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的四大徒弟都是栋梁之材,为何仅孙膑一人得到善终?
●ϟ鬼谷子的四大徒弟都是栋梁之材,为何仅孙膑一人得到善终?
鬼谷先生四大入世弟子有孙膑、庞涓、苏秦、张仪。可能孙膑为人处世要好些,据说在庞涓出山后,鬼谷子便把绝学传于孙膑,还预测孙膑日后有一劫,让其改名孙膑,之前是叫孙宾。(所以说有个偏心的师傅很重要,哈哈)
庞涓:战国初期魏国名将,在鬼谷子门下,后急于出山(孙膑三日后也出山)在王错的举荐下得到魏王的赏识,建功立业,后死于马陵。(公元前342年,魏国和韩国交战,韩国派使者前往齐国,让其出兵援救。此时孙膑继续采用围魏救赵的方法去救韩国,庞涓果然撤兵赶回魏国,孙膑考虑到齐国士兵怯战,于是命令进入魏国境内的齐军第一天埋设十万个做饭的灶,第二天减为五万个,第三天减为三万个。庞涓看完后很高兴,觉得齐国士兵胆小怯战,于是丢下步兵,只带领精锐骑兵日夜兼程追击齐军。孙膑估算庞涓天黑能行进至马陵,马陵道路狭窄,两旁又多是峻隘险阻,孙膑于是命士兵砍去道旁大树的树皮,露出白木,在树上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然后命令一万名弓弩手埋伏在马陵道两旁,约定"天黑能在此处看到有火光就万箭齐发"。庞涓果然当晚赶到砍去树皮的大树下,见到白木上写着字,于是点火查看。字还没读完,齐军伏兵万箭齐发,魏军大乱。庞涓自知败局已定,于是拔剑自刎(也有说被箭射死),临死前说道:"遂成竖子之名!")
(庞涓)
苏秦:在鬼谷子门下学成之后,回到家中,家里人都说苏秦只会嘴上说有什么用,苏秦也觉得读了这么多书终究不能功成名就苦研《阴符》,最后从中领悟到合纵之术,觉得可以出去游说了。果不其然,经过说韩、说魏、说齐、说楚、合纵之术成功,以纵弱抵御强秦,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齐国大夫中有许多人和苏秦争夺国君的宠信,于是派人刺杀苏秦,被刺伤的苏秦逃跑了。齐王派人捉拿凶手,然而没有抓到。苏秦也命不久矣,便让齐王把自己五马分尸示众,就说:‘苏秦为了燕国在齐国谋乱 ’这样就可以找出刺杀我的凶手了。齐王就按照苏秦的方法果然抓到了凶手。)
张仪: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和苏秦一起在鬼谷子门下学习游说之术,游说楚王、游说韩王、游说齐王、游说赵王、游说燕王,最后以连横破了苏秦的合纵。(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前311年),秦惠王卒,其子秦武王即位,武王素与张仪有隙。武王元年(前310年),张仪离开秦国,前往魏国,是年五月卒于魏。历史记载是病死的。)
孙膑:孙膑曾与庞涓一起在鬼谷子门下学习,后因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身体残疾,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据历史记载,孙膑是功成身退。隐居后病死或无疾而终。)
看完这些,相对其他三人来说结局算可以的,庞涓也算是自食其果,害人终害己;苏秦是虽是自己要求但结局也不好;张仪也是病死的。
【我是羽评历史,您的认可就是我创作的动力,码字不易,谢谢右上角关注,点赞留言】
▿►鬼谷子的四大徒弟都是栋梁之材,为何仅孙膑一人得到善终?
苏秦、张仪、庞涓和孙膑号称鬼谷派四大法王,这四个人系出同门,在战国时代展现出了各自不同的才能,也将鬼谷派正式带进众人的视线当中。
不过很可惜的是,这四个人中,就有两个人是不得善终,一个人被君主抛弃,唯独孙膑落得了一个安享晚年的结果,这是为什么呢?
