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经历过或者听老人讲过生产队的故事吗?
≋♋你经历过或者听老人讲过生产队的故事吗?
我是一名生产队社员,经历过长期集体劳动,参加过修塘坝,改田扩地,也参加过万人工地修水库的义务工,缴过公粮,卖过余粮是名地道的农民,我想对于生产队的真实故事是有发言权的。网传人民公社就是吃大锅饭,饿肚子,集体活就是磨洋工,养懒汉。但事实并非如此,甚至相反。说瞎话的不外乎两种人,常见的是不良媒体道听途说以讹传讹的外行话,一种被人民推翻的剥削阶级余孽,他们不甘心失败,别有用心地歪曲抵毁人民公社集体经济,攻击破坏走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
生产队的集体活养懒汉磨洋工是不可能的,外行人看集体劳动场面人多混杂,其实是很有章法精细而公平的计件制。比如插秧,芸秧,割稻整劳力都是一人一垅比着趟向前赶,绝大多数不会掉队落伍,少数落伍跟不上趟的,每天下午田间休息时,针对达不到整工的人,依据实际劳动能力给予工分值集体评议,本人也可自评。对于零活如犁田,耘田,育种,施化肥,打农药,瞧水,炕田等日工作量都有基数,妇女队有其规定的农活,工分低于男劳力。病残社员在派工上照顾,如护林,护渔,瞧水,打谷场上做事。
干集体时劳动是繁重的,每天不少于1O小时,农忙特别是“双抢"半夜起床到黑透放工,中间只有短用攴和俏作休息,干部没有特权,不但不能脱离生产,还要以身作则,走在最前面的一定是队长或党团员,重活累活干部先干。那时没有招待费一说,县,社干部下乡检查工作,都是两腿步行,有的工农干部还带着粪筐,边走边捡狗屎,满了倒入路边的集粪坑,吃中饭了,他们在村上随便找一贫苦人家撘个伙吃碗饭,碗下面一定有半斤粮票两角钱。干部和社员很亲近,同吃同住同劳动,蹲在一起抽旱烟,拉家常,谋划生产看不出谁是干部。
当社员很累,饭莱缺油水,但是人的精神面貌激情满怀,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农奴翻身作主人的幸福感,深深感到阶级友情,深深地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深深地感受到队里的一草一木都是我们的财富,人人笑声开怀,对将来的幸福生活充满了期望。俏有闲暇笛子胡琴声,声声悦耳。姑娘小伙们走着唱着,“公社是个长青藤,社员都藤上的瓜 ……。天上布满星,月亮亮晶晶,生产队里开大会……。民兵训练,文艺排演不亦乐乎。
说割资本主义尾巴是集体经济另一话抦,说什么“宁要无产阶级的草,也不要资产阶级的苗”这是影剧揑造词,在现实中并没这样的说法。事实是每户社员都有莱园地,自留地,宅基地,每户都养有一两头猪,一群鸡鸭鹅,只要不侵害集体或别人的庄稼,不误出工养多少不限,哪有割尾巴之实。
吾年届七十不能揣着明白装糊涂,尽可能地还过去农村真相,现在小岗南街之争炽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三农”何处去中华天大事,老朽虽朽期盼今人讲真话,动真情,悯农怜民出实招,走正路兴中华。
のℝ你经历过或者听老人讲过生产队的故事吗?
我当过几个月的生产队长,经历过生产队的集体劳动与生活的故事。
生产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产物,主要是“文化大革命”那个年代的事情。
一个生产队的人口数有大有小,依据是就近为原则,合并成一个生产队,像我家乡那个生产队,当时人口大约是一百多人,但真正的劳动为50人左右。
可以讲的故事很多,就跟大伙儿分享一下“文革”那段的故事吧!
我最深刻的故事是《听最高指示》和《跳忠字舞》。
那会儿,毛主席会不时地向全国发表指示,我们都称为最高指示。也许是毛主席的生活习惯问题,最高指示往往是晚上发表,有时候是半夜。往往是紧急通知,说几点有重要广播,那时农村没有电视,一个生产队才有一台收音机,农民就围坐在收音机旁,听来自北京的声音。
听完了,有文化的人,会向大家解释“最高指示”的含义和精神。农民一般睡得比较早,每每有最高指示发表,农民都会自己从睡梦中爬起来,是不会缺席的。那是出于对领袖的最扑素的感情吧!
《忠字舞》,今天的年轻人可能都不知道是什么了。实际上是用当时的革命歌曲编成的舞,表达对党和祖国的歌颂,如《在北京的金山上》,《大海航行靠舵手》等等。农民一般会在田间劳作休息时跳《忠字舞》。有文化的年轻农民先去培训,回来再教没有文化的农民,不管男女老少几手都会跳。
我十七岁高中毕业,毕业后当了几个月的生产队长,后来就离开家乡当兵了。现在回忆起这些往事,还觉得蛮有意思的。农民就是那样的质扑,对党和领袖就是那样的忠诚。
这是老钟当年经历过的事,说出来给大家听听,但愿大家能了解当年的农民,了解当时生产队的最基本政治生活。祝大家阅读愉快!
