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大户人家的女儿不是都要参加选秀吗?为什么《红楼梦》中的林妹妹们都不用参加呢?
┇≜清朝大户人家的女儿不是都要参加选秀吗?为什么《红楼梦》中的林妹妹们都不用参加呢?
清朝不是大户人家的女儿都要参加选秀,而是满、汉八旗家女子都要参加选秀。
元春是由宫女到女官到嫔妃的,参加过选秀,薛宝钗也参加过选秀,但是沒有选上。
林黛玉是汉族旗人,不是汉人,因为她家祖上袭爵,能在清代有爵位又得到皇上重视的,绝对是八旗子弟,而不会是明朝的爵位。
林黛玉没有参选是因为秀女是在13到17岁三年一选,在13岁时黛玉守父孝,是避忌的,而她16岁死去,不可能参加第二次选秀,而正因为她沒有选秀落选,所以贾母不敢定下她与宝玉的婚事。
惜春与黛玉情况类似,有父孝,后出家。探春因为被和亲,不用再选,迎春当是落选了,但书中未提。
ℬ↴清朝大户人家的女儿不是都要参加选秀吗?为什么《红楼梦》中的林妹妹们都不用参加呢?
清朝的女子想嫁给皇帝,机会有,但条件也有。
请问你是旗人吗?满、蒙、汉各有八旗,请问你是哪一旗?如果不是,那对不起了,条件不符。
就算你是旗人,那麻烦问下芳龄几何?什么?年方二八,刚刚好,再大一岁就没机会了,选秀年龄一般在13至16岁之间。
如果有身体残疾、疾病、相貌丑陋等问题,基本也是没机会参选的,可以该干嘛干嘛去了。
不过,不要以为被选中的秀女就有机会当妃子了,要进皇帝后宫,家庭背景是一个硬性条件,政治因素是第一位的。
比如顺治的第一任、第二任皇后,都是来自科尔沁蒙古,第一任博尔济吉特氏是孝庄的侄女。顺治不满意,闹着废后,被废后,顺治的第二任还是与第一任有瓜葛,孝惠章皇后是废后博尔济吉特氏的堂侄女,是孝庄的侄孙女。
所以,不论当妃还是为后,也都有潜规则。
即使被选中,成为妃嫔的机会也很小,大多被赐给三代以内,血缘关系较近的皇室成员为妻为妾。
还有一大部分秀女,命运更惨,被内务府分配到各个宫里做了宫女,极有可能一辈子老死宫中。
大致了解了清朝选秀条件,我们来看一下,为什么贾府的女儿们没有参加选秀呢?
贾府的政治地位到底高不高
中国古代有爵位的人,一般都是立下战功的,叫功封;此外还有一种叫恩封,即皇帝加恩所封。贾府祖上为包衣,第一代贾源、贾演因军功而获封爵位。
清朝的爵位有三个系统:
一类是宗室爵位
这类是觉罗世爵,共计12等,只授予爱新觉罗氏族人,为皇室独享;小说中北静王、东平王、西宁王、南安王这四王,应该是宗室爵位。
二类是蒙古爵位
这类与宗室爵位类似,在保留原有的蒙古尊号前提下,又在亲王之上设立了汗位号,世袭罔替;
三类是异姓功臣爵位
就是封给异姓功臣的,分为九等,即公、侯、伯、子、男等。
贾府的创立者贾源、贾演,一位是荣国公,一位是宁国公,在功臣爵位中位列首位,可见其地位身份还是很高的。
清朝的爵位大都可以世袭,比如林如海祖上获封列侯,至林如海已世袭四代;贾府获封国公,至贾珍,也袭了四代了。
但是他们的爵位等级是不一样的,因为清朝的爵位制度有两种:一种为世袭罔替,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铁帽子王;另一种为世降一等,即儿子的爵位要比父亲的低一等,贾府和林家都属于后者。
但是在清朝,爵位高,并不代表官职高,两者并不挂钩,有爵位并不一定有官职;是高官的未必有爵位。爵位代表着一种荣誉,一种象征性的身份地位。
所以,在贾府中,我们看到袭了爵位的男人们都很闲。贾赦忙着不是娶小老婆 ,就是在算计别人的钱财;贾珍不是扒灰,就是聚麀之诮;因为他们只拿爵位俸银,没有官职,所以不用上班,自己又不找活干,坐吃山空也就指日可待了。
因此,根据清朝的爵位制度,可知,贾府传到第四代早就已经不“贵”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贾府没有出过高官。因为清朝官僚的贵族化下降,官本位加强,也就是说,高官才有厚䘵,才是真正有地位有身份的新型贵族。
宁国府贾敬本来是进士出身,有着大好的前程,可是他半途而废,修道去了,贾府的崛起机会就此断送。
荣府贾赦只是袭了爵位,又不爱读书,一味好吃懒做,压根儿没有走仕途这条路。贾政虽有个官职,但贾政不是当官的料儿,能力有限,也干不成什么大事儿。所以,宁、荣二公很着急,贾府没有可用之才,没落是迟早的事儿。
所以,像贾府这种身份地位,看上去高大上,实质上并没那么高贵。府里的姑娘们即使去选秀,也未必会被选上,因为政治背景很一般,基本都会被“撂牌子”。
因此,有一种可能,就是贾府姑娘们也参与选秀了,只不过被“退”回来了,也是有可能的。
那么贾元春到底属于哪一类选秀呢?