一、我们先看看这四位都是什么下场。
1、苏秦和张仪,在《史记》中是同一个时代的人。现在很多人抓着《战国策》不放,表示苏秦和张仪,那是不同时代的人。其实这种说法是有争议的,毕竟《战国策》出锅的时间,要晚于《史记》。
《战国策》成册时间,在西汉末年,就算它沿用了战国时期的史料,也不能说明它更具有权威性,毕竟《史记》也沿用了大量战国的资料,而且还编写在《战国策》前面,获得第一手资料的机会更大。
这就好比,我们现在去写清朝的历史人物比较可信,还是民国时期去写这些人物比较可信呢?一目了然的事情,非要争来争去。
姑且认为苏秦和张仪是一个时代的人,苏秦先从鬼谷学校毕业,他擅长游说诸国,很快就在赵国找到了一份好工作。
这个时候师弟张仪来找他,结果苏秦拒之千里之外,气得张仪撒丫子就跑路,发誓要去秦国,利用强大的秦国报复苏秦。
原来苏秦不是真心要远离张仪,而是觉得张仪的才能,在自己这边反而是一种浪费,只有到了秦国,跟他用不同的方法来验证彼此的正确性,才是正路。
苏秦早年游说六国,成为了六国的从约长,也就是俗称的配六国相印。在苏秦的努力之下,六国联军将秦国打得15年不敢出函谷关。
联盟解散以后,燕国又被齐国胖揍了一顿,这个时候苏秦想不开,以燕国间谍的身份,前往齐国担任客卿。表面上是帮助齐国称霸,实际上是为了给齐国拉仇恨。
结果在苏秦的努力之下,五国伐齐的局面再次形成,乐毅带着五国联军,连下齐国70多座城池,齐湣王还被没有参加联盟的楚国给宰了,齐国差点就亡了国。
苏秦给齐湣王带来亡国之祸,你觉得他还能善终吗?所以说最终苏秦是被齐湣王车裂而死,下场的确凄凉。
2、张仪的小日子相对来说,还是不错的。张仪气愤之余到了秦国,开始在秦国发挥自己的特长,那就是口才。在他的努力下,秦惠文王正式称王,而张仪也顺利地成为了秦国的相国。
张仪给秦国效力的方法,就有些变态了。因为这哥们不安分于做秦国的相国,没多久居然跑魏国去做相国了。
张仪本来就是魏国人,可是他却为了秦国的利益,跑回魏国做相国,还整天帮助秦国出主意,让魏国蒙受损失。最终张仪顺利完成了出卖母国的任务,重新回到秦国做相国。
在张仪的布局之下,秦国相继占领了蜀国和巴国,真正拥有了整个川地,为后来积累粮草和顺流而下伐楚奠定了基础。
张仪这哥们还很不厚道,因为他戏耍了楚怀王。说好背弃齐国,就可以得到秦国的商於六百里土地,结果只给了六里。差点把楚怀王给气哭了。
他什么也不要,就是要宰了张仪,结果一出兵,就被秦国和齐国合伙胖揍了一顿。这回楚怀王是真的哭了,因为他又割让了两座城池给秦国。
张仪要这么混下去,秦国的名声可就彻底废了,所以到了秦武王上台以后,特别不喜欢张仪。无奈之下的张仪,只好离开了为之奋斗一生的秦国,再次前往魏国担任相国。一年以后,张仪善终。
3、孙膑和庞涓,那是一对生死冤家。这两位也是师兄弟关系,庞涓是师兄,但是智谋能力比不上师弟孙膑。庞涓毕业得早,所以早就在魏国混得风生水起。
孙膑毕业以后,出来找工作就想到了自己的师兄。结果到了魏国,庞涓因为嫉妒孙膑的才能,所以把孙膑的俩膝盖骨给挖了。
孙膑被齐国人救了以后,发誓将来要找庞涓报仇。这不,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就是孙膑报仇的最好机会。
典型战法便是围魏救赵。最早是赵国被魏国欺负,赵国找齐国求援,齐国派孙膑作为军师前去支援。结果孙膑不按照套路出牌,他不去救邯郸城,而是直奔魏国首都大梁而去。
吓得庞涓撒丫子就要来救援大梁,没想到孙膑在半路上设伏,于桂陵将庞涓擒获,大败魏军。这回庞涓是被放回去了。
第二次是魏国欺负韩国,大魏王这哥们总是喜欢欺负邻国,韩国又跑来向齐国求援。齐国还是派了孙膑做军师。没想到孙膑故技重施,再次攻打大梁。
