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降将丁汝昌为什么会被清朝重用?
↞✫太平天国降将丁汝昌为什么会被清朝重用?
丁汝昌的一生,可以用“无常”来形容。
他人生的每一次重大转折,都并非出于本意,都是命运“阴差阳错”的安排。
在一系列“阴差阳错”后,丁汝昌由一位太平军降将,变成了北洋水师统帅。
虽是降将,却阴差阳错得到更好的“机遇”
丁汝昌原本是太平军的下级军官,隶属程学启之下。
安庆之战时,程学启被曾家兄弟策反,招手下干将八十二人(丁汝昌是其中之一),投奔湘军曾贞干所部。
程学启骁勇,屡立战功,得以自立营头,扩为开字营。
对于程学启这位降将,湘军许多将领既不信任,又嫉妒其战功。
在随曾国葆攻占三河后,曾国葆想要为弟弟曾国华报仇(三河镇之战时死于此),要屠杀,程学启反对,两人几至成仇!
李鸿章受命组建淮军时,曾国藩便把程学启这根“影响团结”的刺头给了李鸿章。
当时,程学启还不愿意,认为这是曾家兄弟把他们送到上海是要害死他们。
在李鸿章等人的极力劝说下,程学启才“转会”。
如此,程学启、丁汝昌,成了淮军的将领。
我们知道,在太平天国被镇压后,大清一度采取“以淮制湘”的政策,湘军将领此后得到的机会远远少于淮军将领。
假如当时丁汝昌留在湘军,恐怕就没有后来那些故事了!
阴差阳错!
加入“快速列车”
淮军初创时,所部战斗力参差不齐,程学启部是其中最骁勇的。
一段时间内,“开字营”都是淮军中“最靓的仔”。
创业初期的感情是最难得的。李鸿章自然对丁汝昌有着特殊的感情。
就在此时,丁汝昌又一次“技术扶贫”,给他的命运再次提速。
刘铭传所部,本是在安徽的团练组成,当时战斗力一般。
在随军与刘铭传并肩作战时,刘铭传看中了丁汝昌,“乞置帐下”,请求李鸿章把这个人转给他。
于是,丁汝昌成了铭字营的哨官。
这又是一次“阴差阳错”的转机。
程学启不久就挂了,“开字营”渐渐没落···
而刘铭传所部,却迅速超过开字营,成了淮军独一无二的大营。
到镇压完太平天国后,刘铭传被“补授直隶提督”,仅仅2年时间,他就由一个千总,成长为淮军将领中任军职最高的人。
水涨船高+能力不错,丁汝昌也由统100亲兵的哨官,改统马队,升营官,又授参将,到镇压太平天国后,成了副将。
在随刘铭传镇压东、西捻军后,丁汝昌被授总兵,加提督衔,赐协勇巴图鲁勇号。丁汝昌曾祖三代及本人、夫人都受朝廷封诰。
丁汝昌的快速提拔,固然有其勇猛善战的因素,但是,当时湘淮军中,勇猛者不在少数,丁汝昌的快速发展,与他加入的“快速列车”不无关系。
这段时间,淮系是发展最快的列车,而铭军又是淮系发展最快的车厢!
如此,丁汝昌获得了相当的地位,为后来获取良机打下了基础!
得罪领导,却再次阴差阳错得到更好的“机遇”
1874年,清廷决定裁撤部分陆军,以腾出钱来筹建海防。
指标下来,刘铭传决心裁撤丁汝昌三营马队。
淮军,当时是“兵为将有”的封建私人军队。丁汝昌当然不乐意,据理力争,表达抗议。
刘铭传大怒,“命将召致而戮之”!丁汝昌得知内情,星夜逃回家。
这一节,虽纪录于陈诗的《丁汝昌传》,但是,不太经得起推敲。
丁汝昌当时的身份,不是刘铭传说杀就能杀的,而且,这么大个官,说不做就不做,擅自跑回家,也是不太可能的。
不过,丁汝昌与刘铭传不合,被迫弃官回到老家,这是无疑的。
回家后的丁汝昌在家赋闲,老婆安慰:家里有薄田数亩,吃饭没问题,你安心等待机会吧!
1877年,陕甘回民叛乱,朝廷让丁汝昌去陕甘作战。
丁汝昌行至天津时,拜访了老上司李鸿章。
当时,李鸿章与左宗棠之间的竞争已经渐渐进入白热化。
去陕甘作战,让丁汝昌投入左宗棠之下显然是李鸿章不愿看到的。
于是,李鸿章表示:你和刘铭传有矛盾,我用你,就会和刘铭传有矛盾。现在我们要发展海军,你不如去英国学习海军,毕业回来,统领海军!
几天后,朝廷来催促,李鸿章上奏:丁汝昌有病!去不了!留在天津吧!
于是,丁汝昌留在天津,准备转入海军系统。
如果留在陆军系统,丁汝昌大概率会成为陆军某部的将领,在史书中偶尔出现名字。
但是,转入海防系统,则使他成为影响中国近代历史命运举足轻重的人物!
