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被杀是因为崇祯多疑还是袁崇焕自己作死?
✜◉袁崇焕被杀是因为崇祯多疑还是袁崇焕自己作死?
袁承焕之死是由崇祯皇帝的多疑、朝廷内奸佞小人的恶意运作以及清朝皇太极施展离间之计,三方面合力终将袁崇焕置于死地。三者缺一不可。
当然,崇祯皇帝的多疑,是事件的内因,也是主要原因。
一、以皇帝的多疑为抓手,先是朝中奸佞小人猛烈的展开猛烈的攻击。
攻击点为袁承焕坚守不打是因为和清军有默契,是在和清军搞和谈,有可能投降等。
略懂军事的都知道,当时明军最大的倚仗是红夷大炮,摆在城投,威震八方,努尔哈赤就是用红夷大炮轰死的,所以坚守不出是最正确的选择,最后也成为了袁崇焕死的导火索。
之后的清军顺应了多方的需求,制造了谈判的证据,一聚将他歼灭。
二、有高手在运作,能叫崇祯皇帝相信,同时,大搞宣传活动,使得京城的百姓信以为真,上下联动,让袁崇焕走向死亡之路。
袁崇焕死得很惨,凌迟处死,是京城的百姓一刀刀将他刮死的。
三、袁崇焕之死是明朝走向灭亡的真正开始,也让守关大将们寒了心,在打仗时前怕狼、后怕虎。从此,明朝军队的主战神器红夷大炮也就失去了作用。
✵✂袁崇焕被杀是因为崇祯多疑还是袁崇焕自己作死?
袁崇焕的死,个人认为与其自身的性格关系莫大,但是身为蓟辽督师(级别比总督还高)的袁崇焕被凌迟处死,在明朝杀一个草民都需要进行皇帝勾朱的制度下,袁崇焕的死与崇祯皇帝有没有关系呢?我个人认为当然有关系。从启用赋闲的袁崇焕到任命为蓟辽督师,只有几个月的时间,待遇恩宠不可谓不隆厚,从督师到凌迟处死也只有两年有余,袁崇焕这种巨大的身份变化,可谓经历了人情的冰与火。崇祯皇帝确实是有多疑的性格,十七年任用首辅50人,在历史上也算是独一人,大臣见用见弃如此迅速,袁崇焕无疑是这种性格的牺牲品。但袁崇焕之死,我个人认为还不仅仅是因为崇祯皇帝多疑,而是有着多方面的因素。
袁崇焕其人胆大而勇于任事于,但政治谋略不足
在明末,袁崇焕是个既有胆力又有能力的军事将领,又得到孙承宗的多方提携和悉心栽培。说他有胆力和能力表现最突出的例证就是宁远之战,宁远之战,面对努尔哈赤十万后金军,在辽东巡抚高第弃首关外还无援军和支持的前提下,袁崇焕一句“当独卧孤城,以当贼尔”,足可见袁崇焕有胆力。有能力则体现在其激励士气,又能扬长避短,采取坚壁清野的方式避免与后金骑兵作战,充分发挥红衣大炮的威力,毙伤努尔哈赤,取得了罕见的对后金军的胜利。袁崇焕的缺点是什么?我个人认为就是政治上极不成熟,面对崇祯他说出五年平辽,这自然热血,实际上只是一句口号,兵科给事中许誉卿问袁崇焕有何策略,袁崇焕说以慰君心。说明他完全是头脑发热,空说大话,当然并不是说袁崇焕没有能力,只是这种没有周密计划的豪言壮语确实欠缺稳妥,何况是面对生杀予夺的皇帝。两年以后,皇太极取道蒙古绕过关宁锦防线劫掠京师,这是崇祯皇帝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的局面。
办事欠缺方略,过于专断
对袁崇焕下此评语,不是说袁崇焕办事能力不行,而是办事考虑欠缺周密,容易授人以柄,在政治上授人以口实。身为宁远道奉孙承宗的命令去核查副总兵杜应魁冒领军饷,只有核查之权的袁崇焕当即就杀了级别更高的杜应魁。从这件事看,袁崇焕不仅大胆,而且越权。再者就是杀皮岛总兵毛文龙,毛文龙该杀吗,当然该杀。杀的原因袁崇焕一共为毛文龙列了十二款,可以说都是实情,不然毛文龙也不会当场认怂。毛文龙孤悬海外,无人能制,如土皇帝一般,又是通商,又是劫掠商船,又是找朝廷要饷,却不接受对部队人数的核查,如此自为的毛文龙,对于经略辽东的袁崇焕来说当然是不能接受的。袁崇焕杀毛文龙没有错,错在不经过程序,最起码像杀这种级别最高的武官,应该先上报朝廷,才能行事。虽然,崇祯帝给袁崇焕尚方宝剑,有专断之权,但这更像是皇帝的信任,而滥用此权力,则无疑是皇权的一种蔑视。袁崇焕杀毛文龙这件事在崇祯心里,早已经种下了不满的种子。
