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作品如何脱去俗气、匠气?
⊿Ⓑ国画作品如何脱去俗气、匠气?
国画作品脱去俗气、匠气
论艺术作品的“俗气、匠气”,这其实是很抽象的概念,何为俗气、匠气?有谁可以解释清楚,怎样的作品带有俗气、匠气,这标准是什么呢?估计连艺术家自己也说不清楚,本身艺术就是很玄幻的东西,简单的说,俗气、匠气就是没有气质的意思,
当我们知道艺术作品的俗气、匠气的含义之后,就知道如何才能脱去国画作品的俗气、匠气了,从而让国画作品更有气质、韵味;任何添加了素描的国画作品都显得俗气、匠气,因为国画注重“写意”,而素描是油画“写实”的基础,那么,将写实的素描强加在写意的国画上,国画还能“写意”吗?对吧,
所以,要让国画作品脱去俗气、匠气,首先就要拋弃素描,国画本就不需要素描的。添加了素描的国画作品,就好比一个女人长了胡子,这好看吗?看起来就很俗、很恶心。所以说,趋向于写实的国画作品都很俗气、匠气,国画中的工笔画也是这样子,画好工笔画难度很大,一不小心就俗气、匠气了,
国画创作需要“笔墨纸砚”,如果对笔墨的运用处理不正确灵活的话,画出来的国画也是俗气、匠气十足。“笔墨”中的“笔”指的是绘画时的笔法,属于技术范畴,要练好笔法,应练习书法,有扎实牢固的书法基础,以书法的笔法画国画,才能显示出国画作品的气势、气质;“墨”指的是墨色颜色,过于浓、过于淡,都会让国画显得俗气、匠气,这是物极必反的道理。墨色还是依靠笔法来掌握,笔法又是依靠画家自身的心境来掌握。
⊕↙国画作品如何脱去俗气、匠气?
谢谢邀请!提问中的“俗气”应该指粗俗不雅之作中的俗气吧?
欲画雅画,先做雅人。
画家的思想,精神,品位,情趣,学养等,会间接反映到画作中。做人品位低劣,俗不可耐,很难有清雅高洁之作。因此,作品要脱去俗气,画家首先要做清雅高洁之人。
有些“俗”不必去。
画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他们大多属于平民百姓,他们的许多作品,是描绘身边的生活图景,民风民俗,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只要是反映生活本质,表现真善美的作品,就是俗而不俗,俗中见雅的好作品。
即使大师级的画家,也是如此。例如齐白石先生,黄永玉先生,就有许多大俗大雅,雅俗共赏之作。
关于“匠气”,有句话叫“工匠精神”,一个人能称“匠”,应该是在某个领域达到很高水平了。画家学画要经历从不会,到入门,到熟练,到创作这样一个过程。熟练阶段主要是技艺方面达到比较高的水平,但未脱模仿的框子,还比较刻板,可称为“匠”,要想产生一个飞跃,就要深入生活,汲取创作的源泉,从而创作出反映自然、生活与时代本真的作品,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就脱离匠气,而成为一名优秀的书画艺术家了。
*附几幅醉侠尚未脱俗的拙作:
✒⇦国画作品如何脱去俗气、匠气?
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脱俗,去匠,说着容易,做着难。有人为了追求脱俗,去匠,花式用墨,扫地般用笔,美其名曰,超凡脱俗的“杰”作。其实非驴非马。读万卷书,走万里路,看万种景,深山拜师访贤,才能画出有分量的画来。
另外,大俗即大雅,大雅亦大俗。提起俗,莫一概否定。朱仙镇木板年画,看上去很俗,但那是千百年来民间艺术结晶。做到俗而不俗气,是艺术创造。至于匠气,过去有画家画匠之称。匠人,是指做重复性工作的人,机械的做某种动作。这就明白无误的告诉我们:画画不是机械性劳作,不是一成不变的画。
﹟£国画作品如何脱去俗气、匠气?
脱俗,在于自身的生活修养,艺术的追求层面。过于执着形式与技法和刻意所谓的“脱俗”这只会适得其反,脱俗不是一时半刻的事,是要经过长年累月的积累和艺术生活的沉积,“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也许是我们创作的理念。
ℑ⊰国画作品如何脱去俗气、匠气?
要想国画作品去俗气匠气,我个人认为应三个方面去下功夫:
一是格调要高雅
中国画是讲究格调的,没有格调,自然会落入俗套。什么是中国画的格调呢?不同的画家和欣赏者会有不同的答案。我个人理解,中国画的格调应是作品表现的风格或品格,它是中国文人精神的一种展现和延伸,强调的是文人的诗意情怀,重意趣、清幽、自然,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和天人合人的愿望。格调高雅的作品,为让人为之愉悦、为之动情、为之倾倒,传递出正直的、向上的、积极的、昂扬的大美境界。
二是气韵要生动
荆浩《画山水录》:“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韵者,隐迹立形,备仪不俗。”以中国山水画为例来讲,要求“气、韵”并举,当笔、墨成为山水画构成的两种根本的媒介语言之后,“气”与“韵”就分别对应于“笔”“墨”,由此,使山水画的表现技法便更加具体、细致化。古人认为“气韵”难求,有发于墨者,有发于笔者,有发于意者,有发于无意者。说的直白一点,发于墨,提的是在轮廓中点染渲晕;发于笔,干笔皴擦,力透而光自浮;发于意,我欲如是而如是,疏密多寡,浓淡干润,各得其当;发于无意,凝神注想,流盼运腕,不意为是,而忽然如是。如果在画面上,能够处理好这些关系,自然就有了气韵生动之感,也就少了俗气、去了匠气。
三是用色要淡雅
总体上来讲,中国画的用色上忌大红大绿,以淡雅为宜。中国传统画在我们古人称呼为丹青,丹是指朱砂,青是指蓝靛。中国画的用色特点是:表现物体固有色的明度变化,而不计较光的相互影响和变化。这一点明显区别于西方的油画。在谢赫的六论法中,强调用色要随类赋彩,意思是说依客观对象同类赋同色,也指不受客观约束,依画者的主观意识而赋色。用色中是丰富画面,如果用墨用够了,可无需用色,有着墨不够色来凑的说法。用色大体有着六个方法:调:把不同色相的颜色调和在一起。罩:以一种颜色覆盖另一种颜色。托:正面、背面都着颜色,以背面衬托正面颜色。染:先着一笔颜色,再以一枝蘸清水笔接染,使颜色渐次淡出。蘸:一支笔先调一种颜色,再在笔尖处蘸另一种颜色,一笔着纸,同时出现两种颜色。泼:可将调好的颜色,直接泼于画面,或色墨同时泼。用色总的原则是色不碍墨,意思是色只能是补充,处于次要位置,不能因为上色而破坏了墨稿中的墨韵,不然就俗了,匠了,被认为是“行画”,上不了大雅之堂。
以上三点,仅是个人在实践中的一点心得体会,仅供各位画友参考,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也欢迎留言探讨交流。如果觉得有些参考价值,欢迎您转发分享。如果个人作品需要推广的话,可联系我们,共同为书画的繁荣做点具体事。
------------------
推荐阅读:
上一篇:手链好还是手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