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泰为什么把权力交给宇文护,而不给自己儿子?
⇜⇪宇文泰为什么把权力交给宇文护,而不给自己儿子?
宇文泰28岁,便接替老上级贺拔岳,成为了关陇集团的一把手。这事儿对隋唐的建立,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如果没有宇文泰,就不会有府兵制改革,那么隋文帝杨坚的父亲杨忠,就不会成为西魏十二大将军之一,唐高祖李渊的爷爷李虎,也不会成为西魏八柱国之一。
正是因为有宇文泰,使得关陇集团抱团取暖,多次击败东魏的权臣高欢,保住了关陇地区的一亩三分地。此后隋唐,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所以说,宇文泰在南北朝后期,绝对是一颗闪耀的明星!不过很可惜的是,宇文泰50岁那年,身体就不行了,或许是被战争给摧残的。
临终前,宇文泰做了一个决定,将手中的权力交给了侄子宇文护。可宇文泰有很多儿子,为何他没有把权力交给儿子们呢?
一、宇文泰没来得及篡位!
这是很多枭雄一生的遗憾,东晋名将桓温,其实一直就想着篡位。当初灭了蜀地的成汉以后,桓温的声威达到巅峰,他就已经有了篡位的心思了。
结果桓温一等再等,结果等来了北伐的失败。这个时候他心里后悔啊,再想篡位,可就没啥理由了。因此桓温一再写信给谢安,希望朝廷能给他加九锡。可谢安却总是以各种理由拖延,最终将桓温给活活拖死了。
宇文泰作为西魏的掌舵人,其实想要篡位也十分容易。当初北魏的孝武帝元修,从洛阳跑到长安以后,宇文泰看他不爽,就把他给宰了。随后便改立元宝炬为帝,建立了西魏。
所以说,西魏是宇文泰一手建立的。在与高欢的东魏多次交战后,宇文泰成功保住了西魏的关陇之地,功劳绝对够篡位了。
那为啥宇文泰没有走这一步呢?其实我认为主要是宇文泰觉得自己还很年轻。当时他才50岁,人家刘备接近50岁,事业上才稍微有点儿起色,你说宇文泰着急什么?
而且西魏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也不是铁板一块。这里面有宇文泰的嫡系,也有其他派系的人。诸如侯莫陈悦、贺拔胜的人,宇文泰想要篡位,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期。
结果一不小心,宇文泰就把时间给耽误下来了。身体不好了,再想篡位,反对的人可就更多了。因此宇文泰放弃了这次机会。
二、宇文泰的儿子们,年纪太小了。
宇文护,说起来是宇文泰的侄子。可是宇文泰50岁的这一年,其实宇文护已经44岁了。这两个人,其实是同一代人。
而且宇文护本人的能力很强,在军中有一定威望。宇文泰想要保证宇文家的事业能够长期发展下去,把权力交给侄子宇文护,是最靠谱的办法。
反观宇文泰的那几个儿子,其实岁数都还太小了。
宇文泰的嫡长子宇文觉,当时只有15岁了。这是一个还在上初中的年纪,你让一个初中生,在乱世之中指挥一个割据政权?你觉得这个政权还能有什么希望吗?
所以说,宇文泰把权力交给15岁的宇文觉,基本等同于将宇文家族放在了火堆上烤,没多久就会有其他大臣将宇文家赶下台,甚至诛灭全族。
宇文泰的庶长子宇文毓,当时倒是已经有23岁了。不过宇文毓这个人是个仁慈宽厚的人,压根就没有军功。你让一个毫无军功,且宽仁的人做接班人,其实等同于把江山拱手让人。
最关键的是,宇文毓是宇文泰的庶子。宇文泰的嫡子宇文觉的母亲,是北魏的冯翊公主,这身份足够尊贵。
如果宇文觉继位,那么北魏余部不会说三道四,如果让庶子宇文毓继位,那北魏余部自然会骂骂咧咧。那么问题来了,宇文泰就不担心宇文护会篡权夺位吗?
