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赏析苏轼宋词《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シ怎样赏析苏轼宋词《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序言
你以为“不可救药的乐天派”苏轼,永远都是“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吗?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会让人明白,他也有不惯着命运和挫折的孤高、清冷时刻!
那么这个高冷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该如何赏析呢?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襟亚特意翻开《苏轼词全集》,数了数苏轼被贬黄州5年期间的词作,包括这首《卜算子》在内总共81首。
而他那几首如雷贯耳的词作名篇比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都写在这个时段。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比上面的这几首创作时间都要早,排在黄州时期的第二首。
他的好基友黄庭坚后来在《跋东坡乐府》中对这首词进行了狠狠表扬,说它:“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黄庭坚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这样的铁杆儿关系,如此高规格的评价确定不是站台吹嘘?
下面,咱就依据《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的具体文本;参考作者苏轼创作此词的背景;对照他在这段时间的物事、心境;并结合其他学者的评价,来具体赏析一下这首词。看黄庭坚的这个说法,到底有没有说服力。
创作背景
1.时间:宋神宗赵顼元丰三年,1080年2月1日——5月19日。(这个详细日期是后世考证出来的)
2.地点:定慧院(《黄州府志》记作“定惠院”)。
3.境遇:“乌台诗案”之后刚刚被贬到黄州。
乌台诗案:
公元1079年,御史何正臣一干人上书弹劾苏轼。说他谢恩的奏表里,暗藏讥刺朝政的用心。然后,还搜罗出他大量诗文为证。
被告发后,御史台负责审理此案。御史台别称"乌台"、"柏台"。所以这个案子史称"乌台诗案"。
我们这里,就不去分析此案背后变法派和保守派之间的复杂斗争背景了。
总之,苏轼在“乌台诗案”中遭了难,结结实实坐了103天的大牢。
所幸,北宋朝廷不杀文人。于是才有了他就被贬到今天湖北黄冈黄州区,做一个叫“黄州团练副使”(团练副使:官职低微的散官,大约相当于今天的中校团副)小官的事实。
那一年,苏轼43岁(按照现代人的习惯,采用周岁)。
公元1080年2月1日,苏轼抵达了黄州,没有住所,就暂住在“定慧院”。三个半月后的5月19日,才迁去了临皋亭。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正是苏轼寓居黄州东南的定慧院期间,创作的一首小词。所以这首《卜算子》,又叫《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初来乍到,他还没来得及在城东的坡地开荒种地;还没有建起挂着“东坡雪堂”匾额的固定居所;也还没学会小火慢炖“价贱如泥土”的“黄州好猪肉”的东坡肉(语出苏轼的《猪肉颂》)。
匆忙间,他旷达乐观的温度还没来得及融化现实的冰冷寒凉。
政治上的挫折,生活上的坎坷,精神上的磨难,迎面袭来的是痛苦、孤寂和忧愤!
涅槃之后,即便重生,也要慢慢来……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风落吴江冷)。
1.全词大意:
弯弯一钩月亮挂在稀落的梧桐枝头,夜静更深,悄无声息。时而见到幽居的人独来独往,身影如同天空中遥渺的孤雁。
倏然被什么惊动回过头来,内心的怨恨、遗憾苦于无人明白。挑遍了寒枝没能选中任何一根栖息落下,甘愿在沙洲忍受无尽的寂寞凄冷。
2.词中关键意象“孤鸿”,和灵魂性的关键字——“冷”: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中的意象有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沙洲,其中核心塑造的关键意象则是“孤鸿”,其它意象都是为衬托它而存在的。
“孤鸿”是作者“托物言志”所托之物,是他抒发自我的载体。
黄州比起京城,比起他从前外放过的密州、徐州、杭州来说是偏远荒凉的,没有人再“为报倾城随太守”,他也不能再“聊发少年狂”。他就是那只落单的孤鸿,因为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忠直和自我,不向当权派阿谀逢迎,最终落在黄州这片寂寞沙洲上。
君子固穷,高节耐冷。冷,是政治的冷酷,人性的冷漠,现实的冰冷。
冷是冷,孤鸿的选择却是——“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坚守。而临照到苏轼,是在抑郁不得志之时,坚守道德和本心,初衷不改,不向“冰冷”的打击报复妥协低头。“拣尽寒枝不肯栖”是孤鸿的操守,也是苏轼本人的。
所以,黄庭坚才丝毫不避嫌得夸赞这首词,说它无尘俗气,不食人间烟火,没有功利气息。
3.反证法——那首名叫《寂寞沙洲冷》的歌,不懂原作“冷”这个立意:
十几年前,周传雄有首名叫《寂寞沙洲冷》的老歌,总体来说属于伤感的情歌,非常明显,灵感来源于苏轼的这首《卜算子》。
我不想去评价这首歌的优劣,不过歌词中有一句“仍然拣尽寒枝不肯安歇,微带着后悔”,如果真懂得苏轼的这首《卜算子》的内涵,就会发现它在气质境界上和原作出入很大,说狠点——南辕北辙!