黄金岁月
去英国学习海军没有成行,但丁汝昌办理海军事务却很快上手。
1879年,大清订购英国“镇东”、“镇西”、“镇南”、“镇北”四军舰。
李鸿章奏请丁汝昌留海防差遣,派充炮船督操。
此后,他又奔赴英国接收“超勇”、“扬威”,觐见英国女王,拜访英国海军将领和军舰设计师,展现外交之能。
1881年,因巡海出力,丁汝昌换“西林巴图鲁”名号。
如此,丁汝昌成为清代唯一一位在陆军、海军都获得过“巴图鲁”名号的将领。
1882年,朝鲜“壬午兵变”,日本出兵朝鲜,丁汝昌率海军开赴朝鲜,运兵登陆,软禁祸首朝鲜太上皇,挫败了日本干涉朝鲜的计划。
这次果决的行动,使丁汝昌得赏穿黄马褂。
1886年,在日本长崎时,因为北洋水兵上岸与日本警察及民众冲突,当时的北洋总查琅威理准备下令对日宣战,丁汝昌制止,以外交途径解决问题,日本赔款5万余。
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建军。
丁汝昌得以成为海军提督,旋赏加尚书衔。
这段时间,是丁汝昌的“黄金岁月”,也是清代海军的“黄金岁月”。
丁汝昌突出的表现,使他顺理成章的成了海军提督。
不过,这些突出表现,多是在外交层面的。
当时,北洋海军的海军远胜过日本,日本不敢与大清交战,丁汝昌在外交中占据主动,遂得以屡屡立功。
可是,丁汝昌在海军的技战术方面,并没有突出的表现,至少缺乏足够的专业能力。
这一切,也为接下来甲午海战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丁汝昌的一生,一直是“阴差阳错”。
命运的安排,使他一直走在“快速通道”上,使他一步步由一位降将,变成了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不过,前期的“阴差阳错”,一切都在丁汝昌的能力范围内。
由于丁汝昌作战勇猛,无论是在湘军、淮军,还是在开字营、铭字营,都能建功立业。
可是,后期的“阴差阳错”,就是一场悲剧了。
一位没有和海军打过交道,没有接受过系统海战学习,缺乏必要海战知识的人物,居然“阴差阳错”成了海军最高指挥官!
或许,在大清的安排中,丁汝昌只需“总领事务”,具体操练、技战术,交由专业人士刘步蟾等人吧。
由缺乏专业经验、知识的军事主官统领军队,大清不发先例,曾国藩、李鸿章领军前都不是军界人物。
古代战争这么作或许可以,但是,近代战争,尤其海战,这么作是要出大事的。
黄海大战,丁汝昌再次“莫名其妙”,开战第一炮就把自己震伤了。
他一如既往的勇猛,带伤坚持。
只是···这样的勇猛,又如何能挽回局势呢!
最终,丁汝昌不幸的成为了悲剧人物。
❦➶太平天国降将丁汝昌为什么会被清朝重用?
丁汝昌的优秀,一度让左宗棠和李鸿章争抢起来,李鸿章好说歹说才留住了丁汝昌在自己身边。
丁汝昌出身普通,祖上曾是大明卫所的卫籍,但这个身份到了清朝没有任何意义,而丁汝昌的家庭也已经是极其普通的小农家庭,支持他继续读书的财力都没有,所以十几岁出来社会谋生成为了丁汝昌的命运。
不过命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黑夜太漫长,那么总会有人拿着一丝烛火出现,抓住他,便能找到光明。
在丁汝昌十六岁的时候,父母因为安徽庐江发生灾荒从而生活破碎,先后病亡。
三年后,也就是1854年,太平天国的火焰终于燃烧到了庐江一带,此时已经十九岁的丁汝昌看到了改变命运的机会,也为了发出对腐朽世道的控诉,毅然加入了太平天国军,投在了桐城人程学启的手下,而程学启,是丁汝昌的第一个领路人。
只不过,这个引路人所“引”的路,有些不太体面。
初投太平,转投朝廷。
丁汝昌所跟随的程学启是个江湖气很重的人,但在加入了太平天国后,程学启开始为了前程放弃了很多东西。
在皖西一带时,程学启以出色的治军还有谋略辅佐叶芸来,帮助叶芸来多次抵御了清军的进攻,叶芸来觉得程学启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因此把自己的小姨子许配给了程学启,为的就是把程学启绑在他的战车上。
可程学启,依然是背叛了。
当曾国藩和曾国荃兄弟知道安庆守将叶芸来靠的是程学启的智勇后,曾国藩就想方设法“招降”程学启,因为他们知道,程学启根本就不是对大清“恨之入骨”的那类起义军,他只是一个投机者,所以曾国藩的幕僚孙云锦就决定给程学启一个“台阶”下,那就是以孙云锦的母亲作为威胁,逼迫程学启暗中投靠。
果不其然,程学启立即答应暗中投靠,因此带着丁汝昌还有数百心腹连夜跑出了太平军的阵营,投靠到了湘军的阵营,叶芸来派人追之不及,只能作罢。
要说程学启有孝心,那或许有几分道理,可程学启也是抛弃了自己的妻儿投靠太平军,妻子和儿子因此被杀,所以程学启后来直到去世都没有人给他送终,这是他自己造成的。
在程学启投靠了大清后,安庆地区的优势就向湘军倾斜,带来这一良好局面的人是程学启,但他也只是首功,他的部下也有功高者,比如丁汝昌。
1861年八月一日,程学启和丁汝昌一同攻破了安庆的太平军大本营,叶芸来等固守的太平军被杀,此战之后,程学启被升任为从三品游击,并且赐予开营的资格,湘、淮两军著名的“开字营”,正是程学启亲部,而丁汝昌被升为千总担任开字营哨官。
