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王安石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司马光、欧阳修、苏轼都跟他反目成仇?
↸↝历史上的王安石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司马光、欧阳修、苏轼都跟他反目成仇?
王安石是宋朝最具争议的历史名人。
千百年来,对他的评价,众说纷纭,有黑他的,也有夸他的。
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这从他和苏洵、苏轼、苏辙的交恶过程,可窥一二。
01、王安石和苏轼的金陵之会
元丰三年 (1080年),北宋江宁府(今江苏南京)钟山脚下。
一个面色黝黑、白发苍苍的老人,在接待一个来自黄州(今湖北黄冈)的客人。
席间,老人兴致勃勃地问客人:“最近苏轼有没有写什么好文章?
客人笑道:“苏东坡有一次酒醉之后,一气呵成,写了一篇《成都圣像藏记》,一千多字的文章,只修改了一两个字就成稿了。
老人大喜,好奇心驱使之下,将客人带来的文章仔细阅读一遍。
老人感叹道:
“子瞻,人中龙也,然有一字未稳。”
说完,老人将苏轼原文“如人善博,日胜日负”,改为“如人善博,日胜日贫”。
一字之差,意思更为精准。
因此,当苏轼听说此事后,抚掌大笑,觉得老人改得很对,欣然采纳。
正所谓,是英雄识英雄,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大多都惺惺相惜。
因为这个老人不是别人,正是和苏轼并列唐宋八大家的王安石。
王安石画像
此时,王安石已经罢相四年,再无东山再起的可能;苏轼也一直在被贬。
两人在政治上都不得意,算是同病相怜的难兄难弟。
眨眼间,当时间来到元丰七年(1084年)正月,苏轼又被贬为汝州团练副使。
当时,苏轼特意向朝廷申请,希望自己能住在常州。
宋朝很快就批准了苏轼的请求。
四月,苏轼开始前往常州。
常州和南京离得非常近,苏轼忽然想起了隐居南京的王安石。
此念一起,难以抑制,苏轼想去拜访王安石。
可苏轼转念一想,自己和王安石素有过节,冒昧登门拜访,非做客之道。
苏轼提前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的心意。
七月,王安石收到了苏轼的信,他非常高兴,派人回复,相约一见。
回信后,第二天,王安石,身着便服,骑着一头驴,主动到苏轼停舟之处,求见苏轼。
赤壁图
当苏轼得知王安石来后,激动异常,帽子都还没戴,衣服也还没换,鞋子也没穿好,跳下船来,拱手行礼道:“苏轼今日敢以野服见大丞相。”
王安石笑道:“礼岂为我辈设哉!”
这就是大宋文坛历史上著名的金陵之会。
02、王安石与苏家的过节
众所周知,王安石、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苏洵、苏轼、苏辙并称唐宋八大家。
王安石比苏洵小12岁,比苏轼大16岁,比苏辙大18岁。
但是在宋六家中,王安石成名极早,仅次于欧阳修。
欧阳修画像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首次参加进士科考试,取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绩,是唐宋八大家中进士考试名次最高的人。
(曾巩也参加了这次考试,不过名落孙山)
自古文人相轻,王安石和三苏都有过节。
王安石首先就和苏洵不对付。
苏洵文风,纵横捭阖,洋洋洒洒,而王安石堂堂正正,他非常不喜欢苏洵的文章,认为苏洵不过是“兵谋、权利、机变之言也”。
苏洵更是对王安石嗤之以鼻。
嘉佑元年(1056年)五月,欧阳修宴请开封名仕,苏洵和王安石都应邀参加这次宴会,而且两人就坐在对面。
两人就这样完成了第一次见面。
可苏洵对王安石印象极差。
王安石这人不拘小节,不修边幅,从来都不会打扮自己,蓬头垢面,满身虱子,而且非常不近人情。
他参加宴会不喜欢喝酒,谁劝也滴酒不沾,一点情面都不讲。
之前包拯有次宴请手下喝酒,王安石和司马光都参加了这次宴会。
宴会上,大家觥筹交错,喝得不亦乐乎,唯有王安石和司马光没有喝。
无论包拯怎么劝,两人都不喝。
最后,司马光架不住众人再三劝酒,勉强喝了一杯,唯有王安石滴酒不沾,说不喝就不喝。
这样的王安石真是不适合参加文人宴会。
这次也不例外。