“寂寞沙洲冷”这一句真正令人侧目动容的地方,正在于它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孑然清高劲,那是屈原为理想“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变体表达。“微带着后悔”是个什么鬼?“回头是岸”和“寂寞沙洲冷”可是立意对抗“牛头不对马嘴”的两个方向哦。
我们不反对“后悔”,不反对“孤雁双飞”(一对,显然不能叫“孤雁”),但是我们反对“为文而文”曲解文学作品。
(不多说,我把这首歌一部分歌词贴上,大家对比这首《卜算子》自己定论好了。)
仍然拣尽寒枝不肯安歇微带着后悔
寂寞沙洲我该思念谁
当记忆的线缠绕过往支离破碎
是慌乱占据了心扉
有花儿伴着蝴蝶
孤雁可以双飞
夜深人静独徘徊
当幸福恋人寄来红色分享喜悦
闭上双眼难过头也不敢回
黄庭坚及他人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赏析。
基本了解《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后,我们再回头来重新审视黄庭坚对这首词的评价。
黄庭坚在《豫章黄先生文集》二十六卷《跋东坡乐府》中提到这首《卜算子》:“东坡道人在黄州时作。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意思基本都在字面上了:《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是学问大、品格好、境界高的苏轼,不入俗流,出神入化,难得一见的佳作。
因为大力推崇,作为书法家的黄庭坚,还多次把这首拿出来书写。
问题是我们开篇时提到的:黄庭坚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这样的铁杆关系,他的“力捧”能不能全信?
没关系!对于这首词,黄庭坚的评价不是孤证。
我们再来看看历史上的各路专家是怎么说滴。借助这个过程中,还可以完成对于这首词的更深入地赏析。
1.王之望,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
王之望在《汉滨集》中说:
东坡此词出《高唐》、《洛神》、《登徒》诸赋之右,以出三界人游戏三界中,故其笔力蕴藉超脱如此。
看看人家用的这些参照物,就问你,这个表扬力度不比黄庭坚示弱吧?
2.曾丰,和曾巩同宗的南宋文学家、诗人。
“缺月疏桐”一章,触兴于惊鸿,发乎性情也。收思于冷洲,归乎礼仪也。黄太史相多,尤以为非口食烟火人语。余恐不食烟火之人,口所出仅尘外语,于礼仪遑计欤。
这个咱简单翻译一下。曾丰的意思是说:这首词“发乎情,止乎理”。虽然黄庭坚夸奖它不食人间烟火,但是“不食人间烟火”难免架空落不到实处,但是人家苏轼的这首词,不仅体现了高洁不庸俗的节操,人家还有“礼仪道德”上的现实意义。所以,他认为“不食人间烟火”的人能讲出出尘绝俗的语言,却没有积极正面的贤德、不苟且的潜在道德能量。
换言之,他认为,这首词的好,远好于清冷的“不食人间烟火”!
吼吼哈希!人家这阅读能力,服了服了。
来吧,下一个吧!
3.黄苏,清中期词学家,《蓼[liǎo]园词选》的作者。
此词乃东坡自写在黄州之寂寞耳。初从人说起,言如孤鸿之冷落。第二阙专就鸿说,语语相关。格奇而语隽,斯为超逸神品。
黄苏的意思是说,这首《卜算子》上片从人的角度看孤雁,下片字字句句不离写雁,每一句都完美衔接,丝丝相关。即景生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物我相化;意蕴寥廓,格调空灵。因此上,他认为,这首词是超凡脱俗的神品。
黄苏的评价是不是顺道推进了我们的理解?
对,后来我们看到的很多评价,都是在他这个评价的基础上衍生的。好了,大家重点记住“神品”这个词就足够了【比v】。
4.陈廷焯,晚清词学家,代表作《白雨斋词话》。
陈廷焯在《词则》中评价这首词说:
寓意高远,运笔空灵,措语忠厚,是坡仙独至处,美成、白石亦不能到也。
“寓意高远,运笔空灵,措语忠厚”的定性之后,他称苏东坡为“坡仙”,然后还加上一句:周邦彦、姜夔这样的高手也是达不到这个境界!
“周邦彦、姜夔这样的高手比不上苏轼的境界”,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这几乎是人人尽知的事实了。关键倒是“坡仙”这个称号,对于黄庭坚“不食人间烟火”的评价算是有力的佐证。
当然,历来盛赞《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的评论还有很多,这里咱就引用这些吧。相信对于辅助理解这首小词应该够用了。
结语
被贬黄州的苏东坡,政治生命危悬,前途渺茫,生活拮据。甚至连写出去的信,都无人肯回。初到黄州,那种怅惘失落、心灰意冷是赫然的。
然而苏东坡就是苏东坡,绝冷之处也能超拔出一番别开生面的云霞气象。
明明是“缺月”的灰暗;“漏断”的非时;“幽人”的不得志;“孤鸿”的落单,明明是君王不察的“无人省”,他还是选择不苟且偷安于高官厚禄,选择择善固执于高洁的政治理念和理想。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说到底,清冷之下仍然那个达观旷世、千古一人的苏东坡。
这境界,叫他“坡仙”,说他“不食人间烟火”,赞之为“神品”,哪里有一点点不妥?