三、宇文泰建立的府兵制,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宇文护。
虽然宇文护有一定战功,但是和八柱国、十二大将军比起来,他啥也不是!仅凭这一点,就可以得知,宇文护想要篡位,难度系数太大。但是八柱国要想篡权,难度也很大。
宇文泰的府兵制改革,是有技巧的。
八柱国分别是:宇文泰、元欣、于谨、独孤信、赵贵、李虎、李弼、侯莫陈崇。
这八柱国中,宇文泰是老大,手握所有的实权。元欣是西魏宗室,基本相当于小吉祥物。所以说,只剩下六柱国掌管手下十二位大将军,每个人统领两位。
六柱国基本可以分成3派:
第一,于谨、赵贵、侯莫陈崇,都是宇文泰的铁杆粉丝。第二,独孤信和李虎,曾经是贺拔胜的人。第三,李弼,曾经是侯莫陈悦的人。由此可见,宇文泰占据着主导地位,统领全局。而这3派人或多或少可以互相制约,达到一种政治平衡的目的。
除此以外,十二大将军的设计,也很巧妙。
于谨手下的两位大将军,分别是:豆卢宁、王雄。豆卢宁是李弼的人,王雄是宇文泰的人。赵贵手下的两位大将军,分别是:元赞、侯莫陈顺。元赞是西魏宗室成员,侯莫陈顺是侯莫陈崇的亲哥哥。侯莫陈崇手下的两位大将军,分别是:宇文贵、贺兰祥。他们俩都是宇文泰的人,贺兰祥还是宇文泰的外甥。独孤信手下的两位大将军,分别是:元廓、杨忠。元廓是西魏宗室,杨忠是独孤信的人。李虎手下的两位大将军,分别是:元育、宇文导。元育是西魏宗室,宇文导是宇文泰的侄子。李弼手下的两位大将军,分别是:达奚武、李远。达奚武是宇文泰的人,李远是侯莫陈崇的人。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六柱国,所统领的两位大将军,一般都不是柱国们自己的嫡系,而是交叉分配的。
这就是宇文泰的厉害之处。他不仅让六柱国之间,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还让十二大将军和六柱国既存在从属关系,彼此之间又有隔阂,那么大家只有公事公办的道理了!
而整个八柱国十二大将军的体系,就是限制宇文护篡权夺位的最好机制。要想搞定某个人很容易,但是要想搞定整个体系,这是个技术活。
四、宇文护还是差点儿篡位。
宇文护刚掌权的时候,就遭到了大家的一致反对。为什么呢?因为按照府兵制的角度来说,八柱国之间是平起平坐的关系,宇文泰其实也是八柱国之一,和大家的地位相当。
宇文泰功劳大,大家都听他的。可宇文泰死了,大家凭什么要听宇文护的呢?宇文泰又没有登基称帝,所以从法理上来说,六柱国不服气,是可以理解的。
因此,宇文护找到了宇文泰的铁杆粉丝于谨,在于谨的帮助下,宇文护这才坐稳了手握实权的位置。紧接着宇文护便协助自己的堂弟宇文觉登基称帝,建立了北周。
这么一来大家也就没话可说了,毕竟宇文护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宇文泰的后人。从法理上来说,这哥们是个榜样级的人物!有点儿周公的意思。
这个时候宇文护如果想要篡位,其实就等于是找死。
可宇文觉不太听话,因此他在位1个月,就被宇文护给废了,不久还被杀害了!这事儿引起了柱国们的强烈不满。
可宇文护这个时候依旧没有篡位,他将宇文泰的庶长子宇文毓扶上了皇位。这下大家又不好公开指责他了,毕竟人家还是为了宇文家,而不是自己。
但是柱国们心里就很不爽了:皇帝也是你这家伙说废就废的?你把我们这帮老家伙当空气吗?
