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人怎么解暑?
ℂ╂古代的人怎么解暑?
古人说,“热在三伏,冷在三九”。到了三伏高温天气,那时候没有电风扇,空调,只能靠物理降温。从上午九点开始,温度就逐渐升高,人们在田间劳动,无法忍受高温的煎熬,回到家中,用井凉水洗脸,浑身上下擦一遍,立即感到凉爽舒服,口渴烦躁时,喝上一饮井凉水,立即达到除烦止渴的效果。还不到中午吃饭的时刻,常常手拿蒲扇,寻找阴凉处。古人说,“大树底下好乘凉”,人们三五成群的聚在大树下,一边乘凉,一边拉着家常。中午吃饭,常把煮好的面条放进凉水里,再捞进碗里浇上调料,以达到降温少流汗。午后休息,拿一凉席铺在屋内地上,好凉爽而舒服。到了晚上,吃过晚饭,女人在家用凉水洗澡,男的跳入池塘洗去一天的汗渍,然后把床移到院子露天处睡觉。就这样一天一天的过着。古人说,“立了秋,把扇丢”。立秋后天气渐渐转凉,标志着夏季高温的结束。
❥┮古代的人怎么解暑?
夏天烈日炎炎,对于生活在现代科技社会的我们来说,空调是必不可少的一件夏日利器。
但没有这样的高科技产品的庇护,生活在古代社会的人们,在饱受夏日高温的折磨之时,他们是如何度过漫长的夏天的?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古人的智慧,看看他们的夏日利器。
夏日消暑饮食
二十四节气进入夏至,天气就逐渐热了起来,农历夏至后第三庚日起为初伏,进入炎热的伏日,就是一年中最为难熬的三四十天。在晋人程晓的诗文《伏日》中写道:"平生三伏时,道路无行车。闭门避暑卧,出入不相过。"由此可见,三伏天的威力巨大。在三伏天中,人们有吃各种消暑清凉食物的习俗,其目的是防止因为暑热而伤身、生病,而且在一定程度这些消暑清凉的食物也起到食疗保健作用。
人们通过饮食来消暑避暑的习俗,相传最早源于汉代,在文献《汉旧仪》中记载到:"汉魏伏日有酒食之会",在汉朝时期,朝廷在伏日要赏赐大臣酒肉。在《汉书杨敞传》中记载到:"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炰羔,斗酒自劳。"大致意思是说,一年四季,劳作十分辛苦,逢年过节的时候,像是伏日腊日这些时节,都是要烹羊煮肉,喝酒庆贺一下,过个闹闹热热的节日。在汉代,人们把伏日当成一个节日来庆祝。
到了南北朝时期,伏日的饮食消暑避暑有了进一步发展。据《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伏日进汤饼,名为避恶"。在古代,人们认为农历六月是"恶月",古人也习惯称暑气为恶气,这里所谓"避恶",实际指的是避暑。汤饼是一种放在水里煮熟的面食,虽然汤饼本身不是清凉食品,吃起来也很热,但正是因为在夏天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汤饼,却能让人畅快淋漓,出一身大汗,从而带走身体内大量热量,从而起到消暑的作用。
到了宋代,伏日清热防暑食物就更多了。越来越多的食物被人们做成消暑的吃食,瓜、李、荷叶、绿豆汤、银苗菜、避暑汤等等。
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都人最重三伏,盖六月中别无时节,往往避暑于风亭水榭,峻宇高楼,"雪槛冰盘,浮瓜沉李,流杯曲沼,包鲊新荷,远迩笙歌,通夕而罢。"《膳夫录》中记载:"汴中节食,伏日绿荷包子"。由此看来,都城开封人民的夏日消暑饮食也是很不错的。从文献记载看,宋代已有西瓜,如宋代诗人方回《秋熟》诗有:"西瓜足解渴,割裂青瑶肤"的描述。西瓜无疑是夏天里最令人喜欢的水果了。
