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去世时,刘禅为何连杀了3位重臣?
⇏℉诸葛亮去世时,刘禅为何连杀了3位重臣?
直到诸葛亮去世,刘禅接连诛杀3位大臣,人们才发现,刘禅这人不简单,他一直深藏不露。
这第一位大臣是李邈
李邈出身益州豪族,李家在益州颇具实力。
他有兄弟三人,皆是当世之才,人称“李氏三龙”,唯独将李邈排除在外。由此可见,这李邈不太聪明。
然而李邈明显没意识到这点,他不仅自视甚高,还是个典型的投机主义者。
李邈原本在刘璋手下做事,担任一个不知名的小官,他自然不满意。
于是,当刘备入驻益州的时候,李邈果断改投刘备门下,希望能凭此飞黄腾达。
刘备任命他为益州从事,这官虽然不大,但是能时常伴随刘备左右,只要好好表现,升官发财都不在话下。
一次过节的时候,刘备宴请府上官吏,和大家一起庆祝节日,拉拉关系,李邈也在其列。
席间,李邈竟然指责刘备不该夺益州,气得刘备当场想把他给砍了。
幸好诸葛亮看李邈为人耿直,颇为欣赏,于是极力劝阻刘备,将李邈给救了下来。
很显然,李邈骂刘备是有意为之,为的就是引起诸葛亮的主意,好跟着诸葛亮混,看样子他还是嫌弃益州从事这个官小了。
此后李邈被雪藏了好一阵子,直到刘备去世,诸葛亮主政,他才得以重见天日。
靠着诸葛亮的关系,李邈官拜犍为太守、丞相府参军、安汉将军,一时间风头正劲。
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李邈也在随行队伍中。
诸葛亮派遣马谡率军出战,由于马谡不听诸葛亮的安排,刚愎自用、不听劝谏,导致损兵折将,丢失战略要地街亭。
诸葛亮决定治马谡的死罪,以儆效尤。
此时李邈却跑出来唱反调,还引经据典,说了一堆大道理,就一个意思:马谡不能杀。
殊不知,诸葛亮也不想杀马谡,然而不杀马谡,无法安定军心,无法给死去的将士一个交代。
诸葛亮也懒得和李邈废话,直接将他赶回了蜀国,以免看着碍眼。
自此以后,李邈被打入冷宫,不再受到重用。直到诸葛亮去世,李邈才看到了机会。
当时,皇帝刘禅身穿孝服正在为诸葛亮守孝。
李邈趁着四下无人的机会,跑去说诸葛亮的坏话。他说诸葛亮权倾朝野,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刘禅这个皇帝的地位。
幸亏诸葛亮死了,这蜀汉的江山还不知道是谁的。
很显然,李邈是想凭借此举来向刘禅表忠心,以此来得到刘禅的重用。
好在李邈天真,而刘禅可不傻。
正如李邈所说,诸葛亮权倾朝野,朝中官员大多是其提拔起来的,无论诸葛亮愿不愿意,这些人已经形成了一股势力。
一旦刘禅释放出一丝要对诸葛亮进行清算的意思,这些人为了自保,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的。
因此,刘禅的选择只有一个,就是杀了李邈,以安这些官员的心。
于是,刘禅表现出无比悲愤的样子,将李邈关入大牢,不久便将其处死了。
这第二位大臣是刘琰
这刘琰可不简单,不仅资格老,而且身份尊贵。
当初刘备在豫州担任刺史的时候,刘琰便在其手下任事,那时候诸葛亮还不知道在哪里呢。
更难人可贵的是,刘琰和刘备一样,是汉室宗亲,有他的加盟,刘备这黄叔的身份无异更具说服力。
对于刘琰这个“亲戚”,刘备还是很看重的,平时出去应酬、拉关系,总带着刘琰。而刘琰凭借不俗的谈吐,也确实为刘备争取了不少利益。
刘备夺取益州后,封刘琰为固陵郡太守。
而刘琰真正发迹起来,还是在刘备去世后。
刘禅继位,诸葛亮主政,作为蜀汉老臣、汉室宗亲,刘琰被封为都乡侯,兼任卫尉、中军师、车骑将军。
其地位仅次于刘备的托孤大臣诸葛亮和李严。
由于诸葛亮事事喜欢亲力亲为,所以刘琰虽然地位崇高,但是没太多事情要做,他主要工作还是为诸葛亮查漏补缺,提提建议。
但是不要因此而小看了刘琰。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失败,其主要原因就是负责后勤的李严捣鬼,使得蜀汉大军粮草不济,不得不退兵。
事后,诸葛亮找来诸位大臣联名上奏弹劾李严,名字写在最前面的就是刘琰,诸葛亮还排在他后面。
古人讲究尊卑有序,这写奏章的时候,谁的名字在前面,是很有讲究的。由此可见,单说身份,刘琰甚至超越了诸葛亮。
可惜,身份这东西,很多时候是虚的。
一次,刘琰与魏延发生了冲突,二人直接吵了起来。
当时,魏延可是诸葛亮眼前的红人,诸葛亮自然站在魏延这边。
诸葛亮狠狠地训斥了刘琰一顿,让其写了一份检讨书,然后就将其打发到成都。
虽然刘琰的官职都保住了,但是此后再也没得到重用。
对于一个男人,事业和家庭是其最在乎的两件事。
刘琰既然在事业上失败了,自然将精力全都放在了家庭上面,这原本是好事,却给他惹出了杀身之祸。
公元234年,也就是诸葛亮去世的那年,刘琰的妻子胡氏按照惯例进宫给太后祝贺新春,结果在宫中呆了一个月才回家。
胡氏貌美有风韵,刘琰一直以有这么个妻子而骄傲,一个月不见,非常挂念。
由于长期见不到妻子,他开始胡思乱想。考虑到胡氏久居宫中不回家,这不正常,加上宫里只有皇帝刘禅一个男人,因此他怀疑胡氏与刘禅有染。
等胡氏回家后,刘琰派人对胡氏严加拷问,胡氏表示自己是清白的。然而刘琰不信,最终将胡氏给休了,然后赶出家门。
那个年代,一个女子是很难靠自己生存下去的。
悲愤交加的胡氏,一气之下去官府状告刘琰。
原本官府是不会管这事的,虽然刘琰没什么实权,但是好歹是朝廷高官。然而胡氏直接把皇帝刘禅给扯了出来,这事情的性质就不一样了,必须严查。
最终,刘琰因为诽谤皇帝被处死。而刘禅为了避免在出现类似事情,取消了官员妻子入宫为太后庆贺的习俗。
这第三位大臣是杨仪
杨仪此人,才干有余,德行不足。
他原本在荆州刺史傅群手下担任主簿一职,在分析当时形势后,他决定投奔刘备。
