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知道现在的保险公司内幕吗?
↞▊有人知道现在的保险公司内幕吗?
感谢邀请,我是爱笑的童家伟同学,很高兴回答问题“有人知道现在的保险公司内幕吗?”,我的回答是:现在保险公司作为金融企业,经营透明,没有不可告人的内幕,说内幕,多少有些偏见。
首先介绍介绍一下我自己:童家伟,大学毕业后进入保险行业,第1年做保险营销,后来专为内勤做了9年,今年9月辞职做回保险营销员。结合我自己的体会,做一些说明。
保险公司的批准成立,需要中国银保监会的考察和审批,成立时的注册资本不少于2亿元。作为国家金融体系的支柱之一,与银行、证券一同发挥着各自的智能,在国家层面没有对保险公司的歧视。
保险公司的日常经营和管理,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和中国银保监会相关规定、管理办法的约束和规范,出现违法违规行为,保险公司将受到严厉处罚,相关责任人严肃追责,严格程度比一般人想的还要严格。可以上中国银保监会官网去看看,都有数据。
保险公司的业务开展,经营活动除了监管机构的监管外,还有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的监督,当然还有客户的监督,违规进行就要付出巨大代价,所以保险公司合规经营是最基本的要求。保险公司的经营数据,除了定期报备保监会外,每年都要发布年报,年报数据在各家保险公司的官网上查看,这是对客户,对公众公开自己的经营情况,接受监督。
保险公司的销售渠道有代理人渠道、网销是渠道、电销渠道、经代渠道等,每个渠道都要合规合法,保险公司对这些渠道和人员的管理业很严格。有关企业文化理念和专业技能培训是常态培训,所以很多人都知道保险公司培训多,这是从自身合规管理,对外对客户负责的一种方式。
说到代理人渠道,人数众多,管理难度大,一般是周一到周五每早都有晨会学习,学习专业和法规,确保代理人能够具备专业技能服务客户。其中也有一些代理人不坚持出勤学习,导致技能层次不一,会出现讲解不清保险内容,从而误导客户情况,甚至有不诚信的行为,这些代理人不是保险公司代理人队伍的主体,所以一般做不好也做不久。
保险公司的理赔日益规范和创新,目前借助移动互联网的技术,理赔时效大大提升,有的即时处理,金额较小的案件两小时内到账,涉及金额较大的正常案件(不存在争议的),一般3-5天可以到账。而且各家公司还在这块上不断创新,未来会更便捷。保险公司对正常理赔案件是本着“能快绝不慢”的原则进行的,保险公司的信誉和名气一定程度上也是通过理赔案例提升的,所以对于该赔的绝不拖延。
社会上对于保险公司拒赔和有纠纷的案例报道较多,对公众认识保险公司有一定的误导。比如保险公司一个月正常理赔99件,除了重大理赔外,一般没有媒体会报道,因为这是保险公司本该做的事情;而一旦有1件有纠纷,就会被报道出来,而且报道的是纠纷的事实,却不探究到底是不是客户有不诚信的问题,而是一边倒的指责保险公司。这样做容易混淆视听,造成误导。
没有一个被拒赔的客户,出去会说不赔是自己不诚信造成的,但是把责任推卸到保险代理人、或者保险公司上。
保险公司也是社会责任的有力承担着,哪里有灾难就出现在哪里,可能有的企业是撤退,保险公司一定是进入,进入排查客户,主动提供服务,所以这些在媒体上基本不见报道。
如果你要了解保险和保险公司,可以上中国银保监会官网、各家保险公司官网等官网去查看,《保险法》也可以研究一下,或者到保险公司服务点去看看,也可以找一下专业一点的代理人咨询,对于媒体上报道的一些信息,不用全信。问路要问当地人,了解保险和保险公司也是一样的。
以上回答,希望能够对你所有帮助,感谢关注。
➴┵有人知道现在的保险公司内幕吗?