苏洵非常看不起王安石的做派,对欧阳修说:自古以来,那些不近人情的人大多都会为祸天下。王安石将来必定大乱天下!我劝你早点跟他绝交。
王安石和苏家的梁子,就这么结下了。
苏洵画像
嘉佑二年(1057年),苏洵带着苏轼、苏辙参加欧阳修主持的进士考试。
这次考试,苏轼、苏辙、曾巩都考中了进士。
不过,苏轼进士考试成绩是300多名,苏辙是400多名。
(苏洵并没有参加,他终身没有获得功名,是唐宋八大家中唯一一个没有中进士的人)
这样的成绩,苏轼兄弟俩自然是不满意的。
嘉祐六年(1061年)八月,苏轼、苏辙在欧阳修和杨畋的推荐下,参加考试难度最大的考试制科考试。
制科考试分为秘阁试和(崇政)殿试。
成绩共分五等,第一等、第二等只是虚设,最高就是三等。
整个宋朝300多年历史,只有49个人考中。
苏轼剧照
苏轼这次制科,秘阁试由翰林学士吴奎主持、司马光、范镇等人主考;
殿试由宋仁宗亲自主持,时任王安石主考。
结果苏轼成绩是三等,苏辙是四等。
苏轼创下了宋朝制科考试空前绝后的最佳成绩。
最后苏轼被授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事,苏辙被授予商州军事推官。
(苏轼和苏辙考中进士后,正好母亲病逝,兄弟俩服丧丁忧,当时没有授官)
当时,王安石正好担任知制诰,负责起草、下发官员任免书。
对苏轼,王安石没有意见,对苏辙意见可大了去了。
原来,这次制科考试,苏轼写的文章是夸奖宋仁宗的,而苏辙则是痛骂宋仁宗的生活作风问题。
苏辙这种沽名卖直的套路,让王安石大为不满,违背了他的政治主张。
王安石剧照
王安石从政后,主张皇帝乾坤独断,重用值得信赖的官员,大刀阔斧的执政,其余臣子少说多做,坚决服从皇帝旨意,上下同心。
王安石最反感宋朝言官们没事找事,一味地攻击皇帝的小问题。
(有意思的是,其实王安石死对头司马光也主张皇帝乾坤独断)
苏辙这种做法正好犯了王安石的忌讳。
因此,他坚决不同意给苏辙写任命书,哪怕是宋仁宗来劝都没用。
最后宋仁宗还是让其他人起草了苏辙的任命书。
此事一出,王安石算是与苏家结下了梁子。
嘉佑八年(1063年),王安石母亲病逝。
此时王安石已经名满天下,而且谁都知道他日后必定会位极人臣,
因此,很多人都去王安石府中吊唁,尤其是那些文人,都不想放弃这个蹦人脉的忌讳。
当时苏洵也在来到,可他非但不去,后来还写了一篇《辨奸论》痛骂王安石是个大奸臣。
老实说,苏洵做得很过分,当时很多人都为王安石打抱不平,就连苏轼和苏澈也觉得苏洵这事做得不厚道。
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苏洵病逝。
王安石与苏洵的恩怨就此打住,可是这肯定影响了苏轼、苏辙与王安石的交往。
03、王安石与苏轼的交锋
熙宁元年(1068年)四月,宋神宗召王安石入京,著名的王安石变法即将拉开帷幕。
正好这时,名士刘原父病逝。
刘原父是欧阳修、苏轼等人的好友,名重一时,而且他也和王安石极为不对付,关系很僵。
刘原父死后,苏轼写了一篇《祭刘原父》,苏轼竟然借着这篇文章痛骂王安石“大言滔天,诡论灭世”。
也不知道怎么回事,苏家父子都觉得王安石是个奸臣。
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第二年,王安石官拜宰相),王安石变法正式开始。
王安石变法后,苏辙是铁杆的反对派。
苏轼画像
苏轼比较复杂。
变法初期,苏轼还是比较认可新法的。
“凡荆公所变更者,初时,东坡亦欲为之”。
可当新法引发一些问题后,苏轼曾多次上书指出问题。
那时候,宋神宗和王安石变法舆论压力非常大,听不进不同意见,两人直接把苏轼划入了守旧派。
据史书记载,王安石主持变法期间,苏轼先后四次公开反对新法。
第一次:
熙宁二年五月,王安石变革科举制度,只经义、论策取士,诗词歌赋通通砍掉。
苏轼不同意,大嘴巴喷个不停。
此时苏轼只是殿中丞直史馆,官位比王安石差太多。
王安石将苏轼弄去开封府当推官,让他多干点实事,没事少喷。
(注:开封府推官是个很重要的职务,宋朝很多宰相都干过这个职务,王安石还是很器重苏轼的)
第二次:
这年十二月,苏轼给宋神宗上书一封,正式对新法开炮。
王安石恶心坏了,“见而深恶之”。
但他空没搭理苏轼,你不就一张嘴嘛,你喷你的,我干我的。
第三次:
熙宁三年 (1070年) 三月,大宋举行科举考试,新党吕惠卿担任主考官,苏轼担任考官,有个叫叶祖洽的考生在答卷中迎合新法。
王安石和吕惠卿想让他成为状元。
苏轼坚决不同意,骂道:
“祖洽诋祖宗以媚时君, 而魁多士,何以正风化!”