因此公元557年,赵贵和独孤信,便开始秘密策划,打算宰掉宇文护。结果宇文护却提前知道了这事儿,立刻将赵贵、独孤信等人逮捕,赵贵被杀,独孤信自尽。
宇文护还利用这件事,对北周朝堂中进行了一波大清洗,解决了不少反对者。当时六柱国中,赵贵、独孤信被宇文护除掉了,李虎、李弼也去世了。所以只剩下了于谨和侯莫陈崇两人了。
而这两人里,于谨又和宇文护关系亲密。所以说六柱国里只有一个侯莫陈崇,还能翻得起什么大浪呢?况且公元563年,宇文护又随便找了个借口,把侯莫陈崇给宰了,六柱国只剩下了支持宇文护的于谨了。
此时的宇文护,完全具备了篡位的实力和资本。那么他为什么没这么干呢?
总结:宇文护棋差一招,着了宇文邕的道。
宇文护打算试探一下宇文毓,便要求削减部分职权,没想到耿直的宇文毓一口就答应了。因此公元560年,宇文毓就这么被宇文护给毒杀了。
宇文毓临终前,憋着一口气,把大位传给了弟弟宇文邕,这才保住了宇文泰子孙的皇位。宇文邕可就聪明多了,不管宇文护怎么试探,他就是不肯收回任何权力。
同时宇文邕一直把宇文护当成老大来看待,任何大小事务,都要申请宇文护的看法。宇文护不让做的,坚决不做。宇文护让做的,不管什么事儿都得做。
这么一来宇文护就放松了警惕,他觉得宇文邕这小伙子太上道了!结果宇文邕见机会来了,果断将其诛杀!
实话实说,没有宇文护就没有北周。宇文护对北周的贡献,还是相当大的!而且北周国祚一共24年,宇文护1人就掌权15年,你说贡献能小吗?
参考资料:《周书》
﹩➥宇文泰为什么把权力交给宇文护,而不给自己儿子?
宇文泰是西魏的权臣,他在去世前,把自己的侄儿宇文护招来,让他继承自己的太师、大冢宰的职位。也就是由他来掌控西魏。但是宇文护掌权以后,先是让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夺取了西魏的皇位,接着没过两年,又杀掉了宇文觉,后来,又立宇文泰的庶长子宇文毓为皇帝,然而仅过了一年,他又把宇文毓给杀掉。
也就是说,宇文泰没有把权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自己的侄儿宇文护,结果反而造成了自己两个儿子被杀。如果宇文泰不是这样做,一开始就把权位传给自己的儿子,那么,这样的悲剧,就不可能出现了。
(宇文泰剧照)
那么,宇文泰为什么不把权位传给自己儿子呢?
一般的解释是,当时宇文泰的儿子们都比较年幼,宇文泰害怕他的儿子们无法主政,所以才传位给宇文护。这个话,实际上也是宇文泰在传位给宇文护的时候,对宇文护说的。
不过明显不对。要知道,宇文泰去世的时候,宇文泰的庶长子宇文毓已经22岁,完全是一个成年人了。就算宇文泰立嫡不立庶,他的第三个儿子宇文觉和第四子宇文邕也分别是14岁、13岁。古代12岁就差不多成年了,因此他们也不算小了。那么,宇文泰究竟是如何考虑的呢?
