夭折的孩子,应该就是第一个具有明朝皇族和蒙元贵族血统的皇子。
另外,朱棣的孙子明宣宗朱瞻基也娶了吴允诚的孙女(辈分岔了)。朱瞻基登基后,吴允诚孙女的封号也是惠妃。(这位小吴惠妃与王保保的妹妹一样,最后也殉葬了)
女三人,长适右军都督柴别里革,次适都指挥杨完者秃,其三为太宗皇帝妃。……孙女一, 为宣宗皇帝妃。——《明故恭顺伯吴公神道碑》
综上,明朝和蒙元贵族是有联姻的。
明朝皇族只是没与“蒙元皇族”联姻。
为什么没有呢?最主要的原因,是明朝和蒙元皇室,相互都不愿意妥协。
明朝刚建立之初,朱元璋很想与元朝皇室达成共识,即只要元顺帝父子若能“审识天命,衔壁来降”,他就将“待以殊礼,作客吾家。以二王三恪的国宾之礼,优待元朝皇室。(相当于曹丕给汉献帝的待遇)
然而,元顺帝跑了,不搭理朱元璋。任凭朱元璋如何释放善意,都不回应。
后来,元顺帝死了,其子继位,是为元昭宗,继续与明朝为敌。
虽然元昭宗多次被明军杀的鸡飞狗跳,数次被迫“搬家”避难。但他态度坚决,死活愿与明朝媾和。
见此情形,明朝便改变了国策。改成了对蒙古拉一派打一派的策略。
本来按照朱元璋的想法,活捉元主,毕其功于一役,对草原进行羁縻统治,就像唐朝对付东西突厥那样,以低成本,尽快解决北面问题。
现在搞不成了,只能像汉武帝打匈奴一样,往死里打,彻底打垮蒙古。
而要实现这个目的,蒙元皇室自然就是被打击的对象,没有拉拢的必要。
因为蒙元皇室是蒙古人的主心骨。只有把皇室彻底铲除了,事情才好办。
而像王保保、吴允诚等元廷实力派,则自然是明朝为务必要拉拢的对象。
到了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以祖训形式下旨强调:后世子孙都给我听好了!蒙古鞑子不好对付。一口吞不下。彻底解决蒙古问题之前,像什么朝鲜、越南那些不值一打的穷乡僻壤,不必去理会。免得空耗国力。(这也就是明朝圈定“不征之国”的由来)
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伐,亦不祥也。吾恐後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但胡戎与西北边境,互相密迩,累世战争,必选将练兵,时谨备之。——《皇明祖训》
到了朱棣在位时,他也以圣旨形式说:大明不和亲,不纳贡,无意与蒙古妥协。(现在常见的“不和亲,不纳贡,不称臣,不割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其实就是朱棣圣旨的简化版)
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番南岛西洋诸夷,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
太祖和成祖皇帝都定下基调了,后世子孙能怎么办?只能是照办了。
拉拢蒙古实力派内附,可以。
与蒙古汗室媾和?坚决不行。
这是违背大明祖训的投降行为。哪个皇帝敢这么干,等于是找喷。
纵观历史,明朝对蒙古皇室的政策,基本就只有简单粗暴的两项:
狠狠地打!(洪武、永乐时期)
不接触,不理会。(景泰之后)
至于蒙元皇室方面,也是如此。不妥协。
投降是不可能的。平等合作倒是可以,比如明朝中后期的“俺答封贡”就是典型的蒙古与明朝合作案例。(这也是明朝少有的以非军事手段解决与外族敌对关系的事件)
再看清朝。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时,蒙古人四分五裂,大体可以分为三部:漠南蒙古(内蒙)、喀尔喀蒙古(外蒙)、漠西蒙古(瓦剌)。
这三大撮蒙古人虽然名义上都效忠成吉思汗的直系后裔林丹汗,但林丹汗对喀尔喀蒙古和漠西蒙古完全没有控制力。即便是在漠南蒙古,林丹汗的影响力也不大。
身为成吉思汗后裔,所有蒙古人的大汗,说话不好使,这哪里能忍?所以林丹汗便主动挑起了统一蒙古诸部的战争。
可问题是,林丹汗的实力弱,他能直辖的地盘只有察哈尔蒙古。仅凭一隅之地,他根本无法统一整个蒙古。
于是到了1617年,在西藏萨迦派僧侣沙尔呼图克图的劝说下,林丹汗便由黄教(格鲁派)改宗为红教(萨迦派,狭义上是花教,广义上与宁玛派、噶举派皆属红教)。希望获取西藏方面的支持。
然而黄教在蒙古经过数十年的传播,在蒙古人心里已经根深蒂固,林丹汗突然改宗,无疑加剧了信奉黄教的蒙古诸部对他的离心力。
努尔哈赤见机,挖林丹汗墙角,拉拢科尔沁、内喀尔喀等蒙古部落,并于1624年与这些蒙古部落确立联盟关系。后来又频繁联姻,稳固联盟关系。
在当时,女真人被明朝人索虏,蒙古人被明朝人称为北虏,反正都不是啥好称呼,在明朝人眼里都是一路货。他们有利益需求,又没有所谓的政治正确负担。当然是没有任何负担的抱团和亲了。