冰的使用
冰的使用,在我国很早就已经出现。
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有记载,在《诗经》中"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说的是周代人们在冬天里把冰放到冰窖,把冰镇的羊肉进行祭祀。古代有专门的藏冰之所,周王室为了保证夏天有冰块使用,专门成立相应的机构管理"冰政",从每年冬天的十二月起,奴隶们开始凿取冰块,运到名为"凌阴"的冰窖中储存,等到酷暑便可取出供贵族享用。冰放置在室内,可以有效的降温。
在清代时期,上到皇宫贵族,下到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百姓,都会在家中放置一个冰桶来存储冰块,用来降低室内温度,如清代诗文中就有提及:"六月虚堂前,瓦盆木架承。暗响清如溜,凉气浮如蒸。"就是明清北京官宦之家,夏日陈设木架于厅堂,置冰盆或冰桶于木架上,盆内或桶内置冰块,用以降低室内气温的情况。每天用的冰,冰窖的送冰车会在上午八九点时送来,价格颇为便宜。一般来说,整块冰大约从上午化到晚间才能化完。冰桶一般为木制,但有钱人家也会有用价格昂贵的琉璃冰桶、景泰蓝冰桶。冰桶大都摆放在厅堂的八仙桌前,室中顿时清凉消暑,也就不觉得热了。
对于冰的使用,大多数还是夏日的冷饮和冰食。《宫女谈往录》中提到慈禧太后的消暑小吃需要冰镇,"……把青胡桃砸开,把里头的带涩的一层嫩皮剥去,浇上葡萄汁,冰镇了吃。"在民间,冰水是颇受欢迎的夏日饮品,在明代时期,夏天一到,街市上就有人卖冰,在《帝京景物略》中记载:"手二铜盏叠之,其声磕磕,曰冰盏。冰着湿乃消,畏阴雨天,以绵衣盖护。"卖冰的人,用棉被盖上,让冰块不会太快融化。
夏日避暑活动
正如我们在许多古装电视剧中所看到的,皇帝后妃们在夏天总是会去避暑山庄,北京城中太热,他们就选择一处相对凉快的山间之地。除此之外,皇家也会有一些活动,在清代时期主要有皇家浴象浴马,喝酒赏莲,商铺攒聚香会等活动。
在文献《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奎仪卫驯象所,于三伏日,仪官具履服,设仪仗鼓吹,导象出宣武门西闸水滨浴之。城下结彩棚,设仪官公廨监浴,都人于两岸观望,环聚如堵。"不仅仅是皇家贵族如此,普通百姓在夏天也都停下平日的农活,在家中歇息娱乐。普通百姓虽然不能像王侯贵族有特定享乐的别院,但他们也有独属于自己生活水平的快乐。
在清顾録的《清嘉录》中记载到:"纳凉,谓之乘风凉。或泊舟胥门万年桥洞,或舣棹虎阜十字洋边,或分集琳宫、梵宇、水窗、冰榭,随意留连。"
人们在夏天的时候,三三两两,去往凉快的地方。他们的娱乐活动也是十分丰富,在记载中写道:"作牙牌、叶格、马吊诸戏,以为酒食东道,谓之斗牌。习清唱为避暑计者,白堤青舫,争相斗典,夜以继日,谓之曲局。或招盲女、瞽男弹唱新声绮调,明目男子演说古今小说,谓之说书,置酒属客,递为消暑之宴。盖此时铄石流金,无可消遣,借乘凉为行乐也"这段文字记载了那时人们的三种消暑纳凉时的娱乐活动:斗牌、曲局、说书。
◖#古代的人怎么解暑?
不用去想一古代的解暑法,就是我们年轻时还沒有电风扇前就夠自己回意了,
那时的夏天吃晚饭大多数都在露天摆桌子吃饭,饭吃好后大家聚在有夜东风的道地上乘凉,基本都要坐到现在差不多的十点钟,有的甚至到天亮,晚上睡在床上翻身的时候蓆子上都是一个人的汗印,白天老年人不参加劳动的基本上坐在大树下式屋弄之间乘乘凉,去洗个冷水澡等,最主要还是那时候的人对高温的耐受性比较强,因为祖祖辈辈都是这样延伸下来的也沒有觉得可怕了。
❐↻古代的人怎么解暑?