宇文泰之所以崛起,全都是因为北魏的皇室自乱阵脚。北魏的皇室一直奉行着一条传位原则,就是“子贵母死”。也就是说,只要立了某个皇子为皇位继承人,就会杀掉这个皇子的母亲。到宣武帝的时候,宣武帝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儿子。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宣武帝的那些嫔妃们都怕死,只要生了儿子,这儿子总是长不大,就“莫名其妙”地夭折了。宣武帝也无可奈何,查不出原因。
这时候,有个妃子胡氏反其道而行之。不但把儿子生下来,而且还说,为了北魏皇室后继有人,就算自己被杀也在所不惜。这个话感动了宣武帝,所以宣武帝干脆就把这条原则给废除了。
(宣武帝剧照)
后来宣武帝去世,胡氏的儿子继位,是为孝明帝。而胡氏也被尊为太后,她就是历史上的胡灵太后。胡灵太后不简单,她把持朝政,而且行为极为不检点。这些,都引得他的儿子孝明帝极为不满。孝明帝暗中给地方上的大将尔朱荣,希望他能够进京逼自己的母亲胡灵太后退位。但这个消息,却被胡灵太后知道了,因此胡灵太后害死了自己的儿子。而尔朱荣借机杀进京城来,企图夺取皇位。
这样一来,又有人不服,于是,便引得天下大乱,各路诸侯纷纷崛起,拥立皇室成员为傀儡,建立自己的政权。
宇文泰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建立西魏政权的。
宇文泰是一个非常出色的政治家,最先他只是个小头目,后来,在诸侯争夺中,他渐渐变成了领袖。并率领军队南征北战,打了不少胜仗。最后拥立元宝炬为皇帝,建立西魏。
宇文泰是个出色的政治家。他最出色的成就,就是发动了一场改革。宇文泰的这场改革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各个方面。政治上他设立“八柱国”制度,经济上搞“均田制”,军事上搞“府兵制”。在历史上的所有那些改革中,宇文泰的改革还算是比较成功的,他让西魏的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为后来北周的强大,更为杨坚建立隋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他的改革制度还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宇文邕剧照)
不过,也正是宇文泰的改革,给他自己造成了悲剧。尤其是政治上的“八柱国”制度。这个制度虽然消弭了西魏的很多矛盾,极好地汇聚了人才,但也因此使得国家的权力有些分散。宇文泰去世的时候,西魏皇室倒是不足为虑,但是他对朝廷中的“八柱国”有些担心。虽然自己的儿子们也不小了,但是政治经验还相当的欠缺。如果把权位传给他的这些儿子们,能不能够守住权位,确实是很让人忧虑的。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宇文泰才会紧急地把宇文护招来,让他掌权。
可惜,在南北朝那样的生态下,宇文护也是一个白眼狼,他先后废立了三个皇帝,杀掉宇文泰的两个儿子,给宇文泰造成了灾难。
当然了,最终宇文护还是被宇文泰的第四子宇文邕给杀掉,权力还是回到了宇文泰的后代手中。
(参考资料:《魏书》《周书》)
↸↡宇文泰为什么把权力交给宇文护,而不给自己儿子?
汉末三国时,孙策临终前把江东托付给二弟孙权,而不传给幼子,后来江东做得风生水起鼎足而三,孙权称帝后只追封孙策为长沙桓王,并有刻薄其后人之嫌,后世对孙权的寡恩刻薄多有微词,却大都认为当时兄终弟及传与孙权是正确的。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把持朝政多年的权臣八柱国之首宇文泰,在巡视北方时突然病倒,病情迅速恶化,由于诸子年幼,世子宇文觉才15岁,便召来长兄宇文颢第三子、侄儿中山公宇文护交代后事,让他接替自己掌握军政大权。
宇文护当时42岁,他早年跟随宇文泰与东魏南梁多次交战,屡立战功,历任都督、征虏将军、骠骑大将军等职,宇文泰夸赞宇文护才能气度都像他。对于为什么托孤给宇文护,史书也有记载,主要是“诸子年幼,内忧外患尚存”,从保家保权位考虑军国大权交与侄儿掌控,比授与外人保险一万倍,稍有差池,就是亡家灭族风险。(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事实上宇文护前期也做得不错,借重于谨等老臣收服人心,迫使西魏恭帝元廓禅位于宇文觉,建立北周,没有宇文护便没有北周。等到连杀宇文觉、元廓、宇文毓三帝时,已开始萌发异心,违背宇文泰托孤初心。
武成二年(560年),宇文护又立宇文泰第四子宇文邕为帝。对外屡次征战失败,朝廷所用非人,至于众叛亲离,偏又碰上雄才大略的堂弟,终于在572年,宇文护从同州回到长安,在含仁殿被隐忍多年的周武帝宇文邕伏击杀死。至此,国家大事又回到宇文泰托孤的期望,可惜天不假年,宇文邕壮年而死,北周失控,乃至于被杨坚取代,天意难测,世事难料,却不能说当初宇文泰托付宇文护做错了。
探索历史,思考人生,用今人眼光审视逝去故事,镜古烛今,我是南方鹏,欢迎关注。
≒⇅宇文泰为什么把权力交给宇文护,而不给自己儿子?