✄├你经历过或者听老人讲过生产队的故事吗?
讲几个生产队的故事吧。
有一天,队长趁社员都上工去了,就偷偷从仓库里偷了一袋粮食,外面用草包上带回家,他怕东西院邻居看见,就把粮食丢在门前的羊圈里,又用草盖上。这羊圈在墙里边,在墙下下边掏个洞,羊粪就从这个洞里扒出来,出肥时方便,羊在院子里也安全。
天黑之后,他爬到羊圈里,伸手向外拽粮食,刚要拽到墙里边,粮食又退回去了,他愣了一下,又试着去拽,这一次,他拽不动了,他以为勾到什么了,就用大劲向家里拽,只听外面有人说话:队长,别拽了,我们在外边呢。他一下从头凉到脚后跟。原来,他偷粮食时,(和保管员合伙)已被人看见了,见他藏在院墙外边羊圈里,就知道晚上肯定会拽到屋里,他们就在羊圈不远处看着。当天晚上,几个社员就把粮食送到大队。队长受到了处分。
生产队的保管员,表面上看,只是管管仓库,实际上权利很大,大的生产队,有六七百亩土地,收入再少,也有几十万斤粮食进出,少个千八百斤,根本不算什么事,何况,进出仓粮食数字也不是那么精确。所以,在分粮食时,和他关系好的,他就多给几十斤,其他人,他每次也多给一斤二斤的。每次分粮食时,有关系的人,就等人少或者无人时去称。别人虽然心知肚明,但是自己分的粮食也多给一斤二斤,所以人人都拥护这个保管员。
后来又换了一个保管员,这个保管员铁面无私,不管谁的粮食,他既不多给,也不少给。结果,人人都讨厌他。原因很简单,过过分粮时,每次都要多点,而现在,一两也不多。那些过去占惯了便宜的人,就不用说了。
要说一个生产队,记工员职位最低,但权利最大,那时是按件记工,当天或几天结算一次工分,由记工员发给工分条子。一季度结算一次。那时,工分不但能分钱,而且可以多吃粮食。比如,平均每人400斤,基本口粮只有280斤,余下的粮食按总工分分配。所以,工分就是社员的命根子。有人就千方百计地去讨好记工员,或者送点蔬菜,或者送点鸡蛋,甚至一块菜煎饼。当然,记工员也会根据受益多少,关系亲疏,给予不同的暗补。
一个生产队,根据人口多少,设置干部。一般生产队,设置队长、付队长、妇女队长、民兵连长,会计、保管员、记工员各一名,下设劳动小组,每个组配组长一名。
最苦的农活是扒河,那时,每年冬季都要上河工,妇女在家附近搞农田基本建设,男劳力大部分外出扒河。近则几十里,远则一百多里,甚至更远。
在河工,住在自建的草棚里,用麦草铺在地上当床,每天要干十几个小时,那时用的是木轮子独轮车,每车至少要推几百斤,弱劳力根本干不来。
那时工价很低,多数是几毛钱一个工,好的也有一块,甚至还多的。不过粮食价格也低,小麦仅一角左右一斤,玉米和山芋干只有几分钱。
那时,地区与地区差异很大,生产队与生产队也有差别。关键看队长。有了一个好队长,全队人都跟着享福,摊到一个无能且自私的队长,你再有力气也不行。
↜ℊ你经历过或者听老人讲过生产队的故事吗?