几年前,被同学带进了保险公司做业务。
有个高中同学,当年不显山不显水,谁知道毕业多年之后,居然成了某保险公司数一数二的重要任务,业务成绩斐然,年薪一两百万。
美丽的光环映照在朋友圈,让无数的人羡慕嫉妒恨。
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进去了两个月。
例会,每天不断。
温习话术,练习和客户联络的技巧,怎样短平快地拿下客户。
熟悉产品。每年都会有新的保险产品问世,需要业务员倒背如流。
因此要不断地熟悉,试讲,互讲,确保看起来像个专业的业务员。
晋级,具体说不清了,就类似于拉人头,拉进来的人越多,自己的级别就越高吧。
每月都会有任务,为了完成任务,要自己不断地买保险,人头没拉几个,自己的生活费都搭进去了。
保险公司搞活动的时候,会说有个活动,有奖品免费领,当你进去之后,就会是那种经验介绍、销售明星、话术指导、小组竞争之类的东西,奖品无非是个噱头而已。
保险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为自己的身体、生活、生命买一个保障,本无可厚非,但是那种经营模式让人喘不过气来。
所以,两个月之后,我就离开了。
还是留给需要的人吧。
↓┰有人知道现在的保险公司内幕吗?
你说的内幕指的是什么?一般来说卖保险时强调保障功能,理赔时强调拒赔理由,这大概就是他们的内幕吧!如果卖保险时就说很多拒赔事项,估计都卖不出去!
✂◈有人知道现在的保险公司内幕吗?
我之前有个亲戚就是做保险的,他说这个保险公司里面充满的都是铜臭味,什么都讲利益性。要谈朋友,行,看你有能力买保险没。先是认识人,如果没可能买保险的,就连朋友都不是如果是可以买保险的,先熟,等你买完保险就差不多消失。
他说保险公司营销内部混乱,打给你说送你奖品,其实就是骗你要见面给你卖保险,还什么填卡抽奖,就是收集信息然后再跟你联系卖你保险。
还有一般公司内部的人随便一个人都能招人为了发展下线,可能你接到的其中几个电话他们都认识。所以如果一个保险公司很多人打电话给你,没什么奇怪的。
更让人气愤的是,当公司什么方案兑现(自己交押金),只要你没去,那你就退不到自己的钱。而当有什么方案兑现(公司给你东西),只要你没去,那你就一定要给钱。
所有说保险公司里面很多都是套路啊,赚钱的还是少数那一波人,很多都被沦为炮灰。买保险一定要谨慎再谨慎!!!
║▊有人知道现在的保险公司内幕吗?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前保险从业员班德。
透过他的经历,也许你能重新认识这个行业,以及身边那些卖保险的人。
起飞的“新人”
2014年,经历了一轮找工作失利后,我在亲戚的安排下,进了X市一家知名保险公司做内勤。
像我这样的90后内勤新人,要么是某支公司一把手的从侄,要么是某销售高手的亲崽儿。
但即使是关系户,工作也并不轻松。除了早上主持晨会、晚上主持夕会,在内勤群里统计谁没回复领导的讲话,随时待命搞客联会之外,还得配合销售新人的面试和培训。
在与各部门频繁的接触中,我还观察到我司那一套“公司忽悠新人,新人忽悠客户”的全方位忽悠体系。
保险内勤的日常:对着屏幕上的黑体字拍手。
2014年夏天,我第一次参与新人招聘。那年天气就跟那帮刚毕业没找着工作的学生一样,急躁得很。
对于这些即将加入销售队伍的小白来说,等待他们的是一套操作了几十年的压榨体系。
首先,保险公司会在BOSS、58、智联上发布招聘信息,职位多是“文员”、“行政助理”、“综合内勤”。大专就行,薪酬5K-1W,福利你幻想的都有。
四本院校的大学生一想:那去瞅瞅呗反正不要钱。
保险公司一年到头都在招聘,一息尚存的人都能来。每年都有学生毕业,每年都有打工者失业,他们都是“新人”。
面试时坐在对面的小高管cos樊胜美的打扮,跟你大谈保险业的前景之好,比苹果公司还好。薪酬待遇之高,高得让国企内勤眼红。