谢谢耐心阅读,我是喜爱诗词和历史的任襟亚。
——END——
(图一除外,其它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怎样赏析苏轼宋词《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苏轼的这首《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時见幽人独往來,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本词是元丰五年秋所作,幽人在月夜人静之际独自徘徊,犹如翩翩鸿影,刻划自己孤鸿形象,这是作者内心自白,"惊起"两句,既写孤鸿神态,又䜣述了无人理解自己的苦衷,"拣尽"句表达了不肯随俗浮沉的高洁品格,词意含蓄而语气坚定,语语双关,格奇而语隽,"亦承认是有所寄托之作。
≣☛怎样赏析苏轼宋词《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卜算子•宋•苏轼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①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②。谁见幽人独往来③?缥缈孤鸿影④。惊起卻回头,有恨无人省⑤。揀尽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注】①黄州定慧院——黄州。时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作者谪居黄州。定慧院在黄岗县东南,即定慧院。苏轼有《遊定惠院记》。②漏断——漏壶里水滴光了,指深夜。漏壶,古时用水计时的器具。③幽人——指下句的“孤鸿”。④缥缈——高远貌。⑤省——瞭解,明白。
【词意】这首词《宋六十名家词:东坡词》题作:“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闻坡至,甚喜。每夜闻坡讽咏,则徘徊窗下。坡觉而推窗,则其女踰墙而去。坡从而物色之曰:’吾当时呼王郎与之子为姻。’末几而坡过海。女遂卒,葬于沙滩侧,坡回惠,为赋此词。”这是牵强附会之说,歪曲了原词的题意。作者是以孤鸿为喻,表示弧高自赏,不愿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态度,实际上是反映在政治上失意的孤独和寂寞。
⇑▇怎样赏析苏轼宋词《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一个非常孤寂的夜晚。一弯月从稀疏的梧桐树的枝桠间透出清冷的光辉,时而见幽居的人独自往来,飘渺的就像是一只孤雁的影子。那孤雁受惊飞起,回头寻觅,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都不肯栖息,却甘愿落在寂寞的沙洲受苦。
这就是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描绘的景象。全词如下: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又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意境高冷,孤寂,读后使人唏嘘不已。
为什么苏轼这首词写成这样?与他当时的心境分不开。
苏轼填这首词时正是他被贬到黄州之时。他面对家人时虽然表面是豁达的,乐观的,但他内心是幽独的,寂寞的。他自比孤鸿。
鸿雁,有凌云之志。是良禽。有“良禽择木而栖”之说。他词里的那只孤鸿,面对着许许多多寒冷的树枝,最终也没有栖息下来,而是宁愿选择寂寞清冷的沙洲,宁愿自己一个受苦也不低就。表达了苏轼孤高自许、蔑视俗流的心境。
下面继续赏析。
这首词上片写景。“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词人通过缺月、疏桐首先就营造了一个清幽高冷的氛围。“漏断”,古时有漏壶来计时,漏壶的水没有了,说明夜深了,人静了,人们该休息了。可是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候,那幽居的人却在独自踱着步子,来来往往。有谁能像自己这样在这清冷的夜色中徘徊?多像那一只孤独的大雁。幽人,孤雁,多么接近!有点顾影自怜的味道?
下片顺势而下,抒情。“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明写孤雁实写自己。孤雁受惊飞起,回头寻觅,哪里是栖息之地?恐怕只有幽恨。这幽恨有人能懂吗?“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孤雁只好重新寻觅,可那许许多多的寒冷的树枝没有一个是自己满意的。它只好宁愿在寂寞寒冷的沙洲上苦撑来度过这孤独清冷的夜晚。
总结:卜算子是小令,只有44字,可苏轼却用着短短的几十个字打造出一幅高冷清幽的画面,抒发了自己孤高的心境,用精炼的词语,象征的手法使词空灵生动,含蓄委婉。不失为一首绝妙的好词,点赞!
︾┉怎样赏析苏轼宋词《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黄州定恵院寓所作,
原文,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可栖,寂寞沙洲冷。
白话文,弯弯的月亮挂在梧桐树的枝杈上,夜色已深,州人早已安然入梦,有谁能见到我这个谪官独自往来,仿佛是一只飘渺的孤鸿,
这孤鸿忽然被无端惊起,又不断回头察看动静,似有无限的幽恨而又不为人们所理解,它未回飞腾,拣尽寒技,却总是不肯栖息,宁肯独守在冰冷的沙洲之中,
赏析,这首诗是苏轼谪官黄州后,在政治上受到打击,后惊如魂未定的鸿鸟,只希望黙些以求全,写下这首词,这首词咏的惊惶,幽独,高洁,正是词人谪居中孤寞,忧惧而又傲卑不屈心境的流露,
此词超旷孤逸的高境,乃作者胸襟,气质,才分和学识所致,非他人效仿可得,故黄庭坚叹道,“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数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
推荐阅读:
一方水土一世情深,岁月老去你能讲讲从前你生活的老城镇的故事吗?
跑步快两年了,从来没有跑过马拉松。现在月跑量基本二百公里,请问可以跑全马吗?
下一篇: 世界上最美的一句话,你觉得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