清初颇有影响力的孝庄皇太后、孝端皇太后,就都是在努尔哈赤时期,从科尔沁部落嫁入到清朝皇室的。
后来,皇太极打败林丹汗,取代黄金家族成为蒙古大汗,具有了双重身份——既是女真人的皇帝,也是蒙古人的大汗。
自这之后,清朝皇帝与蒙古贵族之间的联姻关系就不是简单的和亲了。而是具有安抚性质的拉拢。
也就算说,从平等的联姻,变成了赐婚。清朝皇帝是高高在上的。蒙古人从盟又变成了清朝皇帝的下级。
这就是所谓的“满蒙一体”政策的实质。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只与科尔沁、阿霸垓等少部分蒙古部落的贵族和亲,不是与所有蒙古部落的贵族都和亲。
因为,清朝把蒙古人也分了三六九等。用不同的方式对付他们。
对待关系最好的漠南蒙古(最早归顺),清朝的政策是全力拉拢,极力和亲,营造大家都是一家人的和睦气氛。并利用这些蒙古人,协助自己统治。
对待关系一般的喀尔喀蒙古(因为挨了噶尔丹的揍,才被迫归顺的),清朝的政策是分化瓦解,给与一定的自治权,不敌视,但也不给予充分信任。
对待关系与自己极差的漠西蒙古(以准噶尔汗国为代表),清朝的政策是敌视,连根拔除。
所以,清朝和蒙古的联姻,其实也不是想象中的那副模样,靠联姻搞定一切。清朝皇帝也只是与跟自己关系好的蒙古部落联姻。关系一般的蒙古部落,则没有这种待遇。
清朝对蒙古的控制,更多的还是依靠武力、宗教信仰(清朝皇帝信奉萨满教,但对外宣称信奉藏传佛教)、法理(清朝皇帝兼任蒙古大汗)、血缘(自顺治开始,清朝皇帝或多或少都有孛儿只斤氏的血统),利益安抚(当时俄罗斯已经东扩到了喀尔喀蒙古北面),以及武力镇压(比如对付准噶尔汗国)等方式。
联姻只是控制手段之一,并不是全部。
其实,清朝与蒙古的联姻,主要也是集中在前三朝,从康熙开始,清朝皇帝与蒙古人联姻就极少了。
雍正没有蒙古族出身的后妃。乾隆有四个个,但地位都不高。嘉庆一个都没有。道光的皇后是蒙古博尔济吉特氏,但这位皇后是满洲正蓝旗出身(后抬旗入正黄旗),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从蒙古嫁入清朝的蒙古人。
后来的同治皇后阿鲁特氏也是如此。虽然是蒙古人,但也是旗人,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从蒙古嫁入清朝的蒙古人了。
相较于清朝,明朝没能活捉蒙古大汗,无法取得统治蒙古人的法统。又不信仰藏传佛教。而且一直还缺乏管辖游牧部落的人才。对于有定居城池的半游牧蒙古人,明朝能通过军事威压和财货赏赐让他们服从。可是对于行踪不定的纯游牧蒙古人,明朝就嫌麻烦了。既无法将其剿灭,也缺乏拉拢积极性。
在这种情况下,联姻的意义不大。就算捉一个蒙古皇室公主,与之联姻又如何?蒙古人根本无所谓。就算嫁一个正宗公主过去又如何?蒙古人也不会因为娶一个明朝公主就与明朝结为盟友。
既然没效果,那联姻的意义何在呢?那就不联姻了呗。
◒•为什么明朝没有和蒙古贵族联姻,而清朝可以?
明朝之所以没有和蒙古贵族联姻,主要还是因为明朝与蒙古之间的关系不好,他们经常处于战争状态。
明朝和蒙古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事实上是水火不相容的敌对关系
蒙古贵族就是被朱元璋驱逐到草原地区的。因此蒙古贵族对明朝有刻骨铭心的痛恨,而且明朝也对北蒙贵族始终存有戒心,欲消灭之而后快。
他们怎么可能联姻呢?不管是朱元璋还是明成祖,都曾经想彻底解决北蒙问题。明成祖曾经亲自北伐。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消灭蒙古军的主力。此后明英宗也曾经有土木堡之变。土木堡之变后,可以说明朝与蒙古贵族之间始终处于敌对状态。
由于蒙古贵族也先,曾经俘获了明朝的皇帝朱祁镇。所以说明朝与蒙古之间的矛盾是非常激烈的,明朝根本不愿意通过和亲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而清朝与蒙古之间的关系向来就比较密切。清朝与蒙古联姻是为了结成战略同盟,共同对付明朝。
因为满族与蒙古族,都与明朝有世仇。他们通过联姻来加强两者之间的密切合作。
事实上,满蒙之间的联姻最终促成了满蒙关系的良好发展。
最终为形成对明朝的战略包围,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说,明朝没有与蒙古联姻,而蒙古却与满族之间有很多联姻关系。这些婚姻往来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制约明朝势力的发展。
我是@龚柳辉 请大家关注我,和我一起走近历史与现实。欢迎热心评论和分享!