如果你通过了面试,公司会对你进行培训,培训期间还有几千块的补贴。反正就是不干活都有钱拿,不要都不行,整场面试听就完事儿了。
培训期多为10天半个月,场所是一栋耸在市中心的甲级写字楼,刷卡才能进的那种。然后一大波cos安迪打扮的培训老师会对你进行立体的精神打击。
啥《保险的意义与功用》呀、《专业化销售流程》呀,其力度好比三体文明之于地球人、豆瓣网页之于毕赣,严重的扭曲了保险在你心目中的地位。
听到这儿你会发现,诶?不对啊,不是内勤吗,怎么讲卖保险上去啦。看在津贴的份儿上你忍了,然后你的推荐人又告诉你,津贴得你“开单”(卖出保险)才能享受。
这时,K.Williams的《夜的钢琴曲》适时响起,主管握着麦克风,说出了这么一番肺腑之言:
“现在你们步入社会了,要撑起家里的一片天,要对得起父母。
要不给自己买一张保单也行呀,买了就是健康嘛。你看保额这么多只要5K,你这个月佣金加津贴就4K,等于公司白送你一份保险啊。”
入职时我也给自己买了3000多的寿险,这才算达到某个考核级别,而且这关系到你的工资。
据内勤前辈统计,80%的新人做完“人情单”之后就再也开不了单——如此严峻的生存问题,将“忽悠链”无可挽回地推向了下一个环节——
虽然靠谱的业务员也确实存在的,但你遇到更多的,还是那些在自个儿微信名前边加个大写A、在你通讯录首排弹出的业务员。
比起方案设计,他们更关心提成比例,以及如何帮一款产品扬长避短。
促成方式只有一种,告诉客户:“买吧!就算你交了钱还有一周的犹豫期,到时真不想要了再退保也完全没问题。”
万物皆可保险之《逝者营销》。
小陈是我见过最愿意动脑子的人。
年纪轻轻的他自称“丁克”,为了与同好交流感情,小陈建了个微信群,又在豆瓣等社交媒体上留言:“丁克交友群,要拉的私信”。
每次有新面孔进群,小陈就抛出这样的问题:
“你们是打算怎样养老的?”
接着话题便自然而然引到了养老保险上。
几个托儿总要跳出来附和两句:“哟吼,群主也是做保险的啊”“不行,看来我也得未雨绸缪。”
(PS:未雨绸缪是对的,别等真病来才来水滴筹,但一定要选靠谱的代理人买靠谱的产品)
90年代销售狂人
利用丁克的恐惧和焦虑,小陈在入职的第三个月顺利转正,又在第八个月升为主管。我以为这样的故事已经足够“励志”,直到我听同事谈起了林姐:
“林姐啊,二十年前,是传奇人物。”后来我细细一揣摩,林姐岂止是传奇,说是“行业激荡二十年的灰色注脚”也不为过。
那是1996年,下岗潮还在生猛地拍打着曾经坚若磐石的国有工厂。
林姐也是被时代拍上岸的其中一员。
这年7月,X市的第一大报在其头版位置刊登了一则广告:“某保险公司向全社会招聘有识之士”。
不要文凭、不要关系,最重要是还能糊口,保险公司就这样一下抓住了这位前热水瓶厂女工的心。
“我们要加入的是一个充满前景的行业,而不是夕阳工业。”
隔天,林姐去这家公司面试,看到的是2000多个和她一样的下岗男女。那天她从早上10点排到了下午5点。这个现在看来有点愚钝的坚持,改变了她的命运。
诚然在那年头,保险那“既保你健康又返你本金”的属性确实很抓眼,能讲清道理,就卖得出去。
加上林姐原来在厂里高矮也是个工会的干事,人缘好,会讲话。“熟人圈+转介绍”的模式,让她迅速完成了“种子用户”的积累。
1996年年底,漂亮的业绩加上出色的组织能力,林姐不出意外成为了该市的部门经理,跟另外一人一起,平分了公司下面的400多名业务员。
老保险人的工作日志。
就在林姐勇攀人生高峰的1996年,中国大陆保险业也经历着一轮复杂的变化。
时间往前推4年,也就是1992年,新的游戏规则就像原子弹般引爆了热潮——当年美国友邦保险公司率先将寿险代理人制度(个人营销模式)引入中国。
无论硕士、博士,还是像林姐这样的下岗工人,都带着传染的亢奋和心底里对于富起来的渴望,一头扎进了这块处女地。
要致富,背话术。赚大钱,多增员。
就像互联网渴望用户一样,当时的林姐也深谙“涨粉”之道,逢人便推荐产品。开场白是公司保险专家口把口教的,至于这款险有什么缺陷么?没那么重要。
人不成功,便不如狗。行动!
