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国家博物馆把“司母戊鼎”改成“后母戊鼎”还改错了,是真的么?
≚➦听说国家博物馆把“司母戊鼎”改成“后母戊鼎”还改错了,是真的么?
最早给大鼎命名为“司母戊鼎”的,是郭沫若,取的意思是:“司”为祭祀,“母”为“母亲”,“戊”为人名,也就是“祭祀母亲戊”。
后来有学者研究后提出,“司”应该是“后”,表示“崇敬”,也就是“伟大的母亲戊”的意思。
之后又有学者举证,“司”和“后”在古代可能是同一个字,只不过写法不同。
于是,后来中国国家博物馆将大鼎更名为“后母戊鼎”,但是大方鼎在殷墟博物苑、中国文字博物馆展出时,用的仍是“司母戊鼎”。
✂♨听说国家博物馆把“司母戊鼎”改成“后母戊鼎”还改错了,是真的么?
国家博物馆把“司母戊鼎”改成“后母戊鼎”,的确是中国考古界的巨大历史倒退和认识失败!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说,对于史学界出现的“司后”不分的认识混乱,不仅暴露了对象形文字的误读,也暴露了对铭文含义的误判。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每个象形文字都有独立含义,尤其是铭文,代表王权象征,彼此绝对不能混用!当然现在混用仅仅是学术和认识问题,但是在古代就等同造反,会被杀头和诛灭九族的…既便“司后”同源,但是后人分成两个字用,一定是有不同含义…不仅时间(包括辈份)有先后,地位也有高低。比如说,妇好墓同时出土了“司马”和“后马”两个铭文,就是说明司后是绝对不能混用的,各自代表了不同含义…在史记中,司马指皋陶,后马指伯益,两人是父子关系,司马为前职,后马为继职,时间地位关系完全不同,如图所示:
注意看,1~12铭文都是司徒/司母/司马,只有13铭文是后马(侯马→夏侯),所以含义应是继承司马权力的关系!
其次,对于尚不了解含义或尚有争议的铭文,暂以“取形为主”,这是考古界的一般惯例。所以郭沫若断定为“司母戊鼎”比较符合客观情况,也十分稳妥,当然现在应是“司戊母鼎”更准确。而“后与後”互相混淆,容易出现歧义,如图所示:
第三,最重要的问题是,象形文字含义并不同于汉字字义,许慎的《说文解字》仅仅是以小篆为主,并不代表金文和甲骨文本义,因为秦篆到殷墟甲骨文时代已超过一千多年了!从甲骨文演变成秦小篆,已历三变(甲金鼎),朝代也历三朝(商周秦),字形字义早已发生了变化,造字本意已实难把握,与其形而上学,主观臆断,不如交由考古专家合力解决。
第四,对于解读甲骨文和铭文,不应仅仅依据汉字解读标准,而还应该结合殷墟及三星堆二里头文物进行会意解读,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二里头和三星堆根本就没有甲骨文和铭文,也就无法进行文字断代!而C14断代±误差50年,几乎忽略了一代人,不能精准落实在人事物上!所以只能依靠文物本身,尤其是图腾符号本身进行断代!
比如:“司”铭文经过史查和图腾对比,应指甲骨文“又其”,汉字指启(弃)!“又"为手形,汉字通“有”,为抱捧之形,如图所示:
“口”铭文为鼎形,指二里头龙纹鼎,金文指其!如图所示:
所以“司”即“又其”为“手抱鼎”之义,史查指为商契继承了二里头其鼎权力之义,史称“禹生启”,俗称问鼎。汉字通“启”,字形字义为“取”,如图所示:
而“戊”铭文为“戈”形,如所示:
亚长墓出土了大量青铜戈器,如图所示:
而“女(母)”铭文为象形字,但不是许慎讲的女人或母亲,而是三星堆跪坐面具人(启王/戴胜王母)形象,母之双点不是乳头,而是面具“直目正乘”双眼,如图所示:
所以司→启,女→面具启王,戊→商戈。含义→持商戈者受启王位!史记称禹生启禅让,“司母戊”即铭文殷字!持戈祭祖形,如图所示:
同理,甲骨文“商”为铭文“司辛”,司为启,辛→钺,司辛为启钺→商也!如图所示:
史查“司戈者”乃殷侯高祖王亥(契),“司钺者”乃司马皋陶及后马伯益。为什么会这么解读,什么含义呢?这就是图腾铭文解读法,避免了说文解字和C14的误判。