进入盛夏,气温越来越高,可以说大家的命都是空调给的,古人虽然没有空调,但避暑的方法也是不少,我们今天就来仔细说说。
古人主要是从吃,用,住三个方面进行避暑的。
首先我们就来说说大家最感兴趣的吃的部分,
早在周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使用冰块,为了制冰,王室还能设立了“冰人”,专门负责此事。
冰人要将采集好的冰块放到深井之中,据说“深井冰”一词就是从这里流传出来的,这是开玩笑的,但冰淇淋一词是从这里流传出来的。
《事物纪原》记载,“《周礼》有冰人,掌斩冰,淇凌。注曰:凌,冰室也。在炎热的盛夏,贵族可以饮用冰镇米酒消暑,就像咱们现在喝冰啤酒一样。
到了唐朝,科技进步,古人掌握了硝石制冰技术,硝石在溶于水的时候能够吸收热量,将水变成冰。有了此等先进技术加持,唐人便充分发挥想象力,发明了名为“酥山”的冰淇淋。
“酥山”是一种极为奢华的冰棍,最底层是一层冰,上面是厚厚的奶油,蜂蜜,做成山峰河流(或者小猪佩奇)等形状,此外还要插上花朵进行装饰,是一个超级豪华的“哈根达斯”。
唐代文人王泠然的《苏合山赋》写道,“虽珍膳芳鲜,而苏山奇绝”,由此可以看出,当时“酥山”让无数吃货为之神往。
到了南宋,临安已经出现了冷饮店,出售各种冷饮,例如甘豆汤、豆儿水、香薷饮、椰子酒、漉梨浆、卤梅水、姜蜜水、木瓜汁、沉香水、荔枝膏水等等。
听起来更像是我们现在的奶茶店,杨万里有一首诗写到“似腻还成爽,如凝又似飘。玉米盘底碎,雪向日冰消。”看来杨万里很有可能在当时的网红店打卡。
元朝的时候,小贩牛奶中加入冰块,了蜜饯和果酱,做成“冰酪”,据说后来马可·波罗把“冰酪”的制作技术带回意大利,才有了现代意义上的冰淇淋。
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用”的部分,主要是一些生活用品。
为了冷藏食物,古人发明了原始的“冰箱”,名叫“冰鉴”。其实这种冰箱的制冷原理非常简单,就是在一个大盆离加入冰块,大盆最早是用陶组成,在春秋时期主要是青铜材质,发展到后来有了木质冰鉴,做工也更加精美。《延禧攻略》中,魏璎珞在帮皇后降温的时候,就制作出了一种叫做“冰鉴”的神器。
消暑寝具也是比较流行的,当时最常用的是凉席,称为“簟”,由竹子制作而成,睡在上面祛暑降温,凉爽宜人。
除了凉席还有凉枕,主要是陶瓷制成,瓷枕内部中空,空气流动产生微风,降低人体温度,起到纳凉的作用。
这些都是比较常见的,古人还使用一种特殊的床上用品,名为“竹夫人”,顾名思义,“竹夫人”由竹子制成,四周有网眼,透气通风。竹夫人和你的女朋友不同,你不但可以抱着,还可以把脚放上去,徐徐凉意让你能够安然入睡。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住”的部分。
除了吃冰饮,用纳凉器具,古人还建造了避暑场所。 “窟室”便是最早的夏日避暑场所,在战国时期,贵族便建造地下室,再放入冰块,这样就建成了“空调房”。地下室本就冬暖夏凉,再加上冰块降温,窟室里自然是非常凉爽,贵族们饮着冰镇米酒,寻欢作乐。
此外,古人还修建了“清凉殿”,相比较于窟室”,清凉殿的技术水平更高,建造难度也更大。殿内使用石头床,还会将冰块放入室内,再加上众多仆人站在旁边扇风,清凉殿内自然是非常凉爽。
如果将清凉殿建在水边,还可以利用利用机械将水送至屋顶,在重力作用下,水沿着屋檐往下淌,有效降低温度。
但这些主要是贵族才能享受到,对于众多的平民百姓来说,只能抱着冬瓜睡觉。或者是看一看自己的钱包,心里顿时拔凉拔凉的,即使在炎炎夏日也是心静如水。
欢迎关注“人物与观点 ”,最真实的人物,最有趣的观点。
∯┨古代的人怎么解暑?
马上就要夏至了,如今每年夏天,我们常会有“没有空调毋宁死”的感叹,而在没有空调的古代,人们过得也是异常舒心。有智慧的劳动人民常常会选择各种方式避暑,家境好的会选择避暑胜地,或者使用冰块、深井保持屋内的凉爽,而一般的百姓则使用扇子、凉席等来避暑。
一、避暑胜地
绿树成荫的山中、水边一般是人们避暑的好去处。唐代刘禹锡有诗言:“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琥珀盏红疑漏酒,水晶帘莹更通风。”(《刘驸马水亭避暑》)描写了时人在水亭纳凉的情景。宋代陆游在其诗中亦云:“城市方炎热,村墟乃尔凉。拂窗桐叶下,绕舍稻花香。”(《六七月之交山中凉甚》)六七月的城市酷暑难耐,而清凉的山中乡村就成为了绝佳的避暑胜地。
纳凉图
古达帝王一般都有自己的避暑行宫。我们所熟悉的承德避暑山庄就是清代皇帝的避暑去处。当然,承德避暑山庄不仅仅是帝王的避暑之地,也是应时势而修建的。承德“北界兴安,东极辽水,山川形势之雄,甲于边塞”(《承德府志序》),是清朝初年控制蒙古诸部的军事重镇,加上这里景色极佳,康熙帝就曾在赞叹到:“君不见磐锤峰,独峙山麓立其东。又不见万壑松,堰盖重林造化同。”可以说,承德避暑山庄在修建之初兼具避暑与政治等多项功能。随着清王朝的统一与繁荣,到清朝中后期,这里主要成为了帝王的避暑之地。
承德避暑山庄
