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的文物鉴定水准会比故宫专家强么?
╏➝溥仪的文物鉴定水准会比故宫专家强么?
关于溥仪的文物鉴定水平,我们还是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或许能够揭开溥仪的文物鉴赏水平之谜:
一日,著名国学大师、考古学大师王国维,邀请溥仪到自己的住宅中做客。一壶清茶,两处闲情,花间香风私雨,满庭的花香、茶香,使人忘却烦恼、梦回天涯。
王国维与溥仪在幽静的庭院中闲聊,两人你一言,我一语相交甚欢,聊到古董时,王国维突然起身,双手捧着几件淘来的古董,一件一件的放在条案上,又是书画、又是瓷器、又是金石、又是玉雕,逐一摆在溥仪的面前,想让溥仪欣赏、把玩一番。
只见溥仪面含微笑,左手扶颌,右手利落的将几件古董单挑了出了摆在一旁。
王国维瞧见溥仪的举动,不解的问道:“这几件东西有哪里不对吗?”
溥仪说:“只怕是您走了眼,这几件东西是假的。”
王国维的心中有些狐疑,自己鉴定过的古董不下数千,古画、古文、玉器的鉴定、鉴赏也算的上是“精通”,怎么可能会走眼呢?
王国维虽然对溥仪的话有些不服气,但碍于溥仪的身份,王国维也不好出言反驳,这件事情便也就匆匆的过去了。
清晖洒满地,转眼,日落月升。溥仪见时候不早了,便乘着洋车回了故宫。
王国维点起烛灯,在灯火之下又细细的将溥仪挑出的几件“赝品”端详了一遍,但看来看去,还是没有发现这几件古董有什么不妥之处…
数日之后,王国维到古董行去一辩真伪,经过多方求证,果不其然,溥仪挑出的那几件古董都是赝品,王国维这才知道,原来溥仪才是真正的文物鉴赏大师,自己是“关公门前耍大刀——丢人现眼”喽!
一段时间后,王国维再次邀请溥仪到自己的家中的做客,王国维在不经意间聊起此事,想请教溥仪,这几件东西假在哪里。溥仪微笑的说到:“我不懂什么古玩学,更断不出真假,我只是觉得那几件东西,看着、摸着的感觉,和我家里的东西不太一样。”
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有待怀疑,毕竟溥仪十几岁去天津了,也就是说他在北京和王国维吹牛,还是个小孩儿,其能拿出这样的见解,着实令人称奇。
但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去联想一下,溥仪在紫禁城毕竟待了那么久,从小也是名师单独教导,接触的知识绝非普通家庭能比。而故宫内文物繁多,溥仪有着得天独厚的机会。
我认为溥仪的学术水平、论文水平,可能无法同现今的文物专家们相比,毕竟溥仪不是科班出身。但溥仪把玩古董的经验和眼力,是一般的文物专家们所不能相提评论的,因为溥仪从小便生活在金山银山之中,对古董的敏感程度是自幼培养出来的,并且在乾隆皇帝的书房“三希堂”中,摆放着无数的无价之宝,乾隆、嘉庆这两位“古董痴迷者”还出过《西清古鉴》、《石渠宝集》、《书目后编》等等 鉴赏古玩的书籍,溥仪自幼便学习先皇所著的典籍,自然在鉴别古玩方面有着独到的心得。
因此我认为,溥仪在鉴赏古玩的实力,丝毫不弱于那些所谓的教授学者们。当然,这个前提是在他的经验范围内,比如故宫的藏品,或者其他他从小接触熟悉的东西。至于其他更广的范围,可能就无法保证了,毕竟他不是专业学这个,没有系统的而理论支撑。
⇘☇溥仪的文物鉴定水准会比故宫专家强么?
专家:你根本就不懂,这个文物需要满足这一二三四五条!!!
溥仪:你见过真的么?
专家:书上是这样写的!
溥仪:这种瓷器,有一次我生气的时候摔碎了好几个!