宋神宗问王安石该怎么办?
王安石这次没有客气,骂了苏轼一顿:
“轼才亦高,但所学不正,又以不得逞之故,其言遂跌荡至此。”
您别管他,苏轼就是发牢骚而已。
果然,叶祖洽被点为状元。
王安石想做什么,苏轼根本拦不住。
第四次:
熙宁四年(1071年)三月,苏轼又憋不住了,再给宋神宗上书一封,对新法大喷特喷,大骂王安石是奸臣贼子。
王安石一开始也没当回事,可苏轼又玩了把骚操作。
苏轼在主持一次考试的时候出了道题,就是皇帝和宰相要不要独断专行?
苏轼历史好啊,举了历史上几个独断专行的例子。
晋武帝灭吴统一天下,苻坚伐晋身死国灭亡;齐桓公重用管仲成为霸主, 燕王哙宠信子之险些亡国。
呃,苏轼其实就是借古讽今,大大咧咧地问,宋神宗和王安石是哪种。
王安石终于火了,直接将苏轼贬到了杭州。
通过这四次交锋,可以看出,王安石其实并没有把苏轼当回事。
两人权力和地位相差太大了,王安石一动真格,苏轼就被收拾得很惨。
04、王安石与苏轼冰释前嫌
可惜,王安石变法遭到全天下人的反对。
熙宁七年(1074年)四月,王安石被宋神宗罢免宰相之位,遭遇重大打击。
熙宁八年(1075年),王安石再次担任宰相。
熙宁九年(1076年)十月,王安石又一次被罢相。
从此,王安石再也没有起来过,被迫在南京养老。
这一次,王安石退得很彻底,一心在钟山隐居,坚决不过问朝堂任何事情。
王安石唯一一次利用自己前宰相身份发挥作用,就是救苏轼。
元丰二年(1079年)七月二十八日,著名的乌台诗案爆发,苏轼被拿下。
八月十八日,苏轼被关进了御史台监狱。
因为苏轼被人举报写诗讽刺宋神宗,欺君犯上。
很多人以为,宋朝不杀士大夫。
实际上,宋朝从来都没有这条法律。
当时,御史台给苏轼拟订的处罚结果就是砍头。
当时,很多人都出面救苏轼,也有很多人希望王安石能搭把手。
关键时刻,王安石非但没有报复苏轼,而且还给宋神宗写了封信。
王安石说:
“岂有圣世而杀才士者乎!”
最终,在王安石等人营救下,苏轼没有被杀,只是被贬。
王安石和苏轼关系,有所缓和。
然后,当王安石隐居钟山八年后,金陵之会出现。
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这次相会,两人共游钟山,只谈琴棋书画,佛道文章,不谈朝政大事,相处非常愉快。
王安石甚至劝苏轼就在钟山住下来,和他一起做伴。
苏轼写诗回答道,我早就想和你做邻居了。
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
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最终,由于种种原因,这年八月,苏轼还是离开了南京。
临行前,王安石写了四首赠别诗送给苏轼,并且对身边夸奖苏轼道:
“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王安石对苏轼的欣赏和赞美,溢于言表。
王安石对苏轼的欣赏和赞美,溢于言表。
可以说,王安石对苏轼做到了问心无愧,他没有半点对不起苏轼。
宋哲宗元祐元年四月初六日(1086年5月21日),
由于新法被司马光和高太后悉数尽废,王安石悲愤不已,吐血而亡。
尘归尘,土归土,王安石在生命的最后,与苏轼冰释前嫌。
然而,王安石怎么也想不到苏轼会对他做什么。
05、王安石和苏轼终成敌人
王安石死后,北宋朝廷按惯例要给王安石写篇制文,总结王安石的一生。
此时,旧党当政,王安石被全盘否定。
而写下为王安石写制文的正是苏轼。
苏轼的文章写的是真好。
王安石好的地方,他避重就轻,轻描淡写;王安石不好的地方大书特书,浓墨重彩的写。
整篇制文,基本否定了王安石,将王安石骂得够呛。
元祐三年 (1088年) 十二月,新党发起反击,请求让王安石配享宋神宗。
旧党知道,新党这是要反扑。
苏轼当时就是旧党领袖之一,旧党在司马光死后分为三派洛党、蜀党、朔党。
苏轼、苏辙就是蜀党领袖,苏轼又上书两封,将王安石骂了个狗血淋头。
苏轼彻底将王安石打成了奸臣,两人在政治上格格不入。
四年前,苏轼还在感叹,“从公已觉十年迟”。
四年前,苏轼却摆出了一副与奸臣王安石势不两立的模样。
政治,真就是玩变脸呗?