号称“皇帝杀手”的宇文护三年干掉三位皇帝,其中两位是宇文泰的儿子。这么一看,似乎宇文泰将权力交给侄子宇文护,等于给自家找个了“棺材匠”。
不过宇文护肯定不认可这顶帽子,恐怕连宇文泰也未必同意这种说法,其中的隐情远比您想象中的要复杂。
先交待一下历史背景。
北魏孝武帝元修即位后,与权臣高欢发生冲突,元修愤而出走,跑到长安投靠在宇文泰的羽翼下。高欢也不在乎,天下不缺姓元的,于是他在洛阳重新立了一位皇帝。
自此,北魏帝国被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皇帝元善见是傀儡,高欢把持朝臣,西魏皇帝是元修,宇文泰是实际掌权人。
宇文泰是中国历史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物,正是他创建的“八柱国”军事集团,催生了著名的“关陇门阀集团”,足足影响了中国近四百年的历史。
宇文泰的先祖是汉化的匈奴人,后来融入了鲜卑族群。作为宇文部的酋长,宇文家族长期效忠于北魏政权,世居武川镇。
如果您对武川镇不熟悉,我说一个地方您一定很耳熟——内蒙古四王子旗东风着陆场,航天英雄回家的地方,武川镇就在它南边40公里。
宇文泰从镇压“六镇起义”发家,逐渐成长为割据一方的大军阀,包括李虎(李渊的祖父)、杨忠(杨坚之父)、独孤信等人都是他的部下。
宇文泰的军事才华一流,但更重要的是他的政治才华。
我们都知道,那时候北方地区处于胡汉杂居的状况,民族矛盾非常突出。为了实现有效统治,宇文泰大量启用关陇地区的汉人士族集团,推行汉化改革,建立府兵制。
这些举措极大地促进了民族融合,也形成了以八柱国为首的胡汉门阀贵族。这些门阀家族以宇文氏为核心,通过联姻形成牢固的利益链条,从而掏空了西魏皇权。
完成了这些部署,宇文氏取代元氏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可就在此时,宇文泰却突然病了,病得很重。
大业未成,半道崩殂!宇文泰临终前最关心的是,手上的大权交给谁才能保证宇文家族的利益最大化。
您可能说,这还不简单,交给儿子呗,学司马昭,由儿子完成改朝换代。
宇文泰也是这么想的,但他面临的环境要远比司马昭复杂。司马昭是军政一把抓,真正的寡头,而宇文泰则是“众星捧月”,身边有一群掐着兵权的门阀家族。
这个格局就意味着,司马昭想做什么都行,宇文泰想做什么则需要那几大家族的投票。
这就是“门阀政治”的两面性,它既是宇文家族的拥护力量,同时也可以掣肘宇文家族。最直接的例子就是,皇族元氏也是门阀集团的一员,他们肯定不会允许宇文泰篡位。
为了架空皇权,宇文泰曾经连续干掉元氏两位皇帝,即元修和元钦,两次挫败元氏皇族对他的刺杀行动。
因此,宇文家族想要取代元氏,绝不像司马代曹那么简单,继承人必须有高超的政治才华。麻烦的是,宇文泰的嫡子宇文觉年幼,才14岁。
宇文泰儿子不少,但嫡子只有一个,即第三子宇文觉,生母是元修的妹妹。长子宇文毓倒是成年了,22岁,但生母却是个庶族女子。
从年龄上讲,宇文毓比较合适,但他的身后缺乏势力,也不是嫡子。宇文觉在这两方面都有优势,唯一的缺点就是年龄太小,经验不足。
考虑到元氏家族的影响力,宇文泰最终还是决定立宇文觉为接班人,但给他指定了一个“护花使者”宇文护。
宇文护是宇文泰的亲侄子,叔侄俩只差了六岁。
于文护从18岁起就追随在叔叔身边,并且替叔叔掌管家务。这期间,他展现出不凡的才华和严谨认真的态度,宇文泰的夸赞他说:“此儿志度类我。”
志向和气度都复制了叔叔,这个评价相当高,尤其是放在选择继承人的语境里,它的分量就显得格外重。
宇文护还参加过一系列的大战,比如弘农之战、沙苑之战、河桥之战、邙山之战、江陵之战等,是一位集政治才华与军事才华为一身的俊杰。
有这位集才华与忠心于一身的亲侄子来给儿子保驾护航,宇文泰放心地走了。
宇文泰没看错人,宇文护接管大权后不久,很快就完成了“宇文代元”的程序,堂弟宇文觉在他的拥戴下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周”,史称“北周”。
让人颇感意外的是,接下来两年时间里,宇文护先弑杀了宇文觉,拥立了宇文毓,又弑杀宇文毓,拥立了宇文邕。
史书说,宇文护心里长草了,想照搬叔叔的套路,取堂弟而代之,只是由于担心遭到反抗,只好先拿堂弟们挨个试刀。
如此一看,宇文泰当初真是不长眼,千挑万选给自己家弄了“棺材匠”回来。
真的是这样吗?我们不能盲目地相信历史,从史料里认真分析就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宇文护虽然连杀了两位皇帝,但他从来就没有夺位的野心。
这就显得很奇葩了,自古权臣弑君,哪个不是为了夺位?宇文护既然不想当皇帝,为何做出如此极端的事?