但程学启在湘军的时候并不快乐,一方面是他被曾家兄弟所猜忌,另一方面则是他和曾国葆在“屠杀”三河的时候有过争执,他阻止了曾国葆屠城为曾国华报仇,因此遭到了湘军的抵触。
也是这个让他郁闷的阶段,一个新的机会又来了,他顺势“引”着丁汝昌“跳槽”。
由湘入淮,初事李鸿章。
1861年末,上海士绅们得知了太平军准备进攻上海,为了避免家破人亡,上海士绅群体齐齐央求曾国藩带兵支援上海,可曾国荃却一心只想拿下金陵城,去换取咸丰的“封王”承诺,无奈之下,曾国藩便让李鸿章组建新的“淮军”去支援上海。
李鸿章应允,也提出了“借人”,更是点名要治军、练军一流的程学启以及其开字营,程学启觉得再次跳槽有损名声,一开始不肯去,但是孙云锦一番开导后,程学启豁然开朗,又带着丁汝昌变成了淮军,到达上海后,程学启和丁汝昌纷纷破敌立功,而“刘六麻子”刘铭传看到丁汝昌作战神勇,便开口向程学启要人。
此时的丁汝昌只是二十六岁,但是势头已现,李鸿章多次褒奖丁汝昌的勇猛,丁汝昌调入了刘铭传的“铭字营”后,屡立大功,后来成为营官,授予正三品参将之职。
在太平天国平定后,李鸿章又被任命为两江总督,负责为北伐捻军的曾国藩当后援,而丁汝昌也升任为了刘铭传的副将,到了1868年,东捻军被平定,三十二岁的丁汝昌被授予正二品总兵之职,还给了一个“巴鲁图”的称号,此时的丁汝昌,已然是一个新兴将领。
其实丁汝昌的前途无量是必然的,因为他太年轻了,此时已经身处正二品,未来等那些老将相继凋零,丁汝昌肯定能攀登高位。
可谁知道,有人要“毁掉”丁汝昌的前程,这个人就是刘铭传。
1874年,因为朝廷对汉人军阀的忌惮开始撤军,淮军也在其中名列,而刘铭传选择裁撤丁汝昌三营人马,此事让丁汝昌十分愤怒,极力反对,刘铭传以丁汝昌抗命要杀掉丁汝昌,自知事不可为的丁汝昌只能黯然退场,回到了家乡避祸,自此刘铭传步步高升,无时不刻针对丁汝昌。
这几乎让丁汝昌前途断绝。
直面李鸿章,率领水师。
在家无事多年,丁汝昌心中大志难以实现,如果没看过世界,那么做一个乡野村夫无不幸福,可一旦尝试过南征北战的紧张,功名利禄的诱人,心便不可能再安分,丁汝昌的妻子告诉他,家中良田不少,丰衣足食,不必为眼前所焦虑。
丁汝昌连连称是,但心里已经有了决定。
他决定去找李鸿章,此时的李鸿章担任直隶总督,兼任北洋通商大臣,有着开“新式水师”的打算,在左宗棠决定收复新疆的时候,李鸿章和左宗棠还展开了“海防”与“塞防”的争执,左宗棠认为沙俄对新疆虎视眈眈,新疆若失,蒙古必失,蒙古若失,北京不保。
而李鸿章则是以日本在东侧的海边造成的威胁加强海防,朝廷最终还是以北京的安危为优先级,把资源倾斜给了左宗棠收复新疆,李鸿章的新式水师则是暂时延缓。
丁汝昌看中的,就是李鸿章即便组建“新式水师”中的将领职位。
当丁汝昌来到李鸿章面前表白来意,李鸿章则是告诉丁汝昌,如果重用丁汝昌就是驳了刘铭传的颜面,所以李鸿章让丁汝昌“另辟蹊径”,学习英国的海军知识,负责掌管李鸿章接下来的水师,这个想法是正和丁汝昌之意的,丁汝昌连连叩谢。
好巧不巧的是,此时正在新疆作战的左宗棠听闻丁汝昌有意再次出来领兵,因此向朝廷索要丁汝昌来支援新疆战事,李鸿章知道此事后连连拒绝,帮助丁汝昌找了一个旧病复发的理由留在了天津,所以丁汝昌在大清已经不是什么小人物,有很多人重视他也欣赏他。
到了1879年,清政府从英国所下的四艘战舰订单交付,著名的镇四方,“镇东”、“镇南”、“镇西”、“镇北”四艘军舰来到中国的港口,李鸿章旋即安排丁汝昌熟悉这四艘新的军舰、第二年,丁汝昌被外派出国前往英国接受超勇号、扬威号军舰,在英国期间,丁汝昌细心学习大量的先进海军知识,这为丁汝昌后来统领北洋海军打下了基础。
丁汝昌新的人生征程:前途在汪洋大海。
1888年,北洋海军官制最终确立,这意味着北洋水师正式成立,朝廷在北洋水师的编制完善出来后,立即下令各省督抚“举荐”人才用以填充北洋水师,而李鸿章所举荐的丁汝昌被正式任命为海军提督,率领北洋水师。
一个曾经的“起义军”走到这个地步,丁汝昌自然不可能不感慨,但丁汝昌此时已经五十多岁了,按照论资排辈,确实是丁汝昌最适合,更重要的是,丁汝昌不是尸位素餐者,他有着丰富的海军经验和知识,也出国学习过,这里面还有他的努力。
或许丁汝昌一开始并不优秀,但人不可能生而天才,唯有持之以恒的学习者,才能持续向上。
担任海军提督后,丁汝昌请奏在刘公岛、旅顺、山海关、威海四个地方设立不同的学堂,主要都是为了海战以及海路双栖作战而准备,这个决定证明了丁汝昌对海军建设是有着清晰思路的。
人生荣辱终于一役,太平义军成为爱国英雄。
可惜丁汝昌在海军的发展,太过受限于李鸿章的意志了,因为李鸿章是北洋水师的幕后者,也是丁汝昌的“伯乐”,所以丁汝昌在很多事情上只能服从李鸿章的安排,而李鸿章在大清官场多年,做事小心谨慎甚至是过度谨慎成为了一大弊端,这导致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水师的准备极其不充足。
1894年七月二十五日,日本的联合舰队偷袭了北洋水师济远与广乙两艘军舰,爆发了丰岛海战,来势汹汹的日本海军还要控制黄海的制海权,大清朝廷被迫应战。
而此时光绪帝的意志和李鸿章的想法就产生了矛盾。