刘备当时求贤若渴,在与杨仪一番交谈后,发现他是个人才,于是留在身边。
后来,杨仪先后担任尚书、弘农太守,而他真正发迹,还要等到诸葛亮主政之后。
诸葛亮主政期间,最主要的目标便是北伐,而诸葛亮在北伐中的左膀右臂便是杨仪和魏延了。
诸葛亮每次北伐,后勤等具体事务都交给杨仪打理。
无论是粮草辎重的调拨,还是行军作战的具体安排,乃至于军营中的各项规章安排,杨仪都打理得井井有条,根本不需要诸葛亮操心。
诸葛亮只需要把握大的方向即可。
因此,虽然杨仪官位不算很高,但是却掌握着蜀汉大军的实权。这也使得他不把诸葛亮以外的任何人放在眼里,包括魏延。
然而,杨仪自大,魏延更是狂妄,作为武将的他,此生也只服诸葛亮,根本不把杨仪这个文官放在眼里,自然不愿意听命于杨仪。
要不是因为有诸葛亮在,蜀汉根本不用北伐了,这二位就可以先打起来。
为了调和这二人的矛盾,诸葛亮没少操心,然而意义不大。
当诸葛亮在第七次北伐途中去世时,这二人积攒多年的矛盾一次性爆发了出来。
此前诸葛亮感觉自己大限将至,于是暗中安排撤军计划,断后这个最重要的任务,由魏延完成。
同时,诸葛亮还告诫杨仪等人,如果魏延拒绝断后,也不要强求,让魏延自己做决断。
于是杨仪封锁诸葛亮的死讯,不让人知道诸葛亮的死讯,然后派费祎前去试探魏延。
魏延乃当世猛将,当即表示即使诸葛亮不在了,他也能率领蜀军继续北伐,不取得点成果,哪里好意思回去。
再说了,他魏延乃顶天立地的汉子,怎么能给杨仪这种人殿后呢?总之,殿后之事,魏延是断然不肯干的。
杨仪听后自然很生气,加上二人素来不合,他直接丢下魏延,招呼都不打就带着大军撤退了。
只留下魏延的军队,孤零零地待在原地。
魏延素来高傲,他刚刚还说要率军北伐,结果蜀汉大军就都撤了,完全是在打她的脸。
于是魏延一气之下,率军赶超杨仪的大军,将撤退的道路和桥梁全都破坏了。
这还没完,魏延还上奏刘禅,说杨仪意图反叛。
杨仪也不示弱,同样上奏刘禅,说要反叛的是魏延。
到了这一步,二人注定不死不休,干脆打了起来。
不过杨仪遵从的是诸葛亮的命令,这就占据了绝对优势,最终魏延被杨仪派人斩杀,这场风波才算告一段落。
虽然杨仪赢了魏延,可惜他并非最后的胜利者。
他认为自己勤勤恳恳地给诸葛亮打了这么多年下手,深度参与了诸葛亮的每一个计划,妥妥的是诸葛亮的接班人。
然而他不知道的是,诸葛亮生前就做好了安排,他曾秘奏刘禅,称杨仪心胸狭隘,不能担当重任,一旦自己不在了,推荐蒋琬接替自己。
因此当杨仪班师回朝后,并未受到刘禅重用,反而看到自己一向瞧不起的蒋琬坐到了自己向往已久的位置上。
对此,他心里愤愤不平。在他看来,自己资历比蒋琬老,功绩比蒋琬大,至于才干也远超蒋琬,他各方面都比蒋琬强,凭什么屈居蒋琬之下?
因此杨仪时常和人抱怨此事,周围的同僚都担心受牵连,不敢与其往来。
也就费祎对此不以为意,经常去杨仪府上走动。
杨仪觉得世态炎凉,也就费祎值得深交,于是向他大吐苦水,甚至说出当初就该率军投奔曹魏的话来。
他原本是酒后失言,说点气话罢了,却不想费祎竟然讲这些话都秘奏皇帝刘禅。
于是刘禅二话不说,将杨仪贬为平民,流放到汉嘉郡。
然而杨仪不知悔改,继续说刘禅和朝廷的坏话,于是刘禅派人治他得罪,杨仪惶恐之下自缢而亡。
其实,从诸葛亮去世开始,杨仪的死就已经注定了。
毕竟杨仪和魏延都是诸葛亮的左膀右臂,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同时又狂妄自大,诸葛亮在世时也就勉强压着他们,现在诸葛亮不在了,刘禅可没信心能控制着此二人。
对于刘禅来说,此二人必杀。
当杨仪除掉魏延后,刘禅就在找机会除掉杨仪。很显然,费祎是刘禅的人,他结交杨仪是奉了刘禅的命令,为的就是搜集证据给杨仪定罪。
亏杨仪自命不凡,结果连自己为何会死都没搞清楚。
刘禅杀重臣的深层用意
表面上看,这三位重臣的死都各有原因,基本都是他们自己作死。事实上,即使没人犯错,刘禅也必须杀几个重臣。
因为诸葛亮死后,刘禅要收回本该属于自己的权利了。
世人只看到诸葛亮主政期间,刘禅沉迷享乐,不理朝事,是个扶不起的阿斗。
事实上,刘禅此举反而才是最聪明的做法。
诸葛亮是什么人?刘备的托孤重臣,整个蜀汉的设计者,无论是能力还是声望都不是刘禅可以相提并论的。
刘禅如果不沉迷享乐,那能干啥?处理政务?事情都让诸葛亮做了,就算他提出些想法,能比诸葛亮的高明?
到时候只会显得他这个皇帝无能,以至于威严扫地。
但是沉迷享乐、不理朝政就不一样了,正所谓不做事就不会犯错,这样既避免了刘禅自己的尴尬,也维系住了皇帝的颜面。
颜面这东西,看似无用,实则意味着领导说话到底有没有人听。
当诸葛亮去世了,刘禅明白,是时候收回自己的权力了。但是想要收权不是下几道圣旨就完事了。
毕竟他多年不理政事,虽然他下的圣旨依然管用,但是那些官员有可能敷衍了事。这时候,他就需要杀人立威了。
只有杀几个重臣,才会让大臣们意识到,这蜀汉是他刘禅说了算。
当然杀人也是有讲究的,要杀得有理有据,而且要明白哪些人可以杀,哪些人不能碰。
而刘禅杀的这三人就很有代表性。
李邈是地方豪强的代表,刘琰是汉室宗亲的代表,而杨仪则是诸葛亮系大臣的代表。
杀这三人,实际上也是在警告这三方势力,他刘禅不是好惹的。
当然,为了安抚势力最大的诸葛亮系大臣,刘禅同时重用蒋琬。
这一拉一打,算了勉强收服了诸葛亮系的大臣。
至于其他大臣,自然只有俯首听命的份。
至于蒋琬,虽然他看上去和诸葛亮一样总揽大权,但是收回了权力的刘禅,完全可以通过其他大臣来制约蒋琬,所以不足为虑。
这也就是为何,蒋琬提出的治国理念,刘禅可以一句话给否决掉的原因。
至此,可以看出刘禅杀3位重臣是多么深谋远虑,他绝对不是扶不起的阿斗。
当然,他的才干止步于此,也就玩玩朝堂权谋罢了。
指望他能力挽狂澜,挽救蜀汉于危局,那实在是太高看他了。毕竟诸葛亮多年都未能实现的夙愿,刘禅又怎么可能做得到呢!
ˇ⇌诸葛亮去世时,刘禅为何连杀了3位重臣?