贾元春选秀的特殊性
贾元春是贾府里最优秀的女儿,没有之一。她从小爱读书,会写诗,小说中说她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中作了女史。
清朝选秀分为八旗选秀和包衣选秀,前者每三年选一次,后者则每年举行一次,参加者为内府三旗,即镶黄、正黄、正白三旗秀女,被选中者即为宫女。到了清代后期,包衣三旗的应选女子被称为“使女”。
由此可知,根据贾府的包衣身份,贾元春并没有参加八旗选秀,而是参加了一年一度的包衣选秀。选入宫中后,实际相当宫女,不过宫女也有差别,背景强大,有关系的宫女也是有机会的。
贾元春入宫即为女史,既有可能是走了关系,也有可能是她的能力体现。女史为后宫的女官官职,清朝的女官除了对年龄、身体有要求外,还要求其精通女工、人品端正。
秀女入宫后,要经过一系列的考察,先试绣锦、执帚等技艺,并察看其言谈举止。其中的优秀者则有机会进一步接受掖庭规程的教育,每天一小时的读书写字,持续一年时间。
一年后,择优者侍奉后妃起居,其次分配为尚衣、尚饰,成为各方面的女官。如掌事嬷嬷,正三品,负责发放俸禄,分配宫女等事;各宫主管女官,从五品;御花园、各处佛堂等处主管女官,正六品;从五品以上的女官,都可以称为“姑姑”。
贾元春的女史一职,类似于女版的“起居注官”,负责记录皇帝在内廷言行的低级女官。在实践中,皇帝可以随时临幸任何女官或宫女,不论她的“专职”是什么。
在小说中,贾元春突然受封贤德妃,也极有可能是被突然临幸的结果。贾政被突然招入宫中时,“贾母等合家人等心中皆惶惶不定,不住地使人飞马来往报信。”
所以,贾元春的成功是非常特殊的,也是不可复制的。首先有才又有德,其次运气还要够好,再次还要经得起考察。她的成功提升了贾府的地位,使其成为皇亲国戚,有了一定的威望。
大观园里女儿们的“选秀”结果
贾元春省亲时,从元春的视角表达出,论才学,唯有薛林二人。那么也就是说,贾府里的迎春、探春、惜春,其才学是不够的。
如果她们去选秀,做女官的可能性并不大,鉴于她们的身份,去做粗活也是不可能的,只要通融一下,也便回家了。
更何况,惜春年龄小,未必有机会参选;不过探春的结局表明,她最后还是成了皇权的牺牲品,虽然没有参与选秀,但实际还是等于走了选秀的路。
那么,真正有实力的薛林二人当中,薛宝钗是去参选了的,不过连她都被刷下来了,说明秀女真的不好选,难度挺高。不过薛宝钗把她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家庭背景不强,这也的确是现实因素。
至于林黛玉,一来父母双亡,林府败落,无人张罗;二来身体有病,也达不到选秀的要求。
综上所述,选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既要看家族的身份地位,也要看参选女子的自身实力,并不是长得美就能入选。所以,小说中林黛玉等姐妹们,有可能参选过被刷下来了,也有可能由于其他身体因素不能参选。
◁﹤清朝大户人家的女儿不是都要参加选秀吗?为什么《红楼梦》中的林妹妹们都不用参加呢?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满清和之前的汉人王朝不一样,实行的是民族隔离制度。
体现在选秀上,就有种种的约束。《红楼梦》中贾府的女孩虽然地位很高,是贵族少女,却也没有参加选秀的资格。
我们首先看看满清时代的情况。
满清规定了,选秀的范围必须局限于旗人少女,绝对不能出旗。
这是满清独有的情况,说到底也就是民族隔绝,保证皇室血统不会同民间有什么关系。
而且旗人也是国家统治集团,从他们中选秀也有巩固集团的意思。
但是旗人也有不同,首先就是分为八旗和内务府包衣三旗的区别。
清代镶黄、正黄、正白包衣三旗,统隶于内务府, 故合称“内务府包衣三旗”。