这回庞涓依旧回来救援,他本来有防备的,后来看齐国减灶逃窜,且丢盔弃甲,他认为齐国这回完蛋了,所以带领骑兵加速去追,结果孙膑这哥们在马陵又设伏,把庞涓逼上了绝路。在一个坑里掉两回,庞涓再也没脸在战国军事界混了,于是拔剑自刎。
4、孙膑归隐山林了。关于孙膑的结局,其实是一个谜。一般来说,孙膑是归隐山林了,因为他总是劝说田忌不要放弃兵权,可田忌一片忠心可昭日月,就是不听。
等到田忌回到齐国以后,果然就被齐国相国邹忌给迫害了,田忌无奈之下,只好逃到了楚国,而孙膑也跟着前往楚国。
楚王对他们好吃好喝地款待,还给了他们封地让他们好好过日子。田忌后来回到了齐国,至于孙膑的结局说法不一。
有人说孙膑依旧留在楚国,写书立传,教书育人,终老于山林之中,有人说孙膑跟着田忌回到了齐国,依旧是归隐山林,总之是善终。
二、为自己的志向奉献生命,这是值得骄傲的一件事。
苏秦和庞涓,这两个人比很多普通人不知要幸福多少倍。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一辈子要的是什么,而且这辈子一直在为自己的志向而努力。
最关键的是,他们都实现了自己的志向,在各自的领域功成名就。甭管最后他们的结局如何,这个过程,就是值得后人们所敬佩的。
人活着不就是一个过程吗?任何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只有中间这一段,是我们所能真正拥有,真正掌握的。
所以说该争取的,一定要争取,毕竟活着的时间是有限的。等到老了以后,回首这一生,才发现碌碌无为,那就实在是太可惜了。
我想为苏秦和庞涓点赞,这两个人学有所成以后,找准了自己的发展方向,纵九死而无一悔,令人感佩。
总结:人活着,过程比结局重要的多。
张仪和孙膑,他们在回首一生的时候,会怀念自己无所事事的时候吗?肯定不会的。孙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自己在齐国做军师的日子,而张仪一辈子也不会忘自己在秦国做相国的时候。
为什么?因为他们都明白,那是他们人生中,最闪亮的时刻。张仪后来被秦武王赶走,去魏国做了相国,人生其实已经谢幕了。
而孙膑归隐山林,也没有多少值得回味的地方了,至少以这两个人志向来看,是这么个情况。所以说一定要把过程活精彩了,至于结局,其实没那么重要。
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这几个人,其实也没有过分看重他们的结局,而是更关心他们在建功立业的时候,表现得多么突出。
参考资料:《史记》
↼☀鬼谷子的四大徒弟都是栋梁之材,为何仅孙膑一人得到善终?
这个问题本来就有问题。首先,鬼谷子的四大徒弟的问题。实际上孙膑和庞涓并不是鬼谷子的徒弟,明朝小说家冯梦龙写的《东周列国志》才把孙膑和庞涓杜撰成鬼谷子的弟子。但是需要说一句的是,孙膑和庞涓两人的确是同窗。但是即便如题主所言,孙膑也得到了善终。
其次,我们再来看下鬼谷子弟子不得善终的事情,这里要说一句,最近网上有人把毛遂也当作鬼谷子的徒弟。的确,毛遂是纵横家,但是他是不是鬼谷子的弟子就不得而知了,有人说毛遂也不得好死,实际上也是杜撰的,毛遂的结局,史料并没记载。
我们言归正传,鬼谷子的弟子真的团灭吗,这又是谣言,比如张仪就得到了善终,司马迁说的很清楚:张仪相魏一岁,卒於魏也。
张仪不仅得到了善终,还是以魏国的国相的身份去世的。
那么,为什么题主会问这个有问题的问题呢?因为谣言,很多时候谣言更生动,情节曲折,扣人心弦,使得人们更愿意接受谣言的蛊惑,其次是儒家的道德观,任何事情都喜欢拿道德来批判别人,而纵横家必然是最大的受害者,因为纵横家和儒家的三观截然不同。二者的区别在哪里呢?
儒家是做人的学问,纵横家是做事的学问。
▻▲鬼谷子的四大徒弟都是栋梁之材,为何仅孙膑一人得到善终?