后来,袁崇焕被下狱又翻出来私通后金的证据,其实私通后金属于无稽之谈。袁崇焕经略辽东的思想是守为正招,战为奇招,和为旁招,也就是说袁崇焕以守为主,以战为奇,以和为辅。与后金私通未必真,而和谈倒是真的,和谈无非是为了积蓄力量,整顿内部。问题出在哪?问题出在袁崇焕是以和谈为策略,没有经过请示,也许和谈只是便宜行事的策略,未必需要上报朝廷。然而,事随境迁,袁崇焕一旦下狱,这些都是政治上的黑材料,是私通敌酋的铁证。
京师之困下的群臣内斗
在皇太极兵临北京城下的时候,大明王朝的党争并没有停止。简而言之,当时明末党派分为东林党,阉党余孽,其它小团体。肃清魏忠贤后,按道理作为阉党的反对派—东林党应该是政治势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但是魏忠贤一党被整肃后,余孽并没有肃清。因此,敌酋入侵为政治斗提供了绝好的机会。
后金入侵,朝廷内斗,率先发难的阉党御史高捷等人,矛头直指内阁次辅钱龙锡。钱龙锡是东林党人,弹劾钱龙锡就是打倒政治对手。突破口是什么呢?突破口是袁崇焕入京诏对时,如袁崇焕所言“辅臣钱龙锡特过臣寓,商及此事”。商量什么事情呢?商量的就是如何经略辽东之事。袁崇焕谈到关于毛文龙,谓:毛文龙可用则用之,不可用则杀之。钱龙锡从朝廷的立场出发,对除掉毛文龙也是比较支持的,二人就此问题进行多次书信商讨。按理说这是阁臣与边帅正常的商量军国大事,本是正常的公务往来。然则在政治斗争中,这就变成了边帅勾结阁臣。后来又污蔑钱龙锡谓:袁崇焕出京时,重贿钱龙锡数万金。所谓打倒钱龙锡,必须搞死搞臭袁崇焕。袁崇焕正是在和多方利益政治博弈下成了牺牲品。
崇祯皇帝的态度
崇祯皇帝的态度,我个人认为在袁崇焕事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作为帝国最高的主宰,崇祯皇帝对于袁崇焕的态度应该是愤怒。愤怒是从猜忌开始的,处死毛文龙本就让崇祯皇帝心生不满,而后金一直打到北京城下,则让这种猜忌转化为愤怒,毕竟袁崇焕是防务后金第一责任人。面对朝廷党争的局势,崇祯皇帝又采取一种介入的态度,而不是超然物外,左右平衡,调和驾驭。崇祯皇帝对于东林党有一种敌意,这种敌意来至于东林党朝臣逼宫天启皇帝的奶妈,引发的移宫事件。东林党的强势给崇祯皇帝从小就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因此等到崇祯皇帝当政,崇祯皇帝把这种印象转化为对东林党人的刻意压制。崇祯皇帝介入党争,只会导致党争越发加剧。钱锡龙被阉党余孽指责为势力遍布朝野的东林党,不能不说是一种聪明的攻击方式,甚至说钱龙锡收受袁崇焕的贿赂,这就让偏听的崇祯皇帝不能不震怒了。
对于东林党的刻意压制,正是崇祯皇帝对朝臣利用的弱点。这种压制又转化为朝臣之间的政治斗争,袁崇焕作为后金入寇京师的首恶,就不能不被树立成被政敌利用,相互攻击的靶子。何况,还有被后金俘虏的太监带回来自认为绝密的袁崇焕通敌证据,让崇祯皇帝信以为真,这不能不说崇祯皇帝还是欠缺远见。
结语
因此,袁崇焕之死,既有自身政治谋略不足,处事不够周祥的因素。但是,朝臣之间的相互攻讦,党争,加上崇祯皇帝对于东林党人可以的压制态度,无疑将袁崇焕推入死境。如果朝廷有贤良之士,为袁崇焕进行辩护,如果朝臣不相互攻讦,如果崇祯皇帝更远见卓识,认清局势,也许袁崇焕会有截然不同的命运,可惜,历史没有如果,袁崇焕也能被杀,崇祯皇帝也只能自缢煤山。
(本文完)
┭▓袁崇焕被杀是因为崇祯多疑还是袁崇焕自己作死?