说来也是有趣,洛党、蜀党、朔党三党除了共同反对新党,内部矛盾重重,互相打压排挤。
旧党执政后,新法尽废,苏轼又觉得新法有可取之处,反对尽废新法。
结果苏轼再次被贬。
苏轼弄了个里外不是人,新党对他恨之入骨;旧党也很厌恶他。
但是有一点,苏轼和王安石成为了对立的两面。
苏轼剧照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苏轼病逝。
苏轼和王安石的恩怨纠葛并没有结束。
每次宋朝要重用新法时,必定会抬高王安石时,贬低苏轼;
而要打击新法时,又抬高苏轼,贬低王安石。
宋朝灭亡后,元明清三代,基本都是尊苏贬王。
甚至在一些苏轼的故事中,王安石都是大反派。比如元朝杂剧《苏子瞻醉写赤壁赋》、《苏子瞻风雪贬黄州》、《花间四友东坡梦》;明朝冯梦龙《警世通言》中的“王安石三难苏学士”;“拗相公饮恨半山堂”;《醒世恒言》中的“苏小妹三难新郎”,王安石都是苏轼的死对头,大反派。
事实上,真实历史上的王安石和苏轼却不是像后世文人所写的水火不容。
结语、
行文至此,食堂觉得王安石和苏轼的金陵之会,实在是太温馨了。
可金陵之会被所有人给遗忘了,包括苏轼自己。
因为一旦人和人的交往掺杂了政治,往往都无法保持纯洁温馨。
✾☼历史上的王安石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司马光、欧阳修、苏轼都跟他反目成仇?
王安石在北宋可算是一个非常有名的人,看看这些称谓就知道了: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文学家、诗人。
1.政治家
1042年,王安石考中进士。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史称熙宁变法。
2.改革家
主要是通过变法,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进行改革。
1069年9月发布青苗法;11月颁农田水利条约。1070年,颁布募役法、保甲法。1071年颁布方田均税法,改革科举制度;1072年颁行市易法。1073年颁行免行法。
3.思想家
思想者块,主要通过王安石的著作看的,特别是罢相后的闲居生活,王安石对佛学宗教也有大量的研究。
4.文学家
这个,王安石当之无愧,一生著书颇多。只要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歌曲》、《临川先生文集》等。
5.诗人
王安石留世的诗词不算太多,但很多都是精品。比如他的《梦》
知世如梦无所求,无所求心普空寂。
还似梦中随梦境,成就河沙梦功德。
还有《咏梅》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问题说,与司马光、欧阳修、苏轼反目成仇,这种说法有些不妥,反目是对的,但到不了成仇的程度,说成政见不和比较恰当。
王安石的变法最终失败了,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变法本身存在太多的瑕疵,为百姓生活带来很大的苦难,遭到了反对派的激烈反对。反对派就是以司马光和欧阳修为首,而苏轼是欧阳修的学生,站在欧阳修这边理所当然。
王安石要变法,反对派反对,王安石是当朝宰相,有皇帝力挺,所以为了让变法顺利进行,排挤打压反对派是正常的,但却到不了仇恨的地步。司马光死的时候,王安石去吊唁,还写了悼文呢。
★↳历史上的王安石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司马光、欧阳修、苏轼都跟他反目成仇?