根据《史记》记载,“契长佐禹治水有功”,开凿龙门伊阙和邙山口及三门峡,实现了大禹治水“三川并流”构想,故被舜帝册封为“又其”(即火政司徒启,史称“禹生启”),受商地(安阳殷墟),死葬殷墟亚长(启)墓。司母戊鼎在甲骨文中为“贞”字,“卜”为戈形,如图所示:
所以甲骨卜辞“贞”是殷侯启义,即契!与贝壳裂纹毫无关系!所以,司母戊鼎是殷鼎,和司母辛鼎即商鼎,是商契和皋陶伯益之供启鼎,如图所示:
但因“益干启位”及“商汤灭夏”,伯益把司母戊鼎移出了妇好墓,转至武官村掩埋,另铸司母辛鼎供于妇好墓中,如图所示:
那么禹墓和伯益墓又在哪里呢?根据金文禹的结构分析,二里头3号宫殿贵族墓的“抱龙人”即大禹真身,符合禹字抱虫含义!史传为姒,即司龙抱龙之义!此墓即禹抱龙入殓之法,如图所示:
大禹墓(二里头3号宫殿贵族墓)
司龙即大禹水政共工义!后世讹为司空,《禹王碑》称“率姒”,而殷墟妇好墓出土“又乙”圆斝及二里岗出土甲骨“又其”卜辞是文物佐证。如图所示:
亚长夏启墓
根据专家对亚长墓主人骨骸分析,此人死因是受七处刀伤而亡(残缺右臂),也就是属于非正常性死亡!考古人员通过对亚长尸骨进行了锶和氧同位素分析,发现亚长并非来自安阳本地,而来自某个沿海地区。
亚长尸骨锶同位素分析表
另外,墓主人是趴在棺里、脸朝下入葬的。考古上称之为俯身葬。对此有两种看法,一个是凶葬,意外死亡的本族风俗表征;一个是王权象征之葬,比如“持权杖+俯身葬。而亚长墓出土的“亚长”之长铭文,经观察为“持杖之戴羽酋长”形象,与同墓出土的青铜手器(义肢)及金沙遗址出土的“鱼凫王”黄金权杖发生“撞脸”,如图所示:
并且青铜手铭文“玄鸟”正是“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玄鸟”形象,与甲骨文“高祖王亥(凫)”及“鱼凫”也是一义,即玄鸟→王亥(凫)→鱼凫→启→契,符合易水三戈铭文“祖父启”会意,如图所示:
殷即祖父启(契)
当然,更加有力的佐证是发现了夏启铭文,根据亚长墓出土的“十字+网+手”符号,会意为“子抱龙",铭文为“子又其",鼎文司其!后经周鼎文演变为小篆启,公式为:“启=子+手+虫=日又其/司其”,简写为“启=司其”,如图所示:
而十字“亚”铭文,甲骨文为子形,是商族太阳玄鸟符号化身,只不过甲骨文划成十,误判为亚!
那么问题来了,根据《竹书》所载“益干启位,启杀之”,说明启不应该是被人所杀,反倒是杀伯益之人,那么为什么铭文解读和考古证明启是被人所杀?两者到底谁是真相?…翻开另一本史书《山海经》也有杀王记载,即《大荒东经》“有易杀王亥”事件分析发现,王亥因“仆牛”被有易(汤氏)所杀…而在亚长墓和妇好墓出土大量仆牛文物,说明亚长就是王亥!如图所示:
那么亚长是不是商契本人呢?亚字铭文和玉石仆牛刻有“司辛”铭文,证明亚长的确是高辛氏帝喾后人契。所以,“司”指“又其”启义,代表商契,而“后”为夏后启之义,指契(启)继承人,所以“司后”不能同时使用,妇好墓司马及后马(癸)铭文可以佐证,而许慎《说文解字》只能解读小篆范字,却解不了金文和甲骨文,因为金文和甲骨文是对夏商周氏族图腾的描摹,核心造字只有三个来源:夏龙,商鸟,虞虎。
①夏龙(姒)图腾
《史记·六国年表》记载:“禹兴于西羌。”《竹书纪年》记载,“禹元年壬子,即位于冀,颁夏历于邦国,起壬子终壬戍。”西羌即广汉三星堆,冀都即斟鄩二里头禹城!我通过铭文解读,认定二里头是大禹墓,但专家何驽教授认为二里头抱龙人是祭祀伶官,但是地位低下而身份十分特殊,因为墓主人随葬品很少,死亡时,怀中仅抱“绿松石龙形器",头戴三皇羽冠,腰系青铜蛾铃,脚踩绿松石,颈戴蚌壳项链…此种形式与史传“禹贡”方式完全一致,即禹王碑“圣浮图”入葬法!如图所示:
当然,更形象的“禹生启”铭文就是大名鼎鼎的“妇好”铭文了,此铭文即是夏龙/商鸟/虞虎的三大氏族图腾的结合,史记“少昊孺颛顼”结盟事件!如图所示:
其次,此墓同时也出土大量蚌壳和海贝,证明了当时气候的湿润特征,符合大禹治水“当尧之时,洪水滔天(尚书)”及“天命禹敷土,遂山浚川(遂公盨)”记载。而《竹书纪年》记载,“禹元年壬子,即位于冀,颁夏历于邦国,起壬子终壬戍。”“起壬子终壬戍”即大禹创造十二月历(俗称夏历/蜀历)!而绿松石龙正是夏至日(阳历6月22日)青龙星宿图,也就是甲骨文姒!如图所示:
甲骨文“姒″,如图所示:
而且姒龙(夏器)与同墓出土的牛铜牌饰(春至牌)及蚕蛾铜牌饰(秋分牌)及铜铃,组成夏禹令,俗称伏羲三皇牌,是大禹与商契联合治水时,根据少昊颛顼北斗十月历(颛顼历)而制定的十二月历法,今天叫农历,古称夏历/黄帝历(老黄历),用十天干及十二地支以区分四季变化对水和温度的影响。如图所示:
而且,通过绿松石龙进行图腾追踪,在濮阳西水坡寻找到了夏代早期鲧墟羽城→颛顼帝丘,发现了蚌壳龙虎图腾,证明史传“鲧生禹,禹复生启”客观存在,而濮阳西水坡即是华夏氏族的龙虎文化起源地…如图所示:
根据《山海经》《竹书纪年》《史记》记载,约公元前1700年~1670年左右,鲧禹与契益联合开凿龙门伊阙,营建二里头夏邑;又开邙山口导洛入黄,营建二里岗商邑,商契开凿砥柱山泄洪成功,出现三川并流盛况,偃师民间称:鱼跃龙门一门峡(伊阙) ,水漫金山二门峡(邙山口),愚公移山三门峡(砥柱山),故有“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民间口头和《山海经》记载…如图所示:
根据对二里头3号宫殿墓主人C14分析,死者年龄为36~40岁之间,根据史记及民间传说分析,应是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并负鲧罪,积劳成疾,早逝于二里头…禹王碑称“楚崇率姒,裹圣浮屠,葬于稽堂”,如图所示:
当然,对于此墓情况,专家何驽认为是“地位不高但身份特殊的伶官墓”,他不认可抱龙图腾即是禹贡真迹,这是汉史专家被许慎所迷的通病,不相信图腾纪年法所致…其实用禹式“抱虫”法与“二里头抱龙人”一对比就行了…大禹死后把禹权力“绿松石龙”传给商契了。如图所示:
②商鸟(子)图腾
当然禹生启的争议,必须经过图腾会意解读才行,找到甲骨文禹字即“又乙”,公式为“禹=又+乙”。如图所示:
那么,禹生启符号出现在二里岗及安阳殷墟亚长墓中,是否说明,二里头与二里岗及安阳殷墟之间存在王权传承关系?…包括历代帝王自称真龙天子及“龙的传人”之起源?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启就不是大禹儿子了,而是禹兄弟契(族兄弟)了,如图所示:
根据《史记殷本纪》及《竹书纪年》记载,约公元前1650年左右,商契伯益继承大禹遗志开凿三门峡砥柱山泄洪成功(昭明居砥石),实现了大禹伊洛济三川并流入荷泽构想,故受尧舜二帝册封火政司徒启,铸司母戊启鼎并营建妇好启祠,史称禹生启,竹书纪年称为帝泄元年。至汤止,共形成八大治水工地(郑州/偃师/新郑望京楼/焦作府城/辉县孟庄/桓曲/夏县东下冯/洹北商城)…即“契至汤八迁”,时间为公元前1650~1600年间,如图所示:
结论:
①夏禹→抱龙人→又其→姒。(文物为:二里头网纹鼎/二里岗甲骨卜辞/安阳殷墟圆斝),如图所示:
②商契→子抱龙→子又其→司其→夏启。(文物为:殷墟司母戊鼎)如图所示:
③后稷→帚女子/妇好→子又其→周启(弃)(文物为:妇好鼎)。如图所示:
③虞虎(饕餮)图腾
而虎图腾对比良渚玉琮王,三星堆青铜虔面具,殷墟饕餮纹饰,石峁虎面雕…这些虎图腾符号形成了虞纪年的逻辑证据链条,如图所示:
证明良渚是虞人之祖地,三星堆是虞人之归宿,良渚不仅影响了二里头,也影响了三星堆和石峁。而三星堆祭祀坑和石峁皇城台即是商汤灭夏的器物坑和虞舜抗汤城堡,金沙是秦王灭殷(古蜀)遗址…
妇好铭文争议
一,郭老依据《说文解字》判断,妇好是商王武丁妻子妇好,但是甲骨文自殷商时代至汉代起码有1000多年的时间,中间经历有商汤灭夏→武王伐纣→秦灭六国等事件,文字也有金文→鼎文→篆文等变化,汉字字形和甲骨文的会意可能早已发生巨大变化,甚至南辕北辙,岂能正确解释甲骨文?女铭文未必是女人,妇好冥未必是妇好分娩…
二,妇好铭文在甲骨文中的行文顺序是“帚子女/帚女子”,不是婦好,因为帚和女是分开的,说明是两个不同的字,不能强拉硬套成婦!郭老是“拉郎配”,必须改正过来 !