内务府包衣三旗的地位较低,以前是为满清统治者服务的奴隶、奴才、仆人。
所以内务府包衣三旗虽然也有资格参加选秀,却只能选宫女,是级别最低的。
包衣选秀是一套独立的制度,由内务府举行,每年一次,比较频繁。
被选秀选中的包衣家的女孩,有几种结局:包衣三旗的秀女有以下几种结局:一是派到近支王府里做侍女,她们有可能被王爷收为妾侍,甚至成为王爷的侧福晋(妾);另一种是留在宫中进行培训,学习洒扫、针绣、礼仪等,根据秀女们的表现和宫中的需求安排到各自的工作岗位上。
她们中间可能有极少数的几个运气较好,可能被皇上临幸,但同皇后基本是完全无缘的,成为妃嫔的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基本都是答应、常在等地位较低的后宫女人。
这些包衣女孩的绝大多数人都是默默地给人做奴才,到20多岁被放出去嫁人。
但古代女孩20岁结婚就算很迟的,20多岁再嫁人又有谁愿意娶?更别说这些见过世面的宫女。
其实,包衣选秀根本不能算是选秀,而是叫做“引荐内务府包衣使女”,再说通俗点就是选女仆。
《红楼梦》中,四大家族都是汉人,其中只有薛家是包衣家庭。
薛家的先祖是紫薇舍人,也就是今天的领导私人大秘书。薛家先祖估计是满清哪个顶级权贵的心腹秘书,所以得以成为包衣阶层,也算是旗人。
所以薛宝钗作为包衣家的女孩,才有资格参加选秀。
那么,薛宝钗又美貌,又聪明,为什么会落选?很简单,选宫女不是选妃子。
当年认为宫女过于美貌聪明不是好事,可能会狐媚皇上,导致后宫混乱以及皇上沉溺于女色。
所以宫女通常只要五官端正即可,不需要什么美貌的女孩。
我们再说八旗选秀女,那就是正儿八经户部在皇上命令下主持的,三年一次。
选中的秀女不仅仅给皇上做嫔妃,还会赐予王爷们这些皇子皇孙。
所以八旗选秀被选中的女孩,未来就比较辉煌。
对于八旗秀女要求很高,首先必须是八旗女孩,如果身份有问题,条件再好也不能入选。比如包衣家的女孩,就算是绝世美女也不能够参加八旗选秀。
第二是年龄受到严格限制,不能超过16岁。因为某些特殊原因,比如父母去世、自己患病等客观原因,女孩子可以推迟几年参选,但一般不超过20岁。其实这些女孩只要没参加过选秀,是不敢嫁人的,也没有人敢娶。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不但女孩全家倒霉,他所在的旗的官员也要全部连带追责。
第三是必须是八旗贵族的子女,要么是勋爵人家,要么是当官的,最低也是普通贵族。
名义上八旗老百姓女孩子也可以参加选秀,但通常第一轮就被刷掉。
后来清朝人口越来越多,八旗子弟数量也猛增,对于秀女的要求水涨船高。
乾隆年间就开始限制文官要做到同知以上的外任旗人参加选秀女,到了光绪年间,都必须要文官五品以上,五官四品以上的官员才能参加选秀女。
普通八旗人家的女孩,根本就没有参加选秀资格。
选秀具体的过程,同今天娱乐大赛差不多。
首先就是海选,一般是老太监和资深皇宫女眷们负责,进行初步筛选。
他们一般会进行几次筛选,留下相貌端正,举止大方,身家清白。
一般会询问女孩子们几个问题,看看她们对答如何,头脑是不是清楚,谈吐是不是得体。
同时女眷们还会对宫女进行身体检查,防止她有什么暗疾,比如身上有很大伤疤、有狐臭、女性器官有问题之类。
不符合要求的会被“撂牌子”,就可以回家自行嫁人了。
符合要求的,会进行下一轮筛选。
这一轮原则上是太后、太妃甚至皇上自己来选择。
不过,这一轮的筛选其实有很多猫腻,重要的位置比如皇后、妃子、王爷王子的福晋之类,早就内定好了,参加选秀就是走个过场。
就算没有内定的,也分为三六九等,从出场顺序可以看出。
一般情况下,都是先看满族人军旗,再看蒙古人军旗,最后才是汉人军旗。每个民族分2天看完,一天看4个旗。