王安石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唐宋八大家中唯一一个宰相。与此同时,王安石还是一名著名的改革家,他所主导的熙宁变法,是宋朝最具争议的一次变法。
也正是因为这次变法,使得王安石变成了一个毁誉参半的人。毫不夸张地说,在清朝末年以前,王安石和北宋奸臣蔡京一样,都是奸臣形象。到了清朝末年,梁启超给王安石平反,写了一本《王安石传》,这才把王安石给洗白了。
那么问题来了,王安石作为一名优秀的文学家、政治家,努力希望通过改革,把孱弱的大宋朝带向强盛,为何会落得毁誉参半的下场呢?
一、熙宁变法失败了。
咱们先不看原因,只看结果。王安石所主导的这次变法,彻彻底底失败了!中国自古以来,以成败论英雄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
你成功了,什么都是对的,但是你失败了,那么大多数人都会觉得你错了!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一点办法都没有。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够获得成功。如果他整天崇拜一个失败者,你觉得他心里会舒服吗?
就算王安石的初心是好的,就算王安石很有才华、才能,就算王安石为了变法殚精竭虑,只可惜,最终熙宁变法还是失败了!
大家也不用为王安石叫屈,类似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屡见不鲜。诸葛亮分明是一个无可挑剔的千古名相,可正是因为他北伐没能成功,所以现在不少人都会抨击诸葛亮没有军事才能,甚至有人说他是失败的曹操。
单纯从结果来看,王安石就配得上被众人唾弃的下场。强者从来不谈理由,他们只会用胜利的结果告诉你真相。
二、王安石用人不当,导致变法失败。
王安石的性格非常怪癖,因为他很有才能,所以他压根不愿意跟凡夫俗子们接近。他近乎执拗的性格,也使得他没几个朋友,大家总是戏称他为拗相公。
你可以说王安石有主见,但是他的主见未免也太大了!但凡他认定的事情,就算所有人都反对,他还是会坚持。哪怕明知道是错的,他也不会更改。因为他完全可以用自己的理论说服自己,自圆其说。
因此,当宋神宗打算启用王安石为宰相的时候,其实很多人都是表示反对的。倒不是因为王安石的才能欠佳,而是因为王安石的性格。可惜宋神宗不听,结果麻烦事儿来了。
当时王安石主持新法,在他的脑子里就一条用人的标准,支持新法你就是我的助手,反对新法或者对新法有疑问,那你就请滚远点。
司马光是坚定反对新法的一个人,所以他滚得远远的,回家写《资治通鉴》去了。欧阳修批评了几句王安石的青苗法,结果直接被打发出京,欧阳修气不过,索性辞职回家养老了。苏轼其实是个中间派,他觉得新法是有好处,但是不能太激进,应该慢慢实行。而且苏轼认为新法当中也有不恰当的地方,祖制当中,也有可取之处。结果王安石大怒,唆使御史谢景弹劾苏轼的过失,气得苏轼只好麻溜地离开了京城,前往杭州担任通判了。
这些人都是北宋响当当的大文豪,也都是著名的政治家,可惜因为反对变法,都被王安石给赶跑了。
这么做倒也不是说王安石做错了,这些反对者在朝中整天逼逼歪歪的,肯定会影响新法的实施。但问题是,这么做会让一些投机分子看出苗头,只要支持变法,就能得到王安石的器重,那还不好说?
因此,大量对新法压根没什么感觉的人,都选择支持新法。王安石就好像如有神助一样,立马兴奋地将他们全部提拔了起来,他认为这是众望所归。岂不知,这里面不少投机分子,成为了破坏新法的重要角色。
比如说,王安石最著名的副手吕惠卿,他懂个毛线的新法,他纯粹是为了升官才选择支持新法。王安石第一次被罢相以后,吕惠卿居然担心王安石复出,威胁自己的地位,所以各种陷害王安石。
这些投机分子对王安石变法的政策,过分解读,变法过度,结果导致民怨沸腾。他们只要求政绩,只要求保住自己的乌纱帽,压根就不顾变法所带来的实际后果。可以说,这些人才是导致熙宁变法失败的根本。而这些,可都是王安石一手提拔上来的。
三、王安石变法如果成功了会怎样?