李鸿章为了保全北洋水师战斗力,依然还想退缩,而朝廷上的清流派大力煽动光绪帝主战,光绪帝连连下令革除丁汝昌的职务,李鸿章看着光绪帝如此情绪,只能让丁汝昌参战,而此时的北洋水师,准备并不充足,例如镇远舰上的一名炮术长,他的弟弟来探望他,人还没来得及下船,就被拉着一起前往黄海开战。
在这场海战中,超勇号和扬威号这两艘当年由丁汝昌接收的军舰已经是“老军舰”了,因此成为了海战的弱点,被日本的海军第一游击队击沉,与此同时,丁汝昌所在的旗舰定远号的信号信旗又被日本舰队击毁,这导致了接下来的海战丁汝昌根本无法指挥。
也是在随后的战争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看着日本海军的吉野舰横行霸道,因此绝对将已经损坏的致远舰撞向吉野舰,致远舰上的全体官兵视死如归,无人反对,此举把吉野舰吓得连连开炮,而邓世昌掉入水中后还未死亡,他的爱犬为了救他将他叼出水面,可邓世昌一心与致远舰官兵共存亡,因此带着爱犬沉海,最终殉国。
若果黄海海战中都是邓世昌之流,那么即便日本海军让北洋水师损失惨重,他们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但有邓世昌之爱国忠勇,就有方伯谦之胆小如鼠,济远舰的管带副将方伯谦眼见海战要输,因此下令让济远舰逃离战场,济远舰的逃离让广甲舰也望风而逃。
邓世昌的牺牲、致远舰的牺牲本想换来战友的忘情战斗以及建立一定战场优势,可此时居然有两舰逃离,这导致了在黄海海战最终阶段,北洋水师仅有四艘军舰,日本海军还有九艘军舰,北洋水师只能被击退,丁汝昌身受重伤,而日本海军害怕北洋水师犹有埋伏才不敢追击。
这一战让丁汝昌背负了所有的骂名,光绪帝下令革除丁汝昌的职务,还是李鸿章出面作保才留住丁汝昌的官职,而这一战,也让丁汝昌目睹了战友的以身殉国,黄海海战后,丁汝昌已经对自己的人生有了决断,他也要以身殉国。
1894年末,丁汝昌在威海布防的时候建议除掉威海的炮台,因为丁汝昌并不相信陆军的战斗力,而这个建议让丁汝昌被人冠以“通敌罪”,择日送往刑部受审。
只不过对丁汝昌来说,这已经不重要了,不久之后,日军登陆山东,日本联合舰队长官伊东佑亨同情丁汝昌并欣赏他,给他下了招降书,而丁汝昌将此书转交给了李鸿章后,留下一句“吾身已许国”便开始了和日军的作战。
悲哀的是,此时的丁汝昌只能以“敢死队”、“死志”和日本海军缠斗,日本海军高达数十艘军舰,全面压制了丁汝昌,在1895年二月,丁汝昌在尽了自己的所有能力抵抗日军无果之后,毅然吞服鸦片自尽,此前丁汝昌已经决定与船同沉,以告慰在黄海之中的战友,只可惜被人救了上来。
而丁汝昌的意志,足以让很多朝廷中的“爱国人士”汗颜,邓世昌、丁汝昌等人,都是晚清即将颠覆时爆发出骨气和中国人的英勇的代表人物,即便丁汝昌曾经是一个起义军,但他一样可以为了民族大义献身国家,这是一个男人的浪漫,这是大海日夜咆哮都难以讴歌的情怀。
如此的丁汝昌,丝毫无愧李鸿章和大清朝对他的看重和栽培。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太平天国降将丁汝昌为什么会被清朝重用?
(丁汝昌)
丁汝昌的一生堪称传奇,卖过豆腐,造过反,投过降,抗过日。最神奇的是,降将出身,最后却能落个从一品大员。
到底是他运气好,还是他能力强呢?都有,最重要的是他看人很准,很会跟人。
丁汝昌投降后,打仗很猛,受到重视
丁汝昌是安徽合肥人,出生于1836年,绝对的穷苦人家出身,上过三年私塾,学了一些知识。
大一点(十岁时),私塾就中断了,开始给人放牛、打短工挣钱。十四岁时,丁老爹寻思,孩子应该学个技术,于是丁汝昌就到了同族大伯的豆腐店当了学徒。
那时的人们碰到饥荒年是常有的事,1851年就是一个灾年,因为连俄带病,丁汝昌父母去阎王殿报到了。丁汝昌很悲伤,乱世人,不如狗。
1854年,十八岁的丁汝昌放弃了那个“很有前途的豆腐店工作”,带着自己的满腔热忱,加入了太平天国起义部队,因为这个部队宣传实在是不错。他的驻扎地在安庆,领导人是程学启,再往上的领导是陈玉成。
起初,感觉还不错,越到后来,丁汝昌发现,太平天国说一套做一套,天王等各级领导言行不一,而且奢华无度,就此丁汝昌等人对太平天国没有了信心。
1861年,安庆被湘军围困,万分危急,程学启为了活命,带领300人连夜投降了清军,这300个人里面就有丁汝昌,此时25岁。
投降的人在清军那里重视程度完全不够,作为管理他们的曾国荃,疑心病重,打仗时这些投降的人被安排到最前面,封赏时却放到最后面,大家虽有怨言,却又无可奈何。
考验丁汝昌他们的时刻到了,曾国荃指挥程学启和丁汝昌等人攻打安庆,由于三军用命,投降派面对曾经的部队毫不手软,就此赢得了曾国荃等人的信任。安庆被打下,1.6万太平军全部战死。
战后,一干人等被升职,程学启升为游击,充当开字营营官,丁汝昌升为千总。
恰在此时,曾国藩命令李鸿章组建淮军,开字营安徽籍兵又比较多,于是被划归到了淮军。
1862年8月,开字营和铭字营联合作战,铭字营刘铭传看见了丁汝昌的英勇,非常欣赏,于是把丁汝昌调了过去。在军队里,只要你作战勇猛,迟早会受重视,当然,前提是人能活着。
李鸿章的赏识
到了1864年时,丁汝昌已经投降三年了,这三年丁汝昌像做了火箭,已经是刘铭传的副将了,这时小丁才28岁。
又过了四年,丁汝昌因为镇压捻军有功,被授了总兵职务。真是年轻有为,人生赢家。