我的观点您未必愿意接受,权当消遣吧:宇文护拿鸡毛当凌家,拿自己不当外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不辜负叔叔的嘱托。
宇文觉与宇文毓都犯了一个错,刚上台就迫不及待地跟宇文护抢班夺权,为此他们不惜拉拢门阀集团对付堂哥。
您可能说这没错啊,哪个皇帝不想大权独揽?我们抛开无聊的争执,直奔结果而去,看一看假如宇文护交出兵权后会有什么后果,就能理解宇文护的深谋远虑了。
宇文护交权后,宇文觉和宇文毓能大权独揽吗?我的观点是不可能。
请注意,那是一个门阀时代,这些门阀家族都有各自的武装,任何一个皇帝都做不到皇权独揽,皇帝在这些门阀家族中左右平衡,以获取更多“选票”才是唯一的出路。
宇文觉和宇文毓却光看到宇文护大权在握,眼红,希望将他的权力瓜分了,可这种结果肥了谁?一定是赵贵、独孤信、侯莫陈崇他们嘛。
大权在宇文护手上,以他的忠心,虽然皇帝的权力受到限制,但至少不会重走西魏皇帝的老路。这一点您不用怀疑,从西魏到大唐,一直是门阀家族掀翻皇权的历史。
因此,我个人认为,宇文护接连弑杀宇文觉和宇文毓,从维护宇文家族的利益角度讲他做得没错。
您可能又会问,宇文护真忠心吗?他就没有私心?
“私心”这个概念太宽泛,我不好说宇文护没私心,但他绝对没有夺位的想法。
以宇文护的权势,在除掉宇文觉和宇文毓后,他如果想自己当皇帝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他为何没这么做?而是又拥立了宇文邕?
宇文邕登基后,宇文护辅佐了他整整12年,这期间他从来没有谋逆的行径,请问这是一个野心家该做的事吗?
宇文邕的聪明之处就在于,军权你握着,行政权我来,大事我还会跟你商量,一句话,皇权不是我个人的,而是整个宇文家族,也是你宇文护的。
将宇文家族的利益放在首位,这就是宇文护与宇文邕能和谐相处的共同落脚点。
我认为宇文护没有谋逆之心的另一个重要证据就是,宇文邕刺杀宇文护时,他毫无防备,完全将自己放在了家人的位置,这才给了宇文邕机会。
事实上,当宇文邕坐稳龙椅后,他就立刻宣布给宇文护平反了。行凶者给遇害者平反,也就是说,宇文邕等于公开承认:当初杀堂哥,所谓的谋反就是我强加给他的罪名。
因此,我坚持认为,宇文泰当初将权力交给宇文护,是一个英明的决定,宇文护也没有辜负叔叔的托付。
↞➼宇文泰为什么把权力交给宇文护,而不给自己儿子?