这是很多人之所以赞扬王安石的主要原因,他们认为,王安石变法如果成功了,那么宋朝可就不是后来的宋朝的。
我们都知道,现实中的王安石变法失败了。过了差不多50年左右,北宋就灭亡了。北宋灭亡的原因很复杂,其中有一点,大家就提到了王安石变法。
正是由于王安石变法的失败,使得新法派和守旧派之间,互相攻讦,轮番上阵,结果导致北宋内耗严重。朝中重臣们,只顾着党派之争,却忘了如何把国家治理好,你说这不是闹着玩吗?
这也是不少人将北宋的灭亡,归结于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可如果王安石变法成功了呢?那北宋可就厉害了。按照王安石的构想,变法成功后,至少北宋不会再出现冗官、冗兵、冗费的现象,将大量节省朝廷的开支。
而且王安石变法从各个角度增加朝廷的财政收入。如果变法大成,那北宋的富有,将会再上一个台阶。国家富有了,那么很多事情就能办起来了。
比如说,当年宋太祖赵匡胤,每年会存一笔钱,打算存个十来年,用这笔钱向契丹赎买燕云十六州。即使赎买失败,也可以用这笔钱招募勇士,夺回燕云十六州。
王安石变法如果成功了,那么北宋会更加富有。有了这么多钱,自然可以通过战争或者赎买的方式,获得更多土地。不排除提前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可能。
此外,王安石变法非常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极有可能是中国古代社会,提前进入资本主义的敲门砖。那时候不少西方人还在树上摘桃子呢,北宋却已经在资本主义的大门口晃了一圈了。
总结:只能说,王安石差点救了北宋。
很多人把北宋灭亡的锅,扣在了王安石头上,其实这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北宋在宋仁宗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衰败的迹象了。
当时三冗现象非常严重,朝廷所收取的赋税,压根就无法应付这些支出。除此以外,宋朝每年还得给大辽、西夏等国家大量的岁币。朝廷不仅没有存款,可能每年还得倒贴。
因此宋仁宗时期就进行过改革,也就是庆历新政。只可惜改革阻力太大,贵族们纷纷反对,宋仁宗只能半途而废。
到了宋神宗时期,宋朝的衰败已经很难挽回了。除了向老百姓征收更多税收,似乎没有第二条路可走。那时候朝中只有两派,一派支持增加税收,另一派则是支持改革。
当时宋朝老百姓的压力已经很大了,农民起义在宋仁宗时期就屡见不鲜了,再增加税收,那不完犊子了?
在这种情况下,王安石横空出世,积极推行变法。他的理由很简单:不需要增加赋税,只需要恰当的经济手段,也能增加国库收入!
仅凭这一点,就深深吸引了宋神宗。这也是宋神宗对变法心驰神往的主要原因。只可惜宋神宗在关键时刻,顶不住百官、两宫太后、各大贵族们的压力,两次罢免王安石,导致变法走进了死胡同。
商鞅变法为何能成功?因为秦孝公顶住了压力,百分之百支持商鞅。可惜世间再无秦孝公,人主多是宋神宗。
王安石差点拯救北宋,这是事实。如果宋神宗顶住压力,不顾骂名,那北宋或许会有另外一番景象。王荆公也不会背负千古骂名了。与其说他们在骂王安石,倒不如说他们在骂宋神宗。
▫╡历史上的王安石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司马光、欧阳修、苏轼都跟他反目成仇?
谢邀,绝大多数历史人物的选择,是基于利益的角度考量,换句话说,他们支持,是因为对他们有利,他们反对,是因为对他们有害。
我们知道,任何现有环境下,都会有一群势力庞大的集团,他们垄断资源、权力、财富,但是呢?他们必然是危害国家的,因为利益集团是国家这个躯干的蛀虫,腐蚀机体,只有把蛀虫清理了,才能健康。
北宋到了神宗时代,已经是冗官冗员、财政入不敷出,军队战备松弛,久不识兵戈,而且,军队里吃空饷的很多,上层官僚穷奢极欲,长此下去,北宋亡国不久。
王安石看到痹症,就想变法,但是要知道,任何变法,都是打击这些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必然遭到利益集团的强烈反击。
看看商鞅、吴起、王莽、贾似道、雍正的下场就知道了。
王安石舍得一身剐,敢与天下人为敌,
正如他的诗所说,他要做的事是“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把新桃换旧符,要改天换地,
这场变法注定是失败的,他的下场注定也是不好的,
但是,这正是他们这些人的伟大之处。
王安石是官宦世家出身,以他的出身,完全可以封其父荫,仕途上平步青云,就是凭借自己的才华也可以做到,实际上,他也做到了,他成了大宋的宰相。
如果他的一生这样走下去,完全是非常成功的,他可以选择“斗鸡走犬过一生,天地安危两不知。”。
但是,他选择了变法,得罪天下士人。
如果说商鞅是为了私利,王安石完全就是公心了,他已经是宰相了,
像南宋贾似道也是一样,还有清朝的谭嗣同,他们都是出以公心,而不是为了私利,
反对他的人,大约有三种,一是党争,但凡新党支持的,旧党就反对,二是利益受损,三是对其变法政策条款有意见,
~≡历史上的王安石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司马光、欧阳修、苏轼都跟他反目成仇?