牙齿和舌头总会相碰的,丁汝昌和刘铭传也没例外,事件起因只是因为朝廷要裁军,刘铭传要裁丁汝昌的人,丁汝昌不乐意,不配合,还致书抗议。
这还了得?军法大于天,刘铭传准备举起屠刀,准备卸了丁汝昌的脑袋。丁汝昌听到这个消息,跑得比兔子还快,好汉不吃眼前亏。这一跑跑回了故乡,这一年是1874年。
看起来,丁汝昌的人生开始灰暗了。在家的日子,丁汝昌闷闷不乐,心理落差很大。
俗话说,人挪活,树挪死,只要肯努力,就会有机会。丁汝昌仔细梳理人脉,发现有个人他应该去找找,那就是李鸿章。这个大领导,自己虽然接触不多,但对自己的欣赏还是看得出来。去找他,不能犹豫了。
这一找,开启了丁汝昌人生的第二次腾飞。如果继续安排丁汝昌在淮军,那么和刘铭传势必不两立,这对整体团结非常不利。于是,李鸿章给丁汝昌安排了新的差事,进入海军。
一个四十岁左右的人,重新学习一门军事技术,绝非易事,但丁汝昌还是很努力地在适应。先是出国到英国学习,同行者还有邓世昌等人。
回来后,丁汝昌开始了队伍地整顿和管理,在光绪1882年,朝鲜国内政变,丁汝昌运送吴长庆的2000人马到了朝鲜,这些人当中就有后来的枭雄袁世凯。由于丁汝昌、吴长庆几人配合良好,粉碎了日本控制朝鲜的计划,因此丁汝昌名声大噪。
经过李鸿章上奏,为水师记名提督丁汝昌封赏,丁汝昌获得了黄马褂一件。
为国捐躯
前期,清政府对水师相当重视,无论是培训海军还是增加设备、管理设备,丁汝昌不遗余力,做得不错。
但是,问题还是慢慢发生了,丁汝昌严于律己,由于所管辖人士,来自四面八方,很多时候管理过严容易得罪人,而且事事听从李鸿章,水师俨然李家军,这导致纪律方面有所松懈。
另外,清政府口袋一直紧张,资本慢慢跟不上,对于船舰甚至船舰上的配置更新迟迟做不了,于是,水师的战力越来越低,实实在在的“外强中干”。
丁汝昌不是没提过,提了也没有用,从1889年后,没有进行任何的技术革新,政府对慈禧太后生日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对水师的重视。
该来的终于来了,1894年甲午海战爆发,由于技术上的落后,管理上的落后,北洋舰队完全落败。
1895年,威海卫之战中,指挥北洋舰队抗击日军围攻,未得上面的命令,丁汝昌等人在港内等待,没有做任何突围,最后弹尽粮绝,命悬一线,日本人出来劝降,丁汝昌认为是耻辱,吞食鸦片而死。
丁汝昌的成功其实靠了两个方面,一是勇敢,二是获得了李鸿章的认可,但是,不专业,过于依靠李鸿章,最终走上了灭亡的道路。
┭▶太平天国降将丁汝昌为什么会被清朝重用?
丁汝昌能被清廷重用,得感谢李鸿章。
当初,丁汝昌之所以会参加太平军,并不是说他对清廷有什么深仇大恨,实际上当时的他,仅仅是为了讨口饭吃。
丁汝昌出生于一个贫苦之家,父亲也只是个靠着在土里刨食儿的农民。
这样的家庭,生存是第一要务,因此,丁汝昌是十岁开始,就帮人放牛、放鸭、摆渡船,稍微大点后又去豆腐店当学徒,总之就是尽其所能的干点活,以补贴家用。
但即使这样,生活依旧充满磨难,在咸丰元年(1851年),丁汝昌的家乡安徽庐江发生严重灾荒,而其父母最终没能挺过去,双双离世。
一夜之间,本就贫困的家庭,仅剩下十四五岁的丁汝昌一个人
这个时候,摆在丁汝昌面前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在没了父母的庇护后活下去,在这种情况下,太平军给了他一个机会。
咸丰三年正月,太平军攻占庐江,之后在当地广招兵丁,而十几岁的丁汝昌刚好没地方可去,因此就这么顺其自然的参加了太平天国运动。
从丁汝昌参加太平军的过程就可以看出,他其实并不是因为对清廷有深仇大恨才参加的太平军,仅仅是为了能有口饭吃而已,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会在数年后,说“变节”就“变节”,最终转投了清军。
而丁汝昌从太平军转投至清军阵营,就得说到一个对他影响极大的人。
这个人就是丁汝昌的老上司程学启,程学启是安徽舒城人,他也是在咸丰三年参加的太平军,之后,他靠着作战勇猛,一路升迁,被封为了“弼天豫”之职。
但不久,就在程学启驻守安庆期间,因屡挫曾国藩、曾国荃的湘军,让曾氏兄弟极为忌惮,因此,便仿照当年曹操招降徐庶的招数,将程学启之母拘进湘军大营,迫使程学启投降。
而太平天国这边,在听说了曾国藩兄弟准备招降程学启之后,便对程学启起了疑心,意图将其除掉,不得已之下,程学启只得召集手下得力干将28人,冲出营寨,投奔湘军。
而这批跟随程学启投奔湘军的人中,就有丁汝昌。
不过,在刚投奔至湘军之时,包括程学启以及丁汝昌在内的这一帮原太平军的人,日子那是相当不好过。
为什么呢?很简单,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对他们极度不信任。
毕竟程学启他们曾经是太平军,曾国荃就时刻担心他们会不会重新反叛,另外,由于程学启之前作战勇猛,导致不少湘军兵卒均伤亡于其手下,所以这么一来,程学启和丁汝昌等人的处境就相当尴尬。
在这种情况下,湘军内部就有人怂恿曾国荃,要他找个机会除掉程学启等人,而曾国荃虽说考虑到影响并未下手,但每逢战事,均让程学启等人冲在前面当炮灰,实际上还是想借他人之手将这帮人除掉。
不过最终,程学启靠着战功化解了这一局面。