但是选秀可不是宣布看完以后再统筹选择,而是先看先选。也就是说,我前两天看了满族人军旗以后选了足够的妃子,后面就不需要看了,或者看了也没用了。
说来说去,即便投身八旗的汉人,地位也是很低下的,唯恐他们成为皇帝的女人,这是制度规定。
然而满清过于重视血统的后果有两个,
第一,就是皇后妃子通常都长相磕碜。
说来说去,皇后基本都是小圈子内定,首先强调血统。关键小圈子里面女孩,有几个美女呢?长得还算能看就不错了。
这也是为什么满清皇后妃子颜值普遍惊人的原因。
第二,就是皇帝皇子遗传病较多。
这种选秀导致血统范围太窄,满清最后几个皇帝都是体弱多病,同治、光绪年纪轻轻就死了,咸丰也不过活到30岁,溥仪更是没有生育能力。
上面说了薛宝钗只能参加包衣秀女的选秀,因为过于美丽反而不可能被选上。
林黛玉不是包衣或者八旗家庭,没有参加选秀资格,更别说她还有病。
那么,成为贤德妃的贾元春怎么入宫的?她并不是参加包衣选秀,不然妹妹迎春、探春、惜春也要参加,事实上是没有。
比较可能是的,贾元春是走特殊渠道进入皇宫,最有可能是那个有权势的老太妃看中她,选为身边心腹,由此入宫结果误打误撞被皇上看中。
➪╂清朝大户人家的女儿不是都要参加选秀吗?为什么《红楼梦》中的林妹妹们都不用参加呢?
《红楼梦》是小说,不是历史,更不是记录片,没有必要这样抠着去读,小说以人物形象为中心,反应社会生活。当然,《红楼梦》有广阔的社会背景,但在第一回里作者已经说了,朝代不可考,也就是说,作者故意隐去了朝代,不要你对号入座,因为清朝的文字狱很厉害,有人写了一首诗,其中有“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的句子,被抓了。
小说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小说里的人物故事是对现实生活的高度概括,它也反应社会背景,选秀这个背景,薛宝钗身上已经体现了。薛宝钗进京最初的目的就是参加选秀,可能因为薛家是商人出身,身份太低没有选上,退而进住贾家打造金玉良缘。贾元春出身国公府身份高贵,不是也参加选秀进宫当了贵妃了吗?这两个女子已经可以代表贾家女孩有参加选秀了,没有必要让贾府的每个女孩都去参加选秀一回,大写一番,这样写就没意思了,也太露骨了,不是没事找事吗!
⇓↠清朝大户人家的女儿不是都要参加选秀吗?为什么《红楼梦》中的林妹妹们都不用参加呢?
因为《红楼梦》的背景不是清朝啊。
现代人写的小说,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现代思想的影响,但故事背景仍可以是唐宋元明清任何一朝,也可以架空的、虚构的、历史上不存在的时代。
像《后宫甄嬛传》,小说原著是一个虚构的“大周朝”背景。改编成电视剧的时候,为了符合史实,也为了情节的精练,删掉了很多重要的人物。
《红楼梦》则是为了避免“文字狱”,也为了故事有更广泛的审美性,所以设置了架空的时代:“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无朝代年纪可考”。
作者还特意解释:“假借汉、唐年纪添缀,又有何难?但我想历代野史皆蹈一辙,莫如我不借此套反倒别致新奇,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又何必拘拘于朝代年纪哉!”把不记朝代,作为艺术上的创新。
根本没有朝代背景,又怎么会按照某一朝代的规矩,非得进宫选秀呢?
------------------
推荐阅读:
上一篇:C罗和克洛泽的历史地位谁更高?
下一篇: “说曹操,曹操就到”是怎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