三,必须用铭文对比三星堆文物来解释妇好铭文问题!比如:
①“帚”铭文外形酷似一棵树,对比三星堆文物, 应该是青铜神树象征,如图所示:
含义为《山海经·大荒东经》载:“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仔细观察青铜树,龙枝代表禹图腾,鸟代表商契图腾,说明帚所代表的扶桑木,是少昊和颛顼两大氏族结盟象征,此帚木含义是九司轮流值班作启王之义,即史称的禅让制,俗称华表,如图所示:
②而妇好铭文中的女字,许慎说是女人,两点为乳,但经过三星堆文物对比,“女”铭文的外形更象是一个跪坐的面具人形象;“母”铭文应是龙虎面具本身!母字双点并不是女人双乳,而是纵目面具“直目正乘”之双眼…如图所示:
妇好铭文中也发现了跪坐面具人形象,说明铭文女和跪坐面具人之间的确存在某种关联,如图所示:
不过,仅仅因为许慎主观会意也不客观,应自周鼎文代替甲骨文之后,王权(女)就变成了王姓(姬)山海经叫“有人戴胜,虎齿,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史记叫颛顼帝喾,三星堆就是龙虎面具,而许慎误以为西王母是女人,男王变女妃了!如图所示:
而郭老自然也认同了许慎观点,把妇好当成女人了,而妇好女人的另一个佐证是“妇好冥”甲骨卜辞,如图所示:
妇好冥卜辞
甲骨文“冥”
郭老认为“冥”字为双手扒开女阴之形,通娩…可是娩字在甲骨文中是有本字“孕”的,如图所示:
孕为含子,娩为出子,而冥中并无子,何来分娩?当然,仔细观察“冥”字,也可以理解为“双手抱日”之祭祀状,而“日”推为少昊太阳图腾象征!所以冥应是祭祀少昊的宗庙之义!
③“子”铭文演变形态,如图所示:
为什么甲骨文“子”头上有“三条线”?与金文“子”不一样?再观察一下如下两枚“妇好铭文”:
为什么两枚“妇好铭文”中都没有“子”铭文?仅有一只玄鸟,为什么?是不是玄鸟就是子呢?从目前出土的青铜树分析,树枝上应站九鸟一乌,但当前尚缺一乌,三星堆文物中发现一戴胜金乌,如图所示:
金乌(太阳玄鸟)
大家对比一下甲骨文“子”和戴胜金乌,两者头上都有“三根羽毛”是不是?说明什么?说明子铭文就是玄鸟金乌!九鸟代表司徒“女”,顶端为值日金乌启王“子”,铭文为“女子”,汉字为“好”。所以妇好铭文之“子”不是儿子,而是“负日金乌”形象,也就是山海经中的“扶木金乌”和《国语》“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之玄鸟,即山东大汶口文化和庙底沟文化之玄鸟负日图腾!如图所示:
即《山海经大荒东经》有载:“有葛国,黍食,使四鸟…”《大荒南经》说:“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姚姓,黍食,使四鸟”等等…金沙遗址出土“使四鸟"金箔,证明金沙人是“崇鸟崇日”的少昊殷契后人,如图所示:
金沙遗址“使四鸟”金箔
当然,如果在陶器上出现单独的鸟纹,其实并不少见,毕竟大汶口文化可能受到来自庙底沟文化的影响,而庙底沟文化中飞鸟纹一直是其主要母题,如图所示:
但是大汶口的鸟纹却有所不同,它一般多和太阳、山峰一起出现,这就让人难免浮想联翩。而甲骨文“岳”字就是“太阳+鸟+山”符号!那么甲骨文“高祖岳”就是少昊子氏!如图所示:
而“金乌负日”图说源流于大汶口及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该遗址出土距今7000年的“双鸟负日”骨雕和“双鸟朝阳”牙雕,可说是最早的“金乌负日”的资料。
“双鸟负日”骨雕
凌家滩负日玉鹰
综上所述,结合《史记》“少昊孺颛顼”史实分析,妇好铭文即是夏商结盟的契约符号→颛顼太阳+少昊玄鸟=夏子启!如图所示:
所以说,“司母戊鼎”即是商契受启位时,为祭祀妇好(夏启)禅让而铸之殷鼎也!同理,“司母辛鼎”和“妇好鼎”是契后人商汤和后稷继启位之商鼎和弃鼎!所以叫“后母"鼎也是可以的!