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湘军与太平军在安庆展开死战,程学启率领丁汝昌等人以悍不畏死之姿,身先士卒,最终成功杀入城中,为湘军拿下安庆贡献了首功。
因此在战后,程学启获得了曾国藩以及曾国荃的信任,并且凭借战功,升任游击,而丁汝昌也升任千总。
并且最重要的是,程学启受命自立营头,扩军为开字营, 而丁汝昌则担任开字营哨官。
到了这个时候,丁汝昌的身份就发生了质的变化,他从一个太平天国的小将,转变为大清朝湘军的正式军官之一,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他跟随程学启投奔清军而得来的。
如果当初的他,没有选择跟随程学启的话,那么极有可能和镇守安庆的太平军一样,最终战死在城墙之上。
不过,这还远远不是丁汝昌的终点。
开字营建立后,由于成员多为皖人,加上又是在程学启的带领下,因此展现出了极高的向心力以及战斗力,很快就在湘军中站住了脚,但与此同时,与湘军的矛盾也愈发明显。
尤其是开字营跟随曾国葆攻打三河镇时,因曾国葆之兄曾国华战死,曾国葆便迁怒于开字营,几欲下令屠戳,而程学启自然不愿意,双方因此产生多次冲突,最终结下了死仇。
在这种情况下,程学启也意识到,自己在湘军中必然是无出头之日,而恰逢此时,李鸿章组建淮军,给了他一个机会。
李鸿章组建淮军的缘由,其实还是和曾国藩有关,在咸丰十一年冬,太平军大有进攻上海的势头,因此上海的士绅们派出代表求见曾国藩,希望他能派兵前去赶走太平军。
而曾国藩最开始是想派弟弟曾国荃率军前往,但曾国荃一门心思的想打下天京,建立不世功勋,因此曾国藩思来想去,就找到了李鸿章。
就这样,在曾国藩的支持下,李鸿章开始着手组建淮军,而为了增加淮军的实力,曾国藩就需要将自己的湘军调出来一部分拨归淮军。
当然,对于自己的嫡系部队,曾国藩肯定是不愿意调走的,而当时程学启所在的开字营,一来不是曾国藩的嫡系,二来多有人告其黑状,所以,曾国藩最终决定,就把开字营这个影响内部团结的“刺头”,交给李鸿章。
如此一来,程学启连带着丁汝昌等人,又成了淮军的将领。
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程学启、丁汝昌随同李鸿章抵达上海,随即便与淮军铭字营一同投入与太平军的交战之中。
在此战里,由于丁汝昌作战勇猛,被淮军铭字营营官刘铭传一眼看中,随后刘铭传便是很向李鸿章提出申请,非要将丁汝昌要到自己的铭字营之中。
这个申请,得到了李鸿章的批准,自此,丁汝昌便成为淮军铭字营的哨官,并被授予参将头衔。
按理说,刘铭传算是对丁汝昌有知遇之恩,但仅仅数年后,两人却闹得几近反目,并且刘铭传还一度想杀了丁汝昌,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这其中缘由也不复杂,在成为加入淮军铭字营后,丁汝昌迅速展现出作战英勇的一面,并且多次立功,官职也从参将一路升迁至总兵,并加提督衔,还被授予了“勇巴图鲁”称号。
这期间丁汝昌的升迁,一来是刘铭传对他的赏识,而更主要是靠着他的骁勇善战。
而到了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由于清廷需要裁撤部分陆军,以便腾出部分钱来筹建海防,而淮军自然也接到了相应裁撤指标。
一番分摊后,刘铭传的铭字营同样也有裁撤任务,经刘铭传多番考虑,最终决定,将丁汝昌所在的马队3营全部裁撤。
这个举动,让丁汝昌十分不满,毕竟好不容易才有了自己的势力,如今却要被裁撤,因此他就写信给刘铭传,一来是希望不要裁撤他的部队,二来也有质问刘铭传的意思,质问他为何不裁撤别人的部队,偏偏拿他丁汝昌的下手。
而丁汝昌的这封信,让刘铭传极为恼火,在他看来,丁汝昌敢质问他分明就是以下犯上,所以当即就准备派人杀了丁汝昌。
不过幸运的是,丁汝昌提前得到了消息,而为了避免杀身之祸,他干脆连夜离开,直奔家乡,这才躲过了刘铭传的屠刀。
自此,丁汝昌便开始了长达数年的在家闲居生活。
而他闲居数年后再度出山,以及最终能官至北洋水师的海军提督,则是完全得益于李鸿章的提携。
在家闲居数年后,正值壮年的丁汝昌也是耐不住寂寞,因此就很想找点事情做,而他思来想去,就想到了李鸿章。
丁汝昌的想法是,毕竟当年李鸿章也算是和自己有一定的交情,他也是淮军最早的班底之一,因此,在1877年秋天,丁汝昌从老家出发,前往天津拜会了李鸿章。
而丁汝昌的到访,着实让李鸿章眼前一亮。
当时的李鸿章,正在筹备北洋水师的建立,其他方面倒是没啥问题,但就是这北洋水师提督的人选,李鸿章一直拿不定主意。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当时朝堂上的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北洋水师,未来必定是大清朝的最强大的一支军事力量,因此,李鸿章的想法是,水师提督的位置,必须得自己人来当。
但让谁来当,却是个问题,当时李鸿章还就此请教过两江总督兼福州船政学堂创始人的沈葆桢,而面对李鸿章提出的“既懂海军,又有资历”的要求,沈葆桢干脆告诉他,这种人根本没有。
为啥?在此之前清朝连海军都没有,所以去哪里找这么一种人出来?