很多人都认为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说他才智低下,不堪大用。
事实上,刘禅虽然没能最终保住蜀汉,但他也绝不是个庸劣之辈,这件事通过他在诸葛亮死后诛杀三位重臣就可以看得出来。
我们就先来说说被刘禅诛杀的这三位大臣,看看他们都是为何被杀的。
第一位,刘琰。
刘琰可以说是蜀汉的元老人物了,早在194年刘备担任豫州刺史的时候,他就开始跟随刘备了,比诸葛亮还要早十多年。
更重要的是,刘琰也是汉朝宗室后裔,并且跟刘备同宗,因此两人的关系非常密切。
据记载,刘琰风度翩翩,善于言谈交际,刘备经常带着他四处应酬,而他在酒桌上的表现也十分不错,为刘备争取到了不少资源。
刘备夺取益州之后,刘琰被封为固陵郡太守。
等到刘禅登基的时候,刘琰作为蜀汉为数不多的汉朝宗室,受到了刘禅的极大礼遇,封他为都乡侯,官位仅次于李严,还兼任中军师,卫尉,后将军,后来又升任车骑将军。
可以说,刘琰的官位是很高的了,算得上是重臣,他在历史上名气之所以不大,是因为他不喜欢参与政事。
就比如说,诸葛亮每次出征,刘琰都只是象征性地带着千余人跟着一起去,负责在军中监督诸位将领,偶尔也给诸葛亮提一些批评性意见,几乎没什么存在感。
刘琰在历史上最出彩的一件事,就是带头弹劾李严。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因为李严在背后搞鬼,导致大军粮草不济,最后被迫撤退。
诸葛亮对此十分愤慨,但带头上书要求罢黜李严的人其实不是他,而是刘琰,因为在公文中名字列第一的是刘琰,诸葛亮的名字还在他后面,这也可以从侧面反应出刘琰的地位之高。
不过,刘琰这人有个毛病,那就是没什么志气,而且十分孤傲,喜欢仗着自己高贵的身份在言语上中伤别人。
就比如说,在诸葛亮准备第五次北伐的时候,刘琰因为看不惯魏延,就无理取闹,与之发生了争吵,还说了很多荒诞不羁的话。
诸葛亮得知之后,对刘琰进行了批评,还将他遣送回成都去了,他觉得诸葛亮未来势必会对他进行打压,前途一片渺茫,就开始精神不振,举止失措。
234年正月,刘琰的妻子胡氏去皇宫给吴太后祝贺新春,吴太后跟她关系很好,就留她在宫中小住,结果一直住了一个多月才回去。
胡氏是个十分貌美的女子,她回去之后,刘琰就怀疑她之所以在皇宫中住了一个多月才回来,是因为她跟刘禅私通了,便让手下用鞋子抽她的脸,还将她赶出家门。
十二年正月,琰妻胡氏入贺太后,太后令特留胡氏,经月乃出。胡氏有美色,琰疑其与后主有私,呼卒五百挝胡,至於以履搏面,而后弃遣。
胡氏觉得很冤枉,也咽不下这口气,就跑去告官,最后刘禅得知了这件事,就对刘琰冤枉自己与胡氏私通感到十分不满。
不过,当初诸葛亮还在北伐,他都没有治罪于刘琰,刘禅又怎么好杀掉刘琰呢,他就将这件事暂时搁置了。
但没过多久,诸葛亮就病逝于五丈原,刘禅在派人将其安葬之后,一方面取消了丞相这个职务来加强皇权,一方面采取了暂时停止北伐进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等腾出手来了,刘禅就召来胡氏,让其详细讲述了她被刘琰诬陷的经历,刘禅得知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就下令逮捕了刘琰,不久之后还判他死刑。
因为这件事牵扯到丑闻,所以刘禅给刘琰定的罪是“用士卒责罚妻子,并用鞋子打妻子的脸”,完全没提什么私通之事。
有司议曰:“卒非挝妻之人,面非受履之地。”琰竟弃市。
事实上,即使没有胡氏状告刘琰,刘禅也很有可能不会放过他,因为他可以算得上是刘禅的皇叔了,地位很高,还不好驾驭,为了自己的皇权考虑,刘禅就是不杀他,也是不会重用他的。
第二位,李邈。
准确地说,李邈在蜀汉官职虽高,但谈不上重臣。
李邈的家族在益州很强大,他有三个兄弟因为才能和声望很高被称为“李氏三龙”,只有他因为疏狂率直,不被人所喜欢。
李邈最初效力于刘璋,刘备夺取益州之后,李邈在一次宴会上口出狂言,说刘备不应该夺取益州,这是不义之举。
刘备就想要杀掉李邈,但诸葛亮考虑到新得益州,应该以安抚之主,就劝谏刘备留了李邈一条命。
自那之后很长时间,李邈一直都很不受重用,直到诸葛亮将要开始北伐的时候,刘备才任命他李邈为犍为太守、丞相参军、安汉将军,也算是一个大官了。
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因为马谡失街亭而致使功败垂成,诸葛亮准备杀掉他。
但李邈却站出来反对诸葛亮,还举了几个不恰当的典故来作比喻,诸葛亮就很生气,派人将其遣送回成都去了。
因为这件事,李邈就跟诸葛亮结了仇了,不过以他的能力,是没办法扳倒诸葛亮的,因此十分郁闷。
直到234年诸葛亮去世,刘禅穿着白服为诸葛亮举行了三天哀悼仪式,表达了对诸葛亮之死的深切悲痛。
然而,李邈却在这个时候向刘禅上书,将诸葛亮说成是弄国权臣,还说刘禅被诸葛亮给死死压制住了,自己也遭到了诸葛亮的迫害。
吕禄、霍禹未必怀反叛之心,孝宣不好为杀臣之君,直以臣惧其逼,主畏其威,故奸萌生。亮身杖强兵,狼顾虎视,‘五大不在边’,臣常危之。今亮殒殁,盖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小为庆。
很明显,李邈自以为刘禅对诸葛亮也十分忌惮,所以才敢借此机会诋毁诸葛亮,从而为自己报仇的。
但李邈想错了,他小看了刘禅对诸葛亮的感情,也小看了刘禅的手腕。
刘禅看到李邈的上书之后,勃然大怒,下令将李邈抓起来,随即将其诛杀!
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刘禅没什么决断,但诸葛亮一死,他就杀伐果断,而且一下子就震慑了群臣。
事实上,刘禅对诸葛亮是很信任的,因此放心将事情交给他办;诸葛亮死后,刘禅知道没人有能力辅佐他,因此开始抓权,而诛杀李邈就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刘禅想要达到目的,树立诸葛亮光辉形象这件事是很重要的,因为这样做可以笼络住一大批人效忠于他。
因此,当李邈上书污蔑诸葛亮的时候,不但伤害了刘禅的感情,也对刘禅的政治动作造成了破坏,刘禅就只有杀掉他了。
第三位,杨仪。
杨仪起初只是关羽手下一个小角色,有一次他从荆州到益州送信,跟刘备很聊得来,刘备觉得他看得清天下大势,口才也十分不错,就让他留在自己身边。
刘备称汉中王的时候,对杨仪十分重视,封他为尚书,两人之间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可以说是无话不说。
刘禅继位后,杨仪又被诸葛亮所看重,诸葛亮准备第一次北伐的时候,任命杨仪为丞相府参军,这个职务虽然不高,但可以代替诸葛亮行使大部分权力,并且他的表现也都十分不错。
后来,杨仪跟随诸葛亮参与北伐,他作为丞相府长史和绥军将军,多次帮助诸葛亮制定战略战术规划,还负责筹措粮草和军中礼仪,可以说是诸葛亮的得力助手了。
因此,杨仪的官职虽然不高,但手中职权很大,也可以算得上是蜀汉很重要的人物了。
只不过,杨仪与魏延作为诸葛亮同样看重的人物,但两人长期不和,还无法调节,这是诸葛亮最头疼的问题。
亮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
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途中病重的时候,他给刘禅写了一封密信,说杨仪虽然有才能,但性情暴躁且心胸狭隘,不易重用,应该让蒋琬总领朝政。
到了当年秋天,诸葛亮自觉将不久于人世,于是秘密安排长史杨仪,司马费祎和护军姜维作为退军节度,负责在他去世后率领大军返回,并告诉他们说,让魏延断后,如果他不愿意,就随他的便。
诸葛亮去世后,杨仪下令秘不发丧,还派遣费祎去试探魏延的意思。
魏延却说,丞相虽然去世了,但还有我啊,怎么能因为一个人的去世而半途而废呢?再说了,我魏延是何人,怎么能任凭杨仪摆布,做一名断后将军呢?