▐┾为什么明朝没有和蒙古贵族联姻,而清朝可以?
对比清朝,明朝没有和蒙古贵族联姻主要有三大原因。
一、明朝注重国家气节,国策不允许和亲
纵观中国历史,尽管封建朝代更迭不断,但北方游牧民族确始终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农耕和游牧文化两大代表,长期处于攻防或对峙状态。即便到了汉、唐这样的封建王朝强盛时期,对游牧民族也不占绝对优势。打吧?劳神费力,千里荒漠隔壁不能耕种,汉人又不会放羊,对中原王朝缺乏吸引力。不打吧?他们隔三差五入境抢劫、杀人放火,等你回过头人家一溜烟又跑了,实在是有损国威。
无奈,汉朝、唐朝时期只能通过和亲政策来缓和与游牧民族的关系,如著名的“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等,但女人风光出嫁的背后,实则是整个国家的无奈和民族屈辱。到了重文轻武的宋朝,更是被北边的辽、金、西夏等少数民族长期吊打,只能每年向人家送去大把的岁币、丝棉,最后还是被人家南下灭了国。
明朝作为汉族建立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建国后的276年间,素以“不割地、不赔款、不和亲,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而被后人称道。事实上,从朱棣迁都北京,到朱祁镇被俘拒不赔款,再到崇祯吊死煤山,明朝在对外关系上确实一直表现得很硬气。
二、明朝和蒙古有世仇,缺乏和亲感情基础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生在元末,他将父母早亡、自己孤苦无依的悲惨身世,归结于元朝的吏治腐败和严苛统治,因此愤而参加了推反元朝的红巾军起义。等统一中原后,洪武大帝又先后派徐达、蓝玉等名将,千里北上打击蒙古的残元势力,元顺帝被赶得东躲西藏,最终抑郁而终,整个黄金家族也被撵到了捕鱼儿海(今天的贝加尔湖)。
朱元璋死后,朱家子孙继续和蒙古人死磕。他的儿子永乐大帝朱棣,干脆将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开启了明朝天子戍边的战略部署,其本人后来也死在了从蒙古班师回朝的途中,何其悲壮。到了明朝第七代君主,明英宗朱祁镇亲率50万大军,再次征讨蒙古瓦剌,最终全军覆没,其本人也不幸被俘,何其惨烈。
可以说,大明建国后和蒙古打打杀杀了上百年,双方皇帝为此死的死、俘的俘,已经发展为民族对立、你死我活的关系。在明朝谁要是敢提出与蒙古和亲,无异于叛国投降、大逆不道,光那些言官御史的吐沫星子就能淹死你。
而清朝不一样,它和蒙古都是北方少数游牧民族,风俗习惯差异不大,信奉的都是藏传喇嘛教,文化信仰相似,因此和亲在情感上更容易被双方接受。
三、明朝时蒙古基本被打残,和亲政治意义不大
在古代,婚事讲究门当户对,国与国之间同样如此。两国和亲一般建立在双方势均力敌的情况下,通过皇室子女通婚建立沟通纽带,在统治层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血缘关系,防止两国轻动干戈。
但明朝和蒙古相比,前者在科技军事方面已经有了新的突破,特别是明朝后期学习西方国家,研制出了威力强大的火绳枪和红衣大炮,装备后武力大增。后来的万历三大征,明朝在对日本取胜中,新式武器发挥了关键作用,面对蒙古的骑兵已经有了心里优势。
而此时的蒙古铁骑,在明朝持续打击和封锁下,已经和成吉思汗时期无法同日而语。到了明朝中后期,蒙古又逐渐分裂为鞑靼和瓦剌两个部族,更加式微。同时,明朝在边境上大规模修建长城工事,从山海关到嘉峪关绵延上万里,有效地阻挡了游民民族的战马。到了明末,蒙古人造成的威胁,已被努尔哈赤领导的女真人反超,和亲更没有存在的政治基础了。
综上,明朝没有和蒙古贵族和亲,主要是因为民族气节上不允许、民族感情上没基础、实力对比上不需要三个原因所决定的。
------------------
推荐阅读:
对于心理障碍类疾病,你们觉得中医好,西医好,还是心理疗法好?
大街上一些门市平时看着冷冷清清没有生意,但是一直开着不倒闭,这里面有什么套路吗?
上一篇:十二生肖的软肋是什么?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