1996年,X市上班族的月工资最高才800块,在一环里搞间套二的房子,10万以内已是高配。而林姐在当时的月工资,是让人难以置信的一万多。
四年后,林姐晋升为该市营销部总经理,下面的职场,每到月底发提成时总是乌泱泱的坐满百十来号人。
钱用麻袋装着,垒成小山堆在主席台上。被叫到名字的家伙,跟要领个大活人回家上炕似的笑嘻嘻地就上去了。
那时电脑的操作系统还是 Windows 2000呢,林姐就已经年薪百万了。年轻人看她,就跟看杰弗里·维尔克似的完全是在瞻仰。
90年代后期,在保险公司的人海战术和“保费论英雄”的考核制度下,部分销售员的说辞开始变形,客户遇到风险申请理赔时,才发现货不对版。
千禧年初,为了让自己的业绩一如既往地传奇,林姐将一款需要交五年的理财险包装成“只需交一年”,然后狠狠地在一群老年客户上猛赚了一笔。
次年,东窗事发。林姐带着自己的团队离开了公司,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经理人生涯。
就这样一直干到入围行业黑名单之后,林姐又一个转身,投入到网络营销的浪潮中去了。
未学保险,先学赚钱
可林姐的故事毕竟属于上个时代了。
如今这些年轻的业务员,凌晨十二点在客户家中收到“再考虑考虑”的答复后,第二天一大早仍得赶往职场。
前方大屏幕上那些花花绿绿,不停闪烁的新单业绩像横飞过来的榔头,直直地砸进眼窝里。大家都跟被喂了过期善存一样鼓掌,跳舞,大声叫唤:很好!非常好!
一年到头,除了不断增高的阶段目标等着你去达成,以及“互联网公司也开始卖保险”的噩耗外,屁变化没有。
在这个高速运转的修罗场中,能熬过3个月的人永远是少数派。
保险业务员的渴望。
小袁本来也是少数派中的一员,直到季哥的出现,成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那是一个下午,季哥来咱支公司搞讲座。本来安静的大职场里顿时红旗招展人山人海。季哥很谦虚,表示过来是与大家交流经验的。而对面一众销售则异口同声请季哥分享经验,季哥微微一笑,说:
自己曾是个乡下孩子,初中没读完就到城里来讨生活了。刚到保险公司时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只能拿大职场的桌子当床睡。后来攒了点钱,才敢在市郊租房子,晚上起夜把脚往床下一放,准能踩着耗子。当时公司的楼下有家炸鸡店,每次自己走这儿过都会盯上好久。
一次客户提前了见面时间,当时下着大雨,骑车的过程中季哥又划破了裤子,再回去换裤子已经来不及了,季哥就这样几乎半裸着去见了客户。所幸这趟没白跑,签单后的他立马骑车去了炸鸡店,点了三个鸡排握在手里,一边吃一边流眼泪。
某种程度上,瘦高热情的小袁就像是年轻时的季哥,贫苦,踏实,激情饱满。进保险公司之前,他是给酒店挨个儿推销洁具用品的。进公司以后,他把房子租在了市郊。
市郊农民修的小产权房嘛,容易年久失修。有一天他问我:“那个两米高的产品宣传海报还要不要?我想拿回去遮窗户,窗户坏了,老漏雨。”
那天,季哥的故事讲完后,会场的气氛也达到了高潮。
最后季哥表示,如果想要系统地学习智慧的销售方法,少走弯路,那就请购买由他自费出版的,一本书名很炸裂的销售宝典。八十一本,终身受益。
一个月后,小袁收到了季哥寄来的销售宝典,厚度可能还不如公司员工手册。书的封面是季哥植过发的脑袋深邃地注视着远方。
小袁翻开一看,这不就是他上次讲座时的故事么?然后就啥都没有啦。
图文无关
就在收到季哥宝典的那天,这个平时儒雅随和小伙骂骂咧咧了一下午,然后头也不回地离开了这个行业。
以我的觉悟和能力,我是没有办法在这样的环境中逆袭的。进保险公司的第15个月,我也递了辞职信。
那时,我想起了一部94年的香港电影:黄霑饰演的保险公司老板说了一句今天看来仍不过时的话:
“所有保险从业员都是未学保险,先学赚钱。”
1994年,港片《保险皇后》。
不知道小袁的离开,是不是和这个有关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