最终沈葆桢给李鸿章的建议是,先从福建船政学堂中挑选出一批年轻骨干学员,加速磨砺,并把他们放在重要位置培养。
与此同时,再找一名有资历,打过仗的老将,来对这些学员统一管理,最终形成一个“一老带群新”的局面。
“群新”自不必说,福建船政学堂有的是学员,比如像邓世昌、刘步蟾等这些日后成为北洋舰队核心骨干的人,当时就是这么挑出来的。
而关于这“一老”的人选,前文也说过,李鸿章是不想放给非自己嫡系的人来当,但如果直接明目张胆的提拔自己人,就会被人说三道四,引起朝堂上的反感。
而就在李鸿章为此苦恼的时候,丁汝昌来了,这个问题便迎刃而解。
为什么会丁汝昌来了,这个“一老”的人选问题就迎刃而解呢?很简单,论出身,丁汝昌是淮军旧将,当初也是李鸿章一手把他招来的,所以他对于李鸿章有绝对的忠诚。
这一点,从他能主动拜会李鸿章就能看出来。
而论资历,丁汝昌之前在战场上表现得可圈可点,作战经验丰富,更重要的是,他当时正值壮年,又官至总兵,这样的级别,就算提拔他也不至于太过冒进。
还有一点,对于北洋水师这个新兴兵种,当时不少清朝将领都不愿意去,而丁汝昌赋闲在家,渴望有个事情做,因此就没有了再做思想工作的麻烦。
于是,李鸿章与丁汝昌的一场关于北洋水师提督人选的谈话,就在这种背景下展开,最终丁汝昌听从李鸿章的安排,去了新兴兵种北洋水师。
对于让丁汝昌出任北洋水师提督一职,后世褒贬不一,评价最多的就是,这是李鸿章任人唯亲,让一个管骑兵的将领,去管理海军,所以才导致了最终的失败。
这种评价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多少有点不公平,为什么呢?就当时的情况来看,确实是丁汝昌最为合适。
并且,至少在主观上,丁汝昌在上任后还是相当努力的。
比如根据留存下来的不少资料来看,丁汝昌也曾十分认真的学习现代化海军知识,同时对于舰队的管理、士兵操练等细节问题,丁汝昌也做的相当到位。
另外,丁汝昌曾带着北洋水师官兵共200余人,前往英国接收“超勇”号以及“扬威”号巡洋舰回国,不管是接洽事宜,还是沿途,丁汝昌都处理的顺风顺水,圆满完成了任务。
还有,丁汝昌也曾十分出色的处理过牵涉到国际纠纷的外交任务。
1882年,朝鲜爆发内乱,日本借机对其出兵,而丁汝昌受命率“威远”、“超勇”、“扬威”等舰船开赴朝鲜,在他当机立断的处理下,最终将幕后操纵者李昊应(当时为朝鲜已退位皇帝)拘禁,并押往天津,彻底打破了日本干涉朝鲜的计划。
为此,清廷还专门赐予丁汝昌黄马褂一件。
另外在1885年,丁汝昌曾率“定远”和“镇远”这两艘超级铁甲舰前往日本长崎访问,期间清廷士兵与日本警察爆发了大规模的械斗,最终差一点演变为开战,关键时刻,还是丁汝昌加以周旋,利用外交压力,迫使日本向清廷赔偿了5.25万元。
这次事件,被认为是自鸦片战争以来,清廷外交史上的第一次胜利。
所以说,丁汝昌在上任之后,不能说他受到了北洋水师全体官兵的一直拥戴,但至少,他是一个合格的领导,也是一个合格的大清官员。
当然,仅成为一个合格的大清官员还远远不够,毕竟作为一支水师的指挥官,最终的价值,还是要体现在战场上。
而在甲午海战中,困守刘公岛的丁汝昌,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坚定拒绝了日本的招降,最终选择自尽,以自裁谢天下。
丁汝昌死后,其部下牛昶昞盗用他的名义,与日本签订了《威海降约》,至此,李鸿章经营多年的北洋水师,算是彻底画上了句号。
这场失败,是丁汝昌最受争议之处,严格来讲,他在战争过程中,确实犯下了不少错误,比如没有应急预案,另外在指挥上漏洞百出,总之来说就是,对于这场失败,丁汝昌需要负一定的责任。
不过,甲午战争的失败,原因也是方方面面的,并不完全是丁汝昌一个人的责任,但问题是当时的清廷,是必须要找出来一个担责任的人,毕竟轰轰烈烈搞了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就这么灰飞烟灭,所以需要有人出来顶缸。
因此,本就犯下指挥无方的丁汝昌,自然就成了顶缸的人,这也是他为何会在死后十几年不得安葬,同时还被抄家,子孙也因此被迫流落他乡的核心原因。
因此,对于丁汝昌的评价,个人认为,他不是一个合格的海军将领,但他确实是尽力了,因此,他无愧于一个合格的军人。
Ⓢ┨太平天国降将丁汝昌为什么会被清朝重用?
丁汝昌的确曾是太平天国军中的一员,但他并不是将领,他只是个小兵。丁汝昌降清后被清廷重用,官至北洋水师提督。
关于丁汝昌投降清军那点事
丁汝昌,原名丁先达,是个农民家的孩子,安徽庐江县石头镇人。因为家里太穷了,只读了三年书,就当了童工,他放过牛、放过羊、帮人摆渡船等,什么脏活累活都干过,小小年纪就吃尽苦头。他15岁那年家乡发生灾荒,丁汝昌的父母双双而亡,他成了孤儿。咸丰三年十二月(1854年1月)这一年丁汝昌18岁,太平军占领庐江,丁汝昌被征入太平军。他随军留在了安庆。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丁汝昌的人生发生了转折,湘军包围了安庆。程学启夜半时分率丁汝昌等300多人翻墙跑向湘军队伍,缴械投降,被湘军将领曾国荃收编。丁汝昌从此有了不一样的人生,官至北洋水师提督。
丁汝昌为什么会被清朝重用?