我是日月千年依旧。读史可以知兴替,明得失。所以背下来是没有用的,要去提炼,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北宋是中华历史上非常特殊一个封建王朝。
之所以称之为特殊,主要因为宋朝发展态势呈现极端化。它的主要表现在文化和经济领域极度繁华,而军事方面又极端积弱。
文化的发展必然是大批文人墨客相互推动的结果。宋朝的文史影响力超过前边的“强汉盛唐”。像宋四家“苏黄米蔡”、欧阳修等人涵盖了书法绘画诗词,政治文献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最为代表,还有经济上的王安石变法。
文风盛行下的北宋,兼具文政是所有历史人物的共同属性。我们就来说说最为代表的“王安石、司马光、欧阳修、苏轼”。
王安石最为称道的是王安石变法,也是王安石留给后世最宝贵的遗产。纵观历史上,但凡政治上能够留名青史的必定有过人的刚毅性格,王安石也概莫能外。
王安石是一个非常强势的人,从他的诗词当中就能够看到这种刚毅的影子。
王安石最有格调、格局的诗之一《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就可以看出他不畏艰难、敢于冒险、高瞻远瞩的开拓精神,格调之高、意志之坚、气场之大体现的淋漓尽致。
这一点在他后来推行新政的过程中,尤为明显。简单说王安石在改革之前,与司马光、苏轼、欧阳修、黄庭坚都是志同道合的文友,这种关系仅仅是在文艺上的惺惺相惜,却不是政治上的通化。
在政治上,王安石绝不容许任何人能够干预新政的推广,这才造成后来“文友”集体与他反目。
挚友反目
虽然文友集体与他反目,但反目的原因却有着很大的不同。
第一类政治敌手司马光
司马光准确地说,不像宋四家作为文学家成分纯粹,他更像是一个政治家,是王安石新政的对立面。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就可以看到,司马光身上有着浓郁的政治色彩。
司马光与王安石的反目,源于王安石推行新政的过程中,过于触动了旧贵族阶级的利益,司马光也在王安石清理的名册当中,司马光由此暂时告别政治舞台一段时间。作为政治家离开朝廷、离开政治舞台就跟演员被雪藏一样,这种切肤之痛使得司马光对王安石彻底失望。
这就是司马光东三再起以后,非要制王安石于死地,王安石新政也在一夜之间付之一炬。
第二类文人道友苏轼、欧阳修
苏轼遭到王安石打击和司马光是一样的,同样源自新政。但是苏欧不像司马光那样采取如此强烈的政治反击手段,毕竟苏轼更多的是文人,政治音律五音不全。面对王安石新派的打击,苏轼更多的是在朝廷的流放过程中选择自我放逐,寄情山水。此时苏轼写下众多名篇,比如: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苏轼起先是反对新政的,视新政如洪水猛兽。后来却极力拥护新政,反对司马光。
这与两件事情密不可分。
一是乌台诗案,苏轼等28位好友受到牵连,得到王安石的极力保护才得以洗脱罪名。
二是正是王安石政治上打压苏轼,苏轼在流放的过程中,看到新政在民间取得很大的成效,受到老百姓的极力爱戴。苏轼觉得自己之前错怪王安石,所以在王安石变法失败罢相以后,又极力站在王安石一边。
综上来看,王安石是一个性格刚毅、政治力道过硬的人。
司马光是旧贵族实力的代表,本质上是一个纯粹的政治家。
苏轼、欧阳修则是文学家,政治素养没有前二者高超。
他们之间的怨恨,其实很简单:
王安石和司马光是政治立场问题,这是不能缓和软化的。王安石和苏轼、欧阳修是政治无悔问题,在后来苏轼的态度表现上,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点。
------------------
推荐阅读:
上一篇:为什么疫情对农村没什么影响?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