笔者亲身经历过生产队的集体化时期。对那个段历史还是有发言权的。
笔者所在的生产队是山区农村生产队。我们那个生产队不太大,只有十五六户人家,九十几口人。
我们那个生产队只设有生产队长、妇女队长、会计、出纳和保管员,还有一个记工员。这些队干部都不是脱产的。他们也都是出一天工就计一天的工分。没有任何特权,相反,这些生产队干部往往还要比一般普通社员辛苦。因为那个时候有一句流行语,叫做“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所以说,那些生产队干部不管是出工,还是在利益分配上都要起个带头作用,即出工要走在人家前面,利益方面要让群众一步。
生产队基本采取记工分的办法,在要完成一些突击任务的时候,临时实行包干办法,也就是说一项劳动任务先由社员讨论估算多少工分,然后,用抽庵的办法确定包干人员。工分实行评定制度,一般一年评定一次工分,按劳动力强弱评定工分。男劳力最高10分一天,一个早工计2分,也就是说一整天一个一等劳动计12分。妇女最高日工分7分,早工就是1.4分,一整天为8.4分。但是,如果有技术特长虽然体力差点,也可以评定为最高工分。学生最低为日工分评定为4分,全天为4.8分。
那个时候笔者的感受社员们劳动一般都还是很尽责的。偷懒的现象几乎没有。特别是插秧、收割稻子的时候,一些年轻人和一些中年人往往自觉不自觉地进行劳动竞赛。看谁插秧插得快,割禾割得快。笔者几乎经常是参与了这些劳动竞赛活动的。
年终分配,群众吃粮标准,当时我们公社有三种标准,即三七开、六四开和五五开。我们生产队执行的是六四开。即人头按六成分配,工分按四成分配,同时军、烈属及四属户的口粮标准不得低于全队的平均口粮标准。
我记得我们生产队六十年代,水稻亩产一般只有五六百斤,七十年代开始国家提出粮食跨纲要,跨长江,推广优良品种,实现亩产跨过八百斤,那个时候我们基本接近了亩产八百斤水平。
我们生产队办有一个养猪场,三口鱼塘,一般平时存栏猪达三十多头的样子,一般节日生产队都要杀猪,捞鱼分配给大家。从七十年代初生产队栽种了几个山头的木樟树,收益很快,那时木樟籽2角钱一斤,我们生产队到了七十年代每年木樟采摘有五六千斤,后来大队办了木樟油加工作坊,自己加工成木樟油,一百斤木樟籽可收入40多元。是一笔可观的收入。我们生产队年终分配时,到了七十年代每个劳动日(即10分工)有六角多钱,有时好点的年成快七角一个劳动日。
那时生产队每户都留有自留地,社员一般每年每户可养猪出栏两到三头,每户一年要给国家交派购猪一头,重量不低于131斤(即131斤算合要求),然后留一头过年自己杀了吃。一般每家每户都饲养了鸡鸭,多的有些户要饲养几十只鸡鸭。
那个时候我们那个地方过年有三大年货要办,即杀猪、打糍粑和豆腐,那个时候年味是挺浓的,一般过了小年,各家各户就开始忙年货了。
过年的气氛都是很浓的,一般过了除夕,大年初一就开始拜年,属于一个大家庭都要轮流请饭,人情味是很浓的。什么大叔、二叔……几爷爷奶奶的都要互请拜年饭。
不过,那个时候因为国家需要进行建设,每年要交相当数量的公粮,我记得我们那样的小队每年的公粮任务好像是一万六七千斤,近全队粮食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因为要交公粮,所以,吃饭是有点紧,一般每年要少近个月的粮食,所以,到稻谷出新的时候生产队一般为了解决社员的吃饭问题,要提前进行水稻收割。那个时候要交那么多的公粮和任务猪,对老百姓的生活肯定是有影响的,但那个时候的老百姓好像都很乐意,思想觉悟都很高,没有发现讲怪话的,攻击国家政策的现象。
那个时候的农民确实是很累的,春夏秋季是农田劳动,冬季要开荒造田,我们那里水利条件还可以,不需要搞水利建设。我记得我们好多次冬天在山里开荒,干着干着天上下起了雪花有的还赤着脚在干。那确实有点苦。但人们的精神都是饱满的。
那个时候生活与现在比是困难一些。但是,时代前进了几十年,国家的基础建设已经基本完成,再加上现在国家不仅不要农民交公粮,还要给予一定的补贴,肯定生活要好多了。
但是,那些说集体化“吃大锅饭”、“养懒汉”,当然不否定有些地方有这种情况,但总的说来那时集体化时期的农民劳动热情都是很高的。还有人说什么集体化干部不劳动,那更是子虚乌有,那个时候的县委书记,公社书记到生产队参加劳动都是非常普遍的。我们生产队那时曾经有驻队公社干部,他们除了开会,天天和社员们一起下地劳动。至于生产队干部就更不用说了,前面已经说过,生产队干部只会比普通社会做事更多。
至于说那时搞社会主义,“割资本主义尾巴”,不准社员养鸡鸭,我们那里就根本没有这回事。至于说集体化“饿肚子”,一年很难吃一顿肉,那真的是懒汉,否则不至于会这样。把集体化作为“贫穷”的代名词不是实事求是的。
对过去的历史应该站在当时的角度,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故意歪曲历史那是别有用心。
这就是笔者亲身经历过生产队的情况。
声明:笔者所反映的笔者所在生产队的客观情况,当时农村生活是比较艰苦的,但并不是有人说的“不堪回首”。
⇟╊你经历过或者听老人讲过生产队的故事吗?
我是50年的,前三十年人们流黑汗,干社会主义的热情似火,兴修水利,五几年修公路、修公路有工程机械吗?搞三线城市建设,人民不怕苦、不怕累!!国家财政吃紧,没办法,只有号召人们勒紧裤腰带,节约每一个铜板为建设美好家园,鼓吹前三十年人民痛苦无功的人用心不良,也可能是没经历过国贫、家穷的苦楚,睁眼说瞎话吧!
------------------
推荐阅读:
打败美国注定天方夜谭?为何说军事强大的俄罗斯不可能挑战美国?
下一篇: 俄罗斯为什么不使用武力重新恢复苏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