玉华宫是唐代初期著名的夏宫。它位于今陕西省铜川市,始建于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五月,原名“仁智宫”。建筑范围仅限于当时的凤凰谷。唐太宗时在原仁智宫的基础上继续扩建。唐太宗是一位非常怕热的人,《唐会要·行幸》载唐太宗“有气疾,热便顿剧”,而玉华宫夏有寒泉,地无大暑,很适合怕热的唐太宗居住。乾隆帝的避暑地除了承德避暑山庄,还有江南木渎古镇的虹饮山房。木渎古镇位于今苏州境内,虹饮山房是落第秀才徐士元的住处,乾隆帝下江南多次下榻此处,这里也就变成了乾隆帝的行宫之一了。
虹饮山房
二、避暑方式
古代的劳动人民是非常有智慧的,在没有空调的时代,他们依然可以使屋里清凉如秋。一种方法是在房屋内放冰。《三辅黄图》一书中“清凉殿”一条中有载:“夏居之则清凉也,亦曰‘延清室’。《汉书》曰‘清室则中夏含霜’即此也。”这种避暑方式是在冬天时采集冰块放在冰窖里,夏天时将冰块放在玉盘中,置于清凉殿内。试想一下,这种方式虽然可以降温,但是要保持一个偌大的宫殿一直这么清凉,其冰块的使用量该有多大。另外,人们还常常利用冰块制作各种冷饮,如在酒里放冰块,还有冰奶酪等等。
冬季凿冰储藏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利用水循环使屋内保持清凉。这种方法始于唐朝,即临水建造一屋,利用机械将水送至屋顶,然后使水沿檐而下,形成水帘,这种绿色又环保的方法当真是一绝,其凉爽程度绝不亚于现在的空调。唐人张仲素在其诗《杂曲歌辞·宫中乐》中云:“甘泉将避暑,台殿晓光凝。”描绘的就是这样的画面。
古代的人们还利用深井乘凉。据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中介绍了一座别墅,内有消暑房。其文载:“一室之中开七井,皆以镂刻之,盘复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凉,不知暑气。”这是古代的土豪们在自家屋内挖井纳凉,井水是地下水,水温也较低,在屋内挖上这样几口井,当真是“不知暑气”。古代的土豪们真是会玩。
读过《红楼梦》的人肯定听过“竹夫人”,这是薛宝钗出的一个谜题:“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叶落分别离,恩爱夫妻不到冬。”其谜底就是竹夫人,它是运用了穿堂风的原理。人们将竹篾编织成一个圆柱形,中间为空,四周都是孔,这种装置既能收风又能散风,常常放在床上,以供乘凉。
竹夫人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夏天必不可少的是扇子与凉席。在夏天,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场景:晚饭后,伴着夕阳的余晖,各家开始拿着扇子来到了小区的“CBD”,东拉西扯,然后各回各家,结束了忙碌的一天。扇子自古就有,西周时期,“聚丹雀毛羽为扇”(《拾遗记》),这种羽扇多使用动物的羽毛或者竹苇编成形似动物的翅膀或者门扇,故名“羽扇”。诸葛亮以白羽扇指挥三军进退,周瑜“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等,都是使用的羽扇。汉代流行的扇子为“合欢扇”,类似于今天的圆扇,它以扇柄为中轴,左右对称,这种扇子一直沿用至今,其形状或长或圆,或呈花形,但是其特点都是“对称”。唐宋以来,又有折扇,这种折扇是从日本、朝鲜传入的。由于折扇易于携带,使用方便,明清时期成为了老百姓所普遍使用的扇子。
羽扇
凉席,古称“冰簟”“花席”,它用竹子或者蒲草等编织而成,是上至贵族、下至普通老百姓皆可使用的纳凉用品。古代诗歌里还有多种描绘凉席的诗句,如唐宋之际的牛峤在其词《菩萨蛮·玉楼冰簟鸳鸯锦》里有“玉楼冰簟鸳鸯锦,粉融香汗流山枕”之语,宋代大家李清照亦有众人所熟知的“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之句(《一剪梅》)。凉席与扇子因其价格较低,或者是老百姓完全可以自己制作,成为了中国古代人们最为广泛使用的避暑物品。
凉席
文史君说
现在来看,古代的人们还是很会享受的,其中有很多方式如出去避暑、使用凉席、扇子等至今仍在使用,真是时期不同,夏天还是那个夏天。不过我们应该多选择一些环保的避暑方式,减少对空调的依赖,出去走走,不失为既避暑又修心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
士奇文:《我国古代的避暑降温法》,《气象知识》1997年第4期;
杨鸿泽:《中国古代养生诗词<避暑要法>赏析》,《长寿》2011年第7期;
陈晓捷:《唐太宗营建玉华宫之目的》,《乾陵文化研究》2015年第9辑;
《文史知识》编辑部编:《古代礼制风俗漫谈》,中华书局1983年版。
(作者:浩然文史·古董博士)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
推荐阅读:
我在私人企业干了十三年主管,厂从小企业发展成为公司,突然老板不给我做主管,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