专家:…
溥仪:这件青铜器,我小时候调皮拿来当夜壶。
专家:…
溥仪:这幅字,我小时候练字就是拿它临摹的。
专家:…
溥仪:这幅画,我以前题了自己的名字上去,咋不见了?
专家:…
溥仪:还有这些,都是我…哎,专家,专家,你别走啊!我…
☹❊溥仪的文物鉴定水准会比故宫专家强么?
网络上有句话,叫“一看就会,一做就废”。
言外之意,有些事情,比如说做饭、修理机器,看别人做一遍,心里就有底,就知道怎么做;可是,一旦上手做才知道其中之难。文物鉴定跟做饭修机器不一样,外行兴许看一辈子,也看不出门道。
末代皇帝溥仪的文物“鉴定”水平,就属于“一看就会”,真把一赝品与真品摆一块儿,他的鉴定方法估计就是靠瞎猜了。
鉴定文物是个极深的门道,没吃过亏、没打过眼儿,很难入道。
比如,文物收藏家马未都曾说过:
“戴手套鉴定瓷器,不一定是骗子,但一定不是专家。”
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很多外行不知要跌过几次坑、吃过几多亏,方才悟道。
即便如此,也有很大部分自诩为“专家”的文物爱好者,坚持在鉴定文物的时候,戴上一双雪白的手套,原因很简单:“我看电视上那些个专家鉴定文物的时候,手上可都是戴着白手套的,这样显得专业!”
殊不知,鉴定瓷器的时候,如果戴上手套,一旦失手打滑,东西摔碎了,责任算谁?
仅仅是戴不戴手套,就有这么学问,收藏品类繁多、门目广阔,每一个门目下面都有各种不同的种类,还是瓷器,就分为陶瓷、白瓷、青瓷、彩瓷;每一种瓷器,不同的窑厂烧制还有不同的特征……
可见,所谓的“一看就会”,真要上手操作,恐怕是“废”的不能再“废”。
溥仪的文物鉴定水平怎么样呢?有这样一个段子。
说是有一天,溥仪心血来潮,受国学大师王国维之邀请,到他家里做客。两人一番“君臣之礼”后,王国维拿出珍藏已久的名人字画,想让溥仪鉴定一番——王国维估计想着溥仪乃是末代皇帝,摸过的古画比他见过的都多,鉴定起来,肯定没问题。
与瓷器相比,字画的门道,一点都不少。
很多临摹字画的高手,临摹了一辈子,终于拿出一副自以为十成像的“大作”,并且认为这幅画足以以假乱真,便堂而皇之的拿给同行欣赏。不过,能人之外有高人,赝品就是赝品,哪怕有一个字的下笔有误,也能被更厉害的人发现。
想要十成像,就得每一个字都做到百分百的还原——当然了,这是不可能的。
不论是造假者还是鉴定者,都要对那副“真迹”了然于心;同样呢,也要对如何“复制”这幅古画了然于心,这样才能知己知彼,减少打眼儿。
因此,想要成为一名文物鉴定大师,起码要心细、眼尖、知道藏品的来历,总之,就是要比造假者懂得更多。
溥仪是如何鉴定王国维这幅古画的呢?
溥仪仅仅瞄了一眼,是的,只是看了一眼,便说道:“您这画,跟我在宫里看的不太一样。”
王国维听了溥仪的话,心凉了半截儿,感情自己收藏了一幅假画啊!
抛开这则段子的真伪(伪),仅仅瞄了一眼,能看得出真假?除非这画假的太离谱,大概就好比猛虎下山图里,画了一只猫;不过,如果这画假的如此离谱,王国维也不会收藏那么久了。
有人就会说了,溥仪当年为了逃出皇宫,偷偷将皇宫里的古籍字画运出去,那些可都是顶级名画呀,比如《曹娥碑》、《清明上河图》、《二谢帖》等等一千多件名人字画,每一件都是国宝级文物。
如果溥仪不懂文物,怎能把这么多国宝盗出去呢?