魏延韦氏本就十分狂傲,他的意思其实很明确,那就是想要继续北伐。
不过,杨仪可不管那么多,他丢下魏延率领大军返回了,魏延很生气,就率军赶到杨仪大军前面,将道路桥梁都给破坏了。
杨仪就上书刘禅说魏延造反,魏延也不甘落后,反过来弹劾杨仪造反。
刘禅就问董允和蒋琬,究竟是谁想造反,二人都觉得魏延的做法就是造反,刘禅不明情形,心中有所顾虑,就没有做出决断。
但杨仪为了泄私愤,派遣王平攻打魏延,王平很聪明,派人对魏延大军喊话说,丞相刚刚去世,尸骨未寒,你们怎么敢这样呢?
将士们自知魏延有错在先,就作鸟兽散了,魏延只得带着几个儿子和少量士卒逃到汉中去了。
杨仪怎么会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呢,他又派遣马岱去追赶魏延,最后将其斩杀,然后灭了他三族。
刘禅知道这件事后,对魏延之死很是痛心,但奈何魏延却有谋反之举,因此不好降罪与杨仪,但心里也自此埋下了一颗雷。
杨仪回到成都之后,自恃功高又被诸葛亮器重,就做好了接替诸葛亮执掌朝政的准备,还让人给算了一卦,结果不是很吉利,因此很不开心。
仪既领军还,又诛讨延,自以为功勋至大,宜当代亮秉政,呼都尉赵正以周易筮之,卦得家人,默然不悦。
果不其然,刘禅后来任命蒋琬为尚书令,而杨仪只得个中军师的官职,还没有部署,只是可以便宜行事而已。
杨仪对蒋琬非常不服气,经常以老资格来教训蒋琬,而且话说得很难听,因此蒋琬不怎么搭理他,其他大臣也不敢跟他交往,只有费祎偶尔去犒劳他。
有一次,费祎去看望杨仪,杨仪说了很多怨恨忿怒的话,把蒋琬和其他许多大臣都给数落了一番,他还说以前如果去投奔曹魏,也不会落魄到这般田地。
费祎就将这些话秘密告诉刘禅,刘禅很不高兴,觉得杨仪就是个祸害,便下令将他给抓了起来,然后流放到边远地区。
事实上,杨仪跟刘备的感情很好,但对刘禅没什么感觉,特别是他没能接替诸葛亮执掌朝政,平时没少说刘禅的坏话,刘禅早就有所耳闻,只不过隐忍下来罢了。
但杨仪说自己曾有投降曹魏的打算,这就让刘禅不得不警觉了,他因此对杨仪下手。
杨仪被流放之后,依然十分嚣张,竟然不断上书诽谤刘禅,搞得刘禅下不来台,刘禅便派人去捉拿杨仪,杨仪自知必死无疑,就自杀而亡。
十三年,废仪为民,徙汉嘉郡。仪至徙所,复上书诽谤,辞指激切,遂下郡收仪。仪自杀,其妻子还蜀。
我们可以发现,杨仪是个十分极端化的人,他虽然很有才能,但是性格上的弱点太明显了,而且流露出了对刘禅的不服从,那刘禅自然是容不下他了。
从刘禅杀掉这三位大臣我们可以看出,刘禅绝不是个扶不起的阿斗。
事实上,随着诸葛亮的去世,刘禅开始要独自面对整个朝堂,这对他是个不小的挑战,特别是那些资格老的大臣,他们是否听话得打个大大的问号。
而就在这个当口,刘琰和李邈撞上了枪口,刘禅的权威受到了很大的威胁,因此杀掉他们是很有必要的。
在这之后,刘禅进行了一系列人事调整,没有再让权力完全集中在一个人手上,这让他基本稳住了阵脚,但杨仪却不合时宜地流露出对他的不满,他也不得不杀掉杨仪。
从杀掉三位大臣这件事来看,刘禅还是很有政治才能和手腕的,而且他任用的蒋琬等人也都是有才能的,至少不像他杀掉的这三位大臣那样有性格上的致命缺点。
不过,刘禅的才能确实不足以支撑起恢复汉室的伟业,但他表现出的各方面才能还是值得肯定的,不然他怎么能在位四十年呢,而且让蜀汉在诸葛亮死后继续存在了将近三十年。
只不过,因为蜀汉在实力上的硬伤,再加上人才断档,以及刘禅执政后期的昏聩,这才最终导致亡国。
✩❄诸葛亮去世时,刘禅为何连杀了3位重臣?
简而言之,就是这三人把刘禅给惹急眼了。
提到后主刘禅,对他的评价可谓是褒贬不一,有人认为他是个无能昏庸之辈,刘备耗尽一生心血的基业,就败亡在他的手中,并且还在投降后,说出了“乐不思蜀”的混账话。
还有一部分人则认为,刘禅实际上是一个大智若愚之人,不仅深藏不露,并且颇有手段,总之绝对不是一个庸才。
比如,在诸葛亮去世后,对于刘禅先后杀了三个蜀汉重臣这件事,有人就认为这是刘禅高明手段的一种表现。
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刘禅又是为何在蜀汉缺乏人才之际,非要杀掉这三人呢?
其实吧,刘禅杀这三个人,原因并没有那么复杂,就是因为这三人作死作出了天际,最终逼得本性淳厚的阿斗,都要杀之而后快。
被刘禅杀掉的这三人位蜀汉重臣,分别是车骑将军刘琰、安汉将军李邈和中军师杨仪。
单从这三位的官职来看,可以说他们均是身居高位,而他们能坐上这样的官位,说明这三人还是具备一定能力的。
并且,在诸葛亮病逝五丈原之后,蜀汉内部可用之才并不是很多,而这三人都是刘备时期留下来的老臣,且都亲身经历了蜀汉的建立,虽不说个个独当一面,但至少也是个人才。
不过,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刘禅还是先后杀了这三人,莫非刘禅傻了吗?