明朝末代皇帝崇祯,一直以来备受世人的争议,他继位后励精图治,一心想中兴大明,奈何明熹宗将大明折腾的已是千疮百孔,结果国家是越治理越乱,崇祯自己也落了个身死国灭的下场。世人批评崇祯的众多理由当中,第一条就是杀死了袁崇焕,做出了自毁长城的举动,如果袁崇焕不死的话,大明朝便不至于灭亡。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换言之崇祯皇帝为何非要杀死袁崇焕?提起袁崇焕的功劳,我们便会想到他镇守辽东,将后金女真族牢牢的堵在关外,但这是袁崇焕的功劳吗?不可否认这里面确实有他的功劳,然而功劳最大的却不是他,而是孙承宗。孙承宗是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师,他文武双全是大明真正的栋梁,当时负责辽东地区的防御,整个辽东的防御体系就是他设立的,当时他还准备北上反攻女真,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被罢官。
公元1627年,明熹宗驾崩,他的弟弟朱由检登基,登基之后的崇祯先是设计处死了魏忠贤,后又大力整顿军武,在朝臣的推荐下,袁崇焕得以重新被启用。袁崇焕被崇祯任命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1628年袁崇焕返京,向崇祯皇帝汇报辽东军情,他声称可以五年收复辽东失地,崇祯听了大喜,对袁崇焕也大加褒扬。当时有大臣问袁崇焕五年复辽的计划,袁崇焕竟说自己只是为了让皇帝宽心。后来袁崇焕感觉自己失言了,便又向崇祯上书,说五年复辽的计划比较困难,需要户部、工部、吏部和兵部的配合,崇祯便下招令四部臣工配合袁崇焕。当时崇祯对袁崇焕可以说是推心置腹的信任,因为袁崇焕的一句五年复辽,整个大明朝紧衣缩食,国内是民不聊生,为了平定辽东女真族的威胁,崇祯甚至将赈灾救民的钱都搭在了辽东上。崇祯为了表达自己对袁崇焕的绝对信任,授予他全权处理的大权,还赏赐他玉带、蟒袍,而袁崇焕竟然上表拒绝了。
公元1629年,驻守宁远的来自川、湖等地的士兵,因为军饷的事情而发生哗变,袁崇焕设计平定后请求将宁远与锦州合为一镇,并推荐自己的心腹祖大寿镇守锦州、何可刚替代朱梅驻宁远。并上书崇祯称赞祖大寿等人的才能,说自己的五年复辽计划没有这几个人不行。还说五年后计划没有实现的话,便亲手斩杀祖大寿等人,自己再去有关部门领罪服死,崇祯听了大喜并加封袁崇焕为太子太保。袁崇焕拿祖大寿等人的性命来宽皇帝的心,这种行为真的让人很无语,作为上司,失败之后第一个想到的便是杀死自己的下属,然后再去领罪服死,这让下属心里怎么想,也难怪忠心耿耿的祖大寿最后投靠满清。后来袁崇焕杀死了毛文龙,他担心岛上的士兵叛变,便增加了他们的饷银,而岛上的士兵因为主帅被杀,人心向背,最后也是逃的逃。但是袁崇焕给皇帝的上书说东江镇的地理如何重要,需要每年饷银四十二万。崇祯皇帝自然不傻,对于士兵减少饷银反而增加的事情也有疑虑,但考虑到是袁崇焕的上书,便也答应了。
公元1629年,皇太极率领十万清军攻克龙井关、大安口,之后接连攻克遵化、三屯营,最后越过蓟州直逼京城。袁崇焕问讯急忙回救,经数次苦战终于击退清军,京城之围得解。但是后金退兵之后,袁崇焕却被治罪了,他以为自己千里迢迢的赶来救援,非但无罪更是有功。但是朝中的大臣认为这是袁崇焕故意放清军入关,于是纷纷诽谤袁崇焕与后金有勾结,后金也趁此来了一招离间计。而崇祯对此本来就有疑虑,在加上王永光、高捷等人的煽动,最后以擅自与后金军议和、擅杀毛文龙两条罪名将袁崇焕处死。
毛文龙在于后金的战争中颇有战功,但是这个人为人骄纵,谋略也有限,每年浪费的军饷不计其数,但这也不是你袁崇焕说杀就能杀得啊,你将崇祯置于何地。尽管毛文龙能力平平还贪污腐败,但他的存在就是对后金最大的威胁,假如毛文龙没有死的话,后金敢这样的大举进兵吗,只怕走到一半老家就被毛文龙的端了。毛文龙死后,他手下的大将多数都投靠了满清,多疑的崇祯自然会想,你袁崇焕是不是与后金有勾结,是不是妄图将辽东打造成自己的独立国度呢。