当然,妇好墓没有契骨,亚长墓是契还是伯益,启位获得是禅让还是武力争夺,看我拙文《“启杀伯益”略考》再论!此文已讲清楚了司母戊鼎的起源,后母戊鼎是不成立的,请广大网友批评指正。
⇪£听说国家博物馆把“司母戊鼎”改成“后母戊鼎”还改错了,是真的么?
有关这个问题,有两点需要澄清。其一,有关“司母戊鼎”与“后母戊鼎”这个争论早在七八十年的时候就有了,并不是现在才重新讨论的。其二,尽管现在官方的定论如此,但是对于甲骨文铭文的释读仍然还有很大的空间,因此也不能称之为错。
首先“司”释读为“后”并非没有道理。关于鼎上的铭文是“后”其实早在20世纪40年代的时候就由当时的学者邵慎之先生提出过。60年代的时候,金祥恒先生也解读国商代卜辞中有“后”的出现。明明这个铭文看起来像是“司”为什么还能被释读为“后”呢?这是因为在卜辞以及殷商周朝的金文都存在一种正反书的现象,也就是说一个字正书反书都可以,因此对于一些字的解读不仅仅要从字形上来看,更要从字义以及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与释读。
如果解读为“后母戊鼎”的话,那么这四个刻在鼎上的金文含义就可以被解读为是“为纪念母后戊而铸造的大鼎”,在一些学者专家看来这个更加符合当时对这些青铜器命名的规则,也就是以名词性词组来命名,如“毛公鼎”。如果解读为“司母戊鼎”的话那么,从很直观的字面意义上就可以理解,即为“祭祀母亲戊”。并不符合古代对青铜重器的命名规则与称呼习惯。
当然也有学者对此作出解释,首先古代文字的长期嬗变中,很多使用方法都会改变,因此商代甲骨文与金文中的正反字的依据从现有来看,都是依据后来的周代的文献,并不能确实的因此而断言商代的制度与行文。而“司”字在更多的金文文献中出现并且解释的通,因此仍然应当将其作为有“祭祀、年、职司”含义来解读。
综上所述,可见,对于商代金文的释读目前并不能完全下定论,有待进一步的文献资料以及考古研究结果做支撑。因此这次改名也并非是错的,而是可以被理解为解释方式的一种。
▉✶听说国家博物馆把“司母戊鼎”改成“后母戊鼎”还改错了,是真的么?
没有文化不可怕,可怕的是自以为是,不知天高地厚。
我们先来看看司字的本义:主管、操作。如:司法、司机、司令、司南(古代用磁石做成的辨别方向的仪器,为现在指南针的始祖)、司空(a.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工程的长官;b.复姓)、司徒(a.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土地和徒役的长官,后为丞相;b.复姓)、司马(a.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军务的长官;b.复姓)、司寇(a.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刑狱、纠察的长官;b.复姓)。
司母戊大方鼎,毫无疑问,就是专门供奉或者祭祀母亲的器物。也许生前母亲就是用类似这样的大方鼎来烹饪食物的,死后原物陪葬或者仿制了一个放进墓穴里。如此简单的东西,如此简单的道理,却被你们这些不学无术的砖家任意主观更改定义,古人若地下有灵,也会嗤之以鼻!
干点人事吧,不然七月十五就要少走夜路,免得被冤魂收了去。
↙┧听说国家博物馆把“司母戊鼎”改成“后母戊鼎”还改错了,是真的么?
没有改错,我前不久刚去国家博物馆参观过,这两种叫法都没有错,都正确。
------------------
推荐阅读:
上一篇:生肖马做过什么傻事荒唐事?
下一篇: “说曹操,曹操就到”是怎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