实际上并不是,刘禅虽说能力上有所欠缺,但也谈不上是那种昏庸到滥杀无辜之人,况且,刘禅历来就有“仁爱”的美誉,这样一个人,肯定不会胡乱杀戮朝中官员。
所以,刘禅杀他们,肯定是有理由也有原因的。
而要说到刘禅用什么理由去杀他们,就需要先说一说这三个人到底干了什么事,以至于老实憨厚的刘禅都不惜用杀人解决问题。
按照这三人所干的蠢事等级高低,我们先说一说车骑将军刘琰。
刘琰祖籍豫州鲁国,早在刘备担任豫州刺史时,刘琰就因钦佩刘备为人,选择了投奔刘备,由于他和刘备是同姓同宗,再加上刘琰本人善于谈论,因此很得刘备器重。
到了刘备打下益州后,刘琰因表现出色,被刘备委任为固陵郡太守。
从上述履历中就可以看出,刘琰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蜀汉老臣,他从刘备式微之际就开始跟随,一直到蜀汉建立,他都一直忠心耿耿的在刘备身边,这样的人,即使是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不过,虽说刘琰的资历够老,但他这个人有一个很不好的毛病,那就是说话做事十分的狂妄荒诞。
他的这种毛病,用我们现代话来说,就是有点“二愣子”,自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因此就瞧不上他人,动不动就居高临下地指责别人,以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
当然,这种毛病要说大吧,其实也不算大,若是寻常人,那就是无所谓的事,但如果身居高位,那就有些危险了。
毕竟身居高位的人,所说的一句话都可能影响时局,更严重点,甚至还能影响到生死存亡。
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恶化担忧,深知刘琰秉性的刘备,在早期的时候,并没有安排他担任太过重要的职务,除了前文提到的固陵郡太守之外,刘琰在刘备活着的时候,大部分都是充当一个幕僚的角色。
说白了,就是提提建议,参与讨论下国家大事,至于他所提的建议会不会被采纳,那就是另一说了。
就这样,刘琰一路熬到了刘备去世,而刘备一死,刘琰事业上的春天就来了。
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后刘禅登基,考虑到刘琰的资历属于元老级别,因此刘禅就封刘琰为都乡侯,同时还让他兼任中军师、后将军,不久之后,又把他从后将军升至车骑将军。
这样一来,刘琰的地位在蜀汉陡然而起,就连当时的李严,也仅仅比刘琰高了一个级别而已。
而身居高位后,刘琰狂妄的性格开始展露无遗,据记载,他在当时十分高调,不管是出行的车马,还是日常的饮食服饰,都奢侈无比,甚至,家里伺候他的小妾婢女,他就养了几十个。
俗话说人狂必有祸,而在不久后,刘琰就摊上了一档子祸事。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刘琰作为随军一同跟随,期间,他看大将魏延十分不顺眼,因此时常就拿话来挤兑魏延,某一次挤兑狠了,魏延和他爆发了激烈的争吵。
而在争吵的过程中,刘琰的老毛病又犯了,说起话来不仅口出不逊,并且还十分荒诞不羁,最终,这件事闹到了诸葛亮那里。
诸葛亮的做法是,对刘琰进行了批评教育,而刘琰呢,在当时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声泪俱下地恳请诸葛亮原谅他的狂悖无理,最终,诸葛亮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把刘琰送回成都,以免在军中影响军心。
而在回到成都后,刘琰陷入了极度的郁闷之中,他担心诸葛亮会由此对他进行报复。
在这种患得患失的情绪之下,刘琰整个人开始变得极端敏感,同时精神上也开始出现问题,经常会神情恍惚,以至于行为失常。
而让刘禅决定杀他的,就是因为在刘琰情绪极度敏感时所办的一件蠢事。
刘琰有个小妾姓胡,人长得相当标志,这年正月,胡氏按照惯例,进宫向太后祝贺新春,而太后呢,一时与胡氏聊得开心,就把她留在的宫中,这一留,就是一个月有余。
一个月后,胡氏回家,丈夫刘琰询问她在宫里干什么,胡氏照实回答,说太后留她暂住,但敏感的刘琰根本不相信,认为这是刘禅贪图胡氏的美貌,所以才找了这么个借口,假借太后之名,实则欺辱胡氏。
并且,越想越来气的刘琰,对着胡氏就是一顿责打,据史料记载,失去理智的刘琰,拿着自己的鞋子,将胡氏打的脸上、身上都是伤。
作为胡氏而言,自己没有对不起丈夫,却无端遭此责打,自然心中气不过,因此在被责打的次日,她就一纸诉状,告到了刘禅面前。
而刘禅呢?看到胡氏的诉状之后,当时就火冒三丈,自己分明对那个胡氏没有任何非分之想,如今却被刘琰扣上了一顶大帽子,这换成寻常人都忍受不了,更何况刘禅还是个皇帝,要是传出去,该有多坏的影响。
于是,刘禅下令,将刘琰投入大牢,并安排相关部门好好审问,最终得出刘琰是无端猜测,并且还恶意中伤皇帝额结论,就这样,曾经跟随刘备多年的老臣刘琰,在闹市中被斩首。
刘琰的死,坦白来说稍微有点冤枉,毕竟他没有干什么谋反或者叛逆的事情,不过,刘禅杀他也是无奈之举,再怎么说,这样一个“勾人人妻”的大帽子扣在刘禅头上,不管是对于他的声誉,还是对于他在蜀汉群臣中的地位,都会造成很坏的影响,所以,只能杀了刘琰以证清白了。
如果说刘琰被杀还有那么一丝丝冤枉的话,那么安汉将军李邈的死,完全是咎由自取。
李邈与刘琰一样,早在刘备创业早期就跟随刘备,不过,李邈初次和刘备见面,双方闹得颇有些不愉快。
建安十九年,刘备拿下益州,原本跟着刘璋干的李邈成了刘备的手下,并担任益州从事。
到了次年元旦时,刘备召开宴会,宴请属下官员,李邈也应邀出席,而在酒席宴中,李邈却当着众人的面,当场差点让刘备下不来台。
李邈当时说,刘璋原本是请刘备来共同来对付外敌的,如今外敌不仅没灭,反而益州落入了刘备手中,所以,刘备这样不顾往日情谊来夺取益州,十分不合适。
话里话外,李邈所说的意思,就是瞧不起刘备这样趁人之危。
好在刘备没有当场发火,而是反问李邈,既然他认为这样不合适,为什么不去帮助刘璋,重新夺回益州呢?
你猜李邈怎么说,李邈居然说到,不是不想帮助刘璋,而是自认为自己实力不足。
这意思就是说,但凡他李邈有能力或者有实力,那么肯定要帮助刘璋赶走刘备,这话搁谁听着都不舒服,刘备同样也不例外。
并且,在当时,有不少人建议杀掉这个出言不逊的李邈,最后,还是诸葛亮为其求情,才让李邈保住了性命。
要知道,诸葛亮当时和李邈并不熟,因此也就没有义务为李邈求情,他这么做,完全是为了顾全大局,不想让刘备落下一个胡乱杀人的恶名。
但不管怎么说,诸葛亮对于李邈是有再生之恩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按理说,有这样的恩情在先,李邈必然应该对诸葛亮感恩戴德,即使不感恩戴德,至少不应该诋毁或者仇视,但实际上,李邈在之后,总是处处与诸葛亮唱反调。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著名的“马谡失街亭”一战。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举兵北伐,同时一改任用老将的惯例,提拔马谡为先锋,由他统领各军前行。
结果,被诸葛亮寄予厚望的马谡,在街亭来了个惨败,被张郃杀得丢盔弃甲,勉强逃出生天。
街亭的失守,对诸葛亮的北伐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导致诸葛亮的大军没有了落脚点,最终只能是铩羽而归。
归来后,诸葛亮深感自责,同时对此战的主要人员进行问责,而作为最大责任人的马谡,自然是难辞其咎,因此,被诸葛亮下令斩杀。
但就在要斩杀马谡之际,李邈跳了出来,言之凿凿的要为马谡求情。
按照他的说法,马谡虽有罪,但不应该被杀,并且,他还举出了秦穆公不杀孟明而得以强大,楚成王执意杀成得臣,却两代就衰落的案例。
李邈的核心意思很简单,就是希望诸葛亮能容忍马谡这次失误,并放马谡一条生路。
如果马谡仅仅是寻常战役失利,可能诸葛亮也就饶恕他了,毕竟诸葛亮也不是那种得理不饶人的主儿,但问题是,马谡这次的失败,让蜀军的北伐计划遭受重大挫折,并且,最重要的是,马谡是诸葛亮举荐的,如果他失利却不杀,难免就会有包庇之嫌。
并且,假设李邈是好声好气的劝谏诸葛亮倒也无可厚非,问题是,他所举的楚成王的例子十分不恰当,分明是在暗中讽刺诸葛亮昏聩无比。
所以,最终诸葛亮并没有听他的,而李邈也因为与诸葛亮意见不和被遣送回蜀地。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李邈对诸葛亮的成见越来越深,而到了诸葛亮去世后,李邈算是彻底爆发出来了。
公元234年,诸葛亮去世,在他去世后,李邈向刘禅进言,说诸葛亮独自一人带领那么多精锐部队,即便是他没有不臣之心,但也应该对他有所防备,如今他死了,就应该停止征伐的计划,把边疆将士撤回来,让人民安居乐业。
且不说李邈这番话到底对蜀国有没有好处,单说他在诸葛亮死后如此诋毁,就让刘禅大为愤怒,诸葛亮是谁?是他的相父,是耗尽一生心血为蜀汉壮大的功臣,怎容他李邈如此贬低?