当时袁崇焕给崇祯立下了五年复辽的军令状,崇祯皇帝也是举全国之力来支持他,甚至将赈灾银两输血给辽东,后来袁崇焕也承认自己就是忽悠崇祯,这就犯了欺君之罪。袁崇焕也知道自己立下了军令状,这事儿就必须得去做,要么灭了后金,要么就与后金和平相处,灭掉后金自己的能力不足,那就只能与后金议和了。袁崇焕也多次向崇祯建议议和,这也是崇祯一生在战与和的纠结中走向灭亡的最主要原因。、其实当时后金也是想议和来着,郎有情来妾有意,奈何家中原配不同意,朝中大臣一直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组训来说话,大明只能战不能和,这也是后来后金偷袭京城的原因。既然要议和袁崇焕自然与后金有不少的接触,这里面的细节就不得而知了。后来京师被围,对崇祯来说,你袁崇焕存在的意义就是防备后金,不管后金是从哪里突进来了,你袁崇焕都是第一负责人。
总而言之,崇祯帝最大的错误不是杀了袁崇焕,而是罢免了孙承宗,假如镇守辽东的依然是孙承宗的话,军费就能少了一大半,并且只要孙承宗存在一天,后金就必须小心翼翼一天。当时孙承宗一直在训练反攻的军队,谋求将整个辽东再次收回大明,后金也就只能防备孙承宗的反攻,哪有什么精力去远程奔袭京师呢。注: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往期回顾:诸葛连弩和绊马钉专克制骑兵,为何宋朝时不用,导致了最后的灭亡中国历史上最有骨气的朝代,国土丧失近八成还能打败世界强国一款能够上天入海的Steam大作,《ATLAS》拥有着极高的自由度
◆✜袁崇焕被杀是因为崇祯多疑还是袁崇焕自己作死?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我认为袁崇焕被杀更主要的原因还是他自己的行事作风导致的!袁崇焕被杀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擅杀毛文龙,二是被谏言与金勾结!而这两个原因只是表面上的,如果不是袁崇焕后来居功自傲,我行我素,牛皮吹上天又出尔反尔,最终也不会触碰到崇祯皇帝的底线而被杀。不过就袁崇焕的功绩来说,他确是明朝的名将、明末的民族英雄无疑!只不过最后败给了自己而已……
一,袁崇焕在辽东抵抗后金军(清军),为明朝的国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袁崇焕在辽东的功绩,使得他不断加官晋爵,最高官拜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尚方宝剑常在手。取得了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在明朝的东北国门边给予了后金军沉重的打击!
袁崇焕坐镇辽东,可谓有勇有谋,胆量过人。曾经做过很多常人不可思议或不敢做的事,比如初期后金军破广宁时,居然孤身一人前往关外考察地形地貌、寻找战机,回来后又自告奋勇的把坚守国门的重担扛过来,自信能做好国门的防御工作,事实上也是这样的。还有驻守辽东关外时,为了安置前屯因战乱导致流离失所的边民,不惜深夜冒着被虎豹豺狼吃掉的危险进了城,众人皆叹袁将军胆量超群!这种事确实不是平常人做的出来的。
宁远大捷。
袁崇焕把驻守的宁远作为重要的战略防御要地,遂加筑城墙,搞好最重要的城防措施,以御外侵。果不其然,努尔哈赤带领的后金军选择了宁远做为攻破明朝大门的突破口,兵临城下!
此时的袁崇焕部是危急的,因为作为援兵的辽东经略高第所部看到战事紧急却按兵不动。袁崇焕在没有援兵的情况下,坚壁清野,痛写血书,鼓励守将,城外人在,城破人亡!就是在这样的誓死抵抗的情况下,后金军拼命攻城两天两夜,最终失败而归,可以说袁崇焕用生命创造了宁远大捷!
宁锦大捷。
努尔哈赤死后,其子皇太极又一次对宁远发起进攻,由于袁崇焕带领诸将奋勇抵抗,宁远在皇太极面前就像一座铁城一样,岿然不动。随后进军又转攻锦州,还是没有攻下,这就是宁锦大捷。虽然成功抵御了外侵,但明军也死伤惨重。
二,袁崇焕逐渐恃功自傲,刚愎自用,殊不知他正在一点点挑战崇祯皇帝的底线!
