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诸葛亮死了就必须退兵,难道不能按照原有计划继续打吗?
□⇣为什么诸葛亮死了就必须退兵,难道不能按照原有计划继续打吗?
诸葛亮有个理想的接班人,但这个接班人在培养过程中报废了,新接班人还没有成长起来。北伐是大事,一个处理不好就会损兵折将,蜀国的老本经不起折腾,所以只能安排先撤回去再说。
诸葛亮一开始没有培养接班人吗?要说没有吧,丞相位置的他就安排了两个,先是蒋琬后是费祎。要说有吧,军事上没有领头人。
其实诸葛亮早期是培养了一个理想接班人,这个人要文有文,要武有武,只不过中途培养废了。这个人是谁呢?说出来大家可能不信,此人就是马谡。
对!你没看错,就是马谡。虽然刘备临终前嘱咐过诸葛亮说马谡这个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但是诸葛亮平定南蛮时,马谡有出色的表现,尤其是军事上的表现,让诸葛亮对马谡的印象有了大大的改观。
人是会变的,以前的不成熟不代表以后也不成熟。所以诸葛亮还是决定认真的培养一下马谡。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就带上了马谡。马谡也是个聪明人,他也看出了诸葛亮的意图,所以一直积极表现。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有两个关键点,一个是箕谷,一个是街亭。箕谷,诸葛亮用赵云作疑兵。街亭的守将,诸葛亮的理想人选是魏延。但是魏延因为“子午谷奇谋”未被采纳,故意“装死”不请战。魏延这种性格上的瑕疵,再加上后来的一些事情(比如不听将令,兵败甩锅陈式)让诸葛亮一直不太喜欢他。
这些性格有瑕疵的人,诸葛亮会用,但不会让他们掌权,因为一旦这类人掌权很容易走上排除异己的道路。这样的人包括杨仪,包括魏延,他们是无法进入诸葛亮接班人候选的。
镇守街亭,魏延不愿意去,马谡站了出来。镇守街亭对马谡来说是个机会,干好了,他在军中的威望就会大大的提升,以后接班诸葛亮就会名正言顺。在街亭马谡就想做到更好,他不但要守住街亭,还想打败来犯的魏军,更进一步的要求使得他他没有采用诸葛亮当道扎的安排营,也不听副将王平的劝说,打算效仿定军山黄忠斩夏侯渊一战,选择上山扎营。
马谡的急于表现,让他忽略了很多事情最终导致了兵败。其实胜败乃兵家常事,马谡如果像王平那样收拢败兵,节节阻击或许还不会让诸葛亮失望。但他兵败后选择逃走躲了起来。这才是诸葛亮杀他的根本原因。诸葛亮斩马谡为什么会“挥泪”?一方面为马谡惋惜,一方面为自己失去一个接班人而痛惜。
诸葛亮手下四大参军,蒋琬、费祎、杨仪、马谡,四人中就马谡能力是最全面的,马谡在蜀国也有根基,一旦成长起来比蒋琬、费祎接班要好的多。可惜马谡太着急上位,事后表现又非常糟糕。
马谡死后,诸葛亮的另外一个接班人人选是姜维,诸葛亮也重点培养姜维。但诸葛亮死的太过突然,或者说没有来得及给姜维打下根基诸葛亮就死了。再加上姜维有降将的身份,贸然把军队交给姜维,很可能会引起姜维官位之上的一些武将反感,甚至是反对。所以姜维只能先搁置,接班人选择了蒋琬。
诸葛亮不能把军权交给魏延。一旦交给魏延,蒋琬很可能不能顺利接班,至少他没有军事的控制权。魏延或许不会造反,但是内乱肯定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诸葛亮才会把军队交给参军杨仪,让杨仪把军队带回去,先完成权力交接,先保证内部稳定。
杨仪这个人,打打辅助还行,真要让他率军北伐,他不是这块料,也未必指挥得动这些将领,至少魏延不听他的。事实也确实如此。魏延见诸葛亮没把军队交给他,他只带着本部军马就敢和杨仪抢军权。
双方先后上表,告对方谋反。刘禅拿不定主意,让蒋琬、费祎拿主意。蒋琬和费祎站队杨仪,最后魏延被杀。蒋琬和费祎也是政坛老人,知道两人只是争权,没人谋反。但是他们敢留下魏延吗?一旦魏延掌握了军权,他会轻易交出吗?所以魏延成了公敌,必死无疑。魏延之死就是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和马谡一样有些操之过急。不同的是马谡是军事上的,魏延是政治上的。
这时魏延低调一些,说不得北伐还得依仗他。毕竟蒋琬、费祎在军事上并不擅长,甚至对北伐有些怵。二人执政20年,根本就没有像样的北伐,不是不愿是真没这个能力。
⊙┮为什么诸葛亮死了就必须退兵,难道不能按照原有计划继续打吗?
山野老人解读两汉、三国,与您一起体会历史新感觉!
为什么诸葛亮死了就必须退兵,难道不能按照原有计划继续打吗?
对于这个问题,山野老人以为主要是三个原因:
一,从现实看,诸葛亮希望自己尽快入土为安。
诸葛亮为什么生前安排自己死后退兵,不继续北伐,从现实看,诸葛亮希望自己尽快入土为安。
如果诸葛亮生前安排自己死后,继续北伐,谁为主帅呢?
是魏延还是杨仪,抑或是费祎、姜维?
从当时的情况看,谁也无法统帅三军!
魏延的军事能力最强,安排魏延为三军统帅,魏延能指挥杨仪吗?