一、丁汝昌作战勇猛降军刚开始必然会引起军中诸将怀疑,为鉴定他们是否衷心,会先把他们派往最前线鉴别。当急先锋的丁汝昌令曾国荃非常满意。他和程学启一马当前,势如破竹接连攻破安庆北大门外的太平军营垒3座,断绝了安庆北面的交通,安庆一举被湘军占领,这次战斗歼灭太平军1.6万人,战绩辉煌,程学启升了职,赏戴花翎,当了开字营营官,丁汝昌在曾国荃的称赞中升任千总,当了开字营哨官。
二、丁汝昌机遇好,他和李鸿章是老乡,在仕途上有李鸿章力保举荐。曾国藩的湘军是临时组织的乡间军队,为了加强部队的凝聚力,各个将领都利用同乡关系组建成军队,因为乡情更利于指挥和管理,战斗力一级棒。而这些将领们也只信任自己的老乡,提拔自己亲爱的老乡当部将。丁汝昌恰恰和李鸿章是同乡,都是合肥人,浓浓的乡情,是李鸿章提拔他的先决条件。
当时曾国藩命令李鸿章组建淮军,支援上海,而程学启的开字营正好派给李鸿章指挥。同治元年(1862年),丁汝昌等随李鸿章乘轮船前往上海。刘铭传欣赏丁汝昌并请求李鸿章把丁汝昌调入他的阵营,升任营官,授参将。
光绪十三年(1887年),清政府命令各地督抚保举人才,李鸿章递交《保举将才折》,其中就有丁汝昌的名字。
三、丁汝昌为清廷屡立战功丁汝昌协助清军灭了太平天国后,同治七年(1868年),丁汝昌被派往剿灭另一支反清农民大军——捻军。李鸿章负责东捻军的剿灭,丁汝昌因剿灭东捻军有功被授为总兵,加提督衔,赐协勇巴图鲁勇号。
四、李鸿章给丁汝昌留洋的机会,丁汝昌大充电,长了很多海上作战的知识光绪五年(1879年),清政府进口军舰,北洋军舰日渐增多,李鸿章奏准将丁汝昌留北洋海防差遣,派充炮船督操。光绪六年(1880年),李鸿章奏派丁汝昌赴英接收订购的“超勇”、“扬威”号巡洋舰,目睹了先进的巡洋舰。在英期间,丁汝昌觐见了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拜访了英国海军司令和高级军官,并与当时一些著名的军舰设计师会面,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借这个机会,丁汝昌专门绕道德国,目睹了“定远”舰。丁汝昌还多次远洋操练北洋舰队。
丁汝昌在任职期间对北洋海军和北洋海防的建设呕心沥血,严于律己,他对一些海军专业术语很熟练,在表达上一步到位。熟练操作,对海军训练有素,上午操炮、下午操枪、轮流打靶。他恪守本职工作,就连舰船修理旧洞的数量他都亲自过目,事无巨细,有一次,供应给军队的煤炭少10吨,丁汝昌连着5次追讨,直至补齐为止。优秀的人不愁没有用武之地。
五、丁汝昌曾轻松粉碎了日本干涉半岛的计划,李鸿章认为他有应变突发事件的能力。光绪八年(1882年)六月,朝鲜王朝京城爆发壬午兵变,日本出兵进入半岛。丁汝昌奉命率一批舰队开赴朝鲜,随时采取应对措施。当时日军已经进入半岛,丁汝昌设计擒获朝鲜大院君李昰应,并押往天津软禁。日本措手不及,干涉半岛的计划落了空。
八月二十九日,李鸿章上奏对丁汝昌美言称他:“创练水师,讲求西法,能耐劳苦,此次扬威域外,足张国体”。清政府赏丁汝昌穿黄马褂。
李鸿章把操练舰队的机会给了丁汝昌,丁汝昌见多识广光绪十二年(1886年)七月,李鸿章命丁汝昌与总查琅威理率北洋水师主力赴半岛操练、巡查。
接着李鸿章又派吴大澄等勘定吉林东部中朝国界,命丁汝昌率领舰队到海参崴接应,当他去长崎保养船坞时,先进的军舰在长崎引起日本民间的艳羡、妒恨。一天,中国水兵和日本人发生争斗,北洋水师总查琅威理要下令和日本开战,被丁汝昌制止了。丁汝昌通过外交、法律途径进行了一场无硝烟的战争,最终日本向中国赔偿5万余元。
最终,李鸿章像海军衙门提名,奏准丁汝昌为北洋海军提督,不久赏加尚书衔。
丁汝昌的结局
中日海战中,北洋舰队战败。这支强大的海军,竟然被清廷历来所瞧不起的小日本打败,丁汝昌无颜面对。在保卫威海卫的战役中,丁汝昌弹尽粮绝,没有援军。丁汝昌仍然做出了最后的抗争,在威海南北炮台沦陷之时,他还组织敢死队力图夺回炮台,遗憾的是失败了。
面对日本舰队多次劝降,丁汝昌不为所动。他对家人说:“吾身已许国”,并将劝降书上交李鸿章,表明绝不投降的心志。一天晚上他服鸦片自杀殉国,中年59岁。
他死了,日本称他为“名将”。
清政府视他为罪人。
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清廷把所有罪责归咎于丁汝昌指挥不力,下旨“籍没家产”,清廷命丁汝昌的尸身穿黑色囚衣,把棺材用铜丝捆绑,棺材用砖头封在其原籍村头,不许他入土为安,向万民表明丁汝昌有罪。
------------------
推荐阅读:
上一篇:上海周边的苏州、无锡、南通、嘉兴,你认为哪个发展前景更好?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