再往深处想一想,诸葛亮在川蜀百姓之间的影响力无与伦比,诸葛武侯在人们心中的地位非常之高,冲着这一点,刘禅也不能在诸葛亮刚去世就对他进行打击和贬损,不然他的声誉就会受到负面影响。
因此,无论是于公还是于私,李邈的言论都触碰到了刘禅的底线,所以,李邈被刘禅关进大牢,最终被斩杀。
李邈的死,充分验证了那一点,就是没能力不是坏事,但没能力却乱说话,靠着贬低他人来抬高自己就是最大的坏事了,因此,他的死,纯属咎由自取。
除了上述两人之外,最后一个被杀的杨仪,更是老寿星上吊,嫌自己命长的典范。
杨仪这个人,要说能力确实不错,早在他初投刘备时,就针对时局提出了不少有建设性的看法,为此刘备认为杨仪有才,十分地喜欢他。
之后,在刘备称帝的过程中,杨仪更是积极出谋划策,最终帮助刘备登上了皇位,在这期间,虽说算不上功勋卓著,但也称得上劳苦功高。
而到了诸葛亮北伐期间,杨仪作为随军,帮助诸葛亮制定规划,筹措粮草,对于诸葛亮交代的事情,很快都能按质按量地完成,由此深得诸葛亮赞许。
严格来说,杨仪这个人与上述两位本质上就有不同,他有才有识,并且也经历了蜀汉的从无到有,经验上绝对没问题,假以时日,绝对能成长为蜀汉的顶梁柱。
尤其是在诸葛亮病逝后,杨仪带兵诛杀了“意图谋反”的魏延,帮助刘禅消弭了“隐患”,更属于大大的功臣。
因此,杨仪就觉得,自己已经是蜀汉不可或缺的人才,必然会得到重用,甚至,接替诸葛亮,成为蜀汉说一不二的人也未尝不可能。
但他的美梦却并没有成真,原来,诸葛亮早就看穿了杨仪这个人的本质。
在诸葛亮北伐时,虽说对杨仪的办事效率十分赞许,但也看出来杨仪这个人性情急躁,最重要的,是他十分狭隘,从他和魏延之间的矛盾就能看的出来。
杨仪和魏延一直不和,双方没少产生摩擦,诸葛亮也曾试图调节两者之间的矛盾,但最终因杨仪的偏执而不得不以失败告终。
正是因为如此,诸葛亮就认为杨仪不堪大任,并且他还在临终前给刘禅写了一封信,信中详细阐明了这一点,同时交代刘禅,将来要把重任交给蒋琬。
因此,在诸葛亮死后,蒋琬接替了他的位置,而杨仪仅仅被任命为中军师,这样一来,就宣告了杨仪独掌大权之美梦的破灭。
而美梦破灭,且自认为不得志的杨仪,自此之后,常常把这种不满发泄到政务当中,比如看到蒋琬时,仗着自己资格老,就对蒋琬冷言冷语,甚至出言不逊,丝毫不把蒋琬放在眼里。
而他的这种行为,刘禅不是不知道,只不过念在他是个老臣,就没跟他计较,但杨仪不仅不收敛,反而更加过分,以至于到了后来,根本没有人敢和他来往。
到了最后,杨仪也就只剩下费祎这一个愿意和他来往的朋友,而在某次费祎前来看望他时,杨仪趁着酒醉,说了一番大逆不道的话。
他当时说,假如当初在丞相(指诸葛亮)病逝时,他趁着手里有兵,带着部队前去投奔曹魏,说不定自己这会儿已经是曹魏的座上宾,但如今却落了个这般田地,想想真是追悔莫及啊。
杨仪这番话的意思很简单,就是他在后悔,当初没能背叛蜀汉转投曹魏。
这样的话,已经是有投敌的嫌疑了,毕竟刘禅就是在昏聩,也不允许手下有这么一个隐患,万一哪天杨仪一冲动,投奔了曹魏,那就会对蜀汉造成巨大的损失。
因此,在刘禅得知杨仪这种言论后,经过深思熟虑,最终还是决定,将其捉拿下狱。
只不过,当时刘禅还是心软了一下,并没有将杨仪处斩,而只是将其流放,结果,被流放的杨仪,更加认为自己遭到了不公正待遇,因此,在流放途中更加肆无忌惮,甚至开始诋毁刘禅,说了不少刘禅的坏话。
有道是是可忍孰不可忍,杨仪这分明就是自己在作死,没办法,刘禅只能是遂了他的心愿,下令将其处死。
这就是在诸葛亮死后,后主刘禅所杀的三位蜀汉重臣之因,事情的起因和经过并不复杂,更没有什么权谋之类的斗争,完全是三人自寻死路,所以,他们的死纯属是把刘禅惹急了,并非是像某些人所说那种“刘禅手段高明”之类的过度解读。
▏┄诸葛亮去世时,刘禅为何连杀了3位重臣?
诸葛亮去世以后,刘禅二话不说,连续诛杀三位大臣,他们分别是李邈、刘琰和杨仪。刘禅这个“二愣子”想干嘛?蜀汉本来家底就不多了,还要杀这帮还算管用的人?
其实这三个人都算得上是死有余辜。而且不管诸葛亮是否去世,这三个人的罪行也都够得上被杀头的厄运了。
一、耿直的李邈,忘恩负义辱骂诸葛亮。
李邈这个人很有意思,他是个耿直汉子。他们家有兄弟四人,可是另外三个兄弟却合称为李氏三龙,偏偏把李邈给排除在外。
连亲兄弟都瞧不上你,可见李邈的人缘是真的差到了极点。李邈在刘璋手底下也就担任了个牛鞞长,我到现在都没搞清楚牛鞞长是个什么玩意儿?有相应知识储备的朋友希望不吝赐教。
总之李邈跟着刘璋混,算是白瞎了。等到刘备夺取益州以后,李邈二话不说就屁颠屁颠地跟在刘备后面混了。刘备还算器重他,让他担任益州从事,好歹这官职大家还算听过,就是给益州牧府上打杂的。
给大领导打杂,总归就有跟大领导照面的机会,只要你表现好,那你就有机会得到升迁。可是李邈的表现有点让人喷饭。
有一回刘备请手下人吃饭,李邈的骚操作就这么出现了。
李邈直接当着刘备的面说:老大,我的前任老板刘璋请你来帮忙,可你却把他的地盘给抢了,我觉得你有点过分啊。
刘备正准备喝酒,听到这话,恨不得把酒泼李邈脑袋上。他冷冷甩了李邈一句:那你咋不去跟着刘璋混呢?跑我这儿来混饭吃干嘛?
李邈叹了口气,耿直地表示:我也想啊,可惜我的实力不允许。
这货的话,不管是真心还是假意,在这种场合说出来,那必然就是个死啊!要不是诸葛亮觉得他有点才华,为他求情,这货当场就交代在这儿了。
刘备不喜欢耿直的李邈,可诸葛亮却很喜欢。所以等到诸葛亮上台后,李邈陆续担任了犍为太守、丞相参军、安汉将军,一下子就成了蜀汉核心管理层的一员了。
可以说,诸葛亮对李邈既有救命之恩,又有知遇之恩,李邈应该感激涕零地回报才对。可是他偏偏另辟蹊径,诸葛亮去世以后,这货二话不说就跑刘禅那儿开始说诸葛亮的坏话。
李邈表示:诸葛亮就跟汉朝的吕禄、霍禹一样,手握军权,要不是死得早,你小子的皇位,嘿嘿,我看保不住哟!
十二年,亮卒,后主素服发哀三日。邈上书曰:“吕禄、霍禹未必怀反叛之心,孝宣不好为杀臣之君,直以臣惧其逼,主畏其威,故奸萌生。亮身杖强兵,狼顾虎视,‘五大不在边’,臣常危之。今亮殒殁,盖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小为庆。”后主怒,下狱诛之。---《三国志》
刘禅当时正在给诸葛亮守孝,这货居然跑来骂了诸葛亮一顿,你说刘禅能忍吗?二话不说就把李邈给抓了,不久便宰了。李邈纯粹就是活该,对自己恩人尚且如此,又能要求他对谁好呢?