杨仪是诸葛亮的主簿,一向以诸葛亮马首是瞻,从来就没有把魏延放在眼里。再加上魏延多次欺负杨仪,杨仪又是个睚眦必报的小人。由此杨仪决计是不会听从魏延调遣的。
让杨仪统帅三军,杨仪是个文官,根本没有指挥作战的能力,更不可能调动魏延。
其他如费祎、姜维两人,更没有资格担任三军统帅。
如果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北伐,势必造成分裂。
一旦分裂,诸葛亮将会抛尸荒野。
为了自己能尽快入土为安,诸葛亮只好安排撤军,保证自己入土为安。
二,从长远看,诸葛亮对于继续北伐感到绝望。
诸葛亮六出祁山,五伐中原,没有一次达到目的。
诸葛亮从自身北伐中原的教训看,已经对北伐中原十分绝望。
诸葛亮想,自己亲率大军出征,都不能完成北伐中原的战略设想,除自己之外,还有谁能胜过自己?
这是从北伐中原的三军主帅上看,没有谁能胜任北伐中原的主帅!
从蜀汉的实际情况看,诸葛亮不断地组织北伐,已经耗空了蜀汉的所有,让蜀汉民不聊生。
如果还如此不顾一切地继续北伐,蜀汉将会被战争拖垮!
为了蜀汉的生存,诸葛亮不得不停止北伐!
三,从布局看,诸葛亮抛弃魏延,做了最坏的打算。
魏延是主张北伐的积极分子,诸葛亮在世,不断对魏延升官,就是利用魏延北伐的积极性,帮助他完成北伐中原,统一天下的愿望。
诸葛亮行将就木之际,已经意识到魏延已经没有了利用价值。如果让魏延继续留在蜀汉,势必是蜀汉的灾难。
诸葛亮生前与杨仪、费祎、姜维等商量:安排撤军,让魏延殿后,姜维次之。这是让姜维防止魏延生事。
除此之外,诸葛亮明确宣布:如果魏延不服从命令,大军自行出发。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诸葛亮已经料定自己死后,魏延是个不安定分子。
为了保证顺利撤军,诸葛亮做这样的安排,就是要抛弃魏延。
从蜀汉的军事人才看,魏延军事能力最强,而且身经百战,又是北伐的积极分子。
诸葛亮临终之前做出抛弃魏延的决定,一方面是对魏延的不放心,要清除魏延这个关乎蜀汉生存的隐患;一方面是对北伐的绝望,清除魏延这个北伐积极分子,停止北伐,为蜀汉留下一线生机。
综上所述,诸葛亮安排死后撤军,是无奈之举,说对北伐的绝望,是以此希望今后停止北伐!
▹★为什么诸葛亮死了就必须退兵,难道不能按照原有计划继续打吗?
我从书中看到的是另一个场景,诸葛亮突然病重后,封锁消息,又大战临近。沉着机智的诸葛亮,让贴身大将把自己绑在指挥战车的坐骑上,神情若定,手拿鹅毛扇子。官兵齐心合力出发。将士们见到主师亲临战场指挥。信心百倍,勇往直前。杀得敌人大败。将士们正在欢呼胜利时。却未发现诸葛亮下车,凑上前一看,诸葛亮已经死了,却还睁着大眼睛。震慑敌人。却没有露出自巳经死了的情景。
有坚强意志的统帅,连死神都不怕。怎么不能战胜敌人。就是他不说一句话,也让敌人胆颤心惊。
大敌当前,大战在即,主帅诸葛亮病重临近死亡,却没有退缩,而且带领官兵奋勇向前进。并取得了重大胜利。诸葛亮的伟大精神可歌可颂,他的英名永世长存。
➱﹤为什么诸葛亮死了就必须退兵,难道不能按照原有计划继续打吗?
不行。
古人迷信。两军正打着仗,结果主帅突然死了,很多人会认为这是老天爷对自己的警告。所谓人心浮动,军心不稳,就是如此。
诸葛亮在蜀汉威望极高,突然死亡,会引起蜀汉群臣、百姓、士卒伤心难过,若他是死于战争中,或许还能令蜀汉化悲痛为力量,但他是病死。
最高统帅突然死亡,必然导致其下权力重新洗牌。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放到哪里都适用。
任何领导上台,必然要提携亲信,不一定会打压异己,但绝对不会重用。
领导突然下台或死亡,下属也不敢乱作为,谁知道新上台的是怎么个想法。
打个比方,诸葛亮是伐曹主战派,假如接替诸葛亮的人是求和派呢?
若真是求和派,这时候吵吵北伐的人,铁定要被踢走了。
✉┰为什么诸葛亮死了就必须退兵,难道不能按照原有计划继续打吗?
继续打要解决以下问题:
一、政治问题
1.君主的态度。刘禅是否愿意大军继续北伐。
2.谁继续率军北伐。蒋腕作为诸葛亮属意的继承人并不在军中;杨仪、魏延互为仇雠;姜维资历不足,无资格统帅大军。
二、军事问题
1.诸葛亮的战略、战术能否贯彻下去。战场瞬息万变,对手又是老谋深算的司马懿,除诸葛亮再谁也不敢保证能稳压其一头,此时主帅临战决断尤为重要。
2.士气问题。诸葛亮作为主帅病死,对士气是重大打击,如何恢复维持。
综上,诸葛丞相死后蜀汉若即刻继续北伐风险过大,内部又隐患重重,并没有如诸葛亮一般的强力人物控场,退兵是最优解。
------------------
推荐阅读:
一碗白米饭和一碗小米粥,哪个对血糖的影响大?糖尿病人该如何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