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用通俗易懂的方法解释一下“形而上学”?
∯⇋能否用通俗易懂的方法解释一下“形而上学”?
好!我就用通俗的方法解释一下“形而上学”,它是很易懂的。
1、先说一个小故事。很久以前,有一个著名的跳高教练员在大骂他手下的运动员:“怎么这个普通的高度你还跳不过?”围观的人见他骂得有点过火了,知道他不是田径运动员出身,就说:“教练,您能跳过这个高度吗?”教练大声说:“我怎么不能?理论上我每次都能跳过!”引得大家一阵哄笑。
这里,教练员做的事,就是“形而上”的事,他掌握的跳高理论,就是形而上“学”,属于“道”的范畴。而运动员做的事就是“形而下”具体的事情了,属于“器”的范畴。
2、要理解形而上“学”,要把原文找出来;还要把其他概念一起看,才好懂。
大家都知道,“形而上”的说法出自《易经-系辞》,相关原文是:“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道】,是抽象的、精神性的、本质的、无形的东西,称为形而上者。
【器】,是具像的、物质性的、现象的、有形的东西,称为形而下者。
【变】,道因应实际的实施方案。
【通】,道的可行性。
【事业】,道的广泛应用。
3、以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例。
【道】,毛泽东在《论持久战》指出:抗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场决死的战争,全部问题的根据就在这里。中国必将取得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这是毛泽东对这场战争的准确定性,完全符合当时中国及有关国际的实际,顺应了中国人民抗战的需求。反过来,作为指导思想,科学有效地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
【器】,全体中国人民的对日抗战行为。
【变】,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毛泽东首先提出我方抗战的三个战略阶段,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以此为总方针,还提出了具体的方案,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是战略的反攻战。但是,反观蒋介石,根本就摸不着抗战的道,因而不善“变”,就说一例,一开始时与敌大打阵地战,损伤巨大。
【通】,在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边区取得良好效果。如百团大战、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破袭战等等,很可行,成效卓著。
【事业】,《论持久战》发表后,反响很大。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把它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中国人民抗战的胜利,是一项艰苦卓绝的伟大事业,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举例来印证是最通俗易懂的。同时,还要把道、器、变、通、事业一起解读,才能更好地理解“形而上”的道的作用,道是重点!而不仅仅是知道形而上“学”而已。如果,只谈“形而上学”,较易落入谈玄说妙,不切实际的误区;有时,也难于招架别人对形而上“学”的质疑或攻击。
朋友们觉得这个回答可以的话,就点赞、关注吧。
♙Ⓢ能否用通俗易懂的方法解释一下“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完全不懂。似乎是《易经》里“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器……”。可这与我小时候学的哲学课完全不沾边。更有玄乎的把它贴到了什么黑格尔、亚里士多德……,也不懂,也乱七八糟的,完全晕得我懵逼。没办法,还是回到我的童年对“形而上学”的理解。说到“形而上学”是用孤立的静止的思想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那还是要归回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源头上去说。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那么,形而上是怎么来的呢?是孔孟等古今中外老祖宗留下的遗训吗?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吗?答案是:也是;也不是。
也是。那是因为不管是孔孟之道,不管是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不管是马列主义,不管是毛泽东思想。都是前人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取得的宝贵经验;
也不是。那是因为不管是多么好的“道”,不管是多么好的“主义”,不管是多么好的“思想”都不能机械的静止不动的照搬,不能原照原的套用。如果机械的静止的原照原的照搬套用那就陷入了“形而上学”的套路上来了。——就是孤立静止使用“真理”。而由于环境,条件等客观因素发生了变化,使原以为正确的“真理”无法解决眼下的实际问题。或者说因而执行了错误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而酿成失败。这就是“形而上学”。——过分的依赖形而上——道——真理(主义、思想)。以形而上为主之形而上学。也就是唯心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那么,唯物主义应该怎么做呢?
我认为的答案是:当我们学习和掌握了一个“真理”的基本原理(不是熟练背诵)。那么,再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就要实事求是的分析问题的成因来龙去脉,和问题的走向发展方向等等客观因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找出矛盾问题的主要方面与运用以往的成功经验加以解决,从而带动矛盾其它方面的解决化解。这才能也才叫实事求是。这就是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的世界杯和方法论。——实践中求真理,掌握真理去实践,再实践中再求真理,……不断往复求真。绝不能陷入经验主义形而上学。
+≄能否用通俗易懂的方法解释一下“形而上学”?
先说说“刻舟求剑”的故事:
一个楚国人,乘船去远行,坐在船上,剑掉进水里,于是立即在船舷上刻上记号,说这是我剑掉下去的地方。船上的人,多次对他说,赶紧下水找剑,他却说,不急,我已经刻上了记号。待船靠岸后,他沿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不仅没有找着剑,反倒引来周围人的哄笑。
事物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船在前行,而剑不行,这是很简单的道理,这个楚国人只是记着船舷上的记号去找剑,怎么能找到呢?陡增笑料罢了。
一个寓言故事包含了深刻的道理,那个楚国人犯的就是形而上学的错误。他把船与剑的关系看成一成不变的,他忽略了船的运动和位置变化,他也不管船上记号的位置相对于剑掉下水的地方已经变化了,以僵死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一种宇宙观。
它用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观点看待世界、事物。
≈↢能否用通俗易懂的方法解释一下“形而上学”?
打个比方
我们正在解一道数学题,我们的解题思路就可以被认为是“形而上学”,解题所列的具体的算式可以认为是“形而下学”。
形而上学就是研究“是什么”的学问;
相对的,形而下学就是研究“怎么办”的学问。
我们通过形而上学的解体思路,理解了这道题,懂得了这道题是什么,有什么条件,提出了什么问题,再通过形而下学的具体方法,给出这道题目的解题过程,得出了这道题目的答案。
如果形而上学的解题思路错了,再好的形而下学的解题方法也无法带来正确的答案;
如果形而上学的解题思路偏了,我们可能需要走更多的弯路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简单的说
对于世界这个更大尺度的题目来说,形而上学研究的是世界在整个时间轴上整体的生命周期,进而来认识这个世界;
形而下学研究的是世界在时间轴的一点上那一瞬间,某一个局部的具体的形态,解决的是一角一隅的问题。
《易经·系辞》: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研究“形而上者”的学问,就是形而上学,在正统的华夏思想看来,就是“道易”思维。形而上学也就是对“道”的阐述,我们通过这样的思维来观察世界,认知世界;
研究“形而下者”的学问,就是形而下学,我们在“道易”的指导下,来解决我们所面对的具体问题。
⇦↱能否用通俗易懂的方法解释一下“形而上学”?
你看见一块石头。你说这块石头是不动的静止的。这叫形而上学。但是这块石头并非一开始就在这里。今后它也不可能一直在那里。再说石头内部的运动你的肉眼看不见,但是他确实在运动。这叫辩证法。我不能肯定我的举例和解释是准确的全面的。
------------------
推荐阅读:
《围城》中的苏文纨、唐晓芙和孙柔嘉为什么都喜欢“不讨厌但是全无用处”的方鸿渐?
上一篇:如何看待商丘芒砀山的刘邦斩蛇碑?
下一篇: 练毛笔字的时候竖笔总是写不直,怎么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