在这里不得不感叹一下,可怜这些国宝啊!溥仪的祖上不知道花了多大心思,才从全国各地将它们收敛到故宫,平日里也舍不得打开看一眼;即便败家如乾隆皇帝,虽然在字画上印了无数“牛皮癣”,可也专门修了“三希堂”供着这些字画。
溥仪如何打发这些国宝呢?
按照溥仪的自传《我的前半生》里描述:
“于是,溥杰就每天下学回家,必带走一个大包楸。这样的盗运活动,几乎一天不断地干了半年多的时间。运出去的字画古籍,都是出类拔萃、精品中的精品……”
将字画裹在包裹里偷偷带出皇宫,就不怕字画有什么闪失?
对于彼时的溥仪而言,这些字画不过是故宫馆藏万千字画里很小的一部分,即便损坏了,再拿一个便是。《韩熙载夜宴图》这种国宝中的国宝,溥仪拿它当赏赐,连眉头都不带皱一下的。
哪怕溥仪懂一点收藏,在盗运文物的时候,一定会找个合适的盒子;在赏赐臣子的时候,不会拿这等顶级文物随意乱赏……
正因为溥仪不懂收藏,他才会照着清宫编纂的《宝籍三编》、《天禄书目》等记载文物价值的书籍,从前往后,挨个儿拿。
解放后,溥仪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得到特赦,被释放回北京。
和他同一批特赦的“狱友”,比如杜聿明、陈长捷、王耀武等人,第一时间就被安排到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负责撰写文史资料;溥仪却被分配到北京植物园,负责给植物浇水……
可见,当时给溥仪安排工作的人,对溥仪还是“了然于心”的;否则,以溥仪对故宫的了解,即便因体力原因当不了故宫导游,负责指导文物修复总没问题吧?之所以没让溥仪负责文物这块儿,真真是担心他“一修就废”啊!
⇂▃溥仪的文物鉴定水准会比故宫专家强么?
记得马未都说过,他小时候在琉璃厂转悠,那会古玩也不算值钱,仿制的很少,天天看真货,偶尔有个仿品,也就一看便知!
溥仪也是一样,从小在宫里,耳濡目染,闲时把玩,对古董的包浆、光泽虽然不一定有系统的认知,但直觉上已经能够分辨真假了!
古董,有它内在的历史沉淀和文化逻辑,尤其是皇家收藏,必然符合最为严格的规律,几乎都是珍品,也因此,规律性也就特别强烈,
而仿品,大多数是臆造,而不是仿造,仿造需要有原物,需要一比一复刻,在那个年代,几乎是不可能完成,尤其是大家都知道珍品数量极少,且各有其主,仿制出来后,没有来历,未必能卖掉,
那么,大多只能臆造,然后碰瓷珍品的名头,卖个高价,若有人质疑,也可以说是地里挖出来的、民间传下来的,跟珍品有“亲戚”关系
[呲牙]
而大多古玩店、专家的经历就比较曲折,绝没有溥仪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常常会跟臆造品或者仿造品打交道,往往需要依靠前人的经验和自己的理解来判断,即便每年看臆造品、仿造品的比例比较低,在10-20%,这也必然会在心里产生不确定性,尤其是有经济利益的关系,心理压力也更大,更加注重教条式的分辨方式,事实上,做仿品的也几乎是按照教条经验来仿制和做旧!
溥仪,一生几乎没有碰过仿品,即便流亡,也是尽可能挑选能拿走的珍品,因此几乎能够凭直觉做出判断,但要让他说个所以然,就会懵圈了
⇖╣溥仪的文物鉴定水准会比故宫专家强么?
溥仪年轻时,是著名的文学青年,也走在国际时髦圈的第一线。他自称“亨利”,着西装、戴眼镜、骑单车、吃西餐、喝白兰地、打高尔夫球,偶尔也写写诗作作画,喜欢到处显摆博虚荣,若活到现在也一定渴望当大V。
张鲁一饰演溥仪与溥仪本人
但若真论起才华、文学功底乃至学问之道,他肚子里确实没多少货的。他性情浮动,所学都是一堆花样子,更别扯什么“文物鉴定水准比故宫专家强”之类的噱头。自从各大电视台“鉴宝”之类节目盛行,各路“文物专家”也丑态百出之后,文物鉴定行似乎有点名声昭著了,但诸如启功、刘九庵、耿宝昌、冯先铭、朱家溍这类故宫顾问,以及宿白、孙机、傅熹年、徐邦达、李致忠、杨仁恺这些“国家文物鉴定委员”,岂是溥仪再瞎混两辈子能望见脚底的?