关于鬼谷子,我相信很多人都是只闻其声,未闻其人。因为鬼谷子的学生,在战国时代,都是响当当的人物,比如张仪、苏秦、孙膑和庞涓等等。
但是关于他们的老师,也就是鬼谷子这个“人”,却几乎没什么太多的信息流传下来。以至于现在很多人都说鬼谷子甚至不是个人,而是个学派等等。
因为他的弟子活跃时间跨度很大。
言归正传。
鬼谷子固然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物,但是他的几位弟子可都是十分活跃,并且被许多人所熟知的。就是上面说的那四位。
然而, 鬼谷子这四位最引以为傲的弟子,结局却都不怎么好,这究竟是为什么?
张仪、苏秦、孙膑和庞涓
一、张仪
张仪是秦国秦惠文王时期的宰相,他在位期间,帮助秦国施行连横策略,瓦解六国的合纵,可以说是功劳巨大。
当时的秦国,虽然经历过商鞅变法,已经成长为强国了。但是说实话,并没有太夸张,因此,此时的秦国还处在野蛮的成长期,虽然强大,但依旧容易遭到山东六国的针对。
而这个针对,主要就是靠张仪针对的。
最出名的,莫过于张仪骗楚事件。
一句话,张仪对秦国功劳很大。
可惜,他的下场并不好。虽说没有落的商鞅的下场,但是依旧在秦武王上台以后,就被赶走了。
对于张仪这种人物来说,这样的凄惨落幕确实不咋地。
二、苏秦
苏秦和张仪,历来被放在一起讨论。一个是合纵的代表人物,一个是连横的代表人物。
关于苏秦和张仪的活跃年代,实际上是有很多不同说法的,这里选择其中一种来说(苏秦活跃年代在张仪之后)。
苏秦,是燕国派往齐国的间谍,只要目的就是让齐国失去自己的霸主地位。而燕国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齐国曾经在燕国内乱的时候重创过燕国,梁子就是这样结下的。
而苏秦来到齐国以后,明面上帮助齐国施行霸业,暗地里却在帮助齐国吸引仇恨。最终的结果就是齐国遭到了各国的合纵攻打,也就是赫赫有名的乐毅伐齐。
至于苏秦,则是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被人刺杀了。
三、庞涓和孙膑
庞涓和孙膑的下场都很惨,但是和苏秦、张仪的惨不同。张仪和苏秦的惨,是为了国家的利益。而庞涓的孙膑的惨,则是为了个人的利益。
庞涓一开始在最强大的魏国任职,权势滔天。孙膑看见自己的同门混的这么好,就前去投靠他。
谁知道,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就设计陷害他,让孙膑失去了双腿。
而孙膑被庞涓陷害以后,为了报仇,就前往了齐国,并最终策划了马陵之战,在这场战斗中杀死了庞涓。
孙膑看似胜利了,但是他依旧失去了双腿,结局说不上好。
为什么有才能的人下场都不太好?
这其实不只是那个时代的特征,而是古代封建王朝的普遍特征。都说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君即位,对于上代君王的臣子,一般都是不信任的。
这种不信任主要体现在两个地方。
第一个地方:新君和大臣有矛盾。大臣在上代君王的支持下,雷厉风行,得罪了不少人,其中可能就有太子。
于是,在太子即位后,很当然地对这种大臣不爽。典型的有很多,秦国张仪、秦国商鞅、燕国乐毅等等。
第二个地方:功高震主。这种也是很典型的。臣子太厉害,君王心里害怕。于是,就产生了猜忌,一产生猜忌,那么就会有人趁虚而入,使用反间计,最终将这个大臣杀害。
典型的也有很多,秦国的白起,赵国的李牧、齐国的田单等等。
所以,这是无法避免的。
ⒼⒽ鬼谷子的四大徒弟都是栋梁之材,为何仅孙膑一人得到善终?