身处太平盛世、政权交接平稳的时候,哪个皇帝老子都得想着把权力交给自己的亲儿子,除非实在生不出,才会从血缘最亲近的宗室中挑选一个中意的继承人。
而如果是在乱世,那权利继承则是另一番权衡了,在考虑血缘传承之前,更得先考虑,选择哪个继承人,才能保住权力,并且顺利传承下去。
五代十国为何会假子成风,就是要拉拢能人悍将为自己打天下,就连最后传位的时候,都会为了稳固政权,传位给养子却不传给亲儿子,例如后梁的开国皇帝朱温,那是五代十国最优秀的狠人之一,在嫡子和长子乃至一众儿子都健在的情况下,他却选择立养子朱友文为太子,打算在自己百年之后传位给养子。
朱温为什么会这么做呢?有野史说是朱温和儿媳妇扒灰,色令智昏才会传位养子,其实朱温征伐一生,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什么绝色美人拥有不了,他之所以会这么做,主要是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亲儿子都太稚嫩,根本不是老对头李克用儿子李存勖的对手,只有陪着自己征战多年朱友文上有可能与其周旋,保住自己一手建立的后梁。只不过计划出了些意外,最后朱温和朱友文都被自己亲儿子给杀了,而朱温的担忧也确实应验了,在其死后不久,李存勖就灭了后梁。
而宇文泰的情况比朱温还不容乐观,虽然他掌握了西魏的政权,可还是臣子,头上还顶着名义上的皇帝,且当时天下大势未明,高家一直虎视眈眈,稍有不慎,自己一生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子孙都会受到牵连,所以他必须将手里的权力交给一个信得过、镇得住局面的人,这个最佳人选就是自己的侄子宇文护。
宇文护是宇文泰的亲侄子,但只比他小六岁,十九岁就帮着宇文泰管理家中事宜,大小事宜打理得井井有条,其处事能力得到了家族长辈的一致认可,宇文泰对这个侄子很是欣赏。
在出征东魏的时候,宇文泰便带着宇文护去历练,宇文护在战场上的表现勇猛,屡立战功,多次被晋封,历任都督、大将军之职。因为宇文泰的栽培以及宇文护的优秀,使得宇文护已经是当时西魏朝堂上威望仅次于宇文泰的人物。
宇文泰在临终前,将手里的权力乃至宇文家族的希望都交到了宇文护手里,宇文护也没辜负叔叔的一番苦心,他掌握了西魏实权后,巩固宇文家族势力,逼迫西魏恭帝禅位,扶持叔叔的嫡子宇文觉上位,是为孝闵帝,建立北周政权。
宇文护则被封为晋国公,官拜大司马,同时也掌握了北周的实权,锋芒太盛的宇文护树敌不少,眼热想扳倒他的更大有人在,连孝闵帝都对他的专权不满,宇文护则是一路开挂,佛挡杀佛、神挡杀神,放倒了一众位高权重的老臣,连孝闵帝都一起宰了。
后来又立了宇文泰的庶长子宇文毓,是为北周明帝,宇文护觉得宇文毓这个弟弟也不听话就把他毒死了;这次他选立了叔叔的小儿子宇文邕,本以为宇文邕年少容易控制,不料宇文邕是个狠茬子,扮猪吃老虎,时机一成熟,就偷袭弄死了宇文护,权臣落幕就是这么措不及防且悲催。
其实宇文泰的儿子也都挺有思想、有能力的,只不过被宇文护压着施展不开罢了,而宇文泰生前一直在培养宇文护,甚至放弃亲儿子选他当继承人,也实在是因为他去世之时,一众儿子还都太小,没经过历练。
宇文泰去世时,嫡子宇文觉14岁,庶长子宇文毓22岁,宇文邕才13岁,都是温室的花朵,还没经历战场的雨打风吹;而宇文护已经43岁,在战场和官场摸爬滚打了20多年,斗争经验足够丰富,优势是压倒性的。
主少国疑,乳臭未干的少年是镇不住久经沙场的老油条、驾驭不了波谲云诡的时局、也没能力应对连年不休焦灼的战事,所以交给宇文护是宇文泰最好的选择,当然也是无奈的选择。
------------------
推荐阅读:
上一篇:山楂妹的歌曲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