朝廷对袁崇焕那可谓是:有容乃大!袁崇焕在宁远大捷后,就有点居功自傲不容人了,要朝廷把与自己不合的满桂调走,朝廷答应。时任经略的王之臣不同意奏请驳回,袁崇焕就又与王之臣闹掰。朝廷怕两人胡闹耽误边防的大事,不得已让两人一个驻外一个驻内。
在宁远大捷后,在没有得到朝廷特许的情况下与皇太极议和。这不是简单的战场战术,而是关乎国家国格和命运的事情,袁崇焕居然自作主张主动议和,只能说皇帝对他太关爱了。
宁锦大捷后由于阉党的从中作梗,感觉对自己的赏赐不够多,奋而辞官回乡去了。
崇祯即位后,袁崇焕得以复官重用,他为了表决心,向皇帝吹牛五年复辽。后来又怕完不成任务,接二连三的找借口要兵、要粮、要钱等,最后连尚方宝剑都要过来了,崇祯对于他的请求来者不拒,有一次的一一答应了,殊不知袁崇焕的承诺只是开玩笑而已……
袁崇焕到任后,好像眼里不揉沙子一般对毛文龙指三道四,毛文龙驻守东江确实在经济方面做的不够好,我认为袁崇焕完全禀明朝廷彻查之。但是刚愎自用的袁崇焕没有这么做,而是来到毛文龙处,擅自表明其罪状后将其正法了。事后怕皇帝追究还特意上梳撇清责任,当然皇帝对此事也是忍气吞声,都是为了国防事业啊,无奈。
擅杀毛文龙,东江没了领头羊,军民涣散使金军进犯没有了后顾之忧,之后就导致了己巳之变,京都被围事件。
三,总结。
京都被围后,我想崇祯皇帝也意识到袁崇焕已不是原来的袁崇焕了,种种情形已经达到自己的底线!再这样任其玩下去,恐怕自己怎么死的都不知道,随后在一干人等的上梳控告,崇祯皇帝下令处死了袁崇焕!
袁崇焕抵御外侵是把好手,也把边民利益放在了第一位。但我认为,他还是没有站在国家的角度看问题,格局有点小了,把自己的小九九用在了国之重器上面,最后受伤害的肯定是自己了。
所以说,我认为袁崇焕的死多半还是自己刚愎自用,居功自傲的原因造成的。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不妥之处还请斧正!谢谢!@玺印芳华
↻➥袁崇焕被杀是因为崇祯多疑还是袁崇焕自己作死?
袁崇焕是明未著名的抗后金(清)将领,公元1584年生于广东东莞西碣,祖籍广西梧州。公元1619年中进士,并自荐守边任职。公元1630年因拒清御外不力,被崇桢凌迟处死。
袁崇焕作为晚明重要将领被崇桢处死,一方面是崇桢对袁崇焕所做所为有一定疑心,但另一方面主要还是袁崇焕大权重握,专横跋扈,乱杀边关大将;对后金作战严重失职,导致后金进犯到京师城墙下。
一、擅自杀害边关大将毛文龙
公元1629年,袁崇焕杀掉了自己的眼中钉,肉中刺毛文龙。毛文龙是守边老将,守在皮岛(现朝鲜领土),采用游击战术和后金做战,也是战功赫赫,为大明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一向用兵独来独去,不把袁崇焕这个钦差大臣放在眼里。一山不容二虎,袁崇焕起了杀心,多方查证据,最终以贪财,克扣军饷和谋反的罪名,把毛文龙杀了。尤其是谋反之罪,又是国之重臣,袁崇焕的正确做法应该是压解毛文龙进京,经刑部审问,皇帝御准,才能秋后问斩。袁崇焕先斩后奏,犯了君臣大忌,崇桢是有想法的,但以辽东边疆稳定为大计,他隐而不发。
二、战略战术上体现出不作为,导致后金兵临北京城下。
1629年,后金十万军队在皇太极带领下跨过长城,占领河北遵化,离北京只有二百里地。崇桢皇帝督袁崇焕领各路兵马驰援阻敌。但是明朝军队布置过于分散,不能及时聚集,无力抵抗后金大军。虽然袁崇焕向崇桢保证拒敌于蓟门关以西,但是他食言了,后金攻破蓟门关不紧不急继续向北京进军,到了广渠门。这时崇桢肯定起了疑心:二十多万明朝军队全部交给袁崇焕怎么就没打过几场像样的战役,而且节节败退,简直是引狼入室,袁崇焕他想干什么?难道和后金有勾结?
袁崇焕文人出身,并没有经天纬地之材,兵法战术远不如前朝岳飞,败仗吃多了也很正常。加上他性格独立,遇事张扬,没有和崇桢和谐沟通,导致崇桢疑他被杀,这是袁崇焕的悲剧,也是大明朝的悲剧。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