二、吃醋的刘琰,担心媳妇儿被刘禅霸占了。
刘琰和刘备一样,都是汉室后裔,而且也很有才华,所以早早就跟着刘备打天下了。不过他主要是担任文职,所以出场的机会比较少。
出场机会少,不代表这家伙不是个重要的人,他总是跟着刘备去各种酒会应酬,估计很会喝酒,总是替刘老板挡酒。所以刘备夺取西川以后,刘琰就成了固陵郡太守。
刘备去世以后,刘禅上台,刘琰按照资历被刘禅封为都乡侯,兼任车骑将军,地位仅次于李严,算得上是管理层的三号人物了。
不过刘琰更像个吉祥物,他啥也不管,就知道到处炫耀自己的身份地位,偶尔也会向诸葛亮提出一两点很不成熟的建议,基本都是被忽略的命。
当时魏延正是诸葛亮身边的大红人,可刘琰偏偏要跟魏延吵架。诸葛亮立刻跑出来把刘琰骂了一顿,导致刘琰开始郁郁寡欢。从这个时候开始刘琰就有点疑神疑鬼的了。
刘琰有个能说会道的媳妇儿胡氏,是个标准的大美人,她跑到宫中给太后祝寿,一不小心就在太后那儿住了一个月。
我们都知道皇宫里只有皇帝这么一个男人,所以真不怪刘琰怀疑胡氏和刘禅有私通的嫌疑。咽不下这口气的刘琰,居然把胡氏胖揍了一顿后,还给休了。
十二年正月,琰妻胡氏入贺太后,太后令特留胡氏,经月乃出。胡氏有美色,琰疑其与后主有私,呼卒五百挝胡,至於以履搏面,而后弃遣。胡具以告言琰,琰坐下狱。有司议曰:“卒非挝妻之人,面非受履之地。”琰竟弃市。自是大臣妻母朝庆遂绝。---《三国志》
胡氏也不是个省油的灯,既然已经撕破了脸,那她自然要把刘琰给打入万劫不复之地。胡氏直接跑官府举报了刘琰诬陷皇帝、殴打妻子的事实,所以刘琰没多久就被宰了。
三、小人杨仪,自食其果。
杨仪跟诸葛亮关系不错,诸葛亮北伐的时候,他担任丞相长史。但是他跟魏延的关系很不好,两个人常常吵架。
魏延是武将,说不过杨仪,一言不合就拔刀威胁杨仪,总是把杨仪给吓哭。你说一个大男人,总是被你吓哭,这面子上说得过去吗?
因此杨仪恨透了魏延,在诸葛亮去世以后,杨仪按照诸葛亮的遗命,要求魏延断后。魏延觉得诸葛亮不可能让自己断后,肯定是杨仪瞎掰的。
所以魏延就跟杨仪再次开撕,这回闹大发了,魏延的脑袋直接被马岱给砍了。杨仪带着蜀汉大军顺利回到了成都。
杨仪本来认为自己是诸葛亮的接班人,结果诸葛亮却早就让蒋琬接替自己,杨仪只是个中军师,压根就没有军权。
而亮平生密指,以仪性狷狭,意在蒋琬,琬遂为尚书令、益州刺史。仪至,拜为中军师,无所统领,从容而已。---《三国志》
那杨仪能服气吗?论资历他比蒋琬老,论工作他比蒋琬做得多,现在却什么都没捞着!于是杨仪总是到处发牢骚。
平时在费祎跟前发牢骚也就算了,费祎还安慰安慰他。可是有一回他对费祎表示:如果诸葛亮死的时候,他带着兵马到曹魏那边去,又怎么会落得这步田地呢?
这些话费祎可都听在了心里,他二话不说就把这些话告诉了刘禅。此后刘禅便将杨仪给流放了。没想到杨仪还挺倔,压根就不服气,最终被刘禅逼迫自尽。
总结:刘禅并不是个吃干饭的。
很多人对刘禅有个误解,认为扶不上墙的阿斗就一点能力都没有。其实这种认识相当片面,刘禅做了41年皇帝,是三国所有君主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
刘禅掌握实权长达29年,在三国君主中也是佼佼者。这样的人根本就不可能是个低能儿。从他处理这三个人,也可以看得出,刘禅轻易不出手,一出手就直接解决问题,丝毫不拖泥带水。
参考资料:《三国志》
°ˇ诸葛亮去世时,刘禅为何连杀了3位重臣?
诸葛亮去世前后,刘禅为何连杀3位朝廷重臣?其实这才是历史上真实的刘禅!在大家的印象中,刘禅是一个非常懦弱的小皇帝,没啥能耐,以至于最后落得了亡国的下场,还出现了乐不思蜀的丑闻,令人耻笑千年。然而在这些固定印象之外,大家恐怕不知道,刘禅在位时间可是长达41年,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在位时间长的皇帝。他也是三国君主中,最稳定的皇帝,他在任期间,国家可比曹魏和东吴稳定多了,鲜少叛乱。从种种事迹来看,刘禅的真实表现和我们的固有印象完全不同。
诸葛亮去世前后,被刘禅下令处死的3位朝廷重臣,分别是刘琰、李邈、杨仪,其中杨仪有自知之明,知道刘禅有想杀他的想法了,自己就自杀了,省去了刘禅的动手步骤。至于刘禅为何要处死这3位重臣,实际上这就是刘禅的聪明之处了,刘禅可并不是大家想象中的小绵羊,人家是皇帝,杀伐果断,虽然整体上不如刘备,但是经过刘备和诸葛亮的调教,刘禅本身也不是啥善茬!
刘琰
刘琰这个人,基本上可以算是刘禅的“皇叔”了,他和刘备很早就相识了,在蜀汉的地位非常高。当刘备还在豫州时,就已经征召刘琰为从事了。由于刘琰这个人和刘备同宗同姓,且善于交谈,所以刘备经常带着刘琰参与各种应酬交际,可以说刘琰在刘备集团的资格非常老,且深受刘备信任。由于刘琰属于刘备集团的元老人物,且又是刘禅的叔叔辈人物,所以刘禅最开始对刘琰其实是非常尊重的,封刘琰为都乡侯,之后又屡次给刘琰升官,最终升到了车骑将军的职位。
按理说刘琰地位这么高,刘禅需要他的支持,应该和他关系不错,为何刘禅会选择杀掉刘琰呢?实际上这件事情说起来完全是刘琰的问题,怪不了人家刘禅。
《三国志》:十二年正月,琰妻胡氏入贺太后,太后令特留胡氏,经月乃出。胡氏有美色,琰疑其与后主有私,呼卒五百挝胡,至於以履搏面,而后弃遣。胡具以告言琰,琰坐下狱。有司议曰:“卒非挝妻之人,面非受履之地。”琰竟弃市。自是大臣妻母朝庆遂绝。
从三国志的记载来看,刘琰和刘禅的仇怨都是因刘琰的妻子胡氏而起。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正月,刘琰的夫人胡氏进宫向太后祝贺新春,太后专门下令留下胡氏陪伴。这其实是一件比较正常的事情,因为自刘备死后,太后寡居宫中,十分孤独,而刘琰的夫人胡氏很可能与太后是认识的,两人聊得来,也就多相处一段时间了,这本身不是什么大问题,毕竟是太后亲自下令刘琰妻子留下的。
可是刘琰这边却不依不饶,他认为妻子胡氏在宫中呆了一个月,肯定和刘禅有染,毕竟宫中就只有这么一个男人,于是逼问胡氏。子虚乌有的事情,胡氏哪里敢承认呢,又不甘心被刘琰侮辱抛弃,于是直接把刘琰这事给捅出来了,这一下刘琰可就倒了大霉了。你竟然敢怀疑皇帝和你的老婆有染,你这不是侮辱刘禅吗?刘禅脾气再好,那也不能让你这么侮辱吧?而且刘禅年纪多大,胡氏年纪多大,刘禅要啥样的美女没有?何必跟大臣的妻子胡搞?刘琰此举简直就是在侮辱刘禅的品味。
你说这种事情,你私下里瞎想想没人管得了你,可是现在这事被胡氏给捅出来了,那不就是逼着刘禅自证清白?刘禅不杀你,那不就是心中有愧吗?最终,刘琰被判在闹事中执行了死刑,而自此以后,大臣的妻子母亲入朝庆贺的习惯也被取消了。事情的最终结果是刘禅以雷霆手段判了刘琰死罪,还了自己一个清白,维护了刘家的权威。从刘禅的处理方式来看,他绝对不是大家想象的一样,是一朵白莲花,人家也是有脾气的,有威严的。
看完了刘琰的最终结局,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大家最关心的事情,看看刘禅和胡氏俩人究竟有没有事情?