鬼谷子的四大弟子苏秦、张仪、庞涓、孙膑。可以说,除了孙膑以外,没有一个人能够得到善终。其中苏秦在齐国被人刺死,死后还被车裂。张仪在晚年的时候东躲西藏,最终逃到魏国,死在魏国。庞涓虽然掌控着魏国大军,但是最终被孙膑杀死。这三人的结局,显然都不是很好。
而且就算是孙膑,其实他的命运也没好到哪里去。他被庞涓剜去膝盖骨,只能拖着一个伤残的身体。最终还是他自己及早归隐,因此勉勉强强算得上善终。
总之,鬼谷子四个徒弟,命运都不怎么好。
那么,为何鬼谷子四个徒弟的命运都不怎么好呢?我认为,这与他们所秉持的学说纵横学说(纵横家和兵家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有莫大的关系。纵横学说有三个并不值得肯定的特点。
(孙膑)
一、欺骗。
纵横学说在当下其实是很有市场的,很多在职场或者是商场打拼的人,都在学习纵横学说。因为纵横学说有一项本事,就是教人要学会说话。当你学会说话以后,你在职场或者商场里,就可以混得很开。
操持纵横学说的人,在古代当然也都是很会说话的。苏秦一生能够担任六国宰相,这些都是依靠苏秦巧舌如簧得来的。张仪多次把楚国等一些国君玩弄于股掌之间,也是因为张仪很会说话。张仪刚出道的时候,曾被污蔑为盗贼,遭到了一顿痛打。家里人劝他不要再出去混了,还是安安心心在家里面干农活,才能保住平安。可是他却伸出舌头,问人家,我的舌头是否还在?只要舌头还在,我就可以继续做事了。这里的舌头,代表的就是说话能力。
不过,操持纵横学说的人,会说话,其实并不是核心,而只是表象。
纵横学说的核心,是藏在说话者心中的一种谋略。这个“谋略”,说得好听一点,叫做“智谋”;说得不好听一点,叫做“阴谋”。
其实,谋略本身是以欺骗为前提的。当一个纵横家(或者兵家)在和别人说话的时候,他说出的那个话,并不是他内心的真实想法。他是通过语言组织,并且能够熟练地掌握别人的心理变化,因此才让别人上当的。
总之,整个纵横学说,都建立在欺骗的基础上。这种欺骗术,在张仪的身上体现得特别明显。他给楚王说的用六百里土地去换,最终又告诉楚王当时他说的不是六百里,是六里。这就明显是欺骗了。
苏秦看起来好一点,但是苏秦在齐国的时候,他事实上是在给燕国当奸细。对于齐国来说,当然就是一种欺骗。
庞涓和孙膑主要是兵家,也是以欺骗为前提。兵法直截了当就说“上兵伐谋”,可见其存在基础。事实上,孙膑真是采用“减灶”的办法,才让庞涓上当,庞涓才对孙膑紧追不舍。庞涓为了让魏王不重用孙膑,也在魏王面前说孙膑的坏话。总之,两人的行动基础都是欺骗。
(庞涓)
二、欲望。
纵横学说是直接张扬欲望的,张扬对权力的攫取。
如果庞涓不是害怕孙膑夺了他的权力,他也不用那样害孙膑。他不那样害孙膑,他最终也不会落得被孙膑杀死的结局。
如果苏秦不是想出人头地,他也不用一定要挂六国相印。事实上,挂六国相印,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他这可不是“联合国秘书长”,作为宰相,本身需要对国君忠诚。但是一个人挂六国相印,怎么可能对六国都忠诚呢?苏秦无非是想要那种骑着高头大马,耀武扬威的感觉而已。
(苏秦)
三、报复。
鬼谷子的弟子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都喜欢报复。
孙膑如果不是想报复庞涓,他也不会那样的设计战争。张仪被人痛打,不是想要报复,他也不会一定要出人头地。苏秦贫困的时候,嫂子连饭都不给他吃。这刺激了他,让他一定要出人头地。苏秦最终可以说把报复心理用到了极致。他在齐国遇刺,受了重伤,他甚至对齐王说,希望把他的遗体车裂了,这样就可以找到杀人凶手。
就算是死,也不饶过和自己有仇恨的人,这就是报复心理极为严重的表现。
喜欢报复的人,一般都没有大的格局。没有大的格局,就不能宽厚待人。不能够宽厚待人,别人也不可能宽厚对待他。他对别人有多狠,别人就会对他有多狠,所以其结局,自然不会好在哪里去。
总之,鬼谷子的学说,虽然在历朝历代都被很多人运用,但是除了说话技巧、以及兵法在战场上的运用这两点被提倡以外,其他的都是不被提倡的。因为缺乏诚信、真实等正能量的品格,所以才会遭到诟病。
玩火者必自焚。这是对纵横学说深信不疑的人,必须要注意的问题。
(参考资料:《史记》《战国策》《鬼谷子》等)
------------------
推荐阅读:
上一篇:如果你在公司与领导闹矛盾了,你是硬杠到底?还是委屈接受呢?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