在文物行业,“故宫顾问”(正式名称比较模糊)与“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这两大头衔,都是实打实的国手,可不是等闲能轻视的,马未都先生忙活了一辈子也无缘于此。尽管,在2009年时,“书画碑帖组”竟然也增聘过苏士某这等奇人异士,令人啼笑皆非。总体来讲,这些名单失察的机会微乎其微。我记得4年前,杨成凯先生病逝,中国社会科学院挂出的讣告、辛德勇扬之水等学者发的悼念文章,首列其身份也是“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虽然杨先生本职工作其实是研究现代汉语的专家。
在古籍版本方面备受尊敬的杨成凯
至于那个广为流传的故事,讲溥仪到王国维家中做客,看见架子上瓷器,一看就说是假的,还说什么“我不懂啥古玩学,更断不出真假,我只眼瞅那几件东西,跟我家里的不太一样”云云,吹嘘的神乎其神,但稍有点常识即知这是网上瞎编的段子。溥仪从未“临幸”过“王行走”家中,这则逸闻也不见任何正经文献材料。荒诞不经的谣言反复扯,也差不多成了事实——两年前,我在武汉听讲座,还听一位中文系名教授把这当真事讲的,你说有多乖谬?
溥仪日常用具
要夸溥仪文物鉴定功夫多牛,还不如吹他搞封建迷信多在行吧。从溥仪自传及晚清一些笔记看,溥仪倒真是求神拜佛的“资深行家”,“推背图”、“天眼通”等研究素养颇深,算命、看相、求签、卜卦、扶乩等更是专家级别的,连星座学他都已经涉足,真但开风气不为师。他的生母瓜尔佳氏、岳父荣源、师父陈宝琛、朱益藩等都好这一口,算是名副其实的“家学渊源”吧!
1993年,爱新觉罗·毓喦出版《我跟随溥仪二十年》一书,里面就说溥仪每日都要念经,“每日傍晚还得念咒”。他留下的几首诗,完全是打酱油水准,比如这首:“明日为我备西菜,牛肉扒来炖白菜,小肉卷,烤黄麦,葡萄美酒不要坏。你旁看,我吃菜,一旁馋坏了洪兰泰”.....捧他“国学功底”、“鉴定功夫”朋友不尴尬么?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王朝皇室最重视文化教育,一个是赵宋,另一个则是爱新觉罗家族。但满清入关后10位皇帝中,溥仪的文化水准实际上是最差的。
尽管,平实地讲,历代清帝中,溥仪的英文应该又是最好的。据德龄公主《清宫二年记》,慈禧和光绪都曾突击学过英语,但都浅尝辄止,光绪还停留在用几句口语“祝福我们全家”的程度。而溥仪是能读懂《伊索寓言》、《爱丽丝漫游记》等原版英文书的,一口牛津腔更是顺嘴即来。他13岁起,牛津大学来的庄士敦老师,每日费心教他3小时英语,总归是学进去了。后来,东京大审判他一口洋腔出庭,到底是用上了排场,成就了最后的“高光时刻”。
受庄士敦影响,他自少就很新派,是民国初期的摩登青年,内心对传统文史是很抵触的,自传里看“国学大师”王国维简直看可怜虫一般。是以,他的旧学相对而言是不怎么过关的。写的烂诗还不如顺治,书画及鉴定等传统功夫又远逊给弟弟爱新觉罗.溥杰——溥杰在醇亲王府长大,书画自幼精习,功底是很深的,溥仪偷卖文物很多还得他掌眼,书法还与舒同齐名。而溥仪呢,现存几封与大军阀张宗昌的往来信件,文辞是雅驯得很,但也被考证出是刘骧业等手下的代笔。其“代表作”《我的前半生》,更众所周知是他人捉刀。
晚年溥杰
如今的人都很“势利眼”,总以为人家贵为天子,再不济也是末代王孙,那一定得有两下子;又或者对文物鉴定这行业隔膜太深,乱猜人家见过大世面,耳目所及满坑满谷都是国宝,眼力一定迥出常人,甚至文物里的书画、古籍、陶瓷、铜玉器等等都跨界通吃,甚至还得超越那些故宫专家!这些可爱的朋友们,难道一点都不晓得,在所有文科中文物鉴定算得上要求最高、学问最深、积累最专的一宗学问?溥仪那三脚猫功夫何德何能?