一、太后的命令
从三国志的记载来看,胡氏之所以留在宫中,完全是因为太后特意下令。所以说,刘禅很可能根本就不知道胡氏会留在宫中,胡氏很可能大部分时间都是和太后在一起的,女人嘛,在一起总有聊不完的话题。刘禅胆子再大,也不敢去太后宫中拿人吧?太后也不是吃素的,如果刘禅真有小动作,估计是瞒不过太后的。而从众人的反应来看,很明显,这事发生的几率极小。
二、诸葛亮还活着
胡氏留宿宫中之时,诸葛亮还活着,而诸葛亮本人,对刘禅的教育和管教是极为严格的,此时的刘禅根本不敢有丝毫松懈,哪里敢去触碰大臣的妻子?而且据史书记载,刘禅身边有很多诸葛亮的人,他们负责呆在刘禅身边,提醒警示刘禅,可以说,刘禅的一举一度诸葛亮都是知道的,所以说,刘禅和胡氏之间根本不可能有事。
综合以上两点来看,胡氏和刘禅之间应该是没事的,刘琰完全是在诽谤刘禅,这也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何刘禅处死刘琰时,诸葛亮并没有出手阻拦,这咋拦?换成诸葛亮,估计也会弄死刘琰,太没眼力见了,瞎搞!
李邈
李邈原本是刘璋手下牛鞞长,刘备入主益州后,李邈投降,被刘备任命为了益州从事。之后李邈又多次升官,成为了丞相参军、安汉将军。原本李邈和诸葛亮关系还是不错的,不过在马谡一事上,两人产生了矛盾。街亭之战,因为马谡不听调度,被魏军击败,导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前功尽弃,所以诸葛亮想要诛杀马谡,以儆效尤。李邈为马谡求情,结果遭到了诸葛亮的拒绝,还被诸葛亮给遣回了蜀地,估计也是自此以后,李邈埋下了对诸葛亮仇恨的种子。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去世,蜀汉失色,众人哀悼,刘禅更是穿着白色衣服为诸葛亮举行哀悼仪式,而就在这种时候,李邈不合时宜的提出了奏疏。
《华阳国志》:十二年,亮卒,后主素服发哀三日。邈上书曰:“吕禄、霍禹未必怀反叛之心,孝宣不好为杀臣之君,直以臣惧其逼,主畏其威,故奸萌生。亮身杖强兵,狼顾虎视,‘五大不在边’,臣常危之。今亮殒殁,盖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小为庆。”后主怒,下狱诛之。
诸葛亮于蜀汉有大功,深得蜀汉人心,结果人家还在办葬礼,李邈就上书诽谤诸葛亮,说诸葛亮是弄国的权臣,希望刘禅处理诸葛亮,这让刘禅非常愤怒。虽说诸葛亮在世时,对刘禅非常严格,但那都是为了蜀汉的前途着想啊,如果诸葛亮真想要篡夺蜀汉,那不是分分钟的事情,可是人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蜀汉贡献了一生的力量。这种忠臣怎能容忍别人亵渎?而且还是在葬礼期间!李邈此言,其心可诛!
当时的刘禅,对诸葛亮还是非常有感情的,对诸葛亮这个相父还是非常尊敬的,哪能容忍别人如此污蔑?而且当时的朝堂,刘禅其实还没有完全掌控权力,诸葛亮经营蜀汉这么多年,留下了大量的心腹,如果不严肃处理李邈,这些人会怎么想?一旦诸葛亮有罪的这种风声放出去了,那些手握重权之人,可是能够威胁到刘禅的。所以说,从刘禅处死李邈的做法来看,刘禅这个人还是非常看得清局势的,做起事情来,还是非常高明的。
杨仪
杨仪之死,估计很多人都是比较了解了。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在临死之际,将兵权交给了杨仪,命令杨仪统军回蜀,而并没有将兵权交给魏延,实际上就是担心魏延一心北伐,并非司马懿的对手。且不说诸葛亮的这个担心正不正确,就诸葛亮的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把魏延给坑惨了。他明知杨仪和魏延二人不和,是死对头,还把大军交给杨仪,这不是逼着魏延有所行动吗?最终魏延起兵进攻杨仪,被杨仪诛杀。而杨仪领军回到成都后,原以为会受到重用,接替诸葛亮的位置,结果事情出乎意料。
杨仪回到成都后,刘禅虽然对他安抚有加,但是并没有把诸葛亮的权位交给杨仪,而是给了蒋琬。这让杨仪非常愤怒,经常私下里抱怨,结果他抱怨的事情又被费祎捅到了刘禅那边,最终杨仪被废为平民,流放到汉嘉郡。
《三国志》:而亮平生密指,以仪性狷狭,意在蒋琬,琬遂为尚书令、益州刺史。仪至,拜为中军师,无所统领,从容而已。
其实从诸葛亮对刘禅的建议和费祎给刘禅打的小报告,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比较好玩的事情,那就是这些人都并不是我们表面上看得那么伟光正,他们都有自己的小心思!当然了,最重要的还是杨仪自己嘴巴臭,乱说话。当他被刘禅宣布流放后,他并没有接受教训,仍然上书诽谤,言辞激烈,最终惹怒了刘禅,被下令捉拿,而杨仪也自知无路可逃,最终选择了自尽。
在处理杨仪这件事情上,刘禅其实做得还算是不错了,杨仪说的那些话,本身就已经是死罪了,但刘禅最终还是饶了杨仪一命,也算是刘禅的仁慈。只不过杨仪不知进退,仍然上书诽谤,最终获罪自杀,这可完全怪不得刘禅了。
结语
综合刘禅连杀3位重臣的事情来看,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真实的刘禅,这才是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之人,而并非我们的固有印象——扶不起的阿斗。刘禅杀刘琰,是对自己权利和威严的维护,杀李邈是对诸葛亮的维护、对自身权利的维护,杀杨仪则是因为杨仪这人嘴太臭,诽谤当朝重臣蒋琬,刘禅出于对蒋琬的安抚,必定是需要处理杨仪的。
可以说,刘禅的能力确实不如他的父亲刘备,但他本身能力也算不上非常差,不至于像大家说的那样,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就刘禅的表现来看,人家也是非常有政治手段、杀伐果断的有为之君的,只不过他的能力不足以使得蜀汉问鼎天下,他只能做一个太平年代的守成之君而已。话说回来,就蜀汉当时的局势来看,又有谁能够保证它不灭亡呢?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华阳国志》)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