要说眼睛见得最多,就一定是功夫极深,那如今故宫博物院里的保安大叔们,日日夜夜都守在国宝堆中,岂不得是中国文物鉴定行最顶级的大宗师?同理,我还认真写了20多年钢笔字呢,如今书法咋还狗爬体一般?这道理很简单的:书法也好,鉴宝也罢,这些都是很专门的学问,若非经系统训练,若不是真潜心于此,看再多其实也效果不大。
马未都
溥仪的性格,大体就是“事事都好奇,样样都不通”。他一生中,最高的“文化成就”,大概就是19岁那年化名“邓炯麟”,在当时上海的《游戏日报》发了3首旧诗,让他的英文老师庄士敦喜不自胜,还特意在回忆录《紫禁城的黄昏》一书中给翻译成了英文,还说“中外人士都会为之惊讶”云云。可40多年后,溥仪写《我的前半生》,终于“坦白自首”这些诗是他从一部明代诗集中抄的。
尽管,他7岁开始就已经学过作诗,一对一辅导的还是陈宝琛这等大师。但看他所写的《祝寿诗》《求雪诗》之类,其实都还在未入门的阶段——这类事实不仅可证他水准太欠,也说明他才智实在是比较平庸的。
庄士敦教授溥仪的课程表
至于文物,种种材料都表明,他实在是很外行。毓喦的《我跟随溥仪二十年》里,溥仪其实连《四库全书》版本这种常识都搞不清楚,出逃东北时也都是各种瞎卖。这种暴殄天物的“豪举”,还一手促成了山中定次郎、茧山松太郎等日本古董大亨的崛起。
即便是乾隆早已封箱鉴定好的“国宝”,他似乎都不怎么明白价值,随手都是乱送。比如陈宝琛的外甥,当年不过就是给跑跑腿,竟然获“小赏”这样一批文物: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像图卷》、《步辇图》、《阆苑女仙图》,以及故宫三希堂的书法作品《中秋帖》、《伯远帖》等等等,每一幅都足供他吃三代人,但溥仪就是当拼夕夕平常物给了。而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譬如金玉银器钻石手表,他又视为珍宝,连仓皇逃命都随身携带,导致连遭守护伪皇宫的国兵哄抢。您说他懂不懂,傻不傻?
研究学者方兆麟写的《溥仪与清宫珍宝》,字里行间也是把溥仪当“冤大头”来描述的。据他说,溥仪被赶出宫寓居时,陆续变卖故宫珍宝时,京津两地古玩同业欺负他外行不懂或不懂装懂,一度把他耍得团团转。当时的天津北门外锅店街,有家名气较大的万昌古玩店就是靠着连蒙带骗,哄他用一万大洋出让数十件国宝的,这等傻事一时间也轰动国内整个行当,“古玩同业无不眼红”。就这样子,利用贬低、估价等专业漏洞,“这些国宝每天都在卖,究竟卖出多少书法名画已无案可稽”,溥仪何尝真懂什么文物?
现在的舆论,都有点稀奇古怪,满清皇帝们都成了“封神榜”显学,连溥仪这种实在乏善可陈的亡国\卖国之君,实际上的“现代盗卖文物第一人”,都要吹捧成“文物鉴定专家”。过去,是“落后就挨打”,如今时风是“挨打不够就尬